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
」 機器人 AI集邦:AI加持2027年人形機器人產值將破20億美元 「這零件」成本最高
日前法國舉辦國際人型機器人展,不少廠商已結合AI,應用在醫療、災難應變與家庭使用上。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28日表示,預估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越20億美元。目前包括美國、中國廠商都在積極投入與擴大人型機器人測試,指標廠商揭露的產品完成度也越來越高,像是Agility Robotics開發的Digit、Apptronik開發的Apollo皆有上市規劃,Tesla打造的Optimus亦計劃在2025至2027年量產上市。TrendForce表示,現行軟體平台著眼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多元環境與人機合作互動。受惠於生成式AI,機器人的認知能力已有飛躍性成長,可透過感知層掌握人事時地物,對話能力也顯著進步。據TrendForce調查,目前人型機器人各項零組件成本中,以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且零組件領域皆有一定程度之技術壁壘。預期人型機器人的軟、硬體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與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在此三類供應鏈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型機器人市場。展望2025年機器人的應用場域,工業型機器人仍將以手臂撿貨為主。TrendForce指出,勞動人口短缺、高齡化程度高之國家已有陪伴與照護需求,預期服務機器人將於未來1至2年內嶄露頭角。機器人也於戰場上陸續發揮其功效,如烏俄戰爭有大量無人機參戰,以及戰鬥、布雷與後勤機器人等,為具潛力之場域。
首富的浪漫1/全球AI教父+科技狂人互捧人形機器人 林百里看衰「浪費能源很少商用」
台股6月牛氣沖天,從AI浪潮炒到人型機器人概念股,尤其AI教父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3月在自家GTC大會,率領眾多機器人登高一呼,6月提到「未來人形機器人將會像汽車一樣普及」,美國時間26日的自家股東會上,黃仁勳更向全球投資人表示,「AI的下一波,就是把價值50兆美元的重工業整個自動化。很快,我們會有一個由機器人組織起來的工廠,這個工廠是由機器人來協調管理其他機器人,進而製造產品,至於製造出來的這些產品,也都是機器人。」對於黃仁勳喊進AI機器人,他的頭號勁敵、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6月18日也在社交平台X上加碼回應,「未來人形機器人的普及率將是汽車的10倍」,兩位全球科技界領航者先後勾勒新世界,給股市加油添柴火。與此同時,台灣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卻唱著不同調,14日股東會後跟記者直接吐槽說,「人形機器人,要跟人一樣做這麼多動作,這是很困難、很浪費能源的,所以在商用時候,很少很少用。」馬斯克近期重登世界首富寶座,而輝達於美國時間18日股價收在135.63美元,讓輝達總市值來到3.34兆美元,一舉超越微軟的3.32 兆美元和蘋果的3.27 兆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公司,讓黃仁勳一天身價就增加超過40億美元,全球富豪排行榜來到第11名,也是華人第一。廣達也在20日的台股盤中飆至最高329元,改寫24年來新高,28日則收在312元,股價從去年AI流行後就起漲。《富比士》公布的2024年台灣50大富豪排行,林百里就受惠於台股走升,以117億美元(約3798億元台幣)身價奪下台灣首富。究竟兩位世界級科技大老和台灣首富怎麼看待人型機器人?黃仁勳在3月輝達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大會上展示人形機器人的願景,是像2011年電影《鋼鐵擂台》中,能直接模仿人類動作的機器人;更在6月2日的台大演講時說:「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總有一天,所有會移動的東西都將自動操作。我們努力藉由推動 NVIDIA 機器人堆疊的發展,當中包括用於模擬應用的 Omniverse、Project GR00T 人型機器人基礎模型和 Jetson Thor 機器人電腦,加速推動符合物理原則的生成式 AI。」但黃仁勳也坦言,以現在的AI技術要訓練人型機器人還有些困難,但一切都在快速的變化,因此「未來兩、三年內應該會看到重大突破」。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近來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圖/翻攝自2024 Annual Shareholder Meeting Tesla YT)馬斯克對人型機器人的熱情,完全不輸給黃仁勳。馬斯克在13日股東會上大力推銷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他說,Optimus的估值被忽視,未來Optimus機器人的價格將低於汽車,如果特斯拉擁有10%的市占率,且每個機器人售價2萬美元,特斯拉在大規模生產時每年可以賺取1兆美元的利潤。「Fremont工廠已經有兩個Optimus機器人在使用,明年開始特斯拉將有超過1千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作」,馬斯克說,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擁有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將能做像是照看孩子和工廠工作等家務活。2004年7月上映的科幻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劇情設定在2035年,智慧型人型機器人已被人類廣泛使用,作為工具和夥伴,故事裡的男主角威爾史密斯嘲諷機器人不能寫出交響樂和畫畫,沒想到被機器人吐槽「不然你行嗎?」然而到了2024年,不少人已開始用AI來製造音樂與美術設計了。「我一直都對科幻電影裡面所謂的AI非常、非常嚮往。」從小就喜歡原子鐵金剛的林百里在廣達股東會後向記者說,廣達一直致力於將實驗室的研究轉化為產品和生意,實現工程師的夢想,但人形機器人需要擁有手和腳,工程難度極高,如果要模擬人類肌肉,將導致機器龐大且笨重,步行需承受重量並耗費大量電力,無法與一個工人只要吃一頓飯、吸收蛋白質就能工作相比。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儘管跟黃仁勳是好朋友,但坦言不看好人形機器人的商用化。(圖/報系資料照)今年6月初黃仁勳來台期間,林百里多次公開一起吃飯、親自站台展現好交情,廣達集團子公司廣明旗下達明機器人,更是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商,也受惠於黃仁勳點名的「機器人概念股」,然而,林百里對人型機器人生不起熱情,甚至駁斥兩位大老「點石成金」的說法。在林百里眼裡,人型機器人就是浪費能源,「雖然人形機器人不會累、不會罷工,但效率遠不及人類,且耗能巨大,反而是專注於特定工作並機械化操作的機器人,成本低、好推動」,這位台灣首富務實地說,「沒有生意做,沒有商業價值也不是辦法!」
地表最強晶片3/一個小logo讓「這家」連拉5個漲停板 台灣機械業迎AI變身黃金十年
「有了AI,這樣工業4.0、智慧機械與製造可提供Total Solution,才能解決缺水、缺電、缺工及缺人才等老問題。」機械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智慧製造大聯盟會長柯拔希向CTWANT記者說,因應這些結合AI、有智慧的機器,各行各業的生產線也會有換機需求,「台灣機械業即將進入黃金十年,台灣機械產業產值未來將不只3兆元,而是N兆元。」這波襲捲到工具機產業的AI旋風,源於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GTC 2024開發者大會上提及的機器人未來,而最先被發現的就是黃仁勳在演講背景中出現的所羅門(2359)logo,這驚鴻一瞥就讓他當周股價連亮三個漲停板,持續刷新2000年7月以來新高。這家低調的工業機器人公司,股價飆到在25日被證交所列為注意股,但25日再度上演開盤即漲停的戲碼,收在65.5元,同一天,連上銀、大銀微系統、永彰等其他的工具機業者也是開盤沒多久就漲停作收,簡直「一家烤肉萬家香」。27日股價收在72.8元,已是連續7個交易日大漲、更開出5個漲停,累積漲幅約75%。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還有鴻準、凌華、樺漢等相關概念股都漲了一波。業者向CTWANT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仍在鴨子划水,很難對業績有明顯挹注,建議先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所羅門董事長陳政隆表示,「希望透過與輝達的合作,能將生成式AI快速運用在工業領域上。」視覺領域是工業機器人智慧化的關鍵,先前所羅門與華晶科合作推出AI+3D,讓機器人擁有如同人類的視覺與辨識能力。達明是廣達的孫公司,目前在協作機器人市佔率全球第二。(圖/達明提供)原本就與輝達NVIDIA平台Isaac Sim有合作項目的達明,隸屬於廣明光電、是廣達的孫公司,特色也是將視覺、也就是鏡頭列為機械手臂的標配,並研究視覺技術,加上集團力挺、台灣同業也捧場,包括南茂、群創、富士康、漢翔等生產線都使用他的產品,大約3年就坐上全球二哥的寶座,市占率一成多,目前第一的是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優傲科技)在全球協作機器人市占率約4成。達明機器人營運長黃識忠表示,達明特點在於內建視覺系統和人工智慧推論引擎。目前以協作型機器人為定位,但研發方向將全力衝刺AI,未來看好電子業、半導體產業及相關智慧工廠的商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 (IFR) 去年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新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成長5%,總數達到 55.3萬台,其中約29萬台安裝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第二名的日本僅新增5萬台、美國3.9萬台,接下來是韓國3.1萬台、德國2.5萬台、義大利1.1萬台,台灣排在第七名,為0.7萬台。中國目前機器人約有七成仰賴進口,所以官方將其視為下一步重點發展領域,除了製造業升級,在少子與高齡化下,希望能以此從事居家服務。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大陸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人民幣、約7131億元新台幣。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最大,培育出不少本土品牌跟台商搶生意。(圖/中新社)工具機的台商向CTWANT記者介紹,工業機器人大多是像機械手臂、或是物流車等型態為多,長久以來以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為首,台灣廠商在大陸市場走「CP值」路線,但已有不少本土廠商出現,「有腹背受敵的感覺」,且機器人成了中國官方主要的政策扶植對象。「因為機器人的零件很多,可以養活很多公司。」台商表示,看到大陸官方這樣努力,希望台灣的政策也不能落後,「畢竟我們本來是領先地位的。」
疫後缺工轉型2/速食龍頭麥當勞開「無人化」第一槍 科技大咖搶做機器人
「缺工問題近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台灣不少行業更是事求人,但還是找不到人,因此機器人能否取代部分人力工作也成為產業關注焦點。不過以目前來看,要完全取代難度太高,如果透過數位化,搭配部分的專業型機器人,才有機會取代部分工作,但也是要看不同產業而定。」一位製造業主管告訴CTWANT記者。M觀點創辦人Miula指出,台積電(2330)的虹吸效應是缺工問題的原因之一,因為台積電持續擴廠,讓其他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面臨極大的人員流動問題,因為如果台積電技術員一年薪水60-70萬元,等於月薪大概也有5-6萬元,對於不少獲利能力相對較不穩定的產業,成本壓力大增。另外一個缺工的原因,則是屬於非典型就業的外送行業,根據非正式統計,如果外送員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周五天,大概也會有四萬元的薪資,這種工作時間相對自由,因此也排擠了其他產業的用人需求。缺工問題有多嚴重?以美國為例,像是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在2022年12月就將德州一家分店改為無人餐廳,消費者先透過手機APP點餐,就可以依照指示開車到得來速車道取餐。甚至還有美國一個麥當勞店經理為了解決缺工問題,將時薪提高到50美元,結果還真的有員工願意從早上六點上到晚上11點,一天就賺進850美元。美國一家麥當勞店長為了吸引員工上班,將時薪提高到美元,也讓該店一位店員slaytok1一天上了17小時的班,賺850美元。(圖/翻攝抖音)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曾經指出,機器人將比電動車更具市場價值。而去年9月30日,特斯拉(Tesla)的「人工智慧日」(AI Day)活動中就展示了讓馬斯克所認為理想中的人型機器人Optimus。不少台灣廠商也在研發各式型態的機器人,從鴻海(2317)替軟銀設計研發的Pepper,廣達(2382)集團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華碩(2357)的智慧機器人Zenbo;和碩(4938)新一代商用服務型機器人Aria;仁寶(2324)的AGV搬運機器人;緯創(3231)的自主移動機器人Wifundity;微星(2377)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佳世達(2353)智慧運輸機器人MiBot等。不過這些機器人多屬於協作型或是服務型居多。對於勞力密集產業來說,機器人能夠取代的部分依然相當低,以精密組裝來說,像是蘋果(Apple)iPhone,就仍無法用機器人來組裝;另外在搬運機器人部分,目前主要還是以倉儲為主,屬於較固定式的空間,對於像是貨物放入物流車等非固定式堆疊的工作,機器人的限制仍多。「就目前的技術來說,非固定式的作業環境對於機器人來說,除了本身的負重能力,另外還需要像是鏡頭等空間測距等不同技術相互配合,因此現在最多就是透過協作機器人來協助物品搬運,至於要完成像是裝箱或是上架等最後一哩路,還是要以人工為主。」一位負責機器人的廠商研發主管直言。廣達旗下達明機器人所生產的產線協作機器人目前負重能力已達20公斤。(圖/翻攝自達明機器人臉書)
客制化工廠產能提升70% 台灣搶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
「連結」與「優化」是工業4.0的核心精神,要造就這兩大關鍵要素,需要大量運用自動化生產、物聯網、智慧機器人、供應鏈互聯及大數據等。臺灣早期代工產業興盛締造了經濟榮景,近年來代工大廠紛紛轉型投入自動化,並隨著產線的高精密組裝、加工程序日趨複雜,對自動化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但當「自動化」與「機器人」整合,將不會再是單純的兩個技術應用,相輔相成即升級為「智」動化,並成為臺灣智慧製造及機械產業發展的最佳助力。臺灣機械業每年以新臺幣千億元的速度成長,機械公會今(2020)年發布2019年機械設備出口統計,累計出口金額達278億美元,總產值維持1.1兆元(352.45億美元)水準,更樂觀今年2020上看增加1千億元(約33億美元)、出口值年成長5%~10%,其中出口主力的工具機產值年成長可達10%。2020年年初,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機械設備出口,期望疫情4、5月和緩後,市場將對設備出現強勁需求,訂單大爆發,下半年一旦景氣回升,將是臺灣機械產業的契機。另一方面臺灣在工業協作機器人市場更是在國際間早已嶄露頭角,以臺灣本土機器人天王達明機器人為例,在2018年已經躍升全球市佔率第二,僅次於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臺灣擁有發展「智」動化的先天優勢條件,累積了深厚的底蘊,以達明榮獲第28屆台灣精品獎的TM12為例,是全球第一個有「眼睛」的協作機器人,可從事對象形狀、位置、條碼、顏色辨別,且擁有智慧視覺定位,適用於半導體、面板、CNC產業等。日本富士經濟(Fuji Keizai)發佈預測,到202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擴大至2018年的2.5倍,達到2.87兆日圓(267億美元)。而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2025年將達4,110億日圓(38.28億美元),為2018年的7倍。導入 AI 人工智慧系統的自動化設備,除了提供客戶應用多元的產線自動化解決方案,更是未來自動化產線的趨勢。而另一方面,被稱為「工作母機」的工具機,更是臺灣工業實力的代表。在工業4.0發展趨勢之下,如何監控掌握工具機械所有元件的同時提高生產力,進而達到優化並提升利潤?同樣將智能結合在高階工具機上的應用,榮獲28屆台灣精品獎的達佛羅i4.0工具機智能監控系統,能滿足此需求。機器在安裝i4.0工具機智能監控系統後,針對機械所有耗材進行監控,可迅速擷取資料及數據,加以分析後提供管理者大量有用的參考數據,藉此可確保生產線機器之高可靠度、高精度,同時了解產品的壽命,進而做到能源及制程控管。同樣實現「智」動化的台灣精品獎企業台達電,更延伸轉型智慧「智」造,打造全方位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客制化智慧工廠產能相較於傳統產線能有效提升70%,直接人力人均產值提升3~5倍,並減少約35%的生產使用面積,完美詮釋了工業4.0的核心精神–「優化」,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幫助企業創造更高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