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
」 老鼠 漢他病毒 高雄 新冠肺炎 伊波拉眼鼻流血怪病襲南亞「發病2週奪命」 巴基斯坦累積2死頒緊急狀態
日本近期爆發嚴重「食人菌」疫情,從今年1月到現在,才短短的5個月就超過977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無獨有偶,南亞的巴基斯坦近日爆發致命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haemorrhagic fever, CCHF)疫情,目前已導致兩人喪命。巴基斯坦爆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疫情,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圖/達志/美聯社)《每日星報》等外媒報導,這起疫情發生於當地第三大城市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感染CCHF病毒後死亡的兩名受害者,分別是哈茲羅(Hazro)的屠夫伊姆蘭(Imran),以及來自Jund地區的婦女基蘭(Khiran)。報導稱,兩名病患染上CCHF後,出現關節疼痛、頭痛、嘔吐及眼睛出血等症狀,隨著病況發展,也可能惡化為嚴重流鼻血、大範圍且嚴重的瘀傷,並分別在5月3日和5月18日於貝娜齊爾布托醫院(Benazir Bhutto General Hospital)病逝。巴基斯坦爆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疫情,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圖/達志/美聯社)據了解,CCHF是一種病毒性蜱蟲(tick)傳染疾病,其媒介為蜱類,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患者死亡率約為30%,且可能在發病2周內不治,去年法國就曾在蜱蟲發現這種病毒,所幸當地暫時未發現人類感染的本土病例。兩人死亡後,阿托克(Attock)和其他地區頒布緊急狀態,所有被帶到拉瓦爾品第及附近牲畜市場的祭祀動物都必須接受嚴格檢查,任何感染病毒或有皮膚腫塊的動物將被禁止進入市場。CCHF是一種病毒性蜱蟲(tick)傳染疾病,其媒介為蜱類。(圖/達志/美聯社)拉瓦爾品第畜牧部透露,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同時緊急設立檢查站「全天候確保所有市場的動物的健康與衛生」,當局已在多個地點設立了檢查站,並將駐紮在11個市場,全天確保所有市場的動物的健康與衛生,另外呼籲民眾盡可能不要帶兒童前往市場。巴基斯坦官方也提醒民眾,在購買祭祀動物時,最好避免攜帶兒童前往市場,並盡量穿著淺色衣服、避免觸摸動物、塗抹驅蟲藥,以免感染CCHF病毒。CCHF是一種病毒性蜱蟲(tick)傳染疾病,其媒介為蜱類,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巴基斯坦爆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疫情,藉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種動物、家畜甚至是人類,為阻疫情擴大失控、展開大規模行噴灑和清潔作業。(圖/翻攝自X)
他徒手抓老鼠成高雄首例漢他個案 衛生局已抓到3隻錢鼠
高雄市出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個案,為60多歲男性,從事冷凍廠工作,1月16日起出現發燒、頭痛、畏冷盜汗、疲倦全身無力、腹瀉、食慾不振、茶色小便等病狀,至診所就醫症狀未緩解,1月18日至醫院就醫採檢通報,經二次採檢,於今(2)日經中央綜合檢驗結果研判確診,為今(113)年高雄市首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個案目前已康復出院。根據個案表示,曾於去年年底在工作地以鼠籠捕鼠時,未戴手套徒手抓鼠及且未戴口罩,研判個案可能於工作地點遭感染,同職場接觸者2人目前無症狀,已採檢送驗。衛生局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緊急防治工作,針對個案居住地、工作地進行鼠跡調查、鼠籠監測、環境消毒及滅鼠工作,截至昨(1)日,居住地及工作地各捕獲3隻錢鼠。衛生局說明,漢他病毒症候群為感染漢他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帶有病毒的鼠類等囓齒類動物傳染給人類,人類一旦吸入或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微粒、污染物,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潛伏期約5至42天(平均約2周),主要感染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衛生局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三不措施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應隨時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清理環境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措施之使用,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應戴口罩、防水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市售漂白水1:10稀釋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衛生局也提醒市集商場等營業場域所有人、管理人及使用人應落實漂白水環境消毒並務必將食物密封加蓋收妥。相關資訊請逕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全球資訊網/漢他病毒出血熱專區查詢。
比你所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倡議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
新冠病毒的疫情發展至今,病毒突變又突變,已進展到JN1,在美國每天重症進院多達2萬人,而歐洲國家新冠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JN1、omicron variants占了主要地位且呈現上升趨勢,美國TIME(時代)雜誌2023年12月7日報導疫情持續延燒發展,記者Jamie Ducharme文中說明得COVID後的人,免疫系統受傷害而更容易受其他病原攻擊,是否新冠廣泛地弱化了人體免疫力?還是新冠增加了發炎反應,造成只要輕微感染,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令人感覺或經歷大病一場。按WHO之前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一些症狀可能長達1年以上,在台灣約有20萬人,在英國全國的統計數有150萬人出現這個症候群超過4週。而在2021年8月發表的有關1276名住院患者追蹤6-12個月的報告,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從68%降到49%,疲勞或肌無力從52%降到20%,但出院12個月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高,故有一項研究報告宣稱應注意、觀察、追蹤25年,以能早期發現有症兆或無症兆發炎反應造成的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進而使不健康老化的患者增加。不健康老人人口的攀升,會產生許多公衛或長照健保負擔的問題,宜及早預防並教育病患或大眾,尤其是提高大眾對無症兆發炎反應的警覺性。將於2024年1月發表於Lancet(刺胳針)的一篇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死亡率比過去高,其前5年(不含2020年)與2023上半年的比率是7.2%比8.6%,尤其是心臟原因造成的死亡,和小於49歲的年輕人死亡率在增加,新加坡及WHO其他國家的報告也有類似的情況。非營利組織PHMPT在去年9 月於美國德州北部地區區域法院控訴FDA,質疑FDA隱瞞輝瑞等藥廠對2019年新冠疫苗的相關數據,2023年3月1日法院裁定FDA敗訴而公布了第一批副作用,內容多達9頁,包括紅斑性狼瘡、急性腦脊髓炎、心臟驟停等,在參加試驗的46000中有42000人有不良反應,其中1200人死亡。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然免疫力優於現今疫苗免疫力的保護再感染達13倍之多,而症狀發生則少於27倍。其實在2021年9月13日Nature(自然醫學)期刊刊登的網路文章,在標題就指出,病毒引起的內源性老化機制,是驅動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目標。由病毒引發的衰老化和其他原因引發的衰老化幾無二致,同時也伴隨衰老相關的分泌表現型細胞(SASP),包括分泌的前發炎細胞激素、細胞外模型(矩陣)活性因子、前趨凝媒介物,而在COVID-19病患的呼吸道黏膜可發現老化的標記及SASP因子在血中的濃度上升。一些抗衰老的藥物可選擇性去除病毒引發的衰老細胞(VIS),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抗衰老藥物使用於新冠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患,但在染疫的患者中,有人症狀輕,有人症狀重,似乎闗鍵在細胞激素的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的速度。在出血熱的動物實驗中,如先打干擾素,則病毒容易禁絕,由此可見干擾素有助於預防受到感染,等病毒在血管中蔓延開來才施打就來不及了。而人體正常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干擾素,其反應路徑是經由自然免疫反應(Innate)而非適應免疫反應(Adaptive),而現行所研發的疫苗是由適應的免疫效應產生抗體,有其必然的副作用。經由鼻黏膜或呼吸道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可以對抗或阻斷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提升干擾素的生活飲食介紹中,綠茶或紅茶,一天如喝5杯,可增加干擾素分泌5倍,故專家們都鼓勵、主張自然免疫力的提增。因此,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的目的在於:1、早期診斷、早期去除體內殘存的病毒。2、避免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反應的疾病。3、避免不健康老化人口的上升造成家庭、國家財務的負擔。4、維護國人的健康,教育國人40歲以後注意抗老化的作為。5、避免醫療的浪費。6、讓全民健保回歸正軌,阻止社會醫療化。7、提供真正的預防醫療。
小黑蚊其實「不是蚊子」! 疾管署揭2種傳播登革熱病媒蚊
隨著夏季氣溫不斷飆升,偶爾還會伴隨午後雷陣雨,登革熱疫情也持續升溫,國內上周更新增125例本土個案,台南就占8成以上。對此,疾管署也提醒,在山區非常常見且咬人很痛的「小黑蚊」並不是蚊子,也不會傳播登革熱,真正會傳染登革熱疫情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圖/疾管署)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圖/疾管署)台灣每到夏季,伴隨著午後雷陣雨和颱風,總是容易讓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等病媒蚊孳生,尤其南部更常成為登革熱重災區。對此,疾管署也發布了一系列消息,教導民眾如何辨別病媒蚊、有效清潔環境及避免病媒蚊孳生。疾管署指出,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人會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且病媒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亦會被病毒感染,此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其中「白線斑蚊」分布於全台海拔1900公尺以下的區域,棲息習性以戶外為主,偏好地點為植被多的環境,由於北、中、南都有白線斑蚊的蹤跡,因此無論在哪都可能被傳染,民眾在戶外活動時,務必注意防蚊措施。至於「埃及斑蚊」,則主要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近年監測顯示並無向北擴散的跡象,棲息習性則是容易進入室內,且吸血時「非常靈敏」,因此就算不出門,也可能感染登革熱,造成在家中活動時間較長的小孩與長者,更容易透過埃及斑蚊感染登革熱,且長者還容易發展成重症。對於病媒蚊如何防治?疾管署則特別提醒民眾,務必落實防蚊「3不措施」,消滅病媒蚊,遠離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威脅,以確保你我的健康。首先是清除家戶內外病媒蚊孳生源,例如貯水桶、水缸、花瓶、花盆、水盤、廢輪胎、空瓶、空罐等等;接著就是不讓蚊子進入屋內,包括設置紗窗、紗門,並經常檢查補修,或是在室內點燃蚊香驅蚊、噴灑殺蟲劑或置放電蚊燈。最後當然就是不讓蚊子叮咬,尤其早上9時至10時及下午4至5時為斑蚊叮咬的2個高峰期,請儘量避免到戶外樹蔭、草叢等陰暗處所逗留。出門時也請穿著淡色的長袖衣褲,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液(膏)。睡覺時也可以懸掛蚊帳,減少遭受蚊子叮咬的機會。至於現在非常常見的「小黑蚊」是否為病媒蚊的一種?疾管署則解釋,其實小黑蚊不是蚊子,而是名叫「臺灣鋏蠓」的吸血昆蟲,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小黑蚊會傳播任何疾病。而小黑蚊常常出現的高峰期,大約落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之間,雖然沒有傳播疾病的疑慮,但也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常常出沒的範圍則是樹蔭下、走廊、涼亭、庭院及廟口、遊樂場等處,雌蟲會在交配後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等待吸血,與蚊子的習性、種類完全不同。
高雄首例「漢他病毒」!50多歲男工作地附近竟捕獲23隻老鼠
高雄市衛生局今日公布高雄第1例漢他病毒個案,也是全國第3例個案,苓雅區的50多歲從事木工的男性5月24日起陸續出現高燒、頭痛、背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經衛生局到男子工作地附近發現有大量老鼠足跡,並在周圍捕獲23隻老鼠,研判是工作時感染病毒。5月27日至醫院通報,個案經治療後目前已出院返家休養。高雄市50多歲獨居男性平時從事木工工作,平日就家中、工作地2地往返,男子5月24日起陸續出現高燒、頭痛、背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防疫人員於5月27日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緊急防治工作,針對個案工作地、居住地及周邊環境進行漂白水消毒、滅鼠、衛教宣導及環境整頓。也針對居住地、工作地進行鼠隻密度監測,截至8日,防疫人員在個案工作地周邊共捕獲23隻老鼠且伴隨發現大量鼠跡,研判個案可能於工作地點遭感染,同職場接觸者1人無症狀。衛生局提醒,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常存在於老鼠唾液、糞便及尿液中,人類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吸入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的揚塵或接觸鼠類分泌物、排泄物或被鼠類咬傷而感染。漢他病毒出血熱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2個月,主要症狀發燒、頭痛、背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發病後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衛生局表示,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未收妥的食物容易引來鼠類覓食,而倉庫、儲藏室等雜物堆積的空間則提供老鼠窩藏的空間。呼籲民眾平時應落實環境管理,妥善處理廚餘、收妥食物、避免堆置髒亂雜物,而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尤應重視並落實環境衛生。民眾執行環境清理時,如發現鼠類排泄物,建議先佩戴口罩、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比例混合),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以降低感染風險。
致死率最高88%!馬堡病毒在非洲國家爆發 9確診與20可疑病例全死亡
非洲赤道幾內亞、坦尚尼亞等國家近期正面臨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的肆虐,其中在赤道幾內亞確診的9名病例目前均已死亡,另外有20例疑似病例患者也死亡。目前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已經派員前往當地防堵疫情。根據《Fox News》報導指出,西非赤道幾內亞於2月通報境內出現首例馬堡病毒感染者,這是一種與伊波拉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filovirus)的病毒性出血熱,截至目前為止累計9例確診案例、20例可疑案例,而所有個案均全數病逝。而在東非的坦尚尼亞也出現8名確診案例,其中有5名個案已經身亡。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感染馬堡病毒初期症狀為突發高燒、嚴重頭痛與倦怠、肌肉痛等;發病後3至5天後全身開始出現紅疹,伴隨嚴重腹瀉、腹痛、噁心感及嘔吐;腹瀉可能持續一周。在這個時期病人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且嗜睡。在發病後5至7天起,病人會有嚴重出血現象,除嘔吐物及糞便帶血外,牙齦、鼻、陰道及靜脈採血處亦可能有自發性出血。而高燒依舊持續,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出現意識不清、易怒或攻擊性行為。死亡個案多於發病後8至9天,因嚴重失血及休克而死亡,個案致死率約在24%至88%。報導中也指出,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目前已經針對赤道幾內亞、坦尚尼亞的旅客發出警告,呼籲避免與病患接觸,因為馬堡病毒可以透過接觸死亡患者的血液、體液、受汙染物來傳播,以及透過蝙蝠等動物途徑傳播。與此同時,CDC也宣布已經派遣相關研究人員前往疫情爆發國家,目前至少有9名CDC工作人員在赤道幾內亞國家成立實驗室,正在進行篩檢、識別與病例追蹤等工作,協助當地國家來防堵馬堡病毒的蔓延與爆發。
4生肖「驚蟄」要小心著涼感冒 專家建議這樣吃顧整年健康
2023年3月6日04點37分,節氣進入「驚蟄」,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此時時節正式進入了春季,如果春天沒有調養好身體,那麼到了年中或年尾身體各器官就會出現不適的症狀,而兔、羊、雞、豬這4個生肖在此時節要特別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最重要,另外,絕對不可參與危險性的活動,慎防引起血光之災。楊登嵙教授解釋,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象徵萬物萌發之景象,也就是說,時節正式進入了春季。春季是一年的開始,微生物、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所以他提醒民眾要注意飲食衛生,戒吃生冷,如果春天沒有調養好身體,往後一年就特別容易生病,楊登嵙教授以下就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驚蟄」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如果春季沒有把肝保養好,全身的氣血就會發生紊亂的現象,其他臟腑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尤其對脾、胃、消化系統的傷害。因此,此時的飲食調養尤其重要。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並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與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肉、蛋、牛奶、鴨血、蘆薈、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感冒咳嗽,可多吃梨子。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二、衣氣溫忽冷忽熱多變化,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最重要。三、住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變暖,容易感到困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屬肝病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四、行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於身體健康。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入睡。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可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於入睡。五、育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身體的舒展和放鬆,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六、樂外出踏青、郊遊、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
赤道幾內亞爆發「馬爾堡病毒」釀9死 WHO警告:目前已派員協助
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發出警告,指稱赤道幾內亞首次爆發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目前在赤道幾內亞西部的基埃-恩特姆省(Kie-Ntem)已經有9人染疫後喪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最新公告表示,赤道幾內亞衛生局在向WHO所屬的塞內加爾巴斯德研究所發送病毒樣本後,其中檢驗出病毒陽性反應。而赤道幾內亞當地除了有9人因為染疫身亡外,另外還有16名疑似病例,這些患者都出現發燒、疲勞、嘔吐和腹瀉等症狀。目前WHO已經在當地受影響區域派出先遣部隊,以便進行追踪接觸者、隔離並為出現疾病症狀的人提供醫療服務。目前WHO也在運送用於檢驗樣本的實驗室帳篷、與相關設備,其中包含了一套病毒性出血熱試劑與可供 500 名衛生工作者使用的個人防護設備。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莫帝(Matshidiso Moeti) 表示,馬爾堡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有賴於由於赤道幾內亞當局在確認該病方面迅速果斷,這也讓WHO的行動得以迅速全面展開。公告中也指出,馬爾堡病毒病是一種引起出血熱的高毒力疾病,與伊波拉病毒屬於同一家族,病死率高達88%。感染馬爾堡病毒後出現的症狀有高燒、嚴重頭痛和嚴重不適,許多患者會在7天內出現嚴重的出血症狀。而目前馬爾堡病毒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透過口服或靜脈輸液補液、針對特定症狀進行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該病毒主要是透過果蝠傳染給人類,而病毒也能透過受感染者的體液、直接接觸在人類之間傳播。WHO表示,馬爾堡病毒疫情自1967年首次爆發以來,已經有10多次疫情發生,大部分都是在非洲東部、南部爆發,而赤道幾內亞是首次爆發該疫情。根據WHO資料顯示,過往疫情爆發時,當地死亡率介於24%至88%之間。
今年首例!漢他病毒於中部現蹤 30多歲女眼窩痛又發燒
疾病管制署今(10)日公布國內今(2023)年首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病例,為中部30多歲女性,同住家人曾於去(2022)年11月確診漢他病毒症候群,當時該案接觸者採檢結果均為陰性。近期無旅遊史,主要活動地為工作地及住家周邊,工作時常接觸鼠類,且日常活動可能接觸野鼠排泄物。1月15日起陸續出現眼窩痛、發燒、腹痛等症狀,1月16日至醫院就診,醫生開立退燒藥後返家休養,1月17日因症狀未改善,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檢查發現血小板偏低、肝指數偏高,經通報檢驗確診漢他病毒感染,目前狀況已穩定出院;相關接觸者共9人,其中2人發燒,7人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各項疫情調查,安排接觸者採檢送驗,前往個案住家周邊進行捕鼠作業釐清可能感染源,並進行民眾衛教等防治工作。疾管署統計,國內去(2022)年累計5例漢他病毒症候群確診病例,個案居住地為台北市(2例)、新北市、高雄市、彰化市(各1例),自2011年起累計41例,性別以男性30例(佔73%)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29例(佔71%)為多,其中1例境外(感染國家為印尼)。疾管署表示,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經由吸入或接觸遭帶有漢他病毒鼠類排泄物或分泌物(包括糞、尿、唾液)污染之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有病毒的嚙齒類動物咬傷而感染,經由人與人接觸傳播的機會極低。漢他病毒症候群依臨床症狀分成「漢他病毒出血熱併腎症候群」及「漢他病毒肺症候群」2類,其中出血熱感染後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疾管署呼籲,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做好環境清理,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躲藏的空間。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應先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另為避免病毒飛揚於空氣造成傳播,請使用清除污物之拋棄式紙巾、抹布或舊報紙清理,再以垃圾袋密封後丟棄。
殺蟲劑沒效了? 日研究警告:亞洲出現「抗藥性強1000倍」蚊子
新的研究警告,在亞洲部分地區,傳播登革熱和其他病毒的蚊子對殺蟲劑的抵抗力越來越強,迫切需要新的方法來控制它們。衛生當局通常在蚊子出沒的地區噴灑殺蟲劑,抗藥性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問題,但問題的嚴重性尚不清楚。法新社報導,日本科學家葛西真治(Shinji Kasai)和他的團隊檢查了來自亞洲幾個國家以及非洲迦納的蚊子,發現一系列突變使一些蚊子幾乎不受流行的如氯菊酯殺蟲劑(permethrin)的影響。葛西真治說,「在柬埔寨,超過90%的埃及斑蚊具有導致極高抵抗力的突變組合。」他發現,一些蚊子變異株具有強1000倍的抗藥性,而之前看到的是強100倍。這意味著通常可以殺死樣本中幾乎100%的蚊子的殺蟲劑水平只能殺死大約7%的昆蟲,即使劑量增加10倍,也只能殺死30%的超級抗藥性蚊子。葛西真治說,「我們在柬埔寨和越南的蚊子身上發現的抗藥性程度完全不同。」抗藥性突變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仍然是個謎,但葛西真治正在亞洲其他地方擴大研究,並檢查來自柬埔寨和越南的更多最新樣本,看看2016年至2019年研究期間是否有任何變化。葛西真治說,「我們擔心,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的具有突變的蚊子會在不久的將來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在那之前,我們得想辦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登革熱可引起出血熱,估計每年感染1至4億人,但超過80%的病例為輕度或無症狀。目前已開發了幾種登革熱疫苗,研究人員還使用了一種能使蚊子絕育的細菌來對付這種病毒。但這兩種選擇都離根除登革熱很遠,而且埃及斑蚊會攜帶其他疾病,包括茲卡病毒(Zika virus)和黃熱病(yellow fever)。在白線斑蚊中也檢測到抗藥性,但抗藥性較低,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它傾向於在戶外覓食,通常以動物為食,接觸到殺蟲劑的機會少於埃及斑蚊。抗藥性水平不同,來自加納以及印尼和台灣部分地區的蚊子仍然相對容易受到現有化學物質的影響,尤其是在較高劑量的情況下。但研究表明,常用的策略可能不再有效。新南威爾斯州健康病理學和雪梨大學副教授兼蚊子研究員韋伯(Cameron Webb)直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目前的殺蟲劑配方可能無法控制主要害蟲的數量,需要新的化學品,但當局和研究人員還需要考慮其他保護社區的方法,包括疫苗,其他選擇則是包括加大力度清除繁殖地。
睡覺疑遭「老鼠咬破頭」伸手一摸全是血 男傻眼:馬上領養一隻貓
大陸陝西一名男子日前在家睡覺,突然覺得耳朵痛,感覺脖子也一陣涼涼的感覺,沒想到伸手一摸竟發現手上全是血,猜測自己是遭老鼠咬,不僅耳朵多了幾個傷口,就連後腦勺也被破了。綜合陸媒報導,近日陝西西安一名高先生在家睡覺時突然覺得耳朵疼,感覺脖子有點涼涼的感覺,伸手一摸,竟發現手上全是血。高先生表示,自己耳朵被咬了幾道疤,後腦勺也破了,當時發現枕頭旁邊有一顆老鼠屎,就想到家裡老鼠多、很猖獗,猜測自己是被老鼠咬了,隨後他也去醫院打了破傷風和狂犬疫苗,過幾天再去打出血熱疫苗,目前他已經去親友家領養了一隻貓。消息曝光後引起熱議,網友紛紛留言「之前租的地方老鼠猖獗,甚至把我抱來的貓咬死了」、「小時候被老鼠咬過耳朵…第二天還想咬我…被我媽一腳踩死了…從此之後我只喜歡貓…因為貓抓老鼠」、「這得睡的多死才會被咬成那樣」、「頭皮發麻,老鼠竟然生啃活人」、「我感覺頭皮發麻了」、「你們忘了哆啦a夢為什麼沒有耳朵了嘛」、「這睡的得多死?沒痛覺嗎」。
恐怖怪病「眼鼻流血到斷氣」致死率40% 英國、西班牙出現案例
全球恐怖怪病一波接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猴痘疫情才剛爆發之際,又驚傳「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在伊拉克發跡,近日就連英國、西班牙也接連出現病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該疾病主要是由俗稱「壁蝨」的蜱蟲傳播,且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發病後會造成患者內外嚴重出血,死亡率高達40%,染疫者可能在短短7天內,因為「鼻血狂流」到失血過多而死。綜合《獨立報》與「路透社」報導,繼伊拉克之後,英國、西班牙也接連傳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例。西班牙一名中年男子日前出現高燒、眼睛出血症狀,被緊急用直升機從萊昂一間當地醫院轉送至他處大醫院接受治療;根據當地衛生局表示,該名男子目前情況還算穩定。此外在今年3月初,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也確認當地一名女子感染「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不過該國首席醫療顧問霍普金斯(DrSusan Hopkins)指出,此種疾病不會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因此對公眾的總體風險非常低,且英國衛生安全局和國民保健署(NHS)有完善、健全的感染防控程序來處理相關個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是由蜱蟲傳播的布尼亞病毒導致的疾病,病毒宿主包括野生和家養動物,包括牛、綿羊、山羊等,因此感染病例常出現在屠宰場、牧場等處,而病毒通常在巴爾幹爸島、中東地區、非洲,以及亞洲北緯50度以南國家中流行,先前西班牙、土耳其僅出現過極少個案,英國本土至今也僅有3例。
正妹網紅血壓崩跌剩70+昏睡不醒 親口認了患罕見疾病
馬來西亞的正妹網紅韓曉噯,因為擁有天使的臉孔與魔鬼身材,加上言談幽默風趣,讓她網路人氣不小。不過她近日在社群分享自己入院吊點滴的照片,還透露自己病了一個星期,不但反覆發高燒、血壓狂跌到70上下,甚至一度昏睡不醒,還鬧出她已經離開人世的烏龍,讓她又好氣又好笑。後來她坦言自己罹患了罕見的「病毒性出血熱」,目前還在治療中,但她會好好照顧自己,請粉絲們放心。近日韓曉噯在IG上發了限動,表示自己最近工作一直在感冒發燒,到醫院檢查,但沒有驗出感染新冠肺炎或任何流感,直到最近才終於查出病因,證實她罹患了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不過韓曉噯也說,一般人罹患病毒性出血熱,症狀都比較輕,她會突然發燒、血壓變低,甚至會昏睡不醒,但她仍樂觀表示「對於這病毒的了解,大概就是名字很帥」,還開玩笑說:「老天爺有本事,下次讓我進醫院是因為懷孕」。而還在努力養病恢復健康的韓曉噯,生病消息還鬧出烏龍,有許多網友以為她因病不幸離世,傻傻的在馬來西亞媒體「China Press中國報」報導底下,瘋狂留言「南無阿彌陀佛」、「RIP安息」,讓她哭笑不得回覆:「感謝大家,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大家的阿彌陀佛可以去家附近的神廟拜一下,或去佛堂靜坐一下」。
確診亡火化爭議⋯陳時中秀公文:沒有變過 估6月10日疫情反轉
確診者死亡24小時內需火化爭議,指揮官陳時中今(5日)表示,有關遺體的處理到現在都沒有變過。對於疫情趨勢,陳時中分析,6月10日到月底前整體病例數會往下降。現場記者提問,去年6月8日副指揮官陳宗彥說,24小時內要火化,對此立委質疑,標準到底是哪一天,指揮中心沒有說清楚;另外,新北市政府認為說,一樣是第五類法傳,可是伊波拉規定24小時內火化,新冠卻只有寫儘快,希望可以把火化時間明定下來,讓地方有所依據。對此,陳時中回應,兩者狀況完全不同,不同傳染病就有不同處理的方式,所以大家不要說為什麼這個傳染病處理方式跟那個傳染病方式不一樣,一定會不一樣,根據它的傳染力、致死率以及對社會危害情況,當然每個傳染病都會不一樣。針對火化一事,陳時中指出,一開始時候其實有兩邊的想法,有家屬希望時間稍微久一點,但殯葬業者也很擔心這樣高傳染力的遺體,放在殯儀館相關會所裡面,會增加染疫風險;而第一時間到現在跟大家講的都是一樣的,第五類傳染病需要24小時內通報,至於新冠肺炎要求要火化,深埋要報准,時間上是儘速,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的態度,到了今年5月31日特別再行文。陳時中表示,2020年1月15日就有公告,公告中很清楚提到,在處理是儘速火化為原則,若因宗教等因素不得火化,可報請地方主管單位核准後,依傳染病防治法施行細則,儘速深埋。陳時中強調,有關遺體的處理到現在都沒有變過。陳時中說,「我發覺有些電視台或有一些是誰我不知道,我有看到,他們拿著這個文來做一些,我不知道是沒有看懂,還是故意這樣來做,但我確實承認這個文很容易讓大家誤解。」他指出,2021年5月26日出現相關爭議,所以又再重申了一次,這次這個文最主要是要做第五類的病人處置措施,只有在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大家知道現在有居家照護,去年有思考到這點,所以處置改為「必要時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或指定處所施行隔離治療或其他必要之處置」。陳時中表示,這文剛好把第五類,後面寫24小時要處理,可第五類有很多種,這第五類是指裂谷熱、馬堡性出血熱、伊波拉病毒等,這裡面都是規定24小時要入殮火化,但對新型的、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跟原來的沒有變,一樣是儘速,並沒有定時間。針對疫情趨勢,陳時中回應,端午節帶來一波確診可能性不高,6月10日到月底整體病例數往下降是確定的,當然致死相關減少會跟著而來。
繼新冠、猴痘…又有怪病! 伊拉克冒「克里米亞剛果熱」 恐鼻血流到斷氣
就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日前才剛爆出猴痘(Monkeypox)傳染病之際,現在又驚傳,由蜱蟲(tick)為傳播媒介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hemorrhagic fever),悄悄在伊拉克病例掀起流行,伊拉克通報上百起類似病例。據悉這個疾病的致死率高達40%,染疫者可能在短短7天內,就會「鼻血狂流」到失血過多斷氣死亡。根據《法新社》報導,引述世衛組織(WHO)資料指出,今年光是伊拉克,就通報了111起「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的病例,其中19人因此死亡。「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最近盛行於亞洲、非洲和東歐,這個疾病主要是由俗稱「壁蝨」的蜱蟲傳播,屠宰場是最容易感染的場所,該疾病的發生,主要在於宿主在被叮咬後,將此病毒傳染給人類或其他牲畜,由於這種病毒沒有研發疫苗預防,發病會造成人體內外嚴重出血,尤其是流鼻子,死亡率最高可達4成。世衛組織也提出報告指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除了透過血液傳染,包括密切接觸分泌物、器官、體液等,也都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法新社報導,由於這疾病目前還沒有疫苗,若不小心染疫,患者可能出現疲勞、頭痛、血尿,甚至是失血過多,還可能出短時間流鼻血流到死亡的危機。
二度確診症狀更嚴重? 羅一鈞給答案曝「高風險族群」:機會比較高
本土疫情嚴峻,確診數不斷創新高,今(12日)新增65385名本土以及17例死亡。由於過去曾出現二次染疫的情況,外界好奇如果再度確診,會有什麼症狀,是否會更嚴重,兩者會有什麼差別?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做出回應了。羅一鈞指出,有些傳染病二度染疫風險會比較高,比如登革熱,如果再度感染,會增加出血熱之重症和死亡的風險,但是感染新冠後發現,二度感染會比前一次症狀輕微,多半是屬於很輕微或無症狀的狀況,因為還有先前的保護力,目前沒有觀察到二度染疫會比第一次染疫症狀更嚴重,或是加重先前的病症,都有待觀察。至於哪類人可能會二度染疫?羅一鈞解釋,沒有特別說哪一類人比較容易,其實還是和生活及工作上的暴露風險有關,如果常常會接觸不特定的人士,就是屬於染疫高風險族群,或者是醫護或邊境工作,也是容易暴露在有病毒的風險下,二度染疫的機會就會比只有染過一次的人機率高。染疫風險與生活和工作有關。(示意圖/侯世駿攝)另外,有網友在藝人陳嘉行(焦糖哥哥)臉書留言要積極染疫,陳嘉行贊同回應:「是,只是我猜政府沒辦法講這麼明白,這樣講絕對被操作,但是懂的人就懂」。針對此說法,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在整體社會的抗疫,不希望一下子疫情太大,造成醫療壓力,但如果對個人而言,因為病毒已經輕症化,「請大家也就小心,但不用太緊張啦,戒慎不恐懼」,儘量不要得,但如果得了,把身體照顧好就好。
英國婦遭蜱蟲咬罹患「類伊波拉出血熱」 致死率高達40%
西非地區2014至2016年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病毒疫情,曾導致至少1.1萬人死亡,超高致死率與傳染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致命病毒」。令人擔憂的是,英國一名婦女日前被診斷出罹患「類伊波拉出血熱」疾病「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致死率高達40%,幸好科學家發現,此種疾病主要透過蜱蟲傳染,不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根據《鏡報》報導,英國一名婦女近日被劍橋大學醫院診斷患有「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CHF),目前正在倫敦皇家自由醫院接受治療;該病有40%的死亡率,感染後將出現與伊波拉出血熱類似症狀,幸好其病毒主要是由蜱蟲傳染,不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對公衛的影響較低。這名婦女先前去過中亞地區,醫院正在努力聯繫與其接觸過的民眾,以便對此疾病傳播情況進行評估。據了解,此案已經是英國第3例CCHF已知病例,先前2例分別發生於2012與2014年,不過都沒有造成傳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CCHF致死率相當高,若未積極治療,通常在感染2週後患者就會死亡。而此種疾病最早於1944年在克里米亞被發現,因此最初被命名為「克里米亞出血熱」,不過在1969年,專家發現其病原體在1956年也於剛果被發現,因此遂將疾病名稱改為「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亦表指出,CCHF通常由蜱蟲傳播,不過病毒也可透過接觸染疫動物血液傳染給人類,2種傳播方式潛伏期不同,遭蟲咬潛伏期通常為1至3天,接觸受感染動物血液則通常在5至6天會發病,最長則為13天。染感該疾病時,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痠痛、頭暈、肌肉痠痛、眼睛痠痛與畏光,還有可能出現噁心、腹瀉嘔吐、喉嚨痛,同時伴隨強烈的情緒波動與意識混亂,由於此疾病死亡率高,一旦病毒出現大流行,將對公共衛生、醫療資源造成嚴重打擊。
西安疫情再起235人確診急封城 超級傳播鏈揭曉…他1傳51人
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中國大陸陝西省西安市遭到疫情重創,最近2週就累積超過235例確診個案,當局決定硬起來,自23日午夜0點開始實施封城。《北京日報》整理連日西安確診個案傳播路徑,發現本月15日的確診個案「病例2」,成為這次最大的傳播中心,而與他有所接觸、在16、17以及21日發現的確診個案成為次中心,而這條傳播鏈確診病例達到51人。《北京日報》梳理這次的西安傳播鏈後發現,在目前可以找到關聯的病例中,本月15日新增的「病例2」成為最大傳播中心,其密切接觸者,分別為15日的病例1、病例3;16日的病例1、2、4,以及17日的病例3,與21日的病例1,共7名感染者,成為傳播次中心,而後其他染疫者再傳染給其他人,這條傳播鏈共有51人遭感染。根據陝西省衛健委之前的通報顯示,本次西安傳播鏈中心、15日發現的病例2居住在西安長安大學本部家屬院,曾在4日下午2點至5點,自行開車前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活動,到過機場T3航站樓及其正對面露天停車場、2樓候機大廳、值機櫃檯附近洗手間。除了新冠肺炎,西安近期還遭到出血熱襲擊,該種疾病主要透過老鼠傳播,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當地甚至還傳出,吃「草莓」會感染出血熱的說法,專家學者只好趕緊出面澄清;由於西安是大陸半導體、汽車、設備製造、新能源重鎮,如今因為疫情再起封城,市場也擔憂恐怕會引起另一波晶片、汽車產業供應鏈危機。陝西省西安超級傳播鏈示意圖。(圖/翻攝自《北京日報》)
「新冠肺炎+出血熱」夾殺西安 民眾瞎傳吃「草莓」會染出血熱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中國大陸陝西省西安市也遭到疫情重創,最近2周累積270例確診個案,也讓當局決定硬起來,實施封城計畫,從今(23日)午夜0點時,全市大約90個社區已進行封閉管理。而除了新冠肺炎,西安近期還爆發透過老鼠傳播、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的出血熱,兩種疫情相互夾殺,網路上甚至出現「吃草莓會得出血熱」的離譜謠言,讓學者急著跳出來澄清,出血熱主要傳播途徑是鼠傳人,吃草莓和出血熱並無直接關係。正當西安市為了防堵新冠疫情蔓延,緊急實施封城計畫,其實當地最近也相繼接診多例出血熱病例。西安疾控微信公眾號18日就發布,西安市自發現第一起出血熱病例以來,一直都是出血熱發病的熱門城市,而出血熱的主要傳染源,是黑線姬鼠,主要傳播方式為鼠傳人,人傳人的方式較為罕見。至於當地流傳,吃草莓會染上出血熱的說法,根據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束勝表示,正常的草莓產地,只要當地沒有鼠疫,草莓就不太會攜帶漢他病毒,因此,吃草莓和出血熱沒有直接關係。草莓是否會沾染漢他病毒的關鍵,在於草莓產地是否存在大量帶著病毒的老鼠,以及草莓有沒有被帶病的老鼠咬,或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老鼠排泄物。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所主管醫師王笑辰指出,即使草莓被攜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但只要吃草莓之前,經過適當浸泡和清洗,草莓沒有達到足夠的病毒量,就不足以會造成感染,但如果直接吃沒清洗過、又帶著病毒的草莓,就可能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
北市30多歲男性確診漢他病毒 全國累計9例
漢他病毒出血熱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未料台北市29日公布1起確診病例,個案為30多歲男性,這也是北市今年第2例,截至29日,累計確診已9例。台北市29日公布1起確診病例,個案為30多歲男性,這也是北市今年第2例,截至29日,累計確診已9例。(圖/Pixabay)根據北市衛生局指出,這起個案近期曾發現有老鼠出沒,13日時因發燒、腹瀉等症狀就醫確診,目前仍在治療中,另外已確認同住接觸者2人以及職場接觸者30人無疑似症狀。目前衛生局已進行疫情調查和衛教等防治措施,並針對相關地點,從29日至31日共三日佈放鼠籠,如有抓獲將進行檢驗,並預計於11月1日進行周邊環境清消。衛生局提醒,居家防鼠3絕招「不讓鼠來、不讓鼠吃、不讓鼠住」。(圖/Pixabay)漢他病毒出血熱的早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等,後期症狀可能出現急性腎衰竭、呼吸窘迫等。若民眾有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治療。若有防疫相關問題,也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傳染病介紹/漢他病毒症候群查詢,或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將有專人服務。 衛生局提醒,居家防鼠3絕招「不讓鼠來、不讓鼠吃、不讓鼠住」,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並採取防鼠措施,包括紗窗門破洞修補、封住鼠洞和縫隙,避免鼠類進入屋內,還有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再來就是經常清理老鼠容易窩藏得倉庫或儲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