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突蛋白
」 Omicron癌症有救了?mRNA療法誘使腫瘤產生毒素自殺 科學家:宛如木馬程式
科學家們近期開發並測試了一款新的癌症療法,其原理與COVID-19「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技術類似。該技術將mRNA分子傳遞給癌細胞,並誘使它們產生能夠殺死腫瘤的有毒蛋白質,如今科學家也將它比喻為「癌細胞的木馬程式」。據New Atlas的報導,所有的活細胞內都有個名叫「核醣體」的胞器,它們本質上就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至於這些細胞到底會製造哪種蛋白質,則取決於它們收到的「藍圖」。而這些「藍圖」便來自mRNA-信使分子。科學家們在過去幾年發現,他們可以操控這種技術,讓核醣體製造有益人體的蛋白質,例如:新冠大流行期間,輝瑞BNT和莫德納(Modern)公司便利用了mRNA的技術開發疫苗,其原理是利用mRNA的指令,誘導我們的細胞產生與病毒類似的「刺突蛋白」,以觸發免疫反應,訓練我們的身體抵抗後續的感染。從那刻起,科學家們便將目光轉向下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癌症!嘗試以mRNA的方式來模仿出腫瘤所生產的蛋白質,協助啟動針對癌症的免疫反應。若再搭配免疫療法等其他療法結合使用,便有較大概率殺死癌細胞。此外,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還設計了一種mRNA分子,來促使核醣體產生毒素,並包裝成脂質奈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這將導致癌細胞裡的核醣體,自行生產毒素來消滅自己。研究小組指出,這可能是比化療更安全的選擇,因為化療會損害健康細胞。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特拉維夫大學精密奈米醫學實驗室主任皮爾(DanPeer)則表示,上述技術「不會使癌細胞像化療一樣產生抗藥性,因為我們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天然毒素』」。
紐國父母不讓6月大男嬰「緊急心臟手術」 原因竟是:不能輸打過疫苗的血
紐西蘭一對父母因拒絕重病的孩子接受「新冠疫苗接種者」的血液,導致6個月大兒子的心臟手術被迫延後,驚動當地衛生局並訴諸法院,紐西蘭高等法院在當地時間7日裁決,法院將臨時監護男嬰至其康復為止。而這起事件也重新引發紐國對反疫苗陰謀論者的關注。據《CNN》報導,該名男嬰因先天性心臟缺陷,必須接受緊急心臟手術才能存活,但男嬰父母認為,新冠疫苗接種者血液中的刺突蛋白,會導致被捐血人於輸血後死亡,轉而要求紐西蘭血液服務中心接受他們「選擇的人」捐血給男嬰。儘管血液服務中心拒絕,表示該機構不會區分接種者與未接種者的血液,加上星船醫院(Starship)首席兒童心臟外科醫師費努卡尼(Kirsten Finucane)也明確告知「這想法根本不切實際」,但男嬰父母依舊堅持己見。最終院方選擇向衛生局通報,並演變為法庭訴訟。衛生局11月依該國《兒童護理法》申請並要求法院指定一名醫師作為嬰兒的臨時監護人,對此,法院不僅裁決通過,還一次任命2位醫師作為法院代理人,監督男嬰手術及血液管理並直到孩子康復為止。男嬰父母的律師格雷(SueGrey)則透露,孩子家長花了「很長時間」考慮,最後以「沒有時間」為由放棄上訴。
「第二代變種」具免疫逃脫能力 醫:將取代BA.5成主要感染高峰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75近期已入侵世界各國,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BA.2.75可能成為首個變異成功的第二代變種病毒,而以色列和美國研究也都發現這種新變異株的刺突蛋白基因區有多個突變,導致BA.2.75病毒具備免疫逃脫能力且更易侵入細胞,因此感染BA.5後所產生的免疫屏障,很可能無法防護BA.2.75病毒,導致其恐成為日後主要感染高峰!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BA.1、BA.2、BA.3、BA.4、BA.5這些都是Omicron「第一代變種」的族群!但不要以為病毒會乖乖變下去,他們也是會有「回馬槍」的變異,不然就不是叫「突變」,而是「乖乖地變」了。當新的變種源自BA.2病毒突變進化來,就被稱作「第二代變種」,而現在地球上,已經出現了來自BA.2的突變病毒,叫「BA.2.75」,目前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成為首個變異成功的第二代變種病毒!同時黃軒還透過以色列和美國的研究比較BA.2.75病毒和BA.2病毒。目前以色列專家認定BA.2.75是BA.2變種進化出的「第二代變種」,比第一代的BA.2多新增了16個突變,而其中8個新的突變點都位於刺突蛋白基因區,代表原先的疫苗很可能更難辨識出來這些新的病毒!美國研究則顯示,如果和第一代BA.2病毒相比,新的變種病毒具有G446S和R493Q兩個關鍵突變點,第一是G446S突變基因點將導致抗原的特性變化,幫助病毒突破現有疫苗免疫系統的辨識,也就是免疫逃脫;第二則是R493Q突變基因點可能提高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親和力,因此BA.2.75更易黏著細胞侵入。另外黃軒還將BA.2.75病毒與BA.5病毒做比較,並發現BA.2.75的刺突蛋白基因區共有11處突變,導致BA.5感染本身所產生的免疫屏障,竟然很可能無法防護BA.2.75病毒,使得BA.2.75取代BA.5,成為日後主要感染的高峰!黃軒還提到,印度BA.2.75的傳播率成指數型增長的情況,BA.2.75病毒的比例快速由不到5%,迅速上升到18%,顯示BA.2.75病毒在印度,正在取代其他變種,其傳播力似乎比BA.2、BA.5變種都要更快。同時世界衞生組織(WHO)也示警,BA.2.75病毒在印度開始肆虐,且有非常「明確的增長幅度」,正在取代其他變種病毒。最後黃軒也提醒,新冠病毒「持續突變」仍在進行中,完整的疫苗接種和持續戴口罩才是真正的重點!
新變異株BA.2.75突變超多!疑具備免疫逃脫能力 傳染力恐更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侵入了11個國家,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含有大量額外的突變,且疑似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意味著此病毒可能更具傳染力。據英國《衛報》、《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綽號「半人馬座」的新變異株BA.2.75首先在印度被發現,但目前已蔓延至以色列、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其他10個國家。目前BA.2.75在印度的傳播率已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短時間內將成為其主流病毒株。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正在密切監測BA.2.75,儘管首席科學家斯瓦米斯坦納(Soumya Swaminathan)坦言,還沒有足夠樣本,能夠評估其嚴重性。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也於7日將BA.2.75指定為「監測中變異株」,這意味著有一些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播力或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目前的證據還無法進行有效評估。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也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在近日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英國里德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說,BA.2.75比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出現了更多的突變,尤其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刺突蛋白發生了驚人的進化,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皮考克(Tom Peacock)則指出,BA.2.75絕對有機會取代現在主流的病毒株BA.5,即使沒有,人們接下來也要面對「變種病毒的新變種」。他還補充:「突變的數量及組合賦予病毒更強的『百搭』屬性,所有突變帶來的影響加起來,比每個部份的突變還更糟糕。」許多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不過格里芬倒是覺得除了疫苗之外,還需要制定更長期的計畫來對抗未知的變異株,例如改善室內空氣的通風、過濾系統或確實執行消毒和染疫隔離等。
新變種BA.2.75疑有免疫逃脫能力 11國淪陷且印度呈指數型增長
繼Omicron高傳播力的亞型變異株BA.4、BA.5成為全球多國的主流病毒株之後,如今又有新的亞變種「BA.2.75」被發現了,科學家們對此相當憂心,因為BA.2.75疑似具備免疫逃脫的能力,而且目前已有11國淪陷,尤其印度的傳播率還呈現指數級增長。據《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稱,新變異株BA.2.75目前已蔓延至印度、澳洲、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等全球11個國家。美國臨床病毒學主任馬修(Matthew Binnicker)認為,現在就要對BA.2.75下結論為時過早,而且並不清楚它是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致死率,但它疑似可以繞過疫苗接種與染疫後而產生的免疫力,這讓專家們非常憂心,尤其是它在印度的傳播率還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BA.2.75的傳播率是否超越BA.5,不過新德里科學與工業研究所的印度科學家指出,BA.2.75已在印度數個邦內被發現,且傳播速度似乎比其他當地流行的變異病毒還要快。BA.2.75與先前的Omicron「前輩們」有一個很明顯的差異,它的刺突蛋白發生了突變,讓冠狀病毒可以更有效地與健康的細胞結合,這種基因調整使病毒更容易躍過保護性蛋白質,也就是俗稱的抗體。目前還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得知BA.2.75是否會改變整個大流行的發展軌跡。專家認為,BA.2.75的出現是提醒大眾新冠病毒仍在不斷突變與傳播,因此接種疫苗和加強劑仍是抵禦病毒的最佳方法。美國目前可能也會在秋季針對突變的Omicron毒株更新疫苗開發的配方。
Omicron病毒中最強! BA.5具備「疫苗與感染免疫」逃避能力
Covid-19變異株越過疫苗和自然免疫的防禦,變得越來越狡猾,產生最新、具有「逃避形式」的病毒:Omicron變異株BA.4和BA.5,其具備對「疫苗」和「感染免疫力」的逃逸能力,因此確診康復者仍可能再次感染新型變種。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專家陳子平(Peter Chin-Hong)博士表示:「BA.4和BA.5具有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如同covid-19的逃生藝術家,因為變異株的刺突蛋白與過去所見過的Omicron病毒不同,所以免疫系統和抗體沒有辦法識別。」換言之,曾感染Omicron者,仍可能再次感染BA.4或BA.5。專家強調「戴好口罩」與「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圖/pixabay)其中尤以BA.5的逃逸功能最為強大,醫學教授艾利克(Eric Topol)稱:「BA.5是『我們見過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他已經將免疫逃逸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傳播性大幅超越過去所見的Omicron(BA.1)和其他Omicron家族變體(包括BA.1.1、BA.2、BA.2.12.1和 BA.4)。對此,醫學系博士鮑伯(Bob Wachter)表示:「感染Omicron的免疫力不能提供太多保護,BA.5注定會成為主要菌株。」疫情大流行帶來的防疫疲勞,降低了人們配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意願,但由於新變種(BA.4與BA.5)具備對「疫苗」和「感染免疫力」的逃逸能力,傳染病專家再次強調戶外戴口罩的必要性,否則無論過去是否確診及康復,都有再度感染的風險。因此,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陳子平醫師強調:「儘管目前可用的疫苗,不一定能夠有效預防敵人,但當敵人進入身體時,它會把它踢出去,讓你不用進入醫院。」雖然疫苗不能夠百分之百預防感染,但它們對於抵抗病毒,防止引發嚴重疾病非常有效。
現有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仍有效? WHO:要警惕新亞型免疫逃逸
由於傳播能力顯著增強,Omicron變異毒株出現後迅速取代Delta,成為全球主要流行的新冠毒株。Omicron變異株還顯示出很強的持續演化能力,迄今已進化出眾多亞型。對於頻繁變異的Omicron毒株,現有新冠疫苗還能否提供保護?★加強針顯著提升保護新華社報導,在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發佈的疫情周報中,匯總介紹了23項評估現有新冠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感染保護效力的研究結論。這些研究來自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麥等10個國家,評估了輝瑞(BNT)、莫德納、阿斯利康(AZ)、科興和楊森等已上市疫苗。其中有些研究僅評估了完成常規疫苗接種的效果,有些研究只評估了接種一劑疫苗加強針的效果,還有部分研究對這兩種情況的效果都作了評估。結果顯示,與Alpha毒株等其他4種被列為「需要關注」類別的新冠變異株相比,常規接種新冠疫苗在預防Omicron變異株感染、有症狀感染和引發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均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數研究中,現有疫苗對預防Omicron引發重症的有效率仍很高;在所有相關研究中,接種一劑疫苗加強針均顯著提升疫苗在預防Omicron感染、有症狀感染和引發重症等方面的效果。在加強針效果方面,研究涉及的36項包括多種疫苗加強針的相關評估顯示:在接種一劑加強針後的14天至3個月內,預防Omicron引發重症的效果均顯著提升;有34項評估顯示,在接種一劑加強針後的14天至3個月內,預防重症有效率高於70%。在20項關於mRNA疫苗加強針的更長期效果評估中,有18項評估顯示,接種一劑mRNA疫苗加強針後的3至6個月內,預防重症有效率超過70%。世衛組織在周報中指出,未來還需對接種疫苗加強針超過6個月後的效果進行評估,以瞭解疫苗在更長時間段的保護效力。★警惕新亞型免疫逃逸需要警惕的是,最近Omicron變異株又演化出一些新亞型,包括南非研究人員報告的BA.4、BA.5和正在美國迅速傳播的BA.2.12.1等。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0日刊文說,與較早出現的Omicron亞型相似,BA.4、BA.5和BA.2.12.1這三種亞型,對接種新冠疫苗或早先新冠感染產生的抗體表現出逃逸能力,但多數情況下,通過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仍可預防新亞型毒株導致的嚴重疾病。這篇文章介紹了近日發佈的兩項預印本研究。其中一項由位於南非的非洲健康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發佈在「醫學論文檔案網」上。研究顯示,對於一些之前感染過Omicron亞型毒株BA.1並因此獲得免疫力的人,BA.4和BA.5能避開這種免疫力並導致有症狀感染,尤其在未接種疫苗人群中,這種現象更顯著。這表明BA.4和BA.5有可能引發新的「感染浪潮」。另一項由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在「研究廣場」網站上發佈的研究說,與BA.2亞型相比,BA.4、BA.5和BA.2.12.1對三劑新冠疫苗接種者的血漿顯示出更強的抗體中和逃逸能力,尤其對接種過疫苗的BA.1感染康復者的血漿表現出顯著中和逃逸能力。研究人員還根據上述三種新亞型的關鍵突變,分析了它們的免疫逃逸機制。BA.4、BA.5和BA.2.12.1的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均攜帶L452突變。L452突變先前已出現在Delta毒株中,但早期Omicron亞型BA.1不含有L452突變。研究人員認為,最近湧現的多個Omicron亞型均攜帶L452突變,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Omicron「感染浪潮」引發的高水平人群免疫力作出的反應。研究表明,Omicron能夠演化出某些突變,從而特異性地避開BA.1感染引發的體液免疫。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對《科學》雜誌說,儘管還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新冠變異株,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將越來越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在未來疫苗研發工作中,「需要專注於拓展我們的免疫力」。
Omicron魔王級數據曝光 傳染力比Delta強近4成!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來襲,各界疫情防控壓力持續加大。大陸天津南開大學黃森忠團隊11月29日晚間透露,透過大數據建模分析發現,Omicron的傳染力比Delta的傳染力增加了37.5%左右。黃森忠團隊截取了南非從今年10月18日至11月28日的每日新增的確診數據,在假設Omicron和Delta的平均潛伏期及傳染期接近的情況下,啟用EpiSIX做了擬合,得出Omicron的傳染力比Delta病毒的傳染力增加了37.5%左右的結論。黃森忠稱,目前從病例觀察到,感染Omicron和Delta患者的潛伏期和傳染期接近,但因為Omicron的流行時間還較短,還需再觀察。同時,黃森忠團隊還對未來一個月南非的疫情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到2022年1月1日,南非新增確診規模預計將達到5.1萬至7.2萬病例。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尚無Omicron傳染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統研究數據。大陸國家衛健委官方微信公號11月29日發布的關於Omicron的解答中也提到,Omicron同時具有前4個VOC(高關注變異株)Alpha、Beta、Gamma和Delta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變位點,包括增強細胞受體親和力和病毒複製能力的突變位點。
新變種毒株Nu襲亞洲「或從愛滋患者體內進化」 6國列高風險國家
非洲內陸國家波劄那(位於辛巴威西南)發現新冠肺炎新型變種病毒「B.1.1.529」(Nu),英國專家也針對這種新變種發出警訊,而根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首次發現南非出現的新變種病毒,一共有2人確診,有病毒學專家出面警告,該變種病毒株有可能比此前所有新冠變異毒株都還要可怕,或許有可能是從愛滋病患者體內,所進化而來。指揮中心分析南非病毒株特徵。(圖/指揮中心提供)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表示,根據香港大學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確認在香港所發現的2名病例個案,其基因排序十分相似,並帶有新出現的病毒株譜系B.1.1.529。據了解這兩個病例,有一名是36從歲南非抵達香港的印度男子,另一名病例,則是其酒店房間對面的62歲加拿大返港男子。據了解,這名36歲男性病例,10月23日曾離開香港到南非,早前他曾於10月22日在香港進行檢測,當時結果為陰性。後來他於11月11日返抵香港,抵港時於機場檢測結果呈陰性,不過於指定檢疫酒店時,於檢疫期間的檢測結果是陽性,並帶有變異病毒株。新變異株「B.1.1.529」在南非攀升。(圖/指揮中心提供)而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於當地時間11月25日發表聲明表示,已在南非檢測到一種新型新冠病毒變種B.1.1.529。從基因測序來看,這個新變異毒株出現了32處刺突蛋白突變,且其中的一些突變,有助病毒逃避免疫。針對有新的變種病毒株出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南非目前已檢出77例感染該變異株,且當地在本周末會再繼續檢測基因定序,預計病例數會再增加。衛福部長陳時中則表示,從本月29日起,包括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等六國,列為高風險國家,抵台前14天,含轉機曾去過上述國家者,一律公費入住集中檢疫所14天。
陸加28例本土確診 鍾南山:「無症狀感染者」是病毒長存關鍵
大陸20日公布前一日新增49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其中28例為本土病例,均在福建省。由大陸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頭的團隊,近期研究指出「無症狀感染者」是病毒得以長期存在並傳播的客觀條件,由於無症狀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接種疫苗的效應不明顯,但往往將該人群歸於成功接種對象,進而繼續傳播病毒於人群中。福建省近日出現本土疫情,會上指出,該市自10日出現本土疫情後,截至19日24時,全市已累計191例病例,包括危重型1例,重型1例,普通型102例,輕型86例,目前病患均在治療中,總體病情穩定。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將近2年,眾多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但至今尚未確定中間宿主的身份。由鍾南山領頭、大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教授陶愛林組織的研究團隊,發現「囓齒動物」可能是新冠病毒和沙士病毒向人類傳播的中間宿主。該研究結合研究室2011至2012年對SARS病毒抗體的群體調查數據,認為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存在,在全體人群成功免疫之前,不會在人群中消失,若該研究的結論正確,老鼠作為中間宿主成為事實,貓、老鼠等與人類密切接觸動物攜帶冠狀病毒並傳播,即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將難以滅絕。該研究以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的滑動序列片段,進行全面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證實蝙蝠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再透過囓齒動物傳給人類。研究更指出,「無症狀感染者」是病毒得以長期存在並傳播的客觀條件,由於無症狀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接種疫苗的效應不明顯,但往往將該人群歸群統計算入疫苗接種成功的人群,進而繼續傳播病毒於人群中。
印度變種超乎想像!陳時中:台灣疫情趨勢穩定 自行變異可能性低
新冠病毒衍生出許多不同變種病毒株,在印度和英國等國家都出現印度變種病毒Delta,除了造成大規模感染,英國還有許多人接種2劑AZ疫苗後還是染疫死亡,而台灣目前遭受英國變種株肆虐,外界也擔心在台灣的英國變種有沒有可能變成台灣變種?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性低。英國變種病毒不是全新病毒,它是新冠病毒基因體序列有所變異。,主要出現在英國,後來出現在丹麥和澳洲等其他國家。近期新聞報導在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加拿大、瑞典、荷蘭、以色列、新加坡、挪威、芬蘭、印度、日本、南韓、香港等地都有發現。(圖/達志/美聯社)據專家表示,英國變種病毒的23個變異中,有8個落在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上。刺突蛋白正是病毒用來解鎖、進攻人體的鑰匙,若有變異,理論上便有可能提高病毒入侵的機率,或躲過疫苗的功效。由於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同屬RNA病毒,有高變異性。雖然武漢肺炎病毒仍比流感病毒變異性低,英國變種病毒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台灣自發現首例英國變種病毒,元旦起邊境就管制加嚴,但未料在5月整個疫情陷入大爆發,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如今還有印度變種病毒Delta,在英國還有許多人接種2劑AZ疫苗後還是染疫死亡,包括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也在臉書分析印度變種病毒Delta,「印度變種,超乎想像」,這也讓外界擔憂,在北土肆虐的英國變種病毒會否變成台灣變種?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6日在記者會上被記者問到,陳時中則表示,任何可能都會有,但以台灣直接說會不會變異,他認為可能性低。他指出,「以台灣的人口規模跟染疫人數要直接產生變異可能性相對低」。陳時中解釋,病毒必須要互相碰撞改變才有可能產生變異,以台灣目前的人口規模以及染疫人數來看,病毒直接變異的可能性相對低,且台灣目前疫情趨勢看起來是穩定的,但陳時中也再度重申,雖然疫情看起來維持穩定,但大家千萬不要放鬆。
呆萌動物竟是人類救星? 研究發現駱馬抗體可殲滅新冠肺炎病毒!
呆萌的駱馬(llama),一直是動物園中的人氣明星之一。除了可以療癒人們的心靈,現在更傳出牠們血液中的抗體可望幫助對抗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駱馬(llama)又名大羊駝或美洲駝,是分布於南美洲的駱駝科動物,和多種相似動物合稱為駱馬或美洲駝,體型比羊駝(Alpaca)也就是俗稱的「草泥馬」還大。根據《科技時報》報導,美國和比利時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發現,駱馬血液中的抗體,可望協助人類製做新的特效藥對抗病毒,替現在正為新冠肺炎疫情所苦的各界帶來新希望。研究團隊表示,已經成功分離兩種在駱馬身上的抗體,並且驗證以駱馬血液製造的抗體較人類抗體細小,更容易穿透組織攻擊病毒,能夠有效阻擋病毒中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侵害人體細胞。此外,駱馬的抗體對不同溫度酸鹼有一定耐性,且容易大量生產,而當把駱馬相關抗體和人類抗體融合,就會產生一種雜交體可以中和病毒,也許能夠協助人們消滅新冠肺炎病毒,被視為是免疫學的一項重要研究。事實上,駱馬抗體以往也曾多次被發現在醫療上有重大效用。初期研究團隊先將駱馬抗體用於研究愛滋病毒,後發現對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SARS)及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也能有效抵抗,相關研究團隊將會根據目前所得到的數據做進一步研究,期望能夠讓新冠肺炎疫苗早日問世,結束這場病毒引發的全球浩劫。
對抗新冠肺炎 南韓從SARS、MERS找到抗體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各國無不繃緊神經,在大陸以外疫情最嚴重的東亞國家,就屬南韓,不過《韓聯社》4日報導,南韓化學研究院CEVI(新型病毒)融合研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可以和目前已知的SARS及MERS的中和抗體結合。外媒指新冠肺炎爆發,但MERS和SARS的死亡率更高 」。 (圖/The Economic Times)根據研究團隊表示,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與SARS病毒的中和抗體,所謂的中和抗體,是用於防止細胞被某種抗原或感染源侵害的抗體,可以與新冠病毒結合,這是相當重大的發現。稍早的研究也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是透過「刺突蛋白」結構入侵細胞,透過疫苗注射抗原後,人體會在免疫反應之下產生抗體,過程中抑制病原體的抗體即稱為中和抗體。此外,研究團隊在2月17日時,透過疾病管理本部取得確診患者的新冠病毒毒株,已經成功分離病毒並著手培養,成功取得新冠肺炎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對抗新冠病毒 南韓宣布找到抗體。 (圖/AFP)南韓研究團隊已將這項研究公開發表於生物科學的網站「bioRxiv」,並準備進行實驗研究,預計這將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