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染
」 新冠肺炎 Omicron BA.5 確診 BA.45旬婦後腰疼痛有燒灼感!檢查竟是皮蛇作祟 醫曝「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58歲邱女士因後腰部位疼痛多天並伴隨著灼燒感,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邱女士後腰半邊局部神經痛且皮膚有水泡,應為帶狀皰疹感染,幸好及早就醫,經抗毒藥物治療並休息安養後,已經康復。一生近三分之一機會得「皮蛇」 曾得水痘、年紀大機率高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醫學名稱為「帶狀皰疹」,就是臺灣大家熟知的「皮蛇」或「飛蛇」。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皰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而50歲以上併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比率約為28%,越高齡者出現皰疹後神經痛機率越高。灼熱、發燒、倦怠是前驅症狀 儘早治療減少後遺症蒲醫師指出,帶狀皰疹特徵為沿著皮膚感覺神經分布,出現單側、疼痛、水泡性的皮疹,但在皰疹出現前數天就可能有灼熱、感覺異常,輕微發燒、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數天至數星期內會在發紅之表皮上長出內容物清澈之水泡。神經痛的感覺常被描述為具燒灼感、刺痛、麻痛等,情況嚴重時,連衣服摩擦到皮膚都會感到異常疼痛。若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治療,特別是台灣中南部冬天日夜溫差大,老年人抵抗力差更易引發「皮蛇」纏身。建議施打疫苗加以預防 運動、飲食、規律生活可提升免疫力蒲柏瑞醫師說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hingrix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成人,及18歲以上有免疫、代謝、血液性疾病、HIV感染者及罹患惡性腫瘤等高風險族群。感染過帶狀皰疹的人,未來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建議可在感染半年後施打疫苗;對疫苗成分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發燒中、懷孕或哺乳期婦女不適合接種。蒲醫師建議,眾經由適當運動、規律生活以及飲食均衡來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有症狀可向醫師尋求專業諮詢。
5月19日口罩令全解除 17種「高風險族群」小心:再確比首確更危險!
隨新冠疫情漸漸降溫變得平穩可控,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將於2024年5月19日徹底解除「口罩令」,進出醫療機構也不再需要配戴口罩。不過新冠威脅仍然存在,有網路媒體建議,3種高風險族群仍應隨身攜帶口罩備用為佳,而對於部分高風險族群來說,「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還更高!據《今健康》報導,5月19日起進出醫院免戴口罩,但以下3情況仍需注意防疫措施。一、疑似/感染者:避免入院or期間佩戴民眾若為疑似/感染呼吸道疾病患者,包括或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相關症狀等,非必要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若有必要進入,在症狀期間、症狀緩解5日內進入時應佩戴口罩,並遵循衛生措施及禮節。二、高風險族群:最好仍佩戴口罩若為高風險族群,包含過去一周內曾與感染患者密切接觸、免疫低下、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探視或照護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時也應佩戴口罩,並遵循衛生措施及禮節。三:無法佩戴口罩者:落實衛生若為無法配戴口罩者,例如2歲以下嬰幼兒、因身體或心理因素無法配戴口罩,則應用衛生紙遮住口鼻,使用後將衛生紙妥善丟進垃圾桶,並落實手部清潔,降低傳播風險。此外,《今健康》還指出,口罩令雖解除,但新冠威脅仍存在,病毒對於部分高危險族群仍存在威脅,甚至「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還更高!據台灣病友聯盟、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各界專家討論指出,包含65歲以上、孕婦、產婦、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肝病、結核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BMI≧30、吸菸、已戒菸者、免疫功能疾病者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再次感染後對身體的危害會比初次感染風險更高。提醒口罩令雖解除,但上述的高危險民眾進出醫療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建議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利維護自身健康。
一晚上快篩連開七個陽性! 小兒科名醫提醒:流感疫情還在高峰
現在是天氣忽冷忽熱,出門在外真的要格外注意保溫,尤其是在現今流感疫情尚未完全退去的情況下。小兒科醫師陳信宏就表示,他一個晚上,流感快篩就出現七個陽性,因此認為流感流行期絕對不是要結束。小兒科名醫陳信宏在FB發文,他貼出一張流感快篩的照片,只見照片中的7個快篩均呈現陽性結果。陳信宏也在文中表示,一個晚上,流感快篩確診就有七個,流感流行期絕對不是快結束了。他也呼籲民眾千萬要做好防護,還沒打疫苗的民眾應該要盡速接種疫苗。 而面對曾經得過流感後痊癒的朋友,陳信宏醫師也呼籲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他在FB粉絲專頁另外一篇貼文就表示,他接到一個曾經罹患A型流感的9歲男孩病例,因為高燒到40度又前來就診,經過快篩之後,該名男孩確定再次感染A型流感。陳信宏醫師在文章中表示,目前流感還在高峰期,民眾千萬要小心。而過去曾經感染A型流感的民眾,不僅有可能感染B型流感,甚至也有可能再次感染A型流感,不可不防。陳信宏醫師也特別強調,如果民眾還沒打流感疫苗,千萬不要以為「曾得過流感,不會再得流感,而不打流感疫苗」。陳信宏醫師解釋,因為得過還會再得,而且還有可能得好幾次。陳信宏醫師也特別提醒,千萬不要小看流感,流感嚴重起來有可能併發心臟發炎,心肌炎,腦膜炎,腦炎,肺炎等等重症的可能,千萬不要把它當成小感冒,注意自己與家人健康。
女子私密處反覆發炎! 就醫發現竟是親密伴侶傳染惹禍!
一心想求子的32歲徐小姐(化名),因陰道反覆感染發炎,擔心對求子之路造成影響,因此前往婦產科診所求診。門診中主述自己已持續陰道發炎長達半年,每次治療好轉後沒多久又再次感染,因一直有保持個人私密處清潔與保養習慣,實在無法理解問題出在哪裡?天氣炎熱 陰道發炎患者大爆發!收治個案的婦產科診所院長郭安妮醫師指出,陰道炎一直是困擾許多女性的常見健康問題。造成陰道炎的常見原因包括流汗、使用護墊或衛生棉、穿著緊身衣物等造成私密處潮濕悶熱,尤其最近天氣悶熱,造成陰道發炎患者激增不少!此外,親密伴侶間的反覆傳染也是一個關鍵因素,若加上有熬夜習慣、生活壓力大等原因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細菌就有機會大量孳生,成為陰道炎的發作時機!私密處感染非小事 生育能力恐受影響郭安妮醫師說明,陰道炎主要有兩種常見型態,分別是念珠菌感染和厭氧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的陰道炎表現為起司或豆腐渣狀的分泌物,經常伴隨紅腫和搔癢等症狀;而厭氧菌感染的陰道炎則表現為分泌物增加且變稠,陰部可能出現較重的魚腥味。如果女性不及早就醫治療,可能導致尿道炎、膀胱炎及骨盆腔發炎,甚至會影響生育能力。反覆感染竟與過度清洗私密處和伴侶性行為有關郭安妮醫師説,許多女性認為頻繁清洗私密處,或多使用清潔液,就可以避免陰道炎上身。事實上這樣做只會使私密處變得更加脆弱,進而加重陰道炎的嚴重程度。此外,如果伴侶有一方感染披衣菌,就可能透過性行為不斷反覆傳染給彼此,治療時最好是雙方一同就醫檢查和治療,避免反覆感染的風險。陰道炎找上門別緊張 找出病因杜絕再次感染根據臨床經驗與觀察,超過八成的病例屬於單純性念珠菌造成的陰道炎,郭安妮醫師表示,若患者的免疫力功能正常,且不是頻繁地反覆發作,只要使用短期抗黴菌藥物即可治癒;但若患者罹患較嚴重的發炎症狀,或經常反覆發作,則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交叉感染的問題。郭安妮醫師提醒,建議女性平常應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讓私密處保持通風,降低陰道感染及發炎的機率。若已經感染陰道炎的患者,也應盡早與伴侶一同就醫接受專業檢查治療,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女子遛狗跌倒後傷口流膿頭部見骨 手術後又感染引發敗血症
國外一名女子在2019年時帶著自家寵物出門遛狗,途中卻被狗狗絆倒,導致她的鼻子和額頭受傷,當時她立即到醫院縫合傷口,後續恢復情況卻不樂觀。之後她便求助整型醫師進行植皮手術,但卻意外感染,導致皮膚不斷脫落,嚴重時更能直接看見骨頭,如今仍為此病所困,而她也為自己開啟募款活動,希望大家能資助她後續的手術費用。根據《每日星報》報導,國外一名39歲女子雪莉(Shelley Puchalsky),2019年9月時帶著自家寵物出門遛狗。不過途中卻被狗狗絆倒,導致她的鼻子和額頭受傷,而當時她立即前往醫院治療、縫合傷口,但後續恢復情況卻不樂觀,傷口遲遲無法癒合。事後,雪莉轉向求助整型醫生,希望能將鼻子和額頭的傷口進行植皮手術,未料手術後,傷口意外感染,導致皮膚不斷脫落,嚴重時更能直接看見骨頭。而頭上更因此出現一個大洞,傷口也不斷流膿,治療一段時間後,情況仍未好轉,後續更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骨髓炎。之後雪莉在2021年2月時再次進行手術,雖然手術很成功,但雪莉卻再次感染,引發敗血症,但在醫師的搶救下最後仍幸運活下來。而事後雪莉也表示「我覺得自己還活著很幸運,我看過其他患有敗血症的人的故事,他們的情況比我更糟糕」。而目前雪莉仍為此病所困,她也替自己開啟募款活動,希望大家資助她下一次手術的費用「能夠籌集到這筆錢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有了這筆錢,我就能夠找到一位願意幫助我的外科醫生」。
專家:再不打滿2劑 9月底每周死亡將破百
次世代疫苗要來了,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打完基礎劑的人,才能打次世代疫苗,而全國還有320萬人未完成基礎劑,分別是65歲以上長者、50到64歲、未滿12歲兒童三大族群,若無完整接種感染BA.5,較容易發生重症、死亡、長新冠、兒童MIS-C,且九月底疫情高峰,每周死亡數將破百例。BA.5來勢洶洶,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辦線上防疫記者會,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截至9月10日,全國重症率上升2%,中症率和死亡率上升14%。其中50到64歲的重症率上升13%、65歲以上上升3%;50到64歲死亡率更上升28%,65歲以上上升13%。上述現象與自然感染和疫苗的保護力失效有關,沒打過疫苗的風險也有重大差別,0到19歲中症率上升了70%,65歲以上上升11%,50-64歲上升7%,也值得留意。陳秀熙表示,接種疫苗是減少重症死亡最重要的策略,但根據最新統計,台灣目前還有320萬人沒完成基礎劑,以三大族群為多,分別是65歲以上長者(62萬人),50到64歲(60萬人),未滿12歲兒童(163.6萬人)。另外有260萬人則只打完基礎劑,50到64歲有49萬人、65歲以上有近35萬人九月底疫情高峰將至,陳秀熙預估屆時每天約落在4萬~5萬人間確診,疫苗沒打滿的族群,每周將新增51至125人死亡,但若符合資格的人都接種基礎劑、第3劑或追加劑,每周死亡人數則可分別降低到19至53人之間。若已感染過的人,還需要繼續打疫苗嗎?陳秀熙指出,不論什麼年齡層,感染過都還可以再打疫苗,如此即便之後再次感染BA.5,絕大多數都是輕症,發生長新冠、MIS-C的機會也很低,且接種追加劑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的機會也低於基礎劑,可以放心接種。
兒科急診「新冠病例增加中」 醫師警告:2度感染情況愈來愈多
本土疫情維持單日2萬左右,不過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指揮中心預估8月中下旬會有一波BA.5疫情,根據統計有近9成的染疫重症兒童都沒打疫苗,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也透露,最近兒科急診的新冠肺炎病例明顯增加,更提醒疫苗保護力減弱,2度感染的情況會愈來愈多。吳昌騰坦言,這幾天兒科急診的COVID-19病例持續增加,有幾個家庭家族旅遊後,有的是小孩子確診,有的是全家確診,兒科急診中,有發燒、腹瀉、新冠重症病人,也有沙門氏菌感染的重症病例出現,提醒民眾還是要注意。至於感染新冠病毒的次數,吳昌騰警告沒有限制,很多人已經感染很多次,雖然早先有研究說明,從新冠病毒感染康復的人,免疫力可以持續3個月到幾年,然而在Omicron流行時,最早1個月內就會再次感染。許多研究顯示,再感染新冠病毒是可能的。(示意圖/趙世勳攝)美國CDC研究發現,再次感染相同或不同的新冠病毒,都是可能的;澳洲也有愈來愈多人感染BA.2,而且在4周後又再次感染,當局宣布將新冠再感染期從12周縮短到28天,「他們可能會在6到8周內發生第2次感染,而且幾乎可以肯定是BA.4或 BA.5」。韓國7月份第1次感染到第2次感染,平均持續時間約為5個月,急劇上升歸因於BA.5,新加坡過去3個月的2次感染情況則非常罕見,吳昌騰指出,目前台灣隨著疫苗的保護作用減弱,2度感染的情況預計將會增加,美國CDC最近進行一項研究發現,50歲以上的人,在第3劑後4個月,只有55%的人不會因感染新冠住院,但在第4劑之後,保護躍升至80%,因此「打好打滿疫苗」很重要。
新增4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確定病例 其中2例為本土病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4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4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為62例及BA.5為354例;另累計9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例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分別為60多歲及50多歲男性(以下稱案A及案B)。案A為家庭群聚感染,於今(2022)年7月5日至機場接送2名德國入境家人返家檢疫。其中1名家人於機場採檢陽性確診(為7月18日公布之 Omicron BA.5境外移入個案),案A列接觸者PCR檢驗陰性,採0+7自主防疫。7月13日因確診家人基因定序為BA.5,經安排案A及另1名同行家人(兩人均無症狀)採檢均陽性,基因定序均為BA.5。目前3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案A相關接觸者共12人,10人檢驗陰性,2人陽性(Ct>35)但均為今年5月或6月曾確診個案。案B為南部船廠人員,5月18日曾因接觸確診個案接觸者採檢確診,7月13日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症狀並快篩陽性,後續PCR檢驗亦陽性(Ct 17),基因定序為BA.5,為重複感染確診。接觸者匡列家人3人,1人陰性、2人陽性(Ct介於21-22),基因定序中。職場匡列118人,1人於國外、1人檢驗中;餘116人中,106人陰性、10人陽性,陽性人員8人為新確診個案(Ct介於23-36),2人為今年5月或7月中旬曾確診個案(Ct介於30-37),其中Ct ≤30共7例,基因定序中。本案初步研判為一起疑似家庭及職場群聚感染,尚待定序結果。指揮中心已請國際港埠主管機關要求相關業者加強落實登輪等作業之防護清消,並積極催種相關人員之第2次追加劑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 BA.4及38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23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9日至7月16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德國及印度(各2例),泰國、日本、英國及荷蘭(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及泰國(5例),美國、日本及韓國(各4例),越南、法國及荷蘭(各3例),新加坡及英國(各2例)、菲律賓、義大利及巴西(各1例)移入。(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20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約為54%,BA.4佔比約為11%。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迄今已至少100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並已於歐美多國及日本、韓國廣泛傳播,造成疫情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而於葡萄牙發現再次感染病例佔比亦有增加情形,鄰近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BA.5變異株本土疫情。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打3劑疫苗25天內再次確診 醫師問:無敵星星存在嗎?
兒科急診室醫師吳昌騰於臉書分享,他的朋友已施打三劑疫苗(AZ+AZ+Moderna),卻在25天內確診了兩次,且第二次的症狀比第一次還要嚴重,令他驚嘆「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聽朋友說第二次確診的CT值是18,病毒量是算多的,但朋友是個喜歡戶外活動,沒有慢性疾病,也無免疫缺陷疾病,沒有吸菸,只有偶而會喝酒的人,怎麼會在這麼短的間隔內確診了兩次,讓人不禁懷疑無敵星星到底存不存在。吳昌騰也提到,朋友第二次確診時有無法點開「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的困擾,雖然健保快易通上顯示是確診的狀態,卻無法回報狀況,經過吳昌騰的努力才解決問題。吳昌騰表示,當再度確診可能會遇到兩種問題,首先是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是否需要滾動式調整?第二是對於二次確診個案,新冠一號是否可以第二次公費治療呢?最後吳昌騰也提醒大家,隨著時間過去,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會下降,所以「突破性感染」和「再次感染」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但目前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BA.4及BA.5來勢洶洶 今日新增2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4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37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為54例及BA.5為316例;另累計7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例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均為50多歲男性(以下稱案A及案B),均由家庭群聚感染。案A於今(2022)年6月27日至機場接送2名美國入境家人返家居家檢疫。2名家人均於機場採檢陽性確診(為7月11日及今日公布之 Omicron BA.5境外移入個案),案A因6月30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並快篩陽性確診,於自宅隔離。後續因1名入境確診家人7月6日定序結果為Omicron BA.5,經相關疫調及PCR採檢,同行家人及案A均為 Omicron BA.5,另1同住家人檢驗結果陰性。目前3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案A職場密切接觸者3人檢驗結果均為陰性。案B於今年7月1日與另1 家人至機場接送1名自義大利入境家人返家居家檢疫。該家人於機場採檢陽性確診(為7月11日公布之 Omicron BA.5境外移入個案),並於7月9日定序結果為Omicron BA.5。經安排案B及接機家人PCR採檢,案B陽性確診並檢出為Omicron BA.5,另1家人初次PCR陰性,於案B定序後再採陽性,基因定序中。目前案B及另1家人尚在隔離中;另匡列職場接觸者2人,檢驗結果均為陰性。指揮中心提醒,目前國內本土個案多於接送時感染可能性較高,請民眾接送入境親友時落實疫苗完整接種(打滿3劑者較佳)、戴口罩、保持車內通風、避免飲食或交談及清消等相關防疫措施,並建議接送者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即快篩,快篩陽性應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以保護自己和家人。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6株Omicron BA.4及38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25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7月11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英國(2例),德國、匈牙利、美國及荷蘭(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5例),德國(4例),法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3例),巴拉圭、義大利、菲律賓、印度、丹麥及新加坡(各2例),印尼、奧地利、埃及、英國、荷蘭、泰國、波蘭、香港、希臘、馬來西亞及巴西(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指出,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13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約為50%,BA.4佔比則上升至14%。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迄今已至少89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並已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且於葡萄牙發現再次感染病例佔比增加,鄰近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社區感染病例,疫情亦漸升溫。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Omicron BA.5入侵社區 打3劑疫苗20歲女性再染疫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檢驗出1例Omicron BA.5本土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已啟動相關疫調、接觸者採檢及加強監測作為。指揮中心說明,今日公布之本土Omicron BA.5個案,為北部2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曾於今(2022)年5月中旬確診並康復。本次因同住家人分別於7月3日、7月5日確診,個案亦於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性,並至醫院進行PCR採檢,後續定序結果為 Omicron BA.5。目前該名個案及確診家人皆已隔離期滿,已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均快篩陰性,衛生局已安排PCR採檢。指揮中心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13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約為50%,BA.4佔比則上升至14%。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迄今已至少89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並已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且於葡萄牙發現再次感染病例佔比增加,鄰近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社區感染病例,疫情亦漸升溫。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
BA.5流行一定會來?專家曝超強「逃避能力」 疫苗、自然免疫力恐打折
日前台灣出現本土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株BA.5案例,不少人擔憂本土疫情因此出現反彈,尤其是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專家表示,BA.4、BA.5具有「逃避能力」,可以避開疫苗與染疫免疫力,因此傳播能力較其他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株高;甚至有醫師指出,BA.5疫情一定會來。不過也有南非研究指出,相較於更早的Omicron亞種,BA.4、BA.5出現危重症的風險較低。BA.4、BA.5疫情逐漸席捲世界,美國疾控中心(CDC)就表示,全美BA.5病例從6月初約7.6%,截至7月2日已經上升到54%,成為主流病毒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傳染病專家陳子平(Peter Chin-Hong)指出,這兩種亞型變種病毒株對自然免疫力、疫苗免疫力具有「逃脫能力」,因為其影響病毒感染能力的棘蛋白變異程度較大,因此即使病患曾經感染Omicron變異株,也很容易再次感染BA.5。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醫學博士瓦赫特(Bob Wachter)更直言「BA.5注定會成為主流病毒株,它有新的超能力,棘蛋白上的足夠變化,讓過去的疫苗和自然免疫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力」。台灣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則在臉書發文進一步指出,根據美國CDC報告,BA.5亞型在美國的感染數佔比以及達到53.6%,若加上BA.4的16.5%,兩者加起來已經佔所有美國感染案例70.1%。不過吳昌騰也引述研究指出,南非實驗室發現BA.4與BA.5病例的死亡率為1.9%,相較於先前的BA.1,死亡與危重症風險並沒有差別,甚至低於早期的變異病毒株,如跟原始毒株比較,原始毒株、Beta病毒株、Delta病毒株、BA.1病毒株,以及BA.4與BA.5的死亡率分別為5.3%、6.9%、6.4%、2.5%和1.9%。不過吳昌騰也提醒,BA.5對次世代疫苗有極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加上超強的適應力,可能使得疫苗效果打折;且近期還有BA.2.75出現,是否可能成為下一波的流行病毒株?讓各家專家嚴正以待。
Omicron病毒中最強! BA.5具備「疫苗與感染免疫」逃避能力
Covid-19變異株越過疫苗和自然免疫的防禦,變得越來越狡猾,產生最新、具有「逃避形式」的病毒:Omicron變異株BA.4和BA.5,其具備對「疫苗」和「感染免疫力」的逃逸能力,因此確診康復者仍可能再次感染新型變種。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專家陳子平(Peter Chin-Hong)博士表示:「BA.4和BA.5具有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如同covid-19的逃生藝術家,因為變異株的刺突蛋白與過去所見過的Omicron病毒不同,所以免疫系統和抗體沒有辦法識別。」換言之,曾感染Omicron者,仍可能再次感染BA.4或BA.5。專家強調「戴好口罩」與「接種疫苗」的必要性。(圖/pixabay)其中尤以BA.5的逃逸功能最為強大,醫學教授艾利克(Eric Topol)稱:「BA.5是『我們見過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他已經將免疫逃逸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傳播性大幅超越過去所見的Omicron(BA.1)和其他Omicron家族變體(包括BA.1.1、BA.2、BA.2.12.1和 BA.4)。對此,醫學系博士鮑伯(Bob Wachter)表示:「感染Omicron的免疫力不能提供太多保護,BA.5注定會成為主要菌株。」疫情大流行帶來的防疫疲勞,降低了人們配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意願,但由於新變種(BA.4與BA.5)具備對「疫苗」和「感染免疫力」的逃逸能力,傳染病專家再次強調戶外戴口罩的必要性,否則無論過去是否確診及康復,都有再度感染的風險。因此,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陳子平醫師強調:「儘管目前可用的疫苗,不一定能夠有效預防敵人,但當敵人進入身體時,它會把它踢出去,讓你不用進入醫院。」雖然疫苗不能夠百分之百預防感染,但它們對於抵抗病毒,防止引發嚴重疾病非常有效。
大馬專家:今年是「再次傳播年」 曝恐每2週感染一次、長新冠風險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2年多,近期又有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疫情,馬來西亞衛生專家警告,2022年很可能是「二次感染covid-19」案例爆發的一年,隨著100多個國家檢測到BA.4、BA.5亞種病毒株確診個案增加,現時有很多人已經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這有可能導致,每2到3週就感染一次新冠」。根據大馬媒體「Berita Harian」報導,馬來亞大學醫學院社區醫學與預防系流行病學家諾蘭(Noran Naqiah Hairi)指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新冠肺炎,而感染數字隨著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橫行而增加,由於兩種亞型變異株較之前的病毒株更具感染性,而且能更好地對抗人體內疫苗抗體,因此即便患者先前曾感染新冠,仍然有機會再次感染。諾蘭形容,2022年是變異病毒株再次散播的一年,並分析指出隨著確診病例增加,住院及死亡病例也將隨之而來,不過最後會有多少人入院或染疫而死,仍然還不確定,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二次感染會使死亡、血栓和肺部損傷的風險增加一倍」,還會使住院風險增加兩倍。「隨著新病例增加,我敦促公眾繼續採取預防措施。防止你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確保始終使用口罩」,諾蘭呼籲,即使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紛紛放鬆防疫措施,但「COVI-19與流感不同」,每一次感染都會影響個人的免疫系統,且感染「長新冠」風險也會隨著每次感染而增加,因此民眾仍不好掉以輕心,持續避免擁擠的地方,確保完整接種疫苗,如果身體有不適,切記趕緊進行檢測。
二次染疫抗體會更多?專家打臉「只會更糟」…罹患這10種疾病風險翻倍
儘管台灣本土疫情最近有下降趨勢,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卻顯示,人類面對新冠病毒依然沒有大意的本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透過分析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的570萬人健康數據,「確認」一旦發生重複染疫,則再次感染的機率將會增加,且患者的後遺症與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同樣也會隨著染疫次數上升。據《Daily Beast》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數據庫裡的染疫者約有26萬人「只感染一次」,另有4萬人「至少再染疫一次」,團隊再追蹤與比對染疫者和另外540萬名無染疫者的半年健康數據,發現「染疫次數越多,則重複感染的風險越高」。團隊也發現,就算重複染疫者的體內會產生抗體,但新冠後遺症與心血管疾病、凝血問題、糖尿病、疲勞、腸胃道疾病、腎臟疾病、精神問題、肌肉疾病、骨骼疾病和神經系統的損傷風險,都會「隨染疫次數增加」。儘管研究人員尚未找到重複感染與罹患上述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與機制,但數據已確認罹病風險和染疫次數呈現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代表「全球已知重複感染的10億人」暴露在心臟、凝血問題、身體疲勞和肺部損傷的風險中,且罹病機率「比別人多1倍」。華盛頓大學健康研究所教授莫克達(Ali Mokdad)則認為,重複染疫對身體危害的另一關鍵在於「罹病時間長短」,兩次染疫但短時間內康復的危害,可能比只感染一次但長時間罹病來得低。不過,有其他專家認為研究結論可能過於草率,也不認同重複感染對健康的風險呈正比,指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庫中的患者可能多為老年人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導致團隊從相對單一的數據中推導出相對偏頗的結果。
幼兒莫德納7月中開打 場地規劃曝光「6注意事項一次看」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終於脫離高峰,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2,2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2,112例本土個案及9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5例死亡。指揮中心同時也宣布,6個月到5歲幼兒的莫德納疫苗已通過食藥署的EUA,預計7月中開始接種。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日前召開過專家會議,當時會中決議,6個月至5歲幼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兩劑間隔為4至8週以上;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考量幼兒接種疫苗,都需要家人陪伴施打,這部分會卡到家長上班的需求,所以將家長時間納入,將彈性於夜間或假日開設接種站;而現在是夏天,因應氣候炎熱,需著重舒適性,會安排在空曠能防曬、防雨的地方進行,如果能到幼兒園、托育中心接種,這也會是一個規劃方向。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而ACIP召集人、台大醫院醫師李秉穎表示,在疫苗接種部位上,原則建議未滿2歲的嬰幼童,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2歲以上幼童,則接種非慣用手之上臂三角肌。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李秉穎提醒,感染過COVID-19者,短期內再次感染的風險可能會降低,確診者建議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間隔3個月後,再接種COVID-19疫苗。另外,接種後可能發生常見副作用上,如躁動/哭鬧、接種部位疼痛、嗜睡、食慾不振、發燒、注射部位紅斑及腫脹等,如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狀況,家長應儘速帶孩童就醫,以釐清病因。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
確診後就有「無敵星星」免疫? 研究發現:恐無法抵擋新變種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BA.2成為多國主要流行病毒株後,近期BA.4、BA.5也逐漸在各國出現,讓人憂心新一波大感染又會出現,研究甚至發現確診後的免疫力「無敵星星」,恐無法阻擋新一波變種的入侵,因此曾感染並接種疫苗者,依舊有可能感染新的亞變種。研究發現就算確診過,或接種新型加強劑疫苗,仍有可能無法阻擋新型亞變種的感染。(示意圖/報系資料照)據《路透》報導,大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自然》發表,指稱曾接種疫苗並感染過BA.1變種病毒的確診者,身上雖然已有BA.1的抗體,可以預防再次感染上相同病毒株,但如果碰上新的變種病毒株,依舊有可能會再次感染確診。尤其在近期各國都開始發現BA.4、BA.5的病毒株開始在各國現跡,也讓不少確診過的人再次感染,讓專家學者擔心是否「無敵星星」失效。美國研究更發現,BA.2.12.1、BA.4、BA.5這3種Omicron亞變種,都含有BA.1、BA.2中不存在的變異,且這3種新的亞變種明顯避開了,曾染疫或接種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也成為病毒一大破口。但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員仍對接種疫苗有信心,認為至少可以提高身體抗體且免於重症。(示意圖/張文玠攝)研究人員更表示,目前輝瑞與莫德納等藥廠已針對Omicron病毒開發的新加強劑疫苗,都是基於BA.1病毒株設計,恐無法對Omicron有完整的保護力,另外未曾接種疫苗的人,就算曾經感染Omicron,也不太可能產生免疫,仍有可能被其他變異病毒株感染。但耶魯大學醫學院傳染病研究員奧格布古(Dr. Onyema Ogbuagu)則認為,接種Omicron新疫苗還是相當重要,雖然可能對新的病毒株沒有用,但仍期望可以預防重症,及時接種疫苗,也可提高身體的抗體,來面對不斷變種的新冠肺炎病毒。
自以為有無敵星星⋯她新冠痊癒後無罩狂跑趴 4個月後再染疫高燒+喉痛
很多人以為,只要染過一次新冠肺炎,就會像拿到「無敵星星」一樣,短時間內不太會再得病,不過美國伊利諾州一名女子詹妮弗(Jennifer McDonnell)就因為掉以輕心,狂跑趴、看比賽還沒帶口罩,果然4個月後再度染疫,而根據美國衛生官員表示,雖然還需要更多數據才能確定,但似乎有越來越多美國人出現二次染疫情形。根據「abc News」報導,伊利諾州女子詹妮弗今年1月時確診新冠肺炎,好不容易痊癒後,她認為自己和家人染疫後就像打了「天然疫苗」,終於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我們接種了疫苗,增強了活力。我們有天然吧寶戶利,我們認為我們不需要再戴口罩了」。不過就在今年5月的某一天,詹妮弗在半夜突然從睡夢中醒來,並發現自己發著高燒、喉嚨相當刺痛。起初詹妮弗還不相信自己確診,認為自己只是感染普通流感,沒想到到醫院檢測卻發現自己再次得到新冠肺炎,她崩潰回憶「我以為痊癒後6個月內都不需要戴口罩,我和家人參加了一大堆體育賽事,都沒有戴口罩,沒有維持社交距離⋯什麼都沒有」。詹妮弗也透露第二次確診感覺比第一次糟糕多了,距離檢驗陽性3週後,她仍然感覺相當不適。報導指出,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內有越來越多「新冠再感染」案例,美國50個州衛生官員也表示,雖然在數據上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無法獲得,但似乎有越來越多人再次感染新冠肺炎。專家則表示,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原因複雜,一部分是更容易傳播的病毒變體、免疫力下降還有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放送等,這也顯示新冠疫情與普通感冒類似,有可能多次感染。
醫院微解封 進入院區可免插健保卡
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迄今已有1212人重複感染新冠肺炎,顯示仍有再次感染風險,但對疫情以來,各大醫療院所祭出門禁管制,民眾進入醫院須插健保卡,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已發文授權各醫院斟酌辦理,可改以詢問TOCC取代「入院插健保卡」。台大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明(8)日起將調整現行門禁措施。近期有部分民眾經歷二次感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從2020年至今,系統有2次確診紀錄者共1212人;但根據文獻,第二次感染可能症狀較輕微,目前還沒有定論,只知道二次感染較常見症狀是發燒,第一次感染最常見的則是咳嗽,至於嚴重程度差異,還需要後續研究評估。由於指揮中心擬鬆綁確診者解隔3個月內陪探病可免篩檢,另近來陸續也有醫院取消「入院插健保卡」門禁管制,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證實,日前已發文授權各醫院斟酌辦理,可改以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方式取代,也有部分醫院維持原有作法,指揮中心並未明令取消或禁止。他表示,雖然社區疫情還在流行,健保卡註記可以直接阻攔確診者等對象進入醫療院所,但同時須權衡民眾就醫權益。台大醫院表示,8日起將調整現行門禁措施,民眾持門診掛號證明可免插卡入院,住院或陪病者則照舊,仍需插健保卡並詢問TOCC。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將在8日起取消大門健保卡查詢作業,TOCC作業改由門診、檢查單位及病房單位執行。台北榮民總醫院目前尚未確定是否調整相關措施,預計今日開會討論。振興醫院已在上周五率先取消大門插卡管控,且恢復開放各出入口進出。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認為,入院插卡做法已經名存實亡,不可能完全阻擋有感染風險的民眾;隨著國內取消實聯制,醫院也沒有必要限制民眾留下資料或足跡,不僅沒效益也浪費人力。但李明政提醒,門禁鬆綁須建立在2個前提下,首先是陪探病規定維持不變,陪病以1人為限、特殊情況外原則上禁止探病;其次是各醫院需加強公告宣導,避免快篩陽性民眾進入醫院,請依各醫院規定直接前往防疫急門診或篩檢站,以免造成其他院內民眾感染。北市聯合醫院副總院長蕭勝煌表示,這幾天都在研議,會朝中央制定的方向,可能就不插健保卡入院,但他坦言,還是會呼籲快篩陽性的朋友,不可進到醫院就醫,避免感染風險,宣導方式仍在討論中。據了解,目前進入聯醫仍會插健保卡和量體溫,因確診者從發病或陽性日算起第15天才能進入醫院,聯醫會再討論於近日定案。
Omicron比Delta更容易「重複感染」? 醫揭這族群要小心
昨日北市有議員重複確診,對此,北市聯合醫院醫師姜冠宇4日在臉書上指出,短時間感染第2次、一年內n次感染會不會發生,答案是會,且OMC比Delta更容易,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也有相關報導討論這個議題。姜冠宇表示,OMC也會短時間二次感染打三劑的人,可能是因序列變化多端,就算感染大致相同的OMC序列,血清抗體效價還明顯比對付原始株低,似乎有潛在打折效果,但真的導致重症、長新冠的機會,會越來越小,除非你是一張白紙才會受威脅。姜冠宇指出,有些專責病房病人陰性解隔後,到一般病房,呼吸症狀再次變嚴重、衰竭,那是急性後期的後遺症,不是再感染。他也呼籲,OMC之後的時代,對按政策接種的人是流感化,對於白紙的人就是世紀瘟疫威脅,所以幼兒接種可能要趕快評估。姜冠宇指出,染疫後獲得的抗體都是第一個月很活躍、有二到三個月續航力,如果第二次感染,病毒序列差異有點多,免疫力也不好的人,抗體效價不夠抵抗病毒入侵,還是會中。此外,二次感染的人是否應再被隔離,再吃抗病毒藥物,姜冠宇表示,理論上應該要,尤其ct值重新小於25的人,因為藥物就是阻止病毒複製,不過是不是再次感染,要交給臨床醫師就病人個別狀況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