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狹窄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司機日抽2、3包菸提神! 胸悶就醫竟是二次「血管阻塞」手術撿回一命
46歲廖姓司機,近年來每天工時長達10多小時,由於經常靠抽菸提神,最少每天都2-3包菸以上,導致半年前因胸悶、易喘症狀掛急診,檢查出多條血管嚴重阻塞,雖置放支架後解圍,但他還是難以戒菸,去年底再因血管全塞緊急就醫接受動脈繞道手術,經醫療團隊通力合作下總算撿回一命。首次血管阻塞「塗藥支架」解危 二次阻塞「動脈繞道」術救命主治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週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去年中第一次到院時,就查出左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血管約有95%以上嚴重阻塞,有極高的猝死風險,當時即曾建議開刀治療,但患者頗為排斥,因此改置放塗藥支架暫時解圍,沒想到去年底患者第二次掛急診,檢查後赫然發現原本已經打通的血管「又塞住了」,由於擔心出現嚴重併發症,於是改由心臟外科團隊接手處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有逐年增加趨勢,主因多為三高患者加上缺乏規律運動、過重或肥胖以及吸菸、過量飲酒等問題,因而大幅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冠狀動脈狹窄、阻塞 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心臟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狹窄、阻塞症狀,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養分,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必須藉透過外科手術,接手後先從患者腿上的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手臂動脈等處取出一段血管,再從主動脈弓繞過阻塞的部位接到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上,藉此增加心臟血流供應、改善心肌缺氧,進而改善心臟功能,順利解決患者心頭大患。60~90分鐘黃金治療期 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劉殷佐、張育晟也提醒,治療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就是跟時間賽跑,院內緊急心肌梗塞治療團隊會把握患者到院60~90分鐘內,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以達到搶救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同時手術後也會安排心肺復健中心加強恢復心臟功能,盡快提升生活品質。
全台急凍釀年輕族群猝死增加 專業醫點名5類非典型高危族群
近期台灣因為寒流來襲的關係,導致全台溫度急速下降,而在這期間也發生多起民眾猝死的意外,但其中也不乏許多相對年輕的族群發生猝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表示,有5種年輕族群雖然不屬於慢性病纏身的危險族群,但因為日常不良生活習慣的因素,導致他們也屬於「非典型高危族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發文指出,美國在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時,發現其中80%死者都有「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而猝死容易發生在18至59歲的人群,其中18至39歲的佔總數的43%,40至59歲的佔39%。而在葡萄牙方面的研究指出,在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7.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發現55.6%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阻塞 」(男性佔 92.5%、女性佔7.5%)。而年輕女性的猝死,要優先懷疑其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 」,例如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黃軒進而分析,過往會認為年長者之所以會面臨猝死的高風險,主要是因為心血管疾病,但其實還有「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等族群,有這些情況的也是屬於高猝死風險的族群。但黃軒也解釋,如果有以下情況的人,即便屬於年輕族群,但猝死風險上也是相當的高:1.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好好的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其實你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身體運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這只是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使用(9%)和高血糖(6%)之後而已!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部分呢!3.飯後泡澡者、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你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什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了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3周後,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一定要馬上去看醫師。黃軒最後也提到,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決定了這些年輕族群的猝死風險,好的生活習慣就是保障健康的最好行為。
7旬婦長期頭暈!吃止暈藥2年仍未改善 一查竟是「狹心症」惹禍
70歲A女士,因為頭暈症狀前往耳鼻喉科就診,但並未查出眩暈症等相關病因,持續服用止暈藥長達2年,症狀仍未改善,改往神經內科就診也查不出有腦神經方面的問題,最後前往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其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頭暈症狀竟是「狹心症」所引起的。狹心症不一定只會胸悶痛 少數患者會以頭暈表現狹心症為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阻塞時,會導致心臟血流不順引發各種症狀。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常見症狀包括胸悶痛(約占80%)、腹痛(約佔10%)等,不過約有5%的少數患者會出現頭暈症狀,甚至沒有症狀表現。張釗監主任推測,這名A女士應該是因為停經後心血管缺少了荷爾蒙這層保護,再加上病人本身就有體重過重、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平時又未良好控制,飲食油膩、缺少運動,因此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狹窄,出現頭暈等少見的非典型症狀。所幸有及時發現A女士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在經由氣球擴張術,撐起狹窄的血管內壁重建血流後,也改善了頭暈症狀,並避免頭暈跌倒腦出血、組織壞死、心肌梗塞猝死等憾事發生。「這些」都是狹心症高危險群 如何減少疾病風險?根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不含高血壓性疾病)仍高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每年奪走2萬多人性命。因此,民眾應特別留意,尤其是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女性、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等,都是容易引發狹心症的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應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情緒起伏大,以免引發狹心症。張釗監主任也提到,民眾平日應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作息正常、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勿抽菸,以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尤其最近季節交替,天氣變冷血管容易收縮,張釗監主任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若有胸悶痛等症狀,建議就醫檢查,另外如果出現頭暈症狀,經檢查排除耳鼻喉、神經內科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檢查是否為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所引起的,及早就醫以免延誤就醫,導致猝死等憾事發生。
死因第二名!心臟血管疾病出現年輕化趨勢 1方式進行檢測
衛生福利部公布2021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除癌症外,心臟血管疾病高居第二位,在國人生活習慣及不良環境下,心臟疾病發生年紀也更年輕化。特定疾病難診斷 須接受「心導管攝影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周伯翰說,醫師為了解心臟完整情況,當非侵入性心臟檢查無法確定詳細原因,或發現病人明顯心臟病典型症狀、高發作頻率、高危險群,或強烈懷疑不穩定心絞痛,通常建議病人接受心導管攝影檢查,藉此檢查獲得病患精確診斷及給予治療。心導管做為心臟血管侵入性檢查,需由心臟專科醫師執行。臨床應用廣泛,可用作心臟功能評估、確立心臟疾病診斷、藉由心導管技術進行治療、追蹤成效及做為心臟手術評估之依據。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準確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周伯翰表示,心導管有好幾種,不管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心臟血管支架置放術、周邊血管手術,在醫學進步下,都已成為很普及的手術,其中最常指的是「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而這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疾病最準確方法。醫師依據病患血管彈性及血液回流情形,選定穿刺部位如:手腕、鼠蹊部,進行局部麻醉,並將等同原子筆芯粗細大小導管放入血管中。測定各腔室構造壓力變化,注射顯影劑進行心臟血管攝影,並在X光機看到心臟收縮、瓣膜開合情形或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心絞痛應控制三高、戒菸酒 預防心肌梗塞周伯翰強調,對於穩定性心絞痛病人而言,大部分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治療僅能暫時性紓解胸痛,無法預防心肌梗塞、減少死亡率。治本之道還是要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戒菸、戒酒、規律運動,以及定期健康檢查。
天氣冷「年輕人」也易猝死! 醫示警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要小心
近日寒流來襲,全台急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黃軒對此也提醒「天冷了,年輕人也易猝死」,以前大家都認為急性心肌梗塞大多數發生在有年紀(60歲以上)的人,但現在那些所謂的年輕人也會因為心肌梗塞而在冬天猝死。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美國一項研究專門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結果他們發現有80%的案例出現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且猝死容易發生在18至59歲的人群,其中18至39歲佔所有案例中的43%、40到59歲則佔39%。黃軒還指出,葡萄牙也有研究在回顧調查平均年齡在37.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發現55.6%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阻塞,其中男性佔92.5%、女性佔7.5%,而年輕女性如果猝死就要懷疑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例如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黃軒也提醒,雖然大家都知道,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是「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然而,那些看起來好好的、身體很健康的年輕人也是有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的,包含暴飲暴食者、缺乏運動者、酒/飯後泡澡、酒醉者、情緒起伏大者、感冒未癒者。1. 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然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 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所以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其實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運動不足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9%)和高血糖(6%)!「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一部分呢!」3. 飯後泡澡、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 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 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甚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至3週後仍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請立即就醫。
「隱形殺手」高血脂初期無症狀 70歲男中醫調理「膽固醇恢復正常質」
70歲的吳先生在今年3月健康檢查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吳先生在心臟內科固定服用降血脂藥物預防,但控制血脂的Statin類藥物副作用常讓吳先生覺得腰酸背痛,肌肉痠痛不適。因而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維麟醫師調理三個月,膽固醇恢復正常值,也不再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高血脂是現代的隱形殺手,初期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不適,大多是體重增加、容易疲倦…等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抽血檢查時才發現高血脂症。高血脂是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血液中的脂肪包含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張維麟醫師提醒,若是體內膽固醇過高,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使得動脈硬化或血管狹窄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以及腎病的機率。張維麟醫師表示,高血脂症在中醫的角度多為痰濕淤積,現代人飲食多肥甘厚味,過剩的營養造成人體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使得多餘的養分無法吸收或排出堆積在體內。中藥的治療方向多以健脾助運為主,搭配活血化瘀藥來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痰濁。張維麟醫師選用壽美降脂膠囊,並搭配中藥與穴道調理三個月,吳先生不但總膽固醇(CHO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數值減少20%,恢復至正常水平,也不再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壽美降脂膠囊的主要成分為紅麴,通過臨床試驗,為國家認證的中藥處方,同時也有健保給付,是高血脂患者經濟實惠的選擇。張維麟醫師指出,預防高血脂可透過穴道按摩與中藥調理、飲食控制、運動三種方式。如限制動物性脂肪及高熱量精緻食物的攝取,以及養成333運動的良好習慣之外。平時也可以利用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足三里、豐隆及三陰交等穴道,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強化脾胃的運化機能。或者飲用去油消脂茶整腸健胃幫助身體排除痰濁,作為補充手段來維持健康的身體。去油消脂茶做法:山楂2錢、陳皮2錢、丹參1錢、洛神花2錢、決明子3錢、白茅根1錢,水2000cc煮滾後悶煮30分鐘,可分多次飲用,一日一帖即可,不可多食。以指腹按壓足三里、豐隆及三陰交等穴道,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強化脾胃的運化機能。(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吃飽後胸痛=腸胃問題?醫曝恐是「冠狀動脈病變」 有1症狀快就醫
有些人吃飽飯後常出現胸痛,往往認為是胃食道逆流或消化不良導致,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不過,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透露,因為心臟就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位置非常貼近,所以有些心臟症狀和胃腸不舒服非常類似,如果和腸胃無關,就必須要擔心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引起心絞痛,不可不慎。「我吃飽飯之後就會心臟痛,怎麼辦呢?」劉中平在臉書粉專發文,「有一種胸痛,叫做吃飽飯之後就會痛,大家通常容易聯想到,是不是胃酸逆流或是消化不良,但其實心臟就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的位置非常貼近,所以有些心臟的症狀和胃腸不舒服非常類似。」醫師表示,「如果腸胃確定沒問題,那吃飽飯之後的胸痛必須要擔心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心絞痛。 研究顯示,發生飯後心絞痛的患者,比較容易會有主幹或多條的冠狀動脈病變產生,也常常在休息狀態就感覺到心絞痛。」劉中平提到,「目前認為,有可能是吃飽飯之後身體血流被導引到腸胃幫助消化吸收,造成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也有可能因為餐後食道和胃擴張,擠壓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阻塞。 另外用餐後需要多增加心臟輸出,來幫助消化吸收,這樣會造成心臟耗氧量增加,一旦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就會發生心絞痛。」醫師提醒,小時候老師們要求學生剛吃飽飯不要亂跑,是有道理的。心臟和消化系統,在餐後都會需要好好工作,這時應該要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 若是在吃飽飯後半小時內有反覆性的胸痛,尤其是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一定要好好看醫生、詳細檢查喔」。
39歲男在家追劇突然倒地 疑因抽菸熬夜釀心肌梗塞
39歲男子在家追劇時突然倒地,經家人叫救護車送達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恢復心跳,澄清醫院心臟內科張耿豪表示,該患者疑因抽菸造成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再做低溫治療,才救回,未料他仍無法戒菸,半年後又心肌梗塞,才甘願戒菸。澄清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耿豪呼籲,心血管疾病年輕化,不管年輕與否,應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與健康的飲食,還有戒菸,才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法門。(圖/澄清醫院提供)這位追劇入迷上班族的男子,家人看到他突然手機脫手掉落地上,隨後整個人也偏倒在沙發前的地上,以為他是要撿拾手機,沒想到一動也不動的倒在那裡,怎麼叫都沒反應,家人嚇壞了趕快通知119,救護車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患者在救護車上,救護員經緊急使用AED電擊了3次,持續的CPR,到達急診時仍然沒有脈搏,經過急診再次去顫電擊跟繼續心肺復甦術,好不容易恢復自發性心跳。急診評估可能跟心臟疾病有關,立刻跟心臟內科聯絡。張耿豪表示,執行緊急心導管,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經過支架置放後,總算回復了血流,心跳也穩定下來,但病人沒有恢復意識,昏迷指數只有3分。因此,在患者血壓穩定後立刻執行低溫治療,盡全力來減少病人腦細胞的傷害。張耿豪說,低溫治療就是利用降低體溫,降低腦部及全身的代謝,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並抑制自由基反應,來減少缺氧後的腦損傷,為身體爭取復原的時間。該患者經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支架,再加上低溫治療,5天後,完全清醒,不到一個禮拜病人就已出院,一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張耿豪指出,國外統計發現,5成以上患者發生猝死前都沒有其他症狀,一發作時就是心肌梗塞、甚至死亡。而臨床經驗發現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這名患者身材適中,卻已抽菸超過20年,每每回診就是一身菸味,但抽菸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患者出院後半年又出現胸悶,一檢查冠狀動脈狹窄,再進行一次心導管手術,他也才痛下決心戒菸。
新儀器!0.28秒完成心臟斷層掃描 可見末梢血管更精確
跨年夜寒流來襲,引發許多猝死案例,其中大多數是心臟疾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引進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院長陳自諒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目前非侵襲性檢查心臟血管的最佳利器,有五大特色。第一為快速,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降低82%的輻射劑量,第二提供精準的鈣化分數與心臟血管阻塞狀況,第三無痛,第四智慧診斷,第五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甚至末梢血管仍能清晰可見,進而評估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副院長阮春榮指出,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一次心跳內0.28秒的時間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掃描;相比於傳統電腦斷層,最高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另外,檢查結果相當準確,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即使末梢血管仍清晰可見,而且能精確分辨血管斑塊、結石、以及腫瘤的成分。醫學影像科主任劉昌憲表示,電腦斷層心臟檢查能有效診斷因斑塊造成冠狀動脈的狹窄,而斑塊可能是由脂肪、膽固醇及鈣化形成,沉積在血管壁內,造成血流量變少,嚴重時將可能會堵塞血管造成心肌梗塞。在執行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時,需要注射對比劑,對比劑能幫助血管顯影,清楚看見血管壁上的斑塊及狹窄程度,提供醫師最佳的診斷及治療。檢查結果相當準確,超高空間解析度0.23mm,即使末梢血管仍清晰可見(圖左,圖右為一般斷層掃描)。(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醫學影像科主任劉昌憲建議以下情形者可透過健檢或是心臟血管科做電腦斷層心臟檢查1. 懷疑血管構造先天異常者。2. 疑似有冠狀動脈狹窄且有胸悶或胸痛者。3. 運動心電圖及抽血報告(如CK-MB、troponin)異常者。4. 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患者或心臟支架者。5. 心臟衰竭患者。胸悶或胸痛這些症狀也有可能發生在主動脈病變或肺病變的患者,所以是否接受電腦斷層心臟檢查是需經過醫生審慎判斷後才能決定。最近天氣溫差變化大,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進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以防憾事發生。心肌梗塞一瞬間就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每一個人都不可輕忽。
李登輝病逝/多病纏身靠儀器支撐 孫女「堅持搶救」不捨阿公離開
98歲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天(30日)病逝,事實上,他2月初才因為喝牛奶嗆到而就醫,醫院診斷發現肺部浸潤,治療半年多期間,曾二度誤傳過世消息,外界都十分關注病況。但其實年事已高的李登輝幾乎一身都是病,過去幾個月來都是靠著儀器支撐,就是因為孫女李坤儀(巧巧)捨不得阿公離開。早年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時,就發現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多數病友難以掌握的血糖,他卻靠著定期施打胰島素而控制得很好;2000年發現李登輝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從此便展開各種心導管手術,總共在心臟放入13根支架,心臟問題成為李登輝健康的最大隱憂。2011年發現李登輝罹患大腸癌二期,緊急手術切除腫瘤後,恢復情況良好;不過在2015年時,李登輝的右手突然發麻而就醫,發現他的左腦血管堵塞而造成小中風;2017年李登輝罹患腎臟炎,2018年因體力不支跌倒造成頭部、鼻腔出血,住院治療將近一個月,甚至一度誤傳死訊。由於李登輝本身就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非常弱,他在今年2月住院後反覆感染,這幾個月來幾乎都是處於昏睡狀態,僅靠著維生系統支撐,但李坤儀堅持要醫療團隊搶救到底;雖然李登輝清醒後精神相當虛弱,但在看到孫女的影片時,雙眼非常炙熱有神,讓醫護人員看了都深感不捨。北榮多次盡力穩定住李登輝的病情,最後仍因多重器官衰竭,於7月30日19時24分病逝。
李登輝病逝/多病纏身卻屹立不搖 心臟病是最大健康隱憂
98歲的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天(30日)病逝,事實上,他2月初才因為喝牛奶嗆到而就醫,醫院診斷發現肺部浸潤,為求謹慎仍將李前總統留院觀察至今,外界都十分關注病況,其實年事已高的李登輝幾乎一身都是病,但卻屢屢關關難過、關關過。早年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時就發現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多數病友難以掌握的血糖,李登輝卻靠著定期施打胰島素而控制得很好,甚至被許多糖尿病協會邀約擔任「模範病友」,時常以李前總統為例,呼籲糖尿病患不要抗拒胰島素治療。後來,李登輝於2000年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從此便展開大大小小的各種心導管手術,一直到近年仍持續進行心臟支架置換手術,至今總共在心臟放入13根支架,也創下台灣最多心臟支架的紀錄,心臟問題也成為李登輝健康的最大隱憂。2002年,李登輝突然住院治療,一開始外界都以為罹患肺炎,後來才知道是罹患開放性肺結核,甚至傳染給身邊隨扈。2005年,李登輝因為劇烈腰痛而缺席許多活動,據了解是因為脊椎骨刺、坐骨神經疼痛等問題,讓一向不輕易喊痛的李登輝,也忍不住尋求治療。2006年進行白內障手術,2011年發現罹患大腸癌二期,在發現腫瘤2小時之後便立即進行手術,後來也恢復良好,2015年由於感到右手發麻而就醫,檢查之後發現是左腦血管堵塞造成小中風,2017年則罹患腎臟炎。2018年因體力不支跌倒造成頭部、鼻腔出血,住院治療將近一個月,甚至一度誤傳死訊。李登輝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到,造成肺部浸潤,而住進台北榮總醫院,據了解,李登輝自2月住院後,實際上出入醫院多次,最近一次是在6月25日住院。1980年左右 糖尿病 高血壓2000年 心臟冠狀動脈狹窄進行心血管支架置放術2001年 心臟冠狀動脈狹窄進行心血管支架置放術2002年 開放性肺結核2003年 心臟冠狀動脈狹窄進行心血管支架置放術2005年 脊椎骨刺2006年 白內障手術2007年 心臟冠狀動脈狹窄進行心血管支架置放術2011年 大腸癌第二期2013年 椎動脈阻塞動過手術2015年 左腦血管堵塞小中風2017年 腎臟炎2018年跌倒頭部、鼻子出血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