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票救市
」泰公開講/劉泰英:樂觀硬頸 面對後疫期挑戰
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春節到了,許多讀者應該會跟我一樣,把握假期與家人團聚、出遊。我在這裡先祝大家新年快樂,好事成雙、眉開眼笑。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年節氣氛已不如早年濃郁,但是小時候過年的溫馨歡樂仍記憶猶新。以往過年,我都會回到故鄉苗栗卓蘭探望姑姑,她平時要照顧家人,還要下田務農,十分勤勞,醃梅子是她拿手的活兒,每次她知道我要去,都會先備好一盤醃梅子,家人都說姑姑最疼我,只有我才有這種口福。長大後,朋友問我對過年的印象, 我也會立即回答「梅子」,因為姑姑手作的梅子,包藏了家人滿滿的關愛和情感。除了梅子,我也記得去年農曆春節期間,新冠肺炎甫爆發之際,台灣那時還沒有本土疫情,但境外移入確診案例開始出現,不少國人瘋搶口罩,超商還在過年期間推出限量口罩,引發搶購熱潮。如今,一年過去了,新冠肺炎疫苗已陸續在全球開打,但顯然難以完全控制疫情。展望新年,台灣首要之務仍是防疫,不僅要加速國產疫苗研發,以台灣目前生技產業水準,政府不妨爭取國外疫苗廠技術授權生產疫苗。畢竟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經濟就好不起來。說實在的,台灣的疫情與外國相比不算太嚴重,但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相互牽連,一旦發生全球經濟危機,很少有誰能置身事外,只是衝擊大或小罷了。而且早在這波疫情前,美國已率先祭出量化寬鬆政策、印鈔票「救市」,卻有不少「副作用」,許多國家縱使擔心引發經濟泡沫化,還是無奈跟進,導致國際熱錢四處流竄,狂炒股市、房地產。明明全球疫情嚴重,經濟基本面大受影響,美股、台股行情卻屢創新高,連菜市場阿嬤都知道「股票隨便買一支就會賺」,就知道熱錢有多氾濫。但熱錢曾是歷史上數次重大經濟泡沫化的元凶,各國若不能妥善應對,全球經濟將再度陷入「牽一髮動全局」的危機,絕非危言聳聽。我認為,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疑慮,只能寄望各國合作,慢慢收緊銀根,降低熱錢肆虐危害。但這牽涉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及競爭,談判不容易,再加上美國新總統拜登為擺脫前總統川普施政陰影、穩定民心,上任後可能推出更大手筆的振興經濟方案,市場勢必流入更多熱錢,短期內要緊縮銀根恐怕很難,只能先盼望疫苗發揮效果,讓疫情降溫,使全球經濟慢慢恢復生機,才能擺脫印鈔票救市的壓力。至於台灣,若能趁機重行檢視內部的軟硬體投資,盡速檢討和彌補,待疫情獲得控制,經濟就能向上走。疫情的確帶來重重挑戰,許多人撐得很辛苦,日子也很難過,但我相信,只要保持樂觀、不輕言認輸,憑著「硬頸精神」定能找到生路。
泰公開講/劉泰英:疏導游資 預防股市泡沫化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中央銀行今年三月降息一碼,存款利率愈來愈低,迫使存款族轉向股市的懷抱,暌違已久的「螞蟻雄兵」在台股重現。根據中央銀行五月底公布的最新金融情況,證券劃撥帳戶存款已連續六個月締造歷史新高,台股散戶在集中市場成交金額占比激升,也創下近六年半來新高。然而,隨著台股投資人結構改變,散戶比重不斷提高,台股「淺碟型市場」隱憂也再度浮現。所謂的「淺碟型市場」,就是以裝滿水的淺碟子形容股市,只要一有風吹草動,碟中盛滿的水很容易外溢。股市重現螞蟻雄兵,不僅讓台積電、鴻海的自然人股東數創下歷史新高,截至五月底,三十歲以下開戶數高達一百二十八萬人,零股交易更是熱絡,交易占比超過十四%,與集中市場的交易情形比較,是大盤二.三六倍,也證實台股重現「散戶也瘋狂」行情。七○年代時,台股曾出現過一波「螞蟻雄兵」,當時散戶高達八至九成,雖然外界認為現在這波螞蟻雄兵,與七○年代不同,投資人對基本面及技術面,甚至是程式交易的專業度更強,但近期台股資金逐漸有鎖定中小型籌碼的跡象,周轉率也逐步提高,投機性愈來愈濃。儘管有不少專家警告投資人,應提防漲多後、快速回檔的風險,但台灣有多少人聽得進去?此外,散戶與外資相比,專業度、 資訊和理智程度差一截,很容易被外資修理。股市榮枯向來被政府拿來論斷經濟的好壞,如果政府祭出降溫政策,股市行情迅速下跌,我相信政府一定不樂見,但如果放任淺碟型危機不管,一旦引發股市泡沫化會更麻煩,股民必然血流成河,換言之,如何看待這一波螞蟻大軍行情,政府必須更有智慧,及早提出因應對策。目前台灣將新冠疫情控制得不錯,但是美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疫情仍相當嚴峻,全球疫情危機警報並未完全解除,再加上隨著美國大選即將登場,總統川普面臨連任壓力,中美兩國鬥法也必定愈來愈激烈。這些因素不僅打亂先前成形的全球化貿易供應鏈,再加上各國之前曾有過一波「印鈔票救市」,而印鈔票救市偏偏又最容易造成金融泡沫化,按照以往經驗,「泡沫」往往會在「最意想不到」之際突然破裂,因此政府絕對有必要未雨綢繆。這波股市螞蟻雄兵既然是因為利率下跌,傾巢前往股市尋求獲利,政府就應設法疏導分流游資,否則哪天若突然出現恐慌性賣壓,融資融券被迫斷頭,反擊力道很可能回噬金融系統,後果將不堪設想。
【泰公開講】劉泰英:美國印鈔票 台灣挫咧等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聯準會)主席鮑爾日前表示,為了讓美國經濟擺脫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聯準會必須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甚至繼續購買更多國債及資產抵押證券。聯準會的說法,凸顯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在現階段不會改變,直到聯準會有足夠信心,達成全民就業及物價穩定的目標。事實上,鮑爾的說法也與外界預測一致,美國短期內為防疫祭出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QE),持續進行「印鈔票救市」。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央行四月二十七日也宣布取消購買日本公債上限,跟進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擴大收購公司債,理由也是救經濟。然而,量化寬鬆政策真是拯救全球經濟的萬靈丹嗎?恐怕未必,如果仰賴央行無限制印鈔票,就能解決經濟困境,那麼台灣近年GDP總是面臨「保二或保一」的挑戰,央行為何不祭出同樣措施應對呢?原因就在無限制印鈔票,短期內看來有效,但長期經濟泡沫化風險也愈高。除了美國並非首度祭出量化寬鬆政策,最先採用該措施的國家正是日本。二○○一年,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礎上,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以解決國內通貨緊縮窘境,大量超額資金隨即注入銀行體系,造成長短期利率都處於低水平,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對抗通貨緊縮。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趨近於零,已難以利用傳統貨幣政策改善經濟問題,美國聯準會也力推量化寬鬆政策,印鈔票購買長期債券,提升美國長期公債價格並壓低利率,透過低利率房貸支撐房市景氣。然而,由於全球主要商品都以美元為基準訂價,聯準會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後,在超低利率下,美元大幅貶值,資金流向商品市場,引發全球性通膨危機,同時刺激人民幣升值壓力,最後結果就是美國經濟復甦,但許多國家經濟都承受負面影響。因此,當美國再度祭出量化寬鬆政策,而且還無上限,令人相當憂慮。雖然有量化寬鬆政策護航,借資金應更容易,但商品生產力卻跟不上,資金雖多,籌碼卻變少,氾濫的游資為追求更高利潤,常搶進股市和房市等投機市場。以美國為例,前三個月GDP換算年率已經萎縮四.八%。對此,經濟學家紛紛警告,這代表著衰退期已經開始,但美股和台股近期卻大漲,這不是很奇怪嗎?萬一市場氛圍又變得「生產不如投機」時,就可能導引更多資金投入投機市場,泡沫就會愈來愈大,萬一突然破滅,後果不堪設想,台灣也難以避免受到牽連,政府當然有必要提前規劃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