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
」 癌症 肺腺癌 手術 腫瘤 石英長期美甲女子指甲長出「三叉戟」肉球 醫一看驚:趕快切!
中國大陸杭州24歲女子姍姍是位美甲愛好者,她幾乎不能接受指甲有「空窗期」,每隔一陣子就會嘗試不同的美甲風格,豈料不久前她突然發現指甲上長了一塊多餘的肉,且形狀非常奇怪還越長越大,漸漸變成了三叉戟的樣子。眼看情況不妙,她到皮膚科就診,醫生檢查後發現,姍姍的指甲上長出的其實是一種增生的肉芽組織,認為她的主要致病原因就是長期美甲,並建議「趕緊切!」據陸媒報導,不久前,姍姍忽然發現指甲上長了一塊多餘的肉,這塊肉越長越大,且形狀怪異漸漸變成了三叉戟的樣子,朋友還跟她開玩笑說,形狀神似汽車品牌「瑪莎拉蒂」的標誌。眼看情況不妙,姍姍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就診,副主任醫師鐘劍波檢查後發現,指甲上長出的是種增生的肉芽組織,並診斷屬於甲週纖維瘤,建議要趕緊切除,甲週纖維瘤大部分是創傷所導致,結合姍姍的經歷,鐘劍波認為主要致病原因就是長期美甲。鐘劍波表示,美甲時往往會在指甲上覆蓋上一層穿戴甲,「一片穿戴甲看似沒有什麼重量,但其實對指甲會產生很大的負擔。而且美甲過程中,不管是指甲油還是操作手法,都會對指甲造成傷害。」在穿戴甲的長期壓迫下,指甲底部就容易出現裂縫,同時不恰當的美甲或過度頻繁會傷害到甲母質及甲母質週邊的組織,容易形成組織發炎和異常增生,增生的組織就會從縫隙中長出來。鐘劍波建議,美甲最好間隔半個月到一個月,給指甲恢復的時間。另外,盡量少用穿戴甲、不要暴力卸甲,且美甲時盡可能使用個人美甲設備或一次性用品,降低感染風險。
尹馨血壓飆破200憂中風 曝少見疾病找上門飽受折磨
尹馨今(20日)出席醫療宣導記者會,她透露一年前發現自己血壓常飆高、還有低血鉀問題,血壓最高的時候甚至會飆破200,即使吃高血壓藥物也降不下來,也查不出病因,一度很擔心自己演戲會演到中風,讓她心情飽受折磨。之後她才確診是罹患罕見的內分泌疾病「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腎上腺病灶,一週內就痊癒。尹馨透露當時她常感到異常疲倦,醫生建議她低血鉀可以多補充香蕉、芹菜汁,但其實她血液裡根本留不住鉀,即使補充含鉀食物也沒有幫助。她因為內分泌問題,拍戲時常感到疲倦不堪,低血鉀也讓她肌肉無力,加上高血壓問題,擔心自己演戲演一演就中風。她表示:「當時劇組都會幫我鋪一張床,就是隨時讓我可以躺下去。」她直到就醫診斷,才發現自己得了少見的內分泌問題,「是腎上腺素上的一顆小瘤,讓我的身體天翻地覆受到影響,這種病不會痛,但卻會慢慢折磨你。」所幸開刀後已經恢復健康。台大醫院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中心主任吳允升則表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主要症狀就是高血壓、低血鉀,一但發現血壓數值過高,吃藥又無法控制,務必就醫檢查。
三胞胎媽臨床死亡「45分鐘」 她醒來忘記生過孩子
美國德州一名三胞胎孕婦因為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embolism),導致心臟停止跳動,臨床上認定死亡長達45分鐘,所幸順利被救回,不過這位媽媽卻不記得曾產下孩子。根據《紐約郵報》等美媒報導,來自德州的30歲女子克里斯蒂(Marisa Christie),與丈夫狄倫(Dylan)育有一子,她後來發現懷有三胞胎相當開心,去年8月透過剖腹產手術產下3名孩子,然而手術過程中卻因為罕見併發症,導致她心臟停止跳動長達45分鐘。當時醫師把3名孩子接生出來,剪臍帶時暫時放在克里斯蒂身上,未料她的心臟鏡停止跳動。根據醫生說法,克里斯蒂是因為羊水栓塞,導致她出現出血情況且沒了呼吸、心跳克里斯蒂事後表示,醫療團隊當下緊急進行CPR並且輸血,搶救了45分鐘才把人救回 ,為了救她一命,克里斯蒂被迫切除子宮。克里斯蒂透露,當甦醒後,丈夫告知她順利產下三胞胎,不她卻難以接受,原來她完全沒有相關記憶克里斯蒂指出,「當時我就在想,我不認識這些嬰兒,感覺很奇怪,不覺得他們是我的孩子」,所幸她花了一周時間,慢慢和孩子們重新建立情感,如今她希望透過自身經歷,提高大眾對於羊水栓塞的認識和關注。德州30歲女子心臟停止跳動長達45分鐘,幸好最後被順利救回,然而她卻不記得自己曾生下孩子。(圖/翻攝自X)
55歲女罹肺腺癌「天天吃1菜」5年沒復發 醫揭飲食關鍵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1位,但健康飲食可能對預防復發和提升生活品質起到關鍵作用。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了一個病例,一名55歲女性患者在術後透過飲食調理,5年過去該患者的肺腺癌未再復發,健康狀況也明顯改善的經歷。洪永祥在節目《健康新生活》中分享自己接手的個案,一名55歲女性患者體型微胖,患有高血壓,並有肺腺癌家族病史,其父親因肺腺癌過世。病患因咳嗽長達半年回診,洪永祥立即安排其接受胸腔科檢查,結果顯示右肺上葉發現一顆直徑0.7公分的結節。胸腔科醫師診斷後認為該結節可能為惡性腫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患者向洪永祥詢問如何調理身體以促進康復。洪永祥建議患者多攝取以下三類食物,蔥薑蒜辣椒、五顏六色的蔬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患者按照建議,每日攝入大量十字花科蔬菜。而後5年過去,該患者的肺腺癌未再復發,且體重和血壓也有所下降,整體健康狀況明顯提升。洪永祥進一步說明,十字花科蔬菜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健康效益,是因為其含有「硫代葡萄糖苷」,這種成分經人體代謝後,會轉化為具有抗癌性質的「異硫氰酸酯」或「葡萄硫素」。洪永祥表示,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不僅有助於防癌,還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骨質疏鬆、保護視力、保護腸胃道、抗發炎、抗衰老以及穩定血糖等八大優點。洪永祥建議,民眾可以將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白蘿蔔等納入日常飲食,以增強健康防護力並降低疾病風險。
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69歲婦高燒不斷、沒食慾 就醫檢查竟是肝膿瘍!還發現早期大腸癌病兆
69歲女士,因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出肝膿瘍,細菌培養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控制後,進行大腸鏡的檢查,發現早期的大腸癌,轉介至大腸外科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健康狀況良好。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 易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很高比例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過去13年共有112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其中有45位(40.2%)病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12位(10.7%)病人發現有大腸癌,大腸病變的比例相當高。此研究成果已於113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區性疾病,發生機轉目前認為是在腸道移生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使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至於和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有高度關聯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肝膿瘍的病人腸道中潛在有異常,故在感染急性期治療病況穩定後,會將每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轉診給腸胃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看是否有大腸黏膜的病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50歲以上務必檢查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果未及時切除,有可能轉化為大腸癌。其中年紀超過50歲以上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的唯一獨立危險因子。而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體重破百工程師吃3種藥仍控不住血糖 「代謝手術」成功減重、減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40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電機工程師,身高190公分,體重123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34,罹患糖尿病三年,並伴有高血壓及高血脂,一直都以藥物控制,但因工作時間不正常及不良飲食習慣,糖尿病控制不佳。經過仔細評估後,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手術)。術後兩年追蹤,體重降至9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也降到27。最重要的是,術前使用三種藥物無法控制的糖尿病,在術後僅需使用單一藥物,醣化血色素降為6.3%,且血脂無需服藥控制,也無身體不適情形。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 控制血壓及血脂效果顯著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2年至2020年研究分析,推估約有22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且約有20%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肥胖則是另一個健康危機,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年至2020年為50.3%,顯示目前國人肥胖率已超過五成。奇美醫院代謝減重中心醫師林逸峯表示,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手術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著相當大的角色。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建議當中,也把減重手術列為建議治療方式之一。研究指出,經過減重手術治療後,除體重明顯減輕之外,糖尿病的緩解率也超過七成,對於血壓及血脂等控制也都有明顯的改善。有效控制代謝疾病、減少用藥 提升生活品質減重手術目前也被稱之為「代謝手術」,讓曾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病,藉由減重手術都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隨著糖尿病病友年齡層下降,加上肥胖問題加劇,減重手術正逐步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重要選項。林逸峯強調,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減輕體重,而是有效控制代謝疾病及肥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且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不僅能減少或完全擺脫藥物的依賴,也能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高鐵南延「高雄案vs.左營案」年底定案 專家力挺高雄案:更具永續性
高鐵南延屏東路線究竟採進入高雄車站路廊的「高雄案」或高屏2快共用路廊的「左營案」,交通部鐵道局將於年底前定案。台灣軌道工程學會今邀專家學者實地訪視,並在座談交流專業意見,包括2方案各自衍生的影響議題供各界參考。專家學者建議,高雄案是就系統永續營運來說的較佳方案。台灣軌道工程學會今就高鐵南延案工程技術課題,邀台大教授兼軌道中心主任廖慶隆、系統營運專家鍾志成、台科大營建工程系榮譽教授廖洪鈞、成大土木系教授郭振銘及大地工程技師公會副理事長賴世屏等各界專家學者,赴高鐵左營站及台鐵高雄站就2方案重要工程界面實地訪視,並舉行座談提出意見。台灣軌道工程學會彙整2方案影響,首先「左營案」是由後勁溪路廊改採高屏2快路廊評估,屏東線左營端的岔出點須由左營基地北側調整至基地南側與月台間,衍生2項議題。屏東線軌道必須過軌進出基地的兩股進出廠線(D3/D4),該處過軌須設置4組連續道岔,造成高鐵系統運轉重大弱點與不穩定性,且經日本原廠評估剩餘路線長度(380公尺)不符系統應設置轉換軌長度(417公尺)及脫軌器所需空間設計規範,因此高屏2快路廊方案確實存有系統技術的重大問題。而後勁溪方案於左營站的3月台6股道均可供屏東線運轉,調整為高屏2快路廊後,於左營站僅可使用第1月台第1股道,往南延伸路線容量大幅受限,1小時單向最多2班,就環島高鐵長遠發展而言,將限制路線繼續延伸的容量及可行性。專家學者認為,左營案所涉系統機電改建,縱能極大工程代價獲得解決,但無法滿足系統營運需求與穩定,若為路線較短或工程經費節省犧牲長遠營運效率,影響非常長遠,需慎思。至於「高雄案」則是高雄車站結合城市發展規畫,可帶來出入旅運人流,帶動高雄市區發展,與左營案僅新增屏東站所創造運輸效益完全不同。專家學者指出,高雄案運用左營站尾軌往南延伸,往屏東列車可使用左營站3月台6股道順行運轉,沒有岔出點、分線過軌運轉、占用西部高鐵營運主正線等運轉問題。施工範圍不涉及左營基地及營運中月台,沒有左營案改建站內軌道及系統的複雜問題,就系統永續營運而言為較佳方案。對於高雄案市區段,專家學者也建議檢討工程技術議題,盡可能採潛盾工法施作以減少開挖範圍。包括左營端引道段,在符合高鐵路線設計標準前提下,建議檢討路線縱坡變坡點,以縮短明挖段長度。另高雄車站西側,建議檢討潛盾斷面配置(如2中圓或1大圓)及潛盾到達井位置,以縮短明挖段長度;高雄車站東側路段屬列車進出站區段,線形速度標準非首要考慮因素,建議參考台北市區鐵路地下段較小的隧道斷面進行設計,縮小明挖覆蓋範圍。談及高雄案對高雄車站影響,台鐵與捷運已預留高鐵月台後續施工空間,站體已施作高鐵往台鐵、捷運轉乘層及高鐵月台層部分空間,未來高鐵施工期間台鐵及捷運營運區域原則不需改建,可維持營運。市區公車、國道客運轉運站方面,轉運站結構體均位於高雄車站U-1層上方,相關結構不需拆除改建,部分出入轉運站之車道需配合明挖施工改道;另於高鐵施工範圍內有9座天棚柱基礎,原已設置基樁承載,開挖過程中可水平支撐系統加以保護固定,待結構頂板完成將天棚及柱重量轉移至頂板後,再切除基樁,故天棚於高鐵施工期間不需拆除仍可使用。專家學者也提到,台鐵已地下化營運,在盡量採用潛盾施工下,與當年在台鐵營運軌道旁全面開挖施工情況,對市區交通與環境的影響已大不相同,建議未來高雄案在細部規畫階段採用先進工法及交通管理手段,減少交通衝擊。
鼻頭反覆感染20年未就醫…老人鼻子「腫成鵝蛋」 輕輕一壓狂噴膿
大陸一名年約7旬的老人鼻頭反覆感染,20多年來未曾就醫,直到鼻子不斷變大,最後長到鵝蛋大小,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他才匆忙去醫院檢查。河北省武漢市第三醫院整形外科醫生近日為老人切除鼻部病竈,並重塑鼻部形態,目前患者已順利出院。《極目新聞》報導,甘爺爺(化姓)今年71歲,鼻頭紅腫已20餘年,去年他發現鼻頭形成皮贅,鼻部體積明顯大於常人,然而多年來他早已習以為常,因此未曾就醫。今年初,老人的鼻翼區突然快速增大,10月時已經腫脹至約鵝蛋大小,最寬處達6厘米,鼻孔幾乎要被堵住,他這才驚覺不妙,決定就醫。多方求醫後,家人帶著甘爺爺來到武漢市第三醫院整形外科就診。該科副主任醫師林亮接診時發現,老人的鼻頭稍一按壓,就有不少膿性分泌物被擠出,考慮其鼻部長期有炎症反應,又出現突發性鼻部軟組織快速增生,林亮團隊對腫大的鼻頭部位進行切片檢查,在確定沒有癌變後,為其設計了治療方案。大陸一名年約7旬的老人鼻頭反覆感染,20多年來未曾就醫。(圖/翻攝自《極目新聞》)「鼻子是重要的面部器官,治療需要更加謹慎。稍不注意,不僅會導致感染部位擴散。」林亮團隊醫生張潔介紹,老人巨大的酒糟鼻是因為反覆感染所致,但由於病程長,鼻背部軟組織存在廣泛、多發性膿性病竈,且鼻部皮膚軟組織異常增生,最終導致鼻部巨大,此類病例在臨床中很少見。為此,醫生通過切除病竈、利用患者自身的皮膚組織重塑鼻部形態。林亮介紹,老人的手術複雜程度相對較高,需要耐心和細心的操作技術,逐一將感染部位清理乾淨,徹底切除鼻部增生病竈,同時還需兼顧鼻形態的重塑,最大限度避免損壞鼻梁軟骨,盡量保證術後鼻子的造型美觀。治療團隊使用厚度適宜的皮片移植,既讓移植的鼻頭皮膚更易於存活,且又能形成較好的外觀。最終,經過半個月的治療和術後觀察,老人恢復順利。林亮提醒,酒糟鼻患者要及時進行對症治療,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否則容易導致病情惡化或病程延長。
當12年的胖子減肥瘦到營養不良「肚子卻原封不動」 開刀才發現是27公斤巨瘤
挪威有名59歲的男子有整整12年的時間都深受體重問題所苦,醫生甚至為他報名了減肥和營養課程,還服用了減肥藥,他的體重也明顯下降,臉和手臂都看得出改變,肚子卻依然很大,到了2023年,醫生即將為他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未料醫生卻發覺他胃的堅硬表面並不是脂肪,經掃描顯示,他的腹腔內有個68公分、重超過27公斤的巨大腫瘤。而後,醫生花了10個小時切除腫瘤,儘管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他的腹部仍有一部分惡性組織,需要持續觀察。目前,他正在起訴十多年來未能檢測到癌腫塊的醫生,儘管訴訟最初被駁回,但律師提出了異議。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德國的59歲克勞特(Thomas Kraut)是名配鏡師,後於2008年移居挪威,他花了整整12年的時間與體重作鬥爭,並於2012年被診斷出患有2型糖尿病,醫生起初也一直認為他只是肥胖,並為他報名了減肥和營養課程,而後他也服用了減肥藥。克勞特表示,他透過飲食的改變和減肥藥,體重確實減輕了很多,臉和手臂都變得很瘦,醫生甚至說他營養不良,奇怪的是,他的肚子依然很大。到了2023年,克勞特即將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其中涉及切除大部分的胃,這時醫生竟發覺到他胃的堅硬表面並不是脂肪,而後花了2周的時間才診斷出他患有罕見的脂肪瘤,經掃描顯示,他的腹腔內有個68公分、重超過27公斤的巨大腫瘤,該腫瘤由較小的癌症區域組成,周圍被脂肪包圍,它也擴散到了他的右腎和部分小腸。 9月26日,醫生花了10個小時切除了腫瘤、腎臟和部分小腸,儘管腫瘤已被完全切除,但醫生無法從克勞特的體內取出所有癌組織,因他的腹部仍有一部分的惡性組織,醫生表示由於壓迫了多個重要器官,因此切除太危險。59歲的克勞特。(圖/Instagram)對此,克勞特說自己真的很震驚,「腫瘤被切除讓我鬆了口氣,但知道我體內仍然有一些癌組織,這讓我感到不安。」他現在每2週會去看心理師進行治療,且因為體內仍有正在生長的腫瘤組織,所以他每年還必須去看腫瘤科醫生2次。另外,克勞特現在正在起訴十多年來未能檢測到癌腫塊的醫生,他和妻子聲稱如果早點發現腫瘤,他本可以得到充分治療,儘管訴訟最初被駁回,但克勞特的律師提出了異議,克勞特也說,「一切總會有結果的。」
一人中風全家瘋?6成照顧者收入受影響 半年內密集復健是關鍵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發現僅有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三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為了減少中風帶來的沉重負擔,學會多年來持續針對中風的預防以及中風後的復健進行衛教,幫助民眾「遠離中風,減少失能」。台大醫院神經部蔡欣熹醫師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進而導致肢體張力變強、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受限,也影響患者復健的意願及成效,照護者也往往要更費力。「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中風後常出現的肢體痙攣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僅有37%患者可以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以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以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周中興理事長表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次調查也發現,超過6成照護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如遠距工作或輪班,甚至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另有近5成照護者坦言產生心理疾病或壓力,且因為照護家人影響人生規劃。除了照護的時間成本以外,中風照護的醫療花費也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4成中風家庭平均每個月花費1-3萬元在聘僱看護、購買輔具、尿布、保健食品上,逾3成家庭每個月花費超過4萬元。2018年1月,鍾先生在上班時,被同事告知有嘴巴歪斜、走路靠左偏等症狀,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且左半邊身體失去知覺。初期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飲食或如廁,除了聘僱24小時看護外,上了年紀的父母、乾媽、妹妹也需輪流照顧他,那時他的妹妹一週至少需請假三天,工作跟照護的壓力猶如蠟燭兩頭燒。也因此,鍾先生立志要早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在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經過3個月的努力,鍾先生出院時能自己拄著四角拐走路、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雖然原先的工作回不去,他也努力投履歷應徵,在2019年成功重返職場。但是,左手因肢體痙攣,就算以右手用力扳也無法伸直,生活上無法派上用場,鍾先生自嘲是「單手超人」,因為無法伸直的左手就像「裝飾」,五年多來只能單手過日子。幸好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現在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甚至輔助右手工作。熱心的鍾先生時常在社群上分享經驗鼓勵中風病友,也呼籲病友要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雖然中風後盡早且持續復健對功能復原有很大的幫助,但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蔡欣熹醫師表示,持續的規律復健對於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若停止復健,患部攣縮可能更嚴重,甚至永久失去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攣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導致簡單的清潔、飲食、穿脫衣服等都變得困難。完整的復健計畫應採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非藥物治療是指利用支架、輔具、電敷等常規性的復健運動;藥物治療是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但若劑量過低恐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後可能會嗜睡;手術治療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對全身痙攣治療效果較好,中風後的單側痙攣較不適用此種治療方式。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治療,是透過抑制神經訊息傳遞物質乙烯膽鹼的釋放,來抑制肌肉活動和收縮。醫師會先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客製化訂定需治療的肌肉與劑量,透過每3-4個月一次的局部注射,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及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患者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可以先設定目標,鎖定自己在意的一、兩個動作,慢慢有進步,病人也會有成就感。肉毒桿菌素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符合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痙攣,影響其日常活動如飲食、衛生、穿衣等的患者即可申請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提升對身體形象滿意度,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蔡欣熹醫師呼籲,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的關鍵期,此時的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患者若有肢體痙攣症狀可向神經科、復健科諮詢,降低失能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並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2歲半幼童發燒腹瀉嚴重休克 醫緊急開刀取出百條蛔蟲…1習慣害的
飯前洗手有多重要?越南胡志明市第二兒童醫院收了一名2歲半男童,入院時已嚴重休克且呼吸衰竭,家長稱男童近日有發燒和腹瀉症狀,經檢查醫師才發現他的小腸裡竟有上百條蛔蟲,緊急動手術取出才撿回一命。醫師提醒,兒童飯前不洗手的習慣,容易將含有蟲卵的沙子一起吃下肚,蟲卵在人體內就會發育成蛔蟲。根據越南《年輕人報》報導,胡志明市有一名2歲半男童被家長緊急送到第二兒童醫院治療,家長表示男童近日有發燒和腹瀉的病症,且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只好趕快送他到醫院治療。負責的醫師范阮賢仁(Pham Nguyen Hien Nhan)指出,男童入院時,已經呼吸衰竭且嚴重休克。范阮賢仁替男童做檢查後,發現他的小腸裡被大小不一的蛔蟲塞滿,目測恐怕有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火速替男童動手術;在超過2個小時的手術中,范阮賢仁將男童小腸裡多達100多條的蛔蟲清除,還發現男童小腸有一部分已壞死,約有70公分,只能將這段小腸切除。所幸男童在手術後,身體已逐漸恢復。針對男童小腸裡有蛔蟲一事,胡志明市第二兒童醫院副院長范玉石(Pham NgocThach)表示,兒童在不乾淨環境生活很容易感染蛔蟲,特別是2歲至10歲兒童;范玉石指出,兒童常常飯前不洗手或是邊玩邊吃東西,手上碰到還有蟲卵的沙子,就會將沙子吃下肚,蟲卵跟著進入體內,慢慢發育成蛔蟲。不僅如此,體內若有大量回蟲,恐怕造成腸道阻塞,引發劇烈腹痛、嘔吐、腹脹和發燒等狀況,腸道阻塞沒有及早發現,還會導致小腸壞死,進而導致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嚴重會致命。因此院方提醒家長,兒童應該每6個月驅蟲1次,更要教導孩子養成飯前和玩耍後用肥皂洗手的習慣,且兒童的食物要煮熟,飲用的水必須乾淨。
女子在路邊攤打耳骨 耳朵竟長出「乒乓球」
愛美是天性,然而若沒有提前做好功課,則可能釀成悲劇。近日,中國河南鄭州有名女子隨便找了個賣耳環的小攤位打了1個「耳骨釘」,豈料打完後不僅頻繁發炎,不到1年的時間耳洞處還長出了乒乓球大小的肉球,最後只能去醫院進行切除手術,但她屬於疤痕體質,所以術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性。據陸媒報導,該名女子起初看到網友分享的佩戴耳骨釘照片,覺得十分好看,即使自己怕痛仍是找到了1個賣耳環的小攤位打了1個「耳骨釘」,豈料耳洞打完不僅頻繁發炎,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耳洞處還長出了1個乒乓球大小的肉球。最後只好去醫院進行切除手術,但醫生也告訴她,由於她屬於疤痕體質,因此肉球有復發的可能性。對此,醫生建議,冬天即將到來,天冷時其實不適合打耳洞,因溫度太低可能會出現凍傷,且穿戴圍巾等保暖物品時也容易觸碰到傷口,導致傷口不易癒合,尤其是耳骨部位,很容易造成凍傷,導致發炎變形,一旦發炎變形可能要終身佩戴義耳。
55歲婦女雙腳無力跌倒 就醫檢查竟是「乳癌末期」骨轉移至脊椎!
一名55歲女性,10年前左側曾罹乳癌,手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前年底開始出現左腳無力症狀,去年中因跌倒就醫,沒想到一檢查竟發現是乳癌末期骨轉移。10年內兩度罹癌讓患者相當沮喪,但在醫師鼓勵下,勇敢抗癌,接受化療合併標靶、手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追蹤中。乳癌細胞骨轉移到脊椎 雙腳疼痛無力臺中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徐天佑指出,患者就醫後,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幫她照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二、三節出現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立即會診乳房外科,「果然在右側乳房發現一顆七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經骨轉移到脊椎,難怪出現雙腳疼痛症狀。」術前化療合併標靶 積極治療存活率高但醫療團隊不放棄,除了神經外科先進行腰椎減壓固定手術,減緩患者雙腳疼痛症狀,乳癌團隊也先替患者進行四個月術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等腫瘤縮小後再進行全乳切除手術,追蹤至今狀況穩定。徐天佑表示,乳癌好發於45至55歲停經後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萬5000人至2萬之間,由於乳癌新藥不斷上市,罹患乳癌患者零期五年存活率達100%,一到二期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都可達90%以上,即使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15%,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患者仍可保有正常生活與品質。乳房或腋下腫塊不輕忽 女性應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徐天佑提醒女性朋友,如果發現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乳房疼痛、乳頭出現分泌物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另國建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呼籲符合資格的女性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日喝2000cc開水「竟取出六顆膽結石」 醫曝原因是這個!
一名58歲的王姓病患,在工作中突然上腹疼痛直冒冷汗,痛在地上打滾,緊急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就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有六顆膽結石,一般外科醫師李博彰立刻進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過約半小時,取出六顆膽結石,最大顆大約1.5公分,病患隔天即出院。李博彰醫師表示,該名病患膽道異常,左右肝管外露於肝臟門脈區,膽囊管連接到右側肝管,而一般正常是連接到總膽管處,讓手術的風險增加不少,因為手術最怕膽道損傷,所以選擇執行3D立體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視野清楚情況下,安全將膽囊管及右肝管分開並切除膽囊,並未造成後續的併發症。李博彰指出,病患之前完全沒症狀,也無疼痛狀況,每天力行喝2000cc的開水,但是因為病患膽道系統異常,膽汁排泄不好,造成膽汁很容易滯留,長期以來,容易造成膽結石,塞在膽囊管出口,造成急性疼痛。李博彰醫師表示,病患屬於先天膽道異常,造成後天膽結石產生,只能透過高階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掃描膽道,才能檢查出來,總膽管和膽囊管是否有異常。李博彰強調,該名病患膽發炎嚴重已經切除,成為無膽之人,但對營養吸收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由於消化脂肪,必須靠膽汁來協助消化,現在膽汁直接排到十二指腸,如果吃了大量脂肪或太油膩,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刺激腸胃道,造成腸胃蠕動過快,容易拉肚子,因此,飲食建議吃清淡一點。另外,雖然是微創手術,傷口大約一公分,但是傷口癒合及縫線吸收需要60到90天左右,如果腹部用力造成腹壓增加,在傷口還沒完全癒合,容易造成傷口撕裂,長久會產生切口性疝氣,可能又要再一次手術處理疝氣,因此,術後建議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千萬不要提重物或重訓。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石英過世/石英享壽82歲女兒林千鈺淚發訃聞 告別式17日舉行長眠三芝真龍殿
資深男演員石英(本名:林忠平)27日辭世,享壽82歲。他過去曾參演多部電視連續劇,包括《鳥來伯與十三姨》、《娘家》、《意難忘》、《夜市人生》等,也入圍過金馬及金鐘,獲得廣泛的認可與肯定。同為演員的女兒林千鈺3日在臉書發出訃聞,指告別式將在11月17日於台北懷愛館(原第二殯儀館)景明廳舉行, 火化後長眠新北市三芝區龍巖真龍殿生命紀念館。林千鈺3日發出父親的訃聞,並在文中說道,「首先感恩這幾日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懷,讓我們知道大家是如此愛爸爸,謝謝大家。你們的關愛,是我們能走出傷痛很大的力量,心雖然痛但我們會節哀,為了爸爸我會好好照顧媽媽跟家人,請大家放心,也讓爸爸能安心離開前往淨土,再次深深ㄧ鞠躬說聲謝謝。」並說明,「特此告知關心我們的親友們,爸爸的人生畢業典禮將在11月17日於台北懷愛館(原第二殯儀館)景明廳舉辦,如蒙送花,請大家以環保為念盡量合送,感恩。」石英的告別式將在11月17日於台北懷愛館(原第二殯儀館)景明廳舉行, 家祭於上午10點30分開始,11點30分進行公祭,火化後長眠新北市三芝區龍巖真龍殿生命紀念館。事實上,石英過去就曾數度在鬼門關前走一回。在2001年,他在肝臟發現腫瘤,進行切除手術後,術後突然出現「猛爆性肝炎」,他一度陷入昏迷,靠著兒子緊急捐肝才救回性命。此前,石英的一對子女也特別發出聲明表示,父親在10月27日下午3點45分自然離世,並未罹患癌症,當時家人都在一旁陪伴。石英的告別式將在11月17日於台北懷愛館(原第二殯儀館)景明廳舉行。(圖/臉書 林千鈺)
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中西醫合療治肺癌 太極養肺法助術後康復
56歲蘇小姐去年初健檢時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發現右肺下葉結節(最大為2cm),懷疑是原發性肺癌。後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診治,施行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右下肺葉楔形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A2期肺癌。術後蘇小姐覺得體虛,呼吸喘促症狀,偶發咳嗽且感覺有痰、只要多說一點話,或者是吹到冷氣就會咳,讓她十分困擾。為改善術後不適,蘇小姐尋求中醫內科馬培德醫師協助,參加馬培德醫師開設之太極拳運動課程。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蘇小姐的咳嗽和呼吸喘促症狀獲得改善,體能與免疫力也獲得提升。另一位63歲柯先生,因持續慢性咳嗽月餘、睡眠中斷、偶爾因劇烈咳嗽出現血絲症狀等不適感,轉至本院胸腔外科求診。從胸部X光影像中顯示支氣管前基底段上方有支氣管腫瘤。在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建議下進行左下肺葉切除手術和左上肺葉楔形切除術,其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B期肺癌。術後出院,柯先生參與三個月的太極拳運動介入來維持或加強肺功能,養成每日規律練習增加心肺耐受性,進而改善日常生活中容易呼吸喘促的症狀。中醫大附醫肺癌多專科團隊負責人涂智彥主任表示,病人接受西醫手術切除、放化療後,治療副作用如切除肺葉可能肺活量會減少、胸悶、氣喘,或因過度害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等,可藉由中醫的輔助治療如氣功、太極拳、吐吶方式(腹式呼吸)等運動,緩解其不適感,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馬培德醫師為術後患者安排輔助性治療計畫,提供術後康復照護,助患者提升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中醫部馬培德醫師表示,肺癌病人在術後肺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適度的運動對體力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益處。肺癌目前最好治療方式是以西醫治療抗邪為主,中醫扶助正氣並減少副作用為輔,修復西醫治療過程中所造成的身體損傷,具有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馬培德醫師補充,以中醫來說,傳統的太極拳運動不但具有運動好處,還可以促使四肢、軀體經絡暢通。太極拳運動在「動的部份」,就是藉著伸展筋骨,達到活絡氣血、神清氣爽的效果。而其最重要「靜的部份」,可增強體內能量,調和五臟,使體內的五行得以平衡,陰陽得以調和,在練習鬆柔沉靜中,逐漸舒緩緊張僵滯的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他強調,希望透過「太極養肺法」讓更多肺癌病人在術後有意願和能力開始從事適合的運動,藉由改善身體活動,進一步增進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47歲婦人腹痛3年!檢查發現4年前手術紗布未取出 輸卵管被迫切除
大陸江蘇一名男子近日在網路上發文爆料,指出自己的母親4年前在當地一家醫院進行手術,結果醫生未將體內紗布取出,導致母親持續腹痛3年,連輸卵管都被迫切除。目前,涉事醫院尚未對於此事作出解釋,指出事件目前正在調查當中,仍不了解事件全面狀況。根據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江蘇連雲港一名男子28日在網路上發文爆料,指出自己的母親2020年時,在東海縣某鄉鎮衛生院做「輸卵管囊腫切除手術」。結果術後持續腹痛3年,多次到大小醫院檢查,卻都找無原因,生活及精神受到嚴重影響。男子透露,直到2023年,母親到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做檢查時,在腹中發現異物,懷疑是腫瘤。沒想到,經過手術取出後,才發現腹中異物是前次手術的紗布,且因為紗布在體內多年,周圍組織結腸及子宮沾黏在一起無法剝離,只能將腐爛的部位組織切除,導致輸卵管也被迫切除。男子表示「這種怪事如今竟發生在我母親身上了!我不知道做手術的醫護人員,你們的責任感和專業能力何在?」並氣憤指出「出了這麼大的醫療事故,院方和主治醫護人員目前都沒有給一個合理的答覆,甚至連個道歉都沒有,真讓人難以接受。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對院方及相關醫護人員問責到底。」對此,東海縣衛健委工作人員在29日回應,表示此事正在調查之中,目前不了解全面情況,調查清楚後會給出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