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債
」 中國中國救市下猛藥! 陸人大推10兆人民幣化債計畫
8日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辦新聞發表會,其中全國人大批准增加人民幣(下同)6兆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以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加上新增地方政府專款債券可置換隱性債務4兆元,總計10兆元。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還介紹,從2024年開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兆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6兆元債務限額,共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兆元。新增限額將全數安排為專項債務,並計畫在三年內逐步實施。到 2024 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目前的29.52 兆元提升至 35.52 兆元。中國國務院財政部門預計將加速下達各地區的債務限額,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將強化監督,確保措施有效落實。粵開證券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總體上看,此次債務置換規模力度很大,體現了發展中化債和以時間換空間的思維,同時反映出中央政府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並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心。法國興業銀行駐香港亞洲宏觀分析師Kiyong Seong表示,市場可能需要超過人民幣3兆元的額外債券供給才會出現拋售。而鑑於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預計大陸財政刺激規模不會立即擴大。
10逾兆人民幣救世措施下週登場 陸常委會逢美大選調整彈性高
美國大選之際,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4日至8日召開會議,望批准一項超過人民幣(下同)10兆元的財政刺激計畫,內容包括6兆元的地方政府化債方案,以及在五年內發行4兆元債券,用於土地和房地產購買。本周全球焦點雖是5日的美國大選,但4日登場的全國人大會議同樣廣受關注。根據陸媒指出,通常每兩個月召開一次的全國人大會議,從10月底改期至11月初,時間點恰好與5日美國總統大選重疊,使大陸政府能夠根據選舉結果調整財政計畫。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會議若批准一項超過10兆元的財政刺激計劃,相當於大陸GDP的8%以上,其中包括發行6兆元的特別國債。這筆特別國債將在含2024年在內的三年內籌集,目的是協助地方政府處理債務風險。報導指出,過去十年大陸經歷過數輪化債,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輪置換了12兆元的地方債務。若此次化債規模達到6兆元,將成為大陸規模第二大的化債輪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可能還批准在五年內發行高達4兆元的特殊用途債券,用於土地和房地產購買。這將是在地方政府年度發行配額之外的額外措施。措施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能力,並緩解其與房地產開發商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
中國財政部重磅宣布! 䆁出第四波近年最大化債利好措施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12)日上午10點舉行新聞發佈會,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及三位副部長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政策,其中包括近年來最大化債措施;藍佛安還強調,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赤字提升空間。這場發佈會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緩解地方債務的措施,也就是「化債」工作。藍佛安表示:「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可以發展經濟。」依財政部12日介紹,2023年已安排超過2.2兆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額度,今年則安排1.2兆人民幣的額度,這項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騰出更多資源發展經濟,鞏固基層「三保」(保基層、保基本民生、保工資)。據中國中信團隊整理,財政部歷史上曾主導完成了三次大規模化債行動,第一輪(2015-2018年)化債發行共約12.2兆人民幣置換存量政府債務;第二輪(2019年)發行1579億人民幣置換隱性債務;第三輪(2020年12月-2022年6月)累計發行1.13兆人民幣特殊再融資債。副部長廖岷表示,財政部與相關部門將積極研究出有利於房地產平穩發展的增量措施,包含允許專項債券用於土地儲備、支持收購存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和及時優化完善相關稅收政策。副部長王東偉表示,2024年安排新增專項債限額3.9兆人民幣。而專項債重點是研究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健全管理機制。其目的將研究完善專項債投向清單管理,增加成為項目資本金領域;專項債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型住房;支持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信證券表示,這些措施或能有助提高個人住房交易活耀度、提高住房改善意願,並且緩解開發商資金壓力;再者,符合9月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嚴控增量」思路,既能減少閒置土地,又幫助緩解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支持收購存量房、加大保障型住房的供給。
3200億血汗錢不知去向!陸資管巨頭爆雷 465支理財產品竟「沒一支合法」
2023年12月,經營超過18年,中國第三大財富管理平台「海銀財富」突發公告,宣布公司多款資產管理產品出現延期兌付的贖回問題,即日起停止兌付旗下所有理財產品,造成4.6萬名中國中層財富階級人士血本無歸。至此,中國前三大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中植集團」、「諾亞財富」、「海銀財富」全數爆雷,無一倖免。更荒唐的是,近日有中國金融媒體記者勇敢發布調查報告,指出該公司販售的465支理財商品「全數違規」,投資標的的底層資產全屬捏造,而用來募資的22間公司也全是空殼公司。之前向一般投資人募集超過8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580億元)的資金池中,約有716.9億(約新台幣3200億元)資金不知去向。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海銀財富營運的18年中,中國監管機構「始終沒有察覺任何蛛絲馬跡」。機構爆雷後5個多月的時間,有關單位也拿不出任何有效解決方案,讓不少中國投資人怒火中燒,怒斥「荒唐透頂」!據陸媒《証劵時報》報導,在2023年6月時,海銀財富在全中國91個城市擁有185個「理財服務中心」,聘用1700名理財師服務著4.6萬名投資客戶。然而在同年12月中旬,在幾乎沒有任何徵兆下,這間開業超過18年,在中國僅次於中植集團、諾亞財富的第三大財富投資管理集團,在一夜之間轟然崩盤,宣布即刻起立刻停止兌付所有理財產品,以至於4萬多名投資人血本無歸。之後,《證券時報》記者耗時2個多月、橫跨中國南北8個省份的追查,發現海銀財富所發售的理財產品,沒有任何一件投資的融資額與產品說明書中的募資額是匹配的,而海銀旗下銷售的465支理財產品,更是「全數違規」,沒有任何一支在國家許可的正規金融機構備案。記者指出,他們調查的結果主要包括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底層資產完全虛構捏造,無法向底層公司主張權利;第二種是與底層公司合同、資金已經兩清,底層資產也已不存在;第三種是大規模的超募,底層融資方獲得的資金遠低於產品募資額,因此能向底層公司主張的權利非常有限。至此,海銀財富的運作模式也全面浮出水面。在銷售端,海銀財富依靠分布於全中國91個城市的185個實體銷售中心,聚集了4.6萬名擁有資產的投資人;在募資環節,海銀建立22個空殼公司以「獨立協力廠商」的面目出現,將投資人的投資款打入這些公司帳戶,並構築出一個雙層嵌套結構的龐大資金池;而作為募資工具的理財產品,借道非法的「偽金交所」登記備案,全數涉嫌非法金融;在投資環節,資金投向的底層資產,與募集說明書宣稱的嚴重不匹配,大部分資金去向不明。如今,面對700多億的資金虧空,海銀財富實控人韓宏偉向投資人推出了三種「化債」方案,包括房產、白酒、健康管理套餐。然而這三種方案的化債資產價格虛高,而且要配套現金投入。比如,假如投資人有700萬元投資款未兌付,那麼海銀會拿出一套聲稱價值1000萬元的房產抵償,同時要求投資人補足300萬元的差價。再比如,海銀推出的健康管理套餐化債方案顯示,向投資人提供價值135萬元的「健康理療套餐」,其中100萬元用於抵債,另外還需投資人支付30萬元現金填補差價。這種荒謬的化債方案被投資人形容成是「二次收割」,幾乎沒有投資人願意接受。此外,《証劵時報》的調查結果也掀起另一波質疑,有需多投資人質問,為什麼這麼一個弄虛作假的企業,可以在中國各地風生水起,做到行業前三的規模?又為什麼販售的理財產品崩盤了之後才說違規,崩盤之前怎麼就合情合理合法呢?是誰批審的?目的又是為什麼?更有人直接點名質疑,地產集團爆雷了,投資人血本無歸;財富管理集團爆雷了;投資人血本無歸;股票爆雷了,投資人血本無歸。「不知道我們的監管機構到底是怎麼監管的,個個都是爆雷之後一地雞毛,他們怎麼好意思坐在那個位置上?」
陸地產巨頭清盤案延期7次 香港高院1/29聆訊恆大迎「關鍵時刻」
綜合香港媒體報導,據中國香港司法機構網站周五(26日)公告,香港高等法院將於1月29日9時30分舉行對大陸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的清盤呈請聆訊。法官陳靜芬將於下週一下午2時30分就一項潛在的規管命令舉行聆訊。據了解,此類規管令若生效,代表法院將監管清盤程序,可能包括任命清盤人。恆大於2023年12月4日宣佈,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了公司的延期申請,將該呈請的聆訊進一步延至2024年1月29日,這是其第七次發佈清盤呈請聆訊延期。事實上,恆大在2024年前就面臨是否破產的生死時刻,按照一般的判案程序,如果恆大此次還不能夠提出一個可以被法庭和債權人接受的方案,可能恆大這一次就要面臨破產命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恆大的主營收入約人民幣(下同)1281.8億元,淨虧損合計392.5億元。恆大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40.47億元。資產總計17440億元,其中流動資產15785億元,總負債23882億元。中國恒大最新舉措還是在化債動作上。中國恒大周四(25日)公告顯示,其附屬公司,即轉讓方恆大地產集團粵東有限公司,與受轉讓方汕頭市恆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一份協議。轉讓方將其在項目公司汕頭市恆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有的65%權益,以約1.376億元的總代價轉讓給了受轉讓方。出售事項完成後,恆大將不再持有項目公司任何股份權益。作爲交易的一部分,項目公司汕頭市恆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免除轉讓方及其聯繫人對其的部分債務,這部分債務金額約3.76億元;並同意在交易完成後,對轉讓方尚欠項目公司的人民幣2億元負債將不計收利息、無違約金,於2026年12月31日償還。恆大也預計,將就此次出售事項獲得收益約3.04億元。但由於出售金額的全部用於抵銷轉讓方及其關聯方對項目公司的部分債務,恆大將不會從出售事項中獲得任何現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