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肺癌學會
」 肺癌扭轉小細胞肺癌終局之戰 「免疫併用化療」納入健保給付
肺癌多年來穩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其中小細胞肺癌人數雖僅占約7%,卻因惡性度高、病程進展極快,僅不到一成患者能活過五年,其猛烈兇狠的特性,又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即便接受治療,又因癌細胞分裂快、容易產生抗藥性,患者通常高機率在半年至一年內就會復發,復發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五個月。面對這場拚盡全力的「終局之戰」,免疫治療的出現終於為肺癌戰局帶來突破性的新希望。台灣肺癌學會楊政達理事長分享:「小細胞肺癌是所有肺癌類型中,最為惡性,也讓醫療團隊感到相對棘手的,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治療可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發展,增加這群患者的機會。」根據美國NCCN小細胞肺癌治療指引,目前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以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為首選治療方案,透過PD-L1免疫抑制劑重新活化T細胞,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進而控制癌細胞。楊政達指出,在研究試驗中,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相較單獨進行化療,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超過一年。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說明,除了成功延長一年存活期,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化療更有助於小細胞肺癌降低三成死亡風險,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超過一成來到12%。賴俊良進一步分享:「免疫治療仍有皮疹、肝炎、甲狀腺問題等副作用,但可透過其他方式降低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臨床上來看,多數的患者撐不到幾個月就會離開,因此這樣的治療成效是很令人振奮的。」他同時指出,然而免疫療法雖能帶給患者更多生存機會,但逾百萬的醫療支出卻也造成患者的經濟重擔,不僅家屬要面對救與不救的困境,患者即便有新治療方式選擇,礙於經濟條件只能退卻。賴俊良表示,在各界的努力下,此免疫療法通過健保給付,納入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無疑為肺癌治療歷程跨出新里程,完整強化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造福更多患者,讓小細胞肺癌更有機會遠離惡霸威脅。小細胞肺癌免疫抑制劑於去年12月納入健保給付,每年預計約有300位患者受惠,可大幅降低患者經濟負擔,延長患者存活期。楊政達表示,PD-L1免疫抑制劑納健保是小細胞肺癌治療史上新的里程碑,現今在醫療的進步下,肺癌治療不斷有新的醫療技術出現,期望未來在各界的努力下,能讓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更躍進,幫助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肺癌! 復發率高達7成「免疫加入輔助治療成趨勢」
肺癌每年致死人數已破萬人,等於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過世,是我國民眾最大的健康危機!約3成患者確診時為早期、可接受手術治療,但據統計,即使接受完整切除,早期肺癌的術後復發率仍有約40%-70%,顯示現有治療方式仍有諸多進步空間。近年臨床上開始在術前進行輔助性治療以增加手術治癒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王金洲醫師表示:「免疫治療可以延緩晚期患者的疾病惡化並延長存活期,近年也開始擴大應用,往早期患者的術前輔助治療推進。」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秘書長趙盈凱醫師亦說明,過去肺癌術前輔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療效仍有加強空間,現加入免疫療法,治療後患者病理完全緩解率增加近11倍、且可延緩復發及降低死亡風險,使早期肺癌術前治療選項更趨完備。肺癌長年蟬聯我國十大死因榜首,確診時常常已經是晚期、無法手術,成為癌友困境。王金洲醫師提醒:「肺部神經分布少,肺癌初期很少出現疼痛或不適,等到患者真的有感疼痛時,很高比例都已經發生癌細胞轉移,因此多加留意、定期篩檢十分重要。」肺癌若發現時,期別越早、存活率越高,因此早期篩檢、治療為現階段肺癌防治的重要目標。為降低術後復發的可能,近年逐漸出現「輔助性治療」,包括術後用來消滅肉眼看不到的殘留癌細胞的術後輔助治療,以及在手術前先縮小腫瘤的體積、降低患者身體負擔、增加治癒率的術前輔助治療。趙盈凱醫師指出:「目前早期肺癌的術後輔助選擇相當多樣化,包含了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近年也發現使用免疫治療進行輔助治療也可降低患者術後復發的機會;另一方面,術前輔助治療的選項相對單調,目前雖有化療可用,但選擇過於單一,而且對患者五年存活率的幫助仍有加強的空間。」醫師表示,大環境雖提倡早期篩檢與治療,但是在腫瘤完全切除後仍有高復發機率是目前早期肺癌治療上的一大困境。近年癌症治療日益精準,免疫療法成為國際治療新興趨勢,王金洲醫師表示,臨床上觀察到免疫療法、免疫合併療法在晚期肺癌治療成效顯著,現隨篩檢推廣,早期診斷患者增加,免疫療法提前至術前輔助將能有效降低術後的疾病復發率,實為一大福音。趙盈凱醫師也補充,研究指出對比過去術前單純輔助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應用於肺癌術前輔助能降低疾病出現惡化或復發的機率,在TFDA核准免疫治療可用於術後輔助之後,如今又再踏入術前輔助的領域,將造福更多患者,使早期肺癌癌友擁有更多元、可負擔的治療選擇,有望成為翻轉癌友人生的新希望。
40歲女健檢驚見肺結節…輕忽1關鍵「變肺腺癌四期」 1年半後慘賠命
衛生福利部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但仍有不少民眾輕忽追蹤的重要性。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透露,他曾遇過一名40歲女性健檢發現有肺部結節,後續位定期追蹤,1年半後轉變成肺腺癌四期,不幸病逝。國健署今(3日)舉辦肺癌篩檢滿週年記者會,楊政達在會中分享收治個案,該名女性健檢時發現肺部結節,3個月內反覆就醫3次,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被醫師告知暫無大礙後,便放下心中大石,未按照醫囑定期追蹤,1年半後因呼吸喘就醫時,已演變為肺腺癌第四期,最後不幸病逝。國健署指出,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我國111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100年每十萬人26.0人,已下降16.2%,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占了111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但109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錯過早期治療機會。國健署表示,公費補助LDCT肺癌篩檢服務已受檢民眾中,約9.2%經醫師評估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需定期檢查追蹤或進行確診程序。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衛生福利部薛瑞元部長提醒,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我國肺癌篩檢計畫實施週年以來,找出的肺癌個案有85.1%為早期,證實能有效於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提高肺癌存活率。因此,符合資格者應儘速參加篩檢,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男偶像26歲罹肺癌晚期 醫抖殘酷真相:年輕型惡性度高
26歲中國男星蔣智豪自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打開知名度,吸引一票粉絲追隨,時常在微博分享近況的他,卻長達7個月沒有發文,直到昨(10日)才又更新動態,自爆罹患肺癌晚期,消息震驚各界。對此,有專家提醒,肺癌近來有年輕化趨勢,並點出可能原因。蔣智豪自去年8月25日後,直到昨天才又發文,解釋消失的這段時間,是在和病魔抗鬥,因為「肺癌晚期」4字,而這個病也讓母親在6年前病逝,平常沒有抽菸習慣的他,萬萬沒想到癌症這麼快就找上門。蔣智豪沒有抽菸習慣。(圖/翻攝自蔣智豪微博)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台灣肺癌學會祕書長柯皓文解釋,肺癌有年輕化趨勢,10年前平均年齡60至70歲,近10年降到45至60歲,40多歲病人明顯增加。一方面可能是診斷進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增加,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家族史、空氣污染、PM2.5增加、環境因素改變等多重影響,不過20、30歲病人則相當罕見。比較特別的是,曾有20歲左右的女大生,沒有抽菸和家族史,因為胸痛、悶喘就醫,檢查出胸腔有積水,進一步診斷發現是肺癌第4期,目前仍無法清楚解答罹癌原因。而相較年紀大的晚期肺癌,20、30歲晚期肺癌的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而且很多年輕肺腺癌病人不抽菸。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團隊發現,母親家族史有更容易遺傳的趨勢,代表比起父親罹癌,母親罹癌更容易遺傳,不過這個論點還需要更多證據支持。另外,2016到2020年新發個案資料顯示,肺癌5年相對存活率為38.2%,早期(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很大。
空汙殺不死2/入侵皮膚造成癢抓惡性循環 還恐增加肺癌死亡率
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台灣肺癌患者有一個特色,就是吸菸者比例不高,特別是女性;以前認為是廚房油煙或是二手菸,直到發現PM2.5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兇手極有可能就是PM2.5所造成。陳育民說,台灣PM2.5濃度平均是40微克(μg/m3)。但已經有研究顯示,長期居住再PM2.5濃度35微克的環境下,肺癌患者死亡率會提高到15%。「WHO研究顯示,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死亡率會再增8%;所以民眾千萬不可以輕忽PM2.5的危害!」台灣都會區的PM2.5,主要來自移動式汽機車排放的煙霧。(圖/宋岱融攝)不光是人體內部,就連最外層的皮膚其實也會受到PM2.5直接的影響。皮膚專科醫師鄭惠文解釋,PM2.5已小到比毛細孔還要細,很容易穿透毛孔影響到皮膚深層。「PM2.5入侵後,光在角質層就會與皮脂產生過氧化反應,會讓原本堅固的水泥牆保護牆,開始變得斑駁脫落。」鄭惠文醫師強調,PM2.5會降低皮膚防禦力,引起發炎、過敏等症狀。(圖/鄭惠文醫師提供)「還有研究顯示,PM2.5進入會誘發表皮細胞變得敏感,如此一來,當皮膚細胞不斷處在發炎的狀態下,就會進入到不停癢、抓的惡性循環。」鄭惠文建議,防曬具有初步隔絕的效果,可以加強防禦PM2.5進入到皮膚內部的機會(類似將毛細孔塗上一層防護牆,PM2.5就不會透過毛細孔進入);至於該怎麼擦,就依照夏天防曬步驟,定時補擦即可。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提醒,PM2.5對肺部傷害大,民眾可上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每日空氣品質指標。(圖/翻攝自環保署官網、陳育民醫師提供)陳育民就建議,除了關心氣象之外,民眾最好也要養成查詢AQI空氣品質指標(可上環保署網站:https://airtw.epa.gov.tw/CHT/Information/Standard/AirQualityIndicator.aspx查詢),如果一旦超過警戒值,就要盡量減少待在戶外的時間,若非得出門也最好配戴能防護PM2.5的口罩;選購前可以認明有無通過需通過「CNS15980」國家標準;待在室內也記得一定要打開空氣清淨設備,這樣才能確實減少PM2.5對人體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