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熱帶高壓帶
」「南部不易下雨」原因揭曉! 鄭明典曬一張圖解釋
去年豐水期為台灣56年來首次無颱風,西部水庫集水區自去年6月迄今降雨量僅為歷史2到6成,造成今年水情相對嚴峻。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8日)貼出一張圖,說明為何南部不容易有明顯降雨原因。鄭明典表示,「長長的副熱帶高壓帶很容易認,在台灣南方有個區域高壓中心,台灣南部被高氣壓壓著,大氣相對穩定,不容易有明顯降雨。」(圖/翻攝自臉書/鄭明典)鄭明典也貼出「台灣降雨逐月變化」圖指出,中南部山區是主要水庫的集水區,氣候上就是要等到梅雨季才會有顯著降水,而且往往是不來則已,一來驚人;桃竹苗山區氣候上會有一些春雨,量不特別大,但是對過渡偏長的旱季很重要,今年因為副高偏強,春雨偏在平地,所以加深了缺水的壓力。水利署則表示,自去年7月豐水期開始就已預警調度水源,且密集召開水情會議滾動檢討各項因應措施,包含產業節水、水庫總量管制、農業加強灌溉管理、民生減壓供水等,節水效益達7.1億噸,約為3.5座石門水庫蓄水量,竭盡全力將旱災衝擊降至最低。
一張圖驚見雲團回歸 鄭明典示警:颱風快出現了!
近來台灣天氣變化劇烈,上周氣溫屢屢飆破36度,但這兩天又開始降溫下雨,中央氣象局代理局長鄭明典,昨天(6日)在臉書發文,秀出「間熱帶輻合帶」(TCZ)的衛星水氣頻道影像,解釋最近天氣變化,並向民眾提出預警,表示「颱風快出現了」,請大家做好準備。鄭明典在臉書發文解釋何謂「間熱帶輻合帶(ITCZ)」。(圖/翻攝臉書)鄭明典先是貼出一張水氣頻道影像,表示畫面越白,代表越潮濕,通常是上對流層的上升區;而越暗表示越乾燥,通常是上對流層的下沉區。他進一步解釋,「間熱帶輻合帶」是熱帶尺度最大、近乎永久性、對流活躍的天氣系統。對於北半球來說,它位於副熱帶高壓帶的下沉區以南,赤道以北,隨季節變化南北移動。夏季末到最北,冬季可能移入南半球而短暫消失。鄭明典並提到,最近北半球的這條間熱帶輻合帶,算是已從南半球回來,且完整再建立的開始。現在這樣完整的接近線狀分布屬於平靜期,有時會斷成好幾團大雲團,那就稱為擾動期。而基於季節變化的特性,等到下一次再出現「擾動期」雲團特徵時,「應該就會有颱風生成了。」而鄭明典的這番大氣變化圖解釋,因為有太多專有名詞,許多網友表示完全看不懂,有網友就直接求救:「有翻譯嗎?不那麽學術的說法?」,鄭明典看到後簡單回6字「颱風快出現了」,讓其他網友看了直接笑噴,紛紛回覆:「超白話XD」、「這樣一說就秒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