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碳燃氫
」加速台灣減碳腳步 環團呼籲「跨黨派立委」支持2028無煤中火
環境部預計今年底前提出2030年、第3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環境部長彭啟明先前就透露,將提出比減24%更有企圖心的目標,為加速台灣減碳腳步,環團25日呼籲跨黨派立委本會期通過2028年無煤中火的主決議文;立委則要求中研院爭取中火採用去碳燃氫技術,促進淨零。環團昨在立法院強調,隨著2025年、2026年中火一期燃氣開發第1座、第2座機組運轉,加上台中港區民營中佳氣電供電,最遲到2028年就可搭配每年節電83億度、再生能源、儲電等多項能源轉型策略,使中火全部用煤量歸零。台中市爭好氣聯盟執行長岳祥文表示,我國未能達成第一期、第二期減碳2%、10%目標,賴政府還喊出2030年更嚴格減碳目標,但占全國10%碳排的中火,雖然到2032年可減少全國3%碳排,在此之前卻有3部燃氣機組上線,增加的排放量比3%還高,根本看不出政府減碳的決心,希望賴清德總統帶領台灣關掉32年來汙染最嚴重的中火燃煤機組,呼籲三黨立委攜手通過2028年無煤中火主決議文。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研究員趙慧琳則指出,希望當年提案汰除中火煤電、民進黨立委蔡其昌,與當年連署人民進黨立委陳秀寶、何欣純與其他中部跨黨派立委協商出2028年無煤中火主決議文,也呼籲國民黨立委楊瓊瓔、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攜手同黨籍台中市立委羅廷瑋、黃健豪和廖偉翔,也為中火脫煤努力。為協助國家達成能源安全與淨零排放的雙重目標,中研院推動「天然氣去碳燃氫MW級混氫發電系統建置及試驗計畫」,計畫期程從2025至2028年,總經費12.5億元。由於該計畫目前只與台電興達廠合作,國民黨立委羅廷瑋認為,中研院的計畫並未納入中火為實驗場域,讓當地居民失望。中研院長廖俊智回應,會向政府積極爭取在中火使用去碳燃氫,而除了中火,也希望在全球各地的天然氣廠都有機會利用到此技術,但要看研發是否順利。
經長:全球再生能源衝刺氫氣 中日德三國搶製造設備主導權
氫氣作為新一代能源而備受關注,儘管需求尚未爆發,但國際競爭已開始。經濟部長王美花5日表示,今年除了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也將氫能與地熱列為新能源開發的兩大重點,先前也曾表示,氫能是台灣非常希望和日本合作的領域;日媒報導,目前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綠氫」所需要的設備,包括中國、德國都積極投資研發,日本企業正在搶爭話語權「氫能是最近每個國家交流時都會提到的項目,」王美花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氫能將由國營企業帶頭做,在發電、工業、運輸推動氫能示範。台電也將以5%混氫發電,用於興達電廠發電驗證,中鋼會以長時間運轉驗證鋼化聯產。研究單位也將會開發「去碳燃氫」技術給商用機組供料試驗,持續研究再生能源產氫;中油今年也會逐步設置加氫站作為商業營運示範,在南部縣市開始試行氫能巴士,接下來評估液氫接收站。國發會日前也指出,氫能部份導入混/專燒發電技術,布局國際氫能進口料源,發展自產技術,穩定氫氣來源,外商西門子、三菱重工都和台灣簽署示範混燒技術,2025年進行第一批混氫發電示範。然而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佈2023年全球氫能源市場報告,提到中國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氫需求國。目前以利用化石燃料製氫為主,關於製造氫的電解槽,預測中國的裝機容量到2023年底將佔全球的5成,若取得進展,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綠氫」領域也可能掌握主導權,不能小覷。《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德國提出到2030年裝機量至少達到1000萬千瓦的目標,日本政府也制定到2030年使日本相關企業的水電解設備裝機量達到1500萬千瓦的目標,力爭搶佔10%左右的全球市佔率。像是德國西門子能源於2023年11月與法國大型燃氣公司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共同出資,在柏林啟動製造設備工廠,到2025年將把産能擴大到300萬千瓦。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企業、中國隆基綠能科技預計2025年將製氫設備的産能由現在的250萬千瓦提高至500萬到1000萬千瓦,2023年10月該公司還宣佈將在美國建設工廠。日本化學材料企業旭化成(Asahi KASEI)和東麗(TORAY)分別以2025年為目標,打算將製氫設備的産能擴大至約兩倍。但最大的問題是成本。美國調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報告顯示,中國製造設備的引進成本,比歐洲同行便宜7成左右,行業人士表示,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具有優勢,問題是能否在量產後降低成本。
蔡明興傳授兒子致勝密招:「先掌握這一點」 富邦金加薪「最高30%」
富邦集團6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謝年會,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允諾2024年加薪會參酌消費者物價指數、加得比通膨高有4%幅度,「績效好的還有加到20趴30趴」,相當激勵團隊之外,對於去年6月首度進入富邦金董事會的兒子蔡承儒表現,他則是說「我覺得他學習得蠻快。」36歲蔡承儒是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的獨子,2023年6月董事會改選,首次進入金控董事會,並擔任富邦人壽副董事長;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則出任富邦人壽董事,其子蔡承道則同時出任富邦產險、證券與香港富邦銀行的董事。富邦集團謝年會由蔡明忠、蔡明興二位董事長手持LED樹苗進場揭開序幕,象徵富邦正向力量的精神,將一步步傳遞至「Run For GreenTM」計畫合作的8個縣市,朝5年內種下10萬棵樹目標前進,並以「全員Run For Green TM全樹向前進」為主題,推出「尋找臺灣原生種」、「植人召集令」等加碼抽獎機會活動,除6日台北場,還有27日高雄場,總計約1.86萬名員工參加,總摸彩獎金逾1,600萬元,總中獎機率約52%。蔡明興也對於兒子蔡承儒進入金控董事會半年多來的表現說,「他很努力在學習,比較溫和謙虛一點,不會很多的發言」「我平常跟他談,覺得學習得蠻快。」蔡明興並說,「我是期勉他先要研究了解金融業有甚麼風險,不要先研究有甚麼好處,聽聽看同業說風險在哪裡,以後有一天你要自己經營的時候,趁現在你還不用作主的時候,你好好觀察金融業有哪些風險,因為金融業的風險其實還蠻多的,你能夠掌握風險的話,才有辦法致勝。」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並說,富邦金累計至2023年前11月穩居金控獲利龍頭寶座,連續七年入選最高等級「道瓊世界指數(DJSI World)」成分股,亦持續八年入選「道瓊永續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並在「資訊揭露透明度、稅務政策、人權議題、勞工關係實踐指標」等4個評比項目的得分居全球保險業之首,ESG表現深受肯定。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則指出,即使公司已逐漸走出防疫險影響,仍須謹記蔡萬才總裁的教誨,做好風險控管,方能永續經營。他並鼓勵同仁,身處在掌握資金的金融業,面對更加嚴峻的氣候風險與挑戰要肩負起更重要的角色,期待富邦集團能達成兩大目標:邁向永續社會,共促台灣淨零轉型、擴大集團合作創新,正向力量回饋社會。蔡明忠表示,富邦金控與台灣大哥大去年共同捐贈中央研究院1,000萬元研發獎勵金,鼓勵研究人員投入「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三大淨零科技,成功促成中研院團隊成功串接台電小型商用發電機組,發出「去碳燃氫」的第1度電,立下台灣潔淨能源發展的里程碑;集團並持續擴大正向力量回饋社會,富邦慈善基金會今年已連續第八年捐贈創世基金會,總計捐助金額為1,300萬元,希望替即將到來的龍年增添溫暖,幫助寒士及植物人過個好年。
蔡政府減碳目標已跳票! 科學環團:中研院「去碳燃氫」根本吹牛
關心台灣能源困境及地球氣候變遷的科學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於12月5日召開記者會,痛斥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漏洞百出,而台電公司、經濟部、中研院等部門都是幫兇,例如:台電燈號繼續擦脂抹粉;中研院甚至宣稱「去碳燃氫」產出淨能量為投入能量的「6倍」,完全無視物理定律,竟然都沒人出面糾正,所以他們必須召開記者會,以正視聽。氣候先鋒者聯盟創辦人、電力從業人員的楊家法指出,台電與中研院最近正在提倡「去碳燃氫」,宣稱「從天然氣中提煉氫氣,分離出固體碳,再以氫氣做為發電燃料,沒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至於遺留下來的固體碳(碳黑),性質與石墨相似,可以做為工業原料,或是備用能源。楊家法認為,上述說法在理論上還說得通,但中研院在公開文宣上聲稱的「去碳燃氫,產生的能源增加了6倍」卻錯的離譜,痛批「天然氣經熱裂解轉換後的氫氣,總能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哪有產物比原料的能量還高的道理?依照中研院的邏輯,那天然氣發電產生的能源,不就是無窮大了?要是中研院是對的,那愛因斯坦發現E=MC^2,根本就遜掉了,我很訝異國家級的科學研究機關,竟然會有這樣的論述。」那真相是什麼?「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究竟如何?楊家法解釋,以熱裂解天然氣來產氫,這樣生成的氫氣由於少了一部分的可燃物(碳),所以最多的熱值只有原本的55%,換言之,發同樣1度電,要用1.8倍的天然氣為材料來製作氫氣,經濟效益不足。而且碳黑的價格能否像中研院說的這麼高,也是個大問號。另根據台電、中研院的說法「去碳燃氫每年可減少7000噸碳排」,然而台灣核電廠每年的減碳效果卻是295萬6000噸!這意味著去碳燃氫的減碳效果「根本只是核電廠的零頭。」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員陳中舜博士也補充,中研院提出的熱裂解法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之所以在國際上未受重視,就是因為它的產氫效果普通。而且甲烷同樣是溫室氣體,若要減碳,該做的應該是減少使用量,而不是換個名目增加使用。至於碳黑,陳中舜則說明,要是用這種方法製氫,並做為發電主力,那麼每天生成的碳黑將會非常巨量,工業界要如何消耗?只能保存了,這種易燃物要是儲存不當,一把火就會快速的燒回二氧化碳,那麼原本碳封存的設想就會完全破功。再說近8年以來,蔡政府的再生能源電力鋪設,是否達到減碳效果?楊家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表示「從2015年到2022年,台灣發電量增加了298億度電,但是增加的發電量,火力發電佔了98%,而低碳電力只佔2%」,會有這樣的數據,主因就是核電佔比在這段時間持續減少,那些新增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只能勉強補上失去核能而遺留的低碳電力空缺。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年核二廠在3月除役停機,所以今年前10個月的低碳電力(核能)減少了55億度,但再生能源只增加14億度,導致2023年的低碳電力,將比2015年的低碳電力還低!氣候先鋒者聯盟痛批,蔡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碳,經濟部也曾在2022年3月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說,「以2005年(民國94年)為基準年,目標:一、2020年要達到減碳2%;二、2025年要減碳10%;三、 2030年減碳20%。」然而,根據環境部2023年最新出版的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最新統計到2021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是297,007千噸co2e,跟2005基準年的290,552千噸co2e相比,增加了2%多,換言之,2020年減碳2%的目標根本就已經跳票,更不要說2025年「減碳10%的目標」了,在增加發電量皆是火力發電的情況下,鐵定也會跳票!氣候先鋒者聯盟也呼籲,明年新總統上任後應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同時順應COP28,全球22國的倡議,支持核能發電,「用科學來評斷,而非由政客評斷核能。你可以選擇支持或不支持核能,但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核能。」
與國際接軌!台電、歐洲商會共同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
台電與歐洲在臺商務協會(ECCT)5日共同發表「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Paving the Way to Net Zero Power Report)」,內容涵蓋碳中和策略、氫能發展與混燒技術,以及電動車等綠能議題,透過台電與歐洲商會部分成員如駐台辦事處及其企業會員共20個機構集思廣益,彙整取材自法、德、荷、日、美等超過10國的經驗,並依政策脈絡、供給面、電網面與需求面提出能源發展政策觀點與因應解方,是業界最佳淨零實務指引。「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發布會5日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行,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及歐洲商會理事長尹容將報告書共同呈遞給經濟部代表次長曾文生,歐洲商會執行長何飛逸、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法國在台協會、芬蘭辦事處代表與約50位歐洲企業代表等各界貴賓也出席見證。經濟部次長曾文生5日受邀出席「電力淨零路徑報告書」發布會,見證台電與歐洲商會共同探討淨零轉型方向與邁向電力淨零路徑的努力成果(圖/台電提供)。台電表示,隨著各部門電氣化需求陸續成長,電業成為國家達成淨零的關鍵角色,為與國際接軌共同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電專屬研發單位「綜合研究所」與歐洲商會轄下組織「低碳倡議行動(Low Carbon Initiative, LCI)」於2021至2022年間共同舉辦10場交流研討會,主題涵蓋碳中和策略、氫能、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風機葉片回收、儲能等全球淨零趨勢及技術應用議題,累積逾1300人次交流討論,如今將研討會精華內容集結成冊,展示雙方探討淨零轉型方向與邁向電力淨零路徑的努力成果。台電也說明,報告書除了包含台電與歐商會員在各項領域的初步研討成果,也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邀集如台灣德國萊因、施耐德電機、沃旭能源等眾多業界代表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在「碳中和策略方向及路徑規劃」主題,談到歐洲各國與日本在減碳技術、再生能源、氫、氨能、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發展策略,並討論擴大國際合作交流以加速達成減碳目標;報告書也針對氫能發展多有討論,包括探討氫能於國際上的實務應用,以及氫氨混燒的實例與技術可行性。台電指出,透過了解國際最新發展動態和產業現況,台電致力將各國經驗轉化為業務推動能量,並進一步發展新能源應用,如今年2月選定高雄興達電廠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並於11月與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中央研究院共同發布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研究成果,由總統蔡英文親自出席予以肯定。面對淨零轉型挑戰,台電依據經濟部「先低碳,後零碳」的策略架構,以「風、光、熱、海、氫、儲、匯」作為淨零轉型關鍵技術,並從供給面、電網面與需求面,分階段規劃推動電力淨零排放。台電表示,後續將規劃致贈報告書給國內外產官學研界各機構,及歐盟各會員國,未來也將透過綜研所與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的各國會員展開進一步合作,針對電網安全、輸配電技術、智慧化資產管理等議題進行交流,除了電力淨零,亦發展最佳減碳途徑,落實2050淨零排放能源轉型目標。台電廣告
綠能環保類股再添新軍 華懋科技21日掛牌大漲112.5%
替高科技產業處理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的環保空氣處理設備廠華懋科技 (5292) 21日以每股68元掛牌上市,開盤即以大漲開出,由於普通股股票自上市買賣日起五個交易日,股價採無漲跌幅限制,所以最後收在144.5元,大漲112.5%。華懋21日在台灣證券交易所舉行上市掛牌典禮,華懋董事長鄭石治表示,將持續秉持以往的誠信、專業、創新、服務的精神,不斷以創意設計開發新產品,及技術應用系統,使華懋科技成為客戶無可替代的信賴夥伴,也會落實公司治理,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環境,環境永續經營、也就是ESG企業永續發展來回報各位股東及投資者。除了提供半導體等產業環保空氣處理,鄭石治在受訪時透露,能源回收再利用、減碳是重要議題,因此將發展氫能源事業,不是走「去碳燃氫」路線,而是與學術機構合作研發,採取氣化技術,過程需加熱至攝氏800度,比裂解製程的約600度要高,但產生的碳較少、比較環保,將在3至5年建置氫能源生產系統。華懋科技為環保空氣處理設備專業廠商,在高科技產業尚未制定相關工廠揮發性有機氣體污染防制相關法規時,就已進入此領域,累積不少大型專案規劃、設計、施工、測試等完整經驗,獲得半導體、光電、電子、石化等產業龍頭肯定,以整體半導體產業來看,該公司在國內市占率約7成。華懋資本額為3.48億元,今年前三季合併營收14.42億元、年減0.91%,但營業利益2.24億元、年增30.01%,表現為近年最佳。稅後淨利2.07億元、年增15.53%,每股盈餘(EPS)6.73元。承銷價以每股68元掛牌,先前公開申購時吸引超過31.9萬人參與,中籤率僅0.25%。
天然氣低碳技術大突破! 中研院推「去碳燃氫」已能用於發電
國產淨零技術新突破!台灣電力公司與中央研究院14日共同舉辦「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布會」,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跨出實驗室,成功串接到小型商用發電機組,先在台電的高雄興達電廠做示範點,將裂解出來的無碳氫,混入天然氣中,大約可以節省5%的天然氣,除了可以零排碳,過程中取出超高純度的碳還可以再賣給民間廠商,成為有價值的化工原料。「能源轉型是一棒接一棒,能源科技的創新,將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總統蔡英文14日親自出席且全場聆聽技術發布會,可見其重視程度。蔡英文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共識,政府已宣布在2030年前,將投入9千億元來推動12項關鍵戰略,今年3月也提出「淨零科技方案」,每年至少投入150億元,加速淨零科技的研發和應用。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國際上現有的技術還無法淨零,所以要找到適合台灣的新技術,而「淨零五支箭」就包括「去碳燃氫」,台灣一年有近3億噸的碳排,其中有50%來自發電,所以先選擇發電量最大的天然氣來減碳。過去做法大多是甲烷裂解出氫,過程中還是會排出二氧化碳,國際做法是進行碳捕捉和碳封存,但這次中研院的技術,是將天然氣高溫裂解後,用自己獨特的技術,產生出氫氣和固態碳分離,所以不會以氣體的碳方式排出,而是形成純度相當高的固態碳,這個技術除了能在台電的天然氣機組旁直接設置機器投入發電,省去運送和儲存氫氣的成本和風險外,未來也能與民間廠商合作。這次的去碳燃氫技術是中研院研發,整合進台電引進的國內第1套65kW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今年9月成功以混氫10%比例運轉發電,而高雄興達電廠為混氫發電示範點,會先以5%氫氣比例取代天然氣,預計今年12月開始混燒,預計一年可減少7千噸碳排。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目前還沒有做到大型機器,是因為包括西門子、奇異、三菱等發電機組廠商都還在開發混燒氫氣機組,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所以也希望可以藉此讓各種新創企業一起來參與,打造出各種可能性。而這次由興達電廠示範後,未來也可以利用既有的機組做調整,所以台電近期買的新機組,供應商設計時就已經預留空間,未來能轉換成燃氫的準備。
台灣大與富邦金合捐1000萬元 加速中研院三大潔淨能源技術研發
面臨全球碳排放量不減反增,地球快速升溫,加速能源轉型至關重要,富邦集團旗下台灣大哥大與富邦金控今(3日)宣布,共同贊助一年1000萬元,參與中央研究院「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協助研發去碳燃氫、地熱能、海洋能三項前瞻淨零科技。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雙方也簽署合作協議,產研齊心加速台灣減碳步伐,朝淨零願景邁進。蔡明忠表示,面對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開發新能源迫在眉睫,國家學術最高機關中研院在廖院長帶領之下,捲起袖子幫助台灣克服能源挑戰,更讓我們成為第一個率先響應「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的民間企業,期盼加入企業力量,為中研院研發「地熱能」、「海洋能」以及「去碳燃氫」三大潔淨能源開發技術,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期待透過拋磚引玉,開啟政府、產業以及學術單位之間,更多的互動與對話,為台灣發展高減碳效益產業鏈,打開更多可能,為世界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廖俊智表示,中研院自2023年正式啟動「淨零科技研發計畫」,初步針對高減碳效益的淨零科技,如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主題,推動「任務型計畫」,亦即設定明確目標與里程碑、高強度追蹤管考的方式執行計畫,希望藉此加快科技研發之進程,後續也將規劃成立「淨零科技研發講座」,實質鼓勵達到具體目標成果的研發團隊。本次產研合作,其中「去碳燃氫」能源技術將裂解天然氣,產製的氫氣後續可以發電應用,而其副產品固態碳,則透過另外儲存再利用,朝低碳或零碳的準綠電目標邁進,且有望在短期內落地實施;「海洋能」以及「地熱能」則受惠台灣東海岸為黑潮洋流流速最快速穩定的區域之一,及位處環太平洋火環帶蘊藏大量地熱的優越地理條件,在質與量上都極具綠電發展潛力。
環保署7日再戰四接案 侯友宜選辦質疑黑箱
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交鋒再起,環保署宣布7日續辦四接環評,但不再開放民眾進場旁聽發言,引發外界批評;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競選辦公室今(3)日質疑,難道民進黨解決缺電的方式就是決策黑箱,而基隆市政府則表示,市長謝國樑當日會出席會議,向中央明確表達海洋生態永續發展的決心。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和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等人,上周共同召開「誠實面對北東電網供電缺口」記者會,並高喊油改氣、基隆健康、生態、財富三好、全台共好等口號,讓四接相關討論再起。支持四接的團體主要訴求,包括阻擋協和電廠轉型將導致北東電網超過安全負荷,北北基宜會面臨限電風險;基隆空汙無法改善,中南部被迫送電支援,導致2030年中火無煤時程延宕;台電最新版方案已是影響海洋生態最小的方案,且台灣東北角多一個天然氣接收站,可分散LNG船的補給風險,有助於能源穩定。此外,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劉志文則表示,天然氣電廠排碳量是燃煤電廠的一半,算是一種潔淨能源,歐盟也把天然氣視為一種準綠電。他認為,政府現階段是把天然氣當作過渡期的潔淨能源,「以氣養綠」用天然氣培養綠電成長,天然氣由於是可控制的基載電力,機組升降載可以在短時間快速調控,能跟再生能源發電互補。劉志文也說,中研院已發展「去碳燃氫」相關技術,可將甲烷裂解出氫氣,這種氫氣是無碳氫,而且這種氫氣目前可以和天然氣混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他說,氫能發電作為未來可控制且穩定的零碳電力,有助於2050零碳排目標。只是對於專家學者的訴求,基隆在地組織「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表示,四接案環評程序的卡關主要是台電環評資料不完備與環評已涉環評違法,這些都是經濟部與台電該負的行政責任與法律責任,學者別為公部門擦脂抹粉,找藉口開脫。環保署7日將召開的環評會議,因不再開放民眾進場旁聽發言,引發外界質疑有黑箱疑慮。侯友宜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陳柏翰就批評,難道民進黨解決缺電的方式就是決策黑箱、扼殺民意,對基隆「滅海滅港」。基隆市府發言人余治明則強調,市政府對於四接案秉持依法行政,謝國樑7日會出席環評會議,並會向中央明確表達市府對於海洋生態永續發展的決心。有行政部門人士則私下透露,民進黨政府執政下強推能源轉型,卻疏於與社會溝通,北部有四接爭議,南部則有九崴天然氣電廠興建卡關,就連自家綠委都不挺要求撤案,因此2025能源配比不能達標,一點也不意外。
台電興達電廠今動土 「16米氫氣槽車」現場模擬台灣首部混氫發電機組
台電今(18)日上午於興達發電廠舉行「興達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動土典禮」,台電燃氣混氫發電示範計畫正式動工,並特別將長達16米的氫氣槽車開到現場,模擬未來混氫示範運作。為邁向「電力淨零」目標,台電近來積極發展新能源應用,繼去(2022)年4月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混氫發電示範合作備忘錄(MOU),目標於2025年達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今(18)日舉行計畫動土儀式,為我國淨零排放目標再踏出關鍵一步。台電表示,本次計畫呼應高雄淨零城市願景,選定興達電廠作為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將透過升級改造既有機組,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預計年底正式投入測試運轉,2024年可望提前達標混氫5%發電示範。台電指出,面對2050淨零排放國際目標,台電除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亦透過新能源應用,讓既有發電機組可兼顧穩定電網與減少碳排。興達電廠既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222.6萬瓩,每年可發超過150億度電。此次混氫發電示範計畫以既有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發電機為主體,與同類機型在歐洲已實際投入混氫發電的原廠西門子能源公司合作,將於今日動土後,進行燃燒器改造,並新建氫氣、天然氣混合設備,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興達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將與原廠西門子能源公司合作,以既有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發電機為主體,進行燃燒器改造,並新建氫氣、天然氣混合設備,同時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以高壓儲存的氫氣,透過氫氣槽車送入電廠後,先於加氫站將槽車內氫氣減壓,並經由輸送管路運送氣渦輪機房,透過混合設備以5%比例與天然氣(95%)混合後,再送入既有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機組(GT3-3)進行混燒發電。(圖/台電提供)台電表示,氫氣是以高壓氫氣槽車運送至電廠,為確保混燒發電時氫氣輸送穩定,將同時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預計11月完成改造與新建工程,12月正式邁入氫氣混燒驗證階段,預期2024年可提前達標燃氣混氫5%發電示範,未來更預期可搭配技術發展,逐步提高混燒比例至15%,並評估推展至其他機組及電廠。台電除陸續攜手西門子、三菱等國際大廠推動既有發電機組結合新能源應用的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發電示範,台電亦甫於2月與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中央研究院簽署減碳綠能合作備忘錄,將在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領域密切合作,努力透過多元管道務實朝電力淨零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