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榮
」美國種族歧視悲歌 「黑暗騎士」早神預言!
好萊塢知名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的《黑暗騎士》三部曲,5月29日連同IMAX版本重返大銀幕。這部被譽為史上最經典的「蝙蝠俠」電影系列,在《黑暗騎士:黎明升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中,有一段劇情是反派班恩將警察趕到下水道,釋放囚犯,讓底層、基層的人掀起全城暴動,針對富人攻擊打劫,這一幕幕仇富的反應,如今卻彷如在美國上演。黑暗騎士:黎明升起這幕宛如神預言。(圖/Youtube)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roge Floyd)因為一張20美元假鈔,被白人警察用膝蓋壓制致死,引起這股抗議潮,到第7天,抗議行動遍布全美超過140個城市,紐約、華府和洛杉磯等40個城市陸續宣布宵禁,這次的事態為何演變這麼嚴重?政治觀察家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和種族歧視問題。根據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表示,美國社會長期存在嚴重種族歧視,白人警察對非裔過度執法的情況,也絕非頭一遭。「即便美國曾有非裔總統歐巴馬出線,其實也未根本解決根深蒂固的種族不平等問題」。劉必榮指出,據統計,由於非裔在美國生活條件及經濟狀況較差,可能無力負擔高額醫療保險,故普遍所得醫療照護相對不足,非裔面臨流行病毒感染確診人數,也較其他種族高出許多。另外,美國在金融海嘯過後,股市回溫、企業獲利反彈,但是自2009年以來,全美增加收入有95%集中在1%的金字塔頂端富豪手中;反觀必須靠領月薪、這99%中下階層民眾的收入,卻因通膨和匯率等因素持續縮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導致經濟活動幾乎停滯,美國2020年3到5月的失業請領人數累計超過4000萬人,根據白宮官員表示,在這波疫情肆虐之際,美國失業率恐會達到25%。非裔男子佛洛伊德因為一張鈔票,被白人警察用膝蓋壓制致死。(圖/IG)電影中的布魯斯偉恩是個富豪,但是他有信仰,最後才讓這場動亂有了完美結局,但是反觀現實中的美國,有這樣的超級英雄嗎?(圖/Reuters、Youtube)在經濟層面和長久的種族問題未解下,佛洛伊德事件衝突彷彿是壓到美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人民不滿警察執法暴力,促成民眾上街抗議成了宣洩的出口,也讓有色人種得以平復長期遭受種族歧視和社會底層的不平,川普政府的國家主義和反移民思想,更是他們強烈反對的政策。除此之外,川普無法安撫群眾情緒,反而指責民主黨地方州長執法態度,以及極左派份子煽動暴力抗爭,並宣稱要將所謂「反法西斯主義」「Antifa」(anti-fascist)意識形態,歸列入恐怖組織名單,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有解?美國的這場紛爭似乎早已在「黑暗騎士」中被神預言,就待未來的領導者如何來化解僵局。
《無色覺醒》劉必榮:拚外交 兩岸是關鍵
這一陣子,薩爾瓦多跟我們台灣斷絕了外交關係,這在島內引起非常大的震撼。算起來,自蔡英文在2016年上台以來,短短兩年內喪失五個邦交國,只能用「雪崩式斷交」來形容,甚至連平常對政治無感的民眾都嚇到了!想了解雪崩式斷交的成因,還是得先清楚台灣外交的本質。那麼,到底台灣的以往的外交關係都是靠什麼在維持?首先,當然要歸功於我們外交官的努力,他們得在國力貧乏的情況下發展外交,相當辛苦;其次,美國一直有在暗中幫台灣保住外交關係,苦勸動搖的友邦不要跟我們斷交;最重要的還是兩岸因素,譬如前總統馬英九任內就進行過「兩岸外交休兵」,維持住我們的友邦。三大架構 決定成敗 進一步探討,我們的外交從來都不是我國與對方單純的兩國關係,它是鑲嵌在幾個大的架構裡面:第一個架構是所謂的「地緣政治」,像中國大陸這麼大的政治體,其外交布局不見得都是是針對台灣,有時候考量更多的,是非洲諸國、中東國家、拉丁美洲等區域政治。舉例來說,巴拿馬與台灣斷交,與其說台灣外交的失敗,不如說是大陸外交的成功;因為那意味著大陸突破了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封鎖。非洲也是一樣,大陸於9月分在北京召開中非合作論壇,當非洲50餘國群聚北京時,可以想見台灣在非洲僅存友邦史瓦帝尼的壓力;這就是地緣政治影響外交趨勢的明證。第二個架構是鑲嵌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之中,美國與大陸處於競爭對抗的局面,當雙方關係僵化之際,美國打出「台灣牌」,台灣外交就會被拿來當祭品。換言之,過往當台灣失去某個友邦,深究其原因,常可以發現,原因在於美國與大陸之間的競爭與對抗。第三個架構是鑲嵌在兩岸關係的框架,兩岸關係對台灣來說,是生存關係,而外交,則是發展關係。要先搞好兩岸關係,那麼外交才有可能往下推動。為什麼要強調兩岸關係在外交發展的重要性呢?試想,中國大陸何其龐大,如果他們要以舉國之力圍堵台灣,可謂易如反掌。緩和兩岸 突破僵局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台灣外交鑲嵌在兩岸關係的框架中,另外還有兩個變數。其一當然是來自國內自身,舉例來說,若國內執政黨獨派勢力、激進勢力抬頭,則會帶領政府朝向激進的方向前進。其次則是大陸方面的變數,大陸內部也非鐵板一塊,當領導人在兩岸關係上苦無進展,內部壓力會促使他選擇拔掉台灣的外交羽翼,以鞏固其領導地位。前述的三股力量、三個架構以及兩個變數之間,形成台灣外交的大環境。面對美中關係的變化、地緣政治的布局,其實台灣能做的事情很少。唯一可以著力的,就是緩和兩岸關係。蔡英文希冀透過世界,給北京壓力,但當兩岸之間沒有了「互信」的基礎,台灣的外交挫折只會不斷發生,然後蔡英文除了去批評中共以外,拿不出任何應對方法。或許,蔡政府沉浸在援建港口的所謂「外交突破」,但說實在話,這些不過是戰術層面。台灣如果真的要突破外交困境,應該想辦法看到整個大局勢,從戰略面改弦更張,如此才是治本之道。口述/劉必榮政治學學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專長為國際政治、國際衝突與談判理論。曾任中國時報總主筆、中華民國行政院顧問,以及多家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節目製作人、主持人等。
《無色覺醒》劉必榮:謙卑勿成口號 政治貴在妥協
在政治上,「謙卑」與「和解」一向是很重要的觀念,但很多民眾會發現,每次大選過後,勝選者總會說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讓人聽得很感動,結果,這裡的「謙卑」只不過是個口號。事實上,「謙卑」可能是個心態、是個技巧,但它絕對不是個口號。台灣民眾常會發現,每當選後,勝選的政黨總會說要做「全民政府」,希望全民要團結一致。敗選的政黨,也總會說某年後我們將會「卷土重來」。結果,民眾發現全民都掉進了「選舉再選舉」的無盡迴圈裡,而民主,在台灣則不斷被化約,到了後來,民主只剩下了選舉。這也讓人常常會想:到底什麼時候,政治人物能夠真正做點事情、真正的治國,而非無止盡地選舉。少要一點 成就多一點美國第40任總統雷根,被譽為是近代最偉大的溝通家。當被問及為何能在任內成就許多政績?雷根幕僚長James Baker Ⅲ直指,那是因為雷根只追求80分。為什麼呢?因為,在政治上,當一方拿了100分,就代表他的對手拿了0分。追求80分的雷根,由於留了20分的餘地,即使有人反對他,也不會太過激烈。後來歷任美國重要官員談及雷根時,都認為他的成功,來自於他「少要一點,成就多一點」的哲學。在政治上,追求全贏者,想要同時追求團結,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研究政治,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或者說是一門「讓事情成為可能」的藝術,而為了事情成為可能,懂得談判就很重要。反觀台灣,執政的黨派往往拒絕「妥協」、拒絕「談判」,自認勝選代表著民眾的付託,然後假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報復之實。事實上,民眾對於政黨輪替的想法很簡單,因為不滿原本的執政黨,才希望新的執政黨可以「Do something」,做點實績出來。但執政黨的心思,卻僅放在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非民眾的需求,自然受到反對黨的強烈反彈。結果則是「一事無成」。要改善這樣的現況,首先是執政黨內各派系需要「妥協」,執政者需要透過談判、透過「換」,去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在此之前,執政者要懂得「抓大放小」,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政策才會有層次,有層次之後,才可能妥協。抓大放小 政策有層次任何一個政府上台後,政策都一定有輕重緩急,所以執政者得先在黨內,抓大放小,形成一個黨內的集體共識後,才可能進一步與跟不同黨派、勢力,取得更大的共識,慢慢凝聚成一個整體,國家方能向前。唯有如此,國家才能夠進步,民眾才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否則,執政者高喊的「謙卑」,到頭來民眾完全無感。每一任的政府,無論是哪個黨派執政,都該體認到,什麼叫做「謙卑」,政治不像賭局,追求贏者全拿的結果,就是激化對立,無論是政黨之間的對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對立,還是既得利益者與被剝削者的對立。政治人物都該學會,將妥協內化成基因、文化與習慣,如此一來,台灣才能在政黨政治的良性發展下,持續邁步向前。(劉必榮)作者/劉必榮 政治學學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專長為國際政治、國際衝突與談判理論。曾任中國時報總主筆、中華民國行政院顧問,以及多家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節目製作人、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