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藥物
」 癌症 乳癌 化療 中醫 腫瘤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租到屍臭屋」清到嘔吐…她急PO網求救 網勸「快逃」:去找特殊清潔員
租房路太曲折!有位女網友近日分享,她由於種種原因選擇了一間「因病過世」的房子,起初剛看房時,現場有很濃的明星花露水味道,後來香味逐漸散去,發現房間裡飄出臭味,經過上網查詢加上鄰居的說法,確認是「屍臭味」。她嘗試各種方法拖地、清理,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更讓她忍不住嘔吐,最後只好發文求助,希望網友能教她除味方法。這名女網友在Dcard上以「如何去除屍臭味?」為題發文表示,由於物價上漲、租金高昂,加上沒辦法申請補助,考量到距離、價格種種因四,她選了一間「因病過世」的房子。當她第1次看屋時,現場就有濃濃的明星花露水味,決定簽約後再次去看房,香味才漸漸散去。不過,原PO第3次進屋要打掃其中一間房間時,卻發現香味伴隨著臭味,上網查詢後,以及隔壁鄰居說「你是XX樓喔,那個死很久了,臭一個…」,才讓她驚覺臭味就是「屍臭」。原PO陸續將家具搬進租屋處後,只剩下那間房間還有屍臭味,於是她戴上口罩,嘗試用「碳酸鈉+壽司醋」拖地,卻還是能聞到「明星花露水香味+臭味+酸梅味」。原PO接著用「尤加利精油」打掃,卻覺得越拖越臭,待她簽約完進去再離開,便直接吐了1次,甚至導致她進公司後,忍不住跑去廁所吐。對此,原PO只好發文求助,「那個欲蓋彌彰的香味+臭味,到底!要怎麼除屍臭味」。貼文一經曝光後,迅速引起大批網友討論,紛紛留言表示「搬家吧,這真的不太好」、「住在一間有屍臭味的房間,真的對自己的心理狀態不好,很容易給自己下心理暗示,如果是基督教之類有宗教信仰或無神論的人,我覺得就可以住,普通人還是快逃」、「建議搬家,兩個月押金就算了,磁場不好一整年,會出很多事情,這種東西一般人沒有能力解決的」。也有人說,「你身體已經不舒服了 你還要繼續撐什麼?心理上你覺得沒關係可以克服,但是生理上還是要注意病菌的問題,並且味道不適也是一種侵害身體的症狀」、「花這些心思跟錢去除味道,倒不如趕快搬家,不要浪費時間,好奇租金是多便宜?可以讓你忍受又清理」。此外,不少鄉民提出了除臭味的建議,「我最近買了人體屍體除臭劑,你要不要買一罐試試看,我還沒有使用,但是成分裡面有寫酵素,原理或許是生物分解相關的細菌,或許會有幫助」、「用1%漂白水拖地 多拖幾次+通風試試,然後要用酸清洗的話,直接用清潔用鹽酸會比較適合」、「活性碳、鳳梨皮...當初展場是用這些這些去味,或是燒一下東西(粗鹽淨化)」、「真心建議找特殊清潔員(專門打掃事故屋的)來清掃,他們有專業清潔工具跟化學藥物可以清潔縫隙跟徹底消毒(屍毒可是沒在開玩笑的)」。
56歲乳癌患者「從虛弱到氣色好轉」 中醫藥介入助緩化療不適
56歲的劉女士,2年前被診斷出乳癌,歷經了手術及化療,但因不堪化療副作用而暫停治療,後改口服藥。隨後因腹脹痛、胃口差,再檢查發現腫瘤轉移至肝臟,今年開始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治療。住院化療後出現血球數不足,因感染發燒而延長住院。劉女士覺得身體虛弱、胃口差,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癌症特別門診楊茲甯醫師診治,2週後氣色明顯好轉,不適狀況改善許多。劉女士首次看診時,整個人相當虛弱無力,需家人攙扶才能走進診間,語音低微連說話都感到吃力,當時主訴因噁心、嘔吐吃不下,十分疲累但睡不著,排便也不順時而腹瀉時而便秘。楊茲甯醫師診脈發現,劉女士的脈象弦細緊繃,研判其氣機堵滯嚴重,以中醫的觀點來看,若肝氣鬱結不通會攻剋脾土,是造成諸多不適症狀的主因。加上望診發現,舌頭顏色淡紫偏白,無血色且遍佈瘀斑,手掌顏色偏黃,顯現還有氣血虛弱及血瘀的問題。楊醫師施治以疏肝補脾、養氣調血以及降逆止嘔的方藥,第二次回診時,劉女士的氣色明顯好轉,漸不需他人陪同,可獨自來看診。劉女士表示,配合中藥治療後,她的精氣神均提升不少,噁心嘔吐腹脹情況改善,慢慢開始吃得下。但因手腳末梢麻木及小腿腫脹痠痛影響睡眠,故加入針灸治療。選擇肝經、膽經、脾經、胃經的穴位,疏導全身堵滯的氣血循環,再加上手足末梢的「八風穴」、「八邪穴」來減輕手足末梢麻木的情形。楊茲甯醫師表示,許多乳癌患者在西醫抗癌治療過程中,大多會出現噁心、嘔吐、嘴破、皮膚癢、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和血小板下降、疲倦、睡不著等不適症狀,均可利用中醫藥和針灸治療而得到緩解。手術傷口緊繃、刺痛,可使用疏經通絡的藥物;化療後出現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可使用健脾理氣和胃的藥材,血球數不足導致疲憊虛弱,不堪負荷日常活動則須補氣養血;放療後皮膚紅腫發癢,可施用清熱涼血止癢的藥物;賀爾蒙藥物如泰莫西芬、復汝納治療出現的類更年期症狀、關節痠痛等問題,可用疏肝滋陰補腎的藥物處理。此外,搭配針灸,可疏通經絡,增強免疫機能,扶助正氣。抗癌過程漫長又艱辛,中醫藥適時的介入可助使癌友們抗癌之路走得更加順利。
胃潰瘍要注意!每天約10人因胃癌、食道癌離世 健保4月起給付免疫治療
原以為只是胃潰瘍買成藥吃,沒想到竟然是胃癌!台灣每天約10人因食道癌及胃癌離世,年死亡人數更高達4千人[1]!以往晚期癌友化療後存活期約僅7個月34,如今健保於4月1日起給付免疫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任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表示,胃癌患者若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大於5、或食道癌患者PD-L1腫瘤比率分數(TC分數)大於1%,都可積極和醫師討論申請給付。確診已是晚期 逾30%患者存活不過一年胃癌、食道癌與吸菸、飲酒、肥胖、攝取加工食品如煙薰與醃漬食物等因素有關,另外還有國人喜愛喝熱湯、熱茶、重鹹食物,加上胃食道逆流,皆屬高風險因子。上消化道癌症前期症狀不明顯,且往往伴隨癌細胞轉移,當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喉嚨灼熱感,恐已是癌症末期。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所示,胃癌患者中約30%發現時已是第四期,而食道癌確診時即為第四期比例更高達45%[2]。化療效益低、標靶適用族群少 癌友陷困境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任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說明:「晚期胃癌及食道癌危險性高,兩者皆長年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又因為初期症狀難辨,不少患者發現時難以進行手術切除,一線僅能使用化學藥物幫助病患延長壽命。」然而,化療卻僅能延長患者近7個月存活期[3],且副作用強烈,高齡癌友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往往難以持續治療;此外,晚期胃癌一線雖有標靶治療的選擇,但僅6至8%患者適用[4],食道癌患者更無標靶藥物可用,陷入治療困境。免疫治療突破晚期胃癌、食道癌瓶頸近年免疫治療廣泛被運用於癌症治療,不管是單用免疫還是進行免疫合併治療,皆被證實在各癌別的治療效益帶來新突破。免疫療法近年在上消化道癌症亦帶來長足進展,陳明晃表示:「免疫治療不論在晚期食道癌或是晚期胃癌的治療都有好成效,可以幫助患者降低超過2成的死亡風險。」而且副作用增加比例不高。他進一步說明,晚期胃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合併化療後,可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並提高3年客觀緩解率;而晚期食道癌患者不僅一線可用免疫合併治療,過去使用傳統療法後復發者,二線亦有免疫治療的選擇,除了能將1年存活率從過去的3成提高到超過45%,還能延長患者的存活期、降低死亡風險超過兩成,有機會翻轉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疾病現況的新型治療選擇。免疫治療納胃癌一線、食道癌二線給付!過往晚期胃癌與食道癌治療選擇有限、效益不佳,近期雖有免疫療法加入改善,但事實上,多數癌友治療時仍會受限於財務負擔,難以近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過去二線食道癌更是沒有任何一項治療藥物獲得健保給付。余政展表示,免疫治療近年不斷在晚期癌症治療領域帶來新突破,上消化道癌症實屬我國民眾不可不防的高危險疾病,現健保署伸出援手,將免疫治療納入一線胃癌與二線食道癌健保對象,成為抗癌新希望,評估癌友每月約可省下10-20萬元藥費。陳明晃表示,胃癌患者若PD-L1綜合陽性分數(CPS分數)大於5、或食道癌患者PD-L1腫瘤比率分數(TC分數)大於1%,都可以積極和醫師討論申請給付,選用更有效且符合生活品質治療方式。」估計約有3至4成癌友受惠。余政展也分享,除了上消化道癌症迎來健保給付的好消息,現免疫療法也從晚期癌症開始,逐步推進到早期癌症、甚至輔助治療的角色,未來有機會為各階段癌友點亮生命曙光,「食」現美好「胃」來。[1] https://reurl.cc/eLRkLW
「癌中之王」難察覺…專家籲4大警訊 有「這習慣」罹癌機率高3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一經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復發率高,造成治療困難。根據肝膽腸胃科專家指出,當出現黃疸、長期腹痛、腹瀉以及明顯體重減輕時,極有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信號,不容忽視。臉書《欣悅肝膽腸胃科》發文指出,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年齡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且男性機率高於女性,酗酒者、患有慢性胰臟炎或糖尿病的人士以及吸菸者也屬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吸菸者的胰臟癌機率比常人高出3倍,且戒菸20年後的罹癌風險才能降到與常人相等。台北市衛生局曾提出,由於胰臟癌早期幾無症狀,病人確診常已是晚期甚至末期,診斷相當困難,8成無法手術切除,需使用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15%,無法手術切除者的預後更差,5年存活率低於5%。早期診斷出的有近八成是透過腹部超音波及血液檢測被篩檢出來,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胰臟癌治癒的機會十分有限,要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專家表示除戒菸、戒酒外,飲食均衡也相對重要,可於日常飲食中就避免攝取過多高動物脂肪食品,此外,若是在長期接觸化學藥品的環境下工作,也應該配戴好口罩及手套,達到工作環境中的自我保護。
為捐造血幹細胞拚了 醫學系胖男「4個月減15公斤」
大陸一名醫學系學生為了捐造血幹細胞,每天慢跑5公里。4個月減了15公斤,救了一名17歲少年,也甩掉了重度脂肪肝。網友大讚,「好人有好報」。據《今日頭條》報導,湖北武漢一名後醫學生李彤,8月得知一名17歲的白血病患者需要幫助,而他想到對方正年輕,卻被急病折磨,就想為他做點什麼。李彤想捐造血幹細胞,但他的體重太重,有100公斤,醫生說他要捐,至少要減15公斤,而他平常不愛運動,又愛吃零食,對他來說是個困難挑戰。李彤每天早上都慢跑5公里,就算是低溫他也沒放棄過,而他放棄高熱量食物,轉吃清淡、健康飲食,有時甚至沒吃飯。4個月後,他成功減了15公斤,體檢通過後,也完成捐幹細胞的任務。這時他明白,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救了那位年輕人,也甩了脂肪肝,李彤強調,他很開心,因為透過自己的熱血,讓別人的生命之花再度盛開。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這也許是他挽救的第一個人」、「他以後或許還會挽救很多很多人」、「有毅力又有愛心」、「救人救己,沒有比利己又利人更好的啦」、「好人一生平安!傳播正能量」。據悉,造血幹細胞移植是將正常骨髓細胞或是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等,用輸血形式給病人,而病人接受移植前要接受超高劑量的化學藥物治療和放射線。
大腸直腸癌「三多」特色 AI「三段五級」精準防治
大腸直腸癌具有「三多」特色,包括慢性病多階段歷程「多相病程」、不同原因導致各階段疾病的「多因精準」,以及個人客製化治療的「多元介入」。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探討大腸直腸癌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並藉由動態效益評估進行滾動式調整與監視,再結合大數據和數位資料應用於「三段五級」防治工程,達成智慧精準健康防治。▲大腸直腸癌具有「多相病程」、「多因精準」,「多元介入」之三多特色。(圖/台大公衛學團隊提供)5旬老煙槍又肥胖 差點大腸癌中標一位55歲中年男子每天抽菸,菸齡長達20年,且長期喝酒又肥胖,有代謝症候群、糞便潛血濃度100ng/ml,中度基因變異,醫師判斷罹患大腸癌危險分數達42分,5年內罹癌危險性12%!經由科學檢測與評估,改變生活型態、戒菸戒酒、減重降血脂,糞便潛血濃度降至100ng/ml,危險分數下降至32分,5年內罹癌危險性僅剩3%。▲大腸直腸癌與多項影響因子相關,且具有多階段疾病進展。(圖/台大公衛學團隊提供)個人化「三段五級」預防架構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嚴明芳表示,大腸直腸癌從正常轉變為癌症,病程中會出現「腺瘤」階段,腺瘤階段時間很長,故能藉此介入;每一階段有許多原因影響疾病進展,每一種原因都能以不同措施預防,因此藉由不同階段滾動式調整,可達到最精準、最有效的介入。利用大數據與數位化方法,與「三段五級」預防策略結合,提供精準預防措施。▲AI結合「三段五級」預防策略,提供大腸直腸癌精準預防措施。(圖/台大公衛學團隊提供)初段預防:健康階段可透過改變生活型態、或使用化學藥物預防,甚至基因編輯等方法達到初段預防目的。次段篩檢:在大腸直腸癌出現前的亞健康階段,也就是已有疾病發生,但尚無症狀,這個階段可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進行次段預防,檢測是否有腺腫或早期癌症。末段預防:在最後疾病期目標要遏止疾病惡化,針對侵襲癌或是遠端轉移,透過手術、達文西微創手術、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進行末段預防。個人化篩檢 可減少臨床負擔及過度診斷嚴明芳表示,大腸癌不同疾病階段有不同原因,關於多相病程疾病,首先最重要的是開發評估模式,藉由過往文獻、資料、實證資料,建構整體疾病生態系,在這個生態系中,針對每一個不同個體進行危險分層,設計不同介入方式,進行結果評估與成本效益分析。以大腸直腸癌為例,從正常到腺瘤至發生癌症,不同病程面相都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各種風險因數,如生活習慣、基因變異等資料,可利用這些資料建立風險分層分數,像是性別、生化指標及糞便潛血濃度等,提供個案風險指數。計算風險分數後,便能設計個人化介入措施,如改變生活型態、控制飲食等,評估介入措施後的風險分數是否改變,以評估介入措施效益。接著,透過個人風險分數進行風險分層,進而提供不同篩檢間隔;如此一來,可降低臨床負擔以及過度診斷問題。舉例來說,大腸直腸癌篩檢具成本效益,若以百萬人規模來評估,每年進行1次化學法糞便潛血篩檢,比起不提供任何介入措施,約可拯救30000壽命年。特別要注意個人化精準介入措施,與每年1次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相比,可拯救壽命年相近,但成本更低,如上述提到個人化精準介入,可降低臨床負擔。 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三段五級防治工程-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日本東北新幹線爆「化學藥物外漏」釀4傷 男童被燒傷下半身全黑
日本JR仙台站的東北新幹線列車,今(9日)中午傳出有液體外漏,還有兒童接觸後被燒傷,外漏的液體疑似是化學藥品,目前已知有4人受傷,全被送往醫院救治,所幸沒有生命危險。根據《NHK》報導,事情發生在9日中午,位於JR仙台站附近運行的東北新幹線列車上,發現一個裝有疑似化學藥品的袋子,有人觸摸了後被燒傷,警方正在與袋子的主人交談,以調查詳細情況。該列車從新青森出發,開往東京,原定在上午11點56飛抵達仙台站,但車內緊急系統啟動,當工作人員檢查時,察覺車內冒出濃煙,當下立刻停駛列車,迅速疏散車上所有乘客。列車門附近有一個黑色袋子,裡面冒著白煙。(圖/翻攝自khb)一名工作人員透露,中午12點5分左右,一名男童被媽媽抱起,並在仙台站前被送上救護車,只見男童下半身沒有穿任何衣服,膝蓋以下的身體都是黑色的,看起來像是沾滿煤灰,他疑似因為疼痛哭著,媽媽則告訴他「沒關係」。一名48歲男子拍到月台上,列車門附近有一個黑色袋子,裡面冒著白煙,他表示當時正要從仙台站上車,突然聽到工作人員大喊「7號車冒煙」,當下覺得身體不適,還有人來檢查確認是否還有乘客。警方指出,包括1名兒童在內的4名乘客受傷,除了送往醫院外,還有1人抱怨感覺不舒服,所幸均沒有危及生命。
肺癌、肺炎、長新冠傻傻分不清 久咳不癒別輕忽!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2021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肺癌更連續42年為癌症死因之首1。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醫師表示,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相似,建議民眾若咳嗽超過2週未痊癒,就應提高警覺就醫檢查,只要及早篩檢與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及精準治療,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出現肺癌5症狀 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肺癌每年死亡人數近1萬人,且為台灣「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的癌症,堪稱癌症「三冠王」。由於肺癌症狀與許多肺部疾病不易區分,導致6-7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活動後易喘咳血6種高風險族群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際實證,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重度吸菸者早期篩檢出肺癌,可降低20%死亡率。癮君子與吸二手菸者長時間接觸PM2.5等空氣汙染、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者有肺癌家族史者長時間接觸化學致癌物質與輻射線者有肺部慢性病者經常吸入油煙者術後標靶輔助治療 有機會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占了約九成,又分成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大細胞癌等等。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放療、免疫治療等,各期別的治療方式及預後不同。早期肺癌患者:若癌細胞無轉移,羅永鴻醫師建議優先以手術切除腫瘤,並可以化療作為輔助治療。但早期肺癌即使有化療輔助治療,仍有復發風險,建議利用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找出特定之腫瘤基因突變,術後給予有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輔助治療,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復發或死亡風險。晚期肺癌患者:通常不適合動手術,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抑制劑)、或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的原理為抑制特定基因突變之癌細胞生長,避免殺死正常細胞,療效較化療更佳,副作用也較小,可減少噁心、嘔吐、掉髮、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而且多數標靶藥物為口服,使用上較化療施打針劑更為方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多項標靶藥物使用。為了打造有「肺」無患的人生,羅永鴻醫師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國健署也有推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2,符合條件者可好好運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預後更佳。1.https://reurl.cc/aVgaXD2.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619
鄰居頭暈嘔吐常聞到化學味道 赴美中國博士生「投毒」畫面全都錄
中國一名36歲的化學生在美國博士班求學多年,而他對於周遭任何事都疑神疑鬼,當樓下搬來新住戶後,他也一直認為對方製造出馬桶蓋的噪音讓他睡不著覺。沒想到他竟因此利用自己的化學專業,偷偷在鄰居門口放毒,造成鄰居一家人出現慢性中毒的情形。綜合《紐約郵報》、《每日郵報》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坦帕市(Tampa)一名男子奧馬爾(Umar Abdullah)與自己的妻子在去年6月搬到當地一處公寓後,便產下一女。不過在他們居住期間,時常遭到居住在樓下的中國男子,抱怨他們製造出不明「馬桶蓋」聲響,害他整夜失眠。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奧馬爾一家開始出現莫名的頭暈和嘔吐的情況,而當有次奧馬爾請朋友來他家幫他收取包裹時,他的朋友也向他表示自己聞到很濃的化學味道。之後奧馬爾也注意到家中的「化學氣味」,立即清理了通風管道及通風口,還請消防部門到家中做檢查,但化學氣味仍揮散不去。警方以持有危險管制藥品、竊盜等重罪將李書明逮捕,他目前已被交保,將於12月5日出庭接受審判。(圖/Twitter/@dabowagaga)之後奧馬爾注意到門口下有一條小縫,便想起與樓下時常抱怨他們一家的中國男子。於是他就在家門口裝上隱藏式的監視器,沒想到竟真的拍到對方注射不明化學藥物在門縫的影像。而當奧馬爾得知此事後,立即前往警局報案,而根據警方初步調查,這名中國男子李書明,是就讀當地南佛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Florida)的一名化學系博士生。最終警方以持有危險管制藥品、竊盜等重罪將他逮捕,目前已被交保,將於12月5日出庭接受審判。
菸酒20年!男子下咽癌「腫瘤如鴨蛋大」 「前導式化療組合」維持生活品質
頭頸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的病例數超過一萬人,是男性發生率第三位,死亡率第四位的癌症。頭頸癌泛指發生在頭頸部的癌症,常見的包括口腔癌、口咽癌、鼻咽癌、下咽癌、喉癌等;頭頸癌患者有超過九成過去曾有吸煙、飲酒或嚼檳榔的習慣,由於腫瘤早期的症狀較不明顯,有六成以上發現時都較為晚期。臺北榮總頭頸癌治療團隊研發「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先讓咽喉癌腫瘤範圍縮小,再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將殘餘的腫瘤切除,不需切除全喉,維持病人治療後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機能,同時達到腫瘤局部控制的目標,目前已施行近十年,三年存活率可達到七成。所謂「前導式化學治療組合」,是指先以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之方式,約兩至三次後,評估腫瘤反應,再決定後續治療。60歲吳先生,罹患第四期下咽癌,過去曾有吸煙、飲酒或嚼檳榔的習慣超過二十年,7年前至臺北榮總就醫時發現下咽部一個鴨蛋大小的腫瘤,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後,先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最後再輔以術後放射線治療,病人得以保留咽喉機能,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至今並無復發跡象。55歲謝先生,罹患第四期下咽癌,過去有吸菸習慣,經頭頸癌團隊評估後,先給予前導式化學治療讓腫瘤體積縮小,再施以經口二氧化碳雷射顯微手術,門診追蹤三年多無復發跡象,同樣病人能維持正常吞嚥功能。臺北榮總喉頭頸科張嘉帆醫師表示,由於頭頸癌發生的位置,是在人體上消化及呼吸共同的通道上,腫瘤本身和相關治療都會影響到病人的說話、吞嚥、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進而影響到治療後的生活品質。過去對於晚期喉癌和下咽癌,主要是以全喉切除手術為主,術後病人無法自然發聲,生活品質變差。近年來,器官保存的觀念逐漸在頭頸癌治療蓬勃發展,許多合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的組合陸續被提出,同樣也可達到與全喉切除手術相同的存活率,但長期追蹤也發現有超過四成的病患有口乾、吞嚥困難等副作用。預防勝於治療,頭頸癌之致病原因,大多和抽菸、喝酒及嚼檳榔習慣有關,所以要避免接觸這些致癌因子,若有前述習慣,要盡快戒除,而頭頸癌病患約六成以上都有頸部腫塊,若有摸到頸部有異狀,也請立即就醫,期能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孕媽乳癌為保胎兒拒化療 癌細胞竄全身!靠精準標靶藥救命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病患每年約新增上萬名,是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位30多歲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自己與孩子見面那天,但某天突然觸摸到左側乳房有個硬塊,帶著忐忑心到醫院檢查,然確診乳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個案知道自己病情後,相當擔心腹中孩子會不會受到化療傷害,不願接受化療,但醫生堅持先把乳房腫瘤切除,因此等到嬰兒出生後,個案看到寶寶安然健康,才展開化療與標靶治療,然而癌細胞已轉移全身,幸好在精準治療投入口服標靶藥物後,經歷約8個月的療程,腫瘤就幾乎完全消失,個案目前帶著幸福養育著孩子,期盼小孩每天長大與成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說明,此30多歲個案是自己臨床上的病人。縱使已強調懷孕期間接受化療,胎兒受影響的可能性不高,但個案不希望孩子有任何風險,決意等小孩出生再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但那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肺、腹膜和骨頭等器官,幸好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協助下,個案病情已控制穩定,讓這位媽媽十分慶幸自己還能繼續陪伴孩子,歡慶每年的母親節。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新希望 打停經針也可投入標靶藥物江坤俊醫師表示,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乳癌病患越來越多,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乳癌病患約60~70%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停經前女性治療多以化療為主,治療時間長副作用也高,除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持續工作外,卵巢功能也可能永久性受損。因此年輕的患者常因顧慮生育、社交、工作和外觀受影響,不願意持續治療,讓癌細胞不斷擴散,加重病情。但現在除了化療,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在施打停經針後,也能使用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CDK4/6抑制劑不僅能夠抑制癌細胞生存與持續分裂,也不似化療有強烈副作用。口服藥物的治療方式,更大大提升便利性,讓病患能維持正常生活。接受正規治療 妥善用藥讓生命重現色彩 樂觀積極迎接每一天「有些病患害怕強烈副作用而不願就醫,甚至尋求偏方與非正規治療方式,導致病情越發嚴重。」江坤俊醫師說道。藥物不斷進步許多第四期乳癌病患,接受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治療後,存活期都超過2年,生活也像正常人一般,迎接每一天的美好,江坤俊醫師說,看到病人能樂觀開朗每一天,是自己當醫生的使命,鼓勵所有病患積極接受治療,重新擁抱絢爛人生。
乳癌化療常致手腳麻、無力 中醫雙管齊下緩解副作用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69歲蕭小姐是個情緒緊繃焦慮、急躁的乳癌病人,接受過乳房手術,並且進行化學藥物治療,在開始化療後即逐漸出現手麻、全身無力、緊繃感且有踏地不穩以及漂浮感之情形,直到化學治療完全結束,不適感仍未緩解,經中醫體質辨證後,以相關證型處方治療以及雷射針灸輔助治療,兩個月後手腳麻感已消退許多,踏地不穩及漂浮的異常感也消失,並逐漸有力氣,身體恢復舒適。化療藥物殺癌 手麻、腳麻是常見不適反應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許晉嘉說明,化學治療是一種常用的癌症治療方式,儘管能夠有效地摧毀惡性腫瘤細胞,但存在許多常見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白血球降低、貧血等。而化療所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CIPN)也是由化療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最常出現的不舒服包含四肢麻木、疼痛、燒灼感、感覺減退以及刺痛,少數會出現運動神經相關之症狀(例如無力、動作失調)、自律神經相關症狀、以及腦神經症狀等;較嚴重可能有肌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縮甚至癱瘓等。這些癥狀在化學治療初期即可出現,在化療結束後可逐漸緩解消失,但也可能長期存在,嚴重者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甚至有些是不可逆的。化療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 中醫認為虛中夾瘀針對化療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許晉嘉總醫師指出,現在西方醫學的治療方式主要為神經疼痛抑制的相關藥物以及營養補充,然而針對麻等感覺異常並無有效預防以及治療的手段,常見的暫時緩解手段包含按摩、熱敷或者冷敷。而現代中醫醫家認為化療藥屬於耗氣耗血之藥,久用則容易引起氣血不足與不通之病況,然而氣血消耗久後會使藥毒更難排除,滯留體內而成瘀。這樣氣血虛且夾瘀的病況逐漸使神經的充養產生問題,因而導致麻、痛、感覺異常等狀況產生。化療後手麻、腳麻症狀 中醫可幫助改善許晉嘉總醫師強調,CIPN無致命性,但影響正常生活甚大,部分醫學期刊建議補充維生素B12、葉酸、鋅等來治療,但臨床觀察效果有限,仍有許多病人為此症狀所苦。中醫的診療講究個人化與體質判斷,有著「同病異治」的特點,癌症病人若為手麻症狀所苦,可至中醫部進行就診與辨證診斷,由中醫師打造專屬於處方。
85歲婦長期服草藥現血尿 醫檢查見「大範圍花椰菜」嘆:膀胱癌
一名85歲女士,長期斷斷續續服用中草藥調理身體,近3個月偶而發現有血尿情形。趕緊前往門診就醫,首先檢查腎臟和膀胱超音波,發現膀胱有一個腫瘤,立即安排膀胱鏡檢查,發現有大範圍花椰菜狀的腫瘤在膀胱右側壁和右輸尿管開口,嚴重到右輸尿管開口已無法確認,明顯看起來是膀胱泌尿上皮癌(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合併雷射輔助腫瘤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為淺層膀胱癌,術後接受膀胱化學藥物灌注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賴明志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輸尿管及膀胱,95%的泌尿道上皮癌發生在膀胱,90%的患者會有血尿現象,25%的患者會頻尿、急尿。女性發生率為第十六位而死亡率為第十二位。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賴明志說,現階段台灣膀胱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中草藥(馬兜鈴酸)和環境毒素(苯環類物質:裝潢工、油漆工)。中草藥馬兜鈴科植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清肺、活血、止咳、止痛和利尿,也被當作減肥藥使用。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現今已被證實是非常強的致癌物,有引發膀胱泌尿上皮癌的風險,衛生福利部於2003年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膀胱的任何位置都可能長出癌症,初步要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來建立膀胱癌的分期。如果發生大範圍的膀胱側壁腫瘤,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增加手術中膀胱破裂的風險,可以利用雷射輔助腫瘤切除來減少閉孔神經反射。再者,靠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也無法用電刀切除,必須借助雷射來做小範圍的精準腫瘤切除,方可保存輸尿管開口的完整。賴明志提醒民眾,不吸菸、避開二手菸、不要服用標示不明中藥、避開環境化學毒素。如果有長期接觸膀胱癌危險因子的患者,請定期泌尿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個人化「雞尾酒式化療」有效控制疾病進展
根據數據統計,過往胰臟癌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不過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姜乃榕發現,近年患者年齡似乎有下降的趨勢,在門診中常見50多歲或更年輕的女性,無高風險因子卻也罹癌!此外,多數胰臟癌患者在初確診時已為晚期,存活時間僅半年左右,有些患者甚至會因腫瘤狀況已不適合開刀,而放棄治療。對此,姜乃榕醫師表示,現有的組合雞尾酒式化療選擇多元,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組合雞尾酒式化療不僅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若成功縮小腫瘤後,患者也有機會再進行手術治療,延長存活時間。「癌王」不易篩檢或預防 腸胃道不適症狀難察覺胰臟位於後腹腔,平常透過X光或超音波等都不容易檢測到胰臟的狀況,姜乃榕醫師指出,等到患者出現長期消化不良、腹痛、背痛等不適狀況就醫,通常大部分是晚期且無法開刀。這些症狀容易很被忽略,若出現黃疸、茶色尿、體重減輕等症狀,就一定要去就醫做進一步檢查。胰臟癌目前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致病原因,以前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但目前胰臟癌也有年輕化趨勢,姜乃榕醫師分享臨床觀察經驗,若有家族癌症病史,如: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反覆胰臟炎、或50到60歲左右患者有新發生的糖尿病,以及罹患肥胖症或既有的糖尿病但血糖控制不佳,且平時有飲酒習慣的民眾,都要特別留心身體警訊。晚期胰臟癌以化療為主 複方組合療效更佳根據數據顯示,有六到七成的胰臟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無法開刀,必須以全身性化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但若為局部晚期還可搭配放療,目前僅少數患者在經過腫瘤基因檢測後,可適用標靶或免疫治療。現行的化療以兩種或以上的藥物組合形式為主,相較單一化療治療效果更佳1,姜乃榕醫師說明,台灣主要有三種化療組合,如國際常見的二合一、四合一組合,或台灣自行研發的四合一組合。前兩者已有健保給付,且二合一組合單次療程可於門診進行,約1至2小時便可完成,不需住院,患者平均一周施打一次(一個月施打三次);施打四合一藥物的患者,雖整體存活期可能較長,但單次療程需住院三天兩夜,患者可能面臨排不到床位的情況,如此恐導致治療時程延誤、甚至影響成效。而台灣自行研發的四合一藥物,施打一次約2至3小時,返家後需每日服用口服藥,整體療程約兩周;醫師說明,口服藥雖較便利,但對於腸胃道吸收功能不佳或口服藥物有困難的患者較不適用。針對藥物副作用,使用較多藥物的組合如四合一化療,雖可能有較好的療效,但同時副作用通常也會較為強烈。姜乃榕醫師強調,副作用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因人而異,且通常無法事先預測。事實上,現有的三種第一線的化療組合成效都不錯,通常醫師會依患者的年紀、病情、對副作用在意程度、是否可接受較長的輸注時間、或想要在門診完成療程等考量,與患者討論後選擇合適的化療組合,且施打劑量及頻率也會依照患者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此外,姜乃榕醫也表示,晚期胰臟癌的治療目的除了延長生存期,保有生活品質也是醫病間主要的共識,醫師在治療中會先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如疼痛控制、引流膽汁緩解膽道阻塞所引起的黃疸,再進一步評估造血及肝腎功能等,最後選擇最適合的化療藥物。胰臟癌組合化療延長患者生存期 還有機會縮小腫瘤開刀組合化療藥物的療效已可將原本半年左右的平均存活期拉長至一年以上,二線化療藥物也越來越進步,可接續在一線化學藥物失敗後繼續治療。姜乃榕醫師門診中也遇過原本無法開刀的患者,使用組合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進而可以手術移除殘餘腫瘤。姜乃榕醫師呼籲,患者應該多給自己一次機會、不要放棄「胰」線希望,現在大部分化療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減輕治療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新藥正在發展中及有臨床試驗可以參與,患者應與醫師討論後積極治療、共同一起努力有品質地延長存活時間。廣編ONC-TW-2200106參考資料1.台灣癌症防治網-認識胰臟癌
北榮首度發現「癌基因SALL4」 可偵測治療成效
「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種血液疾病,亦稱血癌前期,它是指骨髓造血細胞中的癌細胞未達20%但已影響骨髓造血功能。MDS好發於60歲到80歲以上人口,且隨著年紀愈大,罹病率愈高。針對無法進行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的年長病患,過去只能以輸血或支持性治療為主,直到2004年「去甲基化藥物(Hypomethylating agents, HMA)」問世後,MDS患者透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藥物來抑制癌細胞生長。過去醫界一直認為「去甲基化藥物」對人體的作用機轉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為主,但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耀中一反常規、打破醫界的傳統思維,他大膽試想「去甲基化藥物」除了抑制腫瘤生長,它是否也會同時啟動人體「致癌基因」作用?是不是能找到更好的生物標記可以事先偵測藥物的治療成效?延續這個創新想法,劉耀中醫師與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波士頓哈佛幹細胞研究所、義大利與中國等多國研究人員展開跨國研究,首度成功找到「癌基因SALL4」,MDS患者在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當癌基因SALL4的表現上升,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會下降,且有高達3到4成病患的癌基因SALL4被激活。進一步比較癌基因SALL4的表現高低差異,發現兩者死亡風險可相差3到6倍;而且在肝癌、腸癌、胃癌、乳癌患者的癌症組織中也可以發現癌基因SALL4。這項研究成果打破了醫學界長久所認知的傳統鐵律,「去甲基化藥物」不僅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同樣也可能會啟動人體的致癌基因作用,這項重大突破性的獨創發現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被刊登在今(2022)年5月26日臨床醫學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癌基因SALL4可作為藥物治療抗藥性或評估療效好壞的判斷依據。」劉耀中醫師說,未來MDS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可能可透過抽取骨髓血液,就能有效偵測治療成效;未來研究團隊還計畫跟國外合作,希望能開發新一代標靶藥物;或是與目前現有的其他抑制癌蛋白藥物併用,透過了解藥物對癌基因SALL4的致癌或抑癌作用表現,進一步找出對患者最適合的用藥建議組合。劉耀中醫師指出,骨髓負責身體的造血功能,如同造血工廠,它主要有三條生產線,分別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就像機器用久了難免會出現小問題或故障,隨著年紀增長、基因突變,骨髓造血工廠也可能會生產出瑕疵品或不良品,造成紅血球或白血球、血小板數量不足或發生異常等;另外,輻射線暴露或接觸化學藥物、先天遺傳等風險因子,也會讓骨髓造血工廠的三條生產線製造出血癌細胞,當骨髓血液中的癌細胞占比超過20%時,醫學上即定義為「血癌」。「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指血癌前期,它與血癌只有一線之隔,也就是骨髓造血細胞中的癌細胞未達20%。統計國內MDS疾病盛行率約10萬分之5,平均確診年齡為70歲;且隨著年紀增長,MDS盛行率可增至10萬分之50,兩者相差10倍以上。劉耀中醫師指出,北榮每年平均新增約80位到100位MDS患者,血癌病患每年增加約40到60人,其中部分個案可能是從MDS演變成血癌的。患者多半因貧血或血小板低下、身體不明原因瘀青、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經常感染等情況就醫,檢查才確診是MDS。進一步分析MDS病患中,高達8成年齡介於60歲到80歲左右。2000年以前,MDS沒有治療藥物可用,高齡患者只能透過輸血或支持性療法為主,平均存活時間不到半年;但自從2004年「去甲基化藥物」問世,利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來延緩疾病惡化成血癌,患者存活率也獲得明顯改善。2008年到2009年一項針對「去甲基化藥物」三期臨床試驗發現,比較使用去甲基化藥物的實驗組以及只提供支持性療法的對照組,發現實驗組平均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年,但對照組平均存活中位數僅15個月,兩者相差9個月。MDS病患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雖然有超過5成患者用藥改善了骨髓造血細胞功能,但仍沒辦法恢復到正常狀態,血癌細胞依舊無法被完全抑制、還是會持續生長。用藥患者中僅有不到15%的人可能骨髓暫時恢復健康,不需要再接受治療,但仍有復發風險。同樣用藥,為何治療效果有明顯差異?劉耀中醫師心想是否能找到精準的生物標記,不僅可以偵測藥物療效,或許還能開發新一代的標靶藥物來治療MDS與血癌,或是跟現有的蛋白藥物合併使用,了解用藥後的致癌或抑癌基因表現,進一步找出對骨髓病患的最佳治療方式。因為這樣的想法,劉耀中醫師大膽假設「去甲基化藥物」除了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也可能會啟動人體的「致癌基因」作用,造成癌細胞不斷分裂複製、疾病持續惡化,因此找出關鍵的「生物標記—癌基因」非常重要。基於這樣的假設推論,劉耀中醫師赴美進修時,與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波士頓哈佛幹細胞研究所、義大利與中國等研究人員合作展開跨國研究。劉耀中醫師不僅成功找到「癌基因SALL4」,且在多國臨床試驗發現,MDS患者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透過抽取骨髓血液做「去核酸檢測(PCR)」發現,高達30%到40%的人的癌基因SALL4會被激活,也就是說,當癌基因SALL4表現上升,患者的預後愈差,且整體存活率下降;同樣地,當癌基因SALL4表現下降,整體存活率上升且疾病痊癒機會增加,進一步比較癌基因SALL4的表現高低發現,兩者的死亡風險倍數可相差3到6倍。特別的是,癌基因SALL4不只在骨髓血液中可發現,肝癌、胃癌、腸癌與乳癌的癌症組織中也都能發現。一名80歲婦人,兩年前身體不明原因經常出現大片瘀青,就醫檢查發現婦人的血小板數值不到1萬(正常值10萬到15萬以上),通常血小板數值不到2萬者,很容易出現自發性出血,例如便秘糞便較硬,只要上廁所稍微用力或生氣血壓升高等,就可能造成腦出血。婦人骨髓檢查造血細胞中有8%血癌細胞,確定罹患「骨髓造血細胞分化不良症候群(MDS)」。由於婦人年事已高,不適合做骨髓移植與化療,劉耀中醫師幫婦人申請健保給付「去甲基化藥物」,在進行4次療程後,婦人的骨髓評估報告顯示血小板已經恢復到正常值10萬以上,骨髓中的血癌細胞也降至5%,且比較治療前後的癌基因SALL4表現,發現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後的癌基因SALL4表現確實有明顯下降,治療至今已經超過兩年,整體平均存活率也高於MDS患者。另一名80出頭老翁,4年前確診MDS,就醫時白血球僅1000多(正常值4千到1萬)、血紅素8(正常值10到12)、血小板3萬多(正常值10萬到15萬),骨髓血液中的血癌細胞佔15%。老翁在接受去甲基化藥物治療1年,病情獲得明顯改善。沒想到,他卻自行中斷治療,半年後疾病復發,血球數狂掉,骨髓血液中的癌細胞佔20%,已經惡化成真正的血癌。劉耀中醫師在老翁的骨髓血液中發現,癌基因SALL4表現下降,在進行4次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後,老翁骨髓血液中的癌細胞居然消失不見,且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數值也都恢復正常,目前疾病穩定控制中。
俄羅斯蝗蟲大爆走 恐怖「黑雲」遮蔽天如沙塵暴過境
電影《侏羅紀世界:統治霸權》中,描述拜奧辛基因公司繁殖巨型蝗蟲,這些被改造的蝗蟲肆虐,令世界進入糧食危機,如今類似的情節也在陷入俄烏戰爭的俄羅斯境內出現。俄南部遭遇上千萬蟲蟲大軍重創當地農作物。(圖/翻攝自烏克蘭媒體TCH)據《俄羅斯報》(Russian Gazette)12 日報導,俄國南部邊疆區克拉斯諾達爾(Krasnodar)面臨蝗災,從不少社交媒體上傳的影片還可見,上千萬隻蝗蟲於田間盤旋,在空中形成「黑雲」,畫面讓人看了怵目驚心。根據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政府的說法,由於當地的河流近期乾涸,造成蝗蟲的生存活動區域面積增加,蝗蟲開始前往不同地區進行繁殖,由於該地區是農作物生產區和水源地,因此不宜進行大規模化學藥物撲殺。前傳出當地玉米田受害嚴重,面積已經蔓延至2.5萬公頃。俄羅斯在過去頻頻遭蝗蟲肆虐。(圖/達志/路透社)俄羅斯在過去頻頻遭蝗蟲肆虐,2017年,北高加索地區的達吉斯坦共和國(Dagestan)受到蝗蟲困擾,從網路流傳的影片可以看到,當地公路有一群蝗蟲來襲,宛如暴風過境一般把天空都給遮蔽,大約11.4萬公頃農地因此受到影響。2015年,南部的阿斯特拉罕州(Astrakhan)出現數百萬隻蝗蟲,每天遷徙數十公里,侵蝕數千公頃的農地,消耗大量農作物,讓許多俄羅斯的農民苦不堪言,2001年,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Stavropol)也遭受很大的蝗災,受災面積高達26.7萬公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當局動用超過30萬美元來治理蟲害。蝗蟲俗稱「蚱蜢」,有時大量蝗蟲繁衍會導致蝗災,根據昆蟲專家指出,蝗蟲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一 般來說,大陸沙漠地帶分布的蝗蟲,有時候大量發生,使其路過的農作物受到毀滅性的傷害;而且一旦食物耗盡,在蝗蟲的集團內也會發生互相殘殺的情況。
疫情效應!口腔癌篩檢量下降 「死亡年輕化」有症狀快就醫
確診人數每日平穩的累積中,疫情進入高原期,但民眾仍會因為擔心疫情,而延遲就醫,亞東醫院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醫師暨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監事廖立人觀察疫情期間,國內口腔癌高危險族群口腔黏膜篩檢量有明顯的減少,甚至頭頸癌,尤其為口腔癌症患者選擇延後檢查與治療,廖立人醫師提醒民眾如此疫情過後原本可以治療的癌症可能變成無法治療,呼籲民眾如查覺身體有異常,仍要盡速就醫。黃先生罹患口腔癌,排定5月初住院進行開刀手術,但因擔心住院染疫,故先以用化學藥物治療,廖立人醫師說明,延遲開刀的結果讓後續手術範圍擴大以及延長後續手術住院時間,因而降低自身存活率。口腔癌是台灣人前三大罹患癌症,平均每十萬人就有20人身受口腔癌之苦,在死亡率上僅次於大腸癌,平均死亡率比其他癌症更年輕10歲,在高死亡率的威脅之下,提醒民眾,如有症狀一定要盡快安排檢查。廖立人醫師呼籲,國人應接受完整的Covid-19疫苗接種,並且勤洗手、戴口罩,若有抽菸及嚼食檳榔習慣的朋友仍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尤其是頭頸癌患者即使在疫情狀況下,仍然要積極追蹤及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每天1包菸抽60年…南投翁「2月暴瘦8kg」狂咳以為確診 醫師揭病因
南投一名78歲的老先生菸齡長達60年,每天至少要抽1包菸,不料近2個月體重驟降8公斤,還出現發燒、咳嗽、喘不過氣等症狀,一開始還以為確診新冠肺炎,嚇得家人趕緊將他送到急診。經過PCR篩檢排除染疫後,醫師隨即安排患者接受支氣管鏡切片等檢查,最後終於抓出原因,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廣泛期。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主任表示,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與抽菸有密切關係,除了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癌細胞生長速度相當快,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癌細胞多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復發機率較高,因此預後較差。電腦斷層影像報告顯示,患者的縱膈腔有瀰漫性淋巴結腫大與右下肺腫瘤,並侵犯至右肺支氣管,造成右下肺塌陷,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醫師評估後,安排老翁接受支氣管內視鏡檢查,並取得腫瘤切片,經病理鑑定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施志宏主任表示,由於病人的病灶侵犯右主支氣管,因此選擇支氣管鏡切片檢查。醫生說明,支氣管鏡檢查是將內視鏡藉由咽喉進入氣管系統進行檢查,過程中將檢體取出供病理檢查,當確診後才能進行後續的分期及治療安排。施志宏主任建議,民眾應遠離危險因子,例如戒菸、煮飯時留意通風並開抽油煙機、注意空氣品質等。而確診小細胞肺癌也別絕望,若對化學藥物反應良好,也可考慮合併免疫療法等,仍可協助病人維持生活品質,不要輕易放棄治療的希望。
21歲男罹罕病導致「雙肺破裂」 緊急「邊緣性捐贈肺」移植救命
21歲的陳先生,3年前自越南來台工作,去年健檢時發現胸部X光異常,後來呼吸越來越不順,走路也開始會喘,至外院檢查確認罹患罕見肺疾「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造成雙側肺臟嚴重受損而導致雙側氣胸,接受雙側胸腔鏡手術後症狀雖有改善,但因肺臟破壞太嚴重,需使用高流量的氧氣及持續胸腔引流,因而無法出院,只有肺臟移植才是最後的希望。陳先生經在台僱主協助與多方協調合作下,轉至林口長庚進行肺臟移植評估,也獲得健保署核准移植資格。等待捐贈的過程中,肺臟功能持續下降,於去年11月獲大愛捐贈之「邊緣性捐贈肺」而接受雙肺移植手術。所謂的「邊緣性捐贈肺」是指捐贈肺部分狀況較不佳但仍可移植的肺臟;本次捐贈的肺臟雖然有細菌性肺炎的狀況,但在林口長庚醫療團隊悉心照顧下,陳先生於移植後4天拔管,今年1月18日順利出院,目前已可自由活動,呼吸順暢且不需使用氧氣,走路也不會覺得喘。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胸腔內科高國晉醫師指出,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是組織球異常增生的疾病,發生率成人每100萬人中約有1-2件、兒童則每100萬人中約有3-5件。此症會侵犯身體每個器官造成骨頭或皮膚、肝、肺、淋巴結、骨髓、…等處病變,治療方式從藥物、手術、放射線治療到化學藥物治療都有,及早就醫、早期治療、長期追蹤,可提高治癒率,減少後遺症發生。但若侵犯的是肺臟且破壞太嚴重,屬於不可逆之末期肺病,此時,肺臟移植是唯一的治療選擇。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暨肺移植團隊召集人陳維勳醫師表示,肺臟移植手術是胸腔外科難度最高、耗時最久的胸腔手術之一,由於慢性肺病會引發右心衰竭,病人移植前常有嚴重的心肺問題,導致肺移植時麻醉難度提高。肺臟移植手術須將遭受破壞的肺臟移除,移植入健康的大愛捐贈肺臟,而肺病病人常伴隨嚴重的胸腔沾黏,提高手術難度。台灣的肺臟移植相較於心、肝、腎等其他器官的移植發展較晚,存活率也較差,目前的個案數與存活率仍不比國外。但近幾年台灣肺臟移植整體個案數大幅上升,存活率也逐年改善,林口長庚的成果更是名列前茅。陳維勳醫師說,林口長庚醫院於1998年完成第一例肺臟移植手術,至今已完成50例肺臟移植,一年存活率高達91% (跟國外有名醫院相較Mayo clinic 91%,Cleveland clinic 85%),高於台灣平均76%。2021年林口長庚肺臟移植團隊更進行長庚體系之跨院區技術支援,協助高雄長庚醫院完成3例肺臟移植手術。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副部長暨心臟外科葉集孝醫師表示,由於肺臟移植需將捐贈者健康的肺臟移植到肺衰竭的病人體內,因此手術時需要多組、多專科醫師互相配合,才能讓手術過程順利,整個手術過程通常需花費8到12小時。目前林口長庚的肺移植仿照國外成熟的肺臟移植中心,採多專科合作模式,包括有:胸腔外科、心臟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師、手術室護理師等,透過多專科緊密配合,提升手術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