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
」 癌症 卵巢癌 胰臟癌 腫瘤 乳癌用生命在演出 王琄被目擊淚灑舞台
綠光劇團世界劇場系列《當妳轉身之後》睽違8年將於11月底重啟演出,昨(13日)舉行著裝整排,劇團特別邀請多位名醫師走進劇場近距離欣賞,知名台大婦產科醫生施景中觀看後則寫下「這部劇給我們臨床醫師相當大的反思空間」,對於主角王琄的詮釋,「她是用生命在演戲,演完淚水灑在舞台上,遠遠的我都看到了。」《當妳轉身之後》改編自1999年普立茲劇本獎作品,作者寫下自己在癌症治療中心的觀察,描述一位教學一絲不苟、略顯不近人情的文學女教授,無意間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生命的消逝迫使她褪下教授的光環,只能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地接受各種化療。劇中由王琄心寒說出:「不是疾病使我疼痛,是治療使我疼痛。」一個人面對死亡,更痛苦的是知識似乎沒有讓她遠離死亡,因此對人生和自我展開不同的反思與對話。回憶起第一次面對死亡的生命經驗,王琄回憶自己媽媽離世時,接到父親嚎啕大哭的電話,當時的她正在排練場上,搭上計程車回家的路上,心是空掉的,父親更因衝擊太大幾乎失能,她幫母親化妝,穿衣服,「這是多大的衝擊,我記得當時我正要演出一齣音樂劇,聲音是上不去的,幾乎降了8度無法演出,生理也產生的變化,所以我開始去上死亡學、心理學課,看這方面的書。」羅北安則提到,父親離世時,自己一滴眼淚都沒留,「直到有天孩子坐在我大腿上玩耍時說著一句『好想念爺爺喔』,我拒絕很久不想承認的事實,就這樣爆炸性的哭了。」而身為這齣戲編劇的吳念真,回憶起從小就與死亡近距離接觸,在礦區坑口常常看見叔叔們被草蓆蓋著,旁邊亡者家人們燒著紙錢,「我常常看到淚流,但我淚流的原因是因為捨不得還活著的家人。」吳念真同時也透露當時父親臨終前,不願讓孫子到病床前,他承認他也會選擇不讓自己的孫子看到自己離去的模樣。《當妳轉身之後》睽違8年再度重演,原班人馬王琄、譚艾珍、羅北安、曾少宗、張靜之重新與角色敘舊、重新認識自己。體驗生命的緣起緣滅,從痛苦、不甘、到淡然放下,轉身之後又是新的旅程。導演吳定謙最後分享:「面對死亡『不要害怕』是一件很難的功課,但其實它離我們很近,應該花一些時間好好思考這個人生課題,將這些挑戰轉化為療癒與成長的力量。」綠光劇團世界劇場生命喝采之作《當妳轉身之後》購票請上Opentix售票系統。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不菸不酒30歲男莫名罹患腎癌 專業醫:一次性餐具得少用
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日前分享一起案例,一名平時不菸不酒的30歲男子莫名罹患腎臟癌,而劉博仁在幫期檢查的時候,發現該名男子體內的PFAS(多氟烷基化合物)嚴重超標,推測這就是男子罹癌的原因。劉博仁也提到,為了身體健康著想,真的要少用一次性餐具,盡量減少曝露於PFAS風險中的機會。劉博仁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一位30多歲、日常不菸不酒的男士莫名罹患腎臟癌,由於實在不知道為何會罹患,所以劉博仁便幫其進行檢查,結果意外發現該名男子體內多氟烷基物質PFAS超標。劉博仁表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先前就刊登一項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前列腺、肺、大腸和卵巢癌篩查試驗」(PLCO)的324例RCC病例及其匹配對照組的血清樣本,重點關注了全氟辛酸(PFOA)及其他7種PFAS的濃度。研究結果顯示,PFOA與RCC風險呈正相關。具體而言,血清PFOA濃度每翻倍,患RCC的風險就增加71%。更令人警醒的是,PFOA濃度處於最高四分位的個體,其RCC風險是最低四分位者的2.63倍。即便在調整其他PFAS濃度和排除腎功能減退個體後,彼此之間仍有高度關聯。劉博仁表示,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了PFOA作為腎致癌物的證據,對於普遍暴露於這一持久性化學物質的廣大人群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劉博仁解釋,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是一類具有高度持久性的化學物質,在美國超過98%的人群血清中都有檢測到這些化合物。先前針對高暴露人群的研究表明,暴露於全氟辛酸(PFOA)可能與腎癌風險增加相關。但儘管如此,尚不清楚PFOA或其他PFAS是否會在一般人群中所見的濃度下引發腎細胞癌(RCC)的風險。而劉博仁在出席「健康云之道」節目時表示,PFAS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存在於大家熟悉的不沾鍋鐵氟龍塗層中,還廣泛應用於雨衣、防汗衣物、一次性紙杯和紙盒等日常用品中。劉博仁特別提醒,PFAS能讓物品表面平滑,減少摩擦力,也具有防水效果,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中毒風險。特別是不沾鍋如果有刮痕,在高溫下可能會釋放出PFAS,增加人體攝入的風險。劉博仁也提到,目前歐盟許多國家已經立法限制PFAS的使用。
王琄揣摩癌末病患 勉勵病友傾聽抱抱自己
綠光世界劇場《當妳轉身之後》睽違八年再度演出,由吳念真改編,吳定謙執導,原班人馬王琄、譚艾珍、羅北安、曾少宗、張靜之強勢回歸合作重新演譯。這八年來演員們都仍保持聯絡,得知要重演義不容辭地答應了,大家表示這是一齣很有愛跟歸屬感的作品。《當妳轉身之後》劇情描述一名50歲的文學女教授突然罹患卵巢癌,開啟對人生和自我不同的反思與對話,並逐漸走向生命旅途的盡頭。王琄要揣摩癌末病患化療時的各種不適反應,治療時的恐懼、徬徨、淡定、起伏等心理狀態,並隨時抽離以第二人稱與現場觀眾閒話家常,緊湊且精彩的情緒轉換。王琄二度詮釋這角色,自曝重新再看劇本,台詞竟然很陌生,八年後王琄自認自己更勇敢、坦然、也更接近死亡,但還是會持續鍛鍊身體,重訓跳舞超慢跑,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她也鼓勵面對癌症病友,癌症來臨當作是人生中的一封情書,趁這個時候好好的抱抱自己、傾聽自己。《當妳轉身之後》劇中探討死亡、醫德倫理、生命價值等議題,透過吳念真的編改,台詞更貼近我們。左起演員王琄、張靜之。(圖/綠光劇團提供)演出護理師的張靜之,在女教授的最後一程中扮演溫暖的陌生陪伴;曾少宗則詮釋那位讓女教授感到難堪跟尷尬的學生,身為主治醫生之一的他,在情與理之間挖掘生命。另外兩位資深硬底子演員譚艾珍及羅北安,則分別飾演女教授的大學老師及主治醫生,在內斂踏實的安定感以及醫學權威的疏離感,兩者的對待之下,女主角王琄將一戲到底演「活」倒數日子。回應重新製作這齣戲,身為導演的吳定謙提到:「面對死亡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齣戲探討生死與人際連結的深度,觸動了許多人的心,也讓導演吳定謙對生命態度有了新的理解。而編劇吳念真跟大家分享這齣戲時提到,希望觀眾能透過這齣戲去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也表示非常喜歡吳定謙面對死亡練習的結論,就是自我精進、與人為善。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洋蔥全身是寶 醫曝能防4癌:促排便、增好膽固醇
你喜歡吃「蔬菜皇后」洋蔥嗎?近日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說,常吃洋蔥能讓胃癌下降25%,得卵巢癌、乳腺癌、咽喉癌等機會也會下降,洋蔥也能降血壓又助排便,有為病人天天吃半顆洋蔥,2個月後好密度膽固醇增10%,洋蔥「全身是寶」。劉博仁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說,他在門診常推薦病人吃洋蔥,因為洋蔥有槲皮素與微量元素硒能抗癌,而由研究指出,常吃洋蔥的人,患胃癌機率會下降25%,胃癌死亡率下降30%,所以如果胃不好要多吃洋蔥,多吃洋蔥也能降卵巢癌、乳腺癌、咽喉癌比例。劉博仁說,洋蔥的前列腺素A是個特殊東西,能讓血管擴張,血壓就會下降,血壓也會較放鬆,有高血壓的人可多吃。劉博仁指出,洋蔥還有抗氧化物質,含硫化合物也防壞膽固醇氧化,有位病人膽固醇一直控不好,每天吃半顆洋蔥後,2個月,高密度膽固醇增加10%。劉博仁說,洋蔥纖維量很多,能助消化,所以吃洋蔥腸道蠕動好像較快,如果有便秘也能多吃洋蔥促進排便,女生便祕吃洋蔥特別好;如果停經婦女吃楊淙也能刺激女生雌激激素,增加鈣質吸收,降低骨質疏鬆,所以洋蔥入菜可以說全身都是寶。農業部也曾教大家如何挑洋蔥,農業部在臉書發文,「挑選時以球體完整堅實、表皮完整光滑、乾燥、無萌芽、無鬚根及無腐爛為佳。」至於要怎煮,農業部指出,「洋蔥烹調方式多元,生食清甜爽口,烹煮後柔軟甘甜,無論涼拌沙拉、洋蔥炒蛋、咖哩、蓋飯、搭配肉類快炒或熬煮鍋物高湯,生熟料理都好吃!」
太害羞不敢就醫!人妻「私密處長痘」自行擦藥膏 1年後慘病逝
身體出現異常是警訊!婦產科醫師鄭丞傑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了一個自己經手的案例,一名32歲的女子私密處出現異物,卻因害羞不敢就醫,自行使用藥膏,最終因延誤治療而不幸過世。鄭丞傑在節目上表示,這名女子性格內向且保守,結婚後她的丈夫甚至未曾見過她的私密處。懷孕後更是拒絕與丈夫同房。女子由於私密處長了異物,一直自購藥膏來塗抹,但病情不僅未見好轉,反而惡化。直到丈夫驚覺妻子健康出現問題後,才發現她的私密處已經出現潰瘍。最終女子才在丈夫的堅持下去婦產科診所就診,隨後醫師建議她轉診至大醫院,並由鄭丞傑負責接診。鄭丞傑檢查後發現情況嚴重,詢問女子症狀出現的時間,女子這才透露症狀已持續了將近半年,初期只是小突起,後來破裂後擴大至約1元硬幣的大小。鄭丞傑也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確認女子罹患外陰癌。由於女子當時已懷孕6至7個月,醫師只能在懷孕8月時進行剖腹產,並處理癌症問題。然而手術後發現女子的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和骨盆腔,病情已達第四期,由於當時的醫療技術有限,女子最終只存活了1年,留下年僅1歲的孩子,這也讓鄭醫師感慨,無論多麼害羞,都應該及時就醫,以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事實上,衛福部台東醫院曾指出,癌症的發生可能是遺傳或環境所引起,包括感染、放射線、藥物、飲食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常細胞基因,特別是腫瘤抑制基因的失常或致癌遣潛力基因的活化。細胞長大,使用正常細胞的管制系統失去平衡,就變成癌細胞。台東醫院說明,癌症的死亡率,在台灣地區高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位,對生命的危害至為嚴重,任何人皆談癌色變。對婦女而言,終其一生,每四位之中就有一位會得到癌症,而又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集中在女性生殖器官上,稱為婦癌。常見的有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罕見的則包括外陰癌、絨毛膜癌、陰道癌和輸卵管癌等。這些婦科癌症的起因,目前仍無法明確得知,而其預防方法,正如其他癌症一樣,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及時的治療。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婦罹1病剩半年可活!醫曝「10大壞習慣」搖頭嘆:養出一身癌
生活習慣與健康息息相關!一名6旬婦人因吞嚥困難,就連流質食物也難以下嚥,短短半年內暴瘦了8公斤,就醫發現原來她竟是「食道癌」末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肝臟,存活期大概只剩半年,醫師追問其飲食,才得知原來婦人平常會在電視機前面坐一整天,邊看電視邊喝米酒,下酒菜是醃製醬菜及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而且習慣喝燙嘴的熱湯。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揭曉「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盡快戒除這些壞毛病。「10大壞習慣養出一身癌!」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除了大眾耳熟能詳的抽煙、喝酒、嚼檳榔等致癌3兄弟外,生活中也有許多地雷習慣恐增加罹癌風險,但卻非常容易被忽略,以下為10大養癌壞習慣:第10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放涼一些再入口。第9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很多泡麵碗都會使用6號塑膠製成,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壓厚書,在高溫悶燒好幾分鐘下,可能會超過6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6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還是使用陶瓷碗泡麵最安全。第8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的食物,像是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但肉類和蛋白質燒焦會產生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類食物燒焦則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建議把食物燒焦的部分去除,並多加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7名:睡覺不關燈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癌症期刊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尤其女性風險更高,而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建議關燈入睡。第6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第5名:不喜歡刷牙漱口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近期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幽門桿菌,恐引起胃癌或胃淋巴瘤,建議每天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工作。第4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被偵測出一級致癌物甲醛超標,且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第3名:喜歡吃加工紅肉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建議少吃加工肉品及紅肉,並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同時多多攝取蔬果。第2名:久坐研究發現,久坐會增加6種罹癌風險,包括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宮內膜癌增加29%及卵巢癌增加29%,且久坐還會降低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建議盡量站著辦公,且每坐30分鐘就要起身伸展與活動。第1名:吃太甜太鹹研究顯示,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舌頭有齒痕竟是罹肺癌 醫授「3舌1耳」觀察肺健康…出現這情況罹癌機率大增
別忽視身體的任何小徵兆,一名年齡不到30歲男子因舌頭前方凹凸不平、旁邊有齒痕,在中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查,未料結果竟是肺癌第2期。中醫師吳明珠在節目《健康2.0》分享這名患者經歷,表示她發現男子舌頭有異樣,建議對方去檢查後,得知男子罹患肺癌2期,並點出肺不好的「3舌1耳」4大跡象。吳明珠指出,舌頭若呈紫暗色,罹患癌症機率可高達19%;舌頭胖大且舌苔白滑,可能有支氣管不佳、慢性咳嗽,或有慢性病情況,研究指出有此類情況的人罹癌機率超過5成。舌頭前方有一大一小凸起、舌旁有齒痕,按全息律來看,舌中間代表脾胃,往前是心臟,前端兩側是肺,若此部位發腫發紅發熱,就要提高警覺。「3舌1耳」中唯一的耳,其中間有個肺區,位置大約在耳屏中間凸起軟骨尾端處下方,如果顏色暗沉、凹陷,或有一片片類似皮膚病情況、異狀感,都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肺部出狀況的警訊。另據衛福部資料,惡性腫瘤為國人10大死因之首,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死亡率為10大癌症之冠,其餘依序為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
台北市2023年10大死因曝光!新冠降到第5 前三為癌症、心臟病、肺炎
台北市衛生局7月3日發佈2023年最新死亡統計數據,癌症依然是台北市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新冠則從第3位下降至第5位。性別方面,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951.1人,女性僅為708.5人。台北市衛生局指出,2023年台北市共有20555人死亡,比前一年減少492人,減幅達2.3%。主要是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大幅減少了所導致。全市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841人下降至823.4人,標準化死亡率也有下降。根據數據,台北市十大死因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和事故傷害。這些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76.2%,其中7項是慢性疾病所致,占比60.9%。與2022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死因前2位,新冠肺炎則由第3位降至第5。肺炎回復至第3位(同2016年至2021年),事故傷害回到十大死因(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死亡率的顯著變化反映在多個疾病上。與2022年相比,2023年的新冠死亡率大幅下降35.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下降13%,心臟疾病下降5.8%,糖尿病下降8.3%。然而,肺炎的死亡率上升了20.5%,事故傷害上升了17%,高血壓性疾病上升了8.7%。在事故傷害中,跌倒是主要原因,占事故死亡的30.8%,其次是運輸事故,占27.7%。台北市衛生局還指出,依年齡觀察,死亡率在65歲後快速上升,死亡總人數中有82.2%為65歲以上長者。十大死因中死亡人數65歲以上占比超過90%者,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5.4%)、肺炎(占93.9%)、新冠肺炎(占93.0%)、高血壓性疾病(占91.2%)。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1歲,十大死因以事故傷害死亡年齡中位數70歲最低,癌症73歲次低。深入探究各年齡組前3位死因,分別為15至24歲組:自殺、事故傷害、癌症。25至44歲組:癌症、自殺、心臟疾病。45至64歲組: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65歲以上組:癌症、心臟疾病、肺炎。此外,北市衛生局還指出,在2023年,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有951.1人死亡,女性僅為708.5人。男性的十大死因中,除了腎病一項,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全都高於女性。癌症依然是台北市主要的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5.9%。在各類癌症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三位為女性乳癌。與去年相比,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因為人口老化。然而,女性乳癌、口腔癌和卵巢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癌症已超過50年居台北市首位死因,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更占了7項。市民朋友應更加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並定期健康篩檢及接受預防接種。衛生局亦會積極推動各種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服務。
癌症連42年居十大死因之首 死亡時鐘較2022快轉14秒
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衛福部公布最新統計,2023年癌症在台灣奪走5萬3126條性命,相當於每9分53秒就有1人死亡,癌症死亡時鐘比2022年快轉14秒。癌症十大死因中,肺癌連續20年排名第一,而胰臟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相較於10年前排名皆上升。專家指出,共同的風險因子都是肥胖。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穩居首位,去年造成5萬3126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25.8%。去年癌症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1199人,死亡率上升,但若加計人口老化因素調整後,即所謂「標準化死亡率」,反而是下降,反映出人口老化趨勢。就年齡觀察,去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死亡人數增加以65到74歲最明顯,比前年增加869人。另外,前列腺癌、胃癌則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前,顯示威脅性隨年齡而增加;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相較於前年的10分7秒,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了14秒。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提醒,癌症的共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肥胖和家族史,呼籲國人多利用五癌篩檢,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和肺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說,年紀越長、細胞變異的機會累積越多,因此越容易罹患癌症,而近年健檢及高階影像檢查普及,許多患者及早發現並治療,雖然最後仍死於癌症,但中間的存活期延長了;雖然癌症死亡時鐘逐年加快,但整體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增加,代表也有很多早期發現的癌症患者被治癒。和前年相比,去年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沒有變動,肺癌占據首位、肝癌居次。若與2013年相比,攝護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死亡率分別上升44.3%、57.5%和28.7%,排名皆上升了1位,來到2023年的第5、第7和第10位。賈淑麗表示,觀察10年來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死因排名都上升,共同的風險因子都是肥胖。楊慕華分析,胰臟癌是胰臟慢性發炎,而肥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兩者確實有關聯性;卵巢癌和荷爾蒙有關,體重過重可能影響荷爾蒙分泌;至於攝護腺癌增加,主要和人口老化有關,和肥胖關聯性較低。
40歲女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照斷層驚見胰臟腫瘤 院長示警:7類高風險族群快篩檢
1名40歲女性平時無不良嗜好,也不菸不酒,但不知為何公司體檢後發現胰臟癌指標異常升高,再照斷層掃描,驚見3公分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對此,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也示警,有7成的胰臟癌患者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因此提醒先天及後天7類高風險族群最好在還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去篩檢。林相宏昨(13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分享,1名40歲女性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不菸不酒,但平常食慾不太好,體重卻也沒有明顯下降,肚子頂多偶爾有點不舒服,也沒有什麼特別疼痛,就是像一般的腰酸背痛。林相宏續稱,她之後因為公司體檢抽血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異常升高,不過更令他跌破眼鏡的是,斷層掃描一掃居然有1顆3公分的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高度懷疑是胰臟癌,她唯一的風險,只有媽媽有糖尿病,其他家族史不清楚,像這樣的病例,臨床上其實不時會遇到。」針對胰臟癌早期會有症狀嗎的問題,林相宏解釋,其實7成的早期胰臟癌是無症狀的,運氣好的少數腫瘤會引起胰臟發炎,肚子會痛或是阻塞膽道,導致黃疸,臉色發黃。「不然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就像這個病人 ,其實症狀也是不明顯。」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胰臟癌?林相宏指出,絕對要從高風險族群,還沒有症狀時候就開始篩檢先天風險,尤其是7類人先天風險:胰臟癌家族史,此種病患發生胰臟癌的年紀往往較年輕,常常小於50歲。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除了胰臟癌外,同時也容易罹患乳癌、卵巢癌、大腸癌。後天風險:抽菸:約佔患者30%。喝酒糖尿病:注意約有8成的患者,診斷胰臟癌時會伴隨有新發現的糖尿病或是血糖偏高的現象。肥胖vBMI>25:尤其>30更危險。飲食習慣:喜歡高動物性油脂,常吃紅肉或是加工肉品,缺乏蔬果等膳食纖維。至於做什麼檢查可以最準確篩檢?林相宏列舉,胰臟檢查有腹部超音波、磁振造影MRI、斷層掃描CT、內視鏡超音波EUS,但是針對早期小於2公分的腫瘤,無疑還是內視鏡超音波EUS最準確,搭配舒眠內視鏡、無痛篩檢。
嬌生爽身粉疑致癌陷纏訟 數萬人提告「擬2千多億擺平」
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以約2109億台幣解決數萬起訴訟,原來,嬌生被控爽身粉及滑石粉產品含有石棉,導致使用者罹患卵巢癌。嬌生爽身粉產品疑似致癌,被數萬人告上法院。(圖/達志/美聯社)根據《CNBC》等美媒報導,嬌生因為爽身粉和其他滑石粉產品訴訟纏身多年,頻遭控導致使用者誘發癌症及惡性間皮瘤癌(mesothelioma),嬌生1日發聲明表示,計畫以64.75億美元,約台幣2109億的價格解決近6萬起訴訟,包含公司現在及未來可能因滑石粉導致癌症的相關訴訟。報導稱,嬌生公司滑石粉相關訴訟中,其中卵巢癌索賠占99%,約5萬4千起訴訟集中在紐澤西州聯邦法院審理,嬌生這次提議將使其透過子公司的第3次破產申請來解決訴訟,展開為期3個月的投票期,希望就所有當前和未來卵巢癌索賠的解決方案達成共識。嬌生爽身粉產品疑似致癌,被數萬人告上法院。(圖/達志/美聯社)嬌生為了吸收滑石粉的賠償訴訟,創立了子公司LTL Management,先前兩次想透過破產解決訴訟請求都被法院駁回,其中,LTL在第2次破產申請中提出89億美元,約台幣2899億的協議,除了解決目前的卵巢癌索賠,也能解決惡性間皮瘤癌訴訟和各州消費者的訴訟。嬌生強調,旗下爽身粉和其他滑石粉產品不含石棉且不會導致癌症,並稱其和解協議目前已得到提起癌症訴訟的原告大多數律師的支持,有信心讓該提案達到破產和解所需的75%支持率門檻,從而徹底結束訴訟。不過據《路透社》報導,根據2018年調查發現,嬌生數十年前就已知道旗下滑石粉產品中存有石棉,而訴狀中也指出,嬌生的高層早在1970年代就知道滑石粉當中含有微量石棉,可能導致女性消費者罹患卵巢癌、皮瘤,長期以來卻未警示消費者或監管機構,不過嬌生堅稱,滑石粉產品不會致癌。嬌生爽身粉產品疑似致癌,被數萬人告上法院。(圖/翻攝自X)
長期疲倦、咳嗽恐罹癌? 醫曝「7症狀」應及時診治:發現時已晚期
罹癌前身體也會有警訊!重症醫師黃軒指出,其實身體會透過不經意的狀態,反覆對人發出警告,而這些預警,可能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癌變過程中的反應,而黃軒也列出了7個「癌症來臨前的小症頭」,只要能抓住每個機會,對這些信號保持警覺,仍可以及時診治,防止癌症朝晚期發展。1.一直感覺疲勞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好好休息就能很快調整回來,但若是長期(超過6個月)反覆疲倦,可能就要注意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黃軒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多種體內多壓力來源,如血清功能系統、細胞因子、發炎反應、代謝功能失調、粒線體功能障礙等等,甚至和遺傳變化都有關,並將使人體免疫力受到破壞,讓潛藏在體內的癌细胞快速生長,尤其消化器官癌症腫瘤,並與慢性疲勞、便秘關係更加密切。2.女性持續腹脹女性如果腹部持續腫脹、有壓迫感,甚至下腹或骨盆出現疼痛、腸胃不適,並有進食困難、極易有飽腹感持續數周不緩解的症狀,就有可能是卵巢癌的徵兆,而卵巢癌又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由於其症狀在早期通常不太明顯,且會有持續的腹脹感,容易會被忽視。3.經常性腹痛常常有腹痛的症狀,夜間也更加嚴重,卻摸不到肚子哪邊疼痛,平躺時又更加嚴重,最後只能坐著入睡時,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兆,而發現時通常也已經是晚期了。4.一直火燒心火燒心,是形容食道底部的括約肌鬆弛,使胃酸逆流經過食道至口中,因為強酸刺激所造成的燒灼感,又稱為胃食道逆流 如果有長期症狀,又合併有腹部疼痛、胃有大潰瘍,吃止痛藥、止酸藥物仍不能緩解時,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發生癌變的前兆信號。5.一直血便血便常會和痔瘡混淆,但血便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若等到出現糞便變細條、大不乾淨、次數增加或有便秘症狀出現,可能已經是大腸癌晚期了,因此民眾應該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大腸是否有息肉、腫瘤,確認是否出現惡變情況。6.一直血尿當發現尿液帶血跡,但身體沒有其他不適時,總會以為只是身體上火,但實際上,這可能是膀胱癌的前兆。黃軒就提醒,在膀胱腫瘤中,惡性膀胱癌佔大多數,無論良性還是惡性腫瘤,都可能出現無痛性血尿,由於缺乏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患者可能不會多加重視,從而延誤了及時的醫療診斷和治療。7.一直咳嗽咳嗽雖然是普遍常見的症狀,但如果持續3個星期以上乾咳、咳出帶血的痰,並伴有不明原因低燒、胸悶、呼吸急促、大量泡沫狀痰液的情形,服用藥物亦未減緩,恐怕是肺癌的風險,建議趕緊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確認肺部是否存在異常。
女子長期腹痛!檢查竟發現21公分腫瘤 醫曝:5成患者發現已是卵巢癌晚期
明明沒有很不舒服,卻已經是卵巢癌晚期?一位38歲外籍移工林小姐(化名)平時常有腹痛、經痛等症狀,看了腸胃科卻遲遲無法改善,轉而前往婦產科就診,經檢查發現除有7公分子宮肌瘤,旁邊竟還有21公分的巨大卵巢癌腫瘤。義大癌治療醫院婦產科傅啟峰主任指出,卵巢癌主要好發於50至60歲女性 ,若患者出現腹脹、腹痛等問題,除了腸胃科,建議也一併安排婦產科門診,早期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期。初期症狀難發現!腸胃道不適女性應考慮卵巢癌篩檢根據衛福部今年6月最新公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卵巢癌較110年死亡率增加了10.5% 。傅啟峰主任說,卵巢癌的種類相當多,約有60至70% 屬於上皮性卵巢癌 ,好發年齡於50歲以上 ,其餘為非上皮性卵巢癌,然而,基因遺傳、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或是有「初經早,停經晚,沒生過小孩」的狀況等,均會提高罹癌機會,近五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卵巢癌晚期 ,癌細胞擴散到腹腔附著在腸子、橫膈膜及肝臟等,甚至更遠端轉移至肺部、骨頭等,因較難以開刀徹底清除病灶,化療效果可能也不見理想,整體來說預後及存活率也較差。因此傅啟峰主任提醒,卵巢癌初期可能以生活中常見的腸胃道不適症狀呈現,如下腹痛、腹脹,或不正常出血等,容易忽略嚴重性,建議有家族病史、一生排卵次數多、50歲以上、肥胖過重等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根據文獻指出,第一期確診的卵巢癌患者5年存活率有80%以上,但進入第三、四期則下降為25~30% ,因此年滿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都應進行例行性的卵巢癌篩檢,選擇腹部超音波、陰道超音波、及腫瘤指數CA125查驗,掌握骨盆腔內的早期變異情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有效提升預後生活品質傅啟峰主任說明,早期就發現的卵巢癌較有機會以手術切除,到了晚期因腫瘤體積較大,會先以化療「減積」,待腫瘤縮小後再評估是否可進行手術,手術後仍需積極化療。上文中的案例林小姐因早期診斷發現癌細胞,幸運未嚴重擴散,手術切除後定期追蹤,現在已回歸正常生活。傅啟峰主任也指出,因卵巢的位置鄰近腹腔、小腸及直腸等重要臟器,以義大醫院為例,進行卵巢癌手術時會請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等團隊協助待命或陪同,此外,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婦癌基金會董事長 – 王鵬惠醫師 (現職: 臺北榮民總醫院 婦女醫學部) 也提醒今年3月起針對卵巢癌治療也有健保給付新方案,提醒民眾若有疑慮應及早就診,在有藥物與完善的手術團隊輔助下,可以更加安心面對療程。
每人每癌終生給付一次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5月納健保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價格高昂,不少癌友無法自行負擔,難以找到合適標靶藥。健保署19日帶來好消息,確定5月1日起將NGS納入給付,涵蓋的癌症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胰臟癌、血癌等,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經費則需約3億元。此次的給付,象徵著接軌癌症精準醫療趨勢。健保提供3種定額給付方式,分別為BRCA基因檢測支付1萬點、小套組(≦100個基因)支付2萬點、大套組(>100個基因)支付3萬點。NGS涵蓋的實體腫瘤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攝護腺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肝內膽管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等9癌;至於大腸直腸癌、泌尿道上皮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及胃癌,將採單基因檢測,近期醫學會已提出申請。針對血癌患者,基因檢測有助於規劃是否適合骨髓移植等治療計畫,本次NGS新增小套組(≦100個基因)及大套組(>100個基因)給付。5大類血液腫瘤包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高風險之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及T-ALL)等3癌;另B細胞淋巴癌(BCL)及T或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則規劃採單基因檢測,相關醫學會已提出申請。考量各癌別檢測時機不同,健保公告的支付規範依癌別訂有適應症及必要檢測基因,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另為確保檢測品質,限「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申報,且必須為衛福部核定的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施行計畫表列醫療機構。醫院須自行設立或跨院聯合組成分子腫瘤委員會(MTB),以促進臨床跨領域合作,為不同適應症之癌友提供精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健保署表示,為確保檢測品質、評估健保治療藥物的反應及療效,醫事服務機構須上傳檢測結果,未來若有新的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時,得以資料庫比對查詢適用條件、即時用藥,病人免重複受檢。另健保署研議委託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平台,促進後續臨床試驗及新藥的媒合,為民眾提供及早治療機會。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
共擬會通過次世代基因定序給付!19類癌、2萬人適用 最快5月上路
健保署21日公布,共擬會議通過健保署提案,開放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NGS將分為3種類別定額給付,包括BRCA-1及BRCA-2、小套組、大套組,分別給付1萬、2萬、3萬點,最快下周預告、5月上路,每年2萬人受惠。石崇良表示,基因檢測適用19種癌,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泌尿道上皮癌、肝內膽管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胃癌、及5種血液腫瘤。其中包含黑色素瘤、大腸癌在內的4~5種癌症,不需要做到NGS,只需採取單基因檢測即可。NGS採定額方式支付,其中BRCA-1及BRCA-2給付1萬點,100個基因位點以下的小套組給付2萬點,100以上的大套組則是3萬點,依指引執行,各種癌症都有自己的支付標準和條件。石崇良表示,原則上,僅有區域級以上、通過癌症品質認證的醫院才可以申報NGS,必須是通過衛福部核准列冊的機構才可以執行。共擬會議通過後,最快下周預告、5月1日實施,每年2萬人受惠,新增健保支出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