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障礙學會
」 帕金森氏症 詹雅雯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飆升! 4大醫院投入新藥臨床試驗
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表示,這項疾病不僅需要被重視,更需要盡速開發更好的醫藥,以造福患者。台灣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高雄長庚,符合條件之「巴金森氏症失智」患者可以參加試驗。11月29日是世界動作障礙日,何應瑞教授提供轉譯「國際巴金森與動作障礙學會」(International Parkinson and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IPMDS)所發表的一系列圖卡,協助說明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症狀與應注意事項,以供患者與家屬了解與注意。巴金森氏症盛行率持續飆升何應瑞表示,巴金森氏症(也稱為帕金森氏症、巴病或帕病)是目前增長最快速的腦部疾病,成長率超出預期。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快速飆升,從2002年的每10萬人中約有150人患病,飆升到2009年的每10萬人約有300人罹患此疾病。▲近10年來,台灣巴金森氏症盛行率翻倍!(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應瑞提供)不僅巴金森氏症,還有眾多疾病也會出現動作障礙,包括路易氏體失智症、肌張力不全、亨丁頓氏症、多系統退化、肌陣攣、漸進性上核麻痺、不寧腿症候群、刻板行為、遲發性運動困難、妥瑞氏症、顫抖、威爾森病等。動作障礙疾病是神經功能異常,會干擾身體的運動功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動作障礙疾病多樣化,包含動作緩慢、不自主運動等,病理原因多樣化,有些病理原因還不清楚。當巴金森氏症患者出現身體無法協調與控制平衡,此為「共濟失調」,導致常常跌倒,病理原因多樣化,很難治療;另外還有「舞蹈症」,身體不自主、不規則且不預期地亂動,導致患者看起來很激躁或笨拙。除了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還包含了非運動症狀,例如便祕、睡眠障礙、幻覺,甚至記憶缺陷。需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 巴金森氏症治療複雜,大部分情況下僅能減緩症狀及降低惡化的程度,所以需要持續監測用藥與治療效果。由於這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因此一定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看診,以便正確診斷與治療這項特殊的疾病。何應瑞深耕巴金森氏症新藥開發,目前正在執行一項巴金森氏症新藥臨床試驗。這項試驗經過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核准執行,要檢測治療併發認知功能退化的巴金森氏症(稱為巴金森氏症失智;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PDD)之效果。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必須符合試驗條件,才可以參加臨床試驗。若患者有意願參加這項臨床試驗,可以就近掛號下列醫院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直接向醫師表達有意願參加臨床試驗,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若條件符合,就可以參加試驗。臨床試驗中心與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吳瑞美、戴春暉、郭明哲、范恬心、林汝甄台北榮總:蔣漢琳、陳俊宇、劉祐岑中國醫藥大學:蔡崇豪、呂明桂、楊玉婉、黃匯淳、蔡昇達、敖瑀高雄長庚:林祖功、張永義、陳盈發 參考資料:國際帕金森氏症與運動障礙協會
中風後出現巴金森病? 3步驟判別是否罹病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巴金森病88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免費閱讀>>>https://bit.ly/3QG0hIQ圖文來源:udn聯合新聞網
60歲婦人長期憂鬱「卻無手抖」 竟是帕金森病前兆!
你知道嗎?除了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外顯動作障礙症狀,併發的「憂鬱情緒」也直接影響病患生活,甚至造成惡性循環!好發於50~60歲,與痴呆症並列為中老年人兩大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帕金森病,有高盛行率卻仍無法根治。此外,一般大眾對帕金森病仍停留於「手抖、僵硬、動作緩慢」的認知,卻不知帕金森病還會導致如「憂鬱、倦怠、疼痛、無欣慰感」等非動作症狀,甚至有「憂鬱傾向」的帕金森病患竟高達5成!然而憂鬱症與帕金森病的用藥需相輔相成,過去在治療帕金森病上,通常聚焦在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目前則對於憂鬱等非動作症狀更加重視。現有一款新型帕金森輔助用藥已被證實可同時解決手抖及憂鬱等非動作症狀,可謂帕金森病患的一大福音。被譽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清松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歲婦人退休後出現撲克臉、悶悶不樂和動作慢的表徵,卻因無明顯手抖、身體僵硬,被誤認成單純的憂鬱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身心科治療仍無起色後,病患轉而諮詢陸醫師並接受診斷,才證實自己罹患的是帕金森病。陸清松醫師坦言,罹患帕金森病的年長者,憂鬱情況常會在「罹病前後」出現,屬生理層面居多:在動作症狀前一兩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動作症狀後發生的憂鬱症,也會是因帕金森病併發。以上兩者憂鬱狀況,會產生「憂鬱、焦慮、疲勞」等多種症狀,尤以「憂鬱傾向」占比最高;因為患病,會使能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減退,且麩胺酸會過度釋放,進而導致憂鬱。除了生理症狀之外,患者在心理層面也備感壓力,因此憂鬱也會伴隨帕金森病出現。病患除了手一直抖感到沒面子不敢出門外,也會因失能問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認為自己拖累子女而開始自責、焦慮,不論在生理、心理層面皆受到影響,難以紓解。雖有高達5成病患產生憂鬱傾向,使生活狀態受到影響,但過往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大多是針對左多巴為主之黃金治療用藥所產生的「藥效漸退」現象而設計,因此主要僅改善「顫抖、身體僵直」等顯性症狀,「憂鬱、焦慮、倦怠」等非動作症狀時常備受忽略。而目前已出現新一代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除了可解決藥效漸退問題,還可抑制過量的麩胺酸釋放,經研究證實對情緒與疼痛狀態皆具良好的長期作用。陸清松醫師對此進一步說明,診所有一罹病6年的58歲婦人,長年服用的左多巴胺開始出現藥效漸退的現象,而伴隨帕金森病所產生的憂鬱及焦慮情緒,也進而影響到病患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因此佐以新一代輔助用藥進行治療。陸醫師表示:「觀察該病患持續服用新一代輔助藥物一個月後,除了藥效變長外,心情也變得開朗、正向,憂鬱情緒獲得明顯紓解,而下背疼痛的問題也有所改善,身邊的家人終於鬆一口氣。」目前臨床研究與實際用藥皆有案例指向新一代輔助用藥可幫助病患緩解情緒,使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而此用藥現已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使更多帕金森病患早日笑顏逐開,回歸正常社交生活。 透過平時的定期自我量測也可及早發現病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簡易的「帕金森病自我檢測表」供民眾在家自行檢測,若有疑似症狀也可有所警覺並至醫院諮詢與提早接受治療;在左多巴胺出現藥效波動後選擇輔助用藥的搭配,不僅能使動作症狀得到控制,還能改善情緒和疼痛以持續舞動人生。
歌后罹帕金森1/旁人發現居多 動作障礙是確診關鍵
台語天后詹雅雯自己在臉書上自曝,自己罹患帕金森氏症,兩個月已經瘦了八公斤,檢查發現左腦已經呈現中度萎縮,罹病消息一出震驚各界。因為詹雅雯才五十四歲,也讓人好奇為何才五十歲就罹患帕金森氏症?台語天后詹雅雯日前自曝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萎縮,令粉絲震驚。(圖/莊立人攝)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主任陳淑美指出,根據統計,帕金森氏病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50-60歲,65歲以上的人口約有1%罹患帕金森氏病,80歲以上人口約有2%-4%,全台近4萬人罹病。當然門診中也不乏四十幾歲就罹患此疾病的患者。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一旦多巴胺減少程度達50%-60%即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初期症狀如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正常人腦部影像的中腦黑質緻密部,會出現燕子尾巴分岔狀特徵(右),帕金森氏症病患則因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燕子尾巴特徵會慢慢消失(左)。(圖/北醫提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表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以動作障礙為主,動作變慢是醫師考慮帕金森氏症的最基本診斷條件。但臨床發現多數病人都是由旁人發現病患的動作問題,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眨眼次數變少等。通常都是由單邊開始,慢慢變成兩邊。林祖功指出,很多病人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後,就會像詹雅雯一樣,擔心自己的腦袋壞掉了。「事實上,統計顯示從診斷到生命結束,帕金森氏症平均歷程為十七到二十年。對平均壽命其實影響不大。因此,一旦確診要更注重後續治療,延緩退化時間。」(圖/鄭清元攝)林祖功解釋,現行治療就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藥物為主,如果是典型帕金森氏症,藥物改善效果可達五成到六成;雖然非典型藥物改善效果較差,但還是有效果;因此,如果一旦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千萬不可以中斷治療,一定要定期追蹤,才能協助醫師有效掌控病情變化。另外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病患多會擔心醫師調整藥物劑量而逃避治療。林祖功說,多巴胺細胞原本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這是屬於退化問題,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增加藥物劑量是必須的;這不是因為出現抗藥性問題,而是針對多巴胺逐漸降低必須採取的行為。這也是定期回診的重要性,讓醫師確認藥物是否需增加劑量,改善動作障礙。「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症狀主要發生在腳部,患者不會在沒有動作時抖動,但可能會雙腿無力。(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鄭清元攝)
歌后罹帕金森2/抗病需長期抗戰 運動是最有效解方
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可分為三個時期,平均大約五到七年左右,病患在使用藥物治療上就會逐漸出現困境,這時候就必須藉由手術介入,也就是經常聽到的深部治療方法,因此,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強調,與其擔心會不會發生自自己身上,不如定時做居家檢測,藉由動作狀況的測試,來提早發現是否出現動作障礙。醫師陳淑美表示,「深層腦部刺激術」是將神經刺激器植入鎖骨下方(左圖黃圈處),藉由電流調節腦內活動訊息。(陳淑美提供)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多半在病程5至10年步入瓶頸,有些患者必須靠著「深層腦部刺激術」,延緩症狀。(圖/報系資料庫、陳淑美提供)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就提供個居家自我檢測,建議民眾可以每個月做一次。林祖功強調,目前雖然沒有突破性的治療方式,但是研究顯示,運動是對帕金森氏症最好的處方。由於帕金森氏症是退化性疾病,透過運動可以讓退化速度減緩,像是太極、踢足球、騎車等等。「只要是在安全狀況下,可以進行的運動,其實都會帕金森氏症有幫助。」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若罹患帕金森氏症,容易病程加速。(圖/讀者提供)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特別是若合併糖尿病,病程進展將會比較快。林祖功建議,除了提前預防代謝症候群外,如果一旦確診為帕金森氏症,也要針對相關風險因子進行控制,包括糖尿病、高血脂等。陳淑美則強調,除了基因問題外,包括頭部外傷、感染、發炎等因素,也與帕金森氏症有關;要與帕金森氏症和平相處,除了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外,也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藥物,保持心情平和、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也都是在面對疾病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飲食上減少攝取高油高脂高糖,並注重營養均衡,有助於控制病情。(圖/于魯光攝)
歌后罹帕金森3/在家動動手指 自我檢測帕金森氏症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強調,目前由於治療上無法預防帕金森氏症,與其擔心帕金森氏症找上門,不如透過居家檢測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可以延緩疾病進程。醫師提醒,平時多做伸展運動,若是發現手腳僵硬或動作變得不協調等,就須進一步做帕金森氏症檢測。(圖/焦正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