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
」 口腔癌 癌症 嘴破 腸病毒 口腔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嘴破要吃水果補充維C? 醫示警戒吃2水果:會更嚴重
嘴破是許多人常見的困擾,有些人認為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奇異果,可以加速癒合。然而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警告,嘴破時千萬不要吃奇異果或鳳梨,因為這些水果中的酵素可能導致黏膜破損加重,進而影響傷口癒合。許多人都有嘴破的經驗,嘴破可能性是物理性傷害,如咬傷,尖銳齒緣或假牙;或是對食物或牙膏、漱口水的某種成分過免,營養素缺乏(如B、葉酸等),月經或懷孕期間賀爾蒙變化、情緒壓力等。劉博仁在臉書粉專表示,「當嘴巴有破洞潰瘍的時候,鳳梨以及奇異果就先暫時不要吃喔」,他說明,雖然奇異果和鳳梨富含膳食纖維、酵素及維生素C對一般健康有益,但在出現口腔潰瘍、消化不良、放射治療或化療引起的口腔潰瘍等情況下,應避免食用這兩種水果,「因為這裡面富含的酵素,也可能導致黏膜破損更嚴重,引發後續的黏膜癒合不良或者是腸漏症的問題」。此外,衛生福利部也曾在提醒,如果嘴破超過兩週未癒,可能涉及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口腔癌的風險,應儘早就醫檢查。衛福部說明,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呼籲國人要拒絕檳菸酒,定期篩檢、及早戒除。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衛福部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就可預防口腔癌。
植牙重建缺牙 醫曝「手術前注意事項」!延長牙齒壽命
植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重建缺牙方式,但常常有民眾因為植牙後續衍生的問題而尋求幫助,例如:植牙周圍骨頭喪失、牙齦發炎並有流血的狀況、或是牙齦萎縮造成植牙金屬裸露等問題,導致部分民眾對於植牙產生懷疑的態度,甚至對植牙喪失信心。植牙前評估身體狀況 確保後續植牙成效柳營奇美醫院牙周病科李芳欣醫師表示,在植牙之前醫師會先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目前研究證據顯示,牙周病、糖尿病、抽菸和植牙的成功率息息相關,因此在植牙手術之前,若有上述的狀況應先控制穩定,並建議戒菸,再由專業手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植牙。確認植牙周圍骨頭健康 建立良好植牙地基 李芳欣醫師指出,植牙治療計畫中首先是評估植牙周圍骨頭的條件,骨頭的條件會建議用電腦斷層做進一步的分析,一般來說,植牙周圍要有兩毫米的骨頭厚度,若有骨頭萎縮的情形則會建議搭配補骨手術,來建立良好的植牙地基。缺乏角化牙齦 易使植牙失敗再來評估是牙齦的條件。大多數民眾對於補骨手術較有概念,但對於角質化牙齦移植手術(俗稱補皮手術)較為陌生。角化牙齦圍繞著牙齒附近,相比於口腔黏膜,顏色較粉紅,質地較為堅韌而踏實,當牙區域周圍缺乏角化牙齦就會容易堆積牙菌斑,若清潔不當時則會造成植牙周圍牙齦發炎而導致植體失敗,牙齦也比較容易有萎縮的情形發生,導致人工植牙金屬裸露,影響到美觀。所以植牙區域若缺乏角化牙齦,建議接受角質化牙齦移植手術。最後,若是牽涉到咬合不正的問題,則治療計畫就會變得較複雜,有可能會需要矯正治療的介入,狀況因人而異,還是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培養良好口腔衛生習慣 植牙健康事半功倍李芳欣醫師解釋,很多病人可能不了解為什麼植牙需要多次手術,並且整體治療時間較長而心生畏懼,但其實為了植牙之後的健康維持,很多細節必須注意,像是和糖尿病的控制、患者是否為重度菸癮者,這些都會影響到植牙手術的成功率與否。而植牙周圍也都需要建立良好的地基(骨頭牙齦),植牙才能用得長長久久,同時也要搭配良好的口腔衛生並且定期回診做維護追蹤,才能確保有一口美麗健康的牙齒。
口腔潰瘍嚴重!王瑞玲慘住院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 嘆疏忽3件事
56歲的資深媒體人王瑞玲近日因喉嚨痛、嘴破等症狀,最終導致左側扁桃腺潰瘍,住院治療三天後,病情迅速惡化,轉變為蜂窩性組織炎,並引發關節腔內積水,這也讓她感嘆,「這項真的要打自己屁股!明知自己有可能遺傳紅斑性狼瘡免疫系統的疾病,這段日子還熬了3天3夜」。王瑞玲回憶,某天早晨醒來,左臉從顴骨到下顎感到紅腫、發熱和劇痛,按壓時觸感堅硬,連嘴唇都腫得像「安潔莉娜裘莉」。此外,放了6年又10個月的左側人工膝關節突然卡住,就像機車龍頭被鎖死的感覺,無法彎曲,連坐下去都成問題,「這種腫脹靈活度降低的感覺,已經好多年沒出現過了」。王瑞玲意識到情況嚴重,抗生素無法控制病情,「我大概心裡有數,吃的抗生素已經壓不下去了,但我不知道惡化的速度這麼快」,當天傍晚緊急前往醫院急診。王瑞玲經過一系列檢查,包括抽血、X光、CT斷層掃描和內視鏡檢查,發現扁桃腺潰瘍已化膿,並且引發鼻翼旁的蜂窩性組織炎,「此時疼痛腫脹的程度增加,已經蔓延到眼窩位置,左眼快張不開來了啦」,同時她左膝關節也積水22cc,醫生警告細菌可能會攻擊她的人工膝關節,因為那裡是最脆弱的部位。王瑞玲預計需要住院兩周接受治療,「現在每6個小時必須打一支高劑量的抗生素,每2天再多補一支強效抗生素,還要再打消炎,口服止痛藥物……直到穩定出院」。她也反思自己為何會突然感染細菌並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食用過燙的食物,導致口腔黏膜受損;二是因右側牙齒植牙,過度使用左側牙橋,導致牙齦損傷;三是熬夜過多,免疫力下降。王瑞玲也表示,明知有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系統遺傳風險,卻輕忽了自己的健康,如今必須接受長期治療,「總之,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病患用「1物」剔牙感染! 醫曝:釀腎衰竭終身洗腎
許多人都有吃飽飯剔牙的習慣,但當身邊剛好沒有牙線時,許多人就會取用手邊尖銳的物品替代。不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過去他遇過一名糖尿病病患,腎功能不太好,結果有次竟使用「訂書針剔牙」導致意外感染,半年後就因為腎衰竭,需要面臨終身洗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過去他遇過一名病患,罹患糖尿病20多年,腎功能不太好,但平時還算控制不錯。不過,某次回診時,病患的空腹血糖高達近300 mg/dl,還出現輕微發燒的情況。後續洪永祥便詢問病患,最近有沒有感冒或咳嗽?病患表示沒有,但抽血檢驗出來,又發現白血球異常升高。後來洪永祥替病患進行全身性檢查,才發現病患口腔內,有塊白色潰瘍,但由於病患是糖尿病患者,所以才沒發現。之後經過洪永祥了解,才知道原來該名病患幾天前在家吃完晚餐,剛好牙籤沒有了,他就將釘書針扳直,當成牙籤用,過程不小心戳到牙齦,可能就因此感染了。由於當下病患口腔內感染嚴重,洪永祥就將他轉到口腔外科進行清創手術,因為病患有糖尿病,腎臟又不好,所以還收他住院打抗生素。不過洪永祥透露,經過這次感染後,病患的腎功能大幅衰退,半年就腎衰竭,餘生都得洗腎。對此,洪永祥也提醒,千萬不要小看剔牙的動作,剔牙還是要使用合格的牙線,口腔黏膜相當脆弱,不要亂使用尖銳的東西戳牙齦。
1歲女童發燒、流鼻水!就醫檢查竟是「川崎症」 醫曝「關鍵徵兆」家長多加注意
三軍總醫院收治一名一歲女童近日因發燒、流鼻水及嘔吐等症狀入院,而在經過一系列診療後,最終被確診為川崎病。該女童在住院前並無特殊病史。在入院四天前,女童開始出現發燒、流鼻水和嘔吐症狀。兩天後,家長帶她至診所就醫,並開始服用症狀控制藥物。然而,病情未見好轉,仍然有持續高燒和嘔吐狀況,家長隨即帶她至本院兒科急診就醫。川崎病導致冠狀動脈擴大病變 須預防血栓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說明,女童於急診就醫,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部位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膚也有發紅現象。因為此時已經符合診斷川崎病的臨床要件,入院後隨即給予川崎病第一線藥物免疫球蛋白治療及阿斯匹靈後,病童隨即退燒且上述臨床症狀改善,在持續觀察經過36小時沒有再次發燒後讓病童出院。然而在經過一週後,病童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有擴大,故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於是立即再次住院,期間接受了川崎病第二線與第三線藥物的治療。雖然第一時間會退燒且抽血顯示發炎指數改善,但在多日後又會再次發燒,後來在使用第四線的藥物後,病童的狀況終於獲得控制,然而由於冠狀動脈擴大病變的關係,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在經過一年的追蹤治療下,病童的冠狀動脈狀況控制良好,沒有發生狹窄與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的事件。發燒超過五天、伴隨四種以上症狀 早期川崎病徵兆徐萬夫醫師提到,上述一歲女童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川崎病案例,以下提供一些早期識別川崎病的關鍵徵兆,若患兒持續發燒超過五天,並伴隨下列四種以上的外觀症狀,即應提高警覺: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乾裂、舌頭發紅等)雙眼結膜充血(通常沒有合併分泌物)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為單側)手腳腫脹發紅多形性紅疹(通常在軀幹及四肢)若符合川崎病的診斷,臨床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安排抽血檢驗以評估病童的發炎狀況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冠狀動脈是否受到影響。治療第一線藥物為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大部分的川崎病童都會在24小時內明顯退燒且臨床症狀改善;出院後醫師會再安排定期於門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評估是否出現冠狀動脈病變的情形。第一線藥物治療仍發燒 恐是頑固性川崎病然而,如果在經過第一線的藥物治療後,病童仍然持續有發燒,或是有發生以下狀況時,就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發燒:如果病童在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24至36小時後仍然持續發燒退燒後再次發燒:若病童在治療後的兩週內再次出現發燒,在排除其它引起發燒的原因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頑固性川崎病持續的川崎病相關表現:包括皮膚與黏膜的持續發炎,以及冠狀動脈的擴大等冠狀動脈病變風險高 識辨評估、醫病合作最重要徐萬夫醫師提醒,由於頑固性川崎病童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更高,且目前研究對於頑固性川崎病的最佳治療方式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提供臨床證據,所以對於臨床醫師來說,即時的識辨評估病童是否可能發生頑固性川崎病、依據病童的狀況制定個人化的評估與診療方式、與家長和照顧者充分說明解釋及提供支持等,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2種癌」常同時出現在1病人身上! 醫授7招有效防範
當食道中的黏膜細胞積累突變嚴重時,可能會衍生食道癌。致癌原因仍有待釐清,一般認為除了年齡(中老年人居多)、性別(男性比女性多)等因素之外,日常生活對食道的各種慢性刺激,都可能導致食道癌。食道癌與口腔癌危險因子一次看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熱飲(超過攝氏65度)、肥胖(坐式生活)、慢性胃食道逆流、Barrett's食道炎、腐蝕性食道炎、食道弛緩不能及遺傳(Tylosis, Plummer-Vinson syndrome)等。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尚有:口腔牙齒因素(不合適的假牙、齒齦炎和口腔衛生不佳等慢性刺激)及遺傳(Fanconi anemia, dyskeratosis congenital)等。口腔癌患者近4成同時罹患食道癌 50歲以下機率更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賴建仲說,臨床發現,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常和其他的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口咽、下咽、喉、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同時或異時發生,且癌化的細胞帶有相似的基因變異。食道癌約有5~12%的患者,可能會同時罹患頭頸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診斷及追蹤時必須特別加以注意。反之,口腔癌(包括口咽癌及下咽癌)之患者中約有5~14%,甚至40%同時有食道癌。其中年齡小於50歲的初次患者同時得到二種癌症的機率更高。食道癌與口腔癌常見這些症狀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功能保留較好,生活品質較好,且預後也較好。所以,一但出現下列症狀且持續數週,務必提高警覺,即時就醫檢查。口腔癌的症狀包括:口腔內持久不癒的潰瘍(同一位置、超過兩週以上)、白紅斑、不明腫塊、不明原因出血、咀嚼吞嚥時痛或耳朵疼痛、局部壓痛、感覺異常(麻木感)、舌運動受限、張口困難、吞嚥困難、構音障礙、口臭(腐爛味)、掉牙、體重減輕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食道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吞嚥時有異物感、漸進性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飯後嘔吐、食物逆流、火燒心、體重減輕、胸痛、吐血、黑便、吞嚥時嗆咳、慢性咳嗽、反復肺炎、聲音沙啞和頸部硬塊等症狀。預防勝於治療 7個提醒要時刻留意賴建仲表示,食道癌與口腔癌大多是可以預防的。食道癌目前尚未有有效的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方式,遠離致癌因子是必要且相對有效的防癌步驟。拒絕致癌因子:避免菸、酒、檳榔、含亞硝胺食物(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或湯品。執行均衡飲食,少吃醃製品,多食用原型食物、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 C 以減少胃內亞硝胺的形成。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的運動,避免肥胖帶來身體的負荷。定期篩檢(口腔黏膜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以及癌症風險因素者。定期牙科檢查,並及時解決任何口腔問題(牙齦炎、牙周病)或不合適的假牙。考慮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尤其是年輕人。有助於預防與 HPV 相關的口腔癌、食道癌。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發現疑似症狀,請及早就醫診治。
8歲妹嘴破住院…醫揭「不是腸病毒」媽超驚訝 這病9成人35歲前都得過
國內腸病毒正處流行期,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預計6月中會達到高峰,提醒家長持續保持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1名8歲女童因嘴巴破洞,從門診轉來住院,家長原以為孩子感染腸病毒,然而經過醫生檢查,發現患者嘴巴、舌頭、嘴唇全是破洞,且上下排牙齦紅腫,判斷是「疱疹性齒齦炎」,讓媽媽相當意外。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分享個案,近日急診收治1名8歲的孩子,患者因嘴巴破洞從門診轉來住院,自己檢查後發現女童的嘴巴、舌頭、嘴唇許多破洞,上下排牙齦紅腫,尋問媽媽孩子刷牙時是不是牙齦流血?當他說「這不是腸病毒」時,媽媽一臉驚訝地看著醫生。醫師說明,「疱疹性齒齦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是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顧名思義,疾病影響的範圍包括口腔和牙齦。雖然在青少年和成人都會發生,但多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兒童。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後,病毒會在患者表皮和真皮細胞內快速且大量複製,造成細胞崩解,最終造成黏膜組織的破壞。常見症狀包括口腔黏膜和嘴唇潰爛,口腔周圍的小水疱以及之後的出血和結痂。黃士倫透露,據統計約9成的人35歲前都被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過。當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發生在小孩身上時,雖然有些病人沒有症狀,但多數的小孩會有發燒,口腔潰瘍合併疼痛,胃口差及焦躁不安等情形;有些病人還會合併倦怠或嗜睡,以及局部的下頜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當從沒感染過人類疱疹病毒的小孩第一次感染第一型人類疱疹病毒時,比較會有典型的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症狀,除了口腔潰瘍等症狀外,還會有牙齦紅腫、流血、口臭等全口的黏膜症狀,同時高燒可以長達1、2個禮拜。醫師指出,疱疹性齒齦口腔炎的傳染大多是因接觸帶原者的口腔分泌物,不管是得過第一型或第二型人類疱疹病毒,都可能復發。另外,疱疹性齒齦口腔炎在臨床上和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herpangina)初期不易分別,但疱疹性齒齦口腔炎會有齒齦的紅腫、出血,而腸病毒咽峽炎則不會有牙齦紅腫的現象。
嘴破是因火氣大?權威研究曝「恐和這牙膏」有關 建議補充3食物
嘴破是常見又惱人的症狀,雖然8成屬於輕微潰傷,約7至10天會自行痊癒,但嚴重的潰瘍可能超過1公分,且持續將近4週,有時甚至會留疤。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權威研究結果,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避免使用含月桂基硫酸鈉(SLS, Sodium lauryl sulfate)的牙膏,多攝取薑黃素、蜂蜜或益生菌也有一定幫助。曾家承在臉書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發文,根據美國醫學期刊《JAMA》發表的最新回顧文章,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stomatitis)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特徵為一或多個圓形、淺的疼痛潰瘍,普通人一輩子有39%至50%會得到,發生頻率從1年1次到1月多次。醫師指出,口腔潰傷的嚴重程度分3種,最常見是輕度(佔80%),通常是1公分、圓或橢圓疼痛潰瘍,多於7至10天癒合;再來是重度(10-15%),傷口常大於1公分,痊癒期可長達4週,癒合後可能留疤;最少見的則是皰疹型,經常是數個小潰瘍融合成大潰瘍,約7至14天癒合,不會留疤。曾家承說明,口腔潰傷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另外,系統分折4個隨機研究,發現使用不含SLS成分牙膏可降低潰瘍發生率;治療方面,局部類固醇可降低疼痛,縮小潰瘍範圍,同時可優先考慮改用不含SLS成分的牙膏,或是透過雷射治療,但目前證據不足。醫生強調,臨床上口腔潰傷最重要是要排除口腔癌或其他系統性疾病的可能,確切病因雖不明,但正如大家熟知的說法「嘴破是因為火氣大」相似,它和不正常的免疫力造成免疫細胞胡亂攻擊口腔黏膜相關。另外,補充可能缺少的營養素、蜂蜜、薑黃或益生菌,有小型研究顯示或許有效,屬於姑且一試的治療選擇。
今年腸病毒恐大流行!醫提醒「1疾病」長很像 10大症狀曝
「今年腸病毒可能會大流行,務必小心。」小兒科醫師許志煌近日在臉書發文示警,呼籲家長應帶家中小孩施打腸病毒疫苗,另提醒有種疾病常常會和腸病毒混淆,那就是「皰疹性齒齦炎」,其主要有高燒、孩子牙齦紅腫潰瘍,輕碰就流血等10大症狀,因為和腸病毒症狀類似,初期恐無法正確判斷,因此提醒家長多加留意。許志煌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許志煌兒科診所》發文示警,「今年腸病毒可能會大流行,務必小心。如果可以施打腸病毒疫苗,預防71型感染,可以減少腸病毒重症的機率。」他還提醒「皰疹性齒齦炎常常會和腸病毒混淆,我最近在門診也時常發現。」他解釋這是疱疹病毒感染所造成,1年4季均可發病,和腸病毒感染「不一樣的地方」,皰疹性齒齦炎發作的位置,大多在口腔的前半部,同時會造成牙齦發炎,以及口腔黏膜、牙齦、舌頭、嘴唇的破損以及流血。許志煌也列出疱疹性齒齦炎的主要症狀,包括「高燒、孩子的牙齦會出現紅腫潰瘍現象,輕輕接觸就會流血,口腔潰瘍非常疼痛,無法吞咽、流口水,往往因無法進食而造成脫水的現象。同時伴有口腔惡臭,以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許志煌續稱,皰疹性齒齦炎其實可以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這一點和腸病毒支持性療法大大不同。「有時候,和腸病毒的症狀有點類似,在初期無法正確診斷,請家長們要把這個疾病放在心裡。」
太扯!英國人父為躲72萬扶養費造假親子鑑定 母隻身顧三歲童「窮到沒飯吃」
夫妻離異後仍需共同照顧小孩,但英國一名父親竟為逃避1萬8千元英鎊(約台幣72萬)的孩童扶養費,而造假親子鑑定,宣稱小孩根本不是他的,而法院也採信他的說法,讓他不需支付撫養費,導致母親與孩子的生計受影響,有時甚至連一天一餐都吃不起,還好經過法院再審後,逆轉了判決,父親仍須支付扶養費。 根據英國太陽報指出,該名父親為了逃避三歲孩子的扶養費,進行親子鑑定時,找了他叔叔代替他進行口腔黏膜採樣的的程序,這也導致最後檢測報告出來後,DNA果真對不上,這讓母親十分疑惑,提出抗告,重新採樣後才揭開父親的謊言,但離譜的是,法院因為該名父親坦承犯行,因此僅需進行社區勞動服務,扶養費還是無須支付。 這樣的結果讓母親十分不能接受,她表示,缺乏孩子父親的分擔,單人扶養小孩壓力非常大,每天都要縮衣節食,有時為了讓孩子能吃上一餐,自己則只喝一杯咖啡或是茶充飢。 母親的辯護律師提到,法官的判決讓這位媽媽與小孩陷入很糟糕的困境,尤其是金錢方面造成很大的問題,因此會再提起抗告。 法院再審後,聽取了母親的現況,做出了逆轉的裁決,父親需要每月支付680英鎊(約台幣2萬7)的扶養費。
男友舌頭異物竟是菜花!他扯「吃便當感染」 醫揭傻眼真相:根本瞎掰
正常來說,性病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染,然而有些間接接觸也可能引發感染風險。一名女網友透露,男友最近舌頭有異物感,還有擴散跡象,就醫後被診斷為菜花,對方卻辯稱「便當裡面不乾淨被傳染的」。對此,泌尿科醫師直言,人類乳突病毒(HPV)9成都是靠性行為傳染,吃便當得病幾乎不可能,「一聽就就瞎掰」。原PO日前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男友最近舌頭有異物感且持續擴散,就醫後被診斷為菜花,讓她百思不得其解,雖然曾聽說有人泡澡被傳染,「可是男友從來沒有去外面泡澡過」,後來自己質問原因,對方卻辯稱「應該是吃便當,便當裡面不乾淨被傳染的」,她半信半疑,只好上網發問「有人是吃便當,口腔得到菜花的嗎?」《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表示,人類乳突病毒9成都是透過性行為傳染,雖然環境下可能存在病毒,但只要離開活體很快就會死亡,且正常人即使接觸HPV病毒,也未必會被感染,因為人體有「皮膚」這道屏障,HPV要通過傷口才能傳染,且自身免疫力夠強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病。針對原PO男友的情形,醫師坦言,如果沒有發生性行為,要在公共場所感染HPV機率非常低,推測男方剛好口腔黏膜有傷口,又和HPV病毒帶原者接吻或口交,過程中病毒入侵傷口導致染病;至於吃便當感染菜花的說法,邱鴻傑直呼,自己執業多年僅看過1例非性行為感染菜花的個案,吃便當更不可能中鏢,「這一聽就瞎掰!」
愛喝熱咖啡!她食道燙傷「22cm全脫皮」 醫揭:熱飲是二級致癌物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不少人總是想喝杯暖呼呼的咖啡或熱湯。不過,一名50多歲女子經常感覺胸悶不舒服,一開始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然而服藥治療後卻未見改善。沒想到,醫師透過胃鏡檢查,驚見患者的食道燙傷,長達22公分都出現脫皮現象,畫面十分駭人,經詢問生活習慣後,發現竟是熱咖啡惹禍。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該名女患者平時愛喝熱咖啡,經常覺得胸悶,起初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長期服藥卻未見改善,直到照胃鏡檢查才發現食道燙傷,上層黏膜幾乎全脫落,看起來就像被扒掉一層皮,整條食道約長22公分,到處都是脫皮,所幸經過切片化驗後,並未發現癌細胞。錢政弘說明, 2016年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就將高於65度C的熱飲視為二級致癌物。國外研究顯示,喝非常熱的人罹患食道癌風險增加1.9倍;趁熱喝的人(等待時間少於2分鐘),增加1.76倍風險;喝得快的人,增加2.23倍的風險;常燙到的人(一個月內6次以上),會增加1.9倍的風險;如果以上習慣都有,就會增加4.6倍的風險。醫師表示,高溫食物會造成食道黏膜燙傷,反覆的燙傷和結痂會導致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生,「有人會疑惑『喝熱飲時,感覺嘴巴沒有被燙到,但是為什麼食道會受傷呢?』針對這個問題早期曾做過研究,科學家在咖啡杯、口腔、舌頭上放溫度計,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沒有感覺燙是因為喝的速度『很快』,高溫還來不及造成口腔黏膜受傷就嚥下去了,但是進入食道就足以讓食道黏膜灼傷致癌。所以研究發現習慣『喝太快』的人風險最高。」
嘴破如何快速復原? 營養師曝:吃3水果助口腔內膜修復
嘴巴破洞時要怎樣才能快速復原?營養師黃千芮指出,嘴破時除了要刷牙抱持口腔乾淨外,吃流質、軟質食物能降低對口腔傷口的刺激。另外,可以吃鳳梨、柿子、柑橘類水果補充維他命C,有助於抵抗發炎以及口腔內膜的修復。根據《健康2.0》報導,營養師黃千芮指出,口腔內的傷口會依據個體免疫力差異及造成原因,有不同的修復期間,通常在1~2周內會有改善。不過要是長時間未改善,要注意是否為「口腔癌」,建議有問題要盡早就醫檢查,可以看家醫科、牙科或耳鼻喉科。黃千芮表示,要是想要加快嘴破的復原速度,需定期清潔口腔,保持傷口乾淨,避免傷口惡化。同時也要調整飲食質地,吃軟質的食物例如濕米飯、粥品、燕麥粥、燉煮的芋頭、南瓜、豆腐或是流質食物像是濃湯、奶昔、豆漿、乳品、果汁、米漿等,降低口腔內傷口的再刺激。黃千芮透露,日常還可以透過蔬菜水果補充營養素,攝取維生素C有助於口腔內膜修復、抗發炎,及降低因傷口造成的紅腫狀態,例如當季的鳳梨、柿子、柑橘類水果。另外,吃酪梨還可以預防嘴破,因為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除了抗氧化能力高以外,也同時具有保護細胞膜完整之功能,有助於口腔黏膜健康。
小孩連續發燒5天快就醫!兒科醫最害怕1疾病 嚴重恐「燒壞心臟」致命
大陸冷氣團接連報到,氣溫不斷下降,流感高峰即將來臨,尤其耶誕活動之後接著跨年,人擠人狀況增加,呼吸道相關疾病的疫情恐怕連帶攀升。兒科醫師提醒,如果孩子連續發燒5天,就算精神再好也應該就醫檢查,因為有可能是「川崎氏症」引起,若沒有及時治療,嚴重可能會「燒壞心臟」,導致心臟血管系統受損。兒科醫師傑登在臉書發文,川崎氏症是兒科醫師最害怕的疾病之一,是一種嬰幼兒及幼兒的發炎性疾病,特別容易侵犯心臟冠狀動脈,引起血管瘤,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直接攻擊心臟導致心肌炎或心律不整,或是讓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炎形成動脈瘤,增加將來形成血栓心肌梗塞的風險。」醫師說明,川崎氏症多發於5歲以下,平均年齡為1~2歲,男女比約1.6:1,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小朋友罹患,位居世界第三高。雖然目前對川崎氏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明確,但傾向認為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且不具有傳染性,「有些心肌梗塞的青壯年,被高度懷疑在幼年時有得過川崎氏症,但沒接受適當治療才導致動脈瘤形成血栓」。川崎氏症症狀如下:1.高燒:病患持續發高燒約39~40度,且超過5天,這是川崎氏症最常見的初期症狀之一。2.結膜炎:雙眼結膜充血,但不伴隨分泌物,呈現典型的紅眼症狀。3.口腔黏膜變化:嘴脣可能出現乾裂,口腔內觀察到泛紅、草莓舌的現象,咽部也可能出現發紅。4.淋巴腺腫大:頸部淋巴腺腫大超過1.5公分,但不化膿,可能在單側或雙側出現。5.皮膚紅疹:可能呈現紅斑、丘疹、大片的潮紅,或類似蕁麻疹的鼓起,但不伴隨水泡。6.四肢腫脹脫皮:急性期內,手掌可能泛紅、腫脹;恢復期則可能有指端脫皮症狀。7.卡介苗疤痕泛紅:這是台灣兒童特有的表徵,曾接種卡介苗的疤痕部位可能會突然泛紅,這也是一個額外的特徵。醫師提到,若小孩發高燒超過5天,伴隨上述其他症狀中的4項,就可能是川崎氏症的警訊,「急性期可能會造成心肌炎、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而約20-25%的患者可能引起冠狀動脈瘤,需長期追蹤,因為巨大冠狀動脈瘤不易消失,可能導致破裂、血栓形成心肌梗塞等其他心臟疾病」。醫師指出,「川崎氏症的治療黃金期僅有短短10天。確診後,患者應盡快接受高劑量靜脈注射型免疫球蛋白(2g/kg) 於10-12小時內注射完畢,並同時給予高劑量阿斯匹靈(80-100mg/kg/day),以有效治療症狀並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由20-25%降低至3-5%。」(圖/翻攝自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臉書)
長輩喝檸檬水養生「這習慣」恐蛀壞牙根! 牙醫:喝漱口水也要小心
不少長者會跟風「喝檸檬水」養生,但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溫斯勇指出,越來越多長者牙痛來看醫生時,一次就有將近10顆牙根蛀牙狀況,甚至嚴重到需要根管治療,才發現他們很喜歡在喝檸檬水時,選擇含在嘴裡1至2分鐘才吞下,導致琺瑯質遭到破壞,進而讓牙齦萎縮、口腔發炎。台北市牙醫師公會於去(2023)年12月30日舉辦了「台北銀髮族口腔真幸福 民眾衛教活動」,溫斯勇就分享,關於喝檸檬水可養生這件事他沒有意見,如果正常吞嚥也不會造成太大負擔,但若是在喝的過程中,將檸檬水在口中含著再吞,讓檸檬水和牙齒接觸過久,並未立即潔牙,就可能讓牙齒在酸性環境被侵蝕。溫斯勇進一步表示,長者的牙齒本就較多損傷,不少人的牙齦也已經萎縮,而由於牙根的琺瑯質又比牙冠脆弱,脫鈣狀態的牙齒會更加難以清潔,並使得蛀牙的情況更容易發生。另外,溫斯勇孩提到,不少長輩在喝漱口水時也會含個1分鐘以上,但實際上一般會建議不該超過1分鐘,20至30秒就要吐掉,漱口水含得太久,反而會導致口腔黏膜乾澀,造成上顎頻繁破裂。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民眾總認為有高達8成以上的成人患有牙周病,但長者的齲齒問題也該特別注意,除了日常飲食習慣外,隨著年齡增長唾液腺逐漸退化,或有其他慢性病用藥的因素等等,將會減少唾液分泌,讓口腔細菌更容易孳生,若又有刷牙能力下降的情形,便可能讓蛀牙惡化。溫斯勇提醒,除了健保給付提供12歲以上民眾每6個月洗牙1次,今年3月起,還會針對65歲以上、身障、糖尿病或洗腎等慢性病族群,給予每3個月1次的「塗氟」服務,希望民眾能透過定期追蹤口腔健康管理,好在80歲之後還能保有20顆以上自然的牙齒。
周海媚病逝/周海媚病逝享年57歲!頻傳受紅斑性狼瘡所苦 友曝她病史:容易受感染
57歲的港星周海媚於近日頻頻傳出死訊,兩岸三地新聞媒體也紛紛報導,其工作人員雖於12日出面闢謠,但工作室卻於12日晚間發出聲明,證實周海媚已於11日搶救無效過世,享年57歲。對此,電影人田啟文於稍早受訪時,則透露周海媚長年飽受紅斑性狼瘡的困擾,免疫力較差、容易出現感染情況。周海媚曾在1985年參加香港小姐選美比賽,雖未擠進決賽但成功試鏡TVB,並進入藝員訓練班第1期,後因演出《倚天屠龍記》周芷若一角紅遍兩岸三地,更被譽為「最美周芷若」。豈料才剛過57歲生日不久卻於11日傳出過世消息,讓不少粉絲擔心,其工作人員、合作夥伴雖於12日出面闢謠,但工作室則無預警在12日晚間發出聲明,「海媚姐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2月11日離開了我們。願天堂沒有疾病,願來生我們再相識!」而田啟文才於12日受訪透露,周海媚人正在北京某醫院的重症病房接受治療,但因為還聯絡不上對方,所以不知道詳細情況,此外他還提到,周海媚長年飽受紅斑性狼瘡的所苦,免疫力較差、容易出現感染情況。事實上,周海媚自1998年起就傳出因罹患紅斑狼瘡,必須停工休養,她事後上節目被問到此事,則強調自己沒有紅斑性狼瘡,而是血小板偏低。紅斑性狼瘡是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會攻擊患者正常組織,因此又號稱「不死癌症」,好發族群為15至45歲的女性,比例約占9成。其症狀包括皮膚上的紅斑、關節痛、口腔黏膜潰瘍或是出現血小板低下等狀況,嚴重的還會攻擊內臟系統,導致相關致命併發症。雖然目前狼瘡仍無法透過治療而痊癒,但近年來因診斷技術、治療觀念、藥物發展及整體照護的進步,患者的存活率已大幅提高,5年存活率已超過90%以上。
連3天發燒咳嗽…小學生「背部爬滿紅斑」 醫驚:是黴漿菌
近來天氣變化大,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時期,加上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近期台灣也傳出兒童感染黴漿菌個案,讓許多家長相當擔憂。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分享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因咳嗽、發燒等感冒症狀就診,身上還出現紅疹,結果返家不到2天,疹子就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確認是黴漿菌引起的多形性紅斑。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昨(7)日在臉書發文提醒,若是有咳嗽症狀加上身體出現「多形性紅斑」,要注意可能與黴漿菌感染有關,他也分享近來1起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先有咳嗽的感冒症狀,2至3天後開始發燒、全身疲憊,四肢與身體也出現紅疹熱熱漲漲的,由於該童近期沒有皰疹病毒感染病史,因此當時醫師便懷疑是否為黴漿菌感染,於是先同時給予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不料再過1至2天,該童身上的疹子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母親見狀趕緊帶孩子回診,醫師檢查口腔黏膜還沒有受影響,確認疹子是多形性紅斑,所幸持續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再5天後回診疹子已退到幾乎沒有,咳嗽症狀也好很多。一名小學生有咳嗽、發燒症狀,背部還出現紅疹。(圖/翻攝自臉書「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顏俊宇醫師提醒,25%的黴漿菌感染病人會有皮膚紅疹的表現,起初會有咳嗽、倦怠、發燒的前驅症狀,疹子形態有可能會形成是蕁麻疹、水泡,或是形成標靶的形狀,甚至有些人還會有口腔潰瘍,不過經過抗生素、抗組織胺、類固醇治療絕大部份會有效改善,極少病人因為皮膚、口腔嚴重潰瘍傷口需要住院治療。此外,顏俊宇醫師指出,多形性紅斑的發生原因,多半與感染後產生免疫反應有關,最主要由疱疹病毒50%引起,黴漿菌(10%)、EB病毒、流感、腺病毒、組織漿菌…等感染也可能誘發,還有藥物過敏(5%)及疫苗等原因也要考慮。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假牙摩擦嘴破不斷以為發炎! 檢查竟發現罹患「口腔頰黏膜癌」
58歲王先生曾有20年菸齡,在兩個月前發現自己一直嘴破,嘗試使用口內膏,但症狀一直反覆出現,就醫發現嘴破可能是因為假牙配戴不當,以及長期磨擦刺激所導致。經過詳細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頰黏膜惡性腫瘤」,經癌症分期檢查為第一期,接受廣泛切除手術後三天即出院返家休養。假牙導致口腔反覆發炎 恐引發黏膜癌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賴文森表示,除了抽菸是致癌因子外,假牙也可能導致口腔反覆發炎並引發黏膜癌變。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口腔癌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第6位;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口腔癌是台灣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5位,有超過6千2百人罹患口腔癌,對國人的健康影響甚巨。早期口腔癌預後佳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賴文森醫師指出,口腔癌的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治療效果較好。然而,早期口腔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因此定期進行篩檢非常重要。政府目前提供補助給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的嚼檳榔原住民,每兩年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如果曾經有抽菸習慣但已經戒菸,也可以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癌,可以及時進行適當治療。如果延遲到晚期才接受治療,除了手術外,可能還需要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治療過程相當辛苦,且治癒的機會也會下降。嘴破兩周未癒合 應盡快就醫診治賴文森提醒民眾,尤其是長者,佩戴假牙仍需要定期至牙科追蹤調整,也呼籲如果口腔黏膜同一個處反覆潰瘍,持續超過兩周以上仍未痊癒,建議至耳鼻喉科或牙科,由專業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與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