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
」長者健忘不一定是失智! 醫示警「6原因」恐釀認知障礙
失智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的特點是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功能逐漸的退化,然而認知障礙並不等於失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指出,認知障礙症涵蓋範圍廣泛,除了失智症外,還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等因素,並非只有老年人會面臨這樣的挑戰。台北市政府於官網分享一起案例,78歲的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師,過去生活規律且充實,然而近兩年來,他發現自己的記憶力逐漸下降,對日常活動也越來越提不起興趣,甚至過去熱愛的散步與聚會活動也漸漸停止。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醫院檢查,儘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但醫生診斷他患有輕微的憂鬱症,並說明這是導致他認知功能退化的原因。所幸在家人的細心關懷下,王先生的生活逐漸有了轉機。尤其是當家中迎來一位新成員小孫女的誕生,這讓他重新找回生活的熱情。每天與孫女的相處,讓他充滿了活力,記憶問題也隨之改善。幾個月後,醫生檢查發現王先生的認知功能已恢復正常,他的生活不再空虛,而是充滿了與孫女相伴的美好時光。劉建良醫師也呼籲,認知障礙並非無可挽回,早期診斷和適當的治療至關重要劉建良醫師指出,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及早診斷的好處包括了,及早診斷認知障礙,尤其是在疾病初期,能夠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接受適當的治療。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此外,及早診斷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即使透過完整評估工具,在早期就確診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及早規劃財務與醫療照護選項,強化支持系統,維持生活功能,延緩症狀惡化;而在確定病因後,可提供妥善診斷後支持,讓失智症家庭能夠逐漸理解疾病,減少焦慮與不確定感。家屬也能在早期建立應對機制,減輕日後的照護壓力。劉建良醫師表示,提高認知障礙認知的社會責任,除了醫療機構的支持外,社會大眾對認知障礙的認識和接納也至關重要。家庭、工作場所及社區應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失智友善環境,幫助認知障礙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與獨立,早期支持和介入更顯得至關重要。
截肢後嚴重神經痛! 這樣治療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
一名軍人在服兵役時遭遇車禍,不幸導致骨盆腔碎裂、骨盆神經疼痛及損傷,因此將一條腿截肢。儘管另一條腿保持完好,卻意外產生了嚴重神經痛的症狀,且吃止痛藥、復健治療都無效,這樣的狀況令他倍感折磨。為了找回生活的希望,他決定嘗試使用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來治療,最終有效緩解痛苦,讓他得以繼續生活下去。慢性疼痛影響身心! 及早尋求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劉康渡主任指出,如果神經性的疼痛持續6個月以上無法緩解,且用各種保守治療也難以奏效,即為慢性疼痛,上述病人即是慢性疼痛的例子。慢性疼痛會對於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除了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還可能引起失眠、憂鬱等心理症狀。慢性疼痛一般從保守治療開始,包括藥物、休息、復健、心理等非侵入性方法。若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可以選擇微小侵入性的手術,如局部神經阻斷。更進階的治療方式則是神經調控,通過手術去介入神經訊號,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劉康渡主任補充,慢性疼痛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改善生活品質。慢性疼痛新希望 「脊髓刺激術」降低疼痛感「慢性疼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劉康渡主任指出,找不出原因的神經性疼痛對於病人是非常痛苦的,好在醫療持續進步,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透過刺激脊髓神經傳導路徑,干涉疼痛傳導,從根本上緩解病人的痛覺對於周邊神經損傷、脊髓神經發炎,甚至頑固心絞痛等缺血性疼痛,脊髓刺激術都能幫忙。脊髓刺激術是一種可逆性的手術,不會破壞神經組織,副作用也少。不過須經過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先將測試晶片植入測試一周,若對於減輕疼痛有反應的病人可明顯感受到治療效果;第二階段才會進行永久植入手術。這療法大約可降低病人50%以上的疼痛感,為長期受到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是一大幫助。疼痛治療多元化 不要再忍痛了!在現代醫學中,將疼痛視為第五大生命徵象,由此可見疼痛不容忽視。慢性疼痛更是一種極具治療挑戰性的疾病。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提供了多元化的疼痛治療方式,從保守治療到侵入性手術,都期望能為病人降低疼痛感。劉康渡主任也強調,疼痛是主觀的感受,要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的討論,現代人講求生活品質,因此疼痛千萬不要忍,若有長期疼痛一定要尋求醫師協助,提升生活品質。
全台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 「高端神經調控治療」精準治療
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50歲的陳先生,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每天吃10幾顆止痛藥、吃了20年仍疼痛不已!經由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陳德誠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大幅減少疼痛及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終於能順利工作。陳德誠表示,「高端神經調控」包括「脊髓神經刺激器」與「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可以帶領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慢性疼痛8大治療方式陳德誠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2%(約50萬人)。疼痛是一種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所引發的不正常的感覺大都由於神經系統損傷或發炎後所造成,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而且大多數藥物治療療效有限。針對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現可藉由「高端神經調控」緩解疼痛。基本藥物復健治療針灸微侵犯性局部電刺激高頻熱凝療法神經阻斷手術脊髓神經電刺激高端神經調控療法脊髓神經刺激器「脊髓神經刺激器」由4個器材組成:經皮穿刺電極、外科電極、神經刺激器、病患程控器,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改變疼痛閥值,屬於微創治療方式,不會破壞神經,約可緩解50%以上的疼痛。適合慢性頑固性腰腿痛、脊椎手術後持續性疼痛綜合症、周邊缺血性疼痛等患者。70多歲魏女士,數年前接受脊椎手術後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終於能夠出行走甚至進行旅遊規劃。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若病人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來定期灌注。可大幅減低口服藥物劑量及副作用,能更有效控制疼痛,且可依病患疼痛時間做多段數調整。另一位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有肢體抖動與痙攣情形,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成效每況愈下,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醫師提醒,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全台50萬人陷慢性疼痛之苦 「高端神經調控」精準治療
50歲的陳先生,年輕時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數十年飽受神經性疼痛所苦,經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建議,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術後大幅減少疼痛及口服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在工作上能順利進行,不會因疼痛需時常中斷,並提升生活品質。另一個案為70多歲的魏女士,數年前第一次脊椎手術後仍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也可外出行走,並提升生活品質,準備進行旅遊規劃。陳德誠主任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百分之二(約50萬人)。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使疼痛閥值改變進而減輕疼痛的ㄧ種非破壞性微創治療方式。陳德誠主任說明,「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可以帶領這類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如果病人是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定期灌注達到疼痛控制。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因肢體抖動,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後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陸女側躺滑手機突「暫時失明」 就醫遭告知1部位病變:症狀不可逆
大陸湖南省張家界市一名24歲女子長期側躺玩手機,外加平時工作用眼過度,後來右眼短暫失明,嚇得趕緊去看醫生,竟被查出眼底豹紋狀病變。由於症狀具有不可逆性,為了預防惡化,如今她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也會吃保健食品護眼。根據陸媒報導,女子因在大學時期常於床上側躺玩手機,造成她的右眼近視度數高達600度,遠比左眼度數高了300度,而在出了社會步入職場,她也由於頻繁看書和手機,導致用眼過度。不料,女子某天晚上驚覺右眼失明,隔天早上卻又恢復正常,嚇得趕緊就醫檢查,結果雙眼的眼底都被診斷出豹紋狀病變,其中高度近視的右眼情況遠比左眼嚴重許多。女子就醫眼底被查出豹紋狀病變,症狀具有不可逆性。(圖/翻攝自微博/中國網看點)醫師表示,這種病變大多發生於1000度以上近視的人,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惡化就會導致失明,也提醒女子後續若再出現5分鐘以上的視力異常,就需進一步治療。對此,女子透露,她目前打算先從日常生活做起,除了改善用眼習慣,也會半年檢查一次視力,同時注重保健,像是吃葉黃素、魚油等食品護眼。
他狂灌4杯黑咖啡「愈喝愈睏」!醫力推1飲品:提神超有效
在這個全民皆累的時代,不少人每天都要喝咖啡提神,不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一名年輕男藥師天天都會喝3至4杯的黑咖啡,但整天還是昏昏欲睡,就醫檢查才發現,竟是「身體缺水」導致精神不濟。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診間病例,一名年輕男藥師因懷疑自己腎臟出問題前來就醫,他透露先前只要喝2杯咖啡就能精神飽滿一整天,但是最近一到下午他就開始精神不濟、腦袋當機,狂灌了4杯咖啡喝到手抖心悸,卻仍無法提振精神,甚至還因此開錯藥物給病患,所幸患者及時發現才沒鑄成大錯。洪永祥透露,該名男藥師除了疲倦外,還出現泡泡尿的情況,經檢查後腎臟無大礙,不過卻發現病患的尿液濃度過高,研判應該是水喝太少導致,因此他建議該名男藥師,想睡覺時不妨改喝每次250毫升、共2杯的白開水,以此取代喝咖啡,果然1個月後藥師回診反饋,效果非常好。洪永祥說明,許多上班族到了下午容易嗜睡,除了因為吃完午餐「飽睏」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身體缺水」,尤其黑咖啡又利尿,若是不適時補充水分,血液濃縮便會造成精神萎靡,而有英國研究顯示,若是人體缺乏水分,即使是年輕的大腦仍會出現「皮質萎縮」,大腦狀態就跟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一樣,慶幸的是具有可逆性,補充水分後,大腦又會開始膨脹、提振精神。
淡江教授受腦部病變所苦而輕生 醫師提醒「這幾類人」恐是高危險族群
今天(12日)早上淡江大學王姓教授墜樓,校方表示,王高成教授墜樓前留有一封遺書,稱「自己久病纏身之苦,且腦部病變,智能喪失,無法在進行教學及研究工作。」據腦神經外科醫師透露,腦部病變常會造成智力退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也可能會出現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常見的腦部病變因素分為4類,分別為可逆性、退化性、器質性以及血管性。腦部病變患者的高危險群主要包含肥胖、高血壓、年長、運動少、教育程度低以及社交活動較少的人,還有腦部曾經中風或是受傷都是腦部病變的高危險族群。退化性腦部病變最常見也占最大宗的就是阿茲海默症,占了腦部病變患者6成以上,其次是巴金森氏症。血管性指的是大血管的破裂或是梗塞造成中風,不只是大血管,小血管的慢性阻塞也會導致腦部病變。器質性是因為腦部曾經受過傷,或者因為有腫瘤的出現所引起。至於可逆性則是其他疾病沒有治癒完全所導致的,像是憂鬱症、肝腎功能指數異常等,但可逆性腦部病變是唯一有機會逆轉痊癒。腦神經外科醫師也強調,腦部病變可能是「瞬間」發生,或是「漸進」發生,如果是因為腫瘤和中風是屬於「瞬間」發生,患者都會智力退化,接著可能手腳無力,最終可能導致生活無法自理。「漸進」發生腦部病變發生,會出現自我照顧能力以及記憶力嚴重衰退。
台南Josh還原家暴始末 遭洗腦「都我的錯」曝2反擊方法:被打絕不能回手
外號「國師」的網紅台南Josh,去年7月才和女友Amber登記結婚,沒想到今年1月遭到家暴,5月離婚成功擺脫噩夢,引發外界關注和討論。他日前分享家暴細節,還有最後如何蒐證反擊,讓許多網友都為他的勇氣感到佩服。Josh在YouTube上傳影片「關於我逃走的那一天!面對家暴的實際經驗分享!」他坦言社會存在「你被家暴,你一定也有錯」的氛圍,導致許多人寧願選擇不說,無形中卻助長了更多家暴事件的發生,不過他選擇站出來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Josh在結婚以後,前妻對他出現非常強烈的控制慾,不只異性好友會被刪除,就連男性朋友也遭殃,「她會看我的訊息,去審核我的朋友,我絕大部分的朋友,都被她批評得一無是處」,即便根本沒見過面,也會認為有問題,就連工作上的人也是。他只能順從,但也因此得罪很多朋友。Josh指出,前妻阻斷他的交友圈,「讓你的生活只剩她一個人」,這是很典型的家暴控制方式,此外還會不斷否定他,不管做任何事,幾乎都會被罵,「頻率多到太離譜了,什麼都罵」,如果和前妻吵,對方就會做出一連串暴力舉動,還有各種自我傷害的行為。他曾想過報警,但又很猶豫,也怕會導致前妻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所以選擇退一步,然而活在長期被否定的生活,他漸漸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才會被罵。Josh曾想報警,又怕前妻會做出更嚴重的事。(圖/翻攝自台南Josh YouTube)Josh提到,前妻對他家暴後,發現來硬的不行,就姿態放軟向他道歉,但這其實也是家暴常見的情況,「你以為她真心改過了,可是下一次她還是繼續動手」,類似的情況發生很多次,他也心軟很多次,選擇原諒對方,直到這次終於決定擺脫這樣的痛苦。Josh透露,在偶然間看到一個真實故事,他才意識到要正視這個問題,去年12月2人又因為小事爭吵,前妻瘋狂砸東西,把洗衣精倒滿地,還把止汗劑噴他臉,當下讓他決定開始錄音蒐證,「你才能夠保護你自己,必須要有證據才能夠還原真相」,不過他也呼籲錄音要小心,若被發現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暴力行為。Josh強調,如果是男生,就算對方動手,都絕對不能還手,「除非她有拿一些致命性的武器」,因為一旦對方受傷,就可能遭到反控「你也有動手」,根本就解釋不清。不過他也提醒,要避開危險部位,「像臉部這種比較危險的位置,一定要保護好,這很有可能會有不可逆性的傷害」。Josh分享面對家暴的解決方法。(圖/翻攝自台南Josh YouTube)最後,Josh告誡仍被困在家暴裡的人:「我曾經跟你們一樣非常絕望,不知道該不該逃,我很怕逃了之後會失去一切,但是我跟你們說,不要害怕失去」,他很感謝那天,自己抱持著失去一切的勇氣離開,「我什麼都可以不要,我只想好好的活著、好好過生活,你不要管失去了什麼,你必須要先離開,你才有機會變好」,現在的他覺得,生活充滿希望,因為未來還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一切都還沒有太遲,但是你們必須自己踏出離開的第一步」。同時,Josh也向前妻喊話,「沒關係啦,還沒有太遲」,他已經可以重新開始生活,每天過得很開心,「妳還比我小了快要5歲欸,妳有的是時間,可以重新開始妳的生活」,雖然雙方還有法律流程要走,但他希望對方未來可以好好過生活。
33國際愛耳日 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今天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3、3就像兩個耳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郭哲宏醫師呼籲民眾保護好耳朵,其中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 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五年前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郭哲宏醫師表示,處於長期工作或精神壓力大,或是三高病患,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特別的是該男子先後兩耳都發生問題,建議積極治療及詳細檢查。 該男子並無特殊疾病與不良嗜好,五年前因左耳耳鳴而求醫。未料因近期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男子長期難以入眠,起初3到4天內耳鳴,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原本正常的右耳竟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先到住家附近診所看過,建議到大醫院做詳細聽力檢查與治療。 郭哲宏醫師表示,該男子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週,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經耳道耳內注射手術示意圖 求診時,男子向郭醫師難過地詢問,是不是五年前因左耳未完全得到醫治,才導致左耳感染到右耳,讓原本正常的右耳,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相同病症。郭哲宏表示,聽力障礙或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臨床病症。對於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耳聾,有其診斷的標準,指72小時內,至少出現連續3個音頻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而雙耳皆曾發生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亦時有所見,惟左右耳內構造並無直接相連,在其病理機轉上稱左耳傳染到右耳,是不正確的說法。 郭哲宏醫師表示,目前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在臨床上的經驗中,其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都有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郭哲宏醫師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外,另外經醫師評估後,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跨性別失速列車4/過度炒作免術換證 王道維:恐讓跨性別族群被誤解
就近日在台灣LGBT社群掀巨浪的「免術換證」議題,CTWANT記者採訪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王道維教授。他說「從心理角度來看,這個議題的核心並非在於法律規範,而是跨性別族群的真實需求是否有被理解而非誤導。」同志父母愛心協會創辦人郭媽媽提醒,「免術換證沒有這麼簡單,像宿舍、泳池、健身房或者三溫暖等婦女安全的疑慮,要怎麼去跟社會大眾解釋?」王道維教授擔任諮商中心主任五年多來,「每年都有跨性別的學生到諮商中心尋求協助」。他說,「這些學生幾乎都是希望透過藉由手術永久轉變成另一個性別的,只是因為每個人的個人狀況而在不同階段,還沒聽過不想經由變性手術就要換性別的。」王教授擔心,如果此議題過於炒作,會讓大眾誤以為所有跨性別者都想要免術換證,反而造成對這族群更大的質疑與誤解。「來諮商中心求助的跨性別學生多是男跨女,共同的問題包括住在男生宿舍覺得沒有安全感。畢竟她們內心就是個女孩,穿著女性化的便服與這麼多男生一起生活總會擔心周圍的眼光。有些學生住單人宿舍或校外租屋,但是當然也會有人期待與其他女同學一起有宿舍生活。但是她們也都知道,在完成手術之前,其他女生一定也會擔心而無法接受。是否能被自己的家人接納又是另一個更大的困擾來源。」他說,「相信多數跨性別者想要的是透過手術作不可逆的改變,而與自己的心理有一致的性別,也才更能幫助她們感到自在。」但這個過程畢竟不容易,例如費用頗高、手術風險、沒有得到家人支持或工作環境的需求等等,但每個人的需求與情況不同。而且跨性別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跨性別者多會希望以手術改變生理性別,但是其他廣義的跨性別者(例如變裝癖或雙性人)可能並不想改變其生理性別,一般人很容易混淆。「個人會覺得目前最重要的應該是更多關注這些跨性別者(狹義的)真的需求是什麼,針對個案的需求協助給予更友善的體諒支持。例如有體育老師知道後就將男跨女的同學排在女生的隊伍中來參與課程的進行,免除學生的擔憂。而學校處理學生宿舍需求或相關糾紛的時候,也應該更有同理心,不該因為其性別展演的方式與社會習慣不同,就用權威式的口吻教訓或指責。」王道維說。「有些同學是進到大學才開始有自由作自己,對於例如美髮、化妝、挑鞋子、擦指甲油等等一般女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其實很陌生,其實很需要人幫忙。學校與政府也可以提供相關資源協助這族群的心理建設或提共若干經濟上的補助。畢竟想要改變生理性別是很辛苦的路,都是經過很多的掙扎才這樣規劃的。我們若能在這些鼓勵社會用更多的善意來協助她們,會比使用『免術換證』來強迫所有人都接受而引發不必要的質疑恐慌會對她們更有幫助。」王道維說。畢竟免術換證,「不像變性手術一樣不可逆,不能保證性別的持久性,會讓社會互動產生不信任感,恐怕難單用人權的角度來看」,「改變性別的方式如果太寬,無法區分廣義與狹義的跨性別者,難免會讓某些有心鑽漏洞的人利用,一旦造成傷害,大眾很容易又去怪罪所有的跨性別者,就適得其反而加深誤解了。」王道維擔憂地說。「所以雖然目前的函釋在法律位階上有調整的必要,我個人贊成以修專法來執行,但內容上建議不要改變太多,而是可以規範得更為細膩且有階段性。這樣才能真的幫助這個族群,也減少對社會的衝擊與副作用。」王道維說。多數大學都已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只要有需要都能進入使用。(圖/報系資料照)同志父母愛心協會的創辦人,也是跨性別者的母親,郭媽媽也認為勿操之過急,「『同婚議題」跟『免術換證』完全不同,同婚是兩個人的事,跨性別者的免術換證就沒有這麼簡單,因為有宿舍、泳池、健身房或者三溫暖等地方的問題,要怎麼去跟社會大眾解釋疑問,去保障婦女的安全?』郭媽媽舉例,「如果今天是20歲女生,要跟一位沒有經過手術的跨性別女性,住同個房間甚至一起洗澡,任何人都會有疑慮,因此在討論免術換證的議題時,應該也要考慮社會觀感。」「以女跨男為例,為符合國家規定,雖然從外觀上根本看不到子宮,但站在國家立場,轉換性別要有不可逆性(動手術拿掉子宮),不能說今天轉為男性,明天就決定懷孕去生小孩,這會造成觀感上的混亂,讓其他人無所適從,要比較周全的去考慮到各種情況。」「雖然免術換證的訴求,對想換證的跨性別者來說是最快速、方便的,但同時也是相當跳躍的議題,政府相關單位很難去作兩全其美的配套措施;以我們已經是跨性別者父母的角度來說,會比較希望相關部門對跨性別者有更實際的幫助,像是經濟上補助手術,或者心理上的幫助。」郭媽媽說。「以目前社會氛圍談『免術換證』還太快,如果能夠培養大眾長期的觀念,相信之後大家的接受度會比較高。」郭媽媽最後強調,「回歸到原點,最重要的還是家庭的陪伴,因為每位跨性別者所遇到的問題都不同,如果家人都認同且願意陪伴,相信大家都可以找到對自己最合適的辦法。」看更多相關報導請點這
打完AZ雙眼出現「飛蚊症」 眼科醫曝原因
謝姓男復健師打完AZ疫苗後雙眼出現飛蚊症,嚴重影響作息,就醫一周後卻自癒。輔英科大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表示,近期收治百餘例飛蚊症突發病患都與AZ疫苗有關,注射莫德納者則未有相關副作用。謝男無飛蚊症相關病史,日前打完第2劑AZ疫苗後第5天出現症狀,每眼出現約2到3隻飄浮,就醫檢查發現眼睛無外傷也沒感冒,中央視網膜正常,周邊視網膜也無破洞或格子狀退化,追蹤一周後回診,飛蚊症已痊癒。洪啟庭表示,飛蚊症常見於年齡退化及高度近視者,曾罹患感冒、發燒、登革熱、接受過某些重大手術後或是頭部外傷後也會出現飛蚊現象。一般的飛蚊症僅11%患者能在1個月至5年內自行消失。但近期他門診收治的百餘個飛蚊症病例,都剛打過AZ疫苗,平均在施打後5天內發生,打完第1劑發生的病例約占1成,第2劑約9成,絕大部分發生在單眼,少部分兩眼都有,約98%兩周內會消失,打莫德納的民眾尚無發現飛蚊症現象。洪啟庭解釋,2018年與日本專家組成的跨國醫療團隊研究發現,眼睛會因為外來侵襲因子導致大量的酶破壞玻璃體,玻尿酸的水分會釋出,但水分大小或形狀不一,光線經由角膜、水晶體、玻璃體的水滴在視網膜成像,傳抵大腦後會被腦細胞解讀成蚊子、蒼蠅、蝌蚪等物。雜亂排列的纖維蛋白則會導致玻璃體混濁,形成視網膜上的陰影。AZ疫苗屬減毒的病毒,引起的飛蚊症約14天後因水分重新回到玻尿酸,纖維蛋白會被某些蛋白酶分解吸收,症狀會消失。「近年因3C產品使用頻繁,有年輕化趨勢,且很難自行痊癒。」洪啟庭表示,5年內飛蚊症變成視網膜剝離的機率為14%,縱使手術仍可能失明,所幸台灣已開發出口服多重水果酵素,可治療沒有視網膜病變風險的飛蚊症。假如因注射疫苗而產生飛蚊現象不用過度緊張,先到眼科求助,如果視網膜未病變即屬於可逆性,絕大部分14天左右會自行痊癒。
AZ疫苗後遺症再+1! 加拿大11日出現首例個案「建議1種人別接種」
AZ疫苗在世界各國引發不少血栓案例,先前就被不少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宣布停用,後來在歐盟與英國政府為疫苗安全掛保證後,才重新恢復施打。不過加拿大衛生部29日警告,有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CLS)病史的患者,不要接種AZ疫苗。根據「澳聯社」(AAP)報導,加拿大衛生部正在更新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COVID-19疫苗與Covishield疫苗(AZ疫苗印度版)的產品專著與標籤,增加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CLS)作為潛在副作用,並警告有CLS病史的患者不要施打AZ疫苗。毛細血管滲漏症候群(CLS)是一種罕見的、可逆性毛細血管病變,血漿迅速從血管滲透到組織間,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水腫、低蛋白血症、血壓降低情況,嚴重時還會發生多重器官衰竭,常見病發原因包括嚴重創傷、膿毒症、毒蛇咬傷、燒傷等。事實上,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4月份就將CLS列為AZ疫苗潛在安全問題,不過一直到本月11日,才正式增列CLS為AZ疫苗可能副作用之一;加拿大衛生部則表示,直到6月11日,該國才出現第一起CLS病例。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先前也表示,英國正在考慮為有CLS病史的人提供預防建議。
慢性下背痛治療新選擇 電針阻斷痛覺不需開刀
「醫師啊,我背痛的情況好久了,吃藥、打針、復健也都做過,漸漸的效果變差,還有什麼好辦法嗎?」「我背痛狀況有別的醫師跟我建議要開刀,但開刀我會很擔心,有沒有不開刀的做法?」類似上述的對話經常可以在神經外科門診聽到,這類病人都面對一種症狀表現大同小異,但形成原因各不相同的疾病「慢性下背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指出,不同於運動傷害或短時間內負荷過重所造成的急性下背痛,脊椎結構以及背部關節的退化會更長久的影響人體,它們產生的慢性下背痛會延續三個月以上,甚至是更久的期間。常見的典型症狀是下背部持續痠痛乏力,久站或久坐後症狀加劇,姿勢改變時會誘發刺痛感,平躺時可以得到緩解。這些退化及發炎情況又往往合併神經發炎及慢性神經病變,使得臨床上單一治療(服用藥物、局部注射、針灸、復健)不能很好的控制病人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藥對於緩解慢性下背痛,效果不如急性下背痛有用,當各種保守治療方式都已嘗試過後,手術治療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但病患可能會因對手術的恐懼、個人因素、擔心住院時間過長等原因拒絕手術。或是因為年紀過大,有慢性疾病等高風險狀況不宜手術。高頻燒灼術此時可以提供以上患者另一個安全、有效的選擇。莊淵丞說明,高頻燒灼術的治療原理是將一特殊電針置入患者病變疼痛處,再以一股高頻率、可調控大小的電流來刺激患部。電針放出的電磁波及溫度可以針對性地作用在痛覺神經上,調節神經生理功能,阻斷痛覺的產生。它的效果具有可逆性,不會傷害神經,在操作的過程中不需全身麻醉,病人亦不需住院。根據過去文獻提供的資料,高頻燒灼術有效的比率約為60%至80%,併發症報告的比率在百分之五以下,曾經報告過的併發症有對注射麻醉藥物過敏、針頭斷裂、表皮淺層感染等。莊淵丞強調,縱觀以上,慢性下背痛的患者若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對手術有疑慮或不適合接受手術者,可以與醫師充分討論,經醫師審慎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
古蹟「聚奎居」修復 塵封90年洗衣窟重見天日
興建至今屆滿1世紀的台中市市定古蹟「聚奎居」,原本是烏日富商宅邸,卻因戰後無人居住、荒廢近30年,台中市文化局斥資6000萬元、房屋所有權人也投入5%經費進行修復,日前終於完工,施工期間在建築主體後方還發現塵封許久的90歲「洗衣窟」,別具文化意涵。聚奎居為傳統三合院「ㄇ」字形結構,2層樓西式洋房正身,結合傳統中式一層樓建築的左、右護龍,屬中西合併風格;文化局指出,聚奎居建材採用大量紅磚,正身二樓甚至有百年前罕見的RC結構樓板,是相當精緻的建築,具保存意義,2012年公告為市定古蹟。聚奎居早期為烏日富商私宅,戰爭後交由軍方、出租給退伍軍人或軍眷居住,直到30年前租賃者陸續遷走,該處就此荒廢,甚至一度有鬼怪傳言。經地方爭取,文化局與所有權人攜手修復完工,堪稱政府與民間合作修復、活化古蹟的典範。值得一提的是,修復團隊於正身後方發現最深處達51公分的90年「洗衣窟」。文化局稱,烏日區長年有湧泉,早期居民會以磚石堆砌成窟、在此洗衣或洗菜。文化局長張大春指出,此次修復除以可逆性工法施工,也針對古蹟清查、記錄,未來將會由所有權人活化利用,朝文教設施、展覽空間或商鋪等方向規畫,盼串聯鄰近的烏日警察官吏派出所、原烏日庄役場等,帶動地方觀光。
世界首款「男性注射式避孕藥」 專家:安全無副作用、藥效長達13年
避孕有了新方法,男性除了使用保險套,現在也可注射避孕藥。根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在近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提供給男性使用的避孕藥臨床實驗,並且已送交給印度藥物管制總局(DCGI)等待批准。這款男性避孕藥是由「苯乙烯馬來酸酐」聚合物所製成,具有可逆性精子抑製作用(RISUG),在局部麻醉下由醫療人員注射在輸精管中,能有效阻止精子離開睾丸,達到避孕效果,而且藥效能持續長達13年。此避孕藥由印度理工學院的古哈教授(SK Guha)在1970年開始研發,直到1984年,這項計畫改由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持續研究,並將其研發為可以被人類使用的產品,而目前該產品已準備就緒。根據印度藥物管制官VG Somani的說法,表示「這是全球首創,所以印度在批准上也會格外小心,過程大約需要等待6到7個月」。「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中的資深研究員夏爾馬博士(RS Sharma)表示,這款避孕藥已在最終臨床階段,試驗過303名受試者,成功率達到97.3%,而且完全沒有副作用。夏爾馬博士(RS Sharma)。(圖/翻攝自Flickr)根據《ETtoday》報導,泌尿科和腎臟移植科Anup Kumar醫生表示,可注射的避孕藥會比輸精管切除手術更容易,因為不需要經過手術療程,過程會更安全,傷害也會降低許多,如果加上政府積極宣傳,此款避孕藥將會被廣泛的使用。世界各地也有不少國家都有對於類似男性避孕藥的研究,但都沒有成功,然而這項技術在近期終於完成實驗,倘若實測成功,相信會在生技產業颳起一陣旋風。
新型態慢性病?中老年人預防「肌少症」上身
【記者/朱晨寧】隨著年紀的增長,超過40歲以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到了70歲以後,每十年減少的速度會提升到15%,「肌少症」不但會讓長者增加失能的可能性,甚至會提高致死的風險。「肌少症」隨著年齡的上升,會讓體能愈來愈差,也會造成骨質疏鬆症,日本老年醫學會更是提出警告,若是本身就有肌少的情況,再加上體脂率過高,對身體的負擔非常驚人。因為肌少症和「營養不良」及「運動量不足」有關,和糖尿病、心臟病、關節炎及腎功能下降,都息息相關。日本老年醫學會發現,日本65歲以上的年長者,約有10-30%患有肌少症,但80歲以上的年長者則佔40-50%,其中四分之三,現在都因不良於行併發其他病症住院中。若是發現家中長者有走路遲緩、毛巾無法擠乾、起身困難或反覆跌倒的等狀況,最好儘速帶他們就醫,因為這些情形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狀。肌少症雖然「無藥可醫」,但若搭配飲食及運動,仍具有「可逆性」,狀況可以被改善。以70歲年長者來說,依照運動量不同,每日需要的熱量約在1500~2000卡,而且好的蛋白質很重要,如牛奶、雞蛋、瘦肉及黃豆類,都有增長肌肉的必須胺基酸—白胺酸(Leucine),建議每公斤可以攝取1.2公克。另外則是搭配運動,如有氧運動、太極拳、瑜伽及適度的重量訓練,每周3至5天,每次20~30分鐘,都能增加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