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
」 日本40萬年前地球現異常暖期 海洋暖化是主因!台大解謎團登頂尖期刊
台大地質系碩士班研究生宋文惠在北義大利女巫洞操作鑽機,鑽取石灰岩岩芯標本。(圖/台大提供/中國時報李侑珊台北傳真)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灣大學地質系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揭示40萬年前地球便出現的異常暖期原因,即並非需要特別高的溫室氣體濃度,而是只要長時間海洋暖化,便可達成升溫效應,所以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這項研究成果已於7月15日刊登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遷。依地質紀錄顯示,距今約40萬年前,全球冰量少於現在,海平面卻比當代還高出10公尺。這個暖期持續約3萬年,是地球歷史上的最熱暖期。此時期太陽輻射弱,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也比現代低,此暖期於焉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著名謎團,被學術界稱為「MIS 11c悖論」。為解密百萬年來最熱暖期謎題,台大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胡訓銘與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率領國際團隊展開研究。胡訓銘表示,台大地質系攜手歐洲研究夥伴,2014年在北義大利的女巫洞,鑽取洞穴石灰岩岩芯標本,利用台大地質系實驗室的高精度鈾釷絕對定年技術,分析標本沉積時間,加上精細碳氧同位素與微量元素資料,重建南歐48到36萬年前的環境變化史。團隊比對太陽日照量、全球海面變化與大西洋各地氣候紀錄,終於解開謎團。研究結果顯示,「MIS 11c」極致暖期是多種因素導致。首先,約42萬年前,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上升,中低緯度的大西洋受太陽力量影響,達到極致高溫。在海洋暖化後,地球傾角漸增,引發更炎熱的夏季,使溫暖海洋持續數萬年,洋流再把大量熱能傳到高緯度,造成冰棚持續融解,導致百萬年地球史上最熱暖期。胡訓銘提到,這項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力量是造成暖化的重要因素,對預測氣候變遷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德國野豬有核武放射性讓科學家不解 數十年來研究終於找出答案
德國東南部的野豬過去被發現含有放射性物質「銫」,數十年來科學家們都在找尋這些健康的野豬,為何會有放射性物質的答案,一開始認為可能是一場核事故造成的結果,如今被認為可能是20世紀中葉武器試驗導致,這些野豬恐吃了被汙染的食物,因此導致牠們體內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野豬因含有毒性,也漸漸沒有天敵在當地數量越來越多。(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們多年來想找尋德國野豬為何會有放射性物質,過去認為可能是1986年附近一場核事故所導致,但如今這樣的看法被推翻。放射生態學家Felix Stäger與其同事在科學期刊《環境科學與科技》中,發表的一篇新科學論文中寫道「我們對巴伐利亞野豬帶有放射性銫污染的更深入見解,不僅是總放射性核素定量」。他們分析獵人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在巴伐利亞11個地區採集的48個野豬肉樣本,發現裡面含有兩種種銫同位素,銫135和銫137(銫有輕微的毒性,但其金屬卻是一種有害的材料;若其放射性同位素釋放到了環境中,將對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研究報告也指出,這些豬會有放射性物質,可能是1960年代早期的核武試驗,極有可能是造成輻射野豬的原因。科學家認為,冷戰時期,歐美各國引爆2千多枚核彈,這些核彈物質有可能隨著大氣飄回地面,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銫」又隨著雨水滲入地下,汙染了野豬的食物。因此食用這些輻射食物的野豬,也成為核武野豬。甚至由於這群野豬無法被食用,漸漸就沒有天敵,也讓這些野豬健康成長越來越多。
日本核廢水能喝嗎? 聯合國:氚濃度遠低於全球飲用水限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4日排放核廢水,引發各國關切與搶鹽潮。根據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測顯示,核廢水的輻射水準低於日本限制,更遠低於全球飲用水輻射值標準。我國行政院海水輻射監測燈號顯示,目前台灣周圍海域皆屬安全的正常範圍。多位國際專家學者也表示,日本排放核廢水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輻射汙染與食用海鮮的風險。聯合國監測屬安全範圍 我國跨部會監測因應核廢水第一批排放7800噸,預計17天才能排放完畢。日本政府與運營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強調,這些核廢水將經過「先進液體處理系統」(ALPS,又譯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再行排放大海,與一般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IAEA由11位國際專家組成,負責審查福島處理水的放射學特徵與環境監測。聲明表示,排放稀釋廢水的「氚」濃度,約為每公升43-63貝克,低於日本限制的1500貝克,以及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飲用水制定的每公升10,000貝可的標準。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形容日方所稱的「處理水」可以飲用。IAEA的報告也說:「原子能源總署承認,排放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引起了社會、政治和環境關切。但原子能源總署基於全面評估,結論是東京電力公司目前規劃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核廢水排放對人和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為了確保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我國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為,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之取樣檢測,表示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含氚廢水排放歷史洋流模擬擴散時間動態分析圖(點這裡)海水輻射監測與預報燈號(點這裡)經處理的排放水能否喝? 專家:理論上可以核廢水包括核電廠機組爆炸後滲入機芯的地下水,以及冷卻機組用的海水。福島核廢水中有2種放射性物質引發關注—氚(tritium)和碳14(Carbon-14)。那麼經處理的排放水到底能否飲用?曾到福島視察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環境學教授吉姆史密斯(Jim Smith)進一步說明:「理論上將要被排放的水是可以喝的。」瑞典查爾姆斯大學核化學副教授馬克福爾曼(Mark Foreman)表示,即使大量食用海鮮的人,也僅有極低劑量的輻射。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大衛克羅夫切克(David Krofcheck)表示:「只要放射性同位素被過濾和稀釋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飲用水限制以下,那我會喝這處理水。」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湯尼胡克(Tony Hooker)指出:「中韓台灣等全球各國主要的核能設施,都在排放氚同位素到海中,這些亞洲國家放流入海的氚,數量和濃度都比日本還多還高。」我國行政院環保署「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林基興說:「氚的風險非常小。之所以引起這麼多議論,主因是人們害怕輻射,以為輻射就會有傷害。」中國官方嚴禁水產品進口 日本海鮮還能吃嗎?針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中國官方嚴禁日本所有水產進口,重創日本漁業。香港核學會主席陸炳林表示:「現在福島所排放的廢水,除了一些核電站廢水常見的放射性元素,例如氚、碳14之外,還多了許多所謂的『超鈾』放射性物質,比如鈈、鍶、銫。一般的核電廠裡不會排出這麼高毒素的放射物。」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則在2020年10月發表的自家研究報告中指出,ALPS無法過濾碳14,並指責日本當局隱瞞。對於碳14的疑慮,IAEA報告引述日方資料指出,人體可能攝入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29、碳14、鐵55和硒79,每年排放的ALPS處理水中,碳14濃度約為2吉貝克(0.002兆貝克),「比自然產生的全球總量低約50萬倍」。預計海產不會檢測出這些放射性物質,它們包含在綜合輻射監測計劃(CRMP)內,總量非常的低。吉姆史密斯釋疑,氚不會在海產體內積聚,「事實上風險意外的低」。馬克福爾曼表示,此次日本排放核廢水,不會導致海水的現有放射性暴增,即使大量攝取海產,輻射的影響仍遠低於牙科X光與乳房X光檢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分子病理學系主任格里托馬斯(Gerry Thomas)說:「無論是體積還是放射性,排放的核廢水都只是滄海一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極低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會對健康產生有害影響。」我國抽檢日本水產品無異常 將加強監測13種類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台灣早在去年就已經建立「氚」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品皆未檢測出氚,今年還會繼續抽驗日本進口水產品,並對13種水產品監測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如果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啟動下一步應變措施。由於歐盟、美國等多數先進國家目前都沒有制定氚的食品現值,所以相對這些區域也尚未出現超標的情況,並且目前科學研究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食品中的氚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監測風險沒有改變,民眾也無須過度恐慌。 參考資料:福島核廢水:核災廢水與核電廠廢水哪個更可怕?Fukushima: What are the concerns over waste water release?
台灣要搶鹽? 物理宅:每天吃「444公斤」福島氚鹽才超標
日本24日排放核處理水,引發各國擔憂及反彈,而南韓和大陸有民眾開始搶鹽。有PTT網友發現,台灣也出現搶鹽狀況。對此,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臉書粉專表示,要每天吃444公斤的福島廢水做的鹽巴,輻射劑量才會超標。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在臉書發文說,「福島核電廠8/24開始排出含有放射性氚的「ALPS處理水」到太平洋,結果昨天(8/25)台鹽的股票漲停板。根據維基百科,目前全世界的鹽產中,從海水提煉的海鹽佔了26%,那海水裡出現了放射性物質,海鹽也會有問題,趕快趁現在核電廠的水還沒被拿去做鹽巴時去搶一些來囤,也是可以理解啦。」東海應物系表示,「不過氚是氫的同位素,所以氚是以取代了氫而存在於水分子中。從海水製成鹽巴,是要把水分以及氯化鈉以外的雜質去掉吧,所以基本上鹽巴裡面已經幾乎沒有水,也就沒有氚了。」東海應物系說,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就像物理課本說的無摩擦、無空氣阻力,現實還是有,「目前我們的國家標準是:『高級食鹽』含水量必須低於0.5%,『普通級食鹽」則是3%以下。我們就來算一下,如果直接把「福島核電廠經ALPS處理後排出的水』拿來製鹽(普通級就好),會得到多強的放射性。」大陸超市的鹽都被搶光。(圖/達志/美聯社)東海應物系指出,「海水中的鹽含量大約是3.5%,這次排出的水是在ALPS處理後再以100倍海水稀釋後的結果,所以鹽的含量應該跟海水幾乎相同。所以1公升的排出水可以得到35克的鹽,這裡面最多有3%的水,也就是大約1克,也就是1/1000。由於排出水的輻射劑量是1500Bq/L,所以一公升排出水做出來的鹽,會有1.5Bq的輻射劑量。」東海應物系解釋,「更簡單的算法是,1kg的『福島氚鹽』,裡面殘餘的水量是30g,也就是0.03公升,所以1kg的鹽輻射劑量是1500x0.03=45Bq。」東海應物系說明,「WHO對水中氚的規範是10000Bq/L,我們每天要喝2L的水,所以上限是每天20000Bq,因此如果你「每天吃444公斤直接拿福島核電廠排出的水做成的鹽巴」的話,就會超出WHO的規範。所以只要有錢,台鹽股票買好買滿,成為『鹽之王』、『鹽之女王』是沒關係,但是鹽巴不要吃太多,比如說『一天400公斤』,對健康不太好。」東海應物系在標記寫下,這是超中二物理宅雜記。對此,台鹽也說,近期日本排放氚水事件引發南韓與中國大陸民眾非理性囤鹽,面對週邊國家因非理性因素造成食鹽市場波動,臺鹽公司亦表示通霄精鹽廠產能足以供應全台民眾食用所需,呼籲民眾切勿人云亦云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囤鹽。
日本排放核廢水「超過60種有害核種」 專家憂生態危機:像不定時炸彈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今(24日)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水排入太平洋,單日排放量為460噸,預計排放17天,年底前還會進行3次排放,雖然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同意,並稱含「氚」核廢水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很小,仍然引發許多國家反彈。有專家指出,實際上還有60多種不穩定的核種,背後的風險難以想像。巨擎教育中心自然科老師黃君向《三立新聞》透露,含氚廢水重點不在於氚(氫同位素),因為對人體危害極低,而是在於含氚廢水中仍包含其他不穩定的核種,高達60多種,例如碘-131、銫-137等,流入海洋中,很可能引起海洋生物浩劫,若又被吃進人體,恐怕是不定時炸彈,「核種衰變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射線破壞細胞改變DNA結構,所以那些半破損的細胞修復時不會長回原本的樣子,甚至誘發其他疾病產生!」黃君認為,應該站在科學角度,理性看待這件事,並嚴密監控其影響,排放的封險也應該如實告知人民,避免引起過度恐慌,最後他也提到,甲狀腺原本就有足量的碘存在時,不穩定的碘-131便較易排出體外,但如果食量過多,反而有害,提醒民眾不要過於恐慌搶購相關商品。專家擔心排放的廢水,會造成生物浩劫。(圖/達志/美聯社)據了解,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阿根廷,中國和俄羅斯表達強烈反對意願,南韓則以「日韓友好」表示尊重,北韓也抱持反對意見,發聲明抨擊。
搜奇/史前巨齒鯊不敵現今海洋霸主 專家研究曝關鍵
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以北680公里,曾大部分面積在太平洋海平面下,現在則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環境被認為不利於生物生長,但卻是古代遺蹟完美的保存地點,曾挖出數百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種,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獵食者「巨齒鯊」的下顎遺骸,這款體型比現今海洋霸主大白鯊大出4倍以上的巨獸確早已滅絕,有研究顯示,導致這物種滅絕的關鍵,很可能就是後起之秀大白鯊。令人畏懼的巨齒鯊是史上最大的鯊魚,可能長到20 公尺(66英尺)長,牙齒有人的手那麼大,生物學家分析古老生物牙齒的新研究表明,巨齒鯊是頂級掠食者中最頂端的,但是巨齒鯊已滅絕,滅絕原因也吸引科學家討論。據《CNN》報導,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University)古生物學的島田教授組織團隊,以13種已滅絕的鯊魚物種和20種現代鯊魚為樣本,使用一種新技術分析鯊魚牙齒中的飲食特徵,了解牠們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員分析鯊魚牙齒琺瑯質中鋅同位素的比例,經發現,現存的大白鯊曾與巨齒鯊共存,但巨齒鯊面臨滅亡,大白鯊卻能繼續生存,原來是曾經共存的這兩大鯊魚物種,各自菜單上的獵物很可能有一大部分相同,而這種競爭很可能導致了巨齒鯊的滅絕。根據島田教授表示,雖然無法排除巨齒鯊捕食大白鯊的可能性,但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牠們都處於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的上端,而且獵食的物種重疊度高,顯示兩者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之下,體型較小的大白鯊對於食物量的需求較低,同時卻仍具備了相當強悍的獵食能力,在同一個食物鏈位階的競爭存在優勢,島田教授表示,過去有不少關於巨齒鯊滅絕原因的假設,大多都歸咎於氣候變化和食物來源減少,「然而近日提出一種新的假設,就是巨齒鯊與新進化的大白鯊在食物方面變成競爭關係,巨齒鯊不幸落敗而滅絕,我們的新研究似乎支持這一觀點」。研究人員推測,正是這種優勢,使得大白鯊在演化之路上「幹掉」巨齒鯊,成為現今的海洋魚類霸主。
首次發現!西邊界流會隨暖化而增強 台大團隊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台大地質系博士生陳玟卉與地質系副教授任昊佳率領的國際團隊,利用珊瑚同位素紀錄,首次發現西邊界流隨全球暖化加強,證實其對太平洋以及全球氣候的重要影響,此發現在6月26日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Geoscience》。熱帶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暖池,具有強烈的大氣對流過程,也是颱風的主要生成源地、聖嬰現象發生的重要場所,對全球熱帶和台灣氣候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海提供副熱帶海洋與赤道海洋連結的重要環節,西邊界流將上層海水從南太平洋通過索羅門海傳輸進入赤道,成為赤道潛流的主要海水來源,進一步調控赤道海表溫度以及聖嬰、反聖嬰活動。但限於衛星和儀器等觀測資料的短期性,索羅門海的西邊界流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究竟是增強還是減弱,目前學界還不清楚。任昊佳表示,團隊發現索羅門海珊瑚骨骼中所保存的氮同位素(15N/14N比值)對於副熱帶與赤道水團的交換非常敏感,因此可以用來記錄西邊界流的強度變化。利用來自所羅門海的珊瑚記錄,這個研究首次說明南太平洋西邊界流自20世紀以來隨全球地表溫度上升而明顯增強,造成赤道潛流的強度增強。任昊佳說,珊瑚記錄同時顯示出強烈的10年震盪周期性,表明西邊界流的增強時期對應於東赤道太平洋海表溫度上升的時期,這個觀測結果直接證實大氣海洋模式中所預測的西邊界流控制赤道海洋熱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婦忍脖子痛1年半「以為疫苗副作用」 就醫竟患甲狀腺癌
67歲的阿香姐(45年次),於民國110年,脖子開始腫痛,當初以為是注射疫苗所致,沒有太多理會,腫痛持續了1年半,她才開始積極就醫。經外院兩次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無法得到明確診斷;之後來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之後,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並接受全甲狀腺切除術,今年1月底入住同位素碘-131輻射隔離病房治療。阿香姐日前已康復出院,只須定期回診追蹤治療。女性第四大癌症 好發30~45歲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台灣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 )名列國人第7大癌症,是女性第四大癌症,每10萬名女性中就有3,715人患有甲狀腺癌。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廖唐毅表示,甲狀腺為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用來分泌甲狀腺素,並掌管全身的新陳代謝,影響血壓、心跳、體溫及體重的變化。當甲狀腺的正常細胞變成異常細胞,並失控不停生長時,就會引發甲狀腺癌,好發於30~45之年齡層。昔曾罹二癌、曾開4大刀 家人提醒勿輕忽阿香姐說,110年打第二劑新冠疫苗,脖子就開始腫痛,一開始以為是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一直忍痛1年半。直到一次與妹妹聊天,她提醒「阿香姐過去15年內,曾罹患2種癌症、開過4大刀及5次住院治療紀錄」,不可能是疫苗引起腫痛,應積極就醫尋出病灶。預後良好但易復發 需多樣化治療核子醫學科主任莊紫翎表示,甲狀腺癌雖然預後良好,但容易復發而需要多樣化的治療。在治療上以帶有輻射線的碘-131來破壞手術難以完全清除之殘餘微小甲狀腺癌及甲狀腺組織,事後補充口服甲狀腺素維持代謝功能,如此可降低死亡率。廖唐毅醫師補充,9成的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或濾泡細胞癌,手術摘除病灶後,再針對癌細胞殘餘或轉移之虞的患者,接受碘-131治療及追蹤,平均10年存活率可達將近9成。
考古新發現!嘉義台斗坑遺址挖出「13處人骨」 兩具已完成初步分析
嘉義市鐵路高架化工程正在進行中,2021年2月在嘉北車站往南、鐵軌西側發現「台斗坑疑似遺址」,經考古團隊持續開挖,除遺址文物外,目前共計發現13處人骨,有兩具完整遺骨已完成初步分析研究,其中一具人骨左下顎門犬齒上半有染色現象、偏紅棕色,疑似是咀嚼檳榔遺留下的痕跡。交通部鐵道局另已委請南科考古館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目前已完成2具人骨之整飭與研究。(南科考古館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嘉義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表示,台斗坑疑似遺址距今2500至2700年前,目前共計發現13處人骨,保存狀況及部位不一,其中有5具狀況較佳,具有研究價值,交通部鐵道局另已委請南科考古館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目前已完成2具人骨之整飭與研究。文資科說,據南科館形態學研究分析資訊,目前完成的2具人骨,其中1具人骨可能為35歲男性,另一具人骨年齡大約20歲,但性別無法判斷。其中,35歲男性骨骸因雨水沖刷,頭骨保存狀況甚差,因此此次台斗坑遺址出土人骨是否具有親緣關係,尚待釐清。南科館形態學研究分析資訊,目前完成的2具人骨,其中1具人骨可能為35歲男性,另一具人骨年齡大約20歲。(南科考古館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本案計畫主持人林秀嫚表示,透過人類與動物骨骸遺留的骨膠中的原碳、氮同位素組成分析,可推論史前之攝食習性資訊,所以南科館也將上述兩具人骨碎骨樣本送至美國BETA實驗室進行碳氮同位素分析,但樣本本身骨膠原保存狀況不佳,經美國BETA實驗室檢測後,並未得出任何結果,所以相關台斗坑史前人可能的攝食習性,有待出土其他人骨或其他考古證據後,再來提供可能的線索。另外,報告書也指出,本案男性人骨的脛骨末端有蹲距面的存在,說明台斗坑史前人可能有進行蹲下來相關的活動,另一具人骨左下顎門犬齒的上半有染色現象、偏紅棕色,疑似為咀嚼檳榔遺留下的痕跡。文資科表示,目前台斗坑還在開挖中,種種關於台斗坑遺址史前人的生活樣貌的推論,將待相關考古發掘的證據與研究逐步出爐後,才能進行佐證。
美核電廠驚爆外洩 放射性氚水進入地下水「立刻關廠維修」
美國明尼蘇達州蒙蒂塞洛核電廠(Monticello)近日才表示,2022年11月發生150萬公升放射性氚水洩漏事件,沒想到在22日又傳出第二起氚水洩漏的事件。目前該間廠區已經關閉進行維修。根據外媒報導指出,蒙蒂塞洛核電廠(Monticello)近期才對外表示,2022年11月時發生40萬加侖(約150萬公升)放射性氚水洩漏的事件,當時核電廠營運單位Xcel能源公司(Xcel Energy)洩漏氚水的管道收集水源,並且運回工廠重新再利用,之後計畫於4月裝設替代管道,指示在此之前,目前已經發現有少量氚水進入到地下水,顯示目前這項處理方案無法回收所有氚水。而在22日時,蒙蒂塞洛核電廠又再次發生類似的洩漏事情。Xcel也表示,目前洩漏的規模僅有數百加侖,推估不會對大眾或環境構成影響。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回收32%外洩的氚。但Xcel也表示,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決定立刻宣布關閉核電廠進行維修,目前也持續的與州、聯邦、市、郡通報事件進度。明尼蘇達州政府也表示會持續監測地下水樣本。報導中也指出,氚是一種放射性的氫同位素,會釋放一種微弱的β輻射,但由於其特性,在空氣中極難傳播,同時也無法穿透人體的皮膚。
8旬老翁血便誤以為痔瘡 就醫後竟是「晚期攝護腺癌」
一名今年80歲的男性老翁,日前發現排便困難及血便,一開始以為是痔瘡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之後骨頭疼痛難耐,甚至行動不便只能坐著輪椅至醫院就醫。經轉診至泌尿科詳細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並壓迫到脊椎,確認罹患「晚期攝護腺癌」。在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建議使用「新型放射性同位素藥物」治療,後來病情獲得大幅改善,現在可以走路進診間,也不再被排尿及排便不順困擾,重新找回生活品質。當心攝護腺癌出現轉移 骨頭痛、四肢麻恐是警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主任柯宏龍醫師表示,通常攝護腺癌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因此在台灣大約有三成的病患,來到診間都已經是晚期。而攝護腺癌進展到晚期時就容易出現骨轉移,最常轉移的位置包括脊椎及骨盆腔,另外也可能轉移到四肢周邊的骨頭,因此若患者出現骨頭疼痛及四肢麻木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 輻射副作用低不必過度驚慌柯宏龍醫師說明,針對晚期骨轉移攝護腺癌患者的治療,除了傳統的放射線治療外,目前也有『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臨床研究顯示,若能在疾病早期使用的話,不只有助患者減輕疼痛,還能延長存活期。柯宏龍醫師補充,許多患者對於放射治療所產生的輻射問題可能會有疑慮,但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的輻射線短,僅有10個細胞的距離,因此對周遭親朋好友及環境相當安全,民眾不需要過度驚慌。50歲男性定期檢查PSA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柯宏龍醫師提醒,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檢查PSA指數,若發現有頻尿或排尿不順情形,建議應盡快到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對抗攝護腺癌的不二法門。
車諾比高輻射影響青蛙變黑 專家出面這麼說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因為人為操作導致功率劇增,反應爐瞬間蒸氣爆炸,發生爐心熔毀、大量輻射外洩,釋放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的放射性物質。爆炸發生後,3名工人當場死亡,後續產生的輻射汙染更造成歐洲地區的人與環境大量受害,影響深遠。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廠,因為人為操作導致功率劇增,反應爐瞬間蒸氣爆炸,發生爐心熔毀、大量輻射外洩。(圖/達志/美聯社)人類自然是不可能在此久留了,只能迅速撤離,但動物們還得繼續牠們的生活。後來,該地區被指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目前已經是歐洲最大的動物自然保護區了,由於放射性的同位素跟DNA衝撞後,會導致嚴重的基因突變,不過,並非所有基因突變都是有害的,比如當地的東方樹蛙居然從綠色轉變為像碳一樣的黑色。車諾比附近的東方樹蛙居然從綠色轉變為像碳一樣的黑色。(圖/翻攝自@LoosiWorld推特)根據西班牙奧維埃多的公立大學(University of Oviedo)的學者奧里扎奧(GermánOrizaola)表示,有一些基因突變能幫助動物們適應當地嚴苛的環境,像是研究團隊所發現的黑色東方樹蛙。一般來說,黑色的皮膚是由黑色素產生的,它存在於皮膚和發毛中,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的身體呈現較深的顏色,更重要的是,黑色素能減少陽光中紫外線輻射的有害影響,黑色素還能吸收和消散部分輻射的破壞性能量來保護DNA,因此在車諾比的黑色樹蛙就能免受核災難中輻射的破壞性影響,「雖然讓青蛙變黑,但確實是在保護牠們」。黑色皮膚實際上就是為了保護樹蛙的組織、細胞和DNA免受損傷,以及增強適應性,從而增加生存機會,科學家從2016年開始,陸續在12個不同程度放射性污染的池塘中收集了200多隻東方樹蛙,結果發現,距離核災地點越近的樹蛙皮膚會越黑,反之則更淡。不過對於這項研究有專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黑色東方樹蛙不是由於輻射污染引起的基因突變結果,而是原本就有黑色的東方樹蛙,在大量輻射外洩後,擁有更好的生存機會,而這些黑色東方樹蛙就這樣一代一代在當地持續繁衍。
吃海鮮腿痛不是痛風 竟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
68歲黃姓老翁平時都很有朝氣與活力,儘管已屆退休年齡仍閒不住外出工作。某日上午外出工作時,發現左腳水腫嚴重,行走時伴有刺痛感。一開始只在家裡附近醫院就診拿藥,漸有好轉後也無多加注意,直到某天晚上左下肢發生劇烈疼痛,驚覺大事不妙,懷疑是不是前天吃了海鮮大餐,結果痛風找上自己,便緊急到醫院掛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老翁疼痛狀況並不是痛風,而是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陪同的家人們聽聞後也都震驚萬分!沈默的癌症 三成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志平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是一個安靜的癌症,在初期及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少數人則會出現解尿困難的情況,因此在台灣大約有三成的病患,來到診間都已經是末期,癌細胞都已經轉移至骨頭、淋巴、肺、肝,其中又以骨轉移最為常見,因此病患通常都是因為骨頭疼痛來醫院求診。黃志平醫師補充,臨床上攝護腺癌骨轉移的患者,常常會經由骨科轉介至泌尿科,病患會以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疼痛,醫師也提醒,兩者的差別在於,坐骨神經疼痛可能會對全身都有影響,會出現手麻或腳麻的狀況,但攝護腺癌骨轉移多半都是局部性疼痛。攝護腺癌複合式治療 維持患者生活品質黃志平醫師說明,目前攝護腺癌的診斷方式為,抽血檢測攝護腺PSA指數,或是肛門指診,直接觸摸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的硬塊,若攝護腺PSA指數大於4以及肛門指診有摸到硬塊的話,就會進一步安排取出攝護腺的切片,能夠更準確的判斷是否為攝護腺癌。黃志平醫師進一步說明,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的話,其實有高機會透過局部性治療,來根除攝護腺癌細胞,但假如癌細胞已發生轉移,就一定要接受全身性的荷爾蒙治療,倘若荷爾蒙治療無效,則可以使用細胞治療及放射治療,但要是患者發生的是多發性骨轉移,並伴有難以忍受的骨頭疼痛時,建議搭配健保給付的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利用安全又短距離的輻射線,鎖定骨頭中的癌細胞,在不傷及其他器官的前提下,精準治療轉移骨頭的癌細胞,降低患者骨頭疼痛感,提升後續治療與日常生活品質。疼痛症狀可能不是老毛病 主動諮詢醫師及早診斷治療黃志平醫師提醒,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檢查PSA指數,若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在40歲後定期檢查PSA;另外,若發現骨頭疼痛,或是持續性的疼痛、坐立難安,建議可主動諮詢泌尿科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越南洋蔥產季未到 疑遭陸貨「洗產地」⋯農委會函查
今年洋蔥因為春節連續降雨導致減產,業者透過進口國外洋蔥補足缺口,不過,根據農委會統計,截至3月進口洋蔥以越南4092公噸居冠,但越南洋蔥產季未到,遭疑是中國大陸洋蔥「洗產地」後進口台灣。農委會昨發函給駐越南代表處請求調查,假如品種外觀無法分辨,將透過DNA檢驗等查明產區。據農委會統計,我國2021年生鮮冷藏洋蔥進口量從高到低依序為紐西蘭1萬5371公噸、美國1萬1251公噸、韓國9760公噸、澳洲8945公噸、越南8452公噸;2022年至昨日統計,生鮮洋蔥進口6560公噸,以越南4092公噸居冠,進口占62%。為避免開放中國大陸農產品造成衝擊,我方管制830項大陸農產品進口,洋蔥即為其中一項,但去年及今年我國從越南進口大量洋蔥,遭疑是大陸洋蔥透過洗產地方式銷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在立法院備詢強調,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洗產地情事。不願具名業者提供洋蔥圖片指出,目前在台灣販售的越南洋蔥沒有外包裝,只有「麥頭」標籤(出口貨物運輸標誌),都是中國大陸洋蔥到越南後改麥頭標再出口,因為越南洋蔥在當地根本不用這種網袋,「根本就是大陸洋蔥」!農業粉專「Lin bay好油」指出,台灣、東南亞這些偏熱帶型雨多的地方,種植的都是由北往南採收的短日照品系,更南邊的越南洋蔥會比屏東還早收成?越南身為一個要靠洋蔥大量進口的國家,可以在產季前輸出洋蔥到台灣,實在太不正常。他說,以前政府管很嚴,現在大量放水,卻沒人敢講話,就是標準「綠能,你不能」,嘴巴說「抗中保台」,實際上大量放水疑似大陸洗產地的越南洋蔥。「這可能就是蔡總統跟陳主委對於家鄉的愛吧?」「Lin bay好油」更批,平常口口聲聲說守護台灣農民,以農民的利益優先,實際上卻大幅放水,這種垃圾綠能官僚,才是最讓人家瞧不起。對於外界質疑,農委會國際處長林家榮表示,昨已發函至駐越南代表處,將請代表處收集近年越南洋蔥產業發展狀況、進出口情形,以及到主要產區收集越南洋蔥樣本等,如果品種外觀難以分辨,將會以DNA、穩定同位素等方式,來辨別產區。
「關鍵同位素找到了」 科學家嗨喊:火星真有生命存在過
Is there life on Mars?人類對於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或曾經有生命存在一直充滿好奇,美國NASA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最近在火星的地表岩石中,發現重要的「碳12」同位素存在,該同位素在地球上是建構出有機生命的基礎「材料」,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在過去可能至少有微生物的存在,替地外生命研究跨出重要一步。綜合外媒報導,「火星樣品分析化學實驗室」(SAM)首席研究員馬哈菲(Paul Mahaffy)表示,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原子存在於岩石與沉積物中,其餘則在海洋、大氣,與地球上所有的有機物、也就是生命中。因此他們假設火星也會以碳作為建構生命的基礎材料。馬哈菲指出,碳以2種穩定的同位素:碳12與碳13形式存在,由於碳12比碳13少了1個中子,因此會比碳13「輕」與「堅固」卻又更容易「分解」,而成為地球上絕大多數有機物的建構基礎。好奇號在有35億年歷史、據信有古老湖泊泥岩的蓋爾隕石坑(Gale)中,提取了24個不同的岩石樣本,並透過機上的儀器分析,發現不同樣本的差異極大,其中有6個樣本的碳12、碳13含量,高出地球的參考標準值70%以上。參與研究的賓州大學(UPenn)生物地球化學家豪斯(Christopher House)指出,來自隕石坑山脊頂部與其他高處的樣本中,存在相比低處更大量的碳12、碳13,這代表火星上也有類似地球的大氣碳循環,進而可能創造出有利生命誕生的環境。研究團隊推測,火星曾出現以岩漿中較輕的碳為食,類似地球深海火山口或熱液排放口的微生物存在,微生物排放出「甲烷」後,再由其他微生物以它們排放的甲烷為食,建立起最基本的循環。雖然這次的新發現,大大提高了火星曾經存在生命的機率,但人類尚未在火星上發現微生物存在的「物理」證明,只得到生命存在過的佐證,且火星是否真有與地球一樣的生命誕生機制,目前還未蓋棺論定,仍需更多調查才能找出答案。
冬天好發!別以為胸悶才需警覺 70歲婦「出現這症狀」竟患心絞痛
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她常常在活動時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更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門診安排X光檢查卻沒有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來到心臟內科,安排了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經過氣球擴張以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臟的運作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蘇彥伯醫師說,這類病患因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造成不適的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的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沒有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的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典型的慢性冠狀症候群,症狀包括胸部悶痛、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蘇彥伯醫師說,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的表現並不典型,常常像江老太太一樣用喘的症狀來表現。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蘇彥伯醫師表示,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醫師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蘇彥伯醫師說,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檢查方式。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蘇彥伯醫師表示,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蘇彥伯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亦需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北美最古老猛獁象牙出土 研究人員驚:竟在3公里深海底現蹤
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水族研究所(MBARI)在加州外海300公里、海底3,070公尺深處,成功取得哥倫比亞猛獁象(Columbian mammoth)長達1公尺長的象牙,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在2019年就於該處發現象牙,但當時只採集到一小部分,這次除獲得完整樣本,還發現象牙有長達10萬年歷史,是「北美現存最古老的猛獁象象牙」。綜合外媒報導,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古生物學家費雪(Daniel Fisher)透露,過去雖有猛獁象與乳齒象被發現於海底的案例,但深度通常不足百米,因此這次發現對相關研究有著重大意義。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CSC)地質年代學實驗室以放射性同位素(Radionuclide)分析後也確認象牙有超過10萬年歷史,是北美最古老、保存狀態最良好的猛獁象牙。參與採集行動的聖克魯斯分校海洋古生物學教授哈達克(Steven Haddock)指出,團隊在探索深海時就一直期待會有「意想不到」事情發生,但在深海發現猛獁象仍讓他「至今都還覺得很驚訝」,他表示研究才剛開始,期待未來能向外界分享更多消息。聖塔克魯茲分校古基因組學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夏皮洛(Beth Shapiro)也透露,如此完整又古老的樣本,不只能挖掘出該動物的年齡與生活環境,「深藏在象牙裡的DNA,更讓我們離揭開猛獁象的神秘面紗又更近一步」。另據《CNN》報導指出,該樣本之所以保存完好,可能與海底的寒冷高壓環境有密切關係。
濕疹抹藥5年零效果!護理師改塗「這食物」1週好轉 醫師曝超神療法
台灣氣候潮濕,尤其夏季更是悶熱難耐,導致不少民眾患上濕疹,有時久久無法痊癒。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今(16日)在臉書透露,皮膚科在治療濕疹患者時,通常都會開立含有類固醇或抗生素的藥膏,但抹久了容易產生抗藥性,必須不斷更換藥物,其實只要塗抹「純蜂蜜」,就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改善症狀。「濕疹一定要塗類固醇嗎?」江守山今日在臉書粉專分享收治個案,一名79年次的護理師手及肘部從5年開始長出濕疹,多年來陸續看過皮膚科、中醫,除了用過類固醇、抗組織胺藥膏,也嘗試過長期吃中藥改善,結果病情始終未見起色,直到他給患者塗抹一種「食物」,短短1週過後就明顯好轉。《ETtoday新聞雲》報導,江守山表示,皮膚科給濕疹患者的處方,通常都是含類固醇或抗生素的藥物,然而隨著身體產生抗藥性,就必須換一種抗生素塗抹,因此他建議該名護理師在患部抹上「純蜂蜜」,效果立竿見影;醫師提到,國外研究多年前發現,蜂蜜有殺菌、抑制蟹足腫等功效,現在已是癒合傷口的第一級處方。江守山說明,當濕疹發作時,皮膚經常已長滿金黃葡萄球菌,防水層也已失效,影響抗生素效果,因此可以考慮透過蜂蜜治療;醫生建議,患者可以在洗澡前敷上蜂蜜約30分鐘,約7天後就會有效果,但一定要使用純的蜂蜜,最好是在購買前仔細確認蜂蜜是否經過碳13同位素檢測,防止弄巧成拙。
李遠哲談萊豬、核食「影響不大」 嘆台灣空氣差:大家都不關心
萊豬自元旦起開放進口,也引發國人對食安憂慮。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今日出席座談會前受訪表示,如果是在安全標準內,萊劑對健康影響不大,目前政府所做的管制措施,做到這樣相當不錯。而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若檢驗出無核廢料汙染,也是沒問題。李遠哲指出,不一定所有的萊豬都不好,只要在安全標準內,都可以吃。比方說以糖為例,有人認為糖也是毒,不能吃太多,硝酸納也是毒,但為了保鮮,所以放了一點點,大家也還是吃。當被問到現在民眾都在擔心萊豬食安,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李遠哲的說法是不是「逆風」,李遠哲回應,或許民眾得到的訊息不是那麼正確。李遠哲說,有關日本福島等縣市的食品問題,應該要去檢查食品有沒有放射線同位素殘留量是否符合安全標準,而不是說這個區域都有問題,或許這個區域是比較可能會有問題,所以檢查工作要更嚴謹,但若檢驗出沒有核廢料汙染,那應該是沒問題。李遠哲表示,台灣空氣這麼差,得到肺腺癌的人這麼多,大家不關心空汙、肺腺癌,每天都在談萊豬,很不可思議。
這麼深也有?汞污染無極限 全球最深海溝發現甲基汞存在
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有研究團隊成員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會對生物與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推測應該是死亡的魚屍所帶下來的。根據《Science Blog》報導指出,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甲基汞的存在。在過往,汞被科學家認為被限制存在於最深1000公尺左右,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甲基汞的存在,是完全打破過去的認知。而團隊透過汞同位素的方法,確認這些甲基汞是來自於水深400至600處的海床。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甲基汞一部分可能是自然生成的,但絕大部分都是人為活動汙染所造成的。同時,中國天津大學也在馬里亞納海溝中,深度5500至9200公尺的海床上發現甲基汞的存在。該團隊成員認為,之所以會在這出現甲基汞,應該是透過糞便、浮游生物的有機物下沉,才因此進入到海溝中。但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是體內累積大量甲基汞的魚死亡後,屍體一邊下沉、一邊分解,才讓甲基汞散落在馬里亞納海溝中。汞,又稱為水銀,在自然界會以「元素汞」、「有機汞」、「無機汞」三種型態存在。汞汙染對於自然界而言,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汞汙染僅存於海洋上層(1000公尺以上),這次的研究報告是完全打破科學家過往的認知。甲基汞屬於有機汞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有機汞形式,毒性最強,也具有生物累積性,動物接觸後無法被代謝掉,可以透過食物鏈的關係毒害動物,最終也傷害人體。如果動物體內累積過量甲基汞,會造成神經系統、心臟的危害,就連胚胎也會產生發育缺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