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藻
」 珊瑚 白化凱米過後突一片白 珊瑚白化擴及澎湖吉貝嶼
地球暖化,海洋高溫拉警報,全球各地紛傳珊瑚白化災情,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中旬指出,從2023年2月起,全球已超過54個國家與地區確定發生珊瑚白化,且擴及大西洋、太平洋跟印度洋,澎湖吉貝嶼在歷經凱米颱風過後,潮間帶軸孔珊瑚也是突然一片白化。珊瑚礁是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系統,也是許多國家的觀光資源,珊瑚提供共生藻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及提供保護,共生藻提供珊瑚養分,彼此為互利共生。珊瑚白化便是珊瑚共生體對於逆境的生理反應,雖還不等於珊瑚死亡,但當持續接觸高溫等逆境,珊瑚共生體超過生理極限,就會陸續死亡。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預計8月中與中研院團隊對澎湖南、北海與內海及東邊等幾處代表性地點調查,重新記錄珊瑚受影響區域及程度,屆時澎湖珊瑚白化狀況就能有較全面和具體量化數據。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凱米颱風來襲前2周,連日海水持續高溫,讓澎湖海域好幾個測站水溫不分晝夜和漲退潮都罕見維持在攝氏30度以上,沒有回降的波動,那時就已經造成台灣其他地方不少海域珊瑚有白化現象,但澎湖或許得天獨厚,否則按照凱米颱風來襲前那幾周連續高溫,早就白化了。謝恆毅表示,凱米颱風過後水溫雖降了2度,吉貝嶼一帶的軸孔珊瑚有可能已在臨界狀態,經凱米擾動發生暫時性的白化,最好的狀況是在水溫回降後,珊瑚又重新跟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宿主珊瑚就可在最短時間恢復正常。
心痛!墾丁、小琉球珊瑚白化嚴重 慘烈畫面曝光
今年6、7月有不少潛水活動者及保育志工觀察到墾丁及小琉球海域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指出,目前墾丁珊瑚白化看起來比2020年嚴重,也許大家無法直接阻止水溫升高,但可以盡量節能減碳,希望有更多人關注海洋健康狀態,共同思考解決之道。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2024年4月宣布,全球正在經歷第4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也是近10年來第2次大規模白化事件。台灣山海天使保育協會祕書長陳映伶表示,珊瑚白化是海洋環境變化的重要警訊,舉凡水溫過高、被啃食、受汙染等,都會導致共生藻脫離珊瑚體,失去顏色而呈現白化。2015、2020以及今年度,東北角水溫因為長時間超過30度,造成大量珊瑚白化,今年自6月以來,因高壓籠罩,海水擾動太少,也讓全台各地珊瑚發出警訊,南部墾丁、小琉球,東部蘭嶼、綠島,潛水者均發現珊瑚大量白化,令人非常擔憂。陳琦恩表示,近來墾丁淺海水面溫度高達32度,這次珊瑚白化看起來比2020年還嚴重,氣候變遷造成的高溫是全球問題,不是單一個人能改變,人類能做的就是減少人為破壞。台灣咾咕嶼協會志工李昆弦說,小琉球過往夏季水溫大約28、29度,但今年6月以來普遍水溫為30到32度間,白化後如果持續高溫珊瑚會死亡,珊瑚礁是70%海洋生物的生活圈,魚類也會失去棲地,珊瑚是一種生長緩慢的動物,其生長速度都是以「年」作為計算單位,每次的大白化對珊瑚來說都是災難,這幾年每次珊瑚大白化的間距縮短,3到4年就會有一次水溫升高現象,珊瑚幼株對水溫更敏感,沒有辦法好好發育就被大環境打敗。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表示,今年整體狀態就是氣溫很高,相對海溫也是高的,海保署與海生館及珊瑚特遣聯盟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偵測,以了解珊瑚白化狀態,從學術作先期回報,目前海保署也有珊瑚行動方案草案,希望今年或明年可以推出。
珊瑚現生機1/核三廠當年扛珊瑚白化黑鍋 水落石出全球暖化與人為開發是主因
日本福島核電廠二度排放核廢水,再度引起週遭國家的抗議,而核電廠排水問題曾在台灣掀起爭議。30多年前恆春核三廠出水口珊瑚,多次出現白化現象,當地民眾一度把矛頭指向排水口的溫差釀禍,甚至策動多次抗議核三廠行動,經多過年研究與觀察發現除溫排水影響之外,大範圍的珊瑚白化與全球暖化趨勢、人為開過干擾,關係更為直接。名列台灣十二大建設的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鎮南灣地區,建廠起於1978年,第一機組在1984年開始商轉,1985年第二機組接續商轉,在當時民眾對於核輻射的恐懼氛圍下,核三廠與三軍聯訓基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列「恆春三害」,陳情抗議浪潮前仆後繼。1987年,恆春當地潛水人士首次向墾管處反映,後壁湖有不少珊瑚死亡,墾管處初步研判後壁湖附近珊瑚大量死亡,可能與核三廠排放的溫排水、天氣炎熱有關。數日後,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黃哲崇在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現為核能安全委員會)所召開的核電廠熱廢水檢討會議上明確指出,墾丁國家公園南灣海域的珊瑚大量白化死亡原因,罪魁禍首應是核三廠溫排水。核三廠出水口第一次發現珊瑚白化,外界將矛頭指向排放溫排水的核三廠。(圖/樊同雲提供)接下來南灣域珊瑚又發生白化事件,墾管處疾呼台電拿出具體的解法,台電當時向原能會及環保署提出溫排水設備改善方案,但相關採購及安裝,卻要到年底大修才能進行,珊瑚白化嚴重擴散,也逼得原能會大力要求台電檢討現行熱廢水排放標準。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珊瑚和身上的共生藻有依存關係,共生藻提供珊瑚營養,也是珊瑚顏色的來源,若環境不好共生藻離開後,珊瑚營養不足就會露出白色骨骼,正是大家所知的「珊瑚白化」。珊瑚白化依照顏色深淺分為6個等級,要跨兩個色階才叫做珊瑚白化,且在珊瑚還沒死亡以前是可以恢復的。1987年和1988年核三廠出水口接連出現兩次珊瑚白化,「週熱化度數」(即最近12週內所累積的珊瑚白化熱緊迫指數)已達到4,代表發生嚴重珊瑚白化,因此激起大眾對於珊瑚及海洋保育的意識;1998年全球珊瑚大白化,連墾丁國家公園其他海域首次發生珊瑚白化,週熱化度數已達8,意即珊瑚有可能大量死亡,該年也是人類開始使用溫度記錄150年來最熱的一年,也是聖嬰現象最強的一年,全球海洋升溫,導致熱帶珊瑚礁發生白化、死亡。名列台灣十二大建設的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鎮南灣地區,建廠起於1978年。(圖/宋岱融攝)他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數據指出,2020年是台灣珊瑚礁白化最為嚴重的一年,南台灣週熱化度數已達16.6,而北台灣週熱化度數也達到12.2,在熱浪襲擊下又無颱風登陸可將海水降溫,連北部珊瑚礁群聚都出現白化,顯見地域不論南北,海洋熱浪的威脅才是導致珊瑚白化及死亡的主因。樊同雲也說,從2012年至2022年觀察資料來看,經過2020年珊瑚大白化後,核三廠出海口的珊瑚覆蓋率近50%,2021年降至45%,2022年又升到51%左右,顯示珊瑚有快速復原能力,儘管核三廠出水口因溫排水關係,溫度比進水口高2度,但南灣有間歇性湧升流,深海冷水湧升,如同三溫暖一般,才讓珊瑚復原良好。而進水口處除了有防波堤外,也設管制區禁止非相關人員進入,低破壞的環境,再加上抽取海水帶來豐富營養,目前核三廠出水口及進水口的珊瑚礁是全台最健康。台電環保處副處長林景庸表示,適合珊瑚生存的溫度是攝氏18至29度,核三廠在興建時就特別考慮到生態問題,將出水口的導流堤設計成末端上揚,使溫度較高的排放水只注入海洋表面;此外,廠內也加裝兩具熱稀釋泵,當夏季溫度高時可抽取更多海水,在排放前預先混合降溫。過去第一次發現珊瑚白化時,核三廠「在場證明」非常明顯,溫排水也是事實,社會氛圍讓核三廠成為眾矢之的,台電因此開始投入珊瑚研究以及培植至今30幾年,更在進水口建置水下即時監測系統。近年來發現綠島、蘭嶼即便沒有核電廠仍有白化情況,證明核電廠溫排水並非珊瑚白化唯一因素。至於珊瑚礁生態被破壞的原因,樊同雲表示,最主要是土地開發的泥沙堆積於珊瑚上形同活埋,而各類汙水若未經汙水處理排到海中,會導致水質優養化,讓藻類大量繁殖,導致珊瑚無法吸收光線;至於颱風過境,雖可以降低海水溫度,但也伴隨泥沙,對珊瑚來說有好也有壞,此外遊客踩踏也會造成珊瑚礁破壞。核三廠的溫排水,溫度稍高,和外圍海水形成特殊陰陽海景觀,左為台電環保處副處長林景庸。(合成圖/台電提供、宋岱融攝)
颱風少循環變差 台灣海溫不斷上升 2020至2021年逾3成珊瑚白化
台灣均溫不斷上升,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統計,2020至2021年全台有超過50%的珊瑚受到熱壓迫,有30%以上的珊瑚達到白化等級,甚至已死亡長藻,而不僅大家熟知的墾丁、小琉球一帶,北海岸的野柳、基隆嶼、鼻頭角等也出現珊瑚白化,是相當嚴重的警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專題中心執行長、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表示,颱風可以帶來長浪攪動海流,沒有颱風下海水循環較差,台灣附近海溫長期居高不下,颱風又少,風平浪靜並非好事,如今北海岸的珊瑚也已經出現白化,真的很令人憂心。鄭明修說明,當海溫上升超過30度時,珊瑚的共生藻會離開,珊瑚就會出現白化,到了32度就會開始死亡,這幾年珊瑚白化越來越常見,現在全球均溫已經上升了1.2度,必須要控制在1.5度內,否則升溫到了2度,不只台灣,全球珊瑚70~90%將走向死亡,是全球性的生態浩劫。鄭明修表示,珊瑚礁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外,小琉球,東沙、南沙等都是由珊瑚造礁而成,珊瑚礁更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美譽,在墾丁潛水1小時,珊瑚礁周圍就能發現近1萬種生物,也是很多水產資源的孕育場,若珊瑚消失,台灣的漁業資源將面臨枯竭,海水也會入侵陸地,是經濟、生態、國土的複合災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扣除掉特別的環境事件例如汙染,通常珊瑚白化都是熱高溫所致,反聖嬰海溫較低,但現在反聖嬰年的海溫都比20年前的聖嬰年還熱,即使是反聖嬰年,很多時候海溫都超過珊瑚的耐熱程度。郭兆揚說,珊瑚礁提供生物保護和育幼的功能,當珊瑚礁不見了,生態系就會垮掉,假設台北市是珊瑚礁,建築物是珊瑚,有天台北盆地被夷平了,人類又該往何處去?
選舉結束與妻子小旅行 柯文哲: 讓陳佩琪開心我看是穩了
九合一選戰於昨(26)日落幕,民眾黨主席、台北市長柯文哲力挺的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未能當選台北市長,不過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順利當選。柯文哲今天則在臉書上曬出和妻子的合照,並表示「選舉結束,好好跟家人吃頓飯」。 柯文哲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今天難得有心,臨時起意帶陳佩琪到基隆來趟小旅行。先到深澳港吃飯喝咖啡,接著到潮境公園享受久違的陽光,遠眺九份與基隆山。每次來海邊,想到四面環海的台灣,人民隨時能欣賞波瀾壯闊海景,就忍不住覺得這實在是上天給予台灣的恩典。柯文哲表示,今天最吸引我們的是潮境智能海洋館裡,愛心圖案的海月水母、仰賴共生藻的倒立水母和小寶寶、花園鰻、小丑魚,還有長得像石頭的大斑躄魚,每一個水族箱都有驚喜,自己和佩琪待了半天捨不得離開,對海洋生物的奧妙嘖嘖稱奇。柯文哲表示,希望這個臨時安排的小旅行,可以讓陳佩琪開心(看她笑成這樣,我看是穩了)也鼓勵民眾把握今天難得好天氣,好好和家人出遊、說說話。
一年省60億垃圾處理費?金屬中心:工業廢材變身綠材復育珊瑚
每年數百萬噸的工業廢材存放問題現在有解!金屬中心研發「再生多樣態轉化材Poly-T Materials」,將環境廢棄物轉化成創新綠色材料,由於成份與珊瑚骨骼相仿,因此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成人造珊瑚,取代現行復育用的人造塑料基座,不僅無毒、更耐海水衝擊,同時可望為產業解決每年近60億元廢棄物的處理費用。金屬中心為研究型法人單位,執行長林秋豐表示,台灣工業每年約有百萬噸的廢鑄砂、石材切割邊料必須委外處理,而業者多半只能囤積棄置甚為可惜,未來應用再生多樣態轉化材的技術原理,透過創新科技研發將廢棄物循環加值,可望為產業解決每年近60億元廢棄物的處理費用,真正做到全循環、零廢棄。「再生多樣態轉化材」主成份與珊瑚骨骼相仿,經由3D列印技術,可將環境廢棄物如廢棄石材與廢蚵殼等,轉化成創新綠色材料,應用在珊瑚復育與古蹟修復上。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指出,「再生多樣態轉化材」人造珊瑚經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合作發現,能成功吸引海洋微生物附著,加速海底共生藻附著,使珊瑚復育狀態良好,取代現行復育用的人造塑料基座,不僅無毒、更耐海水衝擊。下一步計畫鏈結業者、設計團隊朝向製作大型人工魚礁努力,以科技創新為永續海洋生態貢獻心力。林秋豐說,過去的商業模式總在「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脈絡下「用完就丟」,不但造成地球資源耗竭,同時產生出各式廢棄物。然地球資源不會永遠源源不絕,廢棄物也不會憑空消失,如何將廢棄物資源化妥善運用,以替代自然資源開採,達成物質全循環、零廢棄的願景,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金屬中心持續深化研發創新量能,支持台灣產業永續發展外,更鏈結中心核心技術,帶動傳產升級轉型,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再生多樣態轉化材」今年獲得素有創新界奧斯卡獎美譽的「2022愛迪生獎-銀獎」殊榮。愛迪生獎每年表彰全球具突破影響的創新產品與企業領袖,來紀念發明家愛迪生追求創意與卓越的精神,堪稱科技界的榮譽殿堂,此次獲獎也為台灣的科技研發實力大放異彩!
台東復育硨磲貝成功 存活率高達9成
台東杉原灣旁的富山護漁區為了豐富生態,縣府在當地移植45顆保育類硨磲貝。經過半年,硨磲貝存活了40顆,接近9成,讓保育人士相當興奮,也證明這裡的環境適合牠們生存,縣府明年將再評估當地的環境密度,決定是否增加移植數量。農業處長許家豪表示,由於移植的硨磲貝是經過DNA鑑定結果,台東與澎湖的硨磲貝是屬於同一系群,並且由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人工繁殖,在種貝原生棲地海域海底取得精、卵,直接在試驗室育成,不必將種貝撈捕上岸,造成種貝的傷害損失。他說,相較許多地區存活率僅不到1/2,富山存活率是相當高的。據了解,硨磲貝是世界上最大的雙殼貝,俗稱巨貝、五爪貝,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外套膜顏色鮮豔,有些甚至能發出美麗螢光,多彩的顏色來自外套膜上的共生藻,是珊瑚礁生態指標,又稱為海中玫瑰、美人魚的家。硨磲貝與珍珠、珊瑚、琥珀同被西方譽為「四大有機寶石」,早期因外殼鮮豔多彩,被過度捕撈、製成工藝品而數量銳減。在台灣被列為保育類,目前在綠島、澎湖地區復育中。此外,之前當地商家製作海藻饅頭讓遊客餵食魚群,吸引大批豆仔魚、虱目魚、烏魚等聚集在潮間帶,也因此破壞了保護區的水質,造成潮間帶物種單一化,所以今年起已禁止遊客餵食魚群。
致命毒藥!蘭嶼珊瑚「爆發性白化」 報復性旅遊害的?
國人在境內報復性旅遊,卻沒有盡到保育生態的義務,為許多景點帶來難以挽回的局面。台東縣外島蘭嶼鄉向來最純淨、天然的環境著稱,但最近海中珊瑚竟大面積白化,面臨生態浩劫;一名網友拍下這令人傷心的一幕,並表示綠島、墾丁也都發生一樣的狀況,呼籲民眾想要下海的話,不要再擦防曬乳,以免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危機。防曬乳對海洋環境帶來傷害是不爭的事實,自從帛琉(Palau)開第一槍,2020年起禁用會傷害珊瑚的防曬用品,美國夏威夷(Hawaii)甚至連銷售都將於明年開始禁止!許多保養品牌為此也特地開發「海洋友善」的防曬用品,但台灣還是有許多民眾毫無保育意識,到現在還會擦一般的防曬乳後直接下海,只顧著自己的皮膚,卻扼殺了海中的生物。(圖/歐大)拍下蘭嶼珊瑚慘狀的網友表示,每年約有4000至6000噸的防曬乳進入海中破壞生態,對珊瑚來說這是「致命毒藥」,因其製造成分會引發大量珊瑚周圍或體內的病毒,會造成共生藻感染病而死亡。他表示,短短不到幾天,蘭嶼的珊瑚「爆發性」白化,這種慘狀他從來沒有見過,忍不住拍照PO網,甚至難過預測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珊瑚大量死亡的悲劇。據《哈波時尚》報導,其實網友指的化學成分不只是珊瑚的致命毒藥,對人體也會帶來影響,可能會干擾內分泌系統,甚至影響兒童的發育。慎選防曬用品,不僅是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能友善海底環境,提醒民眾不要為了一時的方便,成為殘殺海底生物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