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
」 北醫大 陳宜民 武漢肺炎台大醫院「0波波」! 北榮、新光、北醫、林口長庚回應聘僱醫師「評議重點」
北市某婦幼診所一名劉姓女醫,去年在替病患進行子宮鏡手術時發生意外,導致其身亡。劉姓女醫被起底是波蘭醫學院畢業回國的「波波醫生」,甚至是「波波醫生」中的初代,導致這個爭議多年的議題重新遭到檢視。近日網路上流傳一份約1500人的「波蘭醫師一覽表」,名單中甚至包括台大醫院、榮總、三總這樣的知名醫院,引發民眾擔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14日表示,經過經查,院內並無任何一位「波波醫生」,且院內之前就有決議,如果持波蘭學歷申請住院醫師或實習,均「不予考慮」;新光醫院、北醫附醫、林口長庚等醫院也相繼公開醫師聘雇標準。事件起因於北市某婦幼診所劉姓女醫執行子宮鏡手術時,導致患者死亡事件。之後,劉姓女醫被起底是在波蘭的醫科大學取得學士後醫學士學位,引發外界對「波波醫生」議題的再次關注。然而網路上流傳一份「波蘭醫師一覽表」,其中現正任職、在學中的醫師達1552人次,更有高達數百名來自波蘭、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等醫療不如台灣先進的中、東歐國家醫學相關科系「國際專班」醫師,正在台灣各大醫院包含台大、北榮、新光醫、北醫附醫、中山醫院等醫院與診所中就職,引發民眾議論。立法院14日審查教育部、國立大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等預算時,國民黨籍立委洪孟楷就要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回應「台大醫院對於波波醫師的態度為何?」吳明賢則表示,經查台大醫院內無任何一名波波醫師任職,且院內曾做過決議,持波蘭學位的醫師若申請住院醫師、實習等,均不會接受。另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經查目前在該院任職的波蘭醫師人數僅2、3位,占全院醫師比率不足1%,並非網傳的「8位」。洪子仁並指出,以目前國家制度來說,只要通過國家考試成為正式合格醫師,其實是國家賦予他擔任醫師的認證,「我們看的是國家考試,是國家的認證。」洪子仁還表示,認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醫療公共服務涉及公眾健康,資訊公開透明有其必要,但「強制性作為大可不必」,建議醫師在行醫過程中,要介紹自己時,可說明畢業醫學院名稱。直言「他能夠成為合格主治醫師、有醫師執照,就不是密醫。」北醫大附醫院方則回應:針對外界對於醫師任用的討論,北醫在醫師遴用定有嚴謹規範,所有主治醫師皆須通過國家考試,並取得合格醫師資格,且同時具備相關專科證書及學術論文發表等資格。此外,醫師遴選均經由院內專業單位進行,依循透明、嚴格的評選標準,同時,醫師也須經過嚴格訓練及臨床授權,以確保醫療團隊的專業與醫療品質。而據《聯合報》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在受訪時則表示,長庚以「能力」評估是否聘僱醫師而非學歷。長庚目前並未清查院內是否有波波醫生,但以他的認知,波波醫生若來申請擔任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依能力評判,不一定進得來。」北榮院長陳威明則接受《TVBS》訪問,已清查網路流傳名單,但其中裡頭幾位列在北榮的醫師都已不在,僅有1位醫師仍在職,名單正確性有待評估。但這名在職醫師擁有美國知名大學醫學學歷,且是一名臨床表現相當優異的主治醫師。他呼籲這樣的名單不該再流傳,認為只要有通過國家考試、正規訓練的醫師,都不該帶著有色眼光看待。
解嚴後首位叛亂罪媒體人!張友驊曾喊「要懂得賣命」 彭文正讚:媒體的教科書
資深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跌倒,頭部重創,當場失去生命跡象,雖一度恢復生命跡象,但最終仍傷重不治,享壽70歲。資深媒體人彭文正列出張友驊過去的貢獻,直呼「新聞人的典範,媒體的教科書」。彭文正在臉書提到,張友驊曾任自立報系軍事記者、《首都早報》軍事記者,陳水扁競選台北市議員助選員,1987年任職自立報系軍事記者時,首先報導三七事件;1991年遭到國防部以「妨害軍機治罪條例」向法院提起控訴,1991年11月被判刑一年七個月,緩刑三年,成了台灣解嚴後第一個叛亂罪的媒體人。彭文正指出,張友驊在2013年的洪仲丘事件中揭露內幕,含虐死、偽造文書、滅證、串證等,引起國防部不滿,發聲明稿指政論節目與名嘴以不實言論汙衊國軍,揚言提告,張友驊則反告國防部「涉嫌施虐」、「致人於死」及「偽造文書」。彭文正說,「張友驊曾為江國慶發聲,但努力無功,15年後案情才沉冤得雪。張自言,我每天都在自責,為什麼我救不了他?名嘴是什麼?名嘴、記者就是要在這種時候懂得付出、懂得賣命。」針對張友驊病況,北醫大附醫發聲明指出,有關媒體詢問張友驊先生情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經其家屬授權回應,張友驊於昨(11日)過世,其餘相關治療過程等,醫院不便對外說明。
曾讚愛妻氣質像張鈞甯! 張友驊自曝未生子原因
資深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跌倒,頭部重創,當場失去生命跡象,雖一度恢復生命跡象,但最終仍傷重不治,享壽70歲。張友驊結婚多年,私生活相當低調,曾在節目上分享,太太的氣質像張鈞甯,而自己PTT,意思是怕太太。張友驊的好友、中國時報總主筆陳琴富昨(11日)發文寫下,「送友驊,兄弟走好,秋風和煦麗日晴空,國慶日去見你最後一面,聽著老哥的呼喚,你只是不住的流淚,許是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不捨,都該放下了。」北醫大附醫則發聲明指出,有關媒體詢問張友驊先生情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經其家屬授權回應,張友驊於昨(11日)過世,其餘相關治療過程等,醫院不便對外說明。回顧張友驊過去上節目片段,他曾在《單身行不行》表示,太太不生,因為她的童年並不幸福,且教書面對的都是毛小孩,還曾告訴他「你到外面生,可以把小孩帶回來,我幫你養,但要叫我媽媽」。主持人提問,所以在外面到底有幾個小孩?張友驊當時馬上回,「一個都沒有,不敢。」另外,張友驊也曾在《瘋狂大悶鍋》中透露,自己是「PTT」,意思是怕太太。被問到老婆是否像張鈞甯?張友驊笑說,「沒有那個樣子像,但是氣質像。」對此,扮演「李艷秋」的吳怡霈補充,「我是私底下看過他太太的照片,長得非常秀氣。」
小蝦米求神2/台灣新冠疫苗救濟通過率排名倒數 被害家屬:錯誤資訊阻卻公義
年約40歲在台北某國立大學工作的G小姐,2022年1月底按規定,接種第三劑莫德納疫苗,1個月後右手麻木無力、伴隨局部癲癇,到三總就醫,病情卻快速惡化且嚴重腦出血,三總緊急開顱急救,仍無力回天,死因確認為新冠疫苗引起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簡稱VITT)。G小姐先生(阿德)投訴本刊,指太太生前無慢性病史,家人感情緊密,太太在送醫過程中還能開玩笑,沒想到入院後電腦斷層檢查(CT)就顯示腦部出現問題,短短兩日四次CT,一次比一次嚴重,第二天太太腦部就大出血失去知覺,三總上下緊急會診,判斷腦壓過高,須馬上「開顱」降壓,迫於病情,家屬只有15分鐘的考慮時間。G小姐生前未生過大病,慌亂中家屬無奈點頭,盼有一線生機,但歷經醫療團隊長達15、16個小時、猶如驚濤駭浪般的搶救開刀搶救,手術雖完成,G小姐最後仍陷入昏迷於醫院過世。成大醫院也曾成功利用免疫球蛋白,緊急搶救一位接種mRNA疫苗後產生肺栓塞、腦出血,該名28歲年輕男性患者無慢性病史,成大醫院並寫成論文刊登國際期刊。(圖/報系資料照)好端端的人為何因接種mRNA疫苗就突重症離世,阿德迄今沒有答案,他感慨說,當時唸小學的兒子因無疫苗可打,沒能進入醫院探視最愛的媽媽,兒子再看到媽媽就是骨灰罈上的照片,迄今都有心理陰影,提及兩年前往事,阿德仍悲從中來忍不住哽咽。阿德說,失去親人的苦難並未就此結束,全力搶救「雙先生」太太的三總醫師團隊,認定G小姐因接種mRNA疫苗,引起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常見後遺症之一)而死亡,建議他申請疫苗救濟,但他申請案提出後,兩年音訊杳然。今年3月,他再度向衛福部、生策會、衛生局查詢,都無明確答案。沒多久,他卻赫然發現,衛福部網站第229次審議小組會議記錄,「似乎」有太太的名字、登載「被駁回」,4月份才接到書面通知,證實審議小組駁回救濟,原因是「mRNA疫苗不會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雙先生難掩氣憤地說,三總急救團隊11位醫師早已聯名將搶救太太過程與死因PO上國際期刊,審議小組沒看到嗎?家屬兩年來都在國際醫療網站爬文、想釐清親人死因,審議小組審議前為何不先聯繫家屬?如今,救濟審議過程充斥錯誤資訊與結果,豈非再次凌遲家屬,盼望他的控訴,能讓其他受害者家屬少走冤枉路。律師翁伊吟說,醫界盛傳不少醫師都看到三總急救G小姐的國際論文,而成大醫院也成功利用免疫球蛋白搶救一位無慢性病史的28歲肺栓塞兼腦出血病患(接種第三劑BNT疫苗),搶救結果也被PO上國際期刊,其實G小姐的犧牲,幫助醫界瞭解如何應對mRNA疫苗突爆發不良反應,若能即時用藥(例如免疫球蛋白)就有機會救回性命,只是,審議小組迄今仍堅持mRNA疫苗不會血栓,她很擔心該審議結論,可能「反向」誤導醫界,延誤生命搶救。北醫教授何建志認為,政府宣稱健康照護全球第一,但是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救濟率卻是全球倒數,遠不如日韓,建議救濟應從寬認定。(圖/記者黃威彬攝)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何建志指出,從寬處理新冠疫苗救濟案,符合法學「特別犧牲」理論,不僅能緩解民眾接種新疫苗不良反應之苦,更能落實政府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維護國民總體健康美意。但到今年(2024年)4月底止,台灣完成審議疫苗受害申請案4835件,核給救濟案505件,救濟通過率僅為10.44%,遠不如鄰近日本(通過率為90%),香港54.78%,紐西蘭42.39%,芬蘭32.94%,挪威28.2%,加拿大23.22%,通過率在先進國家中排倒數第二,救濟率只比設立多家新冠疫苗大廠的美國高,這不能算從寬認定。何建志還說,台灣號稱健康照顧全球第一,疫苗救濟審議不應只沿用舊研究文獻,應多爬梳醫界最新研究文獻,供受害者更多照顧,「沒錢」不應成為救濟審議小組故步自封的理由。
年輕男上班坐10小時…連4月血便「痔瘡惡化」 醫揭工作習慣出問題
自從新冠疫情影響,遠距上班的工作模式越來越常見,不過久坐也會出問題。一名20多歲男子,居家工作一天坐10幾個小時,鮮少走動,沒想到近3、4個月大號馬桶全是血,還伴隨疼痛,就醫檢查才發現是痔瘡惡化。北醫大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偉收治這起案例,進一步問診才得知,男子因為工作,原本就需要久坐,疫情以來調整為居家辦公,除了上班坐在桌前,下班也是移動到客廳沙發,少了上下班通勤、在公司開會、和同事討論、用餐的走動時間,長時間久坐導致痔瘡變嚴重,症狀已是第4級,痔瘡突出肛門,完全無法推回,經手術切除後才有所改善。王偉指出,痔瘡是肛門靜脈壓力增高、血液回流不良引起的局部組織腫脹;誘發痔瘡的原因如長時間坐著或站立、攝取水分、蔬果不足、排便時久坐馬桶、缺少運動、肥胖與懷孕等,常見症狀包括疼痛與異物感、肛門周圍搔癢、排便後出血、肛門腫塊與分泌物。王偉指出,無論是何種級別的痔瘡,若想減輕症狀,基礎保養與生活習慣都需調整,謹記「2不2要」原則,包括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肛門壓力易上升、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不要拉長排便時間、有便意再去廁所、避免如廁時長時間使用手機。每天要攝取1.5至2公升的水分,並多吃蔬果、全穀類等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
疫苗啟示錄2/法院認證疫苗救濟審議黑箱 學者籲採「特別犧牲」從寬認定
國際大藥廠AZ日前首度在法院文件中坦承研發的新冠疫苗可能引發罕見血栓,衛福部進而宣稱,民眾若發現有利新事證,可再提接種疫苗救濟。不過,衛福部排除已申請過救濟、因「原因不明」而遭駁回的案件,受害者及家屬身心俱疲,現在只能轉而透過司法途徑,尋求公理與正義。國際大藥廠AZ日前首度在法院文件中坦承,旗下新冠疫苗可能引發罕見血栓,衛福部宣稱民眾若發現有利新事證、可再提接種疫苗救濟。(圖/黃耀徵攝)「盧太太案」的當事人劉姓女子當初是在打第三劑莫德納疫苗後,疑似引發高血壓猝死,家屬向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申請救濟遭駁回,只能一狀告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控訴衛福部審議小組兩小時內輕率審理90案,每案僅討論80秒,並未提出任何臨床或實驗檢驗事證,排除劉女之死與接種疫苗有關,卻直接引用法醫解剖報告充當審查資料,恣意、濫用作為違法認定,草菅人命堪比「黑箱流水線」,行政法院駁回審議結論判決衛福部敗訴,讓協助家屬的立委廖偉翔感嘆「法院終於還家屬公道」。盧太太家屬委任律師翁伊吟說,訴訟過程讓她感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小組「審查邏輯」出現問題,對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設立「本旨」與法律認知嚴重不足。「盧太太案」的遺族委任律師翁伊吟引用高院判決書內容指出,訴訟過程讓她感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小組「審查邏輯」出現問題,對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設立「本旨」與法律認知亦嚴重不足,「疫苗不良反應救濟審議辦法」也不利受害者申請救濟。(圖/劉耿豪攝)她指出,法院認定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不利受害者獲公平公正審查,其中審議辦法第13條甚至規定,審查時須引用「符合以人口群體或致病機轉為研究的醫學實證」。問題是,新冠疫苗為全新疫苗,即使AZ疫苗現在坦承有引發血栓可能,也都是經過醫學專家針對不良反應「個案」、逐案分析累積結論,有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的研究「人口群體實證」,別說國內罕見、連國外論文並不多,受害者及家屬舉證更難。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何建志認為,即使修改行政命令位階的審議辦法,也未必就能讓衛福部從寬認定。他強調,法學上有「特別犧牲」理論,可作從寬處理疫苗不良反應者的法律依據,建議立院制訂「特別立法」、尋求「專有財源」並引進跨部會協調機制,提供處理受害者「合理救濟金」、「協助返還商業保險理賠金」、「提供就業與社工輔導」的法源,全方位回應疫苗嚴重不良反應受害者的困境。「特別犧牲理論」是指國家因公權力「合法」行使,造成人民權益特別嚴重損害,國家負有「補償」之責,人民可就其損失向國家請求補償,目前國土計畫法、文化資產保護法條文中都有參酌設計條文。「後來若親朋仍想打新冠疫苗,我一定提及小妹不幸當見證。」化名「小美」的民眾對本刊表示,她的妹妹原本從事服務業,兩年多前被要求接種第二劑BNT新冠疫苗後突過世,死時僅30歲,無「三高」也沒「嗑藥」史,噩耗突如其來,迄今都難讓家人釋懷,再多錢也換不回妹妹生命,她只想請法院查真相,告慰妹妹在天之靈。她控訴,解剖後法醫認定死因疑與(疫苗導致突發)高血壓有關,衛福部卻好像想便宜行事,欲找小妹就診病例、佐證死因是高血壓(慢性病)導致,但衛福部查了兩年多,只找到小妹國中到診所看過「月經不順」,難舉證死因與慢性病有關聯,卻仍直接駁回救濟案,形同「盧太太案」翻版。現行新冠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制度規定,依不良反應個案情節分別判定為「相關」、「無法確定」及「無關」(如附圖)。「相關」可獲300萬到600萬不等救濟金,「無法確定」為30萬到350萬元間,「無關」則直接駁回,但實際核發金額與標準有落差,都讓申請者產生疑慮。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傳統疫苗歷經多年研究改進後,才逐漸被大眾信任,反觀新冠疫苗是新技術研發的全新疫苗,按學理推測,初期確有可能有5分之一接種者,會發生輕重不一不良反應,包括死亡。他建議新疫苗不良反應救濟應從寬認定,除非衛福部審查過程全部上網公開,否則受害者仍會質疑黑箱,若導致民眾畏懼打疫苗,反將因小失大。
施明德病逝/「沉默殺手」肝癌5症狀快就醫! 無藥可降「復發率」
82歲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去年底驚傳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葉克膜,導致血小板過低,急需輸血。最終他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肝癌是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之一,且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控制復發率,為國人10大癌症的死因第2位,每年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由於肝是沒有大神經的器官,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晚期,也讓該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醫師也對此示警,若是民眾發現身體出現5大異狀,就不應輕忽身體警訊趕緊就醫。北醫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指出,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大約有5成是B肝帶原者,3成是C肝患者引起的,其他病因還包括肥胖、長期喝酒、脂肪肝、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肝癌等等,也是高危險族群。目前這些機率較高的患者必須每半年篩檢,如果是早期發現,有機會做肝臟移植,癒後較好。但高偉育坦言,除了評估患者的肝臟狀況之外,等待器官捐贈也需時間,目前台灣每年平均有1000名患者等待肝臟移植。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台灣1年發生8000多個肝癌個案,其中有3至4成都是早期發現,除了肝臟移植的方法之外,還有電燒、切除治療,但也因肝癌最大特性是容易復發,患者須改為每3個月追蹤一次,採取高密度的篩檢治療,一有發現癌細胞就會再做電燒、切除。但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降低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標靶藥物的治療有望拉長存活期。也因此高偉育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量飲酒、濫用藥物,而肝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B肝帶原者、C肝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都應定期篩檢,才能早點發現早期治療。另台灣癌症基金會則示警,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包括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另外,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由於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很多患者出現吐血、黃疸、急性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後才去就醫,結果都已經肝癌晚期了,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彙整5大症狀,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釋出的警訊:上腹部脹痛: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有脹痛感。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臟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當腫瘤長得很大時,因為腫瘤快速生長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如: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等,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大型的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血管、膽管而引起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另外,有可能造成黃疸的情形包括肝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而導致黃疸產生。下肢水腫、腹水、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昏厥。
她罹罕病靠葉克膜維生,終等到大愛肺臟 雙和醫院13小時馬拉松式換肺手術助重獲新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受罕見基因性疾病「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簡稱LAM」的影響,40多歲的凃小姐自五年前發病以來,飽受胸悶、胸痛困擾,因肺部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導致瀰漫性肺間質改變,氧合指數每況愈下,嚴重時只要深呼吸就會引發氣胸無法呼吸,睡覺時也得戴上氧氣鼻導管來穩定供氧,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危及生命安全。肺部逐漸喪失功能 終等到大愛肺臟雙和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肺部逐漸喪失功能,雖兩年前已登錄肺臟移植等候名單,但一直等候不到合適的器官,今年6月更因嚴重呼吸衰竭住進外科加護病房,得用葉克膜(ECMO)搶救才得以維生,所幸在一個月後等到合適的大愛肺臟。若再晚一些,會相當不樂觀。專科團隊配合 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雙和醫院在接獲通知後,由郭光泰醫師率領的肺移植團隊便立即啟動,進行資訊確認、血液及淋巴球交叉配對等術前準備,並率隊前往取得大愛器官,同日晚間由郭光泰主任主刀及資源整合,直到隔日下午才完成肺臟移植手術,歷時近13小時。不僅為北醫大體系首件肺臟移植成功案例,更是雙和醫院在移植醫學領域上的重要里程碑。雙和醫院程毅君院長指出,肺臟移植為外科高難度的手術,除捐贈前的篩選、配對等要求不易達成外,因肺臟與支氣管相連,且需長期與外界空氣接觸來進行氣體交換,感染風險大幅提升,其次則是胸腔部位血管錯綜複雜,出血問題、手術時長及術後的照護對醫療團隊都是考驗,需要多專科團隊的緊密配合才能克服難關。術後照護不得鬆懈 共照團隊助恢復郭光泰主任表示,凃小姐在術前裝葉克膜維生超過一個月,抗凝血劑讓術中、術後出血狀況變得棘手,後續透過雙重血漿換置術(DFPP)才逐漸改善,另外,凃小姐過去的氣胸病史,也讓胸腔沾黏問題更嚴重,本次移植手術不僅歷時長,難度也相當高,就像是超級馬拉松般困難;此外,術後的照護也相當重要,除安排呼吸治療師協助復健外,凃小姐臥床已久,背部、腿部肌肉出現萎縮、無力狀況,協助恢復肌力,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為接下來的課題,在共照團隊近3個月的支持下,凃小姐行動及呼吸功能逐漸恢復,出院指日可待。
台灣安進攜手北醫大辦青少年科學營 培育生物醫學未來之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生物醫學領域是全球發展的關鍵領域之一,也是台灣未來科技創新的重要推手。全球生物科技領航者安進藥廠,積極實現照護病患的承諾並踐行企業公民角色。台灣安進自2017年起,連年攜手北醫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以下簡稱北醫楓杏),在離島、東部和南部地區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提供富有創新性和啟發性的課程,引導當地學子深入體驗科學,探索箇中樂趣,激發學習潛能。今年台灣安進再次攜手北醫楓杏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吸引金門、台南新營200名高中生報名,至今已為超過800位高中生提供豐富多元課程,盼能激發更多在地學子對生物醫學領域的興趣,發展成為未來創新科學人才。連結知識與夢想,砥礪醫學之路,打造科學之橋此次生物醫學研習營橫跨多項醫療領域,從公共衛生、疫苗防護、牙科與口腔衛教、藥品研發與精準醫療等多面向的醫學課程設計,搭配大學講堂式教學模式、多元醫學實驗設計、生活化手作課程。因應台灣的超高齡社會趨勢,也邀請醫師為學員家中長輩進行骨質疏鬆症疾病衛教。盼透過沉浸式學習,幫助學員將醫學知識融入生活,拓展視野培養科學觀點。連續13年帶領北醫楓杏團隊的指導老師邱聖博組長表示:「北醫楓杏自2002年成立,透過多元整合式的營隊課程,已累計服務超過7.5萬學員。近年來每年參與之高三學員中,平均有近六成學員於大學志願填選時申請生物醫學相關科系,對於生醫人才的培育著實發揮正面影響力。感謝台灣安進連年以行動投入心力給予支持,透過講師的醫學專長,幫助學員了解未來生物製藥趨勢及發展透過研習營學習發掘、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身為營隊小隊輔的藥學系臨床藥學組大二黃同學分享,自身也是透過參加營隊引發對醫藥領域的興趣,在辦理營隊過程中也學習到解決問題能力,反饋很開心有機會與學員們實際交流科系方向。啟發學子熱情,開創生物醫學視野,為未來繪夢想藍圖即將升高三的台南營隊學員許同學興奮分享,在參加營隊後的確更清楚未來科系選擇方向,也從講師課程中翻轉刻板認知,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到人際互動關係、溝通技巧及統籌能力;而學員丁同學也表示,對團體動力學以及操作印模刻牙製作自己的牙模印象深刻,因參與營隊團體活動,對醫療學習改觀,同時鼓勵未來學弟妹可以勇於學習與嘗試。參加金門營隊的學員魏同學則興奮表示,原先自己的興趣是獸醫類別,透過此次的營隊除更加瞭解整體醫療體系及治療流程,希望透過此次經驗未來可以完善獸醫的治療體系,讓寵物也能擁有更專業的醫療照護;即將升高二的許同學已經是第二次參與營隊,除了對很難得遇到的牙模課程印象深刻外,更分享到能有一群與自己同樣方向的同伴與學長姊非常開心,一同努力與進步的同儕感讓他更有動力向目標邁步,也對未來有機會參與營隊的學弟妹們喊話:「一定要來參與一次!親自動手與探索能讓你更了解未來方向。」金門高中許自佑校長也親臨現場勉勵學員,他表示:「離島學子能在學習歷程中提早接觸生物醫學領域,對規劃人生未來藍圖相當有幫助,感謝台灣安進與北醫楓杏連續多年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盼藉此激勵在地學子學習動機,並鼓勵公費生學成後也能返鄉服務,幫助當地醫療體系資源。」持續推動醫學教育向下扎根,擴大科學創新影響力此次兩位台灣安進醫藥部門同仁熱情投入擔任營隊講師,其中一位更是北醫楓杏營隊的畢業校友,透過精彩的互動授課方式,為學員帶來藥物研究發展及精準醫療課程。台灣安進積極推動科學教育,連年與北醫楓杏攜手合作,將醫學教育帶入台灣偏遠地區,透過暑期生物醫學研習營。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分享:「台灣安進秉持照護病患的核心使命,透過多元佈局,致力提升國人生活品質健康。北醫楓杏長期對推廣醫學教育不遺餘力,是我們將醫學教育結合企業慈善的最佳夥伴,台灣安進將持續以激勵和科學方式深耕科學教育,發掘培育生物醫學的未來之星。」
暑假來臨新冠面臨高峰期 醫師曝3種人應注意重症可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新冠降級、口罩解禁之後,五月起確診人數又逐漸攀升,正式進入第四波疫情高峰。根據疾管署六月最新統計指出,光是有通報的中重症個案,每天平均至少超過200例,是五月初的2倍,每天更有逾20例死亡個案。而七月將迎來解封後的第一個暑假,不只出遊人潮增加,接觸和感染病毒的機率也將大幅上升。為保護中重症高風險民眾,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打造新冠肺炎衛教巡迴展,首站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出,盼高風險族群積極維持防疫習慣,掌握防疫正確要領,遠離重症與死亡威脅。76歲男及時就醫躲過重症,30歲男靠葉克膜及呼吸器撿回一條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莊涵琄主任表示,光六月份,每天最多高達半數門診患者都是新冠快篩陽性的民眾,相較上個月至少成長2至3倍,中重症的住院病患也增加至少6成,其中約9成6都是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莊主任提醒,雖然新冠肺炎已降級,但對於年長及有慢性病病史者,仍存有相當大的健康風險,一旦感染導致中重症症狀發生,插管、造成永久性肺部損傷等後遺症甚至死亡都在所難免,推估七、八月暑假疫情仍會維持在高峰期,高風險民眾千萬不可鬆懈。莊主任分享,自己兩個月前於診間遇過一位76歲先生,因為年紀大又有患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有第二型糖尿病、呼吸中止症、高血脂等共病,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確診時積極就醫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把握五日的治療關鍵期後,幸運的沒有發生嚴重併發症,至今也沒有甚麼後遺症。然而,另一個案例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一位30多歲男性BMI過高,屬於高風險族群,雖然接種過3劑疫苗,但因為沒有馬上就醫治療,因昏迷而送醫急救,到院後一度出現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必須裝上葉克膜和呼吸器,歷經醫療團隊奮力搶救才得以脫離險境。莊主任提醒,若具有重症高風險因子,一旦確診新冠,不論症狀輕重,都應立即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後續併發嚴重症狀危及生命。新冠病毒變異、感染社區化,北醫附醫為民眾堅強後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分享,近期病毒發展以XBB變異株為主流,具「免疫逃脫」特性,傳染力更高,且容易重複感染,為能提升院內感染控制成效,已將防疫措施制度化,藉由機動性採檢,隨時掌握住院病患健康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則說,新冠疫情已三年多,病毒仍持續威脅民眾健康,就目前看來防疫這條路沒有盡頭。然而七月暑假開跑,期間出遊民眾增加,民眾接觸、感染病毒機會將大幅提高,預估接下來更可能有機會出現新一波確診高峰,因此趕在這波疫情前,學會將防疫與衛教重點放在保護高風險族群的民眾,特別規劃醫院衛教巡迴展,針對高風險族群群聚的場域,直接做面對面的衛教工作,積極提升民眾防疫知能,正面迎擊新冠病毒。王復德理事長指出,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免疫力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都更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若民眾符合上述條件或家中有這類族群,接下來更應特別小心防疫。除了應接種至少三劑疫苗,若不幸確診,應立即至診所就醫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預防重症及死亡。北醫展覽至7月8日 邀請就醫民眾積極參與北醫附醫7月3日敲響「新冠衛教巡迴展」,預定展至7月8日;王宇婕擔任大使,特別邀請民眾停留北醫大廳,駐足了解認識這新一波新冠防疫,更歡迎您的家人共襄盛舉,防疫一起來。學會也將在8月和10月,分別前往至台中榮民總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歡迎中南部的朋友一起來看展,屆時王宇婕也會出席與民眾互動,一起守護家人遠離新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邀請民眾透過學會打造的新冠肺炎衛教網站,掌握最新防疫資訊 Fight Covid-19衛教網站:https://reurl.cc/2LW5oa,或查詢口服抗病毒藥物領取地圖:https://reurl.cc/3xK1oV
35歲男腦幹衰竭昏迷 家屬捐出多器官助7人重獲新生
為感念器官捐贈者及家屬的無私奉獻,衛福部訂定6月19日為器官捐贈紀念日。台灣北區第六家器官勸募網絡(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 OPO)北醫大體系之雙和醫院積極響應器捐政策,並於院內舉辦「One Life Live Twice傳承生命接力賽」宣導活動,與器捐移植代言吉祥物小麥貝兒一同呼籲民眾加入支持行列,延續大愛精神,幫助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及家庭重獲新生。器官捐贈同意 註記於健保卡雙和醫院器官捐贈移植委員暨醫療副院長劉燦宏醫師表示,為傳承「生命有終,大愛無限」精神,開始在院內外進行器捐推廣,舉辦超過上百場宣導活動,共號召逾6,000位民眾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並將此意願註記於健保卡。回憶起早先推廣時,社工師張文馨表示,民眾對生死議題較為抗拒不願多談,常被認為觸霉頭,甚至直接轉身離去。但隨生命教育普及,器官捐贈不再是禁忌話題,且願意多跟醫院社工了解相關資訊,遺愛人間的想法逐漸萌芽。多重器官捐贈 助多位家庭重生一位35歲的彭先生,某天與朋友聚會,突然失去意識昏倒,送醫檢查發現是自發性小腦出血及腦室出血壓迫腦幹,經救治後,仍因腦幹衰竭呈現重度昏迷。在院方器捐小組及社工與家屬溝通器捐理念,並取得彭先生的父母親同意後,便緊急啟動器捐流程,隨即進行全國配對及器官可用性評估,最終共捐出心臟、肺臟、肝臟、小腸及兩個腎臟。經由多重器官捐贈共幫助七受贈者及家庭得以重生。劉燦宏副院長認為,器官捐贈除醫病關係的建立外,也需要跨專業、跨醫院及跨縣市醫療的合作,過程中器官摘取與移植就像是和死神拔河般相當不容易;此外,除醫護專業與社工人員器官捐贈的推廣教育訓練,器捐者家屬的悲傷輔導與陪伴也非常重要。近年政府針對器捐陸續推出優化政策,讓器捐觀念昇華,成為不只是協助別人,更可庇蔭家人的良好美意。
「興趣卡重要」!她學測全科滿級分 棄台大醫選北醫牙醫系
112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14日公布,台大有缺額178人,其中工管系企管組及材料系分別有缺額16人、14人,比較多。台大註冊組組長李宏森還透露,今年有考生放棄台大醫學系,而錄取了北醫大牙醫系,學校尊重他們的選擇。今年台大申請入學招生缺額178人,跟去年一樣,李宏森表示,其中以工管系企管組缺16人、材料系缺14人比較多,主要是「校內互打」所造成,因為每個考生可選填台大5個系,工管系和會計系、財經系是競爭關係,材料系和電資學院的學系也是相同狀況,大家搶同一批學生,有些系缺額就比較多。李宏森還說,今年台大醫學系申請入學正取生有2個跑掉,1個是因為在繁星推薦就錄取陽明交大醫學系,另1個則是錄取北醫大牙醫系,因此後來就錄取了2個備取生。他指出,這個原本正取台大醫學系的考生,在統一分發時卻選擇了北醫牙醫系,相當特別。他們很好奇,如果此考生對牙醫有興趣,為何不選台大牙醫系,而是選北醫大牙醫系?後來發現,這個考生根本沒有報名台大牙醫系。棄台大醫學系選擇北醫大牙醫系的就是台北市東山高中學生陳柏均,她學測全科滿級分,共錄取台灣大學醫學系、北醫大醫學系及牙醫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及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共5間校系,更是北醫牙醫系和中國醫中醫乙組雙榜首。校方說,雖然陳柏均對天文及醫科有興趣,但準備個人申請二階時接觸到齒模課程,發現自己更喜愛鑽研考牙醫系必備的雕塑技能,開始對牙醫系產生興趣。陳柏均表示,很榮幸受到台大師長肯定,但往有興趣的領域發展更加重要,才選擇就讀北醫牙醫系。東山高中教務主任張師豪表示,由於陳柏均學測全科滿級分,校方特別留意她的志願選填情形,雖然陳提過對醫學系頗有興趣,可是更喜歡接觸齒模模具及雕塑,並與家人溝通後才想選讀牙醫系。張師豪說,對校方而言,雖然少1位上榜台大醫學系學生,也對陳柏均決定感到驚訝,可是學生自身意願最重要,相信優秀的陳柏均未來不論升學、就業都可以順順利利、適才適所。
備戰超高齡社會 中壽加速業務通路轉型 陪練客戶樂齡人生
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每個人都在思考存多少退休金才足以養老、如何完善自身醫療及照護的保障規劃,才能安心照顧年邁父母、子女以及自己的樂齡生活。國發會推估註1,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過20%都是65歲以上老年人的超高齡社會。中國人壽成立近60年來始終「以客戶為中心」,為協助民眾做好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準備,中壽全力推動高齡金融友善,從商品規劃、業務人力發展到服務工具數位化的全面轉型,幫助客戶善用保險商品提前規劃未來。中國人壽總經理黃淑芬表示,壽險業是以人為本的事業,要從客戶需求出發。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中壽提前布局,藉由開發多元創新的數位工具、強化人才培育及調整商品策略,啟動業務通路轉型列車,讓業務團隊兼具數位力與專業力,成為客戶樂齡人生裡的最佳陪練員。隨著醫療與科技的進步,長壽將成新常態。為照顧活到老,更要活得好的客戶需求,中壽自2021年起開始強化長年期保障型商品、健康險與意外險的商品策略,經過一年多的推展,已有顯著的業務提升;至2022年10月底止,中壽業務通路健康險與意外險、長年期商品新契約總保費的成長率,皆為大型壽險公司中第一,整體表現卓越,足見中壽與時俱進的商品與服務,深獲客戶肯定與信賴。中壽近年推動組織轉型具體有成,根據大型壽險公司最新年報及壽險公會等資料顯示,中壽內外勤員工整體平均年齡為業界最年輕團隊註2,且至2022年11月底止,中壽業務員登錄人數較年初淨增加603人,為前五大同業中唯一業務員人力正成長的壽險公司註3,另業務員定著率達86.7%,居業界之冠,在在顯示中壽已是有志投入壽險業新鮮人的首選僱主。為了支持業務員順利發展志業、協助包含高齡族群在內的客戶規劃美好人生,中壽培育業務員不遺餘力,於2020年起導入「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迄今累計438位業務菁英取得專業認證,在同業間名列前茅,並同步推動北醫大「健康服務專業認證」,厚植退休理財、醫療健康照護的專業能力;此外,中壽全體業務員也已完成高齡投保權益培訓課程,近期更推出獨步業界的「商品智能對練」自學系統,透過模擬銷售場景,加速業務員累積商品知識與提升解說能力。「陳奶奶最近身體好嗎?麻煩您面對鏡頭,就可以完成投保囉!」時刻傾聽並滿足客戶對數位化服務的需求,提供更安心便利的保險體驗,中壽率先推出遠距刷臉投保服務,不斷優化並於日前成立業界首創遠距Club數位指標團隊,讓業務員能隨時隨地傳遞愛與關懷,讓客戶把寶貴時間留給家人,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加上「i-Agent」數位輔銷管理平台、「i-遊戲」與「i-探詢」需求工具及客群商機系統等服務,中壽持續進化業務員數位新日常,成為客戶心中首選的樂退生活規劃專家。未來,中壽會繼續落實集團ABCDE策略,連結社會脈動布局數位轉型,幫助業務團隊強化競爭力與專業力,具體實踐普惠金融、公平待客原則,朝「最受推薦和信賴的壽險公司」願景邁進。註1.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2022至2070年人口推估報告出爐》:https://www.ndc.gov.tw/nc_14813_36128註2.現代保險新聞網:https://www.rmim.com.tw/news-detail-38205註3.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2022年11月人身保險業務員登錄曁異動統計》
波波有話說/誰說成績差?一班1/3以上都是學霸 臨床經驗多!畢業前已治療上百位患者
今年6月《醫師法》修法,所有的國外醫學及牙醫科系的台灣畢業生,若在國外有執業5年經驗,才可直接參加國考,否則必須先經過學歷甄試,通過後才能參加國考,由於條件嚴苛,被外界解讀視同「關門」。至於今年底之前入學的國外牙醫生,回台後通過第一階段國考後,必須經過實習分發,才能繼續第二階段國考,新的《醫師法》4-1條中更對實習列入員額管控,取得法律授權。根據選配分發作業要點,衛福部在清算全國容額、扣除國內生名額之後,再把剩下的實習名額給國外牙醫生分發完畢。依現有資訊,自106年起,每年剩下的名額約70名,但衛福部卻只分發50名,因此造成排隊塞車,至今有400多位國外牙醫生仍在等待分發。「從頭到尾都不是我們的問題,我都28歲了,回台後卻要排隊等實習分發,而且可能最少要等8年,請問這段時間我要怎麼生活?」無奈的陳同學畢業自西班牙聖保羅大學牙醫系,也就是外界口中「波波牙醫」的一員。陳同學從小考試都是前三名,大學唸商,恰巧有一天在醫學雜誌上看到西班牙牙醫系招生資訊,考慮到未來生活的保障,於是便著手準備申請入學。外界常批評「波波牙醫」入學沒有門檻,陳同學反駁說:「我們不只有筆試、口試,也要附上托福成績,都通過才能入學,而且從二年級起就開始牙科專業課程,除了70分以上才及格,實作課也要通過才行。」陳同學說,剛入學時的第一次實驗課考試,自己竟然被當,令一向成績優異的她相當震撼,從此加倍認真,甚至會自己買材料在家練習做模型,只為了實作課能順利通過。28歲的蔡小姐和陳同學是同班同學,她認為外界對於國外牙醫生有太多誤解,例如國內牙醫系是六年制,認為國外牙醫生只需唸五年,一定學習較不扎實。「事實上我們只是減少通識課程,直接先上專業科目,而且無論是筆試分數、實作課,老師把關都相當嚴格,每次大約只有5成的合格率,而且最後一年的實習更是非常嚴格。」蔡小姐說,實習的第一天就令她印象深刻,原本以為只需要站在主治醫師旁學習,等待醫師指示再執行,沒想到一上場就是自己獨當一面,從初診到照X光等都要自己進行,就像一位真正的牙醫師,只有真的無法解決時,主治醫師才會出手幫忙。「實習一年後,學校會再進行筆試與口試來考核你的實習狀況,如果沒通過,就是再重新回去實習,沒辦法畢業,所以畢業是有一定難度的。」郭先生畢業於波蘭盧布林大學牙醫系,「或許我們入學沒有國內學測或指考困難,但畢業卻一點都不簡單!例如我們一年級時班上有55人,順利升上二年級的只有不到30人,也有一位學長留級變成同學、又變成學弟,前後唸了9年都沒辦法畢業,所以最後放棄。」「我在台灣時學習不算認真,但出國念書之後,為了順利通過考試,經常是早上7點出門、晚上9點半才離開學校,由於波蘭常常下雪,有時甚至一整天都沒見過太陽。」郭先生說,據他了解,台灣牙醫生直到實習才第一次接觸患者,但以波蘭的牙醫系來說,大二起就會開始進行實習,實際為患者進行診療,畢業時已經診治過上百位患者,臨床經驗相當豐富。「我最不能接受外界認為『沒走國內升學途徑,選擇出國唸書』就是旁門左道,學測指考分數並不能成為合格牙醫師的標準。」同樣畢業於波蘭盧布林大學牙醫系的王同學,從小到大堪稱是「學霸」,大學也是就讀頂尖台字輩大學的工業設計系,但因為所學不適合台灣市場,所以便決定出國唸牙醫系。「我們班上超過1/3的同學,自小考試都是前三名!」王同學認為,外界過於看重學測或入學考試的成績,彷彿考上就代表一切,而國外卻更看重學習過程,傾向一邊讓學生成長、一邊控管學生品質,所以畢業相當困難。「外界說我們是買完學歷就躺平,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那台灣學生是考上大學就躺平?因為很簡單就能畢業。」不像台灣仍須學習許多通識課程,國外醫學生從大二起就開始實際接觸患者,擁有更多臨床經驗。(圖/讀者提供)張先生的兒子是國外牙醫生,他認為目前有太多謠言跟抹黑,例如洗學歷、不具當地牙醫資格等,「事實上,這些國外牙醫生大多已具有當地牙醫師執照!他們不僅臨床經驗更豐富,也一樣通過國考、並且再增加適應訓練實習才可以拿到醫師證書,跟台灣牙醫系的畢業生相比只有更嚴格。」前北醫大牙醫校友總會總會長、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教育學術主委吳信忠表示,「這些國外牙醫生的程度如果不夠,自然就不會通過國考,那又何必以實習名額來『卡』住他們的歲月呢?依照目前實習分發的等待名單來看,今年畢業的學生恐怕要排隊10年,再往後推甚至可達20年!」吳信忠說,如果只是延遲幾年就算了,但一個人有多少10年或20年?這對國外牙醫生太不公平。「過去以行政命令限制實習人數時,就已經影響學生的考試權,而且行政命令也不該凌駕於法律之上,政府施政也當依據信賴保護原則,以全民的利益為依歸,不是一味只考慮某些人的民粹主張,應當依法論法、依法行政。」吳信忠表示,今年的修法更把實習單位限制於教學醫院,如果能放寬給具有住院醫師的訓練計畫(簡稱PGY )資格的牙醫診所,或許能幫目前400多名排隊學生解套。家長張先生則認為,現在偏鄉醫療或長照都缺乏牙醫師人力,政府若開放一些類似公費生特殊生的名額,再結合兩年期PGY訓練,讓所有牙醫生一起爭取,一樣由國內牙醫生優先選填,剩下名額再給國外牙醫生,或許能解決排隊問題。這些正在等待實習分發的國外牙醫生,心裡都十分焦急,有些人選擇進修相關課程,有些人到診所當牙醫助理,甚至還有人自費10多萬元只求到醫院擔任免費助理,只希望不要浪費青春、維持手感。陳同學與蔡小姐直到畢業前一年,才知道回台灣通過第一階段國考後,要等待實習分發,「如果早一點知道,就不會出國念書了!」王同學說,「我們真的不是權貴,也不都是醫師小孩,這是公開資訊,很多人公務員、銀行職員的孩子,都是家裡借錢貸款出國念書的。」郭同學則說,「大家都是一樣付學費念書,為什麼我付學費就是買學歷?台大醫科付學費就不是買學歷?」正在考慮出國就業的蔡同學坦言,「我們畢業後就擁有牙醫資格,只要語言審核通過,可以在歐洲任何國家執業,很多同學乾脆就去英國當牙醫了,我們只是因為想陪家人,所以想回台灣執業,卻被處處刁難、質疑資格,難道英國是落後國家嗎?我們可以在英國當牙醫,卻沒資格回台灣工作?」
北醫大全球首創 一張電腦斷層預測四疾病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1)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其中的亮點之一,是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展出「一張電腦斷層影像就可預測4種疾病」的「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台」,讓民眾一窺最新智慧醫療。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副校長暨研究計畫主持人陳震宇表示,「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是一套全方面AI放射科醫學影像的早期胸腔疾病篩檢輔助系統,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透過人工智慧運算以及AI模型的幫助,就可以預測包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四種疾病,準確率可達9成,並且系統還可以自動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健康報告,是全球首創的服務。ROSA手術機器人目前已成功完成超過250例脊椎手術和100例腦部手術。(圖/方萬民攝)陳震宇指出,因應台灣人口老化,預測未來政府將逐步有條件開放補助包含低劑量斷層掃描等篩檢,屆時將對放射師及診斷科醫師造成極大工作負擔。此外,病人重複進行不同部位的斷層掃描篩檢,有過度暴露輻射的風險。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可以大量縮短對於電腦斷層掃描影像的判別時間。此外,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團隊自2018年於雙和醫院引進亞洲第一臺ROSA手術機器人,目前已成功完成超過250例脊椎手術和100例腦部手術,被原廠指定為亞太區唯一的訓練中心,未來想要使用ROSA手術機器人的醫師,都必須至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受訓、取得認證;現在已有超過 20 位醫師正等待接受培訓。
選舉到了就抗中保台 藍委指陳時中也曾到大陸談交流投資又雙標
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指控民進黨台北市長陳時中,在昔日擔任衛福部長一個月前,曾在2016年12月17日以台北醫學大學(北醫)董事身份,訪問中國大陸,當時北醫訪問團還強調兩岸一家親,並和大陸共黨人士一起開會合影。藍委林弈華說當陳時中是民間人士,擔任北醫董事,就可以到大陸談交流談投資,但當他當了衛福部長,就指BNT疫苗是大陸深圳分裝,擋BNT疫苗,等到陳時中要選舉了,又說自已身上有抗中保台DNA,拒絕兩岸交流,他要請問陳時中,究竟哪個陳時中才是真的陳時中?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舉行記者會,公佈照片及相關資料,質疑陳時中在擔任北醫董事期間,曾親自飛往中國大陸與中方談交流談投資,但一旦變成候選人,就抹紅對手,高喊抗終保台。(圖/國民黨立院黨團提供、報系資料照)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李德維則表示,「綠能你不能」已經充分反映在民進黨「抗中保台」一事上,陳時中在擔任衛福部長前的一個月,曾飛到中國大陸,以北醫大董事身份,參加北醫大寧波醫療中心的成立一週年感恩週年慶活動,北醫董事會成員幾乎都到齊。李德維說,他想請問陳時中,擔任北醫大董事時,是如何看待與中國大陸醫院的交流?就算你當時在中國大陸沒有發言、但有沒有表達不同意見呢?陳時中當時究竟是可以不參加大陸活動卻還是仍然參加、或者陳時中當時「還沒有抗中保台」的DNA,還是當時陳時中的抗中保台DNA還沒有生出來,當他成為台北市長候選人就有了抗中保台DNA?陳時中可不可以告訴大家,台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的週年感恩活動,與陳時中現在反對的「雙城論壇」有何不同?他還表示,北醫寧波醫療中心是與中國大陸的在地醫院進行醫療合作,陳時中不僅從沒有對此事公開表達過不同意見,還曾親自飛到中國大陸,與當地的共產黨官員交流,與中共官員合照,有照片可為證,畫面非常融洽,「難道這不是兩岸一家親嗎」?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舉行記者會,公佈照片及相關資料,質疑陳時中在擔任北醫董事期間,曾親自飛往中國大陸與中方談交流談投資,但一旦變成候選人,就抹紅對手,高喊抗終保台。(圖/國民黨立院黨團提供、報系資料照)李德維強調,民進黨不應該雙標「綠能你不能」,綠能其它人就是不能,國民黨立院黨團也呼籲陳時中、陳時中競總及相關人士應該先反求諸己,不要為了抹紅蔣萬安而抹紅,在抹紅別人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反求諸己,也不要再將兩岸交流批評的一文不值,好好的看看自己「抗中不保台的面目」。國民黨立院黨團補充說明,台北醫學大學與寧波醫院合作成立北醫寧波醫療中心是在2015年,2016年舉行成立一週年感恩活動,2016年12月19日,陳時中以北醫董事的身份,飛往中國大陸參加該週年慶活動,2017年陳時中擔任衛福部長。
反擊綠營拿「矽股經驗」做文章 蔣萬安爆陳時中也曾到大陸交流談投資
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競總,最近不斷攻擊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所謂的「矽谷經驗」,指蔣萬安當初服務的美國律師事務所曾協助大陸企業在美國「借殼上市」等情況。蔣萬安今強調,在美國擔任律師執行工作都完全符合美國法規,反觀陳時中,在出任衛福部長前、擔任台北醫學大學董事時,曾到中國大陸參加北醫大和寧波醫療中心的交流活動,北醫當時還高喊「兩岸一家親」,蔣萬安也問陳時中「你的抗中保台DNA呢?」。蔣萬安今天繼續馬不停蹄的拜票,對綠營緊咬他在美國擔任律師時的工作經驗,他再次強調,在美國擔任律師、執行業務,完全符合美國相關法規,民進黨批評別人為中國大陸企業服務的時候,也應好好檢討自己,而民進黨內的「中國鵬」其實也不只一個人。蔣萬安舉例,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過去擔任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萬國在大陸還設有分所,賺的就是大陸市場的錢。此外,陳時中過去在出任衛福部長前,曾是台北醫學大學的董事,當時也曾到大陸去參加北醫大和寧波醫療中心的交流活動,還說是與對岸醫療中心交流,成功向前邁進一大步。當時北醫大董事長在致詞時還特別強調,北醫大與寧波市衛生委員會共同合作開啟成功的典範。蔣萬安因此問「陳時中先生你的抗中保台DNA呢?」,他說,民進黨永遠就是綠能你不能,一方面嘴巴上抗中,另一方面又去賺人民幣,又罵別人舔共、媚共,完全就是雙重標準。蔣萬安強調,兩岸和平是台灣民眾大家共同的心聲和共識,「我們絕對不求戰也不懼戰」,但民進黨永遠就是雙重標準,一邊罵別人,一邊自己賺人民幣,嘴巴上就掛著喊抗中保台,這就是民進黨。
長新冠索命3/雙重災難來勢洶洶 名廚夫婦受苦2年「醫師皆束手無策」
疫情看不見終點,長新冠到底會持續多久?多嚴重?目前仍沒有答案,權威醫學期刊因此認為長新冠將是現代醫學的大挑戰,但不只如此,到底需要耗費多少醫療資源?醫療保險?目前也無法估算,因此專家認為長新冠也將衝擊公衛體系,雙重災難來勢洶洶。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沒有過大的雄心壯志,只希望自己保有健康而已,但長新冠似乎也相當棘手。英國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的妻子茱兒(Jools Oliver)飽受長新冠之苦長達2年,且至今尚未康復。根據英國媒體報導,傑米奧利佛陪著妻子到處求醫,遍訪倫敦最知名的專科醫師,甚至在英國著名的「百年醫療街」哈利街(Harley Street)衝來衝去,但「沒有醫師知道怎麼辦」。外電報導並未明確指出茱兒症狀,目前長新冠可能出現症狀超過200種,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胃腸道系統,患者可能呼吸困難、疲憊、失去嗅覺、腦霧、胸痛、心悸、噁心等,情況嚴重程度不一,許多人甚至無法正常工作、上學。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全英目前約200萬人正受長新冠折磨,其中21%日常活動受到影響,約38萬人染上新冠肺炎的時間在2年之前。美國情況更糟糕,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估計全美至少770萬到2300 萬人有長新冠的困擾,甚至有約100萬人因此失業,相當於每年損失約500億美元的收入。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也於去年8月發文,表示長新冠症狀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主要是到底症狀會持續多久?會愈來愈嚴重?需要耗費多少醫療資源?由於新冠疫情仍在持續,目前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因此示警「長新冠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公共衛生災難」,近期也提出最新研究,用於制定後續面對長新冠的政策走向,包括為長新冠患者提供支持,例如使用醫療保險、社區服務、經濟援助等;同時也為治療長新冠的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資源;最後則是因新冠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或失去親人的民眾提供協助。想要預防長新冠症候群,專家認為均衡飲食、多運動最重要,才能讓身體的免疫系統更健康。(示意圖/林士傑攝)去年底,健保署在全台108家醫院針對長新冠開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以胸腔內科為主診,視患者需要會診中醫、復健、身心等不同科別,提供康復者一站式服務,根據健保署統計累積收案人數約3174人,以雙北、台中患者比例最多。「長新冠人數絕對不止這個數字!」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門診上長新冠症狀多為咳嗽、耳鳴、皮膚過敏、健忘等,患者就佔整體約6成,因為民眾出現不適症狀時,大多會選擇先到診所,除非症狀嚴重才會到大醫院,所以也建議政府將基層院所納入這項整合醫療計畫,而不是全集中在大型醫院。北醫大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台灣的長新冠與歐美國家略有不同,若以WHO定義來說,長新冠是確診後3個月發生,但很多台灣確診者都是一解隔就感到不舒服,這是因為台灣氣候潮濕、變化快,一出關很容易就受到氣候刺激而出現不適症狀。周百謙認為,「釐清為何會有這些症狀,十分重要!」以呼吸喘導致失眠為例,可能是因為確診時病毒破壞呼吸道所致,長期睡不好之後,就可能影響自律神經、記憶力等,但如果醫師只給安眠藥、止咳藥,就沒辦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建議民眾敘述不適症狀時,先後時間序地敘述非常重要,才能幫助醫師釐清病因。陳潮宗則建議,無論是確診、或已經解隔離,都要注意飲食均衡,尤其不可吃油炸、辛辣等食物,也需減少食用麻油,以及大量的蔥薑蒜等,以免讓體內的邪氣更旺,可能會導致久病不癒。
台歐美日跨國打造精準治療網 助攻晚期癌症治療
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尤其當癌症進入晚期、發生轉移時,更是棘手難以治療。為提升癌症治療效果,去(110)年起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羅氏大藥廠積極與醫療機構聯手,開辦「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提供六大晚期癌症病友全方位基因檢測,讓病友治療前先檢測,提升治療精準度。國衛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ational Biobank Consortium of Taiwan,NBCT)於7月30日舉辦「癌症治療新紀元-精準醫療工作坊」,數十個癌症病友團體前往聆聽精準醫療參與方案。國衛院梁賡義院長表示,國衛院近年積極與衛福部共同打造「精準醫療生態系」,此精準醫療示範計畫是唯一結合基因檢測及接續治療藥物給晚期初診斷病人的計畫,給予晚期癌友最強助攻。擔任NBCT中央辦公室主任的國衛院司徒惠康副院長進一步表示,去年與羅氏大藥廠合作開辦的「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將提供六大晚期癌症(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膽囊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胰臟癌)病友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參與計畫的病友,除了可獲得由醫師及醫療團隊量身打造的個人化治療計畫,依基因檢測結果精準用藥,還有機會依基因檢測結果,獲得羅氏大藥廠、默克、台灣中外製藥和台灣禮來公司提供之癌症標靶藥物機會。參與本計畫的醫療院所遍及全台北中南各大癌症治療醫院,包括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台北慈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臺中榮民、義大醫院,目前都已全面啟動收案,計畫資源有限,符合收案條件的病友可盡速至合作醫院了解細節。此外,高雄長庚,高雄榮總,高雄醫大附設醫院,台北醫大附設醫院,也已加入示範計畫,正在準備中,近期也可能啟動收案。加入示範計畫的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楊宗穎主任分享道,只要有符合收案條件的病友,都會積極幫病友申請參加,能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呼籲病患把握此資源。近期更有一名病友經過檢測後,發現所需的治療藥物,剛好幸運地接受計畫內藥品治療,節省了一年數十萬元的負擔。癌症希望基金會嚴必文副執行長表示,近年來癌症新藥在台灣給付速度緩慢,高價的新藥更是讓一般家庭難以自費負擔,鼓勵病友與醫師商討,把握這個可以接觸到新藥的珍貴機會。針對台灣精準醫療發展,羅氏大藥廠總經理Girish Mulye表示,發展精準醫療生態系、加速醫師臨床決策、使病人受益,是羅氏全球市場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為示範計畫的發起者之一,十分榮幸能參與台灣精準醫療發展,也期待未來能與衛福部、國衛院有更多的合作,壯大精準醫療聯盟,成為全球典範。今年剛加入示範計劃的台灣禮來總經理勝間英仁則鼓勵更多夥伴加入計畫,共同為癌友找出更理想的治療策略,完備國家級基因資料庫,提升資料庫應用效益,促進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台灣、香港暨澳門總經理余文慧表示,默克作為全球領先的科學與科技公司,持續致力於突破醫學的界限,為病人尋求創新的治療方案。期待透過默克在個人化治療領域的優勢,結合歐美日業界聯盟以及產官學研醫夥伴的共同努力,藉由這項國家型精準醫療計畫平台,能嘉惠更多癌症患者,幫助其戰勝癌症、延長存活,翻轉病人的生命。台灣中外製藥陳榮華董事長表示,精準醫療已是受全球醫學界矚目的趨勢,台灣擁有全球少見完整健保資料庫與高水準醫療技術,發展前景可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能茁壯台灣醫療發展,為病友共謀福利。
雙薪教授占私校缺 近千名年輕博士難任教
高教工會昨日引述教育部資料表示,目前全國有582位「雙薪教授」,從國立大學或政府機關退休轉任私校,影響近千名年輕博士進大專校院任教機會。雙薪教授又以文化大學38人最多,開南大學占9.38%占比最高。高教工會研究員陳柏謙說,全國目前有582位雙薪教授,他們在私校領的月薪至少12萬元以上,是新進年輕助理教授7.4萬元的1.6倍。雙薪教授卡住私校職缺,影響年輕博士就業機會。陳柏謙表示,雙薪教授人數最多的前5名學校,分別是文化大學38位、亞洲大學27位、健行科大25位、北醫大23位、銘傳大學和正修科大各18位。若以比例來分,開南大學有9.38%教師是雙薪教授,居全國最高;第2至5名依序是健行科大9.36%、佛光大學8.02%、中華科大7.09%及亞洲大學7.01%。大法官781、782、783號解釋案,不是已經認定「雙薪教授」合法嗎?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表示,大法官解釋案的意思是,因為法令不完備,所以雙薪教授並未違法。他建議,基於世代公義的目的,政府應立法來避免雙薪教授出現。教育部回應,已透過「於計算獎補助款核配基準時進用退休再任教師不得列計為專任教師人數」、「限制私立學校使用教育部獎補助款支付退休軍公教人員薪資」、「已領退休金再任私立學校之軍公教人員退撫儲金改由私立學校負擔」與「已請領公教人員保險費再任私立學校人員自行負擔保險費」等措施,降低公立大學或政府機關退休人員轉任私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