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藥物
」 青春痘 A酸 SMA 流行期 疾管署相隔20年推出第四代外用A酸藥物 可局部使用且副作用更低
針對青春痘治療,A酸類產品長期以來都是醫學界的明星藥物。雖然A酸在治療青春痘的效果十分好,但許多人因為其會造成皮膚乾燥、脫皮的副作用,常常對它又愛又恨。而這樣的情形,在今年台灣引進最新的第四代外用A酸藥物後,逐漸改變。青春痘形成有四大原因 A酸可以全面有效治療現代診所皮膚科陳香蓉醫師說,青春痘的形成主因有四個:油脂分泌多、角質層過度角化、痤瘡桿菌增生以及過度發炎反應。在目前所有的藥物中,只有A酸能做到同時處理這四個問題,屬於全面型的藥物,尤其在控油以及抑制角質增生兩個部分特別有效。口服A酸作用全身 口乾眼乾等副作用需特別注意雖然A酸在青春痘治療上非常有效,但也伴隨著一些副作用存在;例如因為抑制皮脂腺而引發的口乾、眼乾與皮膚乾燥,就是最常出現並造成患者困擾的副作用。陳香蓉醫師解釋,目前皮膚科醫師對於使用口服A酸的經驗已經相當豐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比起以前減少許多,但在開立口服用的A酸時,還是會特別跟病患做詳細的說明跟討論。也會在開立口服A酸後,幫患者定期抽血追蹤肝功能,監測藥物使用的狀況,避免可能的副作用發生。陳香蓉醫師表示,通常醫師會建議使用A酸的患者,可以適度的補充清爽類的乳液、護唇膏與人工淚液,來減輕副作用帶來的不舒服感。第四代外用A酸 可局部且副作用更低相比口服藥物具有全身吸收的特性,在今年初於台灣核准上市的第四代外用A酸,成為了許多醫師與患者的新選擇。陳香蓉醫師提到,第四代外用A酸是相隔20年才誕生的劃時代新藥:在藥物作用上,第四代A酸專一性高,主要對表皮層作用,所以可以減少乾燥的副作用而不影響療效。同時國外研究也觀察到,第四代外用A酸會作用在水通道蛋白,增加皮膚保濕,更可以讓膠原蛋白的流失速度下降。而在使用方式上,因為做成類似保濕凝膠的劑型,所以第四代外用A酸可以只擦在局部;哪裡有痘痘粉刺擦哪裡,進一步減少了口服A酸吃了就全身乾的現象。油性肌可使用A酸調理粉刺、預防青春痘陳香蓉醫師表示,除了治療青春痘外,自己有蠻多患者都是使用第四代外用A酸來調理粉刺。使用第四代外用A酸的患者通常在使用後3天內,即可感受到改善,1至2週內膚質會逐步好轉,3個月內可見明顯效果。陳醫師最後也提醒,有青春痘或粉刺的問題,應該找皮膚專科醫師評估,才能從根本上治療造成青春痘的問題。
長期偏頭痛致無法正常工作、睡覺 中西醫合併治療助恢復正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25歲的張小姐受慢性偏頭痛困擾十年,幾乎天天頭痛,白天無法工作、晚上難以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42歲的劉小姐大學時期偶發頭痛吃止痛藥抑制,卻逐漸演變成嚴重偏頭痛,被迫提前退休休養,每次發作疼痛時間超過24小時且伴隨噁心症狀,讓她無法盡情投入喜愛的志工活動。偏頭痛女性是男性三倍 可能演變每次15天以上慢性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全台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困擾,整體人口盛行率高達9.1%,女性患者盛行率是男性的3倍,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每月發作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且治療更困難,預後不佳,成為青中壯年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偏頭痛治療有健保和療效限制 口服搭配雷射針灸成新選擇臺中榮總神經內科王其聖醫師指出,慢性偏頭痛治療方式多元,以藥物為主,過去研究也發現注射肉毒桿菌或抑鈣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新藥、傳統針灸等方式能幫助患者改善症狀。但是肉毒桿菌、抑鈣基因相關胜肽新藥健保給付有所限制,且尚有部分患者治療效果有限,傳統針灸則讓易暈針、害怕針扎的患者卻步。現在透過口服藥物搭配雷射針灸,提供患者中西醫共治的新選擇。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原理相同 副作用更低臺中榮總醫院傳統醫學部吳奐昀醫師說明,雷射針灸和傳統針灸的中醫治療原理相同,都是透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幫助身體達到「得氣」的感覺,進而達到治療效果。偏頭痛部分重要穴位,如眉毛前的「攢竹穴」、眉間的「印堂穴」和太陽穴等都位於臉部,傳統針灸施針可能會讓患者感到擔憂,相較之下,雷射針灸是非侵入性療法,副作用低很多,對於懼針或皮膚敏感的患者而言,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8成患者獲得改善 降低發病天數、疼痛程度臺中榮總偏頭痛治療團隊針對頑固性偏頭痛患者給予口服藥物及雷射針灸共同治療後發現,8成患者症狀獲得改善,且病患經過一個月8次的雷射針灸完整療程後,治療效果持續至第3個月達高峰,平均每月可降低7日發病天數,疼痛程度和緩,1/6患者在完成療程後10個月以來未再復發。相關成果已刊登於《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期刊。
罕病SMA藥物全給付 至今近200人受惠 病友迎重生奇蹟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8月全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背針及口服藥物,不少病友終於等來重生奇蹟。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到9月底,國內共有195名患者使用健保藥物,其中1人就是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接受了4次健保治療的她,運動功能已明顯進步,21日舉辦感謝宴,感謝健保署長石崇良給他們意想不到的支持,讓病友看到了不一樣的健保署。生命之窗慈善協會21日舉辦「重獲新生感謝宴」,李怡潔表示,自己體會過SMA無藥可醫的絕望、見證過治療奇蹟的發生,也終於讓幾乎所有SMA病友取得了救命藥。在倡議過程中,有部分病友因等不及而永遠地離開,令她深感心痛與遺憾。石崇良表示,多數的罕病病友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SMA的藥物提供了改變的機會,但藥物相當昂貴,一般家庭難以支付。健保署2020年開始支付SMA用藥,當時一年的藥費要500~600萬,只有有限的病友可以用。去年4月開始放寬,並在8月通過第一個基因治療的藥物,每針要價4900萬。「大家覺得該不該?我也在問自己這個問題」。石崇良反覆思考,4900萬的藥,健保付不付得起?但轉念一想,台灣有2300萬人,每人出2塊,不就可以買一支?這一支藥,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對未來充滿希望。科學進步的結果,就是改變人生和命運。到了今年8月1日,SMA的藥物幾乎全給付,按照仿單,開放病友使用,他向全國的付費者表達感謝。對於今年8月全給付SMA背針及口服藥物,李怡潔感性地說,「謝謝署長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支持,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健保署」。她姊姊也代她向大家深深鞠躬,期盼有更多SMA病友接受治療後,能改善病況,創造更多生命的奇蹟。
末期腎病的無聲危機!九成患者有「腎性貧血」 疲倦、頭暈別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國人常被忽略的疾病之一,往往等到症狀出現時才發現已惡化至疾病中後期。對於末期腎病患者而言,腎性貧血是一個常見的挑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貧血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長期下來還會增加心臟負擔,並影響其他器官功能。腎臟與造血息息相關 無法感測缺氧訊號造成腎性貧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解釋,腎臟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會感測血液中的氧氣量,當含氧量過低時,腎臟會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腎臟無法有效感測到缺氧訊號,骨髓就無法正常製血,形成「腎性貧血」。患者可能會感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貧血的表徵,應及早留意,避免進一步惡化。腎性貧血治療選項:從傳統注射到HIF療法的革新過去,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依賴注射紅血球生成刺激劑(ESA)輔以鐵劑來提高紅血球生成,但效果易受慢性發炎影響。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已有模擬體內低氧環境的口服藥物,透過藥物穩定HIF(缺氧誘導因子),能夠促進身體自然生成紅血球,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吳麥斯醫師表示,自1980年代以來,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透過ESA注射直接補充紅血球生成素,但有時當ESA濃度過高,骨髓接收到的訊息可能不足以增加造血量。此外,腎病患者常伴隨鐵質缺乏問題,透析過程也會使鐵質流失,導致造血困難。隨著 HIF 療法的出現,這類藥物通過穩定細胞在低氧環境下的HIF反應,促使紅血球生成素的自然生成,使體內鐵質與其他營養物質更高效地被應用,並因為是口服藥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便利性,較不受慢性發炎影響,是腎性貧血治療的一大突破。隨著藥物技術進步,現行的腎性貧血治療已包括ESA注射、口服鐵劑、靜脈鐵劑及新型HIF療法等多種選擇。這些治療選項各具特點,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靈活搭配使用,提供更適合個別患者的療程。吳麥斯醫師指出,腎性貧血對慢性腎病患者是長期課題,治療選擇的多樣化不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醫師在面對患者個別需求時有了更多選擇。隨著藥物科技不斷演進,腎病患者在抗貧血治療上將擁有更佳的支持,持續改善生活品質。
男子刺青突冒疹子! 就醫檢查竟是「刺青肉芽腫」作祟
25歲男性因追求流行在四肢刺青,在大面積刺青後,黑色顏料區域增生許多小丘疹,且開始感覺搔癢,因影響生活而到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患者的丘疹起因於皮膚對黑色顏料過敏,引起刺青肉芽腫反應所致。後續經系統性治療(口服藥物1個月),外觀已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得到緩解。黑色顏料過敏 出現丘疹反應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說明,因刺青須將大量色素顆粒注射入皮膚,因而引發多種發炎狀態,如過敏反應、感染及蟹足腫甚至皮膚腫瘤,皮膚最為常見的發炎部位,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症如類肉瘤。刺青的色素主要可分為兩組:碳黑和偶氮/多環色素,碳黑(即無定形碳顆粒、印度墨水)主要存在於黑色刺青中,偶氮和多環色素則可創造幾乎所有可見光譜的顏色;而刺青色素所含的副產品和雜質,正是可能導致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因子。不建議雷射去除刺青 恐致全身性擴散患者若因備感不適欲雷射去除刺青,羅子焜主任反而是不建議的,因為刺青顆粒很小。研究發現,皮膚中的刺青墨水可在血管或其他淋巴組織中找到,如肝臟、脾臟、腎臟和肺組織等,倘若進行雷射除刺青,可能引發刺青色素的全身性擴散,且排入淋巴結中的色素可能會與腫瘤轉移混淆,需要進一步淋巴結切片診斷。治療肉芽腫性發炎這樣做 出現不適症狀應就醫羅子焜主任指出,在病態生理學上,刺青肉芽腫反應屬於肉芽腫性發炎,與類肉瘤類似,目前已證實治療類肉瘤的方法,如局部/全身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物,同樣能有效治療刺青肉芽腫。總括來說,刺青肉芽腫是皮膚炎症中較為罕見的反應,通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且難以處理。因此,若刺青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工程師「蛋蛋」爬滿蚯蚓血管 恐釀不孕!醫推「冷水坐浴」恢復生機
一名35歲年輕工程師因工作需求常久坐打電腦,總是覺得下體悶悶的,仔細一看睪丸,發現上面竟爬滿了像蚯蚓一樣的突起血管,檢查後才發現是精索靜脈曲張。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分享,精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於年輕男性的疾病,成年男性中大約有15%的人有這樣的狀況。這種狀況發生於睪丸的靜脈血管,其中靜脈的瓣膜發揮著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功能。當這些瓣膜因某些原因受損,可能會導致血液逆流,進而引發靜脈的曲張與擴大。顧芳瑜說明,受到人體生理結構的影響,精索靜脈曲張通常好發於左邊睪丸,其症狀可分成三級,一級需要透過仔細觸診才能摸到;二級則是休息狀態下觸診可摸到,但肉眼不可見;三級則是肉眼輕易可見。而精索靜脈曲張可能也會是男性不孕的其中一個原因,顧芳瑜解釋,導致男性不孕的幾個主要原因中,大概有2~4成機率與精索靜脈曲張有關,因為陰囊腫脹時會導致睪丸散熱不佳,進而影響精蟲的活動力,造成睪丸疼痛(蛋疼),嚴重點則可能導致不孕。然而,顧芳瑜表示,如果是單純睪丸外觀有膨大的血管但沒有任何不舒服的話,是不需要治療的。他也分享一個簡單易行的改善方法,可以自己在家準備一臉盆的室溫冷水,每天洗完澡後將睪丸泡在冷水內15-20分鐘,有機會讓睪丸降溫並讓疼痛感下降,持續一到兩個月,精蟲品質就可能可以恢復得不錯。此外也可以用藥物輔助,通常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也有少數幫助靜脈曲張的口服藥,大部分輕微的精索靜脈曲張,都可以依靠口服藥物緩解不適。假設冷水坐浴及口服藥都無法解決時,才會建議做手術,手術目的是紮掉膨大的血管以減緩症狀,目前主要有顯微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效果都不錯。但顧芳瑜也提醒,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手術方式,可以完全避免精索靜脈曲張的復發。顧芳瑜更藉機呼籲,不孕原因有很多,精索靜脈曲張僅是其中之一。由於他常遇到很多不孕男性患者來到診所就表明希望做手術,習慣把原因歸咎到比較常見的因素,只求可以快速解決。但他建議還是要交由泌尿科醫師觸診及檢查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後,仍然有精索靜脈曲張問題時,再考慮做手術。
愛女返台過中秋!他吃「3食物配酒」 視力突模糊血壓飆升380
台中一名65歲王姓男子,因為遠嫁美國的女兒回台過中秋節,因此他相當開心,便大吃烤肉、蛋黃酥跟綠豆椪,還配了幾杯酒。沒想到,王男隔天突然感到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就醫檢查後竟發現,血壓飆升到了380。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指出,65歲的王姓男病患雖有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不過平常相當自律,會定期服用藥物,飲食也相當配合醫師的叮嚀。但因為中秋節與久別的女兒相聚太開心,不小心吃下了2顆蛋黃酥和1個魯肉綠豆椪,還跟女婿喝啤酒配烤肉聊天。林建良表示,結果隔天王男起床後,就感覺到口乾舌燥、疲勞無力,原先以為是前一天太累,沒想到,後續又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立刻趕往醫院就醫。後來經過檢查,發現王男血壓飆升至380 mg/dL,三酸甘油酯也超過1500mg/dl,將他緊急收住院治療,最終經過注射胰島素與口服藥物治療後,順利在一周後康復出院。林建良透露,其實中秋節前後因為血糖失控就醫的民眾比平日高出四到五成。因為月餅因屬於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烤肉則是高脂肪、高鹽,多食易增加血脂,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難,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對此,林建良提醒,中秋節期間如大吃大喝後突然出現口渴、疲勞和視力模糊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避免因血糖急速飆高併發糖尿病高血醣高滲透壓危證(HHS)或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風險。
糖尿病患中秋吃蛋黃酥+啤酒烤肉 視力模糊就醫發現血糖飆破380!
報導中秋節快到了,很多人準備應景的月餅跟烤肉聚迎佳節,65歲王先生適逢遠嫁美國的女兒一家人返國探親,全家提前烤肉吃月餅,他開心的吃烤肉配啤酒,還忍不住吃了最愛的2顆蛋黃酥跟綠豆椪,沒想到隔日就感到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嚇得到醫院掛急診,一檢查飯前血糖飆高到380,逼近正常值4倍。蛋黃酥、啤酒烤肉 血糖飆升致視力模糊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指出,王先生雖有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病史,但自律甚嚴,除了定期服用降糖藥物,飲食也配合醫師叮嚀相當節制。上週因為與久別的女兒一家人團聚太開心,不知不覺吃了最愛的蛋黃酥和綠豆椪,還跟女婿爽喝啤酒配烤肉。隔天原本只是覺得口乾舌燥、疲勞無力,以為是前一晚熬夜慶中秋,沒想到接著又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嚇得他前往醫院就醫,醫師一檢查發現他的血糖飆高達380 mg/dL,三酸甘油酯也超過1500mg/dl,緊急收住院治療,經注射胰島素與口服藥物治療,一周後康復出院。糖友血糖控制困難 恐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林建良指出,月餅跟烤肉幾乎是每年中秋節必備應景美食與活動,其中月餅因屬於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另烤肉高脂肪、高鹽,多食易增加血脂,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難,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林建良強調,如大吃大喝後突然出現如口渴、疲勞和視力模糊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避免因血糖急速飆高併發糖尿病高血醣高滲透壓危證(HHS)或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選擇無糖或低糖月餅烤肉 搭配低鹽醬料與蔬菜林建良提醒,想要健康平安過中秋,民眾可以選擇低糖月餅淺嚐,烤肉時可搭配低鹽醬料、攝取高纖維質的蔬菜並控制食量;另糖友可選擇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無糖月餅、適度運動、隨時監測血糖,
顧婕直腸癌術後回診又出事 病況曝光「肝臟長3水泡」
顧婕今(8日)晚間舉辦媒體餐敘,她4月底因直腸癌第4期入院開刀兩次,之後順利出院,未料3周前回診時,醫生幫她做斷層掃描,又發現肝臟又長了3顆水泡,顧婕透露要再觀察3個月,才知道要不要再動手術,「我就跟醫生說,觀察3個月,如果不行再開刀」。目前顧婕說自己吃口服藥物的同時,也有再找一些輔助治療,她表示體力上復原的很好,前不久還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趴。過往她的喜歡續攤,如今雖然身體出狀況但仍然保持樂觀,只是還是不能熬夜到太晚。顧婕5月出院時,身高164公分的她體重掉到46公斤,愛漂亮的她很懊惱,「現在回到48公斤了,比較漂亮了,之前剛出院的樣子一定不可以被大家看到」。顧婕自爆已有穩定交往的對象,透露靠愛情力量加持讓她充滿幸福泡泡。(圖/林士傑攝)2016年顧婕與身價10億元的「內衣大王」吳先生離婚,5月她召開記者會說明病情後,除了接到四面八方湧入關心的電話,也接到前夫的致電關心。她說雖然離婚,但雙方沒有交惡仍然維持著友好關係,「我到現在還穿他賣的內衣,他們公司會到不同專櫃設點」。如今顧婕有穩定交往的對象,愛情力量加持讓她充滿幸福泡泡,被問跟男友交往多久?她甜笑不願回應,僅低調表示男友正在美國探親。
全面放寬!SMA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全台約400人受惠
罕病律師陳俊翰生前為爭取健保擴大給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藥物奔走,健保署將全面放寬給付,包括脊椎注射劑和口服藥物,不再以「上肢運動功能分數」作為門檻,預計8月1日生效,全台約400人受惠,健保需支出20多億元。過去有SMA病友不得不赴陸求藥,如今終於可以回台治療,每年約可省下700多萬元藥費。SMA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共有3種治療方式,包括脊椎注射劑、口服藥和基因治療,前兩者的健保給付條件相似,目前僅限上肢運動功能(RULM)大於15分者,100餘人獲得治療,但仍有250多人不適用健保給付。社團法人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表示,在全世界近40國已實現全給付的情況下,台灣病友仍然用生命等待救命藥,讓人倍感痛心與無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表示,本月20日共擬會同意取消運動功能(RULM)大於15分的評估條件,讓18歲以下的SMA患者都能接受脊椎注射劑或口服藥治療,預計8月1日生效,新增250名患者受惠,預計健保花費20多億元。黃育文說明,除了取消運動功能評估限制,如病人對於脊椎注射藥品有不耐受性,終身有一次機會可轉換為口服藥,但健保給付有下車評估機制,如果藥物對病人已經無效,就會停止給付。李怡潔轉述一位病友家屬感想,指健保嚴格的給付條件讓多數病友都被排除在外,面對孩子不斷退化的體況,不得不跨海350公里,到中國大陸尋求救命機會,經過幾次脊椎注射劑治療後,病況有明顯進步,不僅體力變好、站得更久,下樓梯也更穩,右手的運動功能更進步到滿分。一想到未來不需要再舟車勞頓跨海治療,很驚喜也充滿感恩。至於一劑要價4900萬元的SMA基因治療,目前健保採有條件給付,僅限出生6個月內發病者。黃育文表示,目前國內共有3人使用,本次共擬會並未討論放寬給付條件。
新冠進入流行期!「口服抗病毒藥」驚傳大缺藥 疾管署:庫存足夠
國內上週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藥界近期傳出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缺藥,疾管署回應,目前新冠口服藥物都還有庫存。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疫情上升之際,藥界傳出「莫納皮拉韋」、「倍拉維」缺藥和配給速度太慢等問題。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因應藥物臨床實證最新進展,疾管署諮詢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專家,檢視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的臨床實證資料,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診治指引用藥建議,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基於「莫納皮拉韋」效果有限,決定將其列為「有條件下使用」之藥物,建議醫療人員審慎使用。曾淑慧強調,目前「莫納皮拉韋」及「倍拉維」皆有庫存,足夠供給醫療院所使用,醫療院所如有需要,可向各縣市衛生局申請調度。另外,疾管署提到,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76.4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36%,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54%、1.55%。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8.9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4.8萬劑。因疫情仍未停息,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
疾管署提醒:COVID-19進入流行期! 預估8、9月才會有下降趨勢
疾管署6月11日公布,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研判將進入流行期。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是Omicron第6波流行疫情,預估疫情或許會持續上升一段時間,到了8、9月才會有下降的趨勢。新增328例COVID-19確定病例 2年輕感染個案皆併發肺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上週(6月4日至6月10日)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月28日至6月3日)新增263例上升。其中有2例年紀較輕的COVID-19感染併發症個案,皆為北部1歲男童,而且都沒有潛在疾病,也沒有接種COVID-19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其中1例在9月初時發燒將近40度且有咳嗽有痰等症狀,曾到診所就醫但後來症狀未改善,又再到急診就醫,進行COVID-19快篩確認感染,由於症狀輕微因此領取口服藥物後便返家。但返家後這名個案卻出現呼吸急促、食慾及或動力下降等情況,因此再次就醫。林詠青醫師表示,就醫後進行X光檢查發現已有肺炎,而且有呼吸窘迫的情形,因此收治住院給予氧氣治療,經過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住院第5天就順利康復出院。而另一名個案則是再6月初時出現類似至狀,後續出現呼吸喘等症狀,在發病第5天前往急診就醫,COVID-19快篩結果為陽性,X光也顯示有肺炎侵襲收治住院,住院治療第3天症狀已緩解出院。林詠青醫師呼籲,嬰幼兒、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等,感染COVID-19後出現肺炎等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也有死亡的風險,因此須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若有呼吸喘、呼吸急促等可能是併發肺炎的危險徵兆,應盡速就醫。COVID-19進入流行期 疾管署呼籲盡速接種疫苗另外,曾淑慧發言人表示,COVID-19流行閾值主要以前一波去年3月後疫情較趨緩時,每10萬人約有1.47人次COVID-19併發症個案為基準,目前COVID-19已來到每10萬人1.53人次,高於流行閾值,研判有進入流行期的現象。因此,疾管署也呼籲,年滿6個月以上的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而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也建議應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
上週增328例新冠確診!1歲童併發肺炎住院 疾管署籲儘速做1事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1日)表示,國內上週(6/4-6/10)新增328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5/28-6/3)新增263例上升,累積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20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26例下降,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研判疫情上升且進入流行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併發症個案中有2名1歲幼童,均住在北部,2人沒有潛在疾病,也未接種新冠疫苗,陸續在6月初出現高燒、咳嗽有痰、呼吸喘等症狀;其中1人曾至診所就醫,抗原快篩陽性,因當時症狀輕微,開立口服藥物後返家休養,不料之後又出現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等症狀。林詠青指出,該個案在家長陪同下緊急就醫,X光檢查顯示肺炎、呼吸窘迫,立即收治住院並給予氧氣治療,5天後出院;另名幼童則於發病第5天因呼吸喘至急診就醫,新冠抗原快篩陽性,X光顯示肺炎,收治一般病房治療,後續症狀逐漸緩解,住院第3天出院。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為多,占比分別為64%及59%,近期呈緩降;另KP.2及KP.3的占比則略升,KP.2的占比分別為10%及22%,KP.3占比皆為9%,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76.4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36%,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54%、1.55%。目前全國尚餘莫德納XBB疫苗約288.9萬劑、Novavax XBB疫苗約4.8萬劑。因疫情仍未停息,呼籲尚未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疾管署提醒,由於疫情傳播風險仍存在,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此外,接種XBB疫苗是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6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對於65歲以上長者或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低下民眾,呼籲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84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滿6個月以上有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民眾等高風險對象,再接種第2劑以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戒菸副作用難忍! 醫點名「家庭中這些人」扮演角色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向社會大眾宣導戒菸及拒絕二手菸,為響應全民健康及永續發展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日前在院內舉辦「世界無菸日」衛教講座。抽菸健康壞處多 戒菸門診提升戒菸成功率家庭醫學科謝蔡豪醫師指出,抽菸壞處多,像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及其他癌症等健康問題,許多文獻及研究都指出抽菸是這些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著想,建議可前往「戒菸門診」尋求協助,透過專業醫療人員、個案管理師、藥物、專業輔導與心理支持,量身打造完整戒菸計畫,讓成功率大幅提升。戒菸副作用多難忍受 家人扮演角色非常重要謝蔡豪醫師分享成功戒菸的案例,68歲的黃先生因罹患腦部腫瘤而決心開始戒菸,剛開始採用口服藥物治療,但卻出現了手部不停顫抖的副作用,便於回診時調整,改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數周後,黃先生雖逐漸減少吸菸量,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吸菸的習慣。因此,呂孟樺個管師邀請黃先生的太太和女兒一同來到戒菸門診進行詳細的衛教,幫助他們清楚了解到家人的協助在戒菸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隨時提醒與正向鼓勵,也幫助黃先生擺脫對菸草的依賴,邁向健康人生。生死經歷決心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菸癮另外,菸齡長達45年的林先生也在現場分享自身成功戒菸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年近7旬的林先生回想起一開始接觸香菸是因為在外島當兵,為緩解壓力以及與同袍之間的社交需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天一、兩包菸的不良習慣。去年年底突然發生莫名胸痛、左肩痛等心肌梗塞的徵兆,至急診就醫後直接轉進加護病房,有了這次的生死經歷,讓林先生決定不要再抽菸了。林先生在今年1月在開啟戒菸療程,藉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上的菸癮,逐漸減少菸量的同時,家人及親友的適時鼓勵支持,心理性的菸癮的逐漸緩解。
「頭皮屑滿天飛」當心罹乾癬 患者8成憂鬱5成影響職涯
起床時發現枕頭全是皮屑,頭皮又癢又痛,竟是乾癬危機!張先生一開始發現後腦出現莫名大片結痂時,多次擦藥後卻未能好轉,檢查才發現竟已是中重度乾癬!面對每日雪花片片掉,從頭皮惡化到全身上下都出現嚴重病灶,讓張先生在炎炎夏日之下出門也只能全身包緊緊,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漫長的治療過程也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高達8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不僅影響外觀,也嚴重打擊患者的治療信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若有嚴重頭皮屑,且調整洗髮用品後仍無改善,就要懷疑罹患乾癬的可能性。另外,灰指甲也是乾癬常見的症狀之一。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原因來自基因或外在壓力,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目前統計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且每年新增約3,000人,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工作。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應及早治療,若已演變成慢性、則需要維持長期穩定治療,而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這群患者大多本是扮演家庭重要角色,或正在探索人生方向、準備實現夢想的階段,卻可能因疾病而受限。蔡理事長分享,診間遇過很多在服務業工作的患者,好不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卻因未能穩定治療而導致短時間内反復發作,尤其是掉屑易遭人誤解是衛生習慣不佳,因而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疏離。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黃毓惠醫師説明,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察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可能原因包括治療效果不顯著、缺乏治療信心、經濟負擔大,另外也有可能因工作或個人情況而無法定期配合回診,顯示現有治療選擇雖多、卻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黃毓惠醫師說明,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選擇,臨床證實治療效果良好、效期長,相較於傳統治療,副作用更少,且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目前有每日服用兩顆或一顆的選擇,可提升患者的用藥便利性與順從性,曾有調查統計近5成的乾癬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藥物,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有望成為新解方。乾癬不只單單影響患者,也可能連帶影響整體社會發展,尤其患者多正值勞動生產力最高的年紀,若無法穩定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必然成為一大衝擊。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分享歐洲一項乾癬病友醫療資源投資研究:「每投資1歐元(35元台幣)、可獲得5.4歐元(189元台幣)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能投資更多資源在乾癬治療,讓病友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將能更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隨著新治療選擇的出現,面對尚未被滿足的乾癬治療需求,王雅馨秘書長鼓勵,乾癬患者不該妥協於現況,可主動了解多元治療方式,並積極與醫師討論,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呼籲政府應注入更多資源,讓患者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女子患「結節性癢疹」陷憂鬱! 「生物製劑治療」生活恢復正常重拾自信
30多歲的小靜,三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全身皮膚布滿大大小小極度搔癢的顆粒及斑塊,日也抓夜也抓,晚上還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就醫接受了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最後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後,皮膚明顯改善讓自己重拾自信,生活也恢復正常!結節性癢疹「癢抓」惡性循環 重挫生活品質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六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常使病人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致病因不明 這些人高機率會出現癢疹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二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生物製劑」屬於針劑注射 副作用相較口服少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包含常見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還有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也可能加上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而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但仍有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疾病影響社交生活! 與醫師溝通、共享治療決策鄭百珊表示,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唯有戰勝癢感、改善癢疹,才能重新開始嶄新的人生!
嫖妓、約砲染菜花…小鮮肉狂喊「不要會痛的」 醫傻了:也不願自費
現代人對性愈來愈開放,但在享受的同時,也要做好安全措施,以免得性病。泌尿科醫師施冠偉透露,日前一名染上菜花的病患不願開刀、冷凍治療,也不願自費擦藥或吃藥,讓他相當無奈。施冠偉在粉專《理雞先生 ― 泌尿科施冠偉醫師》表示,一個年輕病人長菜花,跑來門診,當下詢問是嫖妓還是約砲感染,病人說都有。施冠偉因此建議,驗性病和打疫苗,結果都遭到病人拒絕。施冠偉只好再問,「那治療你要開刀冷凍,還是吃藥擦藥?」病人回,「會痛的我不要。」施冠偉說明,「擦跟吃的藥要自費,健保不給付。」病人又說,「要自費的不要。」施冠偉聽完相當傻眼,直接問「那你要什麼」。病人回,「我不要會痛,不要自費,但是要會好的。」一席話,讓施冠偉再度傻眼。施冠偉指出,菜花是一種常見且容易復發的性傳染病,治療通常需要多種方式,常見的有4種方法,包括局部用藥、手術切除、冷凍療法以及口服藥物。施冠偉說明,局部用藥優點是費用相對較低,缺點是需要較長時間的使用,通常至少需要一個月,而手術切除適用於希望快速解決問題或對藥物治療不佳的患者,冷凍療法則是利用低溫液態氮促使組織壞死脫落,通常需要2到3次以上的治療才能達到效果,口服藥物的話是口服一些抗病毒藥物以增強免疫系統,幫助身體抵抗病毒,但通常不建議單獨使用口服藥物治療花椰菜。
「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治療一年卻無效 問診才知竟是鈣片惹禍!
北部一名中年女性上班族,罹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已多年,期間以皮質類固醇治療;一年多前因療效減退,改換成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成效卻不見彰顯,病情難以控制。最終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她每天都會服用含鈣保健食品,不料與口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無法發揮,讓患者不禁大嘆白白浪費治療時間,卻因口服藥物的種種限制,降低了治療效果。胃藥與口服藥交互作用! 兩年治療徒勞無功義大醫院大昌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浚凱說明,上述「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患者原先在北部它院治療,使用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將近一年多,卻遲遲不見療效,病情時好時壞,直至南下他的診間就醫,經過詳細詢問下,才驚覺原來是患者固定吃的含鈣保健食品與口服藥物交互作用,讓藥效全失。經過與患者討論後,目前她改為「皮下注射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無須再顧慮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讓患者安心治療,穩定追蹤病情。廖醫師解釋,「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是一種因為血小板數量減少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成因不明確;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占六至八成,男性好發於10歲以下及60至70歲之間,女性則好發於20-40歲, 血小板數量正常值為15至45萬/μL,出現症狀的患者嚴重恐致1至2萬以下;病人大多因健康檢查抽血數據異常,或是有出血症狀前來就醫,例如紫斑、嘴巴出血、經血過多、腸胃道出血情形。「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 患者須留意口服用藥限制目前「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治療多以皮質類固醇做為第一線治療,若是六個月後效果不佳,或是副作用耐受性差,例如月亮臉、水牛肩,則會改為「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目前有口服與皮下注射型,共兩種藥物類型可供患者選擇。廖醫師表示,兩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控制症狀,避免疾病惡化成效都相當不錯。「口服TPO-RA藥物」是一天一至二顆,必需在固定時間並且空腹服用,但須留意使用限制,用藥建議前四小時及後兩小時空腹,達到藥物發揮的最佳效果,若是同時服用陽離子藥物,例如軟便藥物、腸胃藥、或是鈣鐵鉀鎂等保健食品,甚至牛奶及豆漿等等,會影響藥效,甚至無效,患者須多加注意。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 用藥簡單適合年長者廖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口服藥物,一週一次的「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限制則較少,對於經常出國出差,或輪班上班族、空服員、容易忘記服藥或無法自理的年長者來說,不需空腹用藥,是比較方便、簡單的用藥選擇。同時年長者多有共病、三高或是多種用藥、保健食品,皮下注射藥物也能免去藥物交互作用風險。針劑目前可自行施打或前往附近診所施打,若是病情穩定,可依醫師建議固定回診,追蹤血小板數值即可。廖醫師提到,若是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承受副作用,例如頭痛及四肢疼痛為主,可與醫師討論更換藥物。依據國外研究指出,口服藥物若無效,提早改換皮下注射型藥物仍有7至8成效果,藥物轉換成功率高。藥物治療多方面考量 務必遵從醫囑用藥廖醫師表示,針對二線TPO-RA藥物,醫師多會參考患者生活作息及需求,並依據病患狀況給予適當治療建議,多以肝指數(病毒性肝炎),以及各項身體數值來衡量,若是C肝患者只能以針劑治療,而年長者大多藥物遵從性較低,以皮下注射型藥物治療較佳。醫師最後提醒,用藥者不論採取口服或皮下注射型藥物,都務必遵從醫囑,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避免因藥效無法發揮,導致病情持續惡化。
頭髮不吹乾就睡覺? 醫曝恐怖後果:引發皮膚和健康問題
許多人都曾洗完頭不吹乾,直接帶著濕漉漉的頭上床睡覺,然而這樣的行為,可能會對頭皮、頭髮甚至呼吸道產生影響,像是感染、斷裂、真菌過度生長,還可能長癬、長痤瘡腫塊或膿皰,不可輕忽。皮膚科醫生諾埃兒(Noelle Sherber)向《Allure》指出,細菌和病菌會在溫暖的環境中繁殖,「如果頭皮保持潮濕數小時,就會在頭皮上繁殖」,並轉移到枕頭和床上,進而引發一連串問題,最常見的是一種名為馬拉色菌的酵母菌,會聚集在頭皮上並剝落,可能被誤認為頭皮屑,也會造成臉部、頭皮和上班身出現丘疹。另外,還會導致痤瘡和膿皰,可能會感到非常癢或疼痛,這種感染稱為「黴菌性毛囊炎」,十分常見且很少引起重大副作用,但腫塊可能存在很久且難以治療,必須判斷是否源於細菌或真菌,嚴重的病患需要口服藥物療。枕頭套會孳生細菌,要定時清洗。(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除了皮膚問題,濕頭髮睡覺也可能導致呼吸問題。皮膚科醫生辛蒂(Cindy Wassef)告訴《Yahoo》,因為潮濕的枕頭和床上用品,會促進黴菌生長,進而刺激呼吸道。皮膚科醫生伊芙(IfeRodney)也透露,頭髮在潮濕時,會變得缺乏彈性且脆弱,因此容易斷裂。為了防止這些問題,專家建議在睡前吹乾頭髮,若沒有辦法,也要把長髮紮成馬尾辮,或睡在絲綢枕套上,減少對頭髮的摩擦。不只如此,定期清洗枕頭套也很重要,因為容易滋生細菌,應該每周更換或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