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僱人數
」 薪資 通膨 主計總處 景氣 主計處薪資成長超越通膨! 李彥秀:亮眼數據背後暗藏隱憂
台灣今年前7個月「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成長2.6%,總薪資成長4.09%。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13)日對此表示,台灣勞工終於鬆了一口氣,但看似樂觀的數據背後實則暗藏隱憂,今年前7月低於平均薪資的受僱人數比例上升至69.3%,創下5年新高,反映的可能是更大的產業結構及分配正義問題。李彥秀提到,今年前7個月,全體受雇員工經常性薪資成長2.6%,總薪資成長4.06%,考量物價通膨後,經常性薪資成長0.29%,總薪資成長1.72%。從前7個月的數據來看,終於擺脫「連續3年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以及「2023年總薪資7年來首度負成長」的困境。不過,李彥秀指出,看似樂觀數據的背後,仍然透露些許的擔憂。首先,總薪資受到去年負成長的低基期影響,基本工資調升,再加上今年1月軍公教調薪4%帶動,今年前7月成長4.06%只能算是差強人意;而考量物價通膨後,前7月經常性薪資僅成長0.29%,台幣貶值通膨壓力加大,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能否轉正,仍有待觀察。李彥秀續指,今年前7月低於平均薪資的受僱人數比例上升至69.3%,創下5年新高,也就是說,台灣有將近7成的勞工領不到平均薪資。最後,李彥秀說明,「薪資結構扭曲惡化」、「中產階級持續萎縮」、「極端高薪比例擴大」,背後反映的可能是更大「產業結構」與「分配正義」的問題。民進黨要拚「有感經濟」,亮眼數據背後,可能透露更多、更深層的擔憂。
4月實質總薪資平均5.3萬 主計總處:68%上班族在月薪不到5萬元的職場工作
主計總處12日創編薪資分布統計指出,4月國內有68%的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經常性薪資)不到5萬元的職場中工作,未來將每月發布這項統計,以呈現薪資分布的變化。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4月份平均月薪(經常性薪資)未滿3萬元的場所,其涵蓋的員工人數有136萬人,占全體受僱人數16.2%,3~4萬元者涵蓋的員工有264萬人,占31.4%,4~5萬元者涵蓋的員工人數173萬人,占比20.5%。陳惠欣表示:「這份統計顯示,有68%的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不到5萬元的職場中工作」,去年底發布的薪資中位數,也呈現相同的趨勢,有68%的受僱員工年薪低於平均年薪,今天新編的這項統計顯示,月薪5萬元以下所涵蓋的受僱人數較多。陳惠欣提醒,這是以場所為統計單位,當一家僱用100人的場所,平均月薪3.5萬元,就會把這100人列入3~4萬的薪資級距,因此68%的受僱員工在平均月薪不到5萬元的職場工作,並不等於68%受僱員工月薪不到5萬元,兩者有些出入。
全球景氣趨緩…實質總薪資「倒退嚕」 7年來首見衰退
年終獎金行情落空,主計總處11日發布10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今年前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新台幣4萬1370元,年增0.06%;然受到景氣趨緩影響廠商獎金發放,實質總薪資為5萬3960元,年減0.87%,較前月的年減0.78%持續擴大,續為7年來首見衰退。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說,2017年到2022年的實質總薪資都呈現正成長,今年受到全球景氣趨緩、終端需求疲弱,因此影響廠商獎金發放,平減同期物價年增率後,前10月實質總薪資因而出現衰退。除實質總薪資倒退嚕,前10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僅年增0.06%,瀕臨衰退邊緣,外界關注年底前會否也轉負,陳惠欣表示,這方面受到經常性薪資與物價2項數據影響,目前觀察前者可能表現會好一點,但前11月CPI年增率比前10月微幅上升,因而很難判斷後續走勢。受僱員工方面,10月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年減4.8萬人,為金融海嘯以來歷年同月最大減幅。陳惠欣解釋,雖然製造業加班工時已連續4個月正成長,但全球景氣趨緩、終端需求疲弱,仍舊深深影響製造業,何時回復可以從加班工時觀察,可視為景氣復甦領先指標,但要確立製造業景氣復甦,需加班工時和受僱員工人數都轉為正成長,近幾年第4季製造業受僱人數多呈增加,但10月卻是減少,今年前10月累計年減2.7萬人,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10月受僱人數與9月持平,製造業景氣是否復甦,還需要再觀察。
薪資差距擴大創近5年新高! 408萬人月薪不到4.3萬元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較前一年增加2.37%,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年增3.44%,兩者增幅皆是近4年最高;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顯示高薪族與低薪族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倍數創近5年新高。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高低差距一覽表。主計總處分析,主要是疫情期間,內需服務業受創最深,電子科技、製造或海運等產業在終端消費需求拉抬下,企業積極加薪,年終獎金發放也相對大方,高低薪資差距因此持續擴大。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以十分位數來看,最低薪資的10%,全年總薪資僅30.6萬元,換算成月薪約2萬5500元,去年全體受僱人數共817.1萬人,卻有408.5萬名員工年薪低於總薪資中位數的51.8萬元,這群廣大員工的月薪不到4.3萬元。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月薪不到4.3萬,要在都會區討生活,扣掉房租後,在物價高漲年代,龐大的生活壓力恐怕會喘不過氣來。調查顯示,平均總薪資不到中位數51.8萬元、人數又眾多的產業,包括住宿餐飲、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批發及零售業等,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分別為38.1萬元、38.5萬元以及48.1萬元。全年總薪資中位數高的產業,分別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08.8萬元、金融及保險業103.7萬元,分居行業別第一、第二名。低薪產業如何改善?吳大任指出,低薪產業有共通特性,以內需為主、周末生意最好、偏愛用工讀生等,薪資即使有基本工資調漲撐腰,仍難與外需為主的製造、科技業抗衡。吳大任建議,政府要改變台灣地緣政治風險高的刻板印象,讓內需服務業也能擴大外銷市場,即讓國外觀光客願意來台觀光,若能安排7到10天的觀光旅遊,內需服務業周一到周日生意都暢旺,廠商自然願意增加投資、聘僱正職員工,給予更好的待遇來搶才;全球邊境解封後,日本的觀光客源源不絕,就是最好的例子。
薪水追不上物價!7年來首度負成長 九月前實質總薪資年減0.78%
主計總處今(10)日發布薪資統計,受景氣疲弱及物價上漲影響,今年1~9月實質總薪資年減0.78%,為近七年同期首度負成長,惟製造業加班工時年變動已呈連續三個月正成長,有緩步復甦跡象,惟其中有低基期因素,未來是否持續復甦,仍待觀察。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今年前九個月總薪資年增率1.57%,但同期間物價漲幅達2.36%,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總薪資年減0.78%,為近七年同期首度負成長,景氣趨緩影響績效獎金發放,物價漲幅仍高,是導致負成長的兩個原因。全球終端需求疲弱影響我國出口、生產,是否也影響勞動市場?陳惠欣表示,製造業受僱人數較去年同月仍減少4.9萬人,顯示景氣疲弱對勞動市場的影響還在,不過,由於製造業加班工時年變動已連續三個月轉正,顯示製造業勞動市場有緩步復甦跡象,惟其中有低基期的因素,因此,未來是否會持續復甦,仍待觀察。
全國中小企業逾163萬家創新高 經部:女老闆占37%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10月31日發布《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根據資料顯示,2022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超過163萬家,占全體企業的98%以上,創歷年新高,其中女性老闆占37.31%;值得注意的是,數據內容也提到,中小企業的員工呈現高齡化趨勢,去年失業人數43.4萬人,則以青年為多。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呈現「內溫外冷」模式,國內需求有後疫情時期的復甦反彈,但國外淨需求則為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之新低,不過中小企業仍為台灣的中流砥柱。數據顯示,2022年台灣全部企業總家數為165.2萬家,較2021年增加 2.40%。中小企業有163萬3788家、占98.90%,年增率為2.38%;8成為服務業,且近半為「批發及零售業」。去年中小企業銷售額為28.5兆元,占整體企業銷售比重超過5成,年增率為7.41%;其中內銷額為24.9兆元,出口額為3.6兆元;而女性中小企業主有60.2萬家,占37.31%。去年台灣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為913.2萬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79.98%,就業及受僱人數的前3大行業為「製造業」、「批發及零售業」與「營建工程業」。而白皮書也提到,觀察去年中小企業就業者及受僱者的年齡結構,55歲以上之中高齡就業者比重正逐年提高;而去年整體失業人數為43.4萬人,較前一年減少3.7萬人,但從中小企業或政府僱用者失業的,最多的是25到29歲族群;初次尋職者則以20到24歲族群的失業者最多,而從大企業失業的以40到44歲占比最高;整體來說,失業人數以青年,以及具大學學歷相對較多。
製造業「薪情」不佳績效獎金減 實質總薪資倒退嚕
主計總處10日公布薪資調查結果指出,隨著通膨降溫,內需服務業復甦,1至5月「實質經常性薪資」轉為正成長0.02%,終止連續14個月的負成長;惟出口衰退抑制製造業績效獎金的發放,以致「實質總薪資」依舊下滑0.81%,近7年同期首度負成長。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國內勞動市場的內外需冷熱有別,5月製造業續受出口衰退影響,僱用人數年減1.8萬,薪資增幅較緩,而住宿餐飲、零售業等內需服務業隨民間消費活絡持續復甦,服務業受僱人數年增4.1萬人,增幅為近四年同月最高,薪資有不錯的成長。統計顯示,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住宿餐飲業、零售業1至5月總薪資年增率皆逾8%,旅行相關服務業、美髮美容美體業也增逾7%,反觀製造業只成長0.93%。陳惠欣指出,1至5月由於內需服務業復甦、通膨降溫,使得經物價指數平減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率轉為正0.02%,擺脫連續14個月負成長(111年3月至112年4月);不過併計非經常性薪資(績效獎金、加班費、年終獎金)後的「實質總薪資」則續呈負成長,年減0.81%。陳惠欣解釋,出口衰退導致製造業發放的績效獎金下滑,就是何以實質經常性薪資已轉為正成長,實質總薪資仍是負成長的原因。隨著6月通膨率跌破2%,下個月要發布的1至6月實質經常性薪資是否續呈正成長?她表示還很難說,至於實質總薪資研判應該會持續負成長。值得注意的是,製造業加班工時年增率5月也由負轉正,這是否代表景氣已出現曙光?陳惠欣分析,自去年7月至今年4月加班工時連續十個月下滑,5月增0.7小時,是因為汽車零組件訂單增加所致,至於出口規模最大的電子零組件業,其加班工時依舊較上年同月下滑,因此加班工時未來是否繼續正成長也很難說。
民國110年薪資中位數曝 68%領不到平均薪資67萬
主計總處21日發布薪資中位數並指出,去年受惠於景氣復甦,各階層薪資都有成長,惟極端高薪族群成長最快,大幅推升平均薪資,以致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數占比升至68.31%,續創新高,反映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差距續呈擴大。至於各縣市年薪排名,新竹市、新竹縣、台北市居前三名,新竹市並首度升破百萬元。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指出,110年受僱人數有813萬人,薪資中位數是指排序第406萬名這位上班族的年薪(含經常性、非經常性薪資),去年薪資中位數升至50.6萬元,成長1.0%,而薪資平均數為67萬元,成長3.02%。陳惠欣表示,去年全球經濟回溫,出口暢旺,我國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業的薪資成長很高,但內需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薪資成長緩慢,甚至負成長,這是造成低於平均薪資的人數占比升高的原因。統計顯示,自發布薪資中位數以來,低於平均薪資的上班族人數占比逐年升高,101年是64.98%,110年擴大至68.31%,反映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差距,續呈擴大。至於縣市薪資統計,主計總處指出,各縣市平均薪資高低,取決於縣市產業發展型態,竹科所在地的新竹市,係半導體生產重鎮(43%受僱者在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製造業上班),因此薪水較高,而台北市則是金融保險業、各國企業總部所在地(受僱於金融保險業者占13.5%),因此薪水也高。陳惠欣表示,這份縣市平均年薪是透過所得稅等大數據、工商普查推估而得,109年台北市仍名列第二,110年新竹縣超越台北市,前三名依序是新竹市106.9萬元、新竹縣92.9萬元、台北市88.4萬元。其餘五都,新北市65.2萬、桃園市70.1萬、台中市60.8萬、台南市64.2萬、高雄市63.6萬。陳惠欣指出,各縣市的薪資不是指稅籍、戶籍設於該縣市者的薪資,而是工作地點在該縣市者的薪資,反映的是各縣市企業所提供的薪資水準。
前10月實質薪資 年減0.13%
企業替員工加薪,卻追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幾乎被通膨吃掉!主計總處昨公布今年1至10月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從上月累計年減0.07%擴大至0.13%,主計總處坦言,最主要是受到高物價影響。對受薪階級來說,人資專家楊宗斌解讀,直接衝擊是實質購買力下降。我國出口年增率開始出現負成長,已反映在製造業受僱員工數與加班工時上;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受全球經濟成長率放緩影響,10月製造業受僱人數月減1千人,除去年受疫情影響外,105年至109年第4季受僱員工人數都呈增加;10月製造業加班工時也年減2.8小時,已連續4個月加班工時呈現減少,須再持續觀察。國內防疫政策放寬,內需服務業明顯回溫,陳惠欣表示,今年前10月住宿餐飲業的經常性薪資年增5.59%,其他如內需服務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等,經常性薪資分別年增6.81%與3.65%,顯示內需服務業已漸走出疫情的陰霾。
主計總處認前10月實質薪資縮水 指通膨吃掉加薪
企業今年加薪成果,恐怕都被通膨吃掉!主計總處今公布,今年1至10月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減幅,從上月年減0.07%,擴大至年減0.13%,主計總處官員坦言,最主要是受到物價所影響。主計總處表示,今年1至10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4339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9%,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這是近22年來同期最大增幅,總薪資亦增3.51%;不過,企業努力加薪、通膨壓力卻更大,考量CPI的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3%,為近6年來首見,若含加班費、獎金等,實質總薪資年增0.46%。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全球景氣放緩的影響,陳惠欣表示,10月製造業受僱人數月減1千人、製造業加班工時則年減2.8小時,已連續4個月(7至10月)加班工時呈現減少的現象,後續要密切觀察。
「加薪全被通膨吃掉了」 主計總處:去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出現負成長
上班族去年加薪的成果,恐怕都被通膨吃掉了!主計總處今公布11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調查顯示,去年1至11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3138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86%,總薪資亦增2.95%;不過,若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05%,主計總處官員表示,這是自106年以來,首度呈現負成長。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顯示,去年好幾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突破2%通膨警戒線,全年平均漲幅1.96%;由於出口暢旺、景氣有製造業支撐,官員表示,去年加薪狀況比往年表現好,1至11月的實質總薪資年增1.03%、仍呈正成長。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官員從經常性薪資、總薪資的變化觀察,近年來廠商以發放獎金來反映企業營運狀況,可能增加發放頻率、也可能機動應對,因此,面對通膨壓力,去年實質總薪資仍正成長,代表我國實質購買能力仍上升。主計總處也同步公布11月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為817.1萬人、月增2.1萬人;主計總處表示,勞動市場回溫,受僱人數及經常性薪資連續5個月回升,受僱人數「總數」已回到去年4月、疫情前水準,不過,部分產業如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以及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等,仍受疫情影響,尚未完全恢復。
8月受僱人數、經常薪資連二月回升 仍未回到疫情前水準
主計總處今(13)日公布最新統計指出,隨著疫情趨穩,8月受僱人數、經常性薪資及總工時等三項指標,皆呈連續第二個月回升,反映國內勞動市場逐漸恢復,研判9月仍將繼續改善。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今年5月疫情進入三級警戒,5月、6月勞動市場指標紛呈下滑,惟隨著7月底疫情趨穩,相關管制鬆綁,勞動市場持續回溫,工業及服務業受僱人數於7月回升4.2萬人,8月再度回升3萬人,國內勞動市場已慢慢走出疫情的低潮。陳惠欣表示,以8月和7月比較,受僱人數增3萬人,經常性薪資成長0.76%,總工時也增加2.1小時,這三項指標都是呈連續第二個月回升,反映勞動市場明顯改善。但她也指出:「如果與疫情前比較,則會發現受僱人數仍比去年同月下滑1.7萬人、經常性薪資年增率1.66%的增幅仍不如疫情前,這說明勞動市場雖已較過去幾個月好轉,但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