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學院
」 新冠肺炎 疫情 陳秀熙 彰化 武漢肺炎15歲少年研發「治皮膚癌肥皂」!成本僅0.5美元 獲選《時代》年度兒童
美國維珍尼亞州15歲少年貝克勒(Heman Bekele),正在努力研發一種特殊肥皂,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預防、治療多種形式的皮膚癌,每一塊成本只要50美分,也因此,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兒童」(2024 Kid of the Year)。根據《時代》雜誌指出,在衣索比亞出生的貝克勒,4歲時與家人一同搬到維吉尼亞州安嫩代爾(Annandale)居住。在7歲左右,貝克勒就已進行了約3年的科學實驗,他會找出家中的洗潔精、洗衣粉等常見的家用化學品,將其混合後,看看這些黏稠物是否能產生其他作用,但也差點引起火災。此後,父母對他的關注、監督也更加密切。貝克勒進入高中後,在去年10月,他在3M公司與Discovery Education合辦的「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以一款「未來可能用來預防與治療多種形式皮膚癌」的肥皂,獲得了獎金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元),並被評選為「美國最佳青年科學家」。關於為何想研發這項肥皂,貝克勒坦言「當我小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但當我來到美國時,我意識到,當你長時間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輻射下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報導指出,貝克勒發明的肥皂能夠透過「固體脂質奈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來傳遞抗癌藥物,這種顆粒在肥皂被沖洗過後,仍能持續留在皮膚上。貝克勒表示,皮膚癌治療的全球平均價格將近4萬美元(近新台幣130萬元),若肥皂作為藥物傳遞媒介,成本能更便宜得多,「什麼東西每個人都能使用?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幾乎每個人都使用肥皂與水來清潔」。在今年2月,貝克勒參加黑色素瘤研究聯盟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活動,並結識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與助理教授雷貝卡(Rito Rebecca),他們便一起在彭博公衛學院實驗室進行研究,雷貝卡也同意贊助貝克勒,讓他能在兼顧學業的同時,努力實現夢想。
哈佛研究!「日喝一杯含糖飲料」運動也沒用 22歲男差點洗腎
22歲的陳先生體格相當壯碩,身高180公分,體重超過120公斤,近期體重卻開始莫名下降,4個月掉了20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有成,但伴隨著出現泡泡尿(蛋白尿)、工作容易疲倦等狀況,家人有所警覺,便帶他前往醫院腎臟內科進行檢查,結果顯示空腹血糖250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達9%,確診糖尿病,且伴隨著第三期慢性腎臟病與腎衰竭,腎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3至4成。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醫師表示,陳先生因在速食店工作的關係,飲食相當不均衡,蔬菜量嚴重不足,且因工作相當忙碌,閒暇之餘便會來杯手搖飲紓壓,常常一天就喝一、兩杯手搖飲,也沒有運動習慣,所以才導致憾事發生。除開立血糖控制相關藥物外,也安排衛教師、營養師介入給予衛教指導,並叮囑得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血糖、血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延緩腎功能下降。吳美儀醫師提醒,手搖飲可以說是台灣人生活中的小確幸,珍珠奶茶更是風靡全球、引以為傲的「台灣之光」,但這些飲品大多是使用人工合成高果糖糖漿,會造成三高、脂肪肝及痛風等慢性病,也會導致孩童及青少年的心臟病風險升高。根據調查,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的比率接近25%。長期追蹤這群人,發現含糖飲料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有很強的連結。另外,也有致癌的風險,如胰臟癌等,臨床研究推測,近年來40歲以下年輕人胰臟癌增加,可能與含糖飲料的盛行有關。吳美儀醫師指出,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其含糖量約62公克,已超過食藥署建議每日添加糖應低於50公克的上限;而今年二月哈佛公衛學院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就算每週運動量超過150分鐘,都無法抵銷其帶來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雙和醫院腎臟內科的研究也發現,一天一杯含糖飲料量大幅提升罹患腎臟病的風險,亦可能造成糖癮、肥胖等問題,最新調查顯示,國人肥胖及過重率已達50.3%,民眾千萬不能輕忽。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立即發生的危險,年輕朋友對於多數慢性病警覺性與病識感較為薄弱,也發現喜好喝手搖飲或含糖飲料的朋友通常也伴隨著其他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缺乏運動、蔬菜攝取少而肉類攝取多,以及喜好油炸品及泡麵等高熱量食物,因此「一天一杯手搖飲」其實只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冰山一角。吳美儀醫師呼籲,別因口腹之慾,或為了享受短暫的「小確幸」而造成終身遺憾,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掌握幸福人生的關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刻不容緩。
168斷食法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心臟科醫師曝:飲食習慣更重要
隨著168斷食法的普及,不少人開始每天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並在剩餘16小時避免攝取卡路里,簡單且容易遵循的模式,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甚至包括一些國內外的知名人士。然而近期美國心臟協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飲食模式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人來說可能會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此一說法仍存在爭議,且有進一步研究的需要。168斷食法可能增加9成心血管疾病風險?此項研究主要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公衛學院的學者鍾文澤,他原本計劃研究168斷食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研究分析了從2003年到2018年間約兩萬名平均年齡為49歲的美國成人飲食模式,結果顯示,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以內的人群,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每日進食時間在12至16小時之間的人高出了91%,特別對於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如果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其因心臟病或中風而死亡的可能性比未實施者高出了66%。值得注意的是,此項研究僅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其因果關係。研究中的受試者之所以每日只能在8小時內進食,可能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僅是出自於計畫性的斷食,例如他們有可能是因為生病或加班而無法有較長時間的進食,這些人本身可能已處於較差的健康狀態,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而不僅是因為他們選擇了168斷食,需要再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下定論。留意飲食習慣及內容,而不僅是關注進食時間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該定期測量血壓,並留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及內容,而不僅是關注進食的時間,建議可專注在已被證實能夠改善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DASH(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方法)、pescetarian(魚素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等,從飲食方面著手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心臟健康。
168斷食恐增加9成心血管疾病風險? 觀察性研究未能證實因果
168斷食法是一種流行的飲食策略,每天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剩餘的16小時則避免攝取任何卡路里。此法簡單易遵循,不少國內外明星亦因此瘦身成功,故吸引眾多追隨者。然而,近期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這種飲食模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在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人群中,但對於這一說法仍然存在爭議和進一步研究的需要。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公衛學院學者鍾文澤,原本是想研究168斷食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結果卻出乎意料。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18年之間2萬位平均49歲美國成人的飲食模式,結果顯示,那些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以內的人群,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較那些每日進食時間在12至16小時之間的人高出91%。其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其因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可能性比未實施者高出66%。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為觀察性研究,無法確立因果關係。關鍵是,研究族群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只能於8小時內進食。舉例來說,民眾可能因為生病食慾不佳或熬夜加班無法好好吃飯,才導致每日只能於8小時內進食,而非有計畫的自願斷食。這群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可能是因為本身健康狀況不良,而非斷食法所致。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下定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提醒,心血管疾病患應定期測量血壓,建議關注自身吃什麼比何時吃更為重要,可專注於已被證實能夠改善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如:DASH(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方法)、pescetarian(魚素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等,從飲食下手促進心臟健康效果更為顯著。
新國病!逾6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晚期 專家呼籲「國家介入」才能提升存活率
肺癌已連續19年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不僅對國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也對醫療健保造成沉重負擔。面對肺癌威脅,目前確診時已三、四期的病人占逾6成,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七月起啟動LDCT篩檢,盼能夠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並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國內肺癌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外,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肺癌成因複雜且晚期確診比例高、死亡人數多,面對此頭號奪命腫瘤,他強調,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為必要之舉。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也指出,雖然台灣過去在菸害防制、空氣汙染上皆持續推進,然而在防治策略整合上,仍有進步空間。陳保中教授指,肺癌防治涉及環境到醫療,並非單一單位可處理,需要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專責單位設立,凝聚各界共識、統籌行政資源與執行,才能保障全民健康。楊泮池院士強調,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朝「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的願景前進,中期目標為結合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一期肺癌診斷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又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三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期待能在五年內翻倍,以大幅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針對次級防治說明,次級防治則將重心放在「早期篩檢」上。去年七月起,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費補助LDCT篩檢國家,針對符合年齡的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接下來也期盼能夠建立更完整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模式,透過LDCT揪出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並落實陽性個案追蹤計畫,讓患者及早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陳育民補充,肺癌的死亡率與診斷期別高度相關,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一旦第四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差別相當大。因此,如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設置,建立台灣本土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之共識指引,有助將醫療資源更及時地投注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除了預防、篩檢外,現況晚期肺癌患者比重仍逾六成,晚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強調,如何藉由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幫助提高不適合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絕對是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要達成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重點。他坦言,健保資源限制下,現仍有部分標靶藥物未獲給付,免疫藥物的給付也與國際指引有些許落差,因此,三級防治目標是讓健保提供的肺癌治療能接軌國際,幫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食腦變形蟲」致死率9成 醫建議進口藥儲備
北部30多歲女性遭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腦炎,7天後不幸病逝,為國內史上第2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蟲」,是當今世上致死率最高的微生物,目前文獻僅有5位倖存者。隨著全球暖化,食腦蟲感染在全球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早期使用特殊抗菌藥物有助於搶救性命,建議政府可考慮專案進口儲備。對此,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我國病例僅2例,會再評估是否把相關藥物納入專案進口。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博士、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李建璋表示,食腦蟲喜歡生活在溫水水域,通常要25℃以上的水,46℃的水溫則是食腦蟲生長最快速的環境。受暖化影響,全球平均溫度不斷上升,有利食腦蟲生存,甚至北方國家如南韓,去年也發生案例。李建璋指出,食腦蟲可能是當今世上致死率最高的微生物,美國文獻上記錄的157位患者,有153位死亡,更可怕的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輕人也不能倖免。食腦蟲通常是在野溪游泳、野地溫泉戲水時,從鼻腔途徑感染。李建璋提醒,臨床症狀上,食腦蟲導致的腦膜炎和其他細菌腦膜炎無法分辨,所以一定要主動告知野外戲水的暴露史,以利判斷。李建璋說,食腦蟲雖然致死率超高,目前文獻僅有的5位倖存者還是提供寶貴的治療經驗,最重要經驗是早期使用特殊抗菌藥物米替福新miltefosine(Impavido)。米替福新早期用於對抗乳癌,後來發現對於熱帶疾病利什曼原蟲有效,2016年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藥證。但李建璋指出,此藥屬於孤兒藥,台灣似乎沒有此藥,如果台灣已經有相關案例,政府可以考慮專案進口儲備。
新冠變異株BQ.1和XBB免疫逃脫強? 醫:打4劑舊疫苗、確診過都擋不住
雖然世界多國已經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解封,但包括台灣在內,新一波的疫情在冬天又開始蠢動,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透過社群分析,新冠變異株BQ.1和XBB這兩隻大魔王,對於就算有打過4劑舊疫苗,或是過去曾感染過Omicron的人,都難以避免,依舊有很高的重複感染機會。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提到,觀察新冠病毒特性,他認為這應該是人類史上演化最快的病毒,回顧新冠病毒的演化,從早期的Alpha、Beta、Delta病毒株,到2年內很多人得的Omicron,接著衍生出了 BA.1、BA.2、BA.4、BA.5,跟近期討論度很高的BQ.1和XBB系列的變異株,都可以看出這款病毒的突變性。而分析現在常見的變異病毒株,李建璋認為,第一大魔王首推XBB,第二名是BQ.1。他觀察,即使打了非次世代第四劑,或是曾經得過Omicron BA.4 或BA.5, 血液中對XBB病毒中和抗體的效價幾乎是零,等於對免疫系統而言,幾乎是陌生人。而同樣的對於BQ.1,上述人群的中和抗體的效價也只有在10到50之間,一般抗體濃度需要高於500這才有比較好的保護力。李建璋並指出,無論BQ.1或XBB病毒,他觀察其傳播能力,跟BA.5比起來,算是有過之而不及,但還好的是,目前沒有特別高比例的重症,算是Omicron家族表現較溫和的。針對台灣可能再掀一波疫情,李建璋指出,既然BQ.1和XBB的流行已經勢不可擋,無論打了傳統的第四劑或是曾經得過Omicron,都有重複感染的可能。而現在台灣第三波疫情趨勢已經確定,提醒老人或高風險族群,應該把握時間趕快去打次世代疫苗;最後,如果有症狀,早期就要就醫,符合條件,鼓勵大家要服用抗病毒藥物。他也呼籲,「病毒72變,逃不出防疫三寶手掌心,只要善用口罩、疫苗、快篩,大家還是可以平安過年。」
國內恐爆第3波疫情!專家:估春節達高峰
本土疫情連9天升溫,國內昨新增1萬5464例本土個案,較上周六多出1234例,增加8.7%,另增161例境外移入、40例死亡個案。專家表示,疫情連續一周上升,就是新1波疫情再起的訊號,預估國內將出現第3波Omicron疫情,並在過年期間達到高峰,老人、小孩、慢性病患需留意。昨日本土個案以新北單日新增3037例居多,其次為台中1947例、桃園1768例、高雄1766例、台北1566例等;境外則分別自日本、大陸、越南等入境。國內昨新增40例本土死亡個案當中,1名30多歲、有糖尿病史、接種1劑疫苗的男子,6月20日快篩陽確診,9月6日於家中昏迷死亡,經法醫解剖,死因為新冠肺炎併肺水腫及肋膜積水。目前國內累計856萬2931例確診、1萬4860例死亡。對於本土疫情連9天升溫,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表示,若疫情已連一周上升,就是新1波疫情再起的訊號,升溫速度取決於民眾的活動。從日本、新加坡經驗來看,由於台灣各項防疫措施逐步解禁,加上旅遊人次提高,在春節出遊、返鄉人潮影響下,他判斷接下來會出現第3波疫情,並在過年期間達到高峰。李建璋指出,第3波疫情高峰期,單日確診數應不會像前2波那麼高,國內5、6月的第1波疫情,單日確診上看8、9萬,第2波則是4、5萬,春節的第3波疫情應落在3萬例左右,原因除病毒弱化,還有55%的國人已感染過,接下來要密切注意死亡率。若死亡率維持在千分之1、千分之2間,表示這波疫情為溫和的Omicron,要保護好老人、小孩、慢性病患,其餘則以平常心對待即可。
BF.7新變異株竄升恐掀另一波流行 專家籲加強入境定序
明起邊境解封0+7上路,但最近國際間又有BF.7新變異株竄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國內僅驗出3例BF.7境外移入個案,本土並未驗出。專家指出,由於BF.7在體蛋白出現重要突變,造成免疫逃脫,現有的疫苗和自然感染恐無效,可能在國際間造成另一波流行,但國內還處在BA.5疫情中,BF.7變異株應不會同時流行。BF.7新變異株近來在國際間崛起,在比利時驗出比例達25%,德國、法國和丹麥約10%,在美國檢出比例竄升至第三,中國大陸目前至少有5地通報發現BF.7個案,分別是廣東韶關、深圳,內蒙古呼和浩特、烏蘭浩特及山東煙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曾在今年8、9月驗出3例BF.7境外移入個案,分別來自荷蘭、法國、美國,本土目前未驗出。BF.7是BA.5.2.1.7變異株的簡稱,是Omicron BA.5的亞種病毒株,目前認為比BA.4或BA.5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染力更強。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BF.7的體蛋白有一個重要位置突變,造成免疫逃脫,代表目前的疫苗和自然感染恐無法完整保護;但由於BF.7仍屬於Omicron的分支,可預期重症比例低,死亡率應該會介於千分之1到2。李建璋表示,目前BF.7是否會造成國際另一波大流行,仍有待觀察,歐美國家都是BA.5疫情結束後,新一波BF.7才攀升,且每波疫情高峰有越來越低的趨勢;由於國內目前還處於BA.5疫情,應不會兩種變異株同時流行。李建璋指出,目前尚不須擔心BF.7造成本土大規模疫情,但建議可針對比利時、德國、英國、美國等BF.7檢出較多的國家地區,加強入境檢驗的基因定序,更有效監測及防範BF.7進入本土。
0+7「時間已經到了」 台大學者:亞太區僅剩陸港台仍須隔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十月國門即將開放,從現行「3+4」鬆綁為「0+7」,但實施時間未定。台大學者指出,如今亞太區只剩大陸、香港、台灣入境要隔離,其他包含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國家,採檢陰性就免隔離,呼籲「居家檢疫」應走向退場,以監測中重症為重點,「時間已經到了」。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今天舉辦線上防疫科學直播記者會,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以目前空床率及中重症率推估,除非北區中重症成長逾5成、其他地區2倍,醫療量能才會緊繃,以目前台灣10月中下旬的疫情達高峰時來推估,中重症率僅會比現在高4成(約每天重症60人、中症100人),醫療量能可負荷。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全球疫情趨緩下,各國對「中重症及醫療量能」的關注,已經高於對確診數的關注,最近的BA.5疫情重症死亡沒有明顯上升,歐洲、大洋洲、亞洲國家醫療量能都可負荷。因此,陳秀熙表示,整體防疫政策應改為監測中重症的「時間已經到了」,呼籲「居家檢疫」應走向退場,讓「自主防疫」上場,邊境唾液PCR也應考慮改成快篩。團隊成員蔡芳均並比較國際間現行邊境檢疫措施,目前旅客入境時已經不用接受檢測與隔離的亞太區國家包含,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紐西蘭、澳洲,至於韓國則是規定入境24小時內接受PCR採檢,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北美地區加拿大只要完整接種疫苗,也不必隔離,美國則要求完整接種兩劑疫苗者仍須隔離3到5天。亞太區旅客仍須接受入境時篩檢與後續隔離,目前則僅有台灣、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與香港隔離時間為3+4,大陸隔離時間為7+3,不過台灣仍有開放深喉唾液採檢。陳秀熙強調,台灣慢慢應走向居家檢疫退場,自主防疫進場,鬆綁境外解封後應配合全世界的動向,不必要繼續增加居家檢疫時,防疫人員與旅客的負擔,才是真正病毒走向輕症化的趨勢。他也表示,雖然美國與韓國雖然持續維持隔離措施,但會隨著次世代疫苗的來臨,會慢慢恢復新常態生活。
專家:再不打滿2劑 9月底每周死亡將破百
次世代疫苗要來了,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打完基礎劑的人,才能打次世代疫苗,而全國還有320萬人未完成基礎劑,分別是65歲以上長者、50到64歲、未滿12歲兒童三大族群,若無完整接種感染BA.5,較容易發生重症、死亡、長新冠、兒童MIS-C,且九月底疫情高峰,每周死亡數將破百例。BA.5來勢洶洶,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辦線上防疫記者會,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截至9月10日,全國重症率上升2%,中症率和死亡率上升14%。其中50到64歲的重症率上升13%、65歲以上上升3%;50到64歲死亡率更上升28%,65歲以上上升13%。上述現象與自然感染和疫苗的保護力失效有關,沒打過疫苗的風險也有重大差別,0到19歲中症率上升了70%,65歲以上上升11%,50-64歲上升7%,也值得留意。陳秀熙表示,接種疫苗是減少重症死亡最重要的策略,但根據最新統計,台灣目前還有320萬人沒完成基礎劑,以三大族群為多,分別是65歲以上長者(62萬人),50到64歲(60萬人),未滿12歲兒童(163.6萬人)。另外有260萬人則只打完基礎劑,50到64歲有49萬人、65歲以上有近35萬人九月底疫情高峰將至,陳秀熙預估屆時每天約落在4萬~5萬人間確診,疫苗沒打滿的族群,每周將新增51至125人死亡,但若符合資格的人都接種基礎劑、第3劑或追加劑,每周死亡人數則可分別降低到19至53人之間。若已感染過的人,還需要繼續打疫苗嗎?陳秀熙指出,不論什麼年齡層,感染過都還可以再打疫苗,如此即便之後再次感染BA.5,絕大多數都是輕症,發生長新冠、MIS-C的機會也很低,且接種追加劑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的機會也低於基礎劑,可以放心接種。
BA.5再爆社區感染!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揭流行時間點 單日病例恐破3萬
最近國內又出現了第2起本土社區感染的BA.5個案,目前已累積有12人陽性確診。對此,台大醫院今天(26日)上午舉辦了「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BA.4及BA.5威脅大流行後的新冠肺炎防疫新思維記者會」加以因應,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也受邀參加並表示,BA.4、BA.5的流行時間點約在8月15日至8月底之間,且若發生大規模流行,單日病例可能會再度突破3萬例大關。台大醫院今天(26日)上午舉辦記者會,並邀請陳秀熙分析BA.4、BA.5可能帶給台灣防疫的衝擊。他在記者會指出,台灣的自然感染與追加劑接種,已經築起免疫防火牆,本來在沒有BA.4、BA.5侵襲的情況下,台灣病例應該可以在8月底降至萬例以下,但是BA.2與BA.4、BA.5目前都已侵入台灣,單日病例應該會繼續維持在1~2萬,且若發生大規模流行,單日病例可能再次突破3萬例大關。同時陳秀熙還以世界流行趨勢推估,以往BA.4、BA.5的病例占比從20%升至40%需要約26天,從40%升至60%則只需要11天,因此推算BA.4、BA.5在台灣的流行時間點約莫在8月15日到8月底之間。陳秀熙強調,台灣的自然感染、追加劑接種,已經築起新冠免疫防火牆,對台灣威脅不至於太大,雖然仍有少數群聚感染,但大多也會屬於無症狀、輕症個案,不會造成太多重症病例。不過國外研究發現,BA.5以及更新的亞變種BA.2.75擁有免疫逃脫能力,可能會出現更多重複感染的現象。至於邊境解封方面,新上任的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兒童疫苗覆蓋率需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會進一步考慮出入境解封的問題。陳秀熙也指出,台灣對於兒童疫苗的施打、高危險族群的追加劑施打是有必要的,尤其是BA.4、BA.5在全球許多國家的染疫占比都超過了70%,感染人數若增加,自然免疫保護力也會形成,所以台灣其實可以效法國際的邊境解封,並盡快跟上腳步與其接軌。
去年死亡增1.1萬人 新冠排名曝光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4萬人,較109年增加1.1萬人,而去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外界關注死亡人數增加,是否與超額死亡有關?衛福部官員表示,並無相關統計,僅引用《經濟學人》數據表示「台灣從109年到110年都是負數」,指並無超額死亡的問題。專家則認為,慢性疾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但社交活動減少可能降低某些疾病死亡數,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說明,110年死亡人數上升有兩大原因,一是人口老化,二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而新冠肺炎列死因第19位,並非死亡人數增加主因。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是否因國內本土疫情導致超額死亡?劉訓蓉引述《經濟學人》模型推估結果指出,台灣自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皆為負數。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則補充說明,根據《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109年到今年4月為止,台灣超額死亡數為「負4310」。不過,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曾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100年至109年死亡人數共增加2萬人,可歸因於寒流或流感,但去年是暖冬,卻比前年多死了1萬人,增加的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超額死亡是以「實際死亡數減掉預期死亡數」,實際死亡數是固定的,因此關鍵是如何推估預期死亡數;每個機構設計的推估模型不同、納入不同的變數,計算出來的超額死亡數就會不同。對於《經濟學人》推算台灣超額死亡為負數,李建璋表示,不清楚該模型加入哪些變數,因此難以評斷是否公允。他推測,疫情期間社交活動限縮,導致肺炎、流感等死亡數減少,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至於衛福部認為人口老化導致死亡人數增加,李建璋表示,確實有所關聯,但應進一步分析「排除年齡因素」的標準化死亡率是否增加。他呼籲衛福部應開放死亡統計的詳細資料供學術研究,以了解國人死亡情形。
防疫放鬆病毒反撲!美國確診數爆增3倍 巴西7天滾動平均值狂升28%
「疫」波接一波!隨著疫苗普及與公衛措施實施,美國先前才因為疫情各項指數趨緩,放寬防疫措施,包括Uber司機、室內免戴口罩等;不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美國疫情再起,過去5週病例穩步上升,達到平均每天約9.4萬人確診,較上個月增加約3倍!聯邦衛生官員趕緊跳出來呼籲,民眾應該在市內戴好口罩,同時敦促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討論是否開放50歲以下民眾接種第四劑疫苗。不僅如此,巴西4月才鬆綁防疫措施,沒想到當地也出現疫情急速反彈!目前確診病例7天滾動平均值再次上升到1.8萬,較之前大增28%綜合外媒報導,隨著防疫措施放寬,美國Omicron疫情再次出現上升跡象,目前每日平均確診數將近10萬人,再加上30日「陣亡將士紀念日」將至,屆時將有大型聚會與紀念活動,恐怕會再造成感染案例爆增。為此,CDC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跳出來指出,目前約有1/3的美國人居住於確診病例與住院人數不斷上升的地區,呼籲民眾應該慎重考慮在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並採取其他措施保護自己。美國疫情出現反撲,衛生官員呼籲民眾應持續在室內戴好口罩。(圖/達志/美聯社)瓦倫斯基18日與拜登政府首席醫療顧問佛奇(Anthony S. Fauci)、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教授賈哈(AshishJha)一起發出警告,雖然目前的情況並沒有先前冬季時可怕,但他們預計確診病例可能會在夏季時激增,因為高溫很可能迫使人們待在室內,如果政府不能購買更多疫苗、抗病毒藥物和高質量的口罩,這一波疫情也可能變得致命。此外,瓦倫斯基也呼籲FDA,應該開始就50歲以下族群接種第4劑疫苗問題採取行動;FDA今年3月底批准替50歲以上,或免疫不全者接種莫德納或輝瑞/BNT疫苗加強針,即為第4劑疫苗,理由是數據顯示疫苗免疫力減弱與Omicron變異株帶來的風險。巴西先前放鬆防疫措施,不過一個多月後,疫情出現反撲。(圖/達志/美聯社)不僅如此,巴西先前隨著疫苗普及,確診人數逐漸下滑,各地紛紛鬆綁防疫措施,取消口罩強制令、出示疫苗護照等規定,還在4月下旬重新舉辦嘉年華會。不過在防疫規定鬆綁後一個多月,疫情又出現升溫趨勢!根據衛生部資料,當地7天滾動平均確診數再次上升到18236例,較之前大增28%。對此,病毒學家李威(José Eduardo Levi)指出,他對疫情升溫並不感到意外,但他警告,巴西即將進入冬季,屆時人們的免疫力普遍下降,如果在沒有戴口罩的情況下群聚,或是沒有接種疫苗,確診數可能持續增長,因此他也呼籲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且維持確診後進行隔離等措施,仍是重要的防疫方式。
Omicron燒出7條傳播鏈「疫調已無意義?」 專家提醒做到「這一點」就免驚
台灣維持了好一段時間的本土「+0」紀錄,因為這一波新冠變種的Omicron疫情,從桃機群聚一路燒出了至少7條傳播鏈。眼看農曆春節下周就要到來,疫情卻越燒越旺,有民眾質疑,疫情之所以二度失控,是與政府太慢宣布,縮短第二、三劑的間隔有關。但有專家解釋,民眾別太過緊張,只要第二、三劑覆蓋率加起來有達到9成,疫情就不至於到失控境界,而現在台灣的疫苗覆蓋率,還差臨門一腳,還沒打疫苗的人,趕快去打就對了。回顧這波台灣的新冠疫情,目前已釐清的共有7條Omicron傳播鏈,包括一條,是由桃機清潔員,一路傳向銀行、餐廳、校園、新竹一家四口,與移工職場等;一條是桃機防疫人員;一條是亞東醫院護理師,另外兩條則是與北市聯醫中興、仁愛院區護理師有關;還有兩條是被境外移入個案傳染的防疫計程車司機。而昨天被指揮中心證實的高雄港群聚案,傳播鏈還待釐清,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疫情多點大爆發,暫時還看不到控制的盡頭。據《蘋果新聞網》報導,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分析台灣現在的疫情發展,他認為目前國內疫情,還算可控階段,畢竟確診者多數是輕症,評估只要第二、三劑覆蓋率加總有達9成,就不需要擔心社區會失控。而截至昨天為止,台灣第二劑涵蓋率73.17%,第三劑(追加劑)則為13.95%,二者合計87.12%,距9成的目標,只差最後一哩路。而針對有民眾質疑,政府宣布縮短第二、三劑間隔的速度,是不是反應太慢了?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管制副院長黃高彬認為,政府腳步並不算慢,因為第二、三劑最理想間隔時間,就是6個月沒錯,會宣布縮短,是考量Omicron進入社區,加上春節返國人多等不利因素,才會宣布縮短,他認為政府在宣布的時間點上,沒有問題。
新冠肺炎成全球第三大死因 2年死5百萬人凸顯貧富差距
新冠肺炎疫情自從2019年12月爆發至今,也已經將近2年的時間,在這段期間內,全球確診人數大幅增加,也造成不少人染疫病逝,根據統計,因確診身亡的人數超過5百萬人,這場危機不僅摧毀了貧窮國家,也讓擁有一流醫療保健系統的富國崩壞。據《美聯社》報導,包含美國、歐盟國、英國以及巴西等中高收入或高收入國家,加起來就佔了世界人口比例的8分之一,不過通報死亡人數卻佔了全球的一半,且光是美國就有超過74萬人死亡,是全球之最,而且在這2年的時間內,全球因確診身亡的人數超過5百萬人。耶魯大學公衛學院傳染性疾病專家艾柏特博士(Albert Ko)就說:「這是我們一生中的決定性時刻,我們必須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有另一個5百萬?」根據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中心估計,新冠肺炎染疫身亡的人數,與1950年死於國際戰爭的人數不相上下;另外,這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死因,僅次於心臟病以及中風。目前新冠肺炎可用疫苗來降低重症率、死亡率,不過當疫苗問世後,也衍生出貧富差距的問題,像是在非洲,數百萬人尚未接種一劑疫苗,與此同時,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已經開始在打第三劑的加強針。雖然不少富裕國家有向世界其他地區運送數億劑疫苗,但非洲仍是接種率最低的地方,在13億人口中,只有5%的人完全接種疫苗。
長輩驚驚!疫苗猝死爆發緩打潮 醫:照顧者接種更有保護力
AZ疫苗大規模施打後,全台已經傳出132人接種後猝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相關仍有待釐清,但各地已經出現緩打潮,台中市就針對446名長輩未施打疫苗原因進行追蹤調查,發現前3大原因依序為「擔心致死率」27.4%、「身體狀況不佳、住院中」26.7%、「想等其他品牌的疫苗」20.9%。但高齡者萬一染疫,卻也是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打或不打?讓許多長輩非常徬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以新光醫院為例,6/22前來接種AZ疫苗的長輩僅有300多名,相較於前一周多達1000多人,可以明顯看出人數減少很多,由此可見長輩們的擔憂。具有公衛專業背景的洪子仁也提出「解套」方法,他表示今年6月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曾透過數學模式的進行模擬,發表在《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期刊,結果發現提高照顧者的疫苗施打率最為重要,而不是普遍提供被照顧長者施打,數據顯示,提高照顧者的疫苗接種率可以顯著降低被照顧長者的感染風險。洪子仁說,他觀察到新光醫院科教館接種站中,許多高齡長輩施打疫苗時都有外籍照顧者陪同,長輩可以打疫苗,而外藉照顧者卻不能施打,但外籍照顧者的活動力相較之下更活躍,反而更容易傳播或感染病毒,所以洪子仁認為長輩們如果擔心而緩打疫苗,不如先施打這些長輩的照顧者先施打,也建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可以考慮將照顧者納入優先施打疫苗的名單中。
Delta變種毒株傳染性高出6成!傳播力高、重症率增加4倍 擴散74國「恐成全球主要毒株」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這次造成台灣疫情大流行的病毒株是英國變種的Alpha病毒株,不過據研究顯示,去年發現的印度變種Delta病毒株,傳染力更勝一籌,目前Delta變種病毒正在英國蔓延,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14 日已宣布當地全面解封將延後1個月至7月19日。(圖/達志/美聯社)邁入2021年,印度爆出第二波疫情,比去年確診者更多,據研究發現,這是Delta變種病毒不僅傳染力強,可能引發的症狀也更嚴重。《彭博》報導指出,Delta變種病毒可能會造成聽力受損、嚴重胃部不適和血栓導致身體組織壞死等症狀,印度傳染病專家阿富爾(Abdul Ghafur)表示,需要有更多科學研究,才知道這些新的臨床症狀是否跟變種病毒有關,但跟最初的疫情相比,患者有更多人出現腹瀉情況;包括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研究也顯示,Delta變種病毒有可能導致患者住院。據《CNN》和《CNBC》報導,英相強生也因此解除新冠病毒封鎖限制的計劃推遲了1個月,理由就是Delta 變種的高速傳播,傳染性比起英國變種病毒株出高60%。報導指出,英國境內接種疫苗的人數已經非常多,但當地仍有42名印度變異病毒株病逝的個案,有29%患者已施打了兩劑疫苗。強生將解封日期延至 7月19 日,多出 4星期的時間延緩,據強生表示,「多出來的時間用於加速英國的疫苗接種計劃,透過將40歲以上族群的推薦接種間隔時間從12周縮短至8周,為民眾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報導指出,Delta變種病毒在過去半年已經蔓延到74個國家,像是中國大陸、美國、非洲、北歐和環太平洋國家紛紛淪陷。《衛報》也在14日報導,大陸廣州的Delta變種擴散狀況尤其值得關注,出現症狀後3至4天內病情急速加重的患者比例達到12%,比先前高出4倍。當地的研究也發現,變種病毒能突破疫苗防護,尤其是僅接種一劑疫苗者,與英國的研究結果大致符合。另外,據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局長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出,美國Delta變種病例數約每2周翻一倍,佔整體新病例的10%,儘管各國衛生單位積極收集和共享新變種資訊,但是美國布朗大學公衛學院院長賈哈(Ashish Jha)表示,Delta變種「是我們至今所見最具傳染性的變異毒株」,人們擔心,這種病毒恐怕成為全球主要毒株。
彰化萬人血清檢測「蓋牌」!陳時中籲台大公衛給交代 陳秀熙:部長要求就公布
原本預計今天對外公布彰化縣萬人血清抗體採驗結果的台大公衛學院,突然喊卡,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蓋牌會讓社會有更多爭議,沒有必要。前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則表示,同意陳時中說法,他強調,彰縣萬人血清篩檢對大眾是重要資訊,請部長向台大公衛學院主管講一下,以事關重大疫情為由提前發布。衛福部今舉辦第七屆優良暨資深典範護理人員頒獎典禮,陳時中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萬人血清抗體檢驗在社會的一些反映和情況,要讓比較清楚的當事人說明清楚,而此研究前端已引起社會許多討論及爭議,現在又蓋牌,反而讓社會有更多的爭議與討論「真的沒必要」。陳秀熙今天表示,每個研究案都有不同的同意書內容,這次做血清調查之前,都有讓民眾簽署同意書,計畫主持人都有按照倫理法則進行。他更強調,外界一直把學術審查有關同儕審查與倫理審查搞混,他強調,同儕審查是指依照一般學術研究準則,通過同儕審查後再發表,絕對不等於倫理審查。而這次調查之前,絕對都有讓民眾簽署同意書,「我們身為學術人員不可能來違反學術倫理。」然而,陳秀熙表示,現在正在思考要如何讓程序完備,比較重要的是,若是重大疫情,有可能要突破學術的必要,學術也有學術的準則,「如果今天屬於重大疫情,很希望由中央指揮中心協調來公佈,幫助彰化縣衛生局。」「我也樂觀其成,目前期中報告已經寫好」,他強調,報告已經寫好了,只要部長向公衛學院主管提出並同意就可以對外公布,他個人很希望報告可以在大家共識下趕快把報告結果讓大家知道。至於科技部聲明指出,沒有提供血清抗體經費,陳秀熙說,這個部分沒有經手經費事情,必須要請教主持人,但他表示,研究都是研究計畫經費支出,都有合法採購證明。歡迎外界查明。
彰化萬人檢測爆「藏潛在社區感染」!名醫列4重點 無症狀者病毒下降更慢
為釐清台灣是否存在新冠肺炎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及社區感染程度,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測」,結果部分出現陽性反應,讓外界擔憂有潛在的社區感染風險。對此小兒科急診醫生吳昌騰舉出韓國團隊的研究,「所以我們一定要記得個人防護,還是不能鬆懈的。」吳昌騰醫師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首先提及,「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可能是社區傳播的關鍵因素?」他表示,這一陣子的熱門話題,彰化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結果雖然還未有正式報告,但已引起廣泛的討論,因為初步發現部分驗出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因此台灣還是存在社區傳播的風險,因為有無症狀感染者。吳昌騰貼出韓國團隊於8月6日刊登的一篇重要研究,這研究提供說明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可能是社區傳播的關鍵因素。研究團隊回顧分析了2020年3月6日-3月26日韓國Cheonan一個社區隔離治療中心內共303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數據。在303人當中,193人(63.7%)在隔離時已經有症狀,而110人在首次PCR檢測時被統計為無症狀。但是21人(6.9%)在隔離期間才陸續出現症狀,89人(29.4%)始終沒有出現症狀,而從檢測到新冠病毒感染到出現症狀的平均時間是15天(四分位數13-20天)。在檢測出感染後第14天和第21天,無症狀感染者核酸檢測結果轉陰比例分別為33.7%和75.2%,有症狀患者轉陰比例分別為29.6%和69.9%,從確認感染到首次轉陰的中位時間,在無症狀感染者和有症狀患者中分別為17天和19.5天,沒有顯著差異。吳昌騰表示,核酸檢測結果表明,無論是上呼吸道檢體中新冠病毒env蛋白(編碼包膜蛋白)和N蛋白(核衣殼蛋白)的基因序列,還是下呼吸道檢體中新冠病毒RdRp (RNA依賴性RNA聚合酶)和N蛋白的基因序列檢測,可得知:1.無症狀感染者和有症狀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都相似的。2. 從確認感染到解除隔離期間,比起有症狀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下呼吸道檢體中的病毒載量下降的更慢。吳昌騰指出,根據這篇研究結果,韓國研究團隊提出「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傳播可能是社區傳播的關鍵因素」、「隔離無症狀患者可能是控制新冠病毒傳播所必需要做的」,因此大家一定要記得,個人防護還是不能鬆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