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器
」 蜱蟲 皮膚科全球近萬例死亡!3年來首例「萊姆病」境外移入 法國男遭蜱蟲咬「腿冒紅疹」確診
睽違3年再爆「萊姆病」境外移入!疾管署今(20)日公布1起「萊姆病」境外移入病例,一名60多歲法國籍男性,在今年5月至10月至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來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疾管署提醒,「萊姆病」是由被感染的蜱蟲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但如果沒有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該名法國籍男性為在台外籍配偶,今年5月至10月返回法國,自述9月中旬在法國被蜱蟲叮咬後,腿部出現紅疹,返台後因大腿紅疹情形未改善,於12月上旬就醫,經醫師通報採檢驗,確認感染「萊姆病」。個案潛伏期間具法國旅遊史,且於自述從法國來台前遭蜱蟲咬傷,研判感染地為法國,個案目前正服用抗生素治療中。疾管署說明,「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感染的蜱(俗稱壁蝨,tick)叮咬而傳播,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馬及鹿等。萊姆病潛伏期為3至30 天(平均約7天),70%至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感染初期會有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若無妥適治療,後期可能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疾管署統計,台灣自2015年至2024年迄今,累計了12例確定病例(每年介於0-3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以美國7例(占58.3%)為多,其餘為瑞典、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今(2024)年截至10月,累計報告超過1331萬例病例,近1萬例死亡病例,為有記錄以來疫情最嚴重之一年。疾管署指出,國際萊姆病近年疫情上升,且分布區域有擴散趨勢,台灣鄰近及東南亞國家疫情持續,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病例數高於近年同期,大陸廣東省近1週新增180例病例;美洲地區疫情持續,今年迄今累計報告逾1,270萬例,以南美洲巴西逾1,002萬例為多,另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拉圭及秘魯等國疫情亦為嚴峻。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若到野外踏青或前往流行地區時,應加強防護措施,包括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紮入襪內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返家前應檢查是否遭蜱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衣物。疾管署強調,如發現遭硬蜱叮咬,應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將蜱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降低感染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
病患遭「8腳魔王」鑽肚吸血 急診醫執業10多年首見傻了
許多人都曾被蟲咬過,但被「8腳魔王」蜱蟲叮咬可不是開玩笑。一名急診醫師執業10多年,第一次遇到有病患被蜱蟲咬,到診間時只見蟲子緊緊吸附在肚皮上,硬拔不但沒效果,反而讓病患痛到大叫。臉書專頁《超級白急診醫師》指出,午後一名病患來掛急診,主訴是被蟲咬,因為這類情況並不少見,通常換藥、衛教後就可以安心離開,這次卻大不相同,檢傷的護理師神色慌張闖進診間,驚恐表示「咬他的蟲還在他身上!」他頓時感到好奇,立刻將病患帶至診間檢查,掀開衣服瞬間看到,一顆像扁圓種子生物正鑽進病患的腹部,緊咬著肚皮,原來是「蜱寶寶」,其實蜱蟲咬傷在國外或者獸醫很常見,但他在急診10多年,還是初次在人的身上看到。蜱蟲咬傷在國外很常見。(圖/翻攝自超級白急診醫師臉書)他解釋,蜱蟲不算是外型很討喜的生物,成蟲後的蜱有8隻短而有力的腿,像是臘腸狗版的蜘蛛,每條腿末端帶著小鉤爪,能牢牢抓住任何表面,扁圓形的外殼光滑而堅韌,散發著棕黃或深褐的微光,最特別的是柔軟的腹部,吸飽血後會膨脹成半透明的暗紅色球體,如同一個詭異的血囊。由於蜱蟲的口上有倒鉤,直接硬拔易造成口器斷裂、殘留在傷口裡,有些獸醫院會備有硬蜱拔除器,國外好發區域甚至一般商店就有賣,但並不是他診所的常備品項,因此只好嘗試用一般醫療器械夾住蜱蟲前端,並試圖拔除,結果病人痛到哇哇大叫,當下靈機一動,決定在病患被叮咬的皮下注射局部麻醉劑,很快就緩解疼痛,蜱蟲也似乎受到影響,最後得以順利移除。
老翁旅遊返國發現「小腿長出息肉」 就醫才知吸血蜱蟲跟回台
日前,高雄一名60多歲老翁赴日旅遊數日,結束旅程前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塊小息肉,返抵國門後,該處偶有痛感,因此就醫。醫師告知這顆「息肉」其實是吸血蜱蟲,當場移除並使以抗生素治療,終於痊癒。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博田國際醫院皮膚科醫生郭怡彣日前接獲一名老翁求診,表示赴日旅遊後發現左小腿長出一塊小息肉,但患部皮膚出現刺痛感,因此回台隔日趕緊就醫。郭醫師檢查後發現,該塊「息肉」其實是吸血蜱蟲,立即以鑷子移除蟲體,並開立外用抗生素,數日後老翁回診,傷口已癒合康復。郭怡彣指出,蜱蟲俗稱壁蝨、扁蝨、黑腳蝨、草耙子,為八隻腳的節肢動物,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靠吸食血液維生,鳥類、囓齒類與大型哺乳動物(包括:貓狗、人類)都是蜱蟲的主要吸食對象。蜱蟲在人體最常叮咬的部位是皮膚較薄的皺褶處,如腋下、胯下、頸部耳後、乳房下緣、大腿內側、會陰部等,除了人體直接接觸蜱蟲外,也可能由飼養的寵物攜帶而間接吸附皮膚。體型只有米粒大小的蜱蟲一旦接觸到宿主身體,就會用布滿鋸齒狀倒鉤的口器插入皮膚,同時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吸食對象的疼痛感,並增加吸血成功率。另外,蜱蟲吸飽血液後,身體會膨脹,猶如一顆小息肉。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蜱蟲叮咬一段時間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紅腫發炎的症狀,甚至在吸血過程中傳染細菌病毒給人類,例如萊姆病 (Lyme disease)、Q熱 (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等,因此即便移除蟲體,仍必須追蹤有無得到蜱蟲傳染性疾病。郭怡彣提醒,夏季氣候炎熱,病媒蚊蟲特別活耀,民眾於野外活動時,建議穿著長褲長袖,儘量不要進入草叢地帶長時間坐臥。返家後也應儘快沐浴,仔細檢查身體皺褶處是否遭蜱蟲叮咬吸附,衣物也必須清洗與高溫烘烤;家中寵物也應定期檢查是否遭蜱蟲吸附。此外倘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數週內若出現發燒、畏寒、疲倦、頭痛、肌肉痠痛與關節痛等症狀,須盡速就醫。
蚊子吸血時不能打「以免觸角斷裂在皮膚內」? 專家澄清2迷思
夏天容易孳生蚊蟲,尤其被蚊子咬後,傷口會又紅又癢,讓許多民眾都感到相當困擾。先前網路上瘋傳被蚊子咬時,不可以拍打,聲稱「蚊子觸角會斷裂留在皮膚內干擾人體,甚至可能傳播傳染病」,這消息也讓民眾心慌慌。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澄清這是錯誤訊息。網路上謠傳,蚊子在叮咬人的時候會吸血,大家最好在被叮咬時,不要拍打蚊子,因為蚊子在叮咬人時,會把自己的觸角直接刺入皮膚內,若是此時選擇拍死蚊子的話,很可能它的觸角就留在皮膚裡,而且蚊子到處叮咬他人,身體內很容易帶著一些病菌,這樣的話病菌也很容易到處傳染,因此才會覺得,被叮咬時靜等它獨自飛走最安全。對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杜武俊出面說明,蚊子刺入人體的不是觸角,是口器。蚊子的口器特化成為刺吸式口器,由7個部件組成。會刺入人體部分為「口針」,由一對大顎、一對小顎、上唇、下咽頭斗等6部分組成,而下唇則特化形成口鞘,以包覆口針。吸血時只有「口針」會刺入人體,口鞘彎折於體外,因此拍打正在吸血的蚊蟲,通常把蚊體拍除時,其口針也會跟著拔出來,但是有可能會因為角度或力道問題,其蚊子口針斷裂在人體內。不過沒有看過遺留蚊子口針對人體產生不良健康影響的研究報告,留在皮膚裡的蚊子口針不會影響人體健康。杜教授也解釋,吸血的蚊子若體內帶有病毒(登革熱、日本腦炎、屈公病)、瘧原蟲(瘧疾)等傳染性病原,該病原體會在蚊子口針刺進人體後,隨蚊子的唾液進入人體,例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胞子體會停留在蚊子的唾腺中,隨著蚊子分泌的唾液,一同進入人體,因此當蚊子已經開始吸食血液時,病原體早就隨唾液進入人體,這時候打不打蚊子都沒有差異。此外,衛福部也曾說明,台灣傳播登革病毒的病媒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二種病媒蚊的幼蟲主要孳生於乾淨的人工及自然的積水容器內(非骯髒污穢的排水溝),如花瓶、花盆水盤、廢棄瓶罐、廢輪胎、水缸、水桶、樹洞、竹筒及植物葉腋(檳榔、椰子落葉)積水處。且登革熱患者血液在發病前1天及後5天均帶有病毒,蚊子如在這段期間內吸食登革熱患者的血液,經8至12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再叮咬健康的人,即可傳播登革熱。因此衛福部建議,民眾應清除室內及戶外廢棄容器,如空瓶、空罐、空保特瓶等,廢輪胎積水不易傾出,可以用泥土或沙子填滿,清除庭園雜草以免蚊蟲匿藏;地下室及頂樓陽台等之積水必須排除,不用的器皿必須倒置,以保持乾燥,避免雨後積水;家中應裝置紗窗、紗門,以防蚊蟲侵入;斑蚊多於白天叮人,如感染登革熱在家休養期間,即使白天,亦應掛用蚊帳,以防蚊叮咬而擴散疫情;於戶外活動時,儘量穿著淡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處塗抹防蚊液等忌避劑,避免停留於樹蔭、草叢等較為陰暗處,以免遭受蚊蟲叮咬的機會。
登革熱驚人新傳播模式曝 國衛院:病媒蚊「口器沾病毒」叮2口就感染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經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臺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臺灣流行的疫情,是臺灣近60年來排名第二的嚴重疫情。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並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國衛院副研究員陳俊宏發表成果說明。(圖/國衛院提供)國衛院指出,過去科學家認為病毒從染病病患經蚊子叮咬後,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這個過程至少需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EIP)。不過,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八成五少於3天,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於HBV、HCV、HIV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國衛院表示,這一發現對蚊媒疾病傳播動態有了新的理解,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圖/國衛院提供)國衛院說明,埃及斑蚊是登革熱病毒的主要媒介之一,主要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台南及高雄,偏好在室內環境活動,且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過程中經常需要叮咬多人,這種叮咬多個宿主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將病毒以這種機械性傳播模式給下一個人,大大縮短了病毒傳播的時間,同時增加了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特別導致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國衛院與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顯示,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同時也會大幅增加感染的人數。這種傳播方式可說明造成2015年台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國衛院表示,這一發現對蚊媒疾病傳播動態有了新的理解,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對於防治登革熱的策略有著重大的影響,若能更深入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疫情應對策略,從而保護公眾健康。
一隻抵10顆蛋?竟生吃「琵琶鼠魚」 陸男:我是唯一天敵
琵琶鼠魚又稱「清道夫」,因為牠專吃水底的藻類或垃圾。近日一名大陸男子,竟然把琵琶鼠魚做成生魚片。男子說,琵琶鼠魚唯一的天敵就是他。近日有香港網友把影片轉發到臉書社團《香港街市魚類海鮮研究社》,從影片中可見,男子直接剖開琵琶鼠魚,還要大家去他的直播看他生吃。至於要怎麼吃?男子說,他們一般都是生吃,一隻抵10顆雞蛋,清道夫在20年前據說是吃魚屎,很多人就把清道夫魚缸裡清水質,結果牠其實喜歡吃魚卵。陸男表示,他是該種魚的唯一天敵。(圖/翻攝香港街市魚類海鮮研究社)男子表示,清道夫對大陸生態造成威脅,而牠唯一的天敵就是他,魚肉可以生吃、燒烤、油炸、煲湯,他說到快要流口水了,魚長得滿可愛的,把魚肉取下牠還活著,歡迎大家到直播看他吃魚。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垃圾魚體內有很多寄生蟲,金屬又超標不該吃,也有人說,原PO根本不會吃,只想要賺流量。據《香港01》報導,其實早年就有大陸網紅生吃清道夫,他還先做調味料,把魚處理好後就開始吃,而他強調很好吃。據了解,琵琶鼠全身都是硬質骨板,有吸盤狀口器,生活在中下游或湖泊至中,喜歡群聚,吃水底的微小藻類,能在水質極差的環境中生存,在低溶氧的水中也可以見到牠,琵琶鼠原產地是亞馬遜河流,現在變成觀賞魚,因為琵琶鼠被亂放生,又加上生命力極強,在野外也沒什麼天敵,嚴重影響台灣河流生態。
日本爆全球首起Oz病毒死亡個案 旅遊部落客示警:去奈良別摸鹿
近期許多民眾前往日本旅遊,如果到了奈良,餵鹿可以說是必去行程。不過,知名旅遊部落客「魚漿夫婦」透露,日本最近出現全球首起感染Oz病毒死亡的個案,感染途徑疑似為蜱蟲叮咬,提醒國人若前往奈良公園旅遊,千萬不要用手觸摸鹿的身體,因鹿身上有大量的蜱蟲,若遭叮咬就有可能感染病毒。日本厚生勞動省日前表示,茨城縣一名70歲婦人去年因心肌炎病逝,經查疑似遭蜱蟲叮咬而感染Oz病毒,成為全球首起因感染Oz病毒死亡的個案。「魚漿夫婦」24日在臉書發文提醒,「我知道奈良的鹿很可愛,但要特別注意這個~而且最近日本才出現第一例可能因為被蜱蟲叮咬感染OZ病毒死掉的婦女,所以請千萬注意~拜託了」。據了解,蜱蟲俗稱壁蝨、扁蝨、黑腳蝨、草耙子,主要棲息於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中,以春夏及初秋最為活耀,靠吸食血液維生,鳥類、囓齒類與大型哺乳動物都是蜱蟲的主要吸食對象。除了人體直接接觸蜱蟲外,也可能由飼養的寵物攜帶而間接吸附皮膚。蜱蟲在叮咬人的過程中,會將口器插入皮膚,口器上佈滿鋸齒狀倒鉤,能使蟲體固定在皮膚上,同時會分泌含有麻醉物質的唾液,減低疼痛感以增加吸血的成功率。蜱蟲在吸血的過程可能將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傳染給人類,帶來的傳染病包括萊姆病(Lyme disease)、Q熱(Q fever)、兔熱病(Tularemia)等。(圖/翻攝自魚漿夫婦臉書)
新流行?酷似巨型蟑螂 「大王具足蟲」入菜一份破千元
近日1項驚人食材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大王具足蟲」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棲息於170公尺至2140公尺深、陰暗無光、寒冷的深海裡。口感偏粉嫩鬆散,不過肉不算太多,熟食味道像龍蝦與巴沙魚的綜合版,近日有許多餐廳紛紛拿牠入菜,是個很新奇的食材。人氣拉麵店「拉麵公子」22日時,在臉書粉專介紹新菜色「「大王具足蟲」濃厚魚介雞白湯拉麵」,內容提到這次大王具足蟲捕獲自東沙群島附近,整體處理起來算簡單,去除胃囊內臟等就可食用,連線體也可以當作食材。「拉麵公子」業者也說,大王具足蟲黃色的腺體吃起來像蟹膏,整題口味鮮甜,口感雖不像龍蝦與螃蟹扎實,較偏粉嫩鬆散,但吃過之後也算解鎖1項人生新成就了,不過這碗拉麵1碗要價1480元,且僅限客預約,一般民眾想吃恐怕還得再等等。大王大王具足蟲黃色的腺體吃起來像蟹膏,肉質則較粉嫩鬆散。(圖/拉麵公子臉書粉專)「Jacky Bistro預約制餐酒館」則是將大王具足蟲做成「王蟲豆皮壽司」,業者在粉專中表示,大王具足蟲生食的甜度吃越龍蝦與干貝,本來想做成像龍蝦沙拉三明治的做法,但礙於大王具足蟲肉真的太少,最後只能用挖地蒐集成1小碗後,塞在醋飯跟豆皮裡。未來店家也會嘗試把殼用均質機打碎熬成王蟲濃湯。廚師漢克16日時也在臉書粉專和粉絲分享這項新奇的食材,漢克表示,當他第1眼看到大王具足蟲時,被牠的尺寸震攝住,大王具足蟲的口器與腹部看上去也是衝擊感十足。廚師漢克也在兩天後烹煮這隻巨大的大王具足蟲,他選擇製作蒸蛋,以品嚐大王具足蟲的原味。漢克表示,大王具足蟲口感、含水量、甜味與香氣都跟蝦蟹不同,他也說,想讓食材沒有臭味,在捕撈後立馬急速冷凍,並用鹽水泡著放冰箱解凍是很有幫助的做法。而網友們面對這道新奇的食材,紛紛表示「這誰敢吃」、「看起來有點可怕」,想來要讓廣大民眾接受這項特別的食材,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搜奇/越南蜜蜂兼吃人類排泄物 科學家曝驚人真相:吃糞便對付亞洲殺手
當一大群大虎頭蜂(asian giant hornet)攻擊一顆蜂窩時,這場「屠殺」通常相當殘酷且迅速,當確立目標後,大虎頭蜂群會集體降落、殺害進行防禦的成年蜜蜂,接著佔領整座蜂巢,接著獵捕蜜蜂幼蟲以餵養幼蜂,這場殺戮通常幾個小時內就能結束。蜜蜂在面對大虎頭蜂大屠殺時,會發出相當刺耳的「尖叫聲」,以此觸發蜂群採取防禦機制,抵禦殺人蜂。(圖/達志/美聯社)不過研究發現,一般蜜蜂也不是毫無抵抗能力,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蜜蜂在面對大虎頭蜂大屠殺時,會發出相當刺耳的「尖叫聲」,以此觸發蜂群採取防禦機制,抵禦殺人蜂。來自美國、加拿大、越南研究人員組成的跨國團隊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刊登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面對大虎頭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東方蜜蜂面對大虎頭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圖/達志/美聯社)美國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馬蒂拉(Heather Mattila)就表示,這種警告訊號相當「刺耳、嘈雜」,持續時間不一、音調頻率也不同,宛如靈長類、狐獴等哺乳類動物在害怕時所發出的「尖叫聲」。據馬蒂拉表示,聽到這種聲響時可以感受蜂群內心的躁動不安,「牠們的音調變化很大,而且用不規則的方式改變,所以讓聲音很突出」。她說目前只有觀察到東方蜜蜂會發出聲響示警,而且也只有在面對大虎頭蜂來襲時會發出這種聲音。蜜蜂也可能集結成「蜂球」成群結隊消滅大虎頭蜂。(圖/達志/美聯社)另外,蜜蜂也可能集結成「蜂球」(bee balling),成群結隊消滅大虎頭蜂。蜂球通常是數百隻蜜蜂參與,在幾秒內包圍一隻大黃蜂,擠壓牠、限制牠的呼吸,當蜜蜂將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對大虎頭蜂來說是相當致命的,除此之外,包括搜集動物糞便,並將這些糞便塗抹在蜂巢入口也可以擊退大虎頭蜂。據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的一篇文獻顯示,越南的蜜蜂會收集蜂巢附近的動物糞便,以「放屎抹壁」的方式防止大虎頭蜂的襲擊;不過,西方蜜蜂就沒有這項技能。這篇研究證實蜜蜂懂得「使用工具」,也是首起蜜蜂會「吃屎」攝取養分的案例。蜜蜂會使用口器收集雞糞、牛糞甚是人類尿液,當牠們返抵蜂巢時,會將排泄物塗抹在入口周圍,目的是保護蜂巢避免遭大虎頭蜂攻擊。(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蜜蜂使用動物糞便保護巢穴免受大虎頭蜂襲擊》一文披露,蜜蜂會使用口器收集雞糞、牛糞甚是人類尿液,當牠們返抵蜂巢時,會將排泄物塗抹在入口周圍,目的是保護蜂巢避免遭大虎頭蜂攻擊,特別是雞與豬的大便,因臭味相當濃,此外,這不僅是學界首次發現蜜蜂「已知用工具」,更是首起蜜蜂會「吃屎」補充養分的案例。除用口器將糞便帶回去築城池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吃大便」能提供蜜蜂鹽分。東方蜜蜂(Apis cerana)在面對殺人蜂來勢洶洶時,會透過震動翅膀及從腹部散發出特殊費洛蒙,來釋放出警告聲響,以此啟動蜂群防禦機制。(圖/翻攝自推特)
愛吃肉才會被蚊子咬? 醫師破迷思:體溫高、太臭才一直被咬
夏天將近台灣氣候潮濕,百蟲開始出沒,當中還有最擾人的蚊子大軍。台灣每年中南部都受到登革熱干擾,讓民眾與政府單位都疲於奔命,除了要清掃還要去除家中或家附近的積水容器,近期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就透露,蚊子最愛咬的幾種人,她強調蚊子也愛小鮮肉,會挑嫩肉還有特殊氣味的人咬。詢問現場藝人是否因愛吃肉才會常被咬,真的有人這樣認為。(圖/翻攝自《醫師好辣》)不少人都以為愛吃肉才會一直被蚊子咬,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就在徐乃麟主持的綜藝節目《醫師好辣》透露,其實愛吃肉才會常被咬是錯的,她表示蚊子主要會咬人是因為兩大項「體溫高和氣味重」。她表示體溫高的人,如小朋友跟孕婦都很容易被咬,另外還有噴髮膠、香水、化妝的人,甚至是身體有特殊氣味的人,都可能吸引到蚊子來,另外運動的人因呼吸較快,二氧化碳吐出較多,也會吸引到蚊子。蔡逸姍醫師表示,蚊子喜歡體溫高且氣味多的人。(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蔡逸姍也建議,若到蚊子多的環境如戶外等,不要噴香水比較好,若是流汗則要把汗擦乾,就可以比較遠離蚊子來咬你。她也給出兩個建議,包含一定要穿好穿滿,長袖長褲不能少,長褲也要能包住褲腳的那種,才不會讓蚊子飛進去,甚至褲子材質不能太薄,不然蚊子口器長,很有可能會穿過褲子來咬你。另外防蚊液也要記得噴,甚至若是流汗也要記得補擦,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不會被蚊子咬傷,至於近年流行的防蚊貼片,她也表示只有前幾分鐘有效,若要真的長時間防蚊,還是要記得噴防蚊液。
男子切傷左手「花44萬使用高級器材」 照X光驚覺:根本不在體內
大傻眼!中國鄭州一名彭姓男子5年前因為意外不慎切傷左手,因此到醫院進行手術,過程中用了6個進口器材,總共花費10萬多元人民幣(約44萬新台幣),沒想到事後照X光卻發現,這些器材根本都不在他體內,讓他一氣之下告上法院。彭男向《新京報》透露,2017年11月他不小心切傷左手,到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檢查發現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環指離斷傷,次日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指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以及血管、神經、肌腱吻合術,收費顯示手術中使用6個微血管吻合裝置,共計100800元,但照X光時,卻顯示這6個「不可被分解、吸收」的進口器材,一個都不存在他體內。(圖/翻攝自新京報)據了解,9個對醫療器材有疑慮的患者,只有一人的手術紀錄載明「顯微鏡下利用血管吻合器裝置行血管吻合」,其他8人則未提及吻合血管使用了該器材。對此,主治醫師解釋,因手術中使用後發現血管未通暢,移除器材後手工吻合血管。不過,彭男反駁,如果不能吻合,為何連續使用6個才發現,認為情況不合理,因此已諮詢律師,考慮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則回應,目前已對涉事的醫師停職調查,結果尚未出爐,若有最新進度會公開說明。消息曝光後,引發熱烈討論,「這樣的事可能不是第一次幹」、「這是發現的…」、「這不欺詐嗎?醫院還玩這個?」、「和詐騙有什麼區別,難道不觸犯刑法」。
男胸前長大黑痣 皮膚科醫割開取出「竟長腳移動爬行」:裡面都是血
家中有飼養毛小孩的人要多注意了!一名家住花東的40多歲男子求診,表示胸口上長了顆大黑痣「越來越痛」,醫師評估後以手術剪迅速剪除,沒想到下一秒被割除的黑痣竟在彎盆裡「緩慢爬行」,仔細一看竟是一隻「八腳壁蝨」,令人看了相當噁心。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子,對方主訴胸口有顆黑痣,近日愈來愈大顆,且疼痛感加劇難以忍受才求診,拉起衣服一看,果然驚見胸口有一顆黑色凸起像痣的物體,周圍皮膚紅腫,蔡逸姍指出,「有些痣太大會扭轉,就像野柳女王頭它有個脖子,有時扭轉痣就會壞死,我說這很好解決,直接用手術剪剪掉很快,一秒鐘還來不及叫就結束了。」剪掉這顆痣將其放進盆裡後,蔡逸姍下一秒卻發現盆子裡的「痣」竟然開始移動,讓她當場傻眼:「痣長腳在移動欸,我們放在桌上牠還會爬耶!」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牠是一隻會吸血的「壁蝨」蟲。男子胸前長出黑痣,醫師一剪除發現牠竟長出腳在桌上逃竄。(圖/翻攝自YouTube/ 醫師好辣)蔡逸姍接著透露,原來該名男子家中有養狗,加上夏天炎熱打赤膊躺在地上睡覺,使得附著在狗身上的「壁蝨」轉而吸他的血,「牠吸飽身體會鼓起來,黑黑很大一顆,打死的話就會發現裡面都是血。」因為壁蝨以口器吸血,導致患部引發反應,剪掉黑痣後也可見患者周圍皮膚紅紅腫腫。蔡逸姍更笑撐自己技術還不錯,「剪完蟲還活著,沒有斷手斷腳,還可以爬」。蔡逸姍也提醒,壁蝨在國外非常常見,在戶外、爬山時若遭壁蝨啃咬,千萬別用力扯斷,否則就完了,假如牠的口器留在你的皮膚裡,恐怕會引起更嚴重的過敏反應。國外網站上也常見販售各式各樣,將壁蝨移除的器械,被咬後不能硬扯,加上灑鹽巴效果有限,因此有業者會研發各種工具能將蟲蟲安全移除。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壁蝨(蜱)屬恙蟲科,為寄生於貓狗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會附著於動物身上吸血、也會寄生在人身上。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壁蝨問題,成熟母蟲可生產2000到4000個蟲卵,只要吸一次血就可數年不進食,為生物界中最能忍耐食物缺乏的生物。
友人母遭「5元硬幣大」蜱蟲寄生!網急喊:千萬不能壓爆
炎炎夏日,各類昆蟲也蠢蠢欲動,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分享,朋友的母親大腿會癢,過了數日後發癢的地方竟然浮現出1隻「5元硬幣大」的牛蜱,緊急將母親送醫治療後,醫師協助取出一隻圓滾滾的牛蜱,網友看到後急喊「千萬不可以壓破!」該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公開版」分享1張昆蟲的照片,表示日前友人媽媽的大腿莫名發癢,原本不以為意,但過幾天會癢的地方竟浮現出「5元硬幣大」的寄生蟲,且整個頭都鑽進去肉裡面,友人連忙將母親送醫治療後,取出1隻圓形褐色的寄生蟲。原PO表示,友人家住鄉下,母親偶爾會到田裡種菜,強調友人母親並未養寵物,不懂為何會有寄生蟲?貼文發出後,引起網友熱烈回應,「蜱蟲!被咬了不要抓他…因為他會咬得更緊,蟲身抓下來了,口器卻已深入且留皮膚。建議發現皮膚有蜱蟲,要直接找皮膚科」、「牛蜱蟲,有去看醫生就好,注意是否有蜱蟲傳染病的症狀,如果有就要趕緊就醫」、「千萬不能打爆它啊…裡面有滿滿的卵」、「抓到牛蝨一定要用火燒或用漂白水才能殺死!千萬不可壓破,因為牠的血液都是小的牛蝨」。蜱蟲(又稱壁蝨、牛蜱、扁蝨、蜰蟲、草爬子)是一種體形極小的蛛形綱蜱蟎亞綱蜱總科的節肢動物寄生物,僅約火柴棒頭大小。不吸血時有米粒大小,吸飽血液後有指甲蓋大。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叮咬的同時會造成刺傷處的發炎。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因此外出遊玩時最好在暴露的皮膚上噴塗防蚊液,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緊口、淺色、光滑的長袖衣服。蜱蟲常會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
陳志強攜曾智希愛相隨錄外景 懇求:「不能同框!」
在主持人孫協志力邀之下,八點檔一線男星王耿豪終於首登中視《飢餓遊戲》,卻遇上霸王級寒流,一心為節目,孫協志私下經常會敲好友通告,曾與王耿豪一同合作戲劇演兄弟,就曾多次邀他來《飢餓》,終於盼到王耿豪點頭,只是錄影前一天,他才剛為戲跳溪,錄影又遇到寒流,真的很硬。玩遊戲常常得犧牲形象,王耿豪有一關得嘴戴開口器吹泡泡,滑稽模樣連孫協志都看不下去:「你們(製作單位)竟然讓八點檔男主角做這種事情,真是太過分了。」王耿豪試了好幾次都沒能成功還反被自己逗笑,他首度遭到「餓」整,意外為節目製造綜藝效果。曾智希到場陪伴。同場也是第一次來的還有偶像劇小生Darren,對於挨餓錄影他一臉從容:「剛好最近我得了厭食症,不怕餓。」王仁甫一聽馬上提醒他《飢餓遊戲》專治此症,「如果你有厭食症,來我們節目玩遊戲,一天過後馬上治癒。」果然Darren玩遊戲後,獲得進食機會時便大口吃起美食。王耿豪戴開口器吹泡泡。這集另一大焦點還有陳志強,因為這次他竟帶上「偽助理」曾智希,全程陪他錄影,陳志強開玩笑說:「我跟這個助理是不能同框的。」但主持群當然不放過機會,頻頻拱著曾智希加入戰局一起玩遊戲,孫協志還拋出誘因,只要陳志強願意扛著水泥袋青蛙跳前進,就讓曾智希加入,陳志強一聽當場否決,「其實我跟你同年,你要不要試試看,這樣跳回來腿受不了啦,如果十年前可以,現在我不行了。」雖然最後沒有下場,但曾智希在鏡頭外默默為陳志強加油,藝人之間精彩對決就在明(28日)晚間8點中視《飢餓遊戲》播出。 何美(左起)、梁凱莉、Darren邱凱偉、陳志強、王仁甫、許孟哲、孫協志、王耿豪、璟宣、熊熊參加《飢餓遊戲》錄影。
陳肇隆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 回憶第一台手術仍歷歷在目
台灣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是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的醫師,而日劇《孤高的手術刀》中內容敘述肝臟移植情節,就是取材自陳肇隆醫師的換肝手術。陳肇隆至今共完成了2000例的肝臟移植手術,回想起首例移植手術,仍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據《聯合報》報導,陳肇隆回憶起36年前,肝臟移植的患者因食到靜脈瘤破裂,而大量出血,開始陷入肝昏迷及休克狀態,陳肇隆立刻將患者進行手術,經過手術5個小時,再加上換肝手術27小時,病人最後甦醒且肝功能也恢復了。當時的肝臟移植手術遭到外界討論與質疑,有許多醫界、法界專家表示,這手術不合法律規定。陳肇隆表示,1984年台灣還處在「萬年國會」的時期,很難期待國會能主動自訂前瞻性法律,他只好挑戰法律、突破大眾對腦死的觀念,這樣才有機會推行器官移植,挽救那些器官衰竭的病患。而第一位器官移植的病患順利出院,成為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器官移植的立法,也帶動台灣移植醫學的發展。陳肇隆在1983年底投入肝臟移植領域,那時候台灣尚未進口器官保存液,就連手術儀器都找不齊,他只好自己從文獻上找到調製保存液的配方、找工務處、儀器課模擬進行製作儀器;陳肇榮透露,當時只有自己看過肝臟移植手術,沒有其他外科、麻醉師、護理人員看過,所以他利用假日時間,用豬、狗來做實驗,模擬移植情境,讓團隊其他人可以了解並訓練他們。陳肇榮在20年完成219例肝臟移植,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讓台灣位居國際領導地位,在第30年他把重心放在經驗傳承與國際醫療援助;他30年來盡心盡力投入在肝移植上,現今高雄長庚醫院是全國最大、最優質的肝臟移植中心,也是活體肝臟移植占全球存活率最高的地方。
蜱蟲叮咬致死率17% 疾管署列法定傳染病強化通報
北部有一名70多歲男性常到山區登山健行,去年出現發燒、嘔吐,甚至意識改變,送醫後才發現疑遭蜱蟲叮咬,導致器官衰竭,甚至住進加護病房,成為國內首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個案,疾病管制署17日宣布,將它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臨床醫師發現符合通報病例定義者,應於24小時內通報。遭蜱叮染怪病致死率17% 疾管署列SFTS法定傳染病。(圖/疾管署提供)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較有蜱蟲叮咬而感染SFTS的問題,而台灣則是在去年11月出現確診首例,考量候鳥遷徙因素可能使帶有病毒的蜱蟲進入台灣,加上4月到10月是蜱蟲主要活動期,所以疾管署決定把SFTS列為法定傳染病、加強監控。第四類法定傳染病 郊區戶外做好防護措施。(圖/疾管署提供)簡稱SFTS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其最高致死率有17%,傳染方式主要是由帶有SFTS病毒的蜱蟲叮咬傳染,或是透過直接接觸急性期、末期或死亡病患血液、體液或呼吸道飛沫顆粒而導致感染。疾病的潛伏期是7到14日,目前尚無特效藥,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國內蜱蟲活動季節為4月至10月。(圖/疾管署提供)林詠青強調,一旦被染有病毒的蜱蟲叮咬,不僅會有發燒、頭痛等症狀外,還會有出血以及血小板減少情形,民眾若是前往草叢地要特別留意防護,如果被叮咬千萬不要徒手拔掉,建議用鑷子夾住蜱蟲口器再行摘除,傷口也要透過肥皂清洗,若2週後身體有出血點等不適症狀,一定要跟醫師說明活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