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防
」 台灣 美國 立法院 拜登 日本美國前總統卡特過世 學者指任內政策對兩岸影響既深且遠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第39任總統、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美國時間周日(29日)下午,於喬治亞州普萊恩斯家中去世,享年100歲,他是美國歷史上最長壽的領導人,任內促成美中建交,並同時通過美國國會制定的「台灣關係法」,成為影響海峽兩岸政治最深遠的美國總統之一。清華大學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天於臉書貼文指出,卡特是農民之子、幼年居住在喬治亞州黑人區,成長背景讓他推動美國民權運動不遺餘力,並極力爭取美國黑人應有的公民權,曾在1977年總統就職典禮上,高呼「種族隔離的時代已經結束」。何志勇說,早在卡特擔任喬治亞州州長的任內,就大量啟用黑人擔任政務官,人數從原本的3人,增加的53人,州政府的黑人員工佔比,也提升到25%,卡特擔任總統後,任命女性與「有色人種」在聯邦司法機關工作的人數,也超過所有在他之前美國總統們的總和,在當時的美國並不常見,卡特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說實至名歸。但他也說,對中華民國而言,卡特卻是影響國家命運最深遠的美國總統之一,中華民國國民永遠不會也不該忘記,因為卡特曾選擇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共建交。但何志勇說,許多學者都認為,如果不是當年美國爆發「水門案」,讓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提早辭職下台,宣布 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美國總統,恐怕會是昔日「最反共」的前總統尼克森。何志勇表示,因為卡特與中華民國斷交,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失效,不僅中華民國與美國的「盟邦」(軍事同盟)地位不再,正式外交關係也終止。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曾規定,條約終止必須提早一年通知,因此在1979年元旦「中美斷交」後,美國國務院通知中華民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將在隔年1980年元旦終止。換言之,如果1979年元旦之後,到1980年元旦之間,美國雖然已不承認中華民國,但萬一台海發生衝突,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還是必須協防台灣的,但由於該情境終究沒發生,卡特政府是否曾想過當時兩岸若發兵戎相見,會如何因應?尤其當年「中美斷交」導致台海局勢劇變,影響迄今仍在海峽兩岸間持續發酵,卡特當年的決策過程與考量,將留待後世歷史逐一解密。
川普打算向台灣收保護費 民調顯示五成一國人不同意
財團法人台灣民意基金會今(15日)發表「關於川普欲向台灣收取保護費的民意反應」即時民調,結果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三成九同意「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台灣付費換取美國防衛台灣,也是值得的」,五成一不同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分析說,「保護費」問題可能成為未來四年美台關係新變數,進一步牽動台灣內部政局及兩岸關係的演變。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今年7月接受媒體專訪時說:「台灣應支付美國防衛台灣的費用;美國無異一家保險公司,而台灣沒給我們任何東西。」川普欲向台灣收取保護費之說,因此甚囂塵上,引發熱議。民調詢問:「關於川普所提台灣保護費問題,有人說:『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台灣付費換取美國防衛台灣,也是值得的。』請問您同不同意?」結果發現:10.1%非常同意,28.6%還算同意,25.1%不太同意,26.3%一點也不同意,7.6%沒意見,2.3%不知道、拒答。換句話說,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三成九同意、五成一不同意,不同意者比同意者多12個百分點。游盈隆指出,這項發現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過半數台灣人對川普選前所提「保護費」的說法還不想買單,即便是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這暗示,「保護費」問題可能成為未來四年美台關係新變數,美台關係可能更好也可能變壞,並進一步牽動台灣內部政局及兩岸關係的演變。民調進一步從性別分析,當男性公民對「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台灣可以付費換取美國協防台灣」看法嚴重分歧時,女性公民多數傾向不同意。具體地講,男性公民中,四成七同意,四成七不同意;女性公民中,三成一同意,五成六不同意。從年齡層看,40歲以下年輕人較傾向同意「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台灣可以付費換取美國防衛台灣」,40歲以上較傾向不同意。具體地講,20-24歲,六成四同意,三成三不同意;25-34歲,四成六同意,四成八不同意;35-44歲,四成一同意,四成九不同意;45-54歲,三成五同意,五成七不同意;55-64歲,三成三同意,六成三不同意;65歲及以上,三成二同意,四成九不同意。從教育背景看,不同教育程度者對「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台灣可以付費換取美國協防台灣」一事有不同的反應,而高教育程度者顯得接受度較高。具體地講,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四成六同意,四成八不同意;專科教育程度者,二成八同意,六成三不同意;高中/高職教育程度者,三成六同意,五成八不同意;初中/國中教育程度者,四成一同意,四成九不同意;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二成七同意,三成八不同意。從政黨傾向看,不同政黨支持者對「為防止中共武力犯台,台灣付費換取美國協防台灣,也是值得的」有明顯不同看法。民進黨支持者多數同意,國民黨與民眾黨支持者多數不同意,但有程度的差別。具體地講,民進黨支持者,五成八同意,三成六不同意;國民黨支持者,一成九同意,七成七不同意;民眾黨支持者,四成四同意,五成三不同意;中性選民,三成同意,四成九不同意。此民調訪問期間是2024年11月11-13日,共三天;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採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 random sampling),市話70%,手機30%。有效樣本1017人,市話712人,手機305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3.07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經費來源是財團法人台灣民意教育基金會,簡稱台灣民意基金會(TPOF)。
總預算案卡關...綠營「三層次」組織盤整 啟動陸空聯合作戰直球對決藍白
行政院總預算卡關,加上之前「財劃法」、「國土計畫法」等修正,又面臨「選罷法」、「憲法訴訟法」等草案恐登場,在野黨來勢洶洶,民進黨中央5月起就展開備戰狀態,組織部、政策會、新聞部及新媒體中心跨部門黨務主管展開22縣市巡訪,對接中央地方資源和戰力,透過「三層次」組織盤整,直球對決藍白卡總預算,開展陸空聯合作戰。行政院長卓榮泰及相關部會首長在11月1日及5日,會赴立法院報告「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及「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5期特別預算案」。但是對於在野黨給予「補考機會」,是否過關,民進黨也沒把握,因此畫出戰線,立法院黨團屬於前線部隊,應戰在野黨團,黨中央為後勤支援,供應子彈。黨內人士指出,5月林右昌接任祕書長後,跨部門整合,黨務主管啟動22縣市巡訪,這次地方尋訪是繼「反濫權護民主」後,第二戰是「總預算案」,透過組織部、以組織為主的副祕書長何博文及祕書長林右昌「三層次」盤整。「三層次」分別由林右昌主責全台22縣市、宮廟,並代表主席贈揭匾;何博文是以地方黨部、各議會黨團、社團、信賴系統及強化客家、新住民、原民為主;組織部則負責各地方黨部、各議會黨團。民進黨目前正在苦戰的立法院,面對的就是總預算案攻防,黨中央啟動的中央地方協作機制,開展基層輿論戰,協防政院,各地議員接力回擊,10月22日由林右昌從新北點火邀集新北市黨公職座談,與新北市黨部主委立委蘇巧慧從地方展開逆襲之戰。黨內人士說,林右昌上任後的第一戰是「反擴權護民主」,在全台各縣市超過200場基層座談,總預算案為第二戰。黨內人士說,除了規劃祕書長地方尋訪的組織陸戰,文宣的空戰戲碼從中央黨部開鑼,黨中央近日為總預算案召開的記者會,劍指非執政縣市,以六都為先,結合在地議員,把戰線拉到黨中央。目前已經啟動的,第一場打頭陣的是,新北市議員開火轟新北市長侯友宜,「總預算六度卡關影響新北建設 新北藍委只顧政爭不顧民生」、第二場棒打台中市長盧秀燕「藍白顧政爭不顧民生 呼籲盧秀燕與台中藍委支持總預算盡速審查,勿阻擋地方發展」,第三場則是猛K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的花蓮選區,「藍白六度擋總預算 傅崐萁帶頭癱瘓審查,犧牲花蓮安全」。黨內人士表示,下一場則是瞄準桃園市長張善政,非執政縣市的六都結束後,第二波飛六都執政縣市,則是從打雲林縣長張麗善登場。民進黨內人士表示,民進黨在國會面臨朝小野大的困境,在野陣營每次都擺出一副願意溝通,但是堅踩立場,最後只是過場,民進黨現在已不像以前國會多數,順風順水,凡事要未雨綢繆,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在野黨的「善意」。
澳洲國防部前戰略次長認「台灣很重要」 呼籲雙方展開防務安全對話
澳洲前國防部戰略次長詹寧斯(Peter Jennings)近日接受訪問時強調,台灣對亞洲整體安全非常重要。詹寧斯認為,目前澳洲與台灣之間已經建立了良好的經濟關係,但在防務領域的互動還可以進一步深化,不應僅限於外交管道,而是應促進雙方高層及軍事人員之間的互動,呼籲澳洲應與台灣展開防務和安全對話。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詹寧斯曾任澳洲國防部戰略次長及部長幕僚長等職務,現為澳洲智庫「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執行長,是國際知名的安全戰略專家。詹寧斯於28日出席德國智庫「康拉德阿德諾爾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 KAS)澳洲分處舉行的「澳洲與太平洋安全會議」時,強調台海局勢對於澳洲的影響,詹寧斯同時也提到,在他擔任國防部戰略次長期間,由於澳洲對「一中政策」的嚴格解讀,詹寧斯一直無法與台灣進行接觸,是到直到離開國防部後,才有機會與台灣建立聯繫。詹寧斯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合理,因為台灣可能成為未來澳洲需要協防的對象,認為澳洲應及早與台灣建立防務合作。詹寧斯甚至建議,台澳雙方可從情報交流開始,逐步展開高層官員及軍事人員的交流,而不必所有事都通過外交管道進行。詹寧斯解釋,雖然澳洲不會改變「一中政策」的態度,但有權詮釋其含義,詹寧斯認為,這不應由中國來決定。澳洲也不應因擔心中國的反應而放棄與台灣的互動。詹寧斯同時也提到,台灣除了直接影響亞洲的安全外,同時也與美國的聯盟體系有關件重要的位置,台灣也是全球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地。他也呼籲所有民主國家應攜手合作,應對日益增長的威權主義威脅,互相保護,共同維護區域和平。詹寧斯認為,為了維持區域的和平,澳洲需要通過威懾來阻止中國的挑釁行為。屆時如果台海發生衝突,詹寧斯相信澳洲會站出來支持民主國家,堅定維護民主立場。
以色列遊說團體發威!拜登雙手一攤:中東可能爆發全面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美東時間25日示警,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衝突,很可能升級為「全面戰爭」(all-out war),並承認自己為達成停火協議而持續的外交努力「存在局限性」。以色列近期不但透過無線設備在黎巴嫩和敘利亞製造恐怖攻擊,還在黎巴嫩南部展開大規模空襲,造成數千平民死傷;如今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哈勒維(Herzi Halevi)又揚言,以色列的空襲行動是在為「進軍黎巴嫩」做準備。對此,拜登25日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脫口秀節目「觀點」(The View)採訪時聲稱:「我正在與我的團隊一起竭盡全力實現停火。」他認為,讓以色列和真主黨同意停火,可能有助於化解以色列及哈瑪斯在加薩地區的衝突。拜登補充:「雖然可能爆發全面戰爭,但停火還是有希望的,我正透過團隊裡的每一份精力來達成這項任務,因為人們渴望看到該地區出現轉機。」報導認為,上述言論比他在24日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公開發言更加坦率。據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日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美國政府「正在與一些合作夥伴密切接觸,以緩和黎巴嫩的緊張局勢,並努力達成停火協議,這將為相關各方帶來諸多好處。」法國方面,也呼籲在25日稍晚召開聯合國安理會有關黎巴嫩問題的特別會議,為潛在的區域衝突降溫。對此,1名黎巴嫩官員,以及1位熟悉真主黨內部意見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真主黨「對包括加薩和黎巴嫩在內的任何解決方案都持開放態度」。不過,儘管以色列聲稱為停火談判開了綠燈,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似乎不願意停止對黎巴嫩真主黨展開打擊,他在25日的安全會議上告訴幕僚:「談判只會在砲火中進行,我們會繼續傾全力向真主黨開火。」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經解釋,以色列對美國外交政策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以色列遊說團體更是積極致力於將美國外交政策引向親以色列的方向,所以就算拜登對納坦雅胡有所不滿,但美軍仍會積極協防以色列,無法阻止其推升地區緊張局勢。據加薩衛生部門25日的最新數據,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種族滅絕行動,已造成4149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6006人受傷。另據黎巴嫩衛生部稱,僅23日1天,以色列在黎巴嫩發動的空襲就導致至少558人死亡,其中包括50名兒童和94名婦女,另有1800多人受傷,此後幾天又有數十人被殺。
22年來首次!傳軍艦將通行台灣海峽 德國少將拒絕證實
德國海軍少將舒爾茲(Axel Schulz)日前率領兩艘德國軍艦進入印太地區,展現德國對確保全球海上航線安全的承諾。但目前有消息指出,這次軍艦的行經路線,疑似會通過台灣海峽,這是睽違22年來首次有德國軍艦現身。為此,舒爾茲少將拒絕回應這項傳聞。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在面對媒體詢問時,舒爾茲拒絕透露這次航行是否會經過台灣海峽,舒爾茲解釋,如果公開航行計劃,將會影響到整體行動安全。報導中也提到,近期美國及其他國家頻繁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如果這次德國海軍也要通過台灣海峽的話,將會是自2002年的首次航行。舒爾茲表示,德國希望能透過這次演習,增加與其他國家的經驗交流機會,以此防止未來可能發生的衝突。報導中提到,這次德國的軍艦除了參加了多項軍事演習外,還積極參與監控針對北韓的國際制裁行動。除此之外,由於北韓涉嫌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攻打烏克蘭,甚至與俄羅斯簽署聯合防衛協議,德國駐韓大使格施密特(Georg Schmidt)表示,俄烏戰爭與朝鮮半島局勢有密切相關,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會直接影響南韓,而北韓的舉動也對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報導中也提到,德國近期加入由美國主導的駐韓聯合國司令部(United Nations Command, UNC),該組織主要負責監控韓國與北韓之間的高度設防邊界,並承諾在戰爭爆發時協防南韓。
傳美軍「綠扁帽」特種部隊常駐台灣 立委:增強嚇阻力
美國軍事網站SOFREP報導,美國啟動與台灣的重大軍事合作,其中包括部署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在台灣參與訓練。國防部長邱國正今(14日)未證實或否認此事。民眾黨立委林憶君認為此消息非空穴來風,也認為適時釋放相關消息不僅有助我國對國軍信心,更能無形間增強對中共嚇阻力。美國軍事媒體SOFREP報導,美國已經啟動與台灣的重大軍事合作,包含派出美國陸軍綠扁帽特種部隊常駐金門、馬祖、澎湖與淡水等地協助國軍訓練,邱國正今未證實或否認相關消息,僅表示要與友好國家交流,學習長處並研討改進方式。對此,林憶君指出,類似消息先前國內媒體也有多次報導,這些消息並非空穴來風,也都有跡可循。近年因兩岸無有效溝通,發生衝突機會愈來愈高,然而國軍久訓未戰,缺乏實戰經驗,因此才傳出美國派出軍事顧問對國軍進行技術指導。林憶君表示,美軍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能直接幫助提升國軍戰力,且適時釋放一點相關訊息,能讓民眾知道我國軍隊接受的訓練是美軍實戰中證明有效的方法,不僅能讓台灣民眾對國軍素質更有信心,更能在無形間加強對中共嚇阻力。至於有些美軍常駐台灣是否影響兩岸關係?林憶君認為,美國外交上仍奉行「一中政策」,美方也清楚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絕對的紅線,因此此類軍事交流都會是檯面下的,主要目的為增強台灣自我防衛能力,而非直接協防台灣。同時因為這些交流不會被台美雙方政府直接承認,中共也比較不會面對「台灣倚美謀獨」的國內輿論壓力,因此對兩岸關係的影響還是有限的。林憶君認為,即使如此台灣仍應盡快恢復兩岸溝通,嚇阻與溝通兩者並行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風險管控。
匈牙利國會同意!瑞典成北約第32會員國 3大背後含意曝光
早在一月底左右,當時就傳出土耳其國會已經批准瑞典加入北約成員國,當時僅剩下匈牙利尚未點頭,匈牙利總理維克多(Viktor Orban)也表示,在二月中新的會期就會針對此事進行討論。而如今,匈牙利國會在新會期中也同意了瑞典的加入,這也代表瑞典成為北約的第32個會員國。根據《法新社》報導指出,匈牙利國會於26日已188票贊成、6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瑞典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這也形同瑞典將成為北約組織第32個會員國。獲知此消息後,瑞典總理克里斯特森(Ulf Kristersson)也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表示「今天是歷史性的一天。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議會現已投票贊成瑞典加入北約。瑞典準備好承擔起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責任。」北約祕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也表示,瑞典的加入,將使北約整個組織更加強大也更加團結。而對於北約的主力國家美國、英國、德國,均對瑞典的加入表示歡迎。而瑞典放棄過往立場、加入北約,《法新社》認為背後有其三個重大意義:放棄原有的中立外交政策從19世紀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瑞典就一直採取中立外交政策,在冷戰時期結束後,甚至提升為軍事不結盟政策。事實上,瑞典也是近200多年來少有戰爭的國家,上一次的戰爭還是1814年的挪威戰爭。雖說瑞典一直沒有加入北約,但其實過往與該組織關係密切,國內雖然對於北約並不反感,但也沒有太強烈加入的慾望。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止,瑞典民眾開始認為由於地緣政治的關係,必須要加入北約才能有效保護瑞典,瑞典國會才在2022年5月打破過往中立的慣例,選擇申請加入北約組織。瑞典對北約的幫助最直接的幫助就是戰力的增加,瑞典過往的國內政策是必須要擁有強力的軍隊來維持國家的中立性,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瑞典也不斷地衰減國防預算,國防預算從1990年的2.6%GDP,到2020年縮小至1.2%。但這一切也是因為俄烏戰爭而有所改變。俄烏戰爭發生後,瑞典於2022年3月提高國防預算,宣布國防支出對GDP的占比將會盡快提升至2%,而到2024年有望直接突破2%。報導中也提到,瑞典當地各式不同兵種約有5萬人,其中過半為現役軍人,瑞典本身也擁有90多架國產的JAS-39「獅鷲」戰鬥機(Gripen),另外在海軍部分也有幾艘小型護衛艦與潛艇。北約對瑞典的幫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北約會幫忙解決問題」,北約組織成員國內素來有相互協防的約定,一國遭襲,各國協助。過去身為中立國的瑞典,其實老早就習慣即便跟北約組織交好,但大多事情都是自己搞定居多。再加入北約之後,北約除了會給瑞典直接性的幫助外,瑞典也是要遵守北約的團體守則。瑞典國防研究院分析家達斯歐(Robert Dalsjo)也表示,瑞典加入北約之後,就要學著如何團隊合作,過去是指要保護好自己本土領土,而如今是要捍衛整個北歐盟國的領土。
立法院宣布明起休會 總計通過782件議案
立法院今(19)日召開第10屆第8會期最後一次院會,明(20)日起休會,立法院長游錫堃於院會閉幕前致詞表示,回顧四年八個會期,院會總計通過782件議案,包括「國民法官法」、「太空發展法」;本屆並通過29次大會決議案,包括「開放國會行動方案」、「華航與護照正名」。適逢明年1月大選,立法院12日表決通過20日起至31日停會,立法院院會今日三讀通過「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公務部分),以及房屋稅條例、所得稅法修法等。行政院長陳建仁也依慣例前往立院致意,民進黨立委爭相簇擁合影。游錫堃表示,除「113年度中央政府公務預算案」外,本會期通過的法案,可歸納為下列5大面向,包含民生安全;健全財政並促進文化經濟發展;提升司法公平性部分;增進勞工與公務人員權益部分;促進轉型正義部分。游錫堃指出,回顧四年八個會期,院會總計通過782件議案。重大法案的制定包括「國民法官法」、「太空發展法」、「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食農教育法」及亞洲首部「公共衛生師法」,還有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修正「性平三法」健全台灣性平環境;通過數發部、農業部、環境部等組織法,完成行政院組改最後一哩路。還創下一個首例,就是通過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修憲案送交公民投票複決的「18歲公民權」憲法修正案。此外,本屆曾通過29次大會決議案,包括「開放國會行動方案」、「華航與護照正名」,還有無異議通過促請蔡政府積極推動「台美復交」及「促美軍協防台灣」等決議案。在國會外交方面,四年來曾有美國眾議長裴洛西等8位議長蒞院訪問,其中捷克參議長韋德齊、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立陶宛議長希米利特等三位「中共邦交國」的國會議長,站上議場講台發表專題演說,堅定表達跟台灣站在一起,這是我國「民主國會」誕生30年以來的創舉。
不滿美核動力潛艦停靠釜山海軍基地 北韓「連射2發」回嗆
南韓軍方表示,北韓於17日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彈道導彈,接著又於18日凌晨再次發射一枚彈道飛彈,接連兩天的飛彈挑釁,被外界認為是在回嗆美軍核動力潛艦「密蘇里號」(USS Missouri, SSN-780)停靠南韓釜山海軍基地一事,北韓官方更痛批美國,此舉相當於「核武戰爭的預演」。根據《韓聯社》報導指出,11月22日時,美國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聖塔菲號」(SSN-763)停靠在南韓濟州海軍基地。時隔三周後,核動力潛艦「密蘇里號」於17日停靠在南韓釜山海軍基地。南韓軍方表示,這次停靠,主要是讓密蘇里號的士官兵得以休息,進行補給,並且強化美韓兩國的協防力量。但就在此時,北韓軍方突然於17日晚間10點38分時,從平壤一帶朝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奢一枚疑似為短程彈道飛彈的飛行物。而這也是自11月22日後,北韓時隔26日再次發射彈道飛彈。而在這起試射結束沒多久後,北韓國防部隨即發表聲明,指稱美國與南韓在華盛頓舉行第二次核諮商小組會議,其中包含2024年中的核戰略規劃、行動指南,此舉就是「公開宣示核對抗」。除此之外,針對密蘇里號停靠南韓釜山海軍基地一事,北韓國防部也強調「我們不會袖手旁觀美國再次將和戰略手段引入南韓的挑釁行為」,其中更警告「敵對勢力只要有使用任何武力的企圖,都會遭到先發制人的破壞性反擊」。而《韓聯社》另一篇報導指出,南韓軍方在18日清晨又偵測到北韓再次對著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一枚型號不明的彈道飛彈,此訊息也獲得日本防衛省的證實。而距離上一次飛彈試射,不到12個小時。
聯盟首位達成!林書豪第4度大三元 國王擊敗鋼鐵人收5連勝
P.LEAGUE+新北國王26日主場迎戰高雄17直播鋼鐵人,是國王球星林書豪離開上季效力的鋼鐵人後,首度在例行賽遭遇前東家,林書豪繳出15分、11助攻、10籃板,生涯第4度在PLG單場大三元(聯盟第1人),也是2023-24賽季PLG首位大三元球員,助國王109比93擊退鋼鐵人,開季5連勝。林書豪表示,在國王隊他可以有很多不一樣角色,這場比賽鋼鐵人協防速度快,一直要減少他的空間,他也照教練建議打得簡單點,「因為身邊很多像小力(林力仁)這樣的好球員可以幫忙。」對上鋼鐵人,林書豪坦言不簡單,他補充:「因為都是朋友,我對鋼鐵人肯定有很多情緒,我現在也會看他們每場比賽,也希望他們能打得好。」鋼鐵人後衛陳又瑋表示,場邊就是和林書豪簡單打招呼、聊些昨天比賽,「場上則針對他的進攻去做防守,但還是讓他拿到大三元,代表我們防守仍不足,要再做更好。」鋼鐵人教頭邱大宗認為,林書豪經過昨天比賽感覺今天體能下降,造成失誤較多、命中率下滑,但只要持球仍有機會助攻或自己得分並掌控節奏,這是他的能力和魅力,而鋼鐵人雖然本季沒有林書豪、周儀翔兩位好手,仍有多位球員經歷過幾季磨練,現在需要其他球員跳出來打得更堅決、更有企圖心。
2021年曾要率團來台卻取消 克拉芙特證實:在跑道上被拉下來
為反制大陸對台灣的威脅,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今天表示,美國應該以「戰略清晰」來取代過去長久以來的「戰略模糊」策略,向北京表明,如果他們試圖入侵,美國必將協防台灣。她也透露,2021年她原擬造訪台灣,訪團都已經在跑道上,卻被硬生生拉了下來。她個人也支持美國應該跟台灣建交。克拉芙特今天受邀出席玉山論壇,除了開幕致詞外,也在午宴中發表演說,她強調,過去她在駐聯合國大使任內就堅定的支持台灣,到現在仍持續為台灣而奮鬥,就因為美台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她說,台灣的自由若遭受威脅,美國亦然;台灣遭受挑戰,所有民主國家也同時受到挑戰;台海有事,全世界的和平也會有危機。這幾天在以色列發生的事情,就提醒著世人,不能坐視邪惡的存在,侵略行為也不應被容忍。克拉芙特肯定台灣在全球的重要性,以及在供應鏈的重要地位,全球有九成的高階晶片來自台灣,美國人每天開車、看電視、用筆電、滑手機,都受益於台灣人的創新精神。她強調,保衛台灣不僅符合美國人的利益,更確保中國大陸無法消滅自由的創新基地,正因為自由,讓台灣能成為全球高階半導體的產地,也讓世界變的更美好。克拉芙特呼籲各國,必須抵制中國大陸將台灣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的行為,美國也應攜手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共同應對。除了協助確保台灣獲得自我防衛所需要的武器,更應以「戰略清晰」取代過去長久以來的「戰略模糊」策略,向北京表明,如果他們試圖入侵,美國必會協防台灣。2021年1月原已宣布來台的克拉芙特,在最後一刻由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行程,克拉芙特今天也在場邊記者會中證實,她當時受到大陸外交官施壓,直接要求她不要去。她和訪團成員都已經要啟程,卻在跑道被拉了下來。她說,以她個人觀點,台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美國應該跟台灣建交。
侯友宜抵紐約 競辦:此行不會要美政府表態出兵防衛台灣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一行抵達紐約,一出機場大廳,受到在地僑胞熱烈歡迎;同時間,金融時報今(15)日刊登侯友宜訪問,指稱侯將要求美國就防衛承諾表明態度,侯競選發言人黃子哲對此表示,侯友宜不會在此次訪美之旅,要求美國政府對是否出兵防衛台灣一事做出表態,請外界無須誤解。關於金融時報報導內容,黃子哲說,該談話場合是該報記者Kathrin Hille主動提議,邀請侯友宜一起逛夜市,在逛湳雅夜市的過程中,因要求簽名拍照的民眾甚多,所以雙方只是簡短談話。黃子哲還原現場,指當時Kathrin Hille詢問侯友宜,若兩岸開戰,是否認為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侯那時僅幽默表示,「這問題我也不知該問誰,我到美國會直接詢問美方友人,請他們回答」。面對侯的回答,Kathrin Hille也只是莞爾一笑。黃子哲強調,在夜市吵雜場合,此非正式專訪,侯友宜與Kathrin Hille是在聊天情境下,做出幽默回答。他說,事實上,侯友宜也因場合不便與時間緊湊,向該記者委婉表達改日再行會談,便提早結束雙方的談話。黃子哲表示,侯友宜正式澄清他不會在此次訪美之旅,要求美國政府對是否出兵防衛台灣一事做出表態,請外界無須誤解。此外,侯友宜飛抵美國紐約後,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國民黨美東支部等上百位僑胞,揮舞國旗、手舉歡迎布條,並高呼「侯總統凍蒜」、「中華民國萬歲」,更有僑胞遠從華府前來,表達對侯友宜的堅定支持。侯友宜表示,感謝僑胞熱情接機,也謝謝外交部駐紐約辦事處同仁、本黨國際部、海外部及美東支部同志,不辭辛勞前來接機,一落地就感受到滿滿熱情,對於這趟對話與深化友誼之旅,深具信心。他期待,接下來幾天,與美國各界交流,除深化台美關係,也讓美方了解更多元的台灣聲音。
邀「新北含量高」發言人戰2024 許立明:只要有心都是正規軍
民進黨中執會昨日通過賴清德總統候選人資格審查,全黨備戰2024,黨秘書長許立明今(23)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除由有新北在地經驗的新聞部主任張志豪續兼發言人外,並新增立委林楚茵及新北市議員卓冠廷2位發言人,分別邀請中央和地方民代,來增強中央黨部發言陣容,也強化空防戰力;許立明強調,「只要有心,大家都是正規軍」,呼籲全黨團結一致,捲起袖子作伙打拚。許立明表示,3位發言人各有分工,針對相關政策及議題將協同作戰,配合副秘書長黃建嘉進行協防分工,因此中央民代部份,邀請有台中第2選區空戰經驗的林楚茵委員擔綱。他也說,新北市及地方議題則由新北市議會黨團幹事長卓冠廷協助,加上曾擔任新北市議員的張志豪,3位都是即戰力,進行議題快速攻防。民進黨指出,林楚茵進入立法院後,這3年多她在立法院的表現,各界有目共睹;輔選上更是不遺餘力,不只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跑透透;台中第2選區補選,更是勇敢揭發顏家不公不義,從媒體出身的她,在議題脈動與掌握上,都是第一名戰將。民進黨也說,卓冠廷現擔任新北市議會民進黨議會黨團幹事長,曾為全台最年輕的直轄市政府新聞局長,擔任過國會助理與交通部部長辦公室主任,長期關注教育、交通、影視文創產業,對於中央、地方事務均非常熟悉,且因其媒體記者出身,相信能扮演好執政黨與社會溝通的發言人角色。此外,民進黨也指出,張志豪曾陪同總統蔡英文從2010年新北市長選舉,一路征戰到2016年總統大選,也曾擔任民進黨發言人,政治歷練豐富,在新北市議員任內擔任黨團幹事長及書記長,堪稱議會的重砲手。
同意「台海衝突時協防台灣」交換美潛艦? 澳防長:絕無此事
英美澳三國日前對外公布和動力攻擊潛艇的合作計畫,但隨後又傳出,澳洲為了取得美國所提供的潛艇,向美國同意如台海發生衝突時,澳洲軍隊將會支援美國協防台灣。但澳洲國防部長馬爾斯(Richard Marles)被問及相關問題時,直接表示「絕無此事」。據了解,英美澳三國的合作計劃名為「奧庫斯聯盟協議(AUKUS)」,該協議是於2021年9月15日宣布成立,該協議目的主要是由英美兩國協助澳洲打造一支核動力潛艦,而該協議的聯盟也是美國印太戰略聯盟合作的一部分。根據《衛報》報導指出,由於外界傳聞AUKUS的協議內還包含「當台海發生衝突時,澳洲會出兵協助美國協防台灣」一事。澳洲國防部長馬爾斯被問及此事時則是強烈否認,強調「絕無此事」,更表示「我從許多時事評論員那聽到這種說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馬爾斯表示,英美所提供的潛艦雖然是具備有在戰爭背景下的作戰能力,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澳洲的穩定與集體安全而做出貢獻。而他認為「台海是否會發生衝突、是否要出兵協防」這些都是獨立的問題,不需要與AUKUS協議混為一談。
盲從鼓吹戰爭 媒體人要有良心
台灣號稱是新聞自由國家,但各式各樣傳播媒體呈現的聲音,卻多在幫執政當局幫腔,擔當其宣傳喉舌或者政治打手的角色。媒體和名嘴淪為宣傳工具,其實正是毀棄新聞自由的行徑,他們日以繼夜在愚化民眾對環境變化與真實情況的認知,毒化民主政治體系中自由而開放的公共論壇機能,弱化體系趨吉避凶的自我調適能力。這正是台灣國安的一大危機,長此以往,不無產生「毀台」效應之虞。綠媒鼓譟 不顧身家性命最近爆出的美國「毀滅台灣」計畫的傳聞,暴露了台灣綠媒及其附隨名嘴實已深度淪為官方應聲蟲,嚴重干擾民眾對國家安全相關議題正確而完整的認知,從而扭曲民眾對事與理的判斷,以及對國家生存發展之道的明智抉擇。由於這幫媒體和名嘴彌天蓋地的催眠與洗腦,以致在此烏克蘭戰爭爆發周年之際,仍有許多民眾未看清美國推台灣走向烏克蘭的事實,不知美國處心積慮利用台灣引發台海戰爭,硬把台灣推向戰爭漩渦,讓台灣成為削弱中國大陸整體實力的工具,即使台灣慘遭浩劫也在所不惜。台灣對美國拖垮中國的利用價值近似於烏克蘭,協防過程可對中方產生牽制與拖垮作用,一旦抵擋不住,則予以毀滅,這是完全符合其利益的最壞狀況想定。最近爆出的「毀台計畫」,雖尚未獲得證實,但一如先前傳出的美國在最後關頭不惜炸毀台積電以免為中國所用的計畫一樣,有其明確的來源,並非空穴來風,值得台灣朝野警惕。然而,綠媒及一幫無良名嘴仍然不分青紅皂白,毫無保留地附和官方說法,並且不遺餘力地攻擊傳播這個訊息的人。他們企圖剝奪民眾知悉事實真相的權利,不容許有一絲「疑美」的思維,只要對美國及民進黨政府盲信、盲從就好。然而這樣跟著鼓吹台海戰爭,難道不知道戰爭的慘狀,不在乎家人親屬的身家性命?其實,蔡政府及綠媒、名嘴對於「毀台」計畫近乎歇斯底里的反應,正是極度心虛的表現。俄烏戰爭之後,全球地緣政治對抗加劇,烏克蘭的勇猛抵禦與北約國家的順從跟進,使得美國的戰略自信更強,美國更加確信利用台灣牽制中國之計可行,美中戰略對抗隨而益加上升。表面上看,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支持趨於堅定,實際上將台灣打造為刺蝟島以消耗中國的意圖更加清晰。然而,民進黨政府的「親美反中」路線是其票房保證,其正確性一旦被懷疑,必將造成民眾支持度的崩解,所以必須全力否定與駁斥。適度疑美 才能趨吉避凶國與國間交往合作都是立基於國家利益的盤算上,而各國自身與他國的利益有別,即使不衝突,也不盡相同,即使是鐵桿兄弟,如英美或是美日之間,國家利益殊異也是天經地義的,美台之間的歧異可能更大。為此而站在自身的主體性立場上,衡量彼此之間是否有利害衝突,研判對方政策動機是否確實有利於我,都是正常而必要的,也不必然妨礙雙方共同戰略利益的合作。民進黨卻把「疑美」視為罪惡,不容探究「毀台計畫」的可能性與潛在的危害性,無非是其愚民政策的具體表現,要民眾跟官方一樣盲人騎馬。俄烏戰爆發一年,眾多民眾已經看穿美國根本是把台灣當作美中爭霸戰裡可用的棋子,必要時可以棄之。台灣的政府、傳媒和民眾都應有自保意識,牢牢站在全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立場上,把握最高國家利益之所在,深切體認美國與台灣的國家利益無法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始終保持一致。因此,認清兩方國家利益之間潛在的分歧,保持警覺,隨時審視,機動調節,毋寧是趨吉避凶之所必要,斷無對他國承諾盲信之理。美國是否真有「毀台計畫」難以證實,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又再度放話,說全球非常擔心台海爆發危機,還鼓吹這並非中國內政問題,刻意把台灣問題國際化,這正是引燃戰火的意圖之一。提醒台灣朝野必須戒慎恐懼,知所辨析,因此不但要「疑美」,也要對政府宣傳和媒體、名嘴的諸多妄言保持懷疑,不要對他們可能造成的「毀台」惡行盲目跟進,否則可能為國家與人民帶來難以彌補的災難。
劉銘傳也哭泣1/清代鐵路遺址被消失 監院、立委究責桃園市府
台灣第一條鐵路慘遭灌漿填平!桃園火車站進行捷運施工時,意外挖到清朝劉銘傳鐵路,全台最完整的清代鐵路遺跡隨之重見天日,加上一併挖出的日據時期桃園車站遺構及國民政府興建的桃園火車站,讓台灣找回了百年鐵道歷史縮影,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料桃園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今年8月初突然在劉銘傳鐵路遺址施工,桃園文化局也未阻止,當大量混擬土灌進遺址時,台灣第一條鐵路就這樣永遠走進歷史!「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等文資團體向立委邱顯智陳情,邱顯智在10月14日在國會辦公室召開諮商會議,邀集文化部文資局和桃園市文化局及捷運工程局等機關代表與會,文化部文資局代表認為本案如有違法之處,應依《文資法》議處,不過桃園市文化局和捷工局都自認沒有疏失,邱顯智認為仍有相關爭議需要釐清,因此附上相關資料函請監察院處理,監院函覆已經展開調查,文資團體希望監委能主持公道,莫讓歷史遺跡因地方政府不當作為而湮滅。曾參與剿滅太平天國和捻亂的淮軍名將劉銘傳被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台灣第一條鐵路由他規劃興建。話說1884年法國侵略中國藩屬越南,還意圖染指台灣,清廷派劉銘傳來台指揮協防,最後領導守軍和台灣鄉勇擊退船堅炮利的法軍。中法戰爭結束後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當上首任台灣巡撫,他體會到鐵路對台灣建設和國防的重要,欲以「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白話文來說,就是想把台灣建設成中國的模範省,奏請清廷批准後,1887年起聘請德國和英國技師興建台灣鐵路。劉銘傳鐵路遺跡重見天日,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都認為是活的鐵路教室。(圖/搶救清代鐵道遺址群小組提供)劉銘傳規劃台灣鐵路路線為基隆到台南,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就在台灣現代化建設蒸蒸日上之際,劉銘傳卻因為煤礦招商等問題遭清廷懲處,心灰意冷的他辭去巡撫職務、並在1891年6月4日告老還鄉,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因經費不足,南下鐵路只興建完成到新竹,劉未能親眼看到基隆到台北段、台北到新竹段鐵路通車,不過台灣鐵路主要是劉銘傳規劃、籌資和構工,因此一般將清代鐵路通稱為劉銘傳鐵路。100多年來,台灣鐵路和火車站歷經日據時期和國民政府改建,鐵路設施、路線和車站樣貌已有極大改變,就在大家以為清代鐵路已因改朝換代和城鄉發展而湮沒之際,2016年5月間,也就是劉銘傳鐵路台北到新竹段通車後123年,桃園車站因捷運施工和台鐵地下化工程拆除時,意外發現日據時期桃園車站的二爪磚,民眾在同年12月向文化局提報為考古遺址,經過考古團隊多次發掘,先後出土清朝劉銘傳鐵路、日據時期車站便所(廁所)遺構,甚至還有4500年前史前時代遺跡。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藍博瀚(右)、林岳德(左),呼籲監委主持公道,不能讓台灣鐵路遺跡湮滅。(圖/黃鵬杰攝)文資團體「搶救清代鐵道遺址小組」成員藍博瀚和林岳德指出,考古團隊2021年發現清代鐵路遺構,並再出土日據時期桃園驛牆基柱礎等遺構,因此提報文化資產評估與建議。藍博瀚說,第一次看到清代鐵路的樣子很感動,「現場能清楚看到鐵路基座的鵝卵石排列,甚至連枕木位置都很清楚,而且還發現當時鐵路的側線,讓我們能一窺清代興建鐵路的工法」。他表示,如果再循線挖掘,還可能發現清代桃園火車站的票房(售票處)遺構。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曾指出,挖出的這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不過就在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振奮之際,施工單位桃園捷運工程局竟在8月5日回填清代鐵路遺址,並在其上灌漿,然後全面開工對遺址位置打樁,完全破壞已挖掘的考古遺址,桃園市文化局也未有積極作為保護古蹟,讓文資團體和考古學者氣憤不已,將透過立委和監委追究責任。
遭控黨中央介入黨團 邱臣遠:並非全面客觀的說法
民眾黨中評會主委、立委賴香伶辦公室主任林恕暉昨天晚間寫下3000字聲明宣布退出立法院黨團以及賴香伶辦公室相關運作並痛斥黨機器介入立院黨團運作過深。對此,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今(23)日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林恕暉個人言論並非全面客觀的說法,在創黨初年的階段黨務運作和議題攻防上本來就會一同作戰,所以沒有所謂介入的問題。林恕暉昨天於臉書上批評,民眾黨機器介入立院黨團運作過深,卻不參加7點半晨會的政治討論與謀劃,市府、立院、黨三者經常無法協同作戰。而黨內部分立委作風備受爭議,助理深感不公卻說不出真話,因此早在第1年立委任期結束就有立委辦公室助理幾乎全數離職。且近日黨內公職涉及司法案件,使民眾黨的清廉形象受損,所以地方選舉失敗其來有自。邱臣遠今天下午接受聯訪,媒體問及林恕暉離職並批黨介入過深,邱臣遠對此回應,民眾黨成立3年來,歷經創黨、立法院運作與地方公職選舉,大家都非常辛苦,也都有自己的心情跟情緒,對於過去一起打拚的同仁都給予感謝和祝福。所以尊重林恕暉的個人評論並給予一定程度的祝福。對於黨中央介入黨團運作一事,邱臣遠指出,這些言論是林恕暉個人主觀看法,所以並非全面客觀的說法,也強調立院和黨中央在作戰上沒有任何問題。民眾黨已成立3年,但林恕暉談到的大多是第1年的階段,黨務運作和議題協防上本來就會協同作戰,因此「應該沒有所謂介入的問題」。邱臣遠隨後怒批,執政黨箝制言論、操控媒體並透過網軍、側翼及名嘴治國,造成社會撕裂,這也是民進黨九合一大敗的原因之一,所以民進黨應該有所警惕、懸崖勒馬。
美國應公開承諾保衛台灣? 《外交事務》雜誌:多數專家反對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已4度公開表態若中國犯台,將出兵協防台灣。對此美國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Affairs Magazine)近期發表了數篇關於中國入侵台灣、美國的台灣政策,以及美中在台海發生衝突的風險。並於15日公開了54名專家學者的受訪結果,其中有39人傾向反對美國官方公開承諾「當中國入侵台灣時,會以武力保衛台灣及其控制的所有領土。」專攻美國國際事務及外交政策的雜誌《外交事務》,由美國無黨派、會員制智庫兼非營利組織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辦。該雜誌於15日公布了54名專家學者針對「美國官方是否該公開承諾會軍事介入台海戰爭」這個問題所得出的受訪結果。這些專家包括具備專業回答上述問題的權威人士,以及該領域的頂尖通才。他們被要求提出是否贊同(分為強烈不贊同、不贊同、中立、贊同、強烈贊同)及其見解,並為自己的意見給一個滿分10分的信心水準。調查結果顯示,不贊同的人數最多,高達24人,其次為強烈不贊同的15人。持中立態度的專家則有7人,贊同美國要公開承諾以武力保衛台灣的學者只有5人,另3人則表達強烈贊同。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訪問研究員唐安竹(DrewThompson)、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等人,都回答強烈不贊同(信心水準皆為10)。葛來儀指出:「採取『戰略清晰』較可能刺激而非嚇阻中共侵台。美國必須加強軍事能力,好讓自己能夠做出可信威脅。宣告政策轉變若無足夠能力加以支撐,是很危險的。除了可信威脅,我們還必須提供可信賴的保證。」唐安竹表示,「中國已假設若入侵台灣,美國將軍事介入,所以公開承諾會以武力保衛台灣不會改變北京的認知,或是美國威脅介入的可信度,美方保持彈性能確保台灣為自衛做好適當準備,且不會不必要地使北京反感或挑起衝突。」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史考克羅戰略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Tiff Roberts)則持中立態度(信心水準5)。羅谷表示,中國以行動改變現狀的威脅變得如此真實,「戰略模糊」顯然必須與時俱進。他認為應該透過行動或私下溝通來讓中國知道,美國如有必要,將出動軍隊保衛台灣,但「當前沒有必要公開承諾這是美方政策」。美國應繼續透過高層官員互訪、支持台灣參與更多國際組織和貿易協議,來展現美台關係的重要性;美國也應該資助國人在台學習,鼓勵建立更多人際關係;而在持續對台軍售之際,美國也應該提供更多協助台灣軍人的軍事訓練。回答強烈贊同的3位專家分別為: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lhi)東亞研究系教授巴塔查亞(Abanti Bhattacharya)、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許瑞麟(CollinKoh)、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塞克斯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動南海軍事化、踐踏香港民主,卻未付出太大代價,可能使他認定侵台將面臨類似的虛弱回應;如今戰略模糊不太可能繼續嚇阻中國侵台,改採戰略清晰則會讓習近平必須評估美軍保台的可能性,也會受到區內盟邦和夥伴歡迎。塞克斯認為,美國應向中國保證維持「一中」政策,也應明確表態,美方的保台承諾取決於台灣不會邁向單方面宣布獨立,「更重要的是,為台海衝突做準備,應成為國防部的最高要務,而且美國應緊急調動部隊前往印太地區,並與台灣合作加強其防禦力。」
北韓今凌晨再度發射2枚彈道導彈!2週內第7次 美稱正與盟國密切磋商
北韓在2週內進行了6次導彈試射,尤其4日這天,更向日本東部海域發射中程彈道導彈(IRBM),飛越日本上空,導致該國立刻發布國家避難警報。不過北韓今天(9日)凌晨再度發射2枚彈道導彈,為2週來第7度試射。據悉,平壤當局昨天(8日)才為最近一系列的導彈試射進行辯護,認為其舉措是針對逾半世紀以來美軍威脅的合法防禦。北韓導彈4日飛越日本上空!(圖/達志/美聯社)據《路透社》的報導,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指出,這2枚導彈的飛行高度為100公里,射程則為350公里,落點皆位於日本專屬經濟海域(EEZ)以外。第1枚飛彈於當地時間凌晨1時47分(台灣時間12時47分)左右發射,第2枚約在6分鐘後發射。對此,美國軍方表示其正與盟國和夥伴密切磋商,並稱此舉突顯北韓核武和彈道飛彈計畫「破壞穩定的影響」。總部位於夏威夷的美軍印太司令部(US Indo-Pacific Command)則發布聲明稱,「美國協防韓國和日本的承諾仍然堅不可摧。」據《朝中社》8日報導,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於7日譴責北韓的導彈試射後不久,北韓官員與該國的民航局便發出聲明稱,導彈試射沒有損害國際民航安全,也未對任何鄰國構成威脅。平壤當局表示,國際民航組織通過的決議案是一個「美國與其附庸勢力的政治挑釁,企圖侵害北韓主權」、「北韓的飛彈試射是一項例行且有計畫的自我防衛行動,以保衛國家安全與區域和平,免於美國持續超過半世紀的直接軍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