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議題
」 台灣 美國 習近平 拜登 布林肯台日2+2聚焦資資戰、經濟安保 盼推動經濟夥伴協定
民主進步黨於21日與日本自由民主黨在東京的自民黨總部舉行「台日外交‧防衛政策意見交流會」(台日2+2),由兩黨推派外交、國防相關背景國會議員,針對東亞局勢、經濟安保、貿易、認知戰等議題深入探討。與會的民進黨立委郭國文、沈伯洋;自民黨外交部會長藤井比早之眾議員、國防部會長黄川田仁志眾議員一致認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台灣有事」,重申絕不允許單方面試圖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台海現狀,也認為台日應就打擊詐欺與資訊作戰進行務實合作。郭國文於會中表示,他於去年的台日2+2對話中提出台灣海巡署應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合作,此一構想在今年7月已得以實現,包括海警、海上救難及打擊犯罪,期盼合作能夠繼續延伸。郭國文指出,台日交流的頻繁是在「台灣有事也是日本有事」的戰略概念下進行,不過戰略底下要有戰術執行,若日本能夠比照美國於2018年通過的《台灣旅行法》,移除阻礙雙邊交流的限制,讓雙邊政府官員也能針對不同議題進行溝通,對於落實戰術將有莫大幫助。郭國文表示,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是嚇阻中國大陸入侵關鍵,民進黨從2016年執政至今的9年間,國防預算已從3,497億台幣上升到6,068億,成長了將近70%。在 2019 年起,陸續修訂《刑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國家安全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國安五法」並通過了《反滲透法》,以防堵中國滲透、介入台灣選舉,而賴清德總統在今年上任後,也延續蔡英文前總統過去八年來對台灣軍方的重視。郭國文表示,安倍晉三前首相在2021年12月即提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概念,而此一戰略方向,從安倍前首相、菅義偉前首相、延續至今的岸田政權,已成為日本看待台海議題的重要方針,也是台日兩國共識。「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其實有更重要的一句話在後面,那就是「美日同盟有事」,在俄烏戰爭尚未結束、中東衝突不斷的情況下,美國對於東亞地區的安全秩序維護,已從過往獨自扛起逐漸演變為期盼東亞各國針對中國威脅扮演更多的角色。針對經濟安保,郭國文於會中除感謝日方持續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表示希望台日兩國能效法台灣與美國簽署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透過堆疊積木的方式由較不敏感的產業進行協商,逐步往經濟夥伴協定(EPA)的方向前進。沈伯洋說,台灣和日本不只地理位置鄰近,戰略位置也唇齒相依,兩國人民更是有很多的交流及互助,因此攜手合作至關重要。極權國家間常有非常緊密的同盟合作,若民主國家間無法形成相對緊密的同盟進行抵抗,民主國家就面臨可能被極權同盟擊破的威脅。沈伯洋說,台日兩國應就反制認知戰與灰色地帶作戰上,在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及資訊等5大層面進行合作。 雙方也於會中確認下次「2+2」將於台灣舉行。會後,民進黨立委李坤城、黃捷、吳沛憶也加入郭國文、沈伯洋,拜會自民黨政調會長渡海紀三朗眾議員,就如何深化台日關係等議題進行討論。李坤城說,期盼無論何人當選皆能持續深化台日關係,也希望台日官方交流能更上層樓。渡海也就青年與女性參政與黃捷、吳沛憶交換意見,並表示自民黨與日本各界都希望增加女性參政比例。渡海表示,台日交流密切,雙方亦有許多具體、可行的合作可能性,盼透過2+2等各項機制,進一步深化台日關係。
賴就職前拜習通話!白宮官員揭美「關注重點」 強調台海和平穩定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昨(2)日電話會談,不僅尋求解決南海和台灣將於5月舉行的總統就職典禮的緊張局勢,同時也是他們自2023年11月會面以來的首次會談。根據《路透社》報導,白宮在聲明中表示,拜登在台灣舉行總統就職典禮前夕,對中國大陸主席習近平重申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並利用這通電話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以及南海法治和航行自由的重要性」。除了台海議題,一名美國不具明的官員表示,拜登擊習近平還將討論對中國大陸在烏俄戰爭上支持俄羅斯、經濟貿易行為,同時也討論朝顯半島無核化問題,更警告北京「南海的對抗不斷升級」,已違反國際法。據《CNN》報導指,拜登及習近平除了以上論話題,還會探討毒品、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和氣候變遷問題等;拜登和習近平也於2023年11月同意重新開放軍事通訊並合作遏制芬太尼(Fentanyl)生產。在該次會面後,拜登就告訴記者,他並沒有改變對習近平是獨裁者的看法。在近幾個月來,2國關係顯示出改善的跡象,在這2個全球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降至幾10年來的最低水平後,雙方都採取措施重新建立溝通管道。白宮表示,拜登和習近平的通話也解決了美國對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其經濟貿易行為、新疆侵犯人權以及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擔憂。
金燦榮稱中國「在東亞有絕對優勢」:解決統一問題現在就可以
如今隨著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的爆發,新的1年全球一系列動盪不安的因素仍在持續發酵。與此同時,2024年也是許多國家的「大選年」,一批新的國家和地區領導人也會在這一年誕生。對此,專注於國際時政新聞及評論的大陸媒體《觀察者網》今(30日)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探討中美關係、台灣問題及與中國國家戰略密切相關的領域。其中談及統一議題時,金燦榮表示,「我覺得大陸方面已經有絕對優勢,所以解決台灣問題主要還是看具體的條件和時機了。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要現在解決也是可以的。」金燦榮30日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被問到今年的世界和2023年相比是否變得更亂了?他認為,今年開年確實不太順,問題很多。包括地震、海嘯、撞機的事件特別多,另一邊中東危機有擴散的風險,胡塞武裝打擊和以色列相關的船隻引發英美2國報復;現在新的關注焦點還有朝鮮半島,南北韓的對立正在加劇,東亞的潛在風險正逐步提升;另外俄烏衝突也在延續。「其實咱們中國這邊也是有點危險的,菲律賓在鬧事,台海有點危險,但是好像大家心裡對我們這邊還是比較放心的,中國脾氣好,但是對中國之外的那幾個衝突點大家挺擔心的。」金燦榮認為,2024年是2023年的延續,因此估計今年的世界經濟還是比較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5年世界經濟狀況都不太好。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的背景下,國際政治矛盾、安全矛盾加劇的機率也會更大。」接著,《觀察者網》也提問:「在眾多選舉中,我們格外關注的是今年的美國大選,雖然年底才會出結果,但現在兩黨已然打得不可開交,川普在黨內初選旗開得勝,而民主黨也不遺餘力地對他進行司法的『圍剿』,很多人認為今年的美國大選很有可能會醞釀一場美國的『憲政危機』,您認為在這場選戰中,美國政治將面臨什麼樣的風險呢?」金燦榮分析,民主黨現在還有建制派在幾個州起訴川普,「這後面背景是這樣的:大家應該知道美國總統有一個特權的,叫赦免權,這其實是美國制度裡君主制的遺留物,因為現代法律是不允許任何個人被赦免的,必須通過立法機構,但美國不是的──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不算是個純粹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混合制國家,它制度裡面有民主制,也有君主制和貴族制。」金燦榮補充,川普在接近退休2個半小時的時候,簽了一個總統令,赦免他和他家人所有的聯邦罪行,「那麼現在民主黨就抓了另一個漏洞,說你不是赦免聯邦罪嘛,你地方罪沒有赦免,對不對?於是就跑到地方去告他。」現在4個州對他起訴了90多項罪行,如果這些罪行全部成立,他坐牢得坐1400多年,金燦榮表示,這明擺著就是要把川普「往死裡整。」但能不能成功很難說,因為這種官司最終肯定是由聯邦最高法院來解決,而最高法院目前由共和黨把持,對川普是很有利的,所以要用法律來阻止川普參選,難度極大。《觀察者網》接著也提問敏感的台海議題,稱有「台獨金孫」之稱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成功當選,「您覺得這一結果對未來祖國的統一進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金燦榮認為,這個結果大部分的大陸人其實都預料到了,這也說明島內的基本政治生態目前是很穩定的,那就是綠營比較大,傾向於「獨」的力量比較大,而藍營比較小,「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和平統一很難。」金燦榮指出,兩岸問題雖然會產生很大的外交影響,但終歸屬於國內問題,「我的理解是台灣問題最終的解決還是取決於我們大陸的發展,如果我們的絕對力量超過美國,解決起來就會比較容易。當然,現在絕對力量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我們和美國的水平還是有差距的,但在台灣地區局部區域我們已經有某種優勢了,這已經和十幾年前就不一樣了。現在的中國雖然在全球範圍內還是不如美國,但我們在這個東亞區域已經有優勢了。」他認為,民進黨上台對兩岸的交流肯定是不利的,但對於北京最終解決統一問題,「我覺得它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主要的因素還是取決於中美力量的對比。」他表示,在過去十幾年中,趨勢明顯是對中國有利的,這一兩年因為疫情影響,2023年中美的GDP差距又拉大了,原來我們最高的時候大概達到美國的78%,去年降到64%,「我看很多親美派高興得不得了,美國國內也有一派言論,認為中國已經到達了巔峰,後面就要往下走了,這是他們的一廂情願。」金燦榮強調,中國經濟是有困難,但還是保持正增長,「我們趕上美國真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在這裡專門強調這一點,是想說,如果我們全面趕上美國,當然解決台灣問題就更主動,但現在在台灣這個區域、在東亞這個區域,我覺得大陸方面已經有絕對優勢,所以解決台灣問題主要還是看具體的條件和時機了。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要現在解決也是可以的,對吧?」
「拜習會」下周APEC登場! 美媒:將談台海、芬太尼及軍事交流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週將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上舉辦雙邊會晤,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和華盛頓將試圖消除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互不信任,並改善已中斷一年多的軍事交流。綜合《路透社》、《美國之音》的報導,APEC是一個由21個成員組成的經濟體集團,GDP約佔全球62%,貿易額幾乎佔全球一半,因此日益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新舞台。距離中美領導人上次在G20峇里島峰會期間會晤已經過1年,儘管美國官員事前聲稱習近平和拜登「原則上同意」於舊金山會面,但北京尚未確認習近平將出席11月15至17日的APEC會議。中國表示其領導人的出席與否將取決於美國是否表現出「足夠的誠意」。報導指出,中美關係預計不會出現重大突破,但雙方還是會討論台海議題,並試圖改善嚴重中斷的軍事交流,以及芬太尼類鴉片止痛劑從中國流出的問題。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有鑑於雙方在台海議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北京和華盛頓恐會「盡可能地減少」談論台灣。史丹佛大學公共政策智囊機構「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坦普爾曼(Kharis Templeman)認為,由於中華民國1月將舉行總統大選,這將徹底改變台海局勢,因此雙方都在靜觀其變。致力於防止戰爭的非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國際危機組織」(ICG)高級中國分析師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話專訪時則表示,華盛頓對台北持續的政治和軍事支持,增加了北京方面對美國試圖「將台灣與中國永久分離」的擔憂,「這也引發外界質疑,美國是否仍堅守其一個中國政策。從本質上來講,海峽兩岸解決分歧的過程必須是和平的。」儘管中國一再將「台灣獨立」作為其紅線,但坦普爾曼表示,北京的最新言論與其過去的發言近乎一致,這意味著北京方面的擔憂程度並沒有顯著提升。
陳冠廷會見美智庫成員探討台美中關係 盼兩岸溝通有尊嚴
民進黨嘉義縣山線參選人陳冠廷是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日前陳冠廷以執行長身分邀請到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 )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孔尚明(Michael Cunningham )造訪,討論美中台關係與台灣大選等議題。交流中,陳冠廷分享十幾年來對兩岸關係變化之感受,堅定認為台灣應與中國在和平對等的基礎之下進行交流,也認為過去胡錦濤時期中國政策的可預測性,能有效降低台海擦槍走火的風險。此陳冠廷認為,台海議題是世界性的議題,維持現狀與守護和平需要靠各方的努力,如今習近平對外愈趨密集的文攻武嚇全然無法維繫兩岸之間的和平。談到臺灣人對於兩岸關係與世界局勢的看法,陳冠廷坦言,在臺灣50年來民主化與無法有效參與國際事務的脈絡下,臺灣人在經營對外關係上極其看重對等與尊嚴等元素,也希冀兩岸之間能有有效、對等、有尊嚴的溝通方式。關於2024年台灣的總統大選,陳冠廷認為風格穩健、立場明確的總統候選人,才能在堅守主權的情況下維繫台灣的和平與繁榮,並理性決策,極大化台灣的利益,「過去7年多來,總統蔡英文的治理皆符合這些條件」。而立場明確則能在國際交流上提高可預測性,能減低世界各國對於台海局勢的誤判,讓交流、談判與互動能站在理性且透明的基礎上進行,更能維繫局勢的和平穩定。對於孔尚明研究院的造訪,陳冠廷深表感謝,也很榮幸能夠彼此交流對於美中台關係與台灣大選的看法。陳冠廷認為世代智庫的角色在於積極向國外傳達臺灣的立場,並整合國內外民間、學界與政府的力量來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國際關係、教育、科技與人權等議題。
台海氣氛「兵凶戰危」 國安局長:是中共認知作戰所塑造
民進黨政府執政後,兩岸情勢升高,尤其在美國建議下,明年起役男役期延長至1年,引發國人擔憂,近來更成為總統大選的議題。不過,國安局長蔡明彥5日受訪時稱,台海「兵凶戰危」的緊張氣氛是中共所塑造,目的就是讓台灣民眾心理恐慌,但現階段中共發動戰爭的能力還不夠,他並強調,下半年假訊息會更多。蔡明彥昨接受網路直播節目專訪時說,國安局今年上半年蒐報到的爭議假訊息達1800件,和去年同期的1400件增加許多,相信下半年進入選舉熱季,會出現更多假訊息。而假訊息包含塑造戰爭恐懼感、分化台灣與國際友盟合作、介入我國公共政策討論等。蔡明彥表示,對岸透過假訊息刻意塑造台海兵凶戰危,以營造戰爭緊張氣氛,透過認知作戰以讓台灣民眾感受到兵凶戰危、心理恐慌。在戰爭與和平上,主觀或許認為兵凶戰危,但情報機構掌握的客觀狀況,現階段中共發動戰爭的能力還不夠,加上發動戰爭成本非常高、全面登陸作戰不容易,因此目前發生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不高。蔡明彥強調,國際社會對台灣支持度越來越高,使國人覺得台灣在國際社會並不孤立,此與中共台海議題內政化的期待背道而馳,故中共不樂見這樣趨勢,會透過分化台灣與國際間合作,把台灣議題當內政問題操作處理。蔡明彥表示,我國公共政策討論也是假訊息操作重點,中共透過假訊息塑造錯誤資訊,再運用台灣網紅、相關輿情來重新包裝,回銷到大陸,形塑台灣民眾對於政府,或是民主制度運作的不滿。蔡明彥強調,大陸在認知作戰上有著綿密工作鏈,統合台辦系統、統戰部門、宣傳部門等不同政府部門,再加上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外圍組織,一條鞭式地散播假訊息。他還指出,中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將台海當作試驗場域,台灣位處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心位置,不但面對軍事恫嚇、經濟施壓,還有假訊息、認知作戰的操作,這些議題都是國際非常關注的焦點;加上台灣對於中共軍事動態有長期觀察與掌握,因此,國際社會希望與台灣分享經驗與分析成果,這些新興的安全議題已為台灣及國際社會鋪陳出一個非常緊密且互利的交流。
美中破冰!布習會「峇里島共識」賣什麼藥?重點一次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為期2天的訪中行獲得巨大收穫,原本凍結的雙邊對話,在布林肯與習近平會談超過1小時後,大致敲定未來幾周會有更多美國高級官員訪中、中國官員訪問美國。陸媒則在會後強調「峇里島共識」,試圖畫下中國在未來美中關係經營上的紅線。布林肯在昨(18日)與中國外長秦剛會談7.5小時,今天和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毅會晤後,終於得到與習近平會面機會,兩人於下午4點進行超過1個小時會議,布林肯也成為美國近5年來,與習近平會面的最高層級美國官員。布林肯與拜登會談超過1小時。(圖/達志/美聯社)布林肯會後表示,兩人討論俄烏戰爭、烏克蘭問題、北韓、台灣以及美中問題,並得到習近平「不會支援俄羅斯致命武器」的保證,他雖坦承美中關係仍不穩定,但強調這次對談是強而有力的,以及向習近平提出中國新疆、西藏人權問題、從中國走私到美國的「芬太尼危機」,以及台海議題。習近平敦促布林肯改善中美關係。(圖/達志/美聯社)布林肯強調,美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也保證不會在經濟上遏制中國,因為中國受益、美國也受益,但中國對台灣的挑釁行為,卻越來越讓人擔憂,「全球每天有50 %貨船行經台灣海峽,有70 %的半導體在台灣製造」,一旦台灣發生危機,全球就有經濟危機。拜登與習近平2022年在印尼G20峰會時握手。(圖/路透)習近平雖稱讚會談帶來正面助益,但也「敦促」布林肯做好改善中美關係的角色,陸媒則在會後把布林肯提到的「致力重回兩國元首於峇里島會晤確定的議程」稱為「峇里島共識」,似乎要用發生於2022年11月14日,習近平與拜登首次以國家領導人身分對談的G20峇里島峰會,為未來的美中關係基礎定調。拜、習兩人當時雖大談俄烏戰爭、氣候危機與北韓問題,但台灣議題才是雙方重中之重,拜登會後表示,中國沒有立即侵犯台灣意圖,美國致力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習近平則指出,台灣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也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總統先生(拜登)多次表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用為遏制中國的工具。」
蔡英文提「1年加4年」規劃台灣未來 認兩件事重中之重
總統蔡英文今(20)日就職滿7周年,在總統府內召開記者會發表談話,指出雖然只剩1年任期,但不會因此鬆懈,1年能做到的事就1年做到;1年做不完的,就用「1年加4年」進行規劃,替台灣下個階段的發展打基礎,也強調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以及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這兩件事是台灣未來的重中之重。蔡英文說,這7年有成功,也有挫折,改革會有陣痛,執政也總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但她的執政團隊認真做事,也懂得反省,總是快速調整、找出方法、扛住壓力、解決問題,來因應國際情勢的變局,回應民意的期待。蔡英文表示,雖然只剩1年任期,但不會因此鬆懈,1年能做到的事就1年做到;1年做不完的,我們就用「1年加4年」進行規劃,替台灣下個階段的發展打基礎。她說,對於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和民生課題,正透過疫後特別預算,持續調整強化產業體質;行政院傾全力解決缺工問題之外,也會提出優化留才久用機制,並且將更進一步提出完整的人才供給方案。針對前陣子缺蛋的問題,蔡英文也說,很抱歉讓大家都辛苦了,政府也記取教訓,隨時緊盯各項民生物資的供給和物價,跨部會整合因應,盡可能降低對國人生活的影響。她說,除了顧好經濟民生,關於擘畫台灣的未來,有兩件事情她認為是重中之重,第一是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第二是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蔡英文指出,現在俄烏戰爭仍在持續,威權主義的擴張、侵略併吞的陰影,正在侵蝕全球文明和民主體制,更帶來全球通膨的壓力和經濟衰退的危機,衝擊疫後國際經貿格局,以及重組中的供應鏈體系。她表示,在這樣的外在風險情勢下,7年來政府努力調整台灣的經貿體質,從半導體到資通訊產業,從精密機械到物聯網,乃至綠能產業的潛力、生技醫療的實力,並藉此打造優質就業機會。蔡英文說,政府也逐步擺脫7年前透過中國走向世界的路徑,讓「台灣製造」用自己的面貌,大步走向國際。未來要拿出更多、更有力的行動和作為,來展現我們的決心,打造出更具韌性的經濟和產業,讓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屹立不搖。「台灣已經是當前世界的關鍵字。」蔡英文說,台海議題早已從兩岸、區域的層次,成為攸關全球安全及國際繁榮的焦點,全世界都是利害關係者。她說,除了既有的基礎之外,也必須以全球的視野,來處理兩岸關係,「現在全球的共識很清楚,就是台海議題必須和平解決,戰爭不是選項,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非和平的方式片面改變現狀」。蔡英文說,致力維持現狀,避免衝突發生,以對等的對話化解兩岸分歧,促進健康有序的交流,這既是台灣不分黨派的共同責任,也是兩岸的共同責任,更是區域各國及全球民主國家的共同期待。她表示,和平是兩岸間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作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蔡英文強調,執政團隊會持續當民主自由的「守護者」,守護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執政團隊更會持續當國民生活的「造福者」,更努力做事,創造更多幸福,讓台灣人民更幸福,讓國家繼續往前走。
影響力式微?G7「+8」面對中俄恐陷分裂 烏克蘭成統一陣線關鍵
為期3天的7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今(19日)於日本廣島正式召開,外界預期重點聚焦在烏克蘭及台海議題,其中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確定獲邀,並將在21日親自出席,不過,這場再邀集韓國、印度、澳洲與巴西等8國「G7+8」的峰會,可能出現無法統一陣線的困局。本屆峰會除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7大工業國外,又邀請韓國、越南、印尼、印度、澳洲、巴西,以及南太平洋庫克群島與非洲島國葛摩聯邦(Comoros)共8國參加,在經濟及地緣上頗具拉攏與針對性,卻也透露出G7當前的困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7大工業國在1990年全球GDP占比達一半以上,現在只剩不到30%,《BBC》指出本屆G7再邀請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及非洲國家,以及本次東道主首相岸田文雄,過去1年半頻繁出訪前述地區,正是向這些地區國家證明「除了中俄以外還有其他選擇」。烏克蘭與台海議題被預期是峰會重點。(圖/達志/美聯社)然而,光是俄烏戰爭議題就可能讓G7陷入分歧,除了G7本身對戰爭引發的糧食、通膨問題,導致西方內部有綏靖聲音,+8中的印度、巴西、印尼、越南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對中俄的貿易,以及能源與武器供應,例如印度4月才考慮用盧布購買俄國石油,這次峰會能否達成實質協議與共同宣言值得關注。澤倫斯基將親自出席21日的峰會會議。。(圖/達志/美聯社)持續緊張的台海局勢,也讓岸田文雄在本屆峰會向西方傳遞「你們在烏克蘭的戰鬥也是我們的戰鬥,但這必須是雙向」訊息,不過各國雖嚴重仰賴台海周邊的貿易線,卻也與中國有緊密經貿連結,而曾多次承諾大筆軍援烏克蘭,卻只占總援助1.6%的法國,總理馬克宏先前才在訪問時北京說出「歐洲不能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也讓峰會在對抗中國議題上顯得棘手。因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結束今天視訊會議,於21日親赴廣島與會後,能否促使各國達成更實質性的對烏援助、對俄制裁,將會是峰會重中之重,一旦G7甚至G7+8能在烏克蘭議題達成一致性,將會是各國在此議題上的風向球,一名烏克蘭高級安全官員就表示,澤倫斯基出席峰會極為重要。
蔡英文接見前英國首相 特拉斯:台灣的成就須被保護
總統蔡英文今(19)日接見來訪的前英國首相特拉斯。總統蔡英文表示,此次是特拉斯首次訪台,也是繼柴契爾夫人之後,第二位訪台的前英國首相,很高興能在總統府與特拉斯見面,期待在不同世代的共同努力下,能讓台灣與英國關係能持續紮根以及發展。總統蔡英文表示,感謝特拉斯長期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包含在外相任內促成G7國家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多次公開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以及英國將台海議題從區域提升為全球議題,對此要表達肯定與感謝。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和英國都是理念相近的夥伴,也共同為全球民主自由發展而努力。她與特拉斯都在幾天前參加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也看到了特拉斯在會中強調面對威權主義擴張,全球民主陣營合作的重要性。這也是台灣不斷向世界傳遞的訊息,相信若全球的民主國家都能攜手團結合作,必能讓彼此更強大,同時也能延續及擴大民主自由的價值。特拉斯則表示,台灣的成就需要被保護,因此全球自由民主國家都必須支持台灣,也要確保台灣有能力自我捍衛。更重要的是必須確保能建立經濟上的連結,並和其他如英國等民主國家,打造更深刻的關係。
歐盟外交負責人:歐洲海軍要巡邏台灣海峽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2日在法國周刊發表評論,他呼籲歐洲海軍要在有爭議的台灣海峽巡邏,「台灣在經濟、商業和技術上都與我們有關。」據《法新社》報導,波瑞爾在《星期日報》(Journal Du Dimanche)說,台灣在經濟、商業和技術上都與歐洲有關,「這就是為什麼我呼籲歐洲海軍在台灣海峽巡邏,以表明歐洲對這關鍵地區航行自由的承諾。」波瑞爾近日在歐洲議會上,也談到台海議題,他說,台灣是保障歐洲和平地緣戰略的一部分,而中方對台灣的行動必須被阻止,這不僅是道德原因,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也非常嚴重,因為台灣生產最先進的半導體。在波瑞爾發表言論之前,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本月才說,當中國跟台灣發生衝突時,歐洲不應該捲入其中,也不要成為美國的追隨者,此言論引發爭議,引發了美國和歐盟一些政客批評,馬克宏回國後也因此遭到冷落。
柯文哲訪駐美辦事處 蕭美琴親自迎接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積極備戰2024總統大選,也赴美展開訪美之旅。柯文哲赴台灣駐美代表處雙橡園拜會駐美代表蕭美琴。蕭美琴也親自迎接。柯文哲率團抵達台灣駐美辦事處時,蕭美琴親自迎接,並和柯文哲握手致意。柯文哲表示,台灣國際處境困難,駐外使節以及外館人員,大家都很辛苦。今天離開華府前特別到雙橡園拜會,跟使館人員加油打氣柯文哲指出,蕭美琴大使稱這幾年華府氛圍改變很大,美中對抗下,兩大強權展開經濟、科技、外交等全面競爭,也讓美國國會更加關注台海議題。因此外館人員更忙了,除了服務海外台人外,還要一邊關注國安情勢變化,一邊與議員或其幕僚打好關係,爭取更多對台灣的支持。柯文哲表示,雙橡園的各個角落,見證了台美近代史,從斷交時的風雨飄搖,到今日緊密友好。幾十年來,雙橡園屹立不搖,它象徵著耐力與勇氣,會持續守護認真不懈的外館人員,為台灣的生存奮戰。
主張歐洲應堅持戰略自主 馬克宏:勿跟隨美國淪為附庸
法國總統馬克宏受訪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他呼籲歐洲應推動法國主張的「戰略自主政策」,不應跟隨美國而淪為附庸。馬克宏甚至告訴記者說,「歐洲人解決不了烏克蘭危機,又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說:小心,若你亂來,我們會出面?」馬克宏8日結束為期3天訪中行程,在總統專機上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法國《世界報》和《迴聲報》三家媒體採訪。他在9日刊登的專訪中強調,不想陷入集團對抗,歐盟不應陷入世界的混亂和「不屬於歐洲的危機」。歐盟成員國應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第三極」角色,與美中一起發揮作用。馬克宏警告說,不要因為「恐慌性的反射」而追隨美國。談到台海議題,馬克宏說:「歐洲人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升高台灣的緊張局勢符合我們的利益嗎?不。」他說,最糟糕的就是,歐洲在台灣議題上變成追隨者,受到美國的政治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影響,「我們為什麼要按照別人選擇的節奏走呢?」馬克宏告訴記者,「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機,又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表示,『注意了,如果你們犯了什麼錯,我們會出手』?如果你真的想升高緊張局勢,就那樣做吧。」他還稱,歐盟必須理解中國的想法。「作為歐洲人,我們更關注的是我們的團結。」他說:「中國人也關心他們的團結(統一),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其中一部分。」馬克宏的言論在國際間招致批評。德國籍的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狠批說,「以他對中國和台灣的立場,馬克宏喪失了成為歐洲領袖的任何主張」。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盧比歐也質疑,若馬克宏代表歐洲,認為不該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羅斯。《華爾街日報》9日刊登一篇社論,標題為「馬克宏在台灣及烏克蘭議題上犯大錯」。社論指出,沒有人希望台海爆發危機,但防止危機需要可靠的嚇阻,馬克宏此番言論,似乎排除歐洲在台海危機時會提供幫助。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日則說,「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中方希望各國認清台灣問題的實質,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堅定反對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美加領袖會談重申「台海和平」不可或缺 認國際秩序因中國而面臨挑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搭機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與加拿大總統杜魯道(Justin Trudeau)舉辦雙邊會談。會後2人共同發表聯合聲明,除了強調會持續支持烏克蘭外,也重申台海穩定是國際社會邁向和平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也提到,目前的國際社會秩序已經因為中國而面臨長期的挑戰。根據總統杜魯道辦公室發表聲明指出,在這份聯合聲明中,拜登與杜魯道共同譴責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的行為,並表示會持續讓俄羅斯付出經濟代價,加拿大也承諾會不惜一切代價持續堅定的支持烏克蘭。而有關於台海議題,聲明中表示,美國與加拿大在台海議題上基本立場不變,但重申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邁向繁榮、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也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但聲明中也表示,美加兩國均認為目前中國已經對國際秩序構成嚴峻且長期的挑戰,其中包含經濟威攝、人權侵犯、非市場政策與實踐,兩國領袖認為,必須要致力於確保在公平的環境中與中國有效競爭的能力,雙邊國家會持續進行合作。
季辛吉談美中關係 直言美國「不應口稱一個中國,卻製造兩個中國」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17日在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指出,美中應權衡兩國發生衝突的風險,對於台海議題,美中兩國有必要採取具體措施,改善關係,台海兩岸應避免立即攤牌。綜合外電報導,99歲的季辛吉是以視訊方式,對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WEF發表演說。他稱,美中兩大世界經濟體不僅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有競爭,也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應該權衡兩國發生衝突的風險。季辛吉長期關注美中關係,他指出,當各方思考使用破壞性武器,以及如何對應時,都應該意識到破壞性武器對人類生存的威脅,而對於台灣問題,兩岸應避免採取「即將攤牌」的行動,並應降低威脅性語言,為對話創造條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甫敲定於2月5日至6日訪問中國,季辛吉建議,美國不得一邊口稱堅持「一個中國」,又一邊試圖在事實上製造「兩個中國」,應避免中美之間的直接衝突。他話鋒一轉,指中方「應該放棄軍事集結的行為,為改善兩國關係創造基礎」。去年7月19日季辛吉在紐約受訪談到美中關係、俄烏衝突時表示,在地緣政治問題上,現在需要「尼克森式的靈活性」,以化解美國和中國、俄羅斯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衝突等。他提醒美國總統拜登,不要與中方「無休止的對抗」。他對達沃斯論壇演說時,也談及俄烏衝突,他一改之前的看法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是「合理的結果」。季辛吉說,在俄烏開戰前,他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就是擔心會引發戰爭,事態既已至此,烏克蘭保持中立已「不再有意義」。不過,季辛吉還是說,在衝突持續的同時,要與俄羅斯保持對話,如果烏克蘭能夠奪回去年2月24日衝突爆發後,被俄方控制的領土,即可與俄討論「解決衝突」,阻止戰爭升級成針對俄羅斯的戰爭,必須給莫斯科重返國際體系一部分的前景。在2022年5月上一屆世界經濟論壇,季辛吉建議將2014年遭俄羅斯併入的克里米亞,及親俄人士控制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割讓給俄羅斯。遭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譴責這不啻為1938年對希特勒採取的綏靖政策。
美國務卿布林肯重申:不尋求與中衝突、避免台海危機 美戰略雜誌反批:白宮言行不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時間5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一場會議上重申,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且美國不希望美中競爭發展為衝突,不過美國政治外交戰略雜誌《國家利益》,以及《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都紛紛指出,華府在對中和對台政策上「言行不一」,表面上一再重申不與中國衝突,不希望台海爆發危機,實際上卻又動作頻頻,往相反的方向推行惡化美中關係、加劇台海危機的舉措。據《FX168財經集團》的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時間5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一場會議上重申,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並聲稱美國試圖避免一場使全球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危機,「每天,全球超過50%的集裝箱運輸通過台灣海峽,很大一部分貨物是台灣製造的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布林肯還表示,「我認為中國不僅聽到了我們的呼聲,而且聽到了其他國家的呼聲,不應該單方面改變現狀。」他補充,「我們(美中)處於緊張的競爭之中。我們不希望它變成衝突。美國認為在共同問題上找到與中國的合作方式很重要。」布林肯過去曾在10月27日至28日出訪加拿大蒙特利爾,並談及台海議題,聲稱台灣在過去50年間是個成功的故事,對於中美之間的所有狀況皆能夠和平解決,但是如今中國對台灣「越來越具侵略性」。他重申,中國政府決定不再接受現狀,希望加快實現統一的進程,「中國將向台灣施加更大壓力、脅迫,以各種方式讓台灣處境困難,以此加速統一。」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則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雖然表示美國與中國競爭激烈,但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因為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但與此同時,美國又研擬提供台灣最先進型號的「愛國者」導彈,因此目前看來,中美領導人的面對面會晤後,美國還是將繼續在台灣問題上「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國家利益》也呼應了上述的看法,認為華府的對中政策「言行不一」,表面上雖然聲稱「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私底下卻又組建各種反中的政治和軍事同盟、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將美中對抗透過媒體形塑成「民主對抗專制」的新冷戰格局,更以《台灣政策法案》,以及各種高級官員訪台來製造台灣海峽危機,因此上述沒有一項符合「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
台灣居晶片重要基地 布林肯:台海危機將衝擊全球經濟
中共二十大會議日前落幕,宣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蟬聯第三任任期,中國高層人事也將大換血,中美接下來的關係發展受外界及美國官員高度關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早於9月起,便多次針對台海情勢接連發聲。布林肯於10月27至28日出訪加拿大,在蒙特婁受當地媒體專訪台海議題時表示,台灣在過去50年間是個成功的故事,包括對於中美之間的所有狀況皆能夠和平解決,但是如今中國對台灣越來越具侵略性。布林肯表示,台海區域的海上貿易占全球每日貿易總額的50%,多數手機晶片都是台灣製造,若台海爆發危機,對全世界都是壞事,因此必須維持台海安全。他再重申,中國將對台灣施加更大壓力、脅迫,以各種方式讓台灣處境困難,以此加速統一。並強調,美國和中國目前正在進行一場塑造國際事務的全球競爭,北京目前在國內行徑變得更壓迫,在國外則變得更具侵略性,包括對台灣,中國正與美國捍衛的自由世界秩序對抗。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長王毅28日接受新任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到任拜會。王毅當面放狠話強調作為兩個大國,中美誰也改變不了誰,美方不要再試圖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打交道,不要總想著打壓遏制中國的發展,希望伯恩斯成為,中美之間的橋樑和紐帶。在中美經貿方面,外媒引述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28日表示,美方仍在觀望中國領導層換屆對中美經濟關係的影響,拜登政府將持續捍衛美國利益,直到中國貿易行為做出改變。戴琪強調,美國已對於中國可能加強經濟控制做好心理準備,但不排除中國可能會推出更多市場化改革措施,隨著中國政府換屆沒有什麼是能肯定的,拜登政府將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推動中國改革經濟結構。
美參院通過「台灣政策法」 內容修正概要曝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台灣政策法」。在中美關係緊張之下,新修訂內容更改或刪去敏感詞,包括將我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的條款,改列為國會意見建議性表達,但對台軍援則增至五年65億美元。參院外委會經兩小時審議後通過本法案。對比原版和修正版法案,涉及主權認定的內容多有異動。原法案將台灣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MNNA),更改為台灣將受「主要非北約盟友同等對待」。原「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的內容,修正為列入國會意見建議性表達。此外,原法案指出,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程序應比照美國駐外使節,提名後經參議院同意,並將職稱改為「代表」,形同邦交國家待遇。但通過的修正案將此部分刪除。軍事方面,新版法案顯示,美國將在4年內(2023年~2026年)對台灣提供45億美元安全援助,並於第5年加碼提供20億美元,總計為65億美元,且為「無償提供」,藉此加速台灣軍力現代化,提高軍備實力。提出法案的民主黨籍議員梅南德茲表示,美不尋求戰爭或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係,而是透過提高武力犯台的成本,戰略性地降低台灣面臨的威脅。該法案須經美國參眾兩院全體審議通過,再送交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後生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5日表示,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該法案如繼續審議,將極大程度動搖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強烈敦促美方停止打台灣牌,搞以台制華,停止推進審議有關法案。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15日向本報表示,拜登政府相對理性務實,已向民主黨議員進行遊說,希望對台海議題勿做出錯誤判斷,以免刺激中國。但期中選舉之前,美國內部仍有拉鋸,行政部門會以務實有效的方式,降低政治象徵性的條文,降低和中國的衝突。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認為,美國行政和立法部門針對「台灣政策法案」進行協調,修改部分涉及主權認定的內容,但對中國來說仍不夠。由於該法案不只是精準的台灣政策法,更牽涉美國的「一中政策」,後續將再推出修正案,仍需持續觀察。
裴洛西訪台倒數計時 前國安高層預測一事可知她晚間是否抵台
美國政府第三把交椅、眾議院院長裴洛西傳出將在今晚旋風式抵台訪問,國民黨黨團總召中午左右也證實,已經收到立院通知,如果裴洛西訪台,立院朝野將在明日上午九時左右,到立院拜訪立院院長游錫堃,請各黨團幹部預先留下時間作陪。裴洛西訪台再度引發全球對台海議題的高度關注,也立即成為台灣今日的頭條新聞,在各種傳播媒體不斷的報導與分析下,也帶動新聞節目的收視,包括中天新聞與TVBS新聞頻道下午的帶狀新聞節目收視率都寫下新高。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台大教授楊永明今天在「新聞大白話」節目中指出,現在全球都在關注裴洛西究竟會不會訪台,儘管媒體都說裴洛西今晚將會抵達台北、下榻台北君悅飯店,從今日中午算起,還有八、九個小時才能確定,但他認為,其實不必等這麼久,大約再三個小時,也就是傍晚五點前後,就能確定裴洛西今晚會不會造訪中華民國。他解釋,裴洛西的美國行政專機一旦起飛,尤其是今日下午起飛,幾乎就能確定她將先訪問台灣,而不至於像美國先前對外公開她的對外行程,先到屬於日本領土的沖繩後,再決定是否訪台。楊永明也說,現在大家都在看裴洛西專機究竟會怎麼走,至於立院通知各黨團預先留下明日上午的時間,他也說,這應該是政府單位的預判,其實早在上週末很多立委就已經收到這項訊息,但預留時間是一回事,立委能不能見到裴洛西,那又是另一回事。楊永明分析,如果裴洛西的美方行政專機是明日才起飛,那專機是要飛向日本還是台灣,大家就更難臆測,但他認為,如果裴洛西的班機在今日下午起飛,幾乎就能確定一定會到台灣訪問。他也預測,從現在起就是兩岸關係的重要時刻,雖然美國時間已是深夜,但美國總統拜登一定會與裴洛西密切通電,裴洛西究竟會不會訪台,不到美國行政專機起飛、降落在台北松山機場,都還有變數,都需要觀察。
安倍遇刺亡/安倍辭世前3訪我國!最友台日相曾偷攔小黃跑「私人行程」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堪稱是「最友台」的政治人物,與藍綠政治人物都有好交情,生前曾3度訪問台灣,甚至還發生在馬政府執政期間訪台,卻偷偷搭「小黃」去與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人士「續攤」的軼聞。安倍晉三挺台灣,不僅在台灣鳳梨遭大陸禁運,幫台灣鳳梨行銷,最讓台灣人窩心的是,去年在卸任首相後就公開呼籲「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讓台海議題在日本政壇受到重視。但安倍與台灣的淵源之深,早在1997年他僅是自民黨青年局長時,就與台灣藍綠政壇有聯繫。1997年安倍以自民黨青年局長率議員團訪台,出席晚宴時,身為東道主的台灣立委為款待貴賓端出許多好酒,台日兩邊的國會議員當場拚起酒來,酒量不佳的安倍當時還是靠著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幫忙擋酒。2010年底,安倍以前首相身分和多位「日華議員懇談會」議員,利用首相任內推動的台北松山與東京羽田直飛航線訪問台灣,還前往鼎泰豐享用小籠包,2010年及2011年再次訪台,總統馬英九兩次都在總統府接見。不過安倍2011年再次訪台卻發生「小黃事件」。就是當時安倍結束表定行程,未再搭外交部座車,反而自已搭計程車與民進黨人士續攤,儘管事後被民進黨質疑外交部嚴重失禮,但事後安倍胞弟岸信夫透過友人轉述,安倍與民進黨友人見面純屬私人行程,並非外交部讓安倍自行攔計程車赴約。安倍回任首相後,隨著中國強勢崛起及國際局勢變化,更加重視台灣議題,屢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挺台言論;2018年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2級強震,安倍親筆書寫「台灣加油」,為地震遇難者和災民祈禱,以及去年台灣疫情嚴峻陷疫苗荒,日本提供台灣124萬劑AZ疫苗,雖然安倍已卸任首相,但據傳在背後主導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