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
」這癌奪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109年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為國內十大癌症第5位,但卻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2位,由此可見,肝癌相對其他癌症預後差。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種類包含肝細胞癌、膽管癌等,其中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約佔成人肝臟惡性腫瘤的85%,為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類型。B、C肝炎患者占肝癌總人口逾5成肝癌是肝臟腫瘤的其中一種,有肝腫瘤並不一定代表是肝癌,台大癌醫中心吳耀銘副院長說明,肝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腫瘤包含血管瘤、局部增生性結節、腺瘤等;而惡性腫瘤包含原發性肝癌、膽管癌、轉移性肝癌。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癌是由肝炎到肝硬化演變而來,並非單一因素造成,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者、肝硬化、或是有長期酗酒習慣者皆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其中,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為高度危險群,約占肝癌總人口50-60%。三項診斷工具 幫助確診肝癌肝癌的診斷方式包含抽血、影像學檢查與組織病理學檢查。抽血與超音波檢查是初步篩檢肝癌的工具之一,透過抽血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否超標來初步懷疑是否有肝癌,但並非每位肝癌患者的AFP都會升高,因此即便數值正常也不能斷定沒有肝癌,而肝癌的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 (PIVKA-II),敏感性較AFP高,也被應用於臨床檢測,政府有對符合條件的民眾提供健保給付。影像學檢查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當超音波掃描發現疑似肝腫瘤,則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來確認。若檢查出腫瘤是否需切片?吳耀銘副院長指出,因肝腫瘤穿刺切片過程多少會出血,也有機率增加癌細胞擴散風險,因此若評估後高度懷疑為肝癌,就建議直接治療。術前評估很重要 這群肝癌患者可手術吳耀銘副院長表示,目前肝癌的完全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電燒與肝臟移植。根據經驗,僅有約20%的肝癌患者適合手術切除,而除了腫瘤數量、大小之外,醫師還會根據腫瘤位置、肝臟殘餘功能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手術治療。肝臟殘餘功能被視為重要的評估條件,手術前可以透過綠靛基質氯化物(ICG)檢查,透過藥物注射後抽血檢驗藥物在肝臟代謝後於血中殘留的濃度,了解肝臟代謝功能是否適合手術切除治療。肝癌手術難度高 新式器械助操作更順利吳耀銘副院長指出,肝臟內部的血液循環相當豐富,因此手術困難度高,如何在精準切除的同時也要妥善控制出血,就是一大挑戰。近年來,隨著手術器械的大幅改良,有效降低了手術的意外狀況和出血量,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現在約95%的肝癌手術個案已不須輸血。吳耀銘副院長舉例,像是腹腔鏡手術搭配超音波刀可以有效震碎肝細胞並清楚看到血管、膽管的管狀結構,若管狀結構直徑小於0.5公分,還可以在完成切割的同時一併止血,但過往超音波刀都有連接線材,需要在手術中邊操作邊整理,影響醫師視線與操作靈活度,所幸目前已有無線超音波刀,幫助手術過程更加順利。若屬於肝功能不好、有肝硬化、反覆性癌症復發者,根據「美國舊金山大學準則」,沒有轉移或血管侵犯、單一腫瘤6.5公分以下、腫瘤顆數小於等於3顆,加起來直徑小於8公分,則可以考慮肝臟移植。若被評估手術、電燒都不適合,則可考慮肝動脈栓塞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質子治療等;若癌細胞已經轉移,則考慮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高危險群須定期追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末期,吳耀銘副院長呼籲,目前並沒有完全避免癌症發生與復發的方法,高危險族群,特別是B、C型肝炎患者,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2歲女熬夜愛吃燒烤…肝右側冒拳頭大陰影 醫診斷肝癌「切掉半個肝」
大陸廣東省深圳一名22歲女子長期吃燒烤,一開始總覺得肚子脹脹的,後來發現腫塊越來越大,就醫被診斷出是原發性肝癌,幸好手術切除腫瘤後,恢復狀況良好。醫師提醒,作息必須規律,避免熬夜、吃燒烤,尤其是B肝病毒攜帶者,切勿大意。根據陸媒《廣州日報》報導,22歲小黎(化名)3年前到深圳工作,與同事一起住在宿舍,天天幾乎吃外面,還常點燒烤當宵夜,由於下班時間晚,回家不睡覺,經常熬夜到凌晨4、5點。2019年,她在體檢時才發現自己是B肝病毒攜帶者,由於對這方面知識缺乏了解,因此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也沒有定期回院檢查。今年夏天開始,小黎總覺得肚子很脹,以為是消化不良,因此吃胃藥解決,之後摸到右腹部有腫塊,但不會痛,也就沒管它,直到腫塊越來越大,按下去會痛,才驚覺不對勁。她前往深圳大學總醫院肝膽外科就診,結果CT結果顯示,她的肝臟右側竟有個拳頭大的陰影。醫師看完後,要求小黎必須立刻住院。醫師表示,後續為小黎做了右半肝切除手術,所幸術後小黎身體狀況恢復不錯,腫瘤沒有侵犯臨近器官,也沒有遠處轉移;另外,術後病理確診為肝細胞性肝癌。醫師指出,B肝病毒攜帶者本身俱備肝癌高風險,加上長期熬夜、經常吃燒烤,且身體發生異樣仍不及時處理等諸多因素,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導致了這麼嚴重的後果;醫師提醒,作息必須規律,避免熬夜、吃燒烤,尤其是B肝病毒攜帶者,切勿大意。(影片請點我)
66歲婦人「驗孕2條線」…超音波確認怪怪的 醫找到原因笑了:發現及時
大陸湖南省長沙一名66歲黃姓婦人日前體檢,報告顯示,腫瘤標誌物檢測中的甲胎蛋白(AFP)明顯升高,且驗孕試紙還出現「2條線」,讓大家大吃一驚。最終醫生找出原因,原來黃婦不是懷孕了,而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根據陸媒《瀟湘晨報》報導,66歲黃姓婦人日前到醫院體檢,發現試紙條上顯示「兩條槓」。眾人驚呼,「66歲老人懷孕了?」不過與過去不同,黃婦今年腫瘤標誌物檢測中的甲胎蛋白(AFP)明顯升高,引起醫生注意。醫生說明,甲胎蛋白(AFP)是一項靈敏的腫瘤標誌物,其異常升高主要見於原發性肝癌,也可見於其他的一些生殖細胞腫瘤,比如絨毛膜癌等。為了確認結果,醫生馬上向健康管理中心諮詢情況,但其他數據均未提示原發性肝癌和生殖細胞癌的可能。醫生使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試紙條(驗孕試紙)對黃婦血液再次進行確認,結果試紙條上出現「鮮紅的2條槓」。為求謹慎,醫生對黃婦照超音波,結果顯示,子宮已老化,沒有妊娠跡象。這時,醫學檢驗科主任胡方興提出,可能是血液中的某種干擾物質引起2者的假性升高,俗稱假陽性。而什麼物質既能引起AFP假陽性,又能引起HCG的假陽性,答案呼之欲出,就是類風濕因子(RF)。果然檢測結果顯示,黃婦體內有高濃度的類風濕因子,而封閉後檢測的AFP和HCG均處於正常範圍內。對此黃婦透露,最近幾個月身體確實有點不舒服,起床總覺得身體僵硬,手腕關節、掌指關節疼痛,還以為是出遊太多,過度勞累導致。醫生表示,所幸發現及時,尚處於疾病的早期,只要積極的規範治療,很快能夠緩解疼痛,減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