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五強
」二大神卡異動掀停卡潮!這一家銀行刷卡額躋進前五強
國泰世華銀行在8月先後停了好市多、SOGO這二張聯名神卡,根據金管會最新8月信用卡流通卡數較7月減少280萬張,出現單一家單月流通卡數下降達321萬張。星展8月12日完成併入花旗銀行消費金融。據金管會統計,截至112年8月底止,計有32家信用卡發卡機構,總流通卡數約 5,767萬張,相較7月底約6,047萬張,少了280萬張卡;而總有效卡數,約3,683萬張,也較7月底約3,827萬張減少了144萬張。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流通卡數大幅減少,主要係因國泰世華銀停了好市多卡及SOGO卡共二張聯名信用卡,單月就少了321萬張卡,且連動影響8月簽帳金額減少。同時,台北富邦銀行則因發行好巿多聯名卡,8月簽帳金額整體增加115億元。依據金管會統計資料顯示,累計1~8月信用卡簽帳金額排名也有所變化,由中信金以4976億元居冠,其次為國泰世華銀4739億元、玉山銀3715億元、台新銀3016.6億元;而台北富邦銀行好市多聯名卡8月正式啟用後增加單月簽帳金額,前八月刷卡金額增加2882億元躋進前5榜內。8月信用卡簽帳金額增加最多為北富銀,其次為星展銀行97.84億元、中信銀的44.88億元、台新銀的31.69億元;永豐銀、玉山銀等增加10億元以上。
三星品牌價值成長17%達877億美元 登全球前五強
根據全球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公佈2022年全球最佳品牌排名,三星電子躋身榜單前五名,品牌價值高達877億美元,較2021年的746億美元成長17%,連續三年穩居前五強。此成果基於三星財務表現強勁,已恢復至近乎疫情前水準,且因數據流量成長帶動記憶體需求升溫。2021年,三星品牌價值較2020年飆升20%,今年持續維持雙位數成長。三星於2012年首次擠進前十強、排名第九、2017年排名第六,並於2020年晉升前五強。2021年底,三星整併旗下SET事業群,並創建裝置體驗(Device eXperience)事業群,以提升產品之間的綜效,此外,三星成立「消費者體驗-跨裝置體驗中心」,強化跨裝置的串聯體驗,也整合橫跨各類產品的SmartThings,打造更包羅萬象的生態圈及跨裝置體驗。同時,三星成立未來世代實驗室(Future Generation Lab),促進針對新世代活動交流的真實想法。三星將來自於該實驗室的深刻見解,應用於產品與行銷活動。除了基於消費者體驗的創新產品,三星持續挹注資金開發前瞻技術,例如人工智慧(AI)、5G、汽車和機器人等,皆為三星成長注入動能。
最強半年報公布 上市櫃大賺2.19兆
上市櫃公司第二季財報出爐,上市櫃公司稅後純益合計1.07兆元(含15家金控),季減7.7%、年增2.6%,上半年稅後純益合計2.19兆元,超越去年同期的2.03兆元,年增7.8%,創下歷史第二季及上半年最佳獲利數字。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分析,上市公司第二季稅後純益1兆元,季減8%,年增2.8%,創下連三季破兆元佳績,共計140家創歷史新高,僅次於2015年第三季的160家紀錄。上櫃公司第二季稅後純益659億元,季增3.1%,年增5.9%,亦有雙增的好成績。在各類股中,電子股第二季獲利表現最佳,上市櫃公司稅後純益合計高達5,956億元,季增6.3%,年增16.2%,在電子次產業中,半導體稅後純益4,011億元,季增11%、年增50.4%,網通股、電子零組件及其他電子亦有季增、年增雙位數的成長動能。其次是航運類股,第二季稅後純益1,977億元,雖季減9.0%,但年增88.9%,依舊含金量逼人。獲利數字居第三的是金融股,第二季稅後純益805.9億元,季減48.9%、年減52.7%,主要是受到金融市場震盪、股債齊跌,以及今年來疫情升溫導致不少產險、壽險業者得支付鉅額的防疫險理賠金,整體金控的獲利表現大受影響。在個股部分,台積電、長榮、陽明、聯發科及鴻海名列獲利前五強,合計第二季純後稅益4,635.8億元,約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獲利的四成,堪稱台股最佳印鈔機。兆豐投顧董事長李秀利分析,上半年財報數字創下新高,主要是第一季獲利貢獻較多,長鞭效應仍在,且台積電等五強維持成長動能。惟提防電子股旺季不旺,消費性電子產品庫存壓力大,台塑等塑化股利差也縮小,自第三季起,宜留意企業調庫存造成獲利衰退的風險。大型本土投顧分析,受到終端需求疲軟影響,消費性商品開始庫存修正,5月傳出三星停止進料一個月以去化過剩庫存,7月再傳出中系手機第三季暫緩拉貨,並在8月企業財報展望,確認NB、PC需求量,將進一步下修15%~20%。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iPhone新機、雙11及年底耶誕三大銷售旺季,消費需求可能落空,雲端服務也受到企業緊縮預算影響,可能下修明年資本支出。綜合各企業展望觀察,科技業供應鏈存貨調整將延長至明年上半年,企業獲利則需待明年第二季恢復成長動能,投資人應在近期反彈後,以耐心等待基本面落底回升。
懷秋親弟沈潛5年終於出道 好友林俊傑幫打氣
「大嘴巴」張懷秋親弟張懷顥即將於本月25日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專輯《Mike張懷顥Vol.1》。沈潛整整5年才出道,張懷顥覺得反而是另類的幸運,讓他鋼琴、創作都更精進,而發片前最大的煩惱,居然是選曲,「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每首創作都好想收進專輯喔。」新專輯曲目則是從他創作的700多首歌曲中精選最喜愛的收錄。張懷顥18歲回台即與唱片圈有連結,他形容自己當時愛唱歌、愛跳舞,最特殊的技藝是beatbox,退伍後參加超級偶像第八屆,擠進前五強,成績優異,也因與好友林俊傑玩音樂,曾先後合作過3首歌,甚至受邀成為林俊傑《時線》世界巡迴演唱會固定嘉賓,征戰許多場海外演出,「很感謝JJ對我這麼好,拉我一起參與,看見音樂的美好。」林俊傑也是鼓勵他創作的貴人。他坦言加入唱片公司這些年,「一度差點耐不住等待,也曾喪氣差點無法堅持。」但幸好有哥兒們的打氣,也自認是「很能蹲」的體質。此外,幾乎所有的藝人都是被告誡要減重再減重,只有張懷顥是公司叮嚀他要增重再增重,因為身高175的張懷顥,體重僅60出頭,公司希望他更有份量,常常叨念他要吃多點、去健身。張懷顥坦言是靠著哥兒們,才能堅持5年等待發片。(圖/海蝶音樂提供)
現在買ETF好入場嗎?先來看懂2020股票ETF前十強 最賺的逾四成
疫情未能澆熄全球股市多頭氣焰,美國科技類股尤其強勢,好表現同步反映在國內股票ETF上。據統計,2020年表現最佳的前十強ETF股票基金,八檔都是科技型相關ETF,只有兩檔為陸股相關ETF;其中前五強報酬率均超過四成,表現最佳的是聚焦美國尖牙股的統一FANG+ETF,報酬率高達91.1%。檢視2020年國內原型股票ETF績效表現,可發現鎖定科技產業的ETF表現最出色,包括統一NYSEFANG+ETF、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富邦深証100、國泰美國費城半導體、群益深証中小板前五強基金,報酬率都在四成以上,五到十名更全數為科技產業相關ETF囊括元大全球人工智慧ETF、國泰趨勢ETF傘型之納斯達克全球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等基金。2021開年以來,科技類ETF持續發威。專家表示,以1月21日台股大漲當日為例,台積電權重占比高達74%的富邦科技ETF,與聚焦美國尖牙股的統一FANG+ETF,當天績效甚至超越部分正向二倍的ETF,表現強勢。投信法人分析,2021年台美的科技產業可望持續成長,尤其高速運算、5G相關、Wi-Fi 6及ABF載板等,長線利多可望發酵。5G技術快速發展下,Wi-Fi 6成為新一代連接技術指標,預期需求在2021年將呈倍數成長,相關企業可望迎接高速成長,有利科技類股持續吸金。統一FANG+ ETF經理人袁永騰分析,美國總統拜登雖支持對大型科技公司,實施更嚴格的反壟斷監管和網路隱私規範,但「獲利能力」才是推動股價能否持續增長的最關鍵因素。市場預估,NYSE FANG+尖牙指數未來三年獲利年均複合成長率估近25%,優於市場主要指數。除科技產業,陸股也是投信法人普遍看好的市場,主因大陸抗疫防疫效果佳,經濟迅速反彈,2020年GDP年增2.3%,優於預期,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成長國家,預期在基本面、政策面利多加持下,樂觀看待A股牛年走勢。
5歲開飛機、11歲大學畢業 「鷹爸」訓練新目標曝光!網嘆太誇張
大陸一名12歲少年何宜德去年從南京大學畢業,他的經歷曝光後引發外界熱議,有人大讚他是神童,也有人質疑一切都是謊言。不過,一直在背後鞭策他的「鷹爸」最近語出驚人,發表父子最新的目標,要讓兒子在15歲之前進入世界前五強的名校就讀,讓許多網友認為實在是太誇張了!(圖/裸跑弟-何宜德微博)綜合陸媒報導,何宜德2008年出生,當時體重大約只有2000公克,醫生宣布他應該是腦癱,父母聽了之後雖然難過,但決定化悲痛為力量,父親直接辭職,將照顧兒子當作下半生的志業。何宜德從6個月大就開始做體能訓練,沒想到隨著年紀增長,他不僅沒有腦癱,身體也比同齡兒童強壯。(圖/微博)何宜德3歲時因為只穿一件內褲在雪弟中奔跑而爆紅,被取了「裸跑弟」這個外號,4歲就會開船出海、5歲已經能開小飛機飛越北京野生動物園,7歲時三次穿越新疆「死亡之海」羅布泊湖。除此之外,他的功課也相當好;他8歲報考南京大學,當時非常擔心考不考,父親乾脆陪他一起報考,而他也不負眾望,成為年紀最小的大學生。(圖/裸跑弟-何宜德微博)(圖/鹰爸-何烈胜微博)何宜德11歲時以平均分70.3的成績,All PASS順利拿到專科文憑,現在他已經12歲了,打算要繼續攻讀碩、博士。他的父親表示南京大學其實是專科自考,與大學畢業不太一樣,但何宜德7月時正攻讀三門專業科目,如果順利通過,那麼他的學歷就無懈可擊了。(圖/裸跑弟-何宜德微博)何父表示,接下來要讓兒子繼續讀書,在15歲前順利進入全世界前五強的名校就讀,如果辦不到,他就承認自己的「鷹式教育」失敗。何宜德日前接受採訪時曾說自己不喜歡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前雖然對父親教育方式反感,但現在已經適應了,「我覺得也挺好的,接受了這種方式。」
後疫情餐飲大黑馬 企業團膳外送需求爆增
傳統封閉的團體送餐服務市場,如風起雲湧,引互聯網企業爭相入局。他們不僅看中消費潛力,更著眼物流配送體系、生產基地標準化等產業鏈商機。當中式速食品牌老鄉雞等餐飲巨頭,率先切入團體送餐服務市場後,網路資訊閱讀平台趣頭條、快遞龍頭順豐,以及影視平台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跨界布局團餐市場。此一長年占據餐飲市場三分之一比重的細分行業,在疫情期間,備受資本市場青睞。36氪報導,大陸新冠肺炎疫情陰霾尚未消散,回歸辦公室的上億民眾煩惱日常飲食,吃什麼才安全,成為一大難題。而團餐正是在此情況下,成為餐飲業中的一匹「黑馬」。自大陸各地復工以來,許多沒有企業餐廳的辦公大樓,以及雖然設有餐廳卻尚難開放的企業,都以團餐外賣的方式,解決員工的用餐問題。於是,疫情為團餐提供一個消費培育期,「用餐安全」的理念已成為共識,大陸多地更是直接鼓勵企業進行網路預約訂餐。團餐規模將再創高在需求激增的帶動下,市場研究機構艾媒諮詢預計,2020年大陸團餐市場規模將再創新高,達到人民幣(下同)1.69兆元,年增12.67%,在餐飲市場的占比將提升至35.65%。初步估算,團餐的規模大約為線上外賣的六倍。2月中旬、大陸復工初期,阿里巴巴旗下外賣業務餓了麼就在全大陸推出「企業團餐安心送」。美團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商務中心聚集地,發起「放心工作餐直供」的活動。順豐旗下順豐同城於5月中旬上架名為「豐食」的小程式,主攻企業團餐市場,為企業提供集體預約訂餐、專屬折扣。目前已有必勝客、達美樂、吉野家等知名餐飲企業進駐。此外,愛奇藝也於5月份成立北京格芮馥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試圖打入團餐市場。相對於互聯網產業,傳統團餐市場既複雜且封閉。中國團餐專業委員會委員艾青曾指出,與一般餐飲企業相比,團餐企業往往更注重資源與人際關係,需要透過競標、談判獲得飲食獨家經營權,因此造成市場分散,領先者不夠頂尖,中型企業少,一直是此一行業的缺點。雖然團餐的市占率占餐飲業的四分之一,卻被遍布在各地的數萬家小微企業分食。與世界級的團餐巨頭相比,美國和日韓團餐前五強的市場集中度高達60%至80%,而中國團餐前一百強的集中度僅5%。有分析指,在互聯網企業的推動下,團餐產業的集中度或許將進一步提升,就有可能催生獨角獸企業。互聯網進攻 拚催生獨角獸大陸團餐企業的數量在10萬家左右,其中,主要團餐企業的營收早已破億元,而其餘團餐企業年營收則在數萬到百萬元之間,甚至不乏有團餐企業面臨經營不善甚至虧損的局面。互聯網企業具有數位化優勢,團餐產業透過互聯網轉型升級的現象正在發生。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點破資本爭相布局團餐市場的玄機,聚焦整個團餐產業周邊市場,包括其所形成的供應鏈體系、品牌體系、資訊化與數據能力等所帶來的新增市場潛力,將遠超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特別是新模式及新技術帶來的新市場前景,才是互聯網企業們爭霸所在。大陸團餐市場規模。(圖/工商時報蘇崇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