吞嚥
」 食道癌 方文琳 胃食道逆流 癌症 食道前立委患漸凍症逝!研究發現台盛行率上升 醫嘆:痛苦更甚植物人
國民黨前立委林正峰在4、5年前罹患漸凍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病情導致身體逐漸消瘦,最終喪失表達能力,而林正峰也於1月8日辭世,享壽76歲。而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台灣近年來運動神經元疾病的盛行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是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之一,通常發生於成年人。隨著病情進展,患者不僅四肢無力,還會逐漸喪失吞嚥、呼吸及說話的能力,但感覺和意識卻保持正常。迄今為止,漸凍症尚無治癒方法,現有的治療藥物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呼吸衰竭的進程。然而漸凍症不會造成感覺神經或智能退化,病友形容自己是「看天花板的人」,甚至有臥床且無法言語的病友,只能用眼控電腦寫下「螞蟻在全身攀爬而整夜無法入睡」的無奈心情。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台灣每年約有500例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新發病例,並且近年來其盛行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人口老化,這種可怕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未來可能會持續增加。運動神經元疾病通常發生在中壯年人群中,男性的罹患率約為女性的1.5倍。運動神經元疾病主要是由於大腦中的運動神經元及位於腦幹與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的損傷所引起。大腦被譽為人體的超級電腦,負責管理身體的各個器官,並不斷發出指令,協調各個部門的運作。而運動神經元細胞則負責指揮全身的肌肉運動。這些運動神經元在運動神經元疾病中會受到損害,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雖然感覺神經不受影響,患者的痛覺、熱覺、冷覺等感覺仍然正常,但他們的四肢會逐漸無法動彈,甚至無法自主呼吸。這種情況的痛苦在於,儘管患者的意識清楚,他們仍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這種無力感極為折磨,痛苦更甚於「植物人」。
服藥2壞習慣「超傷食道」 30歲女做胃鏡驚見大範圍潰瘍
服藥時記得搭配足夠的水,且保持身體直立一段時間。醫師近日分享,有1名30歲女子因為吞嚥困難就醫,事後做胃鏡檢查才發現,她的食道有大範圍的潰瘍,研判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醫師也提醒,民眾服藥時要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胃腸肝膽科醫師張靖近日在臉書粉專《張靖醫師 胃腸肝膽。靖心靖力 守護健康》發文分享,上述女子因吞嚥困難到診所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先安排喉鏡檢查,但沒有發現異樣,又再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因皮膚問題,最近有在服用抗生素doxycycline,醫師也相當有警覺的高度懷疑是藥物導致的食道灼傷,隨即聯絡張靖醫師,幫這位病人安排胃鏡。果不其然胃鏡在中下段的食道就發現了大範圍的食道潰瘍。張靖續稱,這就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在胃鏡結束後我立刻開立藥物幫助這位病人,同時衛教她最近飲食上需要注意的部分,以減少對食道潰瘍的二度傷害。」張靖補充,藥物性食道炎是因為藥物黏在食道黏膜上造成食道發炎,甚至產生食道潰瘍,常建原因是吃藥時水喝不夠多,或者吃完藥後沒保持身體直立而馬上平躺,而常見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藥物,有像是抗生素doxycycline、消炎止痛藥NSAIDs等,「通常在停止使用這些藥物,加上制酸劑和胃乳的幫助後,在幾天內就會逐漸緩解。」張靖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服用到藥物,但好好把握一些關鍵原則,其實可以有效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產生,例如服藥時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希望大家在服用藥物時可多加留意喔。」
健康夫妻,兩名兒子卻患罕病! SMA 擴大健保給付治療現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站立、一歲左右會走路,但對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 SMA)的寶寶們來說,要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卻很困難!劉爸爸發現兩個兒子在十八個月大時都還不太會爬,雙腳肌肉彷彿沒什麼力氣,動起來很吃力,四處求醫問診後確認罹患罕見遺傳疾病SMA。多年來,透過中醫調理、老藥新用等方式介入治療,但成效有限,直到健保開放特殊藥物給付後,才終於有機會對症下藥。作為第一批受惠家屬,劉爸爸鼓勵大家不要放棄,只要治療就有希望。父母健康卻是帶原,發生率偏高的罕見遺傳疾病!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小兒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炫沛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位於人類第五號染色體長臂(5q)的SMN1基因缺損,導致脊髓的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體隱性罕見遺傳疾病。臨床上父母大都是健康無症狀帶因者,但孩子卻發病的案例;研究指出,假如父母都是無症狀的基因變異帶因者,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將各自帶有的缺陷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每1.5 - 2萬個新生兒當中會有一人罹病,屬於發生率相對較高的罕見疾病,因而被建議列入產前帶因檢測與新生兒篩檢項目之中。健保擴大核准給付,每年省 700 萬元藥費!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約有 400 位 SMA 患者,發病率大約為一萬五千分之一。林炫沛提到,隨著病程進展,運動神經元細胞日益凋亡,SMA 患者的肌肉會逐漸萎縮,除了喪失動作能力以外,連呼吸、咀嚼、吞嚥等基本的肌肉運動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介入治療,嚴重型的患者通常都在兩歲以前就會離世。即使順利存活也常需靠氣切或胃造口續命,所幸經過醫界與病友團體多年奔走之後,健保已擴增給付病患使用兩種 SMA 的疾病修復治療及一種基因療法,粗估可替病友省下每年約 6、7 百萬元費。肢體功能恢復顯著,治療讓 SMA 有望逆轉勝!SMA 的患者需終生使用藥物治療,許多病友常因擔心副作用而卻步,但林炫沛強調,運動神經元細胞的凋亡是不可逆的,這是基因缺損引起的疾病,不治療肯定會逐漸失能,只有接受治療才能讓運動神經元細胞得到保護,只要沒有凋亡都有恢復功能的機會。臨床觀察,SMA 患者普遍在治療一年後,運動功能會有顯著提升,尤其是上肢肌肉改善最明顯,甚至還有不少病友自述,打完基礎劑後就有感覺,呼籲病友,先做好決定開始治療比什麼都重要,就算後悔了想要換藥,健保提供一輩子一次轉換機會,不用想太多,遲疑就是錯失治療機會。遲疑恐錯失良機!家屬以自身經驗鼓勵病友積極治療回顧過去,劉爸爸談到了這段時間照顧孩子們的點點滴滴。小兒子接受恩慈療法已有兩年,今年八月,因健保放寬給付標準,老大也開始接受口服治療。在口服藥物的幫助下,兩位兒子的病情都有了明顯的好轉。從過去需要家人幫忙拿取桌上的物品,像是書本、文具或是筆電。如今,已能自行完成,逐漸達成生活自理,進步令人欣慰。他也以自家經歷鼓勵其他罕病家庭,時代進步、醫療技術不斷提升,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目前無法治療的疾病被戰勝,請大家不要放棄,趕快接受評估與治療!林炫沛則提醒,動作協調能力的保存跟進步,光靠接受疾病修復治療還不夠,得靠病友持之以恆的復健和自我訓練,包括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睡眠、適當的陽光照射和肌肉運動,建議多和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把握積極有效的治療機會,讓身體狀況得到改善。
陳菊腦血管阻塞…8族群超危險 醫曝「8症狀」是警訊:快就醫
監察院長陳菊身體狀況令人擔憂,因日前接受健康檢查,發現右腎有顆3.5公分腫瘤,已接受手術,但出院前一天突右下肢無力,確認為左側腦血管阻塞,目前正接受治療中。醫師便列出8個警訊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要特別小心,即使症狀在幾分鐘後緩解,仍建議盡速就醫。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醫師周中興透露,腦中風主要因腦部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若沒有及時搶救,一旦腦組織發生受損,就難以完全復原,因為腦組織無法再生或接受移植等有效治療,腦神經功能無法完全恢復,進而留下神經障礙後遺症,出現肢體乏力癱瘓、失語症、言語不清和吞嚥困難。根據統計,國人中風約15%為出血性中風,其餘85%則是缺血性腦中風,是腦血管栓塞導致血流供應受阻。有些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暫時性缺血的症狀,常被忽略或誤以為是暫時性不適,實際上可能是中風發作前的警訊,包括「半邊無力、半邊麻、臉歪嘴斜、語言障礙、喝水容易嗆到、步態不穩,甚至眼睛突然看東西有2個影子(複視)、單隻眼睛視力看不到」等8症狀。國健署提醒,腦中風常見的8大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及腦中風家族史,只要有其中3個,就屬於高危險群。
感冒喉嚨痛2天沒好竟冒雙下巴! 醫示警「這疾病」:死亡率達50%
入冬以來天氣變化大,隨著幾波寒流低溫下來,不少民眾也出現了感冒症狀。就有一名40歲男子感冒、喉嚨痛,吃藥2天不但未見好轉,還突然長出雙下巴,讓他進食時難以吞嚥,就醫檢查後才知,竟是確診一種深頸部感染疾病「魯特維氏咽峽炎」(Ludwig's angina),如未即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0%。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日前在臉書粉專「李典憲 耳鼻喉科醫師」發文表示,當時他在門診遇到深頸部感染的個案,一名40歲的男性患者,2天前感冒喉嚨痛,吃了2天症狀藥後情況沒有改善,喉嚨越來越痛,而且下巴整個腫起來,變成雙下巴,吃東西吞嚥非常困難。李典憲提到,他一看見患者的雙下巴,便立刻告訴對方,這是典型口底蜂窩性組織炎「魯特維氏咽峽炎」,屬於一種深頸部感染,要非常小心感染有沒有延伸到舌根,造成舌根腫大,而有窒息的風險。李典憲說,他隨即為患者做了鼻咽喉內視鏡檢查,發現舌根果然也腫了起來。因為擔心後續會有呼吸阻塞的問題,他立刻將病人轉診至大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對此,李典憲說明,「魯特維氏咽峽炎」約有7成跟牙齒的感染有關,而抽菸、肥胖、飲酒、免疫不全也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該病的主要症狀包括發燒、喉嚨劇痛、吞嚥困難、頸部腫漲,如果感染加劇可能造成舌頭後倒造成呼吸道阻塞,產生喘、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危及生命。李典憲強調,根據研究如果顯示,「魯特維氏咽峽炎」如果沒有即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0%,透過及時診斷、及早接受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外科引流膿瘍,死亡率可降至10%以下,「平時注意口腔保健、避免菸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是預防感染的不二法門」。
日1歲男童誤食一口大小起司球噎住窒息 搶救12天身亡
今年8月日本有名1歲男童誤食1塊一口大小的圓形奶酪後被噎住,雖然被送往醫院急救,12天後仍不治身亡。對此,日本國家消費者事務中心呼籲家長謹慎行事,尤其是對於嬰幼兒,應將食物切成小塊後再給他們吃,並留意他們直到吞下食物。據日本放送協會報導,日本消費者事務中心稱,今年8月有名1歲男童誤食1塊用薄膜包裹、呈圓形、直徑約2公分的奶酪,被噎住後隨即被送往醫院,12天後仍不治身亡。然而,這種意外似乎層出不窮,今年3月有名1歲10個月的女童在吃1塊圓形奶酪時也被噎住,當下臉色蒼白,父母隨即用手指將其刮了出來,撿回一命,此外在2017年有名1歲男童也因類似意外窒息,並出現發紺症狀,皮膚和黏膜呈現紫色。對此,日本國家消費者事務中心建議家長謹慎行事,尤其是對於嬰幼兒,例如應將食物切成小塊後再給他們吃,並留意他們直到吞下食物。日本國家消費者中心產品檢驗部企劃管理部經理表示「像吃起司這樣圓形、光滑的食物有窒息的風險,所以請確保在給予他們吃之前可以毫無困難的吞嚥。 」
進食不順「喉嚨卡卡」常見3原因 醫師示警:「1狀況」小心是癌症!
不少人都有過「喉嚨卡卡」的不適經驗。對此,耳鼻喉科醫師陳弘晉表示,其多半為慢性咽喉炎,常見原因包括鼻涕逆流、胃食道逆流,以及易緊張焦慮的心理體質。然而,若在進食時呈現明顯食物「吞不下去」的感覺,則屬於吞嚥困難,可能涉及食道、咽喉腫瘤或異物等嚴重問題,務必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耳鼻喉頭頸專科醫師陳弘晉在臉書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近期門診接觸到數例覺得「喉嚨卡卡」的患者,也有主訴「吞嚥困難」的病人。他特別指出,這兩者之間有很大不同,臨床上「喉嚨卡卡」大部分是良性功能性疾病的「慢性咽喉炎」所引起,但是「吞嚥困難」則往往暗示食道具有可能的病變,是需要高度留意的症狀!至於這兩者該如何區分,陳弘晉煮出,喉嚨卡卡的患者在進食時多半沒有症狀,又因牽涉心理因素,症狀往往在專注檢視自身吞嚥口水時呈現強烈的異物感,像是喉嚨有一顆球存在沒辦法吞嚥乾淨,又稱「臆球症」。而吞嚥困難的患者,會在進食時明顯感覺「食物無法順利嚥下去」。此外,喉嚨卡卡的患者,其「異物感」在進食時較不明顯,不適症狀也不會因為正在進食的是固態或液態食物呈現差異。但吞嚥困難患者,則會明顯表現出吞嚥固態食物比液態更加困難的情況。陳弘晉指出,「喉嚨卡卡」狀況,往往由耳鼻喉科醫師執行「咽喉內視鏡檢查」,多半是慢性咽喉炎,具有以下三大常見原因:一、「鼻涕逆流」,患者可能會有噴嚏鼻水相關鼻過敏症況。二、「胃食道逆流」,這是現代人慢性咽喉炎大部分且非常常見的原因,內視鏡下可能伴隨食道入口咽喉黏膜水腫或是聲帶水腫。患者還可能會有容易脹氣,打嗝,或是胸口具有灼熱酸苦感。三、「易緊張焦慮的心理體質」,患者往往會在忙碌於其他事時反而減輕喉嚨卡卡症狀,卻會在不斷專注及測試吞嚥動作中感覺到強烈的異物感。而「吞嚥困難」則往往暗示著食道病變,除了耳鼻喉科的「咽喉內視鏡」檢查之外,胃腸科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檢查)是非常必要的!陳弘晉提醒,以上每個病人背後原因的比重會不太相同,經由醫師評估檢查,並針對原因找出適當用藥,多數病人都會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誤吞魚刺竟「穿胃扎肝」 中國主持人緊急住院手術「消失5天」
中國上海知名主持人百克力近日自曝,自己日前到武漢工作,午餐吃了一道江水魚,結果下午化妝時開始腹痛,起初誤以為是普通腸胃不適,直到當晚腹痛加劇,才在朋友建議下前往武漢協和醫院急診。結果發現自己誤吞魚刺,魚刺穿刺胃部、扎到肝臟而緊急手術。百克力也提到,自己因腹痛住院五天,推掉所有工作,並提醒大家吃飯時要細嚼慢嚥,避免發生類似情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在經過CT檢查後,醫生發現百克力的腹部內有一根長約4.4公分的魚刺已刺穿胃部,並扎到肝臟。也因為如此,百克力後來在急診外科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好在手術過程順利,魚刺最終順利取出。武漢協和醫院急診外科主任趙剛指出,魚刺穿透胃部十分危險,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引發腹腔感染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幸運的是,百克力這根魚刺滑入胃中,未卡在食道,否則風險更高。如果魚刺刺破食道或主動脈,將直接造成致命的大出血。趙剛提醒,魚刺卡喉嚨的後,許多人會採取催吐、喝醋或吞飯等「土方法」來應急。但這些方法不僅無效,反而可能使魚刺刺得更深,甚至可能因此引發嚴重感染或穿孔。趙剛表示,喝醋無法軟化魚刺,反而可能灼傷食道黏膜;大口吞飯團或青菜,可能將魚刺推入更深的位置,加大取出的難度,甚至損傷消化道或引發大出血。趙剛建議,遇到魚刺卡喉時應停止吞咽,先輕咳嘗試將魚刺排出。如果魚刺較淺,有時可隨唾液排出;但若有持續吞嚥疼痛,應儘快前往醫院,由專業醫生根據異物的位置和大小決定取出方式。趙剛特別強調,尤其是卡在食道深處的魚刺,必須借助喉內鏡或其他專業工具取出,以免造成更大損傷。
瓊瑤去世/86歲瓊瑤選擇輕生!醫嘆「很多人恐懼臥床」:只能靠維生器材活著
知名作家瓊瑤4日下午於淡水住家輕生離世,享壽86歲,生前更留下遺書稱自己「翩然離去」,引起各界關注。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就感嘆,很多人其實很害怕老了以後,在床上不由自主,只能靠維生器材去活著,「生命就這一次,記憶隨著老化慢慢消失了」。瓊瑤晚年曾多次在臉書討論「善終權」的重要性,認為愛的極致是放手,更寫下《雪花飄落之前:我生命中最後的一課》等書,希望台灣能啟動相關修法。而她也曾說到,自己反對插鼻胃管延續生命,主張丈夫平鑫濤應該更有尊嚴地離世,這也讓讓親子間因理念不合,引發家庭紛爭。對此,蘇一峰4日晚間在臉書發文道,很多人怕老了在床上不由自主,只能靠維生器材去活著,「瓊瑤曾經因亡夫中風失智時,要不要插鼻胃管維生跟亡夫子女起爭執」。蘇一峰感嘆,失智的病人,最後會忘了自己忘了家人,也忘了吞嚥忘了走路,忘了如何咳痰,慢慢就變成了臥床的病人,「生命就這一次,記憶隨著老化慢慢消失了」。此外,蘇一峰也在留言區說到,失智的病人,很多最後都變成胸腔科的病人,因為臥床肺炎甚至插管抽痰,「如果沒有信賴的家人陪伴人生的最後一程,有些人真的會很恐懼最後臥床任人擺佈……人會很害怕自己老死痛苦的日子,臥床抽痰插管餵食的日子很痛苦」。◎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家長怕6歲女童難消化連堅果都磨成粉 咬東西就痛一看竟長出「雙排牙」
中國大陸湖北武漢近日有名6歲女童一咬東西就痛,媽媽一看竟發現孩子有「雙排牙」,帶去醫院檢查後,醫生確認女童是乳牙滯留,經了解原來是家長怕孩子不好消化,每次都會把食物弄成好吞嚥的質地,連堅果都要研磨成粉,造成孩子的乳牙沒有充分運動和刺激,也就不能自然脫落。據陸媒報導,女童夢夢吃飯時發現門牙鬆動,且一咬東西就痛,媽媽一看發現孩子有「雙排牙」,12月4日她帶著6歲的女兒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口腔醫學中心就診,醫師詳細檢查夢夢的口腔後,確診為乳牙滯留。經了解,夢夢的家長怕她吃粗硬的東西不好消化,於是從她小時候,無論是肉還是蔬菜都會切碎,米飯也不敢煮太乾,怕她噎著連堅果都要研磨成粉,這就造成孩子的乳牙沒有充分運動和刺激,不能自然脫落。醫師表示 「現在小朋友進食較精細,食物較鬆軟,咀嚼的力量較小,乳牙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和刺激,導致乳牙不能自然脫落。」最後夢夢拔掉了乳牙,給恆牙騰出了位置。醫師提醒,一旦發現有「雙排牙」,應及時就醫,經醫生評估後可拔掉乳牙,拔掉乳牙能減少阻力,為後面的恆牙騰出生長空間,以防止牙列擁擠或牙齒錯位等情況出現,建議要給小朋友多啃食硬物及粗糧,例如蘋果、玉米等,充分的咀嚼可以幫助乳牙牙根吸收,從而促進乳恆牙自然替換。
6旬婦「喉咽不適」!就醫竟是食道癌前病變 「微創治療」避免食道全切除
數年前名人嚴凱泰因食道癌過世引起恐慌,民眾因此建立了食道癌篩查的觀念,日前女星方文琳因健康篩查得宜,發現早期食道癌而及時處理,再次喚醒民眾對食道癌的重視。一位60歲女病患因喉咽部不適,且吞嚥時常有緊繃感,偶有胃酸逆流症狀而就醫,檢查出食道癌前病變。早期癌或癌前病變常無症狀 內視鏡篩查有機會早期發現台北市中山醫院簡錫淵醫師說明,早期癌或癌前病變通常是沒有症狀或只有非常輕微的徵象,無症狀民眾初發現的契機常是因為一些篩檢數據異常(如CEA指數異常、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測試陽性……),藉由內視鏡篩查才發現這種非常早期的病變。這位患者便是經由內視鏡主機系統(Olympus EVIS X1)搭配窄頻光影像(Narrow Band Image, NBI)發現了位於食道高位、約2cm大小的病變,切片病理化驗報告顯示為即將變為癌症的「癌前病變」(High Grade Dysplasia高度細胞變異)。微創治療無切口、恢復快 避免重大手術風險現在早期癌與癌前病變已能用先進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來治療,這是以內視鏡(胃鏡、腸鏡)操控微小電切刀進行剝切的微創技術,因為胃腸鏡是通過生理開口(口腔、肛門)進入體內處理,所以身體皮膚表面不會有任何切口,且能保留器官完整,不對食道、胃體、腸道進行截斷重接的動作,是種需要高度專業的微創治療。簡錫淵醫師分享,這位病患在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術程非常順利,由於是微創治療,術後恢復很快,術後當日流質食物、隔日固體食物,術後僅2天能出院返家休息,而切除檢體經病理檢查確認病變完整切除,無需再追加其他治療,接下來只要安排定期的術後追蹤即可。菸酒、檳榔、酒精不耐及家族史是風險因子 應定期篩查簡錫淵醫師提醒,食道癌風險因子為菸、酒、檳榔、酒精不耐症(喝酒易臉紅)及食道癌家族史,即使是睡前少量的酒,長期下來也有食道癌風險,具有風險因子的病患應定期尋求精細的內視鏡篩查。
劉家昌病逝/友人曝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不願積極治療 醫揭預防4重點
「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今(3)日驚傳病逝,據劉家昌的香港友人透露,「他的腦和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引發外界揣測劉家昌是否為「罹患肺癌病轉移至腦部」;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初期毫無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都是晚期」。根據《NOWnews 今日新聞》引述賴基銘說法,肺癌「抽煙」是主要的因素,其實國人常會忽略其它風險因子,包括廚房油煙,尤其女性在家庭角色裡的關係,常常身處廚房油煙、焚香、室內二手菸等致癌因子的環境,造成許多女性和非吸菸者近年來肺癌發生率攀高。除此之外,包括路上的廢氣、PM2.5和致癌工作環境等,讓人防不勝防。賴基銘也提醒,若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治療最重要,肺癌在1公分內透過手術切除,治癒率高達95%,因此必須定期做肺部篩檢,此外,平時不吸菸、遠離二手菸,並養成規律運動,其中,有氧運動最有助於維持肺部健康,像是快跑、快速騎自行車、拿重物爬樓梯和登山等,至於飲食部分則要「少紅肉、高纖、低脂」的原則。另外,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則指出,肺癌病患很容易伴隨「顱內轉移」,癌細胞若影響到腦部功能,後果非常嚴重。蔡俊明表示,肺癌是最容易發生腦部轉移的癌症之一,每3位晚期肺癌患者「一確診就有腦轉移」,原本追蹤穩定的病人,突然發生頭暈、嘔吐、吞嚥困難、意識錯亂、甚至抽搐、癲癇或中風症狀,代表可能有腦轉移。據《壹蘋新聞網》報導,1962年出道的劉家昌年初就得知自己腦部和肺部有腫瘤,不過因沒有積極治療,友人證實他已經在2日離世,但目前劉家昌經紀人、家人皆尚未證實死因,詳細情況還有待釐清。
臥床20年長者突呼吸急促、發燒! 就醫竟驚見「2物」卡氣管
59歲的許先生車禍臥床20年,安置在民間的護理之家,日前因呼吸急促、發高燒被送急診;另一位中風過的72歲曾老太太也因類似狀況送急診。醫院發現,2人分別因假牙及花生卡進右上肺葉支氣管,研判事發超過1週,費了9牛二虎之力取出異物,搶回性命。異物進入呼吸道 無排出恐危及性命彰化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高劍虹表示,臥床者或受照顧的年長者因吞嚥功能較差,使得原本應該防禦異物進入呼吸道的機制失能,再加上咳嗽能力退化,造成進入的異物難以排出,如果久未發現,恐引起肺炎等各種併發症而危及生命,照顧者對此應該要更小心注意。老年人氣哽 這2樣東西要特別注意這兩起個案都引起右上肺阻塞性肺炎,對於年長體弱者非常危險,如果再不取出異物,情況很不樂觀。高劍虹說,這2起個案的異物分別是假牙及花生,在臨床上也是比較容易發生老年人氣哽的東西,尤其是假牙,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有鬆脫情況,要馬上處理,以避免掉入氣管。高劍虹指出,如果發現臥病或年長者的固定式假牙不見了,一定要馬上就醫,可能是吞進肚子或掉進氣管,尤其是卡在氣管,恐造成阻塞性肺炎、壞死性肺炎、肺膿瘍、咳血、膿胸,引起敗血症或呼吸衰竭,拖延越久越危險。非吞進肚子排出來就好 臥床體弱年長者應當心高劍虹表示,在普遍成年人中,很少見到呼吸道阻塞異物,主要是因為健康成年人的吞嚥功能與咳嗽反射能力比較好,而臥床及年長者相對衰退,假牙不見了,很可能進到氣管,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可能是吞進肚子,排出來就好,這種不了解的認知,恐造成時機延誤,而臥床體弱年長者覺知能力又弱,卡在氣管又不自知或無法表達,就更危險了。
「喝熱湯」導致食道癌? 醫曝2關鍵:減少慢性刺激風險
天氣逐漸變冷,不少人都會喝一碗熱湯暖暖身,不過「喝熱湯」真的會導致食道癌嗎?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偶爾想喝點熱湯是沒問題的,但是要注意,不建議長期食用或飲用過燙的食物。陳榮堅在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說明,首先要了解,癌症並不是透過傳染得到的,而是細胞在長的過程中發生錯誤導致的。陳榮堅指出,若第一次喝熱湯時不小心灼傷了食道黏膜,造成食道輕微受傷,而在食道沒有完全修復的情況下再次喝熱湯,這樣反覆慢性刺激食道黏膜細胞的情況下,細胞再生會出現錯誤,進而提高癌化的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那是不是完全不能喝熱湯呢?陳榮堅說,「其實,我們的基因都有修復的能力,偶爾想喝點熱湯是沒問題的。但是要注意,不建議長期食用或飲用過燙的食物,還是要給食道充足的修復時間,減少慢性刺激的風險。」針對食道癌,國健署指出,長期吸菸、嚼檳、飲酒、食用加工食品與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呼籲民眾切勿輕忽食道癌;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平時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如有長期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
彰化阿伯發高燒住進加護病房!支氣管驚見「假牙」 卡1星期才發現
59歲許姓男子車禍臥床20年,安置在民間的護理之家,日前因呼吸急促、發高燒被送急診;另一位中風過的72歲曾姓老太太也因類似狀況送急診。衛福部彰化醫院發現,2人分別因假牙及花生卡進右上肺葉支氣管,研判事發超過1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出異物,搶回性命。彰化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高劍虹表示,臥床者或受照顧的年長者因吞嚥功能較差,使得原本應該防禦異物進入呼吸道的機制失能,再加上咳嗽能力退化,造成進入的異物難以排出,如果久未發現,恐引起肺炎等各種併發症而危及生命,照顧者對此應該要更小心注意。假牙卡在支氣管。(圖/部立彰化醫院提供)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指出,住在溪湖鎮的許先生20年前車禍癱瘓,住在某護理之家,日前很喘併呼吸急促、高燒被送至該院,因呼吸衰竭送入加護病房;X光片顯示其右上肺大面積肺炎,再經電腦斷層研判可能是異物,以支氣管鏡進入,確認是掉落的假牙,由於假牙鑲進支氣管,角度不好取,經醫護、呼吸治療師、技術員一同以支氣管鏡輔助鉗子、籃子,多次努力才取出,研判該顆假牙誤入氣管已超過1周。林文培說,另一名住在員林市的72歲曾姓老太太,過去中風過,行動不是很方便,也是類似症狀送到該院,在幾乎同樣的位置,取出1顆已經脫皮的花生;其家人轉述,大約1週前吃過花生,沒想到掉入氣管。高劍虹說,這兩起個案都引起右上肺阻塞性肺炎,對於年長體弱者非常危險,如果再不取出異物,情況很不樂觀,而這2起個案的異物分別是假牙及花生,在臨床上也是比較容易發生老年人氣哽的東西,尤其是假牙,照顧者要特別注意,如果有鬆脫情況,要馬上處理,以避免掉入氣管。高劍虹指出,如果發現臥病或年長者的固定式假牙不見了,一定要馬上就醫,可能是吞進肚子或掉進氣管,尤其是卡在氣管,恐造成阻塞性肺炎、壞死性肺炎、肺膿瘍、咳血、膿胸,引起敗血症或呼吸衰竭,拖延越久越危險。高劍虹表示,在普遍成年人中,很少見到呼吸道阻塞異物,主要是因為健康成年人的吞嚥功能與咳嗽反射能力比較好,而臥床及年長者相對衰退,假牙不見了,很可能進到氣管,而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可能是吞進肚子,排出來就好,這種不了解的認知,恐造成時機延誤,而臥床體弱年長者覺知能力又弱,卡在氣管又不自知或無法表達,就更危險了。
減重飲食攻略! 營養師解析麵食與米飯的熱量真相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許多人愛吃的麵食主要來源是小麥,但市售的純白麵粉是在小麥去了麩皮,甚至連胚芽都被輾掉之後的產物,留下來的只剩下澱粉和蛋白質。其中,澱粉是屬於醣類,約占70%;而蛋白質占的比例依高低不同,由高至低可分為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麵粉,麵粉中蛋白質所占比例不同,也會影響到烹飪後的口感與彈性。麵食、白米飯 營養價值差異不大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平常吃的白米飯,沒有保留胚芽和麩皮的營養價值。嚴格說起來,吃麵食和白米飯所攝取的營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都只是醣類(澱粉)與蛋白質。若站在營養的角度,建議選擇全麥麵粉製成的麵食,這跟吃糙米及胚芽米的意義是相同的,因為比較高的營養價值,大多存在胚芽與麩皮中。但不建議餐餐都吃麵食,因為大多市售的麵食製品多是精製白麵粉所製成,小麥胚芽、小麥麩皮都不存在,都不含維生素B群、纖維質也極少。所以,一天三餐 中,一餐吃麵食就好。愛麵族避免發胖 可從清湯麵下手吃麵容易胖嗎?黃淑惠說,會有這樣的說法,全是因為麵食容易吞嚥的緣故。通常吃飯咀嚼的時間會比較久,相對地,吃麵的速度比較快,咀嚼不會很久,一旦吃麵食的速度變快時,無形中就容易吃過量而發胖。值得提醒的是,白米中所含的澱粉和麵粉中的澱粉相較,麵粉中的澱粉在腸道被 消化吸收的速度比較快,若真的很喜歡吃麵食,建議把大量的蔬菜加入一起吃, 蔬菜的纖維質可以干擾麵粉中的澱粉被吸收。減重的人若想吃麵食,最好吃湯麵而不要吃乾麵。因為乾麵一定會用油下去拌, 所以,吃麵除了吃進麵粉中的澱粉外,還把油吃進肚,這樣熱量就更高,更容易發胖;反之,如果吃的是清湯麵,不要加油蔥,多加一點青菜,就可以多攝取纖維質,一方面能幫助體重管理,同時也增加飽足感。全麥麵食最健康 考慮烹調方式 想要健康吃麵食,黃淑惠建議,選擇全麥製品的麵食,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用全麥做成的麵條,或是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等,這些麵食中都含有一些纖維質,可以抑制血糖跑得太快,相對的,熱量也不會攝取過量。餅乾、蛋糕等高溫烘焙的麵食,也建議少吃,因為經過200~220℃以上高溫烘焙的環境,會讓麵粉中的澱粉進烤箱時先起了「糊化作用」,使澱粉的結構改變, 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而這類高溫烘焙的麵食,通常都會加入糖和油,這些都是造成肥胖的幫手。若是吃一般的滾水煮過的麵食,如麵條、麵疙瘩或刀削麵等,沒有經過高溫烘焙的過程,這些麵食的糊化程度就沒有那麼強,進入腸道後停留的時間就會久一點,不僅消化吸收的速度較慢,同時也會比較有飽足感,所攝取的熱量就相對減少。黃淑惠強調,選擇麵食同時要考慮它的烹調方式,不要太高溫的烹調,最好是一般水煮的麵食對身體比較好。因此,吃乾麵或炒麵都沒有湯麵來得好,炒麵會將油也炒進去,吃清湯麵則可以避開油脂的攝取,喝湯可以增加飽足感。高筋麵粉 蛋白質含量越高麵粉分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比例越高,就越高筋,相對地,蛋白質含量越高,澱粉的含量就越少,所以,若是吃高筋麵粉所製成的麵 食,澱粉的攝取相對就少。麵食中的蛋白質含量越高,吃起來就越有嚼勁、Q勁,有硬硬的口感。特高筋的 麵食,蛋白質含量14%以上;高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11~14%;中筋麵食的蛋白 質含量是9~11%;低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6~9%。麵粉中的筋,主要由麥穀蛋白與醇溶蛋白構造出麵筋的彈性,其中麥穀蛋白會吸水膨漲,醇溶蛋白則具有延展性。黃淑惠最後提醒,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應該選擇澱粉比例較低的高筋澱粉,像是義大利麵、通心麵、餃子皮,澱粉含量越少,血糖上升速度越慢。(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方文琳罹癌拒前夫負擔醫藥費 她曝于冠華「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
方文琳先前罹患食道癌零期,手術後已經逐漸恢復健康,當時手術連雙親都沒講,騙說去南部拍戲,因大弟胃癌過世,怕他們再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打擊;近日她在節目上提到前夫于冠華憂心,說要幫忙出手術費,不過她婉拒對方;對於過往的一段情,方文琳坦言,「他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方文琳提到前夫于冠華不忘強調,「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圖/翻攝自新聞挖挖哇!YT)方文琳在節目《新聞挖挖哇》上還原當時過程,「一開始事情發生時,小孩子也不敢跟爸爸說,她們知道可以趕快做手術的時候,才跟爸爸傳訊息」,于冠華表示願意一起負擔手術費用,不過被方文琳婉拒,「我都有保險,OK的」。對此,主持人笑虧,「你怎麼那麼老實,真的不適合演壞人」。對此,方文琳表示,「我贍養費一毛錢都不拿了,我跟他拿這個幹嘛」。她接著提到前夫的為人,「除了做了男人不該做的事,在責任方面,他是一個很負責的人,然後也很孝順這樣子」,可見即便當不成夫妻,還是給予前夫高度肯定。方文琳是在今年6月健檢時,驗血報告顯示癌指數高達9.8,經過切片後,發現是癌前病變徵兆。她表示,由於家族史有胃癌、大腸癌等,加上自己又有便秘體質,因此很注重健康檢查。方文琳和于冠華仍維繫友好關係。(圖/報系資料照)不過健檢報告出爐後,方文琳原先沒有特別理會紅字部分,直到女兒發現上頭標註「疑似食道癌」,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要求她再次去檢查,當方文琳做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面積達10公分,為此動了近5小時的內視鏡ESD手術方文琳坦言,罹癌後內心相當煎熬,提到女兒反應,她更是面露不捨,指出女兒一見到她就淚崩,「不行這樣,我們都長大了,你才剛要好命」,慶幸的是,方文琳發現時還在零期階段,術後不用接受化療,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雖然復原期間連吞嚥都相當困難,不過經過努力調養後,目前逐漸恢復健康。
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營養師激推4類軟質食物 5地雷飲食別碰
疾病管制署22日表示,時序已入秋,惟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呼籲家長教托育機構仍應保持警覺。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小朋友若中標腸病毒可以多吃軟質食物,而且除了要多喝水,也要避開甜食、炸物等多種地雷食物。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2週(10月13日至10月19日)門急診就診計16288人次,較前一週(15946人次)略升2.1%,仍處流行期。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近日也在臉書發文提醒,腸病毒5年來最嚴重,全台已經有262班停課了!「中標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多喝水,因為小孩容易因為喉嚨痛不喝水,而導致脫水。」至於水分有沒有補充夠,可以從尿液顏色來觀察,透明到淡黃色,就是飲水足夠;黃色到橘黃色,則是飲水不夠,可以再多補充一點;而橘色至深褐色,代表飲水過少!記得要多補充水分。飲食方面,高敏敏表示,就是軟質、清淡、不刺激,並且少量多餐,不要強迫小孩進食,爸媽也可以幫小孩把食物切小塊一點,比較好吞嚥。高敏敏也推薦以下軟質食物:高含水的蔬果:西瓜、蓮霧、哈密瓜、絲瓜、冬瓜軟質地點心:優格、布丁、奶酪、水果冰、冰淇淋軟質主食:麵線、粥、南瓜泥、地瓜高蛋白質食物:雞湯、蛋粥、魚粥、豆漿、豆花、蒸蛋高敏敏示警的地雷飲食方面,則包括:炸物:雞排、薯條、炸雞腿等等:加重發炎症狀,讓病情好的更慢!甜食:甜甜圈、含糖飲料、蛋糕等等:增加身體負擔及發炎症狀餅乾:洋芋片、爆米花、巧克力餅等等:乾硬餅乾,容易刺激口腔、喉嚨,加劇疼痛感黏稠、顆粒、酸飲品:米漿、柳丁汁、堅果漿、羹湯:易刺激胃酸分泌,腸胃更不適,而顆粒飲品可能讓嘴破更不舒服奶類:有些孩童喝奶類反而會容易吐,這時候就先避免喝奶或少量給予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且可持續隨著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另外,須注意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疾管署更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病因相反卻可能同時出現! 「食道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賁門」是胃跟食道的交接處,若賁門過度鬆弛、沒辦法緊縮,就會導致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GERD)」;相反的,若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沒辦法張開,就會造成「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不過,這兩個完全相反、互相衝突的疾病卻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分享,自己在診間曾碰過2、3位這樣的患者,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對西醫來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沒辦法治療,只能兩者取其一,不過針灸可以同時改善這兩個問題。胃食道逆流又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般只能取其一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造成胸口灼熱、喉嚨有異物感等,楊龍駿醫師表示,不論西醫或中醫,治療主要都以藥物為主,如果藥物效果不好,西醫還有手術治療,像尼氏胃底摺疊手術、熱射頻手術等,不過成功率都不高而且有很多副作用。而食道弛緩不能症則是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回堵在食道、喉嚨,造成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連水都喝不下,更會讓體重快速下降。楊龍駿醫師提到,食道弛緩不能症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透過氣球擴張術撐開賁門,或經由內視鏡手術將賁門肌肉切開等。由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楊龍駿醫師表示,當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同時存在時,西醫可能會以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主治療,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完整,還會有很多後遺症,像氣球擴張術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而手術切開賁門肌肉則有可能破壞神經,導致賁門無法收縮,造成永久性胃食道逆流。雖然,食道弛緩不能症也能經由肉毒桿菌注射,讓緊縮的賁門肌肉放鬆,使食物能進入胃裡,但楊龍駿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效果短暫,當藥效過了以後,症狀又會開始出現。針灸具雙向療效調節神經傳導 不動刀就能同時改善不過,針灸可以不動刀就同時改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賁門的開關主要是由神經傳導反射控制,透過針灸刺激能讓神經傳導慢慢恢復,當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賁門就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且針灸有雙向療效,當身體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強它的功能,也能將功能過度的部分抑制下來,適合用於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可是楊龍駿醫師提到,傳統針灸效果沒那麼好,中脘穴、足三里等一般常用的穴位實際上都只能調理而已,或許會有輕微改善效果,但是無法完全根治,所以治療會以頭皮針、耳針為主,去刺激內臟反射區,讓神經穩定並加強賁門的功能,通常患者治療4、5次後就會有明顯改善。最近楊龍駿醫師就透過針灸治療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白天沒辦法吃東西,吃一兩口就吐出來,甚至也沒辦法喝水,短短2個月體重就掉了14公斤,但到了晚上的時候卻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只要躺下來胃酸就逆流,讓他沒辦法好好睡覺,經過醫院檢查確認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雖然醫院有給予治療處置,但這名患者都覺得沒有效果,因此求診於楊龍駿醫師。楊龍駿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經過第二次針灸治療後,慢慢就能開始進食,一個療程後已經恢復9成,除了還有點胃酸逆流、吃東西覺得有些卡卡的之外,都能正常飲食、吞嚥,體重也漸漸恢復了。楊龍駿醫師建議,經過檢查確定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開刀,因為開刀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造成的破壞有時很難去彌補,手術是不得已的下下策,目前針灸也有很高的治療成功率,民眾可以多方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