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勞工陣線
」 勞動部 基本工資 移工 立委 勞保世界尊嚴勞動日 勞團:台灣因強迫勞動屢遭國際關注
每年的10月7日為「世界尊嚴勞動日」,立委范雲與台灣勞工陣線協會、TTNC Watch 等團體舉辦「Workers Deserve Peace and Democracy:捍衛勞動尊嚴,強化工會力量」記者會,強調工會應挺身捍衛勞工權益,並支持和平與民主這兩項永續生計的關鍵要素。ITUC每年發布的全球權利指數,對各國遵守集體勞工權利的情況進行評級,並記錄政府和雇主侵犯國際公認權利的行為。2024年,亞太地區因為持續發生系統性侵害勞工組織工會及罷工基本權利的事件,平均得分為4.13,成為全球勞動處境第二差的地區,僅次於中東與北非地區(MENA)平均得分的4.74。其中,阿富汗和緬甸的評等為5+,代表著由於法治的崩潰,權利得不到保障;孟加拉、菲律賓和韓國都有工會成員被殺;韓國政府持續透過司法濫權,將工會活動定調為犯罪行為;印尼政府透過《創造就業法》,取消了幾乎所有勞工的最低工資保護和集體談判權。台灣在這份報告中雖然取得評比為2,顯示勞工集體權利較不被侵犯。但殷鑑不遠的是台灣在1987年才解除戒嚴令,即使解嚴後,在資本家的強烈集體抗議與要求下,國家仍長期以「工運流氓」系統性地的整肅與清算勞工運動。直到2011年5月1日修正施行《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建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才初步有相關保障,然而裁決機制在上路超過十年後,工會組織率並無大幅攀升,此外迄今仍有部分勞工不得進行罷工行為,甚至遭限制籌組工會,都已違反相關勞動人權公約。范雲表示,這是她與勞工陣線共同召開尊嚴勞動日記者會的第四年,過去也曾對外送員薪資演算法不透明的問題一起倡議,以及共同呼籲勞動部訂定《最低工資法》。此次尊嚴勞動日的主題是強迫勞動,過去曾協助過烏干達籍血汗學工案,她認為外籍移工在臺灣的處境仍屬危殆。范雲說,運動員的勞權以及工會權也應納入考量;經過預算案以及多次質詢,體育署上個月承諾,會輔導企業聯賽運動項目組成工會。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表示,台灣勞工陣線成立於1984年,即以「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作為組織核心理念,民主不只是政治價值,更應走入經濟生產的領域,然而台灣低迷的工會組織率,使得台灣集體勞動關係嚴重失衡,民主的概念無法深入經濟場域。雖然2010年啟動了新勞動三法時代,但台灣工會數量並沒有顯著成長,截至目前為止2024年企業工會為953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1家)、產業工會則為264家(較去年同期增加6家),更遑論團體協約覆蓋率極低,顯示出台灣在推動集體勞動權益方面,仍有長路要走。楊書瑋指出,台灣面對勞動力不足的挑戰,產業界依然採用壓低勞動條件的舊模式,對政府施壓以擴大引進移工,這不僅阻礙了產業升級,也加劇了低薪問題。台灣在國際間就因強迫勞動問題屢屢遭到關注,進而損害了台灣的國際形象,過去便因移工、漁工重大強迫事件屢屢遭到美國及歐盟的警告,甚至遭列名美國「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此外層出不窮的外籍學生頻頻遭受不法剝削的「學工事件」,都再再顯示現代奴隸的狀況仍存在於台灣,因此政府應強化國內終止強迫勞動的法制,預防及消弭國內發生強迫勞動案件。
基本工資連9漲...勞工實質薪資連3年負成長 中產階級好「薪」酸:調薪永遠沒份
勞動部4日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明年最低工資月薪為2萬8590元,調幅達4%,但工商團體擔憂調漲將造成通膨,國發會主委劉鏡清5日表示,為民眾的幸福與未來,工資調整一定要做,連續9年調升薪資未造成痛苦,將持續密切關注通膨,但藍委李彥秀質疑,「基本工資愈墊愈高,人民『薪情』卻是愈來愈差!」對於薪資調漲是否帶動通膨,劉鏡清說,經詢問各產業薪資占成本的比例約在10%至14%之間,影響不會那麼大,而連續9年調整最低工資也未造成痛苦。劉鏡清強調,目前核心通膨是1.82%,常態通膨受風災、節慶影響約為2.5%。而政府每個月都有通膨會議,密切關注通膨影響,若需要會採取因應措施。勞動部次長許傳盛則說,每年調整最低工資都會引發通膨疑慮,薪資審議會共識就是把物價漲幅充分反映在最低工資漲幅上,讓中低收入階層的勞工有充足薪資因應通膨,而依據最低工資調整辦法,決議做成後10日內送行政院,明年1月1日將實施。行政院代理發言人謝子涵表示,台灣近年經濟表現亮眼,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達3.9%,政院宣布軍公教調薪3%,期盼帶動民間薪資成長,政府秉持包容成長的施政方針以及民間需求,還有產業發展前提下,尋求勞工最大利益。不過,李彥秀分析,本國受僱員工約1150萬人,受惠於基本工資調漲約逾200萬人,占比僅2成,企業獲利屢創新高,但是勞工卻無法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中產階級勞工是最辛苦的一群,「調薪永遠沒我的份,物價飆漲卻是雨露均沾」,台灣連3年勞工實質薪資負成長,去年實質總薪資更是7年來首次負成長。台灣勞工陣線表示,除最低工資外,解決低薪問題需要制度化解決途徑,提醒應建立具體且可操作的薪資透明化機制,以促進不論是求職或在職階段,勞動條件實質平等,才能推動全社會的薪資結構更為公正透明。針對資方所提會造成通膨等,勞陣指出,從過去幾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波動情況觀察,也無顯著因果關係。甚至有年份出現最低工資調漲幅度較大,但當年度CPI卻較前一年更低的情形。這顯示對物價的影響,國際能源、原物料價格及國內租賃等成本的影響可能遠高於最低工資調整。
擴充社宅落實居住正義 內政部盼「百萬租屋家庭支持計畫」如願達標
長期關注弱勢者與青年居住權益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5日與內政部同仁進行交流。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希望該部會所規劃未來8年的「百萬租屋家庭支持計畫」朝「直接興建、包租代管、租金補貼」三大方向持續努力,並盼望能全力達成目標、實現居住正義。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由召集人彭揚凱、副召集人呂秉怡、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副組長左欣平、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辦公室主任莊棋銘、身心障礙聯盟研發專員張哲誠、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等公民團體代表與內政部長劉世芳等部會人員針對社會住宅議題進行討論。劉世芳表示,社會住宅是內政部的重點工作,過去8年陸續協助許多民眾解決居住需求,未來8年「百萬租屋家庭支持計畫」將朝向「直接興建、包租代管、租金補貼」三大方向持續努力,內政部將全力達成目標、實現居住正義。劉世芳指出,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關心社宅居民福利服務、尤其對長者的照護,內政部近期將與衛生福利部舉行會議研商;也規劃融合托嬰、日照等多元社會福利設施,以「小造鎮」方式打造全齡服務的社宅園區。相關政策將直接興建社宅所需用地,行政院將協助內政部向各部會盤點國公有土地。至於包租代管計畫,將評估提高包租戶數比率,嘉惠更多需要的民眾。內政部期盼與住盟持續溝通合作,讓社宅政策繼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劉世芳強調,感謝社會住宅推動聯盟長期關注社宅議題,並前來意見交流,內政部都會積極了解、研議,未來也將與住盟相互溝通,共同合作讓社宅政策繼續精進。
明年最低工資「將再漲4%」? 勞動部:最快第3季決定
根據主計總處官網5月30日公布的最新預測,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預估為2.07%,連續3年超過2%的通膨警戒線。此外,今年經濟成長率3.94%,也比預期高出0.51個百分點,因此外界預期明年最低工資調幅將從4%起跳。對此,勞動部將在第3季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決定明年的最低工資。行政院主計總處5月30日發布新聞稿指出,預測113年經濟成長3.94%,較113年2月預測3.43%上修0.51個百分點,且平均每人GDP 3萬3,610美元,預估全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為2.07%,連續3年超過2%的通膨警戒線,4月失業人數40萬3千人,較上月減少2千人或0.56%,失業率3.36%。針對外界預期明年的基本工資有可能再調漲4%,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最低工資法」的實施有助於解決低薪問題,因為這將使最低工資的調整更加透明化和制度化,呼籲資方團體正面看待此事。然而,資方代表之一的工總常務理事何語卻認為,如果產業發展不均衡,就會只有少數受到政府關注的重點產業的勞工薪資較高,而其他產業的勞工面臨的情況則依然艱困,因此就算是調升最低工資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對此,勞動部也針對基本工資的確切調整幅度做出回應,表示將在第3季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決定明年的最低工資。
負債達13兆465億元!勞保基金若不改革 恐在2028年破產
勞保8年未改,負債遽增!蔡英文總統8年前召開年金改革委員會,稱年金改革「現在不做,馬上就會後悔」,但8年過去軍公教也啟動改革,攸關千萬勞工的勞保改革卻遲遲未啟動。依最近一次精算報告指出,若不改革勞保基金恐在2028年破產,剛好是準總統賴清德這一任期的最後一年,也代表勞保年改為本屆勞動部不得不面對的議題。依勞保局最近一次精算指出,截至2023年底,勞保基金精算負債達13兆465億元、潛藏負債也達12兆872億元,最近一次精算報告更指出,若不改革勞保基金會在2028年破產。相較於軍公教年金改革的大刀闊斧,勞保改革的困難點在於截至2023年年底,每人平均僅領取1萬8824元,若要再減領勢必得要面臨弱勢勞工難以生活的困境,而若要提高保費收入,負擔比率最大的雇主勢必率先反對,加上我國勞保法定退休年齡將逐年調整至65歲,與主要各國相當,再延退也有其困難性。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近年受惠於股市大好、投資績效頗佳,加上政府撥補、基本工資提高,使得勞保基金近期餘額達近1兆元,但充其量也僅能延後破產2年至4年,呼籲仍要趁這段時間及早面對,否則破產後勢必成為社會的災難。為了延後勞保破產危機,政府2024年編列1200億元公務預算挹注勞保基金,近年共已編列2670億元預算,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預估,依目前政府財政情況,估計每年撥補1500億元應該是極限,但隨著收支逆差逐年擴大,如再遇到金融市場不穩定、財政困窘等情況,屆時恐怕就是改革的時間點。
勞保精算負債飆破13兆…平均每人背債56萬 專家:危機在2026年後
近年勞保負債表勞保精算負債飆破13兆!根據勞保局最近一次精算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勞保基金精算負債達13兆465億元,較上一年度的12兆3240億元增加7225億元,平均每人為勞保背債約56萬元。專家表示,真正危機為2026年後,台灣已在前1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顯現,預估現金流量將開始快速下滑,政府財政恐不足以撥補,勞保基金將難以維持,改革勞保制度已是迫切需要。未啟動年改 僅靠撥補無助緩解依精算報告內容,截至2020年精算負債為11兆501億元,因至今仍未啟動年金改革,僅靠預算撥補無助緩解負債,導致精算負債逐年增加,2021年為11兆6700億元,2022年成長至12兆3240億元,2023年更達13兆465億元,即便扣除去年已提存9593億元的責任準備,潛藏負債仍達12兆872億元。年金改革委員會前委員吳忠泰說,每一年勞保精算負債約成長5000億至7000億,代表的是過去一年,勞工納保在未來可能會領到數額,因老年給付年金給付率偏高、費率不足,導致負債都在增加,如果按金管會對保險公司的要求的話,勞保基金早就破產。事實上,2009年開辦勞保年金制度時,不僅未收取足額的保費,且制度提供2009年前已有投保年資者,未來可以併計領取老年年金,精算報告指出,當時推估已產生5兆元的潛藏負債,經過10年後,5兆元的潛藏負債含計利息,再加計10年來新增未提存精算負債,未來收支平衡費率為16.27%,如果收取的保費低於16.27%,那缺口仍會持續擴大。人口老化 使現金流量快速下滑「勞保年金為歷史共業」,吳忠泰也說,除了馬政府先天設計缺失外,蔡政府也錯失8年改革機會,僅不斷撥補,但撥補難解決問題,且可能會排擠其他預算,「大家可以接受每年撥補4000億、5000億嗎」?建議未來修正《勞保條例》時,應設定撥補上限,再據以修改給付面及納保面。「真正危機為2026年以後」,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認為,依精算報告預估,去年勞保實際狀況比預估的更好,主要是政府撥補、股市大好,再加上政府擴大移工開放等使納保人數增加,讓收支逆差未擴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但2026年後預估現金流量可能會因為人口老化影響開始快速下滑,屆時政府財政若不足以撥補,勞保基金將難以維持。少子化影響 投保人數接近峰值對於政府遲遲未啟動勞保年金改革,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說,由於軍公教年金改革的經驗不佳,且勞保年改涉及千萬勞工,應該不會在沒有共識前強硬改革,加上退休年齡提高、費率等都尚未有共識,政府能做的就是撥補維持勞工信心,也避免因此擠兌。「不缺方案、缺的是選擇的勇氣」,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認為,勞保年金邁向破產的原因為立法院當初不斷加碼,仍要回到立法院改革,並透過成立特種委員會,辦理聽證會等才能解決問題。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副司長陳文宗坦言,由於勞保費率未達精算報告的平衡費率,且我國老年年金給付採計年間為最高60個月,相較其他國家明顯偏短,加上近年勞保投保人數已接近峰值,預估隨著少子化,加保人數可能會越來越少,但請領年金的人數卻越來越多,而平均餘命延長也增加請領時間,皆是負債成長的原因。
國內移工人數破75萬再創新高! 營建、農業移工增幅最明顯
國內移工突破75萬人大關、再創新高!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移工人數達75萬3430人,其中產業移工有51萬9125人最多,社福移工則有23萬4305人,受惠於法規放寬,較上一年度增幅最明顯為營建業及農業移工,分別達50.71%及24.80%。勞團表示,勞動部始終以移工為補充性人力的謊言掩飾,不去檢討移工正當性,更導致國人低薪,呼籲應全面檢討移工政策,並改採移民政策解決勞動力問題。相關統計指出,去年的外展農務工作移工較前年增加115.27%最高,農業移工則增加96.24%,民間的重大投資營造業亦增加88%,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也增45.05%。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副組長莊國良表示,受到人口老化等原因,導致國內缺工問題日趨明顯,預估移工人數會緩步上升,但仍要視國內照顧市場及經濟情勢而定;外界預估去年放寬長照家庭使用家庭看護移工,可能會使家庭看護工人數爆發式成長,但此次主要簡化申請程序,至於新增的使用長照6個月以上的家庭,預估不會新增太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長蘇裕國也認為,隨著今年製造業好轉、老年及失能人口增加,將使產業移工及家庭看護工需求成長,加上去年開放民間營造業聘僱移工,預估今年起會陸續引進,而先前放寬的公共工程移工及農業移工也將持續成長。蘇裕國進一步指出,先前曾提及重啟外展看護工正在討論中,但要較先前的機制有所調整,目前也在蒐集各界意見中,至於旅宿業移工的開放仍待後續討論。對於國內移工人數再創新高,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表示,《就業服務法》上路至今已經32年,勞動部始終不去檢討移工的正當性,結果《就業服務法》引進移工的目的只是為引進廉價移工,更導致國人低薪,應要全面檢討。針對近期勞動部屢次放寬各行業聘僱移工,甚至還有部會要求開放服務業移工,但都不用透過修法即可達成,孫友聯強烈呼籲,應要修正《就業服務法》,以後要放寬任何類型的移工都應透過國會辯論及修法,才不會導致立法權被侵蝕。針對台印簽署MOU將引進印度移工,印度可望成為我移工來源國之一,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建議,引進印度移工應採循序漸進,以避免誤解外,也要注意宗教、語言、飲食、仲介等配套措施;此外,也應針對我國失聯移工不斷增加等問題提出補強措施。2023年移工人數及行業別。
蔡英文:陽光越強越不怕缺電 專家:餵人民吃安慰劑
蔡英文在國慶演說,細數能源政策政績;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企業界都擔憂台灣缺電問題,民進黨執政7年多來,民眾也飽受停電之苦,幾乎沒人相信台灣能源使用無虞,蔡英文擔任總統任內最後一次發表國慶演說,卻把能源政策拿來當政績宣傳是「不智之舉」。未來企業將須繳交碳費,景氣也將從谷底翻轉,殷乃平指出,當稅費制度改變、用電需求增加,全民會更深刻體會「能源政策是民進黨政府的一大敗筆」,蔡英文明年卸任後,政策敗筆衍生的問題將會一一浮現。對於接任時備轉容量率曾僅1.64%的說法,清大教授葉宗洸表示,這是拿橘子跟蘋果在比,1.64%是瞬間的數據,但7至10%是以日為單位計算,若要說瞬間最低備轉容量率,今年最低瞬間也曾只有2%。蔡英文提及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下,現在「陽光越強,氣候越炎熱,就越不用擔心午後缺電」,葉宗洸說,她在餵民眾吃「安慰劑」,目前太陽光電發電量高達4、500萬瓩,一旦烏雲密布,發電驟降,將考驗電網穩定性,更何況夜間沒了太陽光照射,在當前廢核政策下,要立即拉高供電只能靠燃氣機組,但大家都知道,三接、部分燃氣機組設置延宕,蔡英文的說法可謂「掩耳盜鈴」,真實情況實在讓人憂心。至於蔡英文演說提及,期盼下一階段勞保財務的改革,能凝聚共識、穩健進行。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表示,過去幾年都是透過撥補方式短期穩定勞保財務,但撥補對勞保結構的改變只是杯水車薪,蔡英文總統說的理性對話確實重要,朝野和社會都要理性看待改革所帶來的陣痛。
政院通過最低工資法草案 二審不得退回被刪
躺了4年,行政院會2日終通過《最低工資法》草案,將11項多元指標入法,其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列為應參採指標。而比照勞動部2018年預告的草案,行政院版本刪除「行政院應於接到審議結果20天內核定」及立法說明的「二次審行政院不得退回」等文字。意謂只要政院不核定最低工資,可以不斷退回至勞動部。而緩漲基本工資的前例就是行政院前院長陳冲與前勞委會主委王如玄爭議,當年也使王如玄請辭。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認為,未來政院若不尊重審議會決定,則勢必要付出政治代價。對此,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行政機關運作有其倫理」,最低工資要經行政院核定後公告,近年行政院也尊重審議機制,如果真的退回的話,行政院會提供相關原因,相信第二次審議會更完整,近幾年審議的過程中,勞資雙方調整越來越有默契,最低工資的目標為保障基層勞工生活條件,已成為近年大家共同追求的價值,之前的擔心應該不會再發生。政院草案重點是將審議指標入法,除CPI外,並明定10項得參採指標。同時成立跨領域研究小組先行評估,成員涵括學者專家,及與國家整體經濟社會情勢相關部會代表,每年4月擬最低工資實施影響報告,並於審議會30日前提出研究報告和調整建議。草案並明定勞雇雙方議定工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違者處2萬元至100萬元罰鍰,並得依事業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其罰鍰至150萬元,且公布姓名及限期令其改善,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桃市產總則建議,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應比照立法院,全程公開直播會議過程,並在會後提供逐字紀錄,以利全民瞭解審議和決策過程;草案完全未處理台灣長期存在的家務移工與基本工資脫鉤問題,不能對此一重大的漏洞視而不見。
基本工資連8漲!主計總處:仍有34萬全時勞工月收未達2.5萬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基本工資已連8漲,不過,根據主計總處2022年調查,有逾34萬名全時受僱勞工月收入未達2萬5000元,甚至較當年2萬5250元基本工資還低,但竟僅有227件挨罰。勞團認為,若勞工所得低於基本工資,遑論勞動尊嚴;學者亦指出,調整基本工資,雖然對解決低薪有部分貢獻,但受惠勞工有限,習慣以貼近基本工資聘用的服務業,目前仍未見到脫離低薪的現象。蔡英文2016年上任前,基本工資月薪為2萬8元、時薪為120元,上任後年年調整基本工資,明年月薪擬調整至2萬7470元、時薪達183元,但主計總處調查卻顯示,仍有不少勞工所得低於基本工資。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認為,勞工所得低於基本工資,原因可能是部分行業仍未適用《勞基法》或企業持續違法,前者應擴大適用《勞基法》的行業,後者則要透過勞動檢查導正,不是調基本工資就了事。對此,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副司長王金蓉表示,主計處應是調查民眾實際收入,基本工資仍要扣除如勞保、健保等自付額,還有事假、病假等扣薪假,才會有所得低於基本工資的情況。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綜合規劃組組長許莉瑩則說,基本工資是勞動檢查必查項目之一,如果勞工認為自身權益受損,可向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洽詢、申訴。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表示,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低薪族指標為薪資中位數2/3,2018年我國低薪勞工約有143萬6000人,2019年為133萬3000多人,2020年有130萬1000多人,2021年估計約為128萬至129萬餘人之間,低薪勞工有逐年下降趨勢。不過,李健鴻認為,基本工資年年調整,雖然對解決低薪有部分貢獻,但受惠勞工有限、仍是次要因素,主要原因為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製造業低薪勞工大幅減少所致,習慣以貼近基本工資聘用的服務業仍未見到如此現象。但隨著疫後缺工、服務業大舉加薪徵才,也可能會讓服務業低薪問題轉好,若要全面性解決低薪問題,應要比照歐美推動薪資透明化等方式,讓求職勞工確實知悉自己的薪資,進而瞭解自己在公司的薪資排行。
基本工資將連8漲!民團呼籲「時薪、月薪脫鉤」
基本工資勢必連8漲!今年第2季基本工資工作小組,資方委員稱「不反對調漲」,勞動部長許銘春受訪時也說,勞動部希望基本工資往調升方向,由於製造業受到景氣不佳等影響,有工商團體就提出「盼月薪、時薪脫鉤」。勞工團體昨天呼籲,蔡英文總統應在最後任期完成《最低工資法》立法。基本工資已經連7漲,從總統蔡英文上任前的月薪2萬8元、時薪120元,調整至今年的月薪2萬6400元、時薪176元,月薪調幅達31.9%、時薪達46.7%。本月8日將是蔡政府任內最後一次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台灣勞工陣線昨日開記者會表示,台灣曾誤信「低工資創造競爭力」的錯誤經濟發展迷思,導致低薪普遍化,嚴重侵蝕台灣社會的永續,除了這次基本工資的調漲應該讓社會更有感,更要求蔡英文總統也應兌現承諾,依據民生物價通膨等指標,制定《最低工資法》調整基本工資,否則民生物資大漲,只透過委員會協商漲幅根本不夠。「不應再脫鉤調整」,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認為,每年都是調整月薪後再等比率調整時薪,且依其研究指出,曾有某年調整時薪調整較多,使得領時薪勞工的每月工時減少,時薪制勞工所得反而降低。全國產業總工會祕書長戴國榮說,時薪拖鉤後會有道德風險,反而讓低薪勞工難脫離「非典型工作」,較難規畫長年職涯、福利也可能會受影響,而當初基本工資補貼是因為新冠肺炎影導致內需蕭條,且多影響小型服務業,但製造業往往是中大型企業,而且還是因為景氣等原因;李健鴻也表示,基本工資補貼是受到疫情不可抗力的因素,才給予補貼,並非因為景氣差給予補貼。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則說,基本工資審議在9月8日審議,將尊重委員提出的意見。
勞動部放寬「僱用安定措施」門檻 無薪假勞工補助每月最高可領9700元
無薪假勞工請領薪資補貼額度將下修!勞動部在疫情期間實施的「安心就業計畫」最多每月補貼每位勞工1萬1000元,該計畫將在6月30日失效,為持續提供無薪假勞工協助,勞動部大幅放寬同樣補助無薪假勞工的「僱用安定措施」實施門檻,但最高額度為9700元,並擬於7月1日接手,但有學者直言,目前就保結餘的144億元用於僱用安定措施是救命錢,不是越早實施越好。現行僱用安定措施門檻為連續3個月就業保險失業率逾1%以上,並經召開諮詢會議後才能啟動,但門檻過高因而從未施行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吳淑瑛表示,就保失業率為落後指標,考量僱用安定措施為協助減班休息勞工,因此擬修正成審酌減班休息事業單位家數及人數,評估有必要可召開會議,討論後即可公告啟動時機、辦理期間、補貼期間及適用對象等,原則最長為12個月。至於薪資補貼的數額,為平均月投保薪資及實施減班休息後實際協議薪資差額的半數,每月每人最多可領9700元補助。吳淑瑛說,就業保險法納保對象中不包括65歲以上高齡勞工及領取過勞保老年給付等對象,但考量該對象仍有需要,因此仍納為適用對象。勞動部曾在疫情期間透過就業安定基金,實施與僱用安定措施相仿的「安心就業計畫」,據統計,3年以來光補貼就花費32.1億元。就業保險法規定,每年應收保險費10%及歷年經費執行賸餘額度,可用來執行包括「僱用安定措施」等就業促進準備,據統計,至今結餘達144億元,但除僱用安定施外,包括在職訓練、職前訓練等皆使用同筆預算。銘傳大學法律系教授劉士豪表示,就業保險法的就業促進措施經費為歷年累存,其中僱用安定措施原本設計為救命錢,不是越早用越好,現在放寬門檻應有其政策考量;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則說,此次放寬至有必要且經諮詢會開會決議即可施行,並刪除薪資減幅門檻,「整體而言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面臨如經濟大幅度衰退,致使經費不足以支出等情況,則可以討論是否調整就保費率。
外送人員交通事故多 立委籲排審權益保障法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副總召賴香伶、總召邱臣遠與台北市議員陳宥丞今(8)日開記者會指出,台灣外送員突破14.5萬人,為了保障外送員權益,呼籲朝野一同重視外送員權益,衛環委員會盡速排審《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力拚今年三讀通過。賴香伶表示,根據審計部「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統計,2021年外送員交通違規案件有5萬1703件,比起2020年增加3.99%;2021年外送員涉入交通事故有1萬1799件,較2020年增加26.34%。政府應加強監管和立法,強制平台業者提供足夠的職業安全訓練;企業則要擔起社會責任,保護外送員的權益和安全。民眾黨團率先提出《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草案,希望各政黨也能跟進推動外送員權益保障。賴香伶指出,部分法院認定外送員與外送平台具「勞雇」關係,平台業者卻重新詮釋法院的判斷為「承攬」,若外送員要確定勞動關係的真實屬性,恐須透過法院判決「個案認定」,費時又費錢,應讓外送員統一適用《勞工保險條例》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規定平台業者為外送員辦理參加勞工保險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以落實保障。邱臣遠指出,台灣勞工陣線2020年統計,近8成外送員每日工時超過8小時,部分外送員因想賺取更多收入,常勉強自己超時工作,平台業者在宣傳上也推波助瀾,變相鼓勵超時工作,考量等餐時間,平均每小時跑1到2單在安全範圍內,跑3單略為勉強,4到5單就很危險,無法顧及安全駕駛;然而今年2月傳出每單只有40元,若要符合每小時最低工資176元規定,每小時要跑4單,恐被迫趕單而超速違規,造成交通事故,影響外送員與其他用路人的生命安全。邱臣遠呼籲,外送平台應提高訂單金額,至少要符合最低時薪,並呼籲行政院提出對案,以利立法院排審外送專法,並建立統一保障。此外,借鑑西班牙《騎士法》(Rider Law)推動歷程,政府應參考西班牙以社會保障局或勞動監察部等公務機關,替外送員提起訴訟,幫助小蝦米對抗大鯨魚,避免外送員與平台權力關係不對等。陳宥丞指出,執政黨竟需要在野黨提醒保護外送員朋友,非常悲哀,雖然目前各個縣市都採自治條例規範,但對於雇傭或承攬的認定基準不同,對外送員來說無所適從。如果有專法,除了強制險還會有第三責任險,假如車禍對象是外送員,也能使平台負擔連帶責任,什麼保障都沒有的話,形同「弱弱相殘」,不該讓平台在背後爽賺費用,風險卻由整個社會承擔。
雪上加霜…物價狂漲支出壓力增 勞保每月再多花7億
物價狂漲,勞保財務支出壓力增!受到物價上漲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多月突破2%警戒線,依《勞保條例》規定,當CPI累積成長率逾5%時,包括老年年金、失能年金及遺屬年金等各項年金給付就要隨之調整,預估此次約有66萬人受惠、每月平均多領取1100元,而岌岌可危的勞保基金每月要再多支出7億餘元,形同雪上加霜。據勞保局公布指出,以今年2月為例,保險給付達415億餘元,年金給付發出304億餘元、老年年金給付就達298億餘元,但當月保費收入僅有393億餘元,若不計入投資收益,2月就虧損22億元。勞保局普通給付組組長劉秀玲表示,受到此次CPI上升影響,推估每人每月平均約增加請領1100餘元,此次調整包括2011、2012、2016、2017及2018年等年度請領年金給付勞工,其中2011及2016年調幅達7.4%、為歷史新高,5月起的年金給付金額就會調整,6月29日後入帳的金額就會是調整過後的金額,估計會有66萬人受惠。若以66萬人、每人平均多請領1100元試算,估計每月勞保年金就要多支出負擔7億餘元。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說,近年CPI增幅甚快,已經連續20個月超過2%警戒線,與最近1次勞保局普通事故精算報告假設的CPI年增率0.9%相差甚遠,過去可能要7至8年才會到調整年金給付的門檻,現在卻可能2至3年就要調整,但精算報告卻是每3年才1次,難反映現實情況。郝充仁批評,政府近年希望用撥補維持勞保基金水位,從200億不斷增加至1000億,但明年就可能收不抵支達千億元、2030年更達3000億元,以近年中央政府總預算2.7兆試算,難道可能增加撥補至3000億元嗎?蔡政府卻一副與她無關一樣,只想「拖」過去。「勞保年改缺乏改革的勇氣」,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指出,勞保改革方案在政治壓力下至今仍原地踏步,勞保的問題在這10年以來變得更為複雜難解,不缺方案、缺的是選擇的勇氣。孫友聯呼籲,應比照瑞典或韓國在立法院成立「特種委員會」專責處理勞保年金改革,廣泛蒐集各個改革建議方案及精算評估後決定,讓勞保年金改革能往前邁進。
遭疑政府跟民間「搶工」 安心即時上工擬6月喊卡
為了協助受疫情影響的勞工,勞動部在疫情期間推出「安心即時上工」計畫,據統計,去年完成上工人數3萬858人,結束後發展署會詢問後續就業意願,有1萬3486人毋須就業服務,比率高達4成3。專家表示,在各行各業缺工的當下,該計畫應考慮中止,避免遭質疑政府跟民間「搶工」;勞動部則表示,將考慮實施至今年6月底為止。勞動部「安心即時上工」,提供短期上工機會,因為性質單純、工作簡易、加上毋須勞保資格,甚至升高中的學生、家庭主婦、退休民眾等也來參與。根據統計,去年完成上工人數3萬858人,結束後發展署會詢問後續就業意願,結果發現,有1萬3486人毋須就業服務,而在有就業意願的1萬7272名民眾中,有1萬2853人重返職場或參加職業訓練,其餘4519人則仍在持續協助中。依據發展署研究指出,安心即時上工計畫為短期過度部分工時工作,無法長久穩定就業,主要為中高齡失業者及青年參加該計畫,長期而言恐會造成中高齡者對該福利產生依賴,青年則無法回歸正常勞動市場,建議應建立後續銜接培訓專業技能措施,或加強參與計畫結束後的就業媒合輔導,避免勞工過度依賴社會福利措施。台灣大學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認為,安心即時上工原本規畫為短期上工,未料疫情持續延燒,推出已2年多,在各行各業缺工的當下應考慮中止,否則可能會與薪資貼近基本工資的基層服務業相互競爭勞工。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則認為,安心即時上工計畫應延續,有些勞工難在競爭性的勞動市場中找到其勞動位置,此時可以透過上工計畫、滿足弱勢勞工的需求。對此,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創新發展中心主任游明鑫表示,安心即時上工計畫提供的工作多數為如量體溫、發放表格等簡易工作,難以銜接一般性職場工作,規畫至今年6月底為止。
2022年總工時疫後回升 勞團討7天國定假日
近年台灣年總工時不斷下降,但去年(2022年)受僱員工年總工時卻反而較前年(2021年)增加7.2小時、達2007.6小時,勞動部官員表示,2021年曾實施三級警戒,減班休息人數曾爆增至5萬餘人,去年雖然也有疫情,但影響相對較小,總工時再度回升。勞團表示,即便受到疫情影響,政府也應設定年總工時的下降目標及期程,讓勞工有更多時間休息,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國內年總工時下降主要為受到法規修正影響,如2016年的「一例一休」上路,當年年總工時就下降68.4小時,2021年因為三級警戒也較上一年度下降20.4小時。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受到疫情指揮中心2021年實施三級警戒,要求餐飲業全面禁止內用,導致大規模的減班休息,人數一度上看5萬餘人,另各校皆改成遠距上課,家長被迫請假在家照顧小孩,才會導致當年年總工時下降。黃維琛說,雖然去年5月起,我國確診新冠肺炎人數案例每天達上萬人,但相較三級警戒影響較小,因此年總工時再度回升,又以內需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等的每月工時回升最為明顯,但製造業因訂單減少等原因,導致每月總工時下滑。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表示,近年國內年總工時受到疫情或訂單影響,波動較大,政府也應設定年總工時的下降目標及期程,讓勞工有更多時間可以休息,在工作與生活之間達到平衡。新高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則說,政府應思考增加國定假日,如果把7天國定假日還給勞工,那年總工時就會再下降50多小時,且依多項研究指出,降低工時後工作效率反而提高,呼籲政府應納入考量。全國產業總工會祕書長戴國榮認為,除了應針對容易有超時工作的行業實施勞動檢查、落實勞基法規定工時外,也應討論是否要比照國外實施周休三日,如西班牙及英國透過實驗也證明,周休三日後勞工工作效率提升,整體生產力甚至比以前來的高,「企業與勞工獲得雙贏」。
揭勞保基金4年內用罄 立委、學者籲速組年金改革委員會
民眾黨立法院黨團副總召賴香伶今(7)日邀請專家學者舉行記者會指出,面對各界對勞保財務危機的質疑,行政院長陳建仁日前表示將於明年度總預算編列1000億元撥補勞保,勞動部長許銘春還指「撥補也是一種改革」,卻不願面對勞保現制的財務失衡,已非透過撥補所能挽救,呼籲應成立「立法院公共年金改革委員會」,讓公共年金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從立法院開始。賴香伶表示,根據國發會去年的人口推估報告,台灣2025年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女化的人口結構問題,2028年起勞保將破產,屆時退休世代也領不到;至於2018年完成的軍公教年改,依法也已到了5年定期檢討的時刻,在公共年金改革的路上,其實是不分職業別、不分世代,沒有人應該是局外人。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表示,瑞典當年的年金改革經驗值得我國參照,朝野主要政黨必須要在年金議題,取得基本的共識,並成立年金工作小組。他指出,勞保基金將於4年內用罄,具時間急迫性,立法院應盡速成立工作小組。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勞保年金制度在2008年7月18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時,就已經確定了日後必須持續改革的命運。當時,朝野立法委不顧確實以被保險人貢獻、人口結構等為基礎的精算規劃,在年金給付率上競相加碼,進而加速了勞保財務危機。十年前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就已提出改革方案但無疾而終,2016年蔡英文總統也在年改會後嘗試提出改革版本,但在政治的壓力之下,迄今亦仍原地踏步,讓勞保改革問題更趨複雜嚴重。「攘外必先安內,要全民共同捍衛主權與國土安全,卻不願拆掉勞保地雷,一步一步惡化世代衝突。這樣的政府怎能讓人民團結?」曾任總統府2016年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的吳忠泰表示,當行政部門明顯違背主政者的重大承諾時,立法院更不可自我繳械,應設立特種委員會,可以共同承擔政治責任,台灣勞保已不是5年編2470億能解決,因為每年新增支付責任超過6000億,而且用擠牙膏的撥補正足以拖掉最後時間。
放寬營造移工聘僱條件 學者憂心影響國人營造業薪資
近年營造業頻頻提及受到缺工影響,甚至提到日薪3000、5000元仍找不到合適的勞工,內政部因而在跨國勞動力政策諮詢小組內提案盼引進營造公司自聘移工,首波開放8000名獲准,但有學者擔心,放寬後恐怕影響國人從事營造業的薪資,建議應定期評估。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本國人從事營造業勞工人數達91萬3000人,而隨著勞動部多次放寬營造業移工門檻,營建業移工人數已達1萬5681人。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說,營造業頻頻喊出「再高的薪水都找不到勞工」,那開放移工後就應跟本國人同工同酬,以相同的薪資聘僱移工,而不是用基本工資僱用,才相信真的是因為缺工,而不是缺廉價勞動力,一旦廉價勞動力進入台灣勢必會影響我國薪資,使低薪問題更難解決,進而使少子女化問題更嚴重。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說,原本營造業開放可自聘移工,但考量原住民就業等因此設下限制,但近期研究指出,年輕的原住民也不願意從事營造業,因此重新開放移工後應不致影響原住民就業,但為了避免雇主用移工壓低本國人薪資,建議就業安定費應適度提高,且應定期評估,觀察是否影響國人營造業薪資。
營造業頻受缺工之苦 自聘移工最快今年上路
營造業頻受缺工之苦,內政部近日在跨國勞動力政策諮詢小組內提案盼讓營造公司自聘移工,首波開放8000名,且視情況可增至1萬5000名獲准,但內政部提出的就業安定費與家庭看護工相同的2000元,勞動部則建議應提高至4000元,雙方仍待後續協商,最快今年上路。我國過去曾開放營造業自聘移工,但因影響原住民工作,引發多次抗爭,2002年時就不再允許營造業自聘移工,改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工程才能專案申請移工,因為近年缺工等原因,勞動部已多次下修規模門檻,營造業移工人數近2年已增加2.5倍。內政部提案指出,營造業因缺工阻礙產業發展牽動整體經濟發展甚鉅,應正視並改善營造業人力結構老化問題,並及時因應,以補充營造業人力不足問題,就業安定費希望為2000元,但勞動部則認為就業安定費應以每人每月4000元收取。最後決議,營造業引進移工採階段性先行開放8000名,並視情形可開放至1萬5000名,核配比率為30%、並得採EXTRA制(附加移工),並由營建署訂定雇主申請資格審查規範,以審查認定申請格及分配名額。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營造業開放移工後就應跟本國人同工同酬,才會讓人相信是因為缺工,而不是缺廉價勞動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說,為免雇主用移工壓低本國人薪資,建議就業安定費應適度提高,且應定期評估是否影響國人營造業薪資。
國境重新開放 台灣移工人數達72.8萬人創歷史新高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一度實施三級警戒,並全面禁止外國人入境,使移工人數下滑,但隨著疫情趨緩,我國去年移工人數淨增加5萬8089人,人數累計達72萬8081人的創下史上新高,其中又因為勞動部多次放寬營造業引進移工標準,營造業移工從2021年的6756人,增加至2022年的1萬5681人、年增率最高。1992年就業服務法上路後,隔年移工淨增加人數達8萬1641人、創下史上最高,接著在2013年實施附加移工制度(EXTRA),隔年淨增加人數達6萬2462人再次之,去年淨增加5萬8089人則是史上第三高。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副組長莊國良認為,因為疫情延燒,長期不能引進移工,去年鬆綁後就湧現需求,只要是合法雇主、經過國內求才等程序,且在不妨礙國人就業等前提,就可以引進移工。雖然產業移工大幅增加,但社福移工人數卻不增反減,莊國良說,因為去年印尼一度以零付費為由,拒絕驗證我國契約,使得社福移工引進受阻,但隨著調整看護工薪資至少2萬元以後,引進人數越來越穩定,預計上半年可回到疫情前每周2000餘人水準。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表示,過去的研究往往認為引進移工會衝擊本國人就業、失業率提高,但近年研究則指出,如3K等缺工產業引進移工後,本國人改擔任管理職,反而使國人薪水上升。不過,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移工人數勢必會更高,勞動部應具體說明,引進多少移工會衝擊國人就業,訂定每年引進移工上限。針對近期飯店業頻頻喊要移工,他認為,住宿業是缺工?還是缺便宜的工人呢?如果仍建立在低薪勞動力,那產業要如何轉型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