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銷制
」雞蛋分級計價蛋農稱有困難 學者:產業要提升就得做
缺蛋危機未解,本周蛋價雖未調漲,但傳出產地價每斤飆破62元。學者建議,應重啟2013年胎死腹中的「雞蛋分級計價制度」,以利產銷調節,即便雞蛋規格和品質標準訂定有困難,但產業要提升,還是必須要做。中華民國蛋價委員會執行長陳進丁表示,目前全台產蛋率仍嚴重不足,進口雞蛋無法解決餐飲業務端的蛋荒,導致黑市猖獗,傳出雞蛋產地價已超過62元。為提升雞蛋品質與利於產銷調節,農委會於2013年12月啟動國內雞蛋分級計價制度,卻因傳統包銷制度導致無疾而終。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分級計價制度確實應該徹底執行,好的品質要有好的價格,品質欠佳的也不能魚目混珠進入市場,政府可以提供分級標準,讓蛋商蛋農來參考。楊明憲並指出,包含紙盤裝蛋的方式也要推動,先進歐美國家與鄰近亞洲地區日本、韓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等,改採用紙盤(箱)承載,但國內雞蛋現行產銷,絕大多數仍以塑膠蛋箱運銷為大宗,成為生物安全防範的高風險載具,「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工作,但產業要提升就得做。」有蛋農表示,目前國內蛋雞場還是傳統開放式為主,一方面很難防範禽流感,蛋箱進場也未全數落實清洗消毒,箱蛋的散裝雞蛋也都沒有分級,分級標準不只難訂定,每個通路要求的雞蛋規格也不同,確實有困難。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雞蛋分級計價制度受限於傳統包銷制度而窒礙難行,但近幾年逐顆噴印與洗選比例提高,對往後推行分級計價也有了基礎。
本周蛋價凍漲!蛋農憂「缺口擴大」:問題出在包銷制
本周蛋價雖凍漲,然而若不解決產銷結構性的「包銷制」問題,缺蛋情況還是存在!蛋農表示,蛋價基本上由蛋商掌握,缺蛋時往往無法即時反映產地價,因還要等蛋價委員會決定,有時候還會凍漲,不少蛋農因而虧損增加,關門不養,也成為供蛋缺口擴大的因素之一。過去數十年來國內蛋農專心負責生產雞蛋,蛋商不分蛋的大小與品質全數相同價格收購,亦即「包銷制」。有蛋農認為雖已約定俗成,卻形成蛋農與蛋商之間議價不平等。據農委會產銷資訊統計,目前蛋雞約3158萬隻,雞蛋日產11.2萬箱(每箱約200顆),總數約2200萬顆,但國人每日需求高達2400萬顆,等於仍有200萬顆的缺口;現在每台斤零售價已有逾100元情況,民眾就算有錢也難買下手。林姓蛋農指出,傳統「包銷制」最大問題是蛋價被盤商掌控,蛋農很難自行找銷售通路,只能靠蛋商承包。雖然包銷制能讓蛋農專心生產雞蛋,但也使蛋農並不清楚產銷情形。由於當期蛋價是由蛋商決定,而產量又是由當期蛋價決定,若碰上缺蛋又價格凍漲,就有蛋農不願意虧本生產,蛋荒缺口就會擴大,「這不是每個月進口幾百萬顆蛋就能補上的。」但有不願具名蛋商表示,蛋荒之下農民虧本生產,許多蛋商也不得不加價搶蛋,彼此都有損失,不能把生產損失的部分原因歸咎到蛋商掌握蛋價。不過,「蛋價須再調漲」已是產銷雙方共識。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無論小農或蛋農,除非有其他通路,否則都沒有什麼議價能力,包銷制也凸顯出產銷在市場地位的不對稱。蛋農應強化合作社組織等方式來和蛋商、運銷商取得對等市場地位,才能擁有議價能力。
蛋荒下一波2/搞了兩年原地踩 業界直指缺蛋是農委會數據失真
全球通膨壓力升高,民生物資漲不停,特別是雞蛋供需失衡從去年底延燒到現下,引發不小的民怨,然而監察院早在2019年就曾糾正農委會,未能掌握蛋雞場生產數據,也未積極進行調控,導致當時蛋價出現產地價格每斤36.5元的高價。從去年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無論是蛋雞飼養場,或是蛋雞在養數量,都比前一年高。一名蛋農就私下透露,至今中雞補不齊,與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減產,以及去年九、十月禽流感疫情有關。農委會未能掌握去年因為疫情的減產數量,加上部分蛋農擔心罹患禽流感整場雞隻被全面撲殺,因而選擇隱匿疫情,都成了這次蛋荒的主因。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去年九月至今年二月底通報「高病原性禽流感」撲殺的雞隻統計,包括種雞、中雞、蛋雞等共35萬7675隻,主要集中於產蛋重鎮彰化等中部縣市。不過一名南部蛋農私下告訴本刊,因部分雞場隱匿疫情,農委會掌握的數據與實際落差至少好幾倍,「種雞和小雞都死了,無法將蛋雞補足,很多蛋農都在等新的雞源補上。」他進一步表示,彰化的雞蛋產值占全台五成,台北的雞蛋有八成都靠彰化調度,彰化一受影響,台北就缺蛋。回顧2019年1月,全台也面臨大缺蛋,當時中南部產地價格達台斤36.5元。當時農委會將原因歸咎於前一年的大水災,導致蛋種雞、中雞和蛋雞死亡,造成後續雞蛋供應短缺,不過九月就被監察院狠狠打臉,糾正農委會說,蛋荒除了天候因素,農委會反應慢半拍也是主因,因為雞蛋短缺和漲價早在2018下半年就有跡象。當時農委會承諾,將輔導建立蛋雞場計畫生產,推動總量監控管理制度等改善機制。部分蛋農私下表示,由於去年許多養雞場隱匿禽流感疫情,導致農委會掌握的死亡數字失真,埋下缺蛋禍根。(圖/報系資料照)這次缺蛋事件再度凸顯農委會的蛋雞場計畫生產「失能」,以及總量監控管理制度等失靈。一名在南部大型飼養規模的蛋農就指出,當前的雞蛋「產銷生態」機制是飽合且脆弱的,受制於由蛋商主導的「包銷制」,蛋農生產的雞蛋必須透過蛋商控制的通路消化,因此只要市場需求端緩下來,供應端勢必面臨崩盤壓力,「蛋農很容易因為當前的利益蒙蔽,拼命擴大飼養產能,大家都增養的情況下,需求一減緩就完了。」他認為若政府有效控制每年種雞產蛋的孵化量,蛋雞場就不會無限擴張,「即使有人盲目想擴廠也買不到中雞,蛋價就會穩定,不會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立委張其祿也批評,台灣的農產常發生生產過剩或缺貨的問題,代表近年各種農產品預警機制完全失靈,農委會無法掌控超產及寡產及農產供貨不穩定的情況,每當面臨缺貨就開放進口。他提到,依據「農業發展條例」,主管機關有調節農產品產量的職責,而2019年就已發生過蛋價飆漲,農委會卻無積極作為而被監察院糾正農委會一次;2020年7月農委會未積極調整2019年大蒜供需,導致2019年國內蒜頭價格飆出「天價」事件,又再度被監察院糾,今年「缺蛋」事件再度重演,農委會未積極改正及發揮應有的職能。張其錄認為,政府應從更長遠資源調度,進行國內外供應鏈盤整調度、釋出國內穀物庫存調節原料價格、獎勵提高國內民生物資生產量;並主動提升稽查囤貨強度,將已發現明顯違法行為者直接送法辦,以保障在疫情及國際局勢動盪下,台灣民生及物價穩定。立委張其祿批評,農委會自2年前缺蛋事件遭監察院糾正後,一錯再錯,未發揮調節農產品產量的職責。(圖/翻攝張其祿臉書)
缺蛋藏內幕4/疑人為操控 蛋業家族呼籲政府徹查嚴辦
到底是蛋價飆漲導致缺蛋?還是缺蛋導致價格飆漲?蛋業家族成員David告訴CTWANT記者,「這次,雖說春節後仍缺蛋,但市面上一直都有蛋出現,應該要好好查出下到底是蛋商拿出來賣的,還是蛋農自己?」居住在中部、家族從事蛋農蛋商近60年的David說,「你去看過去幾十年台灣生(雞)蛋的價格波動,雖然有漲有跌,還是可以發現蛋價波動是相對緩和的,也就是說每年的供需平衡幾乎都維持在一定的區間內,除非有突發性的大型疫病狀況出現,不然不太會有暴漲暴跌的狀況。」尤其「生(雞)蛋是有保存期限的,台灣蛋價能夠長時間維持穩定,是所有蛋商跟蛋農盡力維持產銷平衡的結果。」再者,「生(雞)蛋是許多食品工業的原材料,特別像是烘焙店、麵包店等,而且生(雞)蛋盤價影響的不只是民生消費而已,還包括鴨蛋、加工蛋等連動,因此多半具規模的食品廠,都會跟蛋商簽訂長期供貨合約。」David解釋,「因為有簽約,所以蛋農就會盡力去滿足客戶的需求,相對的,在缺蛋的時候,可以拿到市面去賣的量就有限。」生鮮雞蛋是許多食品的主要材料,像麵包、蛋糕等烘焙業每日需求蛋量相當大。(圖/林士傑攝)而這次的蛋價及缺蛋風波,嚴格說起來,與疫情有關。去年5月突然宣布三級警戒,嚴重影響民眾日常採買,當時雞蛋嚴重滯銷,由於台灣生(雞)蛋是以包銷制為大宗,僅有少數自有品牌的牧場、農場會直接面向市場通路,所以無論蛋商還是蛋農,都狠虧了一大筆。David還原這一波蛋荒風波始末,「就我知道,去年12月就有蛋農以飼料漲價為由,要漲蛋價,一漲就是3元、5元,被蛋商公會擋了下來,因為油價也同樣上漲,且擔心蛋價一次漲太多會滯銷,反而對大家(蛋業)不好,所以要大家共體時艱,慢慢漲上去。」David說,沒想到,後來物價飆漲,經濟部為了平抑物價,宣布蛋價凍漲,卻沒有宣布補償方案,蛋商、蛋農都哀聲載道。接著,「元月初就有蛋農開始透過媒體放話,先是把缺蛋原因歸咎到禽流感等疫病後,讓原本就吃緊的生蛋供需狀況,在農曆年前因為民眾開始搶購後完全失控,好不容易過完年,吃緊狀況稍微好一點點,又馬上拋出『紅盤價』的議題,再次左右輿論,人為操作痕跡很明顯。」David說,政府應該要徹底嚴查嚴辦。國民黨團15日召開「缺蛋不是「天災」是人禍!」記者會,直批農委會處理此次缺蛋風波不力。(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