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類
」酷熱臭傷害2/有狐臭竟然才正常?! 基因突變「讓韓國歐巴流汗都香」
既然每個人身上都有大汗腺(頂漿腺),為何有些人有狐臭?有些人卻沒有?研究顯示,其實有狐臭才正常,十多萬年前的基因突變才讓部分人免去異味困擾,又以東亞人種為主,而韓國人自帶「清爽基因」的比例達到98%,換句話說,韓國歐巴流汗幾乎無異味!2006年,日本東京技術研究所發現人體的ABCC11基因跟耳垢乾溼型相關,ABCC11基因中的G/G型或G/A型屬於潮濕耳垢;A/A型是乾燥耳垢,而乾溼耳垢會影響狐臭機率,乾耳垢因為缺乏特定的化學物質來餵養腋下皮膚的細菌,因此狐臭機率較小,相反來說,溼耳垢就容易有狐臭問題。其實一開始幾乎人人都有狐臭,但十多萬年前東北亞的某個遠古人類在ABCC11這個基因上出現了突變,也就是A/A型,這個突變基因會減少大汗腺分泌,讓產生臭味的細菌生長條件變差,身體因此而變得更清爽、沒有氣味,因此出現了擁有「乾耳垢」 以及「沒有狐臭」的新人種特色。根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多項研究皆指出,80~95%東亞人都擁有ABCC11突變基因,也就是比較沒有狐臭問題,其中又以韓國人比例最高。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受訪曾表示,只有2%的韓國人擁有這個G型基因(ABCC11基因中的G/G型或G/A型),其餘98%的韓國人幾乎都沒有狐臭問題,「所以,『韓國歐巴流汗都是香的』這句話真的沒錯!」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認為,體臭雖跟基因、人種有關,但飲食、清潔也至為重要,如果一位韓國人總是嗜吃重口味食物,那排出的汗液自然味道就會比較濃,「所以各個環節都是相關的!」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多擦去汗水、維持乾爽,也能減緩狐臭問題。(圖/報系資料照)如果狐臭問題不嚴重,可以使用止汗劑來改善狀況,畢竟減少汗水,就能降低產生細菌進而散發味道的機率。「含有「鋁鹽製劑」止汗劑具有阻塞汗腺的效果,但需要一段時間進入皮膚毛孔,最佳使用時段是前一晚洗完澡後噴上,用一夜的時間讓止汗成分進入毛孔。」趙昭明提醒,要注意不可使用過量。「每次只要使用一點點就夠了,千萬不要猛噴或狂塗!」趙昭明說,因為若是阻塞過多汗腺,容易造成汗水難以代謝而導致中暑,另外,使用過量也會增加皮膚過敏、紅腫癢的風險,所以要小心。此外,也可以除去腋毛以減少細菌的附著量,同時多擦汗、勤洗澡,保持身體乾爽,同時保持良好作息,都能減少狐臭味道。
外星人就在你我身邊! 哈佛大學「4假說」顛覆人類想像
外星人可能已生活在地球上!哈佛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最新的1項研究表明,外星人可能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一段時間,而且有「4種假說」,恐顛覆人類對「不明飛行物」(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UFO)及「不明空中現象」(Unidentified Aerial Phenomena,UAP)的想像。據美國《新聞週刊》13日的報導,該篇研究論文的作者來自哈佛大學的人類繁榮計劃(Human Flourishing Program),該計畫專門研究促進人類福祉和繁榮的因素。論文指出,來自其他世界的生命形式可能生活在地球或月球的地表下,而「UFO」和「UAP」,可能就是它們四處遊蕩的證據。「UAP」是指任何無法立即用已知人為或自然來源識別解釋的物體或現象。該研究也對「UAP」提出了一個「非常規」的解釋,那就是UAP中的「A」代表的是「anomalous」,也就是「異常」,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Aerial」(空中),因為一些「UAP」不僅出現在空中,而且還可能出現在水下。他們還指出,「UFO」有各種形式,包括球體、圓盤、三角形和其他形狀,大小則從小球體到大飛行器都有。許多飛行器的飛行和移動模式都違反了傳統的空氣動力學,例如突然改變方向、高速飛行,以及在沒有明顯推進系統的情況下懸浮。去年夏天,36歲的空軍老鳥格魯什(David Grusch)聲稱,美國1項絕對機密的軍事計劃發現了幾架完整的不明飛行器殘骸,其中一些載有非人類飛行員的屍體,他的言論立刻引發媒體熱議。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DNI)2023年的1份報告也聲稱,2022年有510起「UAP」目擊事件,高於2021年的366起。其中,171起被認為「似乎顯示出了非比尋常的飛行特性或性能,需要進一步分析。」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論文中指出,對「UAP」的解釋往往分為2種:1種是傳統的解釋是人造技術,另一則是地外假說,例如,來自宇宙其他地方的先進文明。然而,還有第3種超出人類對宇宙的普遍認知的小眾理論,那就是地外假說(ultraterrestrial hypothesis),其中包括了隱秘地球假說(Cryptoterrestrial hypothesis),即外星人可能隱藏在地球上,例如地表下和/或月球等鄰近的地外環境,甚至是隱匿在人類之中,也就是以人的樣貌在活動。該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列舉了4種外星人與人類共存的理論:人類「隱秘地球」理論,可能有一個比現代人類科技先進得多的古人類文明,以某種方式秘密生存了下來。地球上存在不為人知且科技先進的非人類文明,由類人生物或某種「未知智慧恐龍」(unknown, intelligent dinosaurs)進化而來的。有來自未來的外星人或人類秘密生活在地球上。有「神奇的隱秘地球人」(magical cryptoterrestrials),類似於「地球天使」(earthbound angels),研究人員將之比作童話或奇幻文學中會出現的「仙女、精靈、妖精」。研究人員還在論文中指出,4者相較之下,最後一個理論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太過奇怪,特別是對於那些只能接受標準物理範疇解釋的讀者而言。對許多科學家來說,相信外星人存在是可能的,但相信仙女之類的東西就會顯得非常荒唐。儘管大多數科學家可能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但這就是「UAP」的本質,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可能性不應被草率地忽視,而是應該本著謙卑和開放的精神來思考和調查。然而,該領域的大多數專家並不認為「UFO」或「UAP」是外星活動的證據。例如波士頓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空間物理中心主任塞梅特此前曾對《新聞週刊》表示:「我認為,這些目擊事件激發了人們的各種想像力。作為一名技術專家,我猜這或許的確是某種先進技術,但我仍然相信這是人類的技術。人類所觀察到的陌生的飛行特性或許可以新一代推進系統來解釋。」不過塞梅特也坦承:「在我看來,拿外星人說事確實有點超過。不過在解開這一謎團的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很重要。」
科學家最新研究結果曝光 古人類有吃人的可能
1項最新研究中表示,有人類學家在1塊145萬年前的脛骨化石上發現切割過的痕跡,因此他們懷疑古人類不僅會互相打鬥,還有可能吃掉對方。人類學家一直以來都懷疑古人類有著吃人的習慣,但一直苦無證據能夠證明這個推測,2017年7月,隸屬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布麗安納波比納(BrianaPobiner)在肯亞内羅畢國家博物館1塊145萬年前的古人類脛骨上,發現有9處切割過的痕跡。這是迄今在除了頭骨化石外,發現的唯一1個切割過的古人類化石。布麗安納的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此研究,研究表示,這些切割痕跡顯示古人類殺害同類是1種機會主義、實用的和功能性的事,其只發生在獲取食物的前提下。布麗安納指出,這塊脛骨上的切割痕跡顯示,在近150萬年前,古人類有時會將死去的同類視為食物之一。目前尚無法確定這種吃人的行為是否為常見的行為,抑或只是單一個案,布麗安納表示,她會再重新檢查其她古人類化石,以確定此行為的普遍性。布麗安納的團隊認為,這些被其他同類吃掉的古人類,最初可能是被某些掠食者殺死,然後其他古人類趕走掠食者後,吃掉剩餘的殘骸。不過順序也有可能是相反的,即為古人類殺害自己的同類,然後被其他動物嚇走,並由其他動物吃掉古人類的殘骸。
蘇丹內戰燒到考古界 士兵衝入博物館搶走2500年歷史木乃伊
蘇丹內戰戰火持續延燒,近日蘇丹的快速支援部隊闖入喀土穆的蘇丹國家博物館,並帶走1具西元前2500年的木乃伊。歷史學家透過衛星照片發現,蘇丹國家博物館已出現損毀的痕跡,包括疑似火災的跡象,博物館副館長也懇求士兵們不要傷害珍貴的歷史文物。蘇丹內戰到目前已使120萬人流離失所,並迫使40萬人逃往鄰國,2日時快速支援部隊闖入位於喀土穆的蘇丹國家博物館。該館內有許多珍貴的非洲地區歷史文物,包括雕像、陶器、古代壁畫、以及從石器時代到12、13世紀的手工藝品,更有1具西元前2500年的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目前最古老、考古學上最重要的木乃伊之一。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資助蘇丹建立1個生物實驗室,專門研究12000年前的古人類遺骸和其他文物。《中東之眼》發佈了1個影片,影片中可看到,快速支援部隊的士兵在這間實驗室中對著古人類遺骸說「這些都是屍體」,還說「恐懼將被埋葬」。在蘇丹工作的法國考古隊成員Roxanne Trioux(羅克珊特里烏)表示,透過衛星影像可以看見蘇丹國家博物館外已受到毀損,但內部損壞程度仍不得而知。國家博物館副館長Ikhlas Abdellatif(阿卜杜勒拉蒂夫)向士兵們喊話,請求他們不要傷害珍貴的木乃伊。雖然快速支援部隊和蘇丹政府軍已簽屬停戰協議,但戰爭仍然持續著,2日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呼籲雙方停止敵對行動,讓人道救援進入戰區幫助無辜的民眾。
搜奇/國家公園驚現「幽靈腳印」 地面夠潮濕才會浮現2萬年前人類足跡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公園,發現一片「幽靈腳印」,每當地面濕氣足夠時腳印就會浮現,原先以為這是傳說中的大腳怪腳印,直到近幾年科學家著手研究,發現這竟是2.1萬至2.3萬年前的人類足跡,也就是說人類在末次冰期時代就抵達美洲。白沙國家公園化石足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位於美國西南邊的白沙國家公園(White Sands National Park),一直都是考古學家的寶庫,公園內擁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冰河時期的化石足跡」,曾經挖出哥倫比亞猛瑪象、劍齒虎等等珍貴化石。據《NBC NEWS》報導,野生動物科學家大衛布斯托斯(David Bustos)在2005年於園區西部的河岸邊,發現一片古人類足跡,據《國家地理》報導,早在1930年代初期有科學家注意到,白沙國家公園的乾涸湖床上出現好幾個腳印,長22英寸、寬8英寸,當時以為是傳說中大腳怪存在的證據,不過有趣的是,每當地面夠潮濕時,這些腳印才會顯現出來,因此當時又被稱做「幽靈足跡」(Ghost Tracks)。這些「幽靈腳印」,只有在地面足夠潮濕時會出現在地面上,乾涸時又再次消失。(圖/美國地質調查局、伯恩茅斯大學) 直到2016年科學家們才證實這些腳印是人類足跡,現在其中一些腳印又被證實是在2.1至2.3萬年前留下,為北美出現的最早人類足跡。根據《科學》期刊在2021年發表布斯托斯的研究,其中提到在白沙國家公園的腳印上下層硬土中,發現古老的水生植物種子,並透過放射性碳定年法確認了年代。依據現有的歷史考據,人類最早足跡可以回推到1萬6千年前,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可能是1萬3千年前,根據亞利桑那大學公布訊息,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傑夫皮加帝(JeffPigati)和凱瑟琳普林格(Kathleen Springer)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鑑定「幽靈腳印」上下方的種子化石,發現這些種子雖然年代不一,但目前最老的種子可追溯到2萬3千年前,徹底翻轉過去歷史。這些「幽靈腳印」,只有在地面足夠潮濕時會出現在地面上,乾涸時又再次消失。(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科學家們也逐步推演當時的生活,他們認為這些足跡是幼童和青少年流下來的,偶爾參雜成年人的腳印,英國伯恩茅斯大學地球科學家馬修班納特(Matthew Bennett)表示,「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在這裡玩耍,成人在旁邊看顧他們,還有狩獵、生活」。目前,這些珍貴的腳印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考古學家丹尼爾奧德斯 (Daniel Odess),透過3D列印等技術保存,因為這些腳印因出土後正迅速消失。這些珍貴的腳印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考古學家丹尼爾奧德斯 ,透過3D列印等技術保存。(圖/翻攝自VRT NWS臉書 )不過,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贊同研究結果,像是奧勒岡州立大學人類學家羅倫戴維斯(LorenDavis)就表示,研究人員應使用更多鑑定技術確認這些足跡年份,「這項結果足以改寫教科書,我們真的需要用高標準來看待這項研究」,還有其他考古學家認為,用種子年份推論「幽靈腳印」年份恐怕太草率,認為種子年份相差數千年,而且還需考量當時的氣候、水份等環境因素,需要更多檢驗。
最古老人像遺跡藏致命陷阱 「沙漠風箏」運作原理曝光!
人類新石器時代研究出現重大進展!考古學家在約旦東南部的沙漠中發現有9千年歷史的石雕遺跡,部分文物甚至完好無損,調查團隊還在遺跡中發現已知最古老的大型人造雕像與大型石製陷阱「沙漠風箏」(desert kites),並在讚嘆古人智慧的同時,不由得想像起先人在9千年前的大地上狩獵瞪羚的畫面。據《每日星報》報導,由法國和約旦組成的聯合團隊,在22日發表這座遺跡的研究報告,表示這座建立於新時代時代的建築群已有9千年歷史,遺跡中出現用於狩獵瞪羚與其他動物的完整獨特設施,以及包含西亞和中亞地區古人常用的石造陷阱「沙漠風箏」,這種陷阱多為由2道或多道綿延數公里的石牆組成,讓被驅趕進陷阱內的動物被一一補殺,並因從高空俯瞰形似風箏而得名。儘管現址遭到沙漠覆蓋,但當地9千年前可能是綠意盎然的狩獵寶地,讓古人類得以在此建構巨石建築與發展文化。約旦考古學家阿布亞力亞(Wael Abu-Azziza)指出,該遺跡除了有沙漠風箏外,還有神殿、祭壇、圓形住宅、有大量瞪羚骨頭的露營地,與被認為迄今最古老的大型人造雕塑,讓人們得以一窺9千年前人類的生活樣貌,尤其是石雕與神殿的出土,更令新石器時代的藝術與文化研究提供巨大貢獻。曾經在中東奔馳的阿拉伯瞪羚與山瞪羚,因人類過度獵捕以及人為沙漠化而成為「易危物種」甚至被認為可能滅絕,其中阿拉伯瞪羚數量已少於1萬頭、山瞪羚最後一次出現在人類面前也已是1987年的往事,令人在讚嘆古人巧奪天工的同時,不免對「時過境遷」感到憂傷。
重大發現!雲南出土「3歲小恐龍化石」距今2億年前 專家曝:是全新物種
日前考古學家在中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盆地」的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個體長約1.7尺的恐龍幼體化石,經判斷為年約3歲,且是全新物種的小恐龍,是一項重大發現。微博《南京地質博物館》貼文指出,英文版雜誌《地質學報》刊登了雲南大學脊椎動物演化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盆地」的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個體長約1.7米的恐龍幼體化石,其中一名作者艾天宇還發現其部份頭骨、完整的頸椎、背椎、掌骨以及股骨、脛骨等,依照骨骼組織來判斷,這隻小恐龍正處於個體發育早期階段,年齡為3歲左右,且小恐龍化石牙齒呈葉狀,是一類植食性恐龍,食物以蕨類和松柏類為主。(圖/翻攝微博南京地質博物館)經考古學家分析,此化石屬於大足龍類,但與其他基幹蜥腳型類恐龍幼體演化關係較遠,不屬於任何已知物種,因此可能是一個全新物種。其實祿豐地區的蜥腳型類恐龍化石群富含大量的古脊椎化石,其中包括先前所發現的11種蜥腳型類恐龍,而該項研究還首次針對祿豐「紅層」的年代學、生物地層等資料進行了整理,此區化石大多生活於晚侏羅世,距今約2億年前,目前是雲南省中生代含化石最豐富的地層,且這次也是此區第二次發現小恐龍化石。
遠大洋洲居民祖先源自台灣? 科學期刊:台灣原住民5000年前曾遷徙
近日有科學團隊在全球權威科學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研究報告,內容中表示,在追蹤基因後,發現如今遠大洋洲的居民的祖先,極有可能是台灣原住民,推斷台灣原住民曾於5000年前向外遷徙。根據《自然》的研究報告指出,遠古人類離開非洲後,約4.5萬年前就定居在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New-Guinea)、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和索羅門群島等近大洋洲(Near Oceania)等區域。但是在萬那杜(Vanuatu)、瓦利斯群島和富圖那群島 (Wallis and Futuna)、玻里尼西亞(Polynesia)等遠大洋洲(Remote Oceania)等區域,卻直到3200年前才有人類的蹤跡。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蘭西學術院(College de France)和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等研究人員,共同進行大洋洲的人口研究,他們研究太平洋區域台灣、菲律賓、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萬那杜等20個族群,針對317名採樣個體進行全基因體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分析。透過這項研究,推斷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曾在5000年前進行大遷徙,其路線穿過菲律賓、印尼,最後抵達大洋洲區域。這部分稱為「南島語族大遷徙」(Austronesian expansion),但雖然推估是從5000年前就開始遷徙,但南島語族語近大洋洲的族群融合,約是從3000年才開骰,推斷遷徙應該耗費不少時間。
最古老化石!2.44億年前「雲南暴魚」首現 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雲南暴魚」在中國雲南羅平被發現!其體長34公分,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佈消息指出,該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了「雲南暴魚」化石,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其體長34公分,且是在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位在食物鏈網較高的位置。此項古生物演化領域重要成果論文已於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PeerJ》發表,也讓人們對於羅平生物群的食物鏈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更加認識。新重建的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圖/翻攝中國新聞網)徐光輝指出,成熟的食物鏈網的建立對於三疊紀生物復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標誌,但過去在雲南羅平一直沒有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讓人誤以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自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後,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隨著「雲南暴魚」的發現,顯示成熟而複雜的食物鏈網已經在中三疊世早期建立起來。徐光輝也介紹,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為疣齒魚科,過去主要以體長可達65公分的疣齒魚屬為代表,生活在歐洲和華南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而新發現的「雲南暴魚」是疣齒魚的近親,目前只在雲南羅平發現,代表了疣齒魚科最古老的屬種。「雲南暴魚」頭部高精度斷層掃描描圖。(圖/翻攝中國新聞網)而「雲南暴魚」的上、下頜口緣牙齒比疣齒魚更為強壯有力,其捕食能力也更強,2者相似之處為下頜內側和口腔內的翼骨上都具有粗壯的牙齒,可以碾壓獵物的外殼,推測「雲南暴魚」可以捕食羅平生物群中其他的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雙殼類等。徐光輝也表示,「雲南暴魚」的發現對於瞭解早期新鰭魚類各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係、輻射演化和生態適應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也首次將疣齒魚科納入分支系統學研究中,重構了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
夫環抱親吻秒變臉!「去死吧」推落34米懸崖…孕妻獲救揭驚悚內幕
大陸江蘇一名懷有3個月身孕的王姓人妻,2019年與俞姓老公前往泰國旅遊,對方表示想帶她去看3000年前的古人類壁畫,小倆口便走到一處懸崖邊,這時俞男竟將人推落34公尺深的山谷之中,之後王女奇蹟似生還,並揭發案情背後真相,俞男最終遭判處終身監禁。綜合陸媒報導,王女於2017年在聚會上認識了俞男,對方展開殷勤追求,2人交往不久後就步入婚姻,夫妻倆於2019年6月前往泰國烏汶府Pha Taem國家公園看日出,俞男等待附近觀光客都散去後,走到老婆後方環抱並親吻她,孰料下秒竟惡狠狠地說了句:「妳去死吧!」便將人推落懸崖。(圖/翻攝自梨視頻)俞男還坐在懸崖邊等了半個小時,確認人死透了才駕車離開,所幸王女被一棵樹緩衝了下墜力道,躺在一處岩石棧道上,隨後被一名遊客發現,趕緊打電話求救;俞男當時在國道上看見對向開來一輛救護車,他察覺不對勁,馬上駕車折返回現場,並混入圍觀人群中,看著老婆被抬上擔架送醫急救。(圖/翻攝自梨視頻)王女全身上下有多處粉碎性骨折,傷勢相當嚴重,腹中的胎兒被迫引產,直到她終於脫離險境後,泰國警方前來做筆錄,但俞男始終在旁緊盯,並威脅不准講出實情,王女為了自保只好謊稱是因頭暈墜崖,直到某日俞男外出買早餐,她抓準機會趕緊向主治醫師求救,才終於讓案情曝了光。(圖/翻攝自梨視頻)據悉,俞男過去因搶劫罪、竊盜罪入監服刑12年,結婚後他就多次向王女討錢,夫妻倆經常因財務問題起爭執;而在這次下手前,俞男早就已經買好了高額保險,且在案發後他還向法院申請離婚,要求平分王女的財產,更離譜的是,婆婆甚至還曾打電話責怪王女,「妳又沒死,為什麼報警?」(圖/翻攝自梨視頻)王女在這1年中努力復健,上半身的功能大部分都已恢復,但下肢狀況不太好,光是大腿就打了將近90根鋼釘,膝蓋骨也全都碎裂,目前仍須借助枴杖才能短距離行走,她希望能藉著自身慘痛經歷警惕他人。今年3月,俞男在曼谷被判處終身監禁,他與律師提出上訴後,二審將移交一級法院審理。(圖/翻攝自梨視頻)
5000年前的可怕大瘟疫 石器時代崩潰的元兇?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許多產業都大受打擊,翻開歷史書頁,過去同樣也發生過多次大型傳染病,造成人類健康與經濟浩劫,像是在西元 542 年,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就爆發「查士丁尼瘟疫」(Plagueof Justinian)。前一年,拜占庭週邊已出現類似疫情,這場災難在之後的200多年間,持續在地中海地區肆虐,奪走了幾千萬人的性命。歐洲東南部的拜占庭帝國爆發「查士丁尼瘟疫」。(圖/維基百科)再來就是赫赫有名的黑死病(Black Death),600 多年前疫情高峰時,沒幾年就消滅了當時超過3分之1的歐洲人口;起源自中國大陸南方,在 1894 年最嚴重,蔓延到全世界的第三次大爆發,距今並沒有太久,這波疫情同樣導致千萬人以上死亡。追究這3次重大疫情,發現全都源自鼠疫桿菌,這種細菌有一個460萬對鹼基長的環形染色體,以及3個質體,pCD1、pPCP1和pMT1。不過考古學家近來從石器時代的死者遺骸中萃取DNA並進行分析,當分析結果的那一刻,考古學家們都驚呆了,結果顯示5000年前的歐洲人就曾被鼠疫侵犯!5000年前的歐洲人就曾被鼠疫侵犯!(圖/Reuters)在5000到6000年前,當時的中國大陸還沒有任何朝代起源,此時的歐洲也沒有國家,只有部落棲息在充足水源和肥沃土壤的地方,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考古學家發現,這段期間,這些石器時代的部落或是成員突然集體失蹤,人口數量急劇下滑,涉及的範圍非常廣,考古學家認為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人死於致命的傳染病!有了這樣的推斷後,科學家們開始尋找鼠疫留下的歷史痕跡。他們從101個骨骼的牙齒中採集DNA,而這些骨骼的主人們都是生活在3000到5000年前歐洲大陸的古人類,科學家事後從一名5000年前死於瑞典的20歲女性的牙齒遺骸中發現鼠疫桿菌的DNA。古代一場大瘟疫,連石器時代的人都被感染!(圖/Reuters)根據丹麥技術大學的學者賽門羅斯慕申(Simon Rasmussen)表示,實驗發現,發育不良的古老鼠疫桿菌可能沒有立即致命的威力,一些科學家也認為,5000多年前,許多人在歐洲和亞洲之間遷移,這種古老、殺傷力小的鼠疫桿菌並沒有立即殺死感染者,因此感染者帶著身上的鼠疫桿菌將疾病傳播開來,導致大範圍內很多人同時死亡,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來到3000到3600多年前,鼠疫桿菌可能從其他細菌裡吸收變異基因,同時能夠在跳蚤體內生存,然後通過跳蚤來感染人類,造成當時的黑死病,並在14世紀的歐洲上演了一場大規模的傳染。專家也相信,鼠疫桿菌演化的機制到現今依然存在,從這些考古中的發現,讓專家了解到其他細菌如何演化,有助於避免未來任何傳染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