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紅疹
」 疫苗 新冠肺炎 莫德納 疫情 確診日爆發「食人菌」疫情! 台大醫警告: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細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因為傷口感染時會導致組織壞死,也被稱為「食人菌」,致死率也曝光了。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黃立民解釋,「A型鏈球菌」屬於一種噬肉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是環境中一直存在的細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沒有國際間疫情威脅的問題,也不會做國際旅遊管制。假如感染A型鏈球菌,會造成扁桃腺發炎、猩紅熱(全身紅疹、脫皮)等症狀,主要影響區域為上呼吸道,假如免疫力較差,細菌可能會進入脖子較深處,引發軟組織感染,最常遇到小朋友感染後,細菌跑到脖子的軟組織,造成「深層頸部感染」,因為菌種會吃掉軟組織,很可能造成周邊血管、動脈、神經破壞,甚至引發大出血或菌血症。黃立民說明,如果患者免疫力不佳,皮膚外部又有傷口,感染了A型鏈球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傷口被吃掉一塊,看起來很可怕」,所以被稱為「食人菌」。就台灣來說,醫療院所大多能妥善處理感染A型鏈球菌的傷口,因此致死的機率不高,若出現死亡個案,應該是特例,但有幾類人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尿毒症、神經系統異常、有傷口卻無法察覺、褥瘡、本身體質虛弱者,仍存在死亡風險。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
日本「食人菌」爆發…世界各地都有 台大醫示警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流行「暴發性A型溶血性鏈球菌」,北韓以此為由取消原訂於平壤的男子世足資格賽,後續仍有待國際足總討論。針對該細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因為傷口感染時會導致組織壞死,也被稱為「食人菌」,致死率也曝光了。黃立民解釋,「A型鏈球菌」屬於一種噬肉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是環境中一直存在的細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沒有國際間疫情威脅的問題,也不會做國際旅遊管制。假如感染A型鏈球菌,會造成扁桃腺發炎、猩紅熱(全身紅疹、脫皮)等症狀,主要影響區域為上呼吸道,假如免疫力較差,細菌可能會進入脖子較深處,引發軟組織感染,最常遇到小朋友感染後,細菌跑到脖子的軟組織,造成「深層頸部感染」,因為菌種會吃掉軟組織,很可能造成周邊血管、動脈、神經破壞,甚至引發大出血或菌血症。黃立民說明,如果患者免疫力不佳,皮膚外部又有傷口,感染了A型鏈球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傷口被吃掉一塊,看起來很可怕」,所以被稱為「食人菌」。就台灣來說,醫療院所大多能妥善處理感染A型鏈球菌的傷口,因此致死的機率不高,若出現死亡個案,應該是特例,但有幾類人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尿毒症、神經系統異常、有傷口卻無法察覺、褥瘡、本身體質虛弱者,仍存在死亡風險。
中秋後新冠疫情恐再起 疾管署預估高峰在這時候
因應秋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再起,疾病管制署公布,今起COVID-19莫德納XBB.1.5疫苗開打,第一階段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疾管署署長莊人祥今表示,預估中秋連假後,會又有一波流行,且會逐漸升溫,預估高峰落在12月中旬,每日平均將新增100例中重症併發症。防疫大使滿嬌姨今天接種第五劑的新冠肺炎疫苗。(圖/中國時報記者鄭郁蓁攝影)疾管署今天舉辦新冠肺炎疫苗開打記者會,莊人祥表示,今年5月新冠肺炎降為第四類傳染病後,5月以來本土新冠疫情持續下降,9月來到最低點,但看到歐美疫情又慢慢升溫,預期國內秋冬新冠疫情也會往上,因此預先準備。莊人祥依據統計資料指出,今年5月起COVID-19中重症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佔78%,且併發中重症及死亡個案中,多有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且超過7成為完全沒有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者。莊人祥表示,觀察近期國際上歐洲、美國等地疫情都有升溫傾向,且國內外主要流行病毒株多為XBB衍生,預期國內未來又要有一波疫情,而最新的COVID-19莫德納XBB.1.5可以對抗最新的BA.2.86病毒株,預期國內未來又要有一波疫情,因此呼籲民眾踴躍接種。莊人祥表示,預估中秋連假後,會又有一波流行,且會逐漸升溫,預估高峰落在12月中旬,每日平均將新增100例中重症併發症。雖會升溫,但他表示,應不至於像今年6月時每日平均新增200例,屆時應會「打八折」,國外的流行曲線也是如此,流行幅度會一波比一波還小。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無論過去接種什麼廠牌、或未曾打過COVID-19疫苗皆可接種這劑莫德納XBB.1.5疫苗;如為確診者,需間隔12周(84天)再施打。此外,XBB.1.5、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同時分開不同部位接種,亦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若同時接種三種疫苗,同手臂兩針建議距離至少2.5公分。疾管署說明,XBB.1.5疫苗各對象開放接種期程為:一、首週自今年9月26日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二、自10月2日起再開放醫護人員接種;三、暫定自10月9日起開放全民接種,將視上述接種情形調整。同時提醒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並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另外防疫大使王滿嬌今也分享她的COVID-19疫苗接種經驗,她笑說,在片場,常常因為誰確診,就要刪減戲份,因此她為了減少疾病影響自身健康及工作進度,會和朋友相約打疫苗,她還秀出自己的疫苗小黃卡,說目前已接種4劑COVID-19疫苗。接種後除了自己會注意要多喝水,家中子女也會關心她的狀況,4劑以來都沒出現對身體太大的影響。
上山踏青「起紅疹」搔癢難耐 美女醫認「門診現人潮」:罪魁禍首是牠!
春天一到,上山踏青的人潮湧現,再加上清明掃墓活動,「毛毛蟲皮膚炎」也不意外的大量出現在門診。對此,美女皮膚科醫師高珮菡也表示,「毛毛蟲皮膚炎」的正式診斷又稱為丘疹樣蕁麻疹(papular urticaria),主要是由在樹木草叢中棲息的毛毛蟲身上的纖毛所引發。高珮菡12日在臉書專頁《皮膚科日常菡養 高珮菡醫師》發文指出,「毛毛蟲皮膚炎」正式診斷稱「丘疹樣蕁麻疹」,常合併濕疹的變化。常見的病灶可能包括:因與毛毛蟲蟲體接觸而產生的長條形「濕疹樣變化」,或是與毛毛蟲的纖毛接觸,而出現無規則散佈的「紅色丘狀癢疹」。(圖/翻攝自臉書/《皮膚科日常菡養 高珮菡醫師》)高珮菡也分享朋友的小孩去公園玩時的經歷,「一陣風吹來,小孩就癢了起來,回家就全身紅疹了,就是纖毛沾附到衣服上惹的禍。」對此,高珮菡建議,前往戶外踏青時,盡量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減少暴露部位,如果發現毛毛蟲爬在身上或衣服上,可以用帽子輕輕拍落,並更換衣物,避免沾在上面的纖毛持續接觸皮膚,而引發過敏反應,例如蕁麻疹。高珮菡也強調,雖然皮膚症狀大多在1至2週就會逐漸痊癒,但紅疹通常搔癢難耐,除了外用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醫師也會視情況開口服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讓過敏的免疫反應趕快停下來。
國內疫情開始升溫! 指揮中心急籲:尚未接種次世代疫苗民眾前往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表示,國際間COVID-19病毒變異株疫情持續,各國邊境亦逐步調整開放,目前國內疫情處於另一波的上升階段,且農曆春節將至,民眾洽商及旅遊等往來增加。目前國內Moderna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已提供滿6歲以上民眾追加劑接種,尤其65歲以上長者與感染COVID-19病毒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提醒儘速完成1劑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之追加接種,提升免疫保護力。指揮中心指出,目前65歲以上長者完成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為43.8%,為維護長者及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家中長輩如尚未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追加劑接種者,請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指揮中心進一步指出,亦鼓勵家中有長者或高風險族群之民眾、春節前後有出國規劃或家中有國外返台親友、已完成基礎劑但尚未接種追加劑者、曾感染COVID-19確診已康復滿3個月尚未接種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以及曾接種雙價BA.1次世代疫苗可依自身風評估,接種1劑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說明,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https://reurl.cc/7eW0AQ),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指揮中心呼籲,接種疫苗無法百分之百預防感染COVID-19,但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因此,提醒民眾仍應落實個人防護措施,另接種後民眾及家長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ucz02Kh3_q28Jena2Z3AoA),藉由民眾自身或家長關注子女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
兒童重症0至5歲佔67% 近9成未接種疫苗
今天新增本土21761例、境外移入228例,另增死亡個案31起,中重症89例,中症62例、重症27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3件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其中一位1歲男童,6/27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四肢出疹,8/7到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例為2歲女童,6/18確診,8/6發燒、皮疹、右頸腫痛、嘔吐、胃口變差,8/8住院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草莓舌、發炎指數升高,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名5歲男童,打過一劑新冠疫苗,6/23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8/6到急診,懷疑細支氣管炎住院,住院後持續高燒、頭痛,又出現腹痛、結膜炎、全身紅疹、血壓偏低,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近來每日新增兒童確診案例約5000人,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孩子,也是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族群,包括哮吼、肺炎、腦炎等,其中以MIS-C最多,多發生在確診後2到6周,可能在復原一陣子後才出現腸胃道症狀、皮膚疹等情況,腦部也可能受影響,產生頭暈或暫時性意識改變。邱政洵說,研究證實,疫苗可減少MIS-C發生率,具有9成以上保護力,根據丹麥研究,Delta時期接種疫苗者,9900人中只有一例MIS-C,但沒打疫苗者則是3400人中有一例MIS-C;Omicron疫情下,有打疫苗的孩子,每100萬人只有3.7例MIS-C,未打疫苗則是每100萬人中有35例。此外,10歲以上間隔中位數為34天、5-10為26天,5歲以下為29天,且有些個案的症狀會更久後才出現MIS-C,甚至長達50幾天到2個月。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62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93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及6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病逝則已有27人,其中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羅一鈞說明,目前162例兒童重症,其中67%、108位為0~5歲,是最近才剛開始打疫苗的年齡層,反觀6~12歲年齡層,佔重症比例僅3分之1。162例兒童重症中,87%、141人沒打過新冠疫苗,而重症中最多是MIS-C,93例MIS-C有76人、超過8成沒打疫苗,所以還是建議儘快接種疫苗。
6月24日起健保TOCC系統增疫苗接種紀錄 將顯示各劑別之「疫苗廠牌」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5)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仍持續,國際Omicron新型變異株繼續發生,對社區造成威脅,疫苗接種是避免COVID-19感染及降低因感染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與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及疾病管制署合作,自今(2022)年6月24日起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各查詢管道之TOCC查詢視窗顯示「個案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指揮中心說明,為利醫事人員快速辨識就診病患是否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鼓勵未完整接種民眾儘速接種,並提供民眾後續接種建議或安排接種事宜,健保署於健保TOCC查詢系統提示視窗中顯示全國民眾於我國境內接種COVID-19疫苗紀錄,包含各劑別之「接種日期」及「疫苗廠牌」,供醫事人員參考,不包含民眾於境外接種COVID-19疫苗資料。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至「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https://reurl.cc/7eW0AQ)網頁,運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之「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或參考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彙整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挑選方便的接種地點就近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時,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向醫護人員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評估。如近期身體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原因。
兒童MIS-C暴增8例 最年輕才7個月大
台大醫院昨天公布共收治14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質疑中央僅公布15例,實際數量應不只這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今天新增8例MIS-C個案,都是由台大醫院收治,其中4例原本列為中症個案,另外4例是新通報,經檢視皆列為重症個案,目前已有6例出院返家。國內MIS-C病例暴增。(圖/指揮中心提供)國內今天新增291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86例中症、105例重症,其中包括8例MIS-C個案。羅一鈞說明,8例都是台大醫院收治的個案,其中4例是6月中旬列為中症,另外4例是昨天提報,經檢視重新分類為重症個案;個案年齡介於7個月到11歲,其中3位有慢性病史,其中6位已於6月中下旬出院。羅一鈞說明,其中一例為7個月大男嬰,是目前國內年紀最小的MIS-C個案,先前沒有確診,6月20日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紅疹,6月22急診檢驗PCR陽性,由於Ct值高達33.1,研判非急性感染期,懷疑為MIS-C,經住院檢查治療,已於6月27日出院。至於目前仍在住院的2例個案,皆為1歲女童。羅一鈞說明,其中一名女童有先天性甲狀腺疾病,5月6日確診,6月15日出現咳嗽,後續出現血便、腹瀉、皮疹、發燒、呼吸費力、有胸凹現象,6月22日住院並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病況穩定。另一位1歲女童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23日發燒、食慾下降、結膜炎、全身紅疹,6月26日至急診發現血壓偏低,懷疑是MIS-C並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類固醇,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國內累計兒童重症個案共78例,其中20人死亡;分別為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到院前死亡6例、哮吼8例、MIS-C 23例、共病2例。
幼兒莫德納7月中開打 場地規劃曝光「6注意事項一次看」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終於脫離高峰,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2,2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2,112例本土個案及9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5例死亡。指揮中心同時也宣布,6個月到5歲幼兒的莫德納疫苗已通過食藥署的EUA,預計7月中開始接種。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日前召開過專家會議,當時會中決議,6個月至5歲幼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兩劑間隔為4至8週以上;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考量幼兒接種疫苗,都需要家人陪伴施打,這部分會卡到家長上班的需求,所以將家長時間納入,將彈性於夜間或假日開設接種站;而現在是夏天,因應氣候炎熱,需著重舒適性,會安排在空曠能防曬、防雨的地方進行,如果能到幼兒園、托育中心接種,這也會是一個規劃方向。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而ACIP召集人、台大醫院醫師李秉穎表示,在疫苗接種部位上,原則建議未滿2歲的嬰幼童,接種大腿前外側股外側肌,2歲以上幼童,則接種非慣用手之上臂三角肌。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李秉穎提醒,感染過COVID-19者,短期內再次感染的風險可能會降低,確診者建議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間隔3個月後,再接種COVID-19疫苗。另外,接種後可能發生常見副作用上,如躁動/哭鬧、接種部位疼痛、嗜睡、食慾不振、發燒、注射部位紅斑及腫脹等,如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狀況,家長應儘速帶孩童就醫,以釐清病因。幼兒新冠疫苗即將開打。(圖/指揮中心提供)
長者打疫苗獎勵延長!65歲以上「接種領500」延至7/31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全球及國內COVID-19疫情仍持續,國際Omicron新型變異株繼續發生,對社區造成威脅,未完成接種 COVID-19疫苗之長者,染疫後發生重症和死亡的比例較高,為持續鼓勵長者接種,各地方政府提供65歲以上(含55歲至64歲原住民)尚未完成接種COVID-19疫苗民眾500元(含)以下衛教品及每人2劑快篩試劑措施延長至今(2022)年7月31日止。指揮中心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與第2次追加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儘速完成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https://reurl.cc/7eW0AQ),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日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兒童疫苗常見副作用曝 醫提醒: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桃園市5至11歲兒童疫苗施打作業持續進行中,許多家長擔心接種副作用,中壢天晟醫院小兒科醫師温秀惠說明常見4大QA,提醒家長若孩童出現呼吸困難、嚴重過敏、全身紅疹等症狀,應立即就醫。至於曾確診的兒童,則建議3個月後再打疫苗,增加保護力。温秀惠指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腫脹疼痛、紅斑、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嘔吐、腋窩腫脹壓痛、發燒與關節痛等,而莫德納疫苗的劑量較高(50微克)因此副作用比BNT(10微克)明顯,但產生的抗體也較高。兒童接種疫苗後該注意什麼?温秀惠說,若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或活力變差、常見副作用幾天後仍未消失、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例如呼吸困難、氣喘、心跳加速、虛脫與全身起紅疹,或是出現疑似心肌炎症狀例如胸痛、心悸或運動耐受性不良,以上症狀都得立即就醫檢查。温秀惠舉美國數據指出,兒童染疫致死率為萬分之一,兒童施打疫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機率為萬分之0.1,即使出現過敏性休克、心肌炎等嚴重不良反應,死亡率也趨近於0,孩童施打疫苗仍屬利大於弊,面對變異株威脅有助提供保護力,也可間接保護家中未打疫苗的長者。此外,針對曾染疫過的孩童,温秀惠則建議,可於確診後3個月再接種疫苗,以增加保護力。
第四劑下周起實施 指揮中心曝這些人先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表示,由於國內正處於COVID-19廣泛社區流行期間,為降低COVID-19感染後中、重症風險,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 2022年第3 次會議決議,建議下列對象接種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後,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並自5月16日起實施:(一)65歲以上長者(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即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之對象),包含:1.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2.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3.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4.洗腎患者5.HIV陽性患者6.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7.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8.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可接種基礎加強劑者前述對象不論先前劑次接種廠牌,第二次追加劑可接種Moderna COVID-19疫苗半劑量、BioNTech COVID-19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之高端、Novavax(目前尚待原廠進口供應) COVID-19疫苗全劑量。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5.5%、第2劑約80.6%、追加劑約62.3%,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請尚未接種完整疫苗者,儘速接種,以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符合第二次追加劑接種間隔者,自5月16日起亦可進行接種。若先前劑次有發生不良反應者,建議以其他不同製程疫苗接種,如接種Moderna、高端、BioNTech產生過敏,可接種AZ。另針對65歲以上接種COVID-19疫苗者(包含接種第一、二劑及第一、二次追加劑),地方政府亦可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5月31日止。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亦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新療法!長庚採「環孢靈素」治療嚴重藥物過敏 成果登國際期刊
藥物過敏是一種常見的免疫反應,可依發作的時間分為立即反應型(服藥後數小時內出現)與延遲反應型(服藥後3-28天出現)。延遲性藥物過敏當中,有一種病程較長且易復發的型態,稱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簡稱DRESS症候群),使用類固醇治療於減量時常有復發之情形,由於類固醇無法順利減量,在長期服用類固醇下產生許多副作用。環孢靈素(Cyclosporine)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常用在自體免疫疾病及器官移植使用。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針對類固醇依賴之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的病人,改用低劑量環孢靈素不但能有效消退症狀,並可有效降低疾病復發機率,避免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產生副作用之風險。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8月的國際免疫期刊《Annals of Allergy,Asthma & Immunology》。45歲的張先生,因鼻竇炎服用抗生素治療,竟產生廣泛性全身紅疹,就診時合併發燒,抽血顯示有嗜伊紅性血球升高以及肝指數升高情形,配合皮膚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醫師立即收住院並改用針劑類固醇治療,3周後病人的全身紅疹仍反覆發作,且肝指數與嗜伊紅性血球數值也仍異常,同時還出現類固醇的副作用,如高血糖與腎上腺機能不足。醫師與病人討論後,換成低劑量環孢靈素治療,2週後紅疹完全消退,後續服用環孢靈素3個月,除了成功停止服用類固醇外,病人的紅疹完全消退,且肝指數與嗜伊紅性血球數值皆恢復到正常值,也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鐘文宏醫師表示,服用藥物後產生嚴重型皮膚藥物過敏反應有許多種類,依過敏反應發作的時間可分為立即反應型與延遲反應型。立即反應型藥物疹大多服藥數小時內發作,常見皮疹表現為尋麻疹、血管性水腫等。延遲反應型藥物疹中,通常在連續使用藥物的3-28天後才出現,除了大家聞之色變,以全身破皮和黏膜潰爛來表現的史蒂文-強生症候群及毒性表皮壞死外,還有另一種不少見的延遲反應型藥物過敏稱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簡稱DRESS症候群)」。DRESS症候群通常發生在服藥後的2到6周,最常見引起的藥物種類為抗癲癇藥物、磺胺類抗生素、痛風藥物等。臨床上會看到全身紅疹、發燒、淋巴結腫大、血中嗜酸性血球升高。相較於史蒂文強生症候群及毒性表皮壞死,雖然DRESS症候群不會侵犯黏膜,但其紅疹為難退之臉部及全身紅腫,並且會侵犯許多內在器官(如肝炎、腎炎、肺炎、心肌炎等),其中最常見且最嚴重侵犯的器官為肝臟,若沒有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藥物疹的藥物並給予治療,後續可能會合併嚴重器官衰竭甚至是出現自體免疫疾病等。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陳俊賓醫師指出,目前DRESS症候群的第一線治療為「美國仙丹」類固醇。但由於DRESS症候群病程較長且易復發,有些病人皮膚過敏反應會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每當類固醇減量時,病患常會反覆全身紅疹發作或內在器官異常,出現「類固醇依賴」之情形。由於類固醇無法順利減量,在長期服用類固醇下,這類的病人會產生許多類固醇副作用(如高血糖、消化性潰瘍、腎上腺機能不足、免疫低下或骨質疏鬆等)。許多病人無法承受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尤其是老年族群,因此為了降低類固醇使用,林口長庚皮膚部研究團隊提出針對DRESS症候群非類固醇藥物的新療法—「環孢靈素」。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蘇倖柔醫師表示,早期環孢靈素較常使用於器官移植後避免排斥作用或是乾癬病患,僅有零星案例報告顯示環孢靈素成功治療DRESS症候群。為證實環孢靈素的效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展開研究,共收錄了8位類固醇依賴之DRESS症候群的病人,收錄的標準包含使用類固醇至少3週並於減量時有疾病復發之情形或長期使用出現類固醇副作用等。結果顯示,當以低劑量(1-3毫克/公斤/天)環孢靈素代替類固醇治療病人後,除成功減量類固醇外,病人的紅疹消褪良好且嗜伊紅性血球數值與肝指數亦恢復正常。鐘文宏醫師表示,針對類固醇依賴之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ESS症候群)的病患,低劑量環孢靈素顯然是一個安全的類固醇替代藥物,在類固醇減量的同時,加上環孢靈素,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復發的機率,也降低因長期使用類固醇產生副作用之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將可提供臨床醫師參考,以及早減輕病人飽受類固醇副作用之苦。
第三劑接種率52% 疫情升溫趕快去打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表示,全球COVID-19疫情持續,國內本土疫情升溫,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為促進尚未接種第1、2劑、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COVID-19疫苗65歲以上長者踴躍前往接種,延長提供長者5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今(2022)年5月31日止,呼籲長者儘速完成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圖/疾管署提供)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3.6%,第2劑約78.7%,追加劑約52.0%,其中65歲至74歲長者第1劑86.9%,第2劑為83.3%,追加劑為69.4%,而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為76.6%,第2劑為71.2%,追加劑為55.5%,亟需再積極提升,籲請長者儘速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特別是完成2劑疫苗基礎劑接種,後續再追加1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https://reurl.cc/7eW0AQ),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鼓勵18歲以上未接種疫苗者 200元以下衛教品只提供至3月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 26)日表示,地方政府提供200元(含)以下衛教品,鼓勵18歲以上民眾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措施,將至今(2022)年3月31日止,呼籲民眾把握機會,踴躍儘速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強調,近期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持續,且國內尚有本土疫情發生,疫苗接種是避免COVID-19感染及降低因感染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籲請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民眾,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保護自身及親友健康。指揮中心說明,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3.4%,第2劑約78.2%,尚未接種第1、2劑民眾,請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或隨到隨打接種站,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尤其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高風險族群,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時儘速完成接種。另外針對65歲以上長者(含55歲至64歲原住民)尚未接種第1、2劑、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者,目前加碼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至4月10日,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https://reurl.cc/7eW0AQ),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至今還有長輩1劑疫苗都沒打 指揮中心請縣市加碼催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7日)表示,全球 COVID-19疫情持續趨緩,我國於今日放寬檢疫措施,經分析我國Omicron病例,10天內可檢出陽性比率達99 %,1%可能進入社區,對社區造成威脅,且基於鄰近國家經驗,未接種 COVID-19疫苗之長者,染疫後發生重症和死亡的比例較高。以香港為例,70-79歲確診死亡率,未接種疫苗者較接種2劑疫苗者的9.5倍、80歲以上則為6.5倍,故呼籲尚未接種疫苗之長者,儘速完成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說明,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3.0%,第2劑約77.2%,追加劑約44.3%,其中65歲至74歲長者第1劑為86.6%,第2劑為82.5%,追加劑為64.9%,而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為75.6%,第2劑為69.8%,追加劑為51.4%,亟需再積極提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長者等高風險族群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呼籲長者儘速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特別是完成2劑疫苗基礎劑接種,後續再追加1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表示,為再鼓勵尚未接種1、2劑或追加劑COVID-19疫苗之65歲以上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地方政府可自今(2022)年3月10日起至今年4月10日止,加碼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家中長者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家屬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協助陪同就近前往接種。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還有人沒打疫苗? 75歲以上長者第一劑施打率75%、第二劑6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 25 )日表示,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仍具威脅,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仍有社區傳播風險,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2.8%,第2劑約76.6%,惟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仍僅約75%,第2劑接種率僅約69%,亟需再積極提升。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長者及其他 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族群,若尚未接種1、2劑,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請家屬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強調,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且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之副作用,可先向醫師諮詢評估之後,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為鼓勵18歲以上尚未接種1、2劑COVID-19疫苗儘速踴躍前往接種,延長地方政府提供2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期限至今(2022)年3月31日止,請民眾踴躍儘速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就近前往接種。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指揮中心提醒,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應與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間隔至少7天,亦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近期天氣多變,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的民眾,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因應國內疫情逐漸升溫 指揮中心籲:長者及高風險族群盡速接種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表示,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持續,且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及農曆春節期間國人團聚交流頻繁,社區傳播風險提高,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說明,目前我國COVID-19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1%、第2劑約74%,惟75歲以上長者第1劑接種率僅約75%、第2劑接種率僅約68%,仍需再積極提升。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提醒尚未接種第1、2劑之長者及其他 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之族群,於其身體狀況較穩定時,請家屬協助陪同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或指定之合約醫療院所,儘速完成接種。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擔心副作用者,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為鼓勵18歲以上尚未接種1、2劑COVID-19疫苗者儘速前往接種,延長地方政府提供2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今(2022)年2月28日止,請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及其可提供接種之疫苗廠牌與時間,就近前往接種。18歲至未滿20歲民眾,如自行前往接種,請持家長簽具之意願同意書;若由家長陪同前往接種,請本人與家長於現場共同簽署意願同意書。指揮中心提醒,依我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應與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間隔至少7天。另請民眾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澎湖男疑打完新冠疫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全身皮膚脫落慘況曝
澎湖一名70歲老翁疑似因接種Covid-19疫苗出現全身性膿皰脫皮就醫,三總澎湖分院緊急治療用藥,患者已於一周後狀況改善恢復健康出院。澎湖縣衛生局指出,該名患者在合格醫療機構完成一劑Covid-19疫苗注射後,翌日全身出現紅疹,5日後全身紅疹處出現膿皰與發燒至38.3度,第8日皮膚大面積脫落倦怠而入院就醫,初步診斷為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皰症,無法排除史蒂芬強森症-鬆懈性表皮溶解症。患者緊急就醫,經醫師診斷及用藥,一周後恢復健康,三總澎湖分院收治此個案,立即啟動通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並提供病患申請疫苗接種受害救濟管道,維護病患自身權益。衛生局表示,疫苗接種後28天內若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向醫師詳細說明疫苗接種史。衛生局強調,凡是政府提供公費疫苗或其他非公費,但經衛生福利部食品管理署核准上市的疫苗,都在受害救濟保障範圍內,我國設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當您知道「疫苗接種後有疑似不良反應」兩年內或受害情事發生5年內均可洽接種地所屬地方衛生局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