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拒當人體空氣清淨機 藍委要賴政府立改錯誤能源政策
台中市立委黃健豪、羅廷瑋等人今天在國民黨中央召開記者會,抗議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碳排放」已經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第一髒燃煤電廠,但台電仍規劃在台中港增建四部燃氣儲存槽。立委也呼應台中市長盧秀燕的要求,指中火「如果要增氣,就得先減煤」,要求台電先承諾拆掉燃煤機組,因為中部民眾不是台電或民進黨政府的「空氣清淨機」,更不願成為錯誤能源政策的犧牲者。國民黨副發言人鄧凱勛也質疑綠營能源政策是「前途茫茫的能源政策」,他提出三問,要求賴清德清楚交代。一、賴清德敢不敢保證,接下來這四年台灣不會發生大規模停電?二、綠智庫副董童子賢都公開支持核能,請問未來台灣的能源配比到底是什麼?2025非核家園會不會跳票?三、贊成台電無止盡的把中部人的肺,當成錯誤政策的提款機嗎?羅廷瑋說,2017年前台中市市長林佳龍曾對於防制空污發文,任內通過《生煤管制條例》,管制中火相關煤碳量能逐步減少,但林佳龍離開後,「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在野黨只能為台中空污問題努力的爭取,完完全全看不到林佳龍有任何發言。他說,2018年台中市長盧秀燕曾發起逐年降低火力發電廠用電量的公投,當時將近800萬的民眾投下同意票,結果2019年火力占比79.2%、2020年佔比80.2%、2021年81.6%、2022年81%、2023年81.9%,民進黨政府不僅不甩公投要求,還逐年提高燃煤發電比例。羅廷瑋表示,現在台電居然還說要在台中再建四部燃氣機組及儲存槽,但煤碳明明是最骯髒的化石燃料,政府卻讓「中火」繼續燒煤。在全球8545家化石燃料電廠中,台中中火2022年的溫室效應排放量已經是「第一名」,當其他國家化石燃料電廠不斷地減煤,但中火卻明顯落後,他嚴正呼籲政府,重視中部五縣市國人的健康,不要一昧地在台中不斷再增加火力發電廠,國民黨支持「用燃氣換燃煤」,但重擔全部都加在台中,公平嗎?他呼應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喊話,「如果要燃氣換燃煤,燃煤一定要廢除,才可以換燃氣」。黃健豪強調,台中非全世界第一大城市,台灣不是全世界第一大國家,台灣與台中的用電量也不是全球第一名,卻擁有全世界8000多個火力電廠中,碳排量第一名的電廠,真的是標標準準的台灣「Number One」。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成立的氣候追蹤基金會公佈2023年的數據顯示,中市在盡力減碳後仍是全球碳排量第一名的城市,這與全球正推動的碳排減量的問題上完全背道而馳。他說,根據全球能源總署的淨零路徑顯示,希望2050年時,全世界的石油跟燃煤能夠降到10%以下,剩下部分由再生能源與核能取代,反觀台灣規劃,2020到2050的佔比,光電、風電、水力等再生能源的比例雖與全球比例一致的,但奇怪的是,全球能源總署規劃未來在發電量上大概10%的核電廠,台灣卻是零。氫能部分,全球能源總署規劃的比例是1.4%,但台灣規劃高達9%到12%。他要問民進黨政府,台灣究竟有什麼先進黑科技,可以與全世界的能源規劃背道而馳?黃健豪呼籲,賴政府應懸崖勒馬,別繼續將所有發電的能源壓在燃氣、燃煤。台中可以接受燃氣換燃煤,但前提就是「要增氣,就要先減煤」,先承諾拆掉中火燃煤機組,因為中部人不是台電或民進黨政府的空氣清淨機,民進黨政府應該檢討現行能源政策,不要再讓台中火力發電廠繼續連霸、蟬聯全世界火力發電碳排第一的電廠。
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AI預警氣候及早應對傳染病威脅
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甚至全球蟲媒分佈的變化。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帶領研究團隊在《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節目中說明,人工智能AI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引起關注,近期《自然》(Nature)也報導了人工智慧(AI)應用於氣象預警,及早應對全球極端氣候與疾病衝擊。▲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極端氣候衝擊全球健康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確認今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1個月。全球暖化引起持續的高溫現象,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災難,南北極的冰川亦快速消融。北極的格陵蘭海冰正在以每10年13%的速度迅速消融,對整個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衝擊全球的永續健康。陳秀熙團隊分析,根據不同的碳排放情境預測顯示,在最嚴重的情況下,2030年夏季北極海冰可能會完全消失;南極目前正處於冬季,也觀測到異常高溫現象,冰穹C地區往年冷到攝氏-50度左右,今年7月卻比往年平均熱40度,造成南極冰層快速消融,平均每年融化3200億噸冰冠,南極海冰面積也減少了260萬平方公里。全球暖化還造成日本腦炎傳播與蟲媒分佈的變化,受到雨量和溫度影響,豬隻被蚊蟲叮咬後造成日本腦炎的傳播。現今暖化速度加劇以及地緣政治對立,一些地區甚至超越了氣候指標的極限。▲全球暖化引起層出不窮的極端氣候災難,例如中國受到杜蘇芮颱風引發的洪水,夏威夷面臨乾燥高溫造成的野火災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人工智慧如何預警氣候?如何預警極端氣象事件,成為當前科學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也影響全球國家對於氣象監測資源之合作共享議題,AI對於氣象預警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電影《氣象戰》提出緩解全球氣候災難之衛星科技,透過封堵水壩上的小洞,成功地阻止災難。片中全球合作運用衛星技術結合人工健康與智能健康應用,實時監測氣象情況,提前發出預警與調控。提升大眾對於科技預測氣候災難的意識。例如為了預防火災,近地衛星OroraTech可監測地面溫度,並利用SensaioTech的IoT物聯網數據設備來測量森林數據,可精確預測野火的發生機率與區域,避免大火、降低全球暖化衝擊。為了緩解暖化多重威脅,首要重點是考慮全球碳排放量的變化。目前碳排放情境不僅惡化暖化速度,也增加氣候變遷敏感疾病(CSDI)風險。陳秀熙團隊表示,除了建立全球夥伴關係以大幅減少CSDI的風險,人工智能也能應用於疾病預測,包括氣候指標疾病預測工具CLIMSEDIS、傳染病傳播預測模型Insights、蟲媒疾病預估模型Mosqlimate以及登革熱風險預測工具DART等模型。WHO全球永續發展指標透過AI應用,在全球面臨極端氣候事件時,確保工作和經濟成長發展目標。在工業化過程中,利用AI達到零排放降低石化燃料造成潛在風險,並減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地區以及脆弱族群,受極端氣候影響而遭受的傷害,進一步減少不平等現象。全球也可透過共同的氣候行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圖/擷取自《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預測蟲媒疾病 減少登革熱爆發風險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至2080年將增加23億登革熱感染風險人口,全球60%人口居住於登革熱流行區域,經濟弱勢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將面臨持續嚴重登革熱流行爆發威脅,已發展國家如歐洲、美洲疾病風險亦上升,發展全球夥伴經濟合作以降低碳排放有助於減少全球登革熱流行爆發風險。陳秀熙團隊引述一項研究利用哥斯大黎加資料探討中美洲極端氣候登革熱風險,登革熱傳播氣候因子包括:溫度、降雨、濕度,其他因子則包含:病媒蚊密度、蟲卵指數、孑孓指數等。登革熱氣候預測因子預測,可利用5平方公里高解析量測值觀察氣候災害監測站資料、北大西洋洋流海溫異常指數,了解洋流區域海洋表面溫度每週間監測,結合人工智慧方法,建立登革熱流行傳播機器學習模式,運用氣候因子,預測區域層級不同時間之登革熱風險變化,以及各區域登革熱時序風險演進。不過,部分極端風險區域Queopos(極低風險)、Montres de Oro(極高風險)於學習階段之預測略為偏離。顯示該研究運用AI預測登革熱流行傳播風險果,僅局部地區預測較接近,原因在於沒加入病媒分佈、人口特性、社經地位分佈等非氣候因子。過往人工智慧氣象因子預測台灣登革熱風險,運用聖嬰現象因子、海溫監測、降雨量、短波輻射環境溫度遙測,等氣象預測因子,同樣未能達到精準預測之目的。因此,陳秀熙團隊認為,後續在發展人工智慧運用時,若能納入生物與疾病特性考量,將有助於提高區域登革熱風險預測準確度。團隊先前運用氣象、區域傳播特性以及疾病特性發展日本腦炎預測模型,結果顯示5月到8月為日本腦炎發生高峰期,因此採取3月前完成疫苗施打將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而前2週溫度上升與前一週降雨量增加將提高日本腦炎發生風險,此為環境對於病媒蚊生態影響所致。此為運用疾病、環境,結合氣象資料達到準確預警疾病之範例模式。人工智慧即時氣候預警成效評論為了因應極端氣候發生,陳秀熙團隊指出,需要進行即時氣象預測,因此需要空間精準、時間精準、變化精準以及強度精準,主要著重於變化上的準確性,其中受影響的決策領域包括:緊急應變服務與資源配置、能源供應管理、洪災應變措施規劃、航空交通規劃、海上航線引導以及貨運零售倉儲管理。過去幾十年間,氣象預測主要仰賴於傳統數值天氣預報(NWP),雖然準確度非常高,但速度較為緩慢。近十至二十年間,AI崛起發展出不少預測模型,Google DeepMind於2021年發布人工智慧生成模型DGM(Deep Generation Model),預測能力佳;FourVastNet優點為速度提升,但準確度不如預期;而盤古氣象模型,則兼具速度與準確性,其優異性能也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將其系統納入考量,期待在未來天氣預測可降低氣候災難之衝擊。 節目這裡看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全球暖化與蟲媒傳播登革熱威脅 (I)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AI即時氣象預測與疾病衝擊 (II)
台灣大與富邦金合捐1000萬元 加速中研院三大潔淨能源技術研發
面臨全球碳排放量不減反增,地球快速升溫,加速能源轉型至關重要,富邦集團旗下台灣大哥大與富邦金控今(3日)宣布,共同贊助一年1000萬元,參與中央研究院「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協助研發去碳燃氫、地熱能、海洋能三項前瞻淨零科技。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雙方也簽署合作協議,產研齊心加速台灣減碳步伐,朝淨零願景邁進。蔡明忠表示,面對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開發新能源迫在眉睫,國家學術最高機關中研院在廖院長帶領之下,捲起袖子幫助台灣克服能源挑戰,更讓我們成為第一個率先響應「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的民間企業,期盼加入企業力量,為中研院研發「地熱能」、「海洋能」以及「去碳燃氫」三大潔淨能源開發技術,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期待透過拋磚引玉,開啟政府、產業以及學術單位之間,更多的互動與對話,為台灣發展高減碳效益產業鏈,打開更多可能,為世界打造更美好的未來。廖俊智表示,中研院自2023年正式啟動「淨零科技研發計畫」,初步針對高減碳效益的淨零科技,如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主題,推動「任務型計畫」,亦即設定明確目標與里程碑、高強度追蹤管考的方式執行計畫,希望藉此加快科技研發之進程,後續也將規劃成立「淨零科技研發講座」,實質鼓勵達到具體目標成果的研發團隊。本次產研合作,其中「去碳燃氫」能源技術將裂解天然氣,產製的氫氣後續可以發電應用,而其副產品固態碳,則透過另外儲存再利用,朝低碳或零碳的準綠電目標邁進,且有望在短期內落地實施;「海洋能」以及「地熱能」則受惠台灣東海岸為黑潮洋流流速最快速穩定的區域之一,及位處環太平洋火環帶蘊藏大量地熱的優越地理條件,在質與量上都極具綠電發展潛力。
NASA透過「衛星」監測全球碳排放 新數據揭「這兩國」居榜首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主要用於監測全球碳排放情況的「在軌碳觀測台2號衛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OCO-2)在最近揭示了溫室氣體排放國排名。其中,中美兩強位居榜首,其次是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巴西、墨西哥、伊朗、日本和德國。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NASA借助OCO-2來釐清陸海吸收以外之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氣中的時空分佈,以利各界對碳排放和碳循環的精準測量,並提升溫室氣體及人類活動之關聯性的透明度和分析能力。該研究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因為OCO-2能追蹤化石燃料排放和生態系統(例如樹木和土壤)中的總碳儲量變化。除了上述國家以外,碳排放量名列前茅的國家還包括英國、澳洲、哈薩克、南非、智利、泰國和菲律賓等。報導補充,科學家們傳統上是採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法來估算各國的碳排放量,但這需要大量的數據和專業知識,因為它涉及的範圍包括交通、農業、工業等所有經濟部門排放的溫室氣體。而如今透過OCO-2的監測,就能釐清至少在過去10年未報告碳排放量的50多個國家。研究人員希望繼續完善他們收集的數據,以進一步了解各國的排放量是如何變化的。
美學者狠批:台灣淘汰核能簡直瘋狂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上周應美國史丹佛大學之邀參與研討會,以「核能與能源安全」為題分享看法。他表示,台灣追隨德國廢核,德國走了12年才把再生能源占比從5%提升至20%,台灣卻要在4年內從6%提升至20%,「2025年電力供應勢必面臨巨大挑戰」。會議主持人史丹佛大學政治及社會學教授戴爾蒙(Larry Diamond)直言,「台灣淘汰核能,簡直是瘋狂(madness)」。葉宗洸受邀於11日至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參加「加強美台經濟夥伴關係」研討會,這是胡佛研究所對印太區域的專題研究之一。葉宗洸昨日返抵台灣,他接受本報訪問表示,俄烏戰爭開打後,美國很關注台灣與對岸的關係,胡佛研究所首次在會議中納入「能源安全」,除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經貿談判總代表鄧振中,以深化台美經貿關係為題發表演說外,也請葉提供非官方觀點。葉宗洸在研討會中表示,「台灣的能源安全根本是被踩在腳下」,台灣有6部核能機組,僅3台在營運,核四已被封存,台灣在2025非核家園目標下,預計2026年再生能源占比20%、燃煤30%、天然氣則占50%,但實際狀況落後甚遠。葉宗洸說,台灣對天然氣過度依賴,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在夏天僅有7天,燃煤則有36天,天然氣儲存量不足,加上台灣為獨立電網,一旦基載不足,將有停電風險,且再生能源占比達20%,影響電力供應的穩定。歐美與日韓等國為達2050年淨零碳排,都規劃重啟核能,甚至新建核能電廠。葉宗洸在結論時指出,多數國家均將核能與再生能源納入能源配比,以同時兼顧能源安全和淨零排放,為了台灣的國家安全,核能是不可或缺。戴爾蒙做總結報告時指出,加州曾經缺電,因此重啟核能,「台灣淘汰核能,簡直是瘋狂」,並說「不會為我剛才的話道歉」。參與研討會的美國退役四星海軍上將艾理斯(Jmaes Ellis)則說很欣賞葉的建議,艾理斯曾任核能運轉協會會長。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日前在埃及出席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時,公布全球碳排最嚴重的500個排放源,台灣有中火、麥寮電、興達電、中鋼、林口電廠等上榜。經濟部表示,台灣經濟發展以製造業為主,但以每單位發電或生產所造成的碳排量來看,較全球相同類型設施並未較高,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與產業淨零轉型,將逐步降低大型設施的碳排。
IDC:數位轉型貢獻全球GDP52% 台灣資通訊迎10大挑戰
市調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指出,過去一年企業在疫情挑戰下進行數位轉型,已經創造出一個「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世界,擴大了數位技術對產品、服務、生產及消費各層面的影響,預估全球超過52%、亞洲至少65%的GDP都來自數位技術相關貢獻。IDC分析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邁向數位優先,預計數位轉型及相關技術支出的成長速度將是整體IT的2倍,企業為了從這些投資中獲得最大價值,必需學習如何在新的宏觀/微觀經濟和技術潮流中定位組織的位置。IDC台灣總經理江芳韻認為未來三年的經濟和商業前景仍處高度不穩定,企業必須有能力因應三大變化才有機會隨著數位化轉型曲線加速而成長。這三大變化包括不斷變化的技術,社會和環境對可持續性的需求及系統性的產業變革,從其中建立適應和業務加速的能力。對此,IDC公布2022年台灣資通訊(ICT)將出現以下10大趨勢發:(1)新世代人工智慧將朝無所不有(Omnipresent)AI發展。IDC分析,當前人工智慧面臨大量人為介入導致偏差與效率及類神經網絡演算法帶來的信任問題,技術多半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預計下一代AI將朝無所不在(Omnipresent)AI發展。預測2022年台灣企業相關技術支出在將達3.65億美元(約新台幣102.2億元),又以金融服務跟零售流通占比超過60%最多。國際數據資訊(IDC)認為目前的AI技術多半屬於弱AI,只能應用在單一領域,預計下一代AI才能真正做到演算法融合、流程自動化、及虛實整合。(圖/IDC)(2)節能與永續將驅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IDC研究顯示,未來四年資料中心上雲可幫助全球碳排放量減少至少10億公噸,因此目前超大型用戶(Hyperscaler)正積極透過再生能源和各項降低碳排放措施來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各國政府推動永續大型公有雲發展下,將促動新一波雲市場發展。(3)數據主權戰略興起(Digital Sovereignty)。有鑑數據經濟已成為全球各國重要的獲益來源,基於以國家數據安全為前提,建立數據隱私與存取權限的數據主權漸漸興起。IDC預估2024年將有20%的企業將佈署主權雲,以強化數據自主的能力;全球也將有50%的企業將應用程序部署在容器化的多雲環境。(4)分散式完整性模型實現以應用為核心的資安防護。IDC觀察到疫情後企業的IT環境通常具備三大特性:應用分散、資安部署缺乏整合、服務對象多元,這三大特性讓資安的管理與部署變得更加困難。意味著企業的資安防護將以應用為核心,從平台思維出發,在2023年將有55%的企業把一半的資安預算放在跨技術或生態平台上,以實現完整的資安防護。(5)群體智慧(Swarm Intelligence)發展可期。IDC認為這些多樣態的智慧終端,將經由中心化、去中心化、與異質化群體學習等方法,讓學習,預測,與行動更加快速有效。預期製造業、零售業、醫療產業將在未來最有機會導入群體智慧發展,逐步邁向全自動化,並創造更多產業發展機會。元宇宙全球前5大熱搜地區。(圖/IDC)(6)互操作性將是未來工作發展關鍵。IDC認為影響未來工作能否真正虛實整合的關鍵在於「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因此預期企業將優先實現辦公環境內系統整合串接,以達成實體與虛擬環境運作均具同等工作效率,也讓虛擬空間使用者能夠在共享的資訊平台上即時反饋與執行實體環境任務。(7)從擴增實境到擴增人性(Augmented Humanity)。IDC預期隨著技術的成熟,更多腦機介面、情感計算及植入式微型裝置技術將逐步展開應用,帶動醫療、運輸及製造等產業的發展。(8)混合用戶需求催生數位生態體系,催生新興產業應運。IDC認為。隨著許多服務與體驗都轉往線上發展,長時間下來線上活動已使部分用戶產生數位疲勞,希望重返實體環境,因此如何透過與生態夥伴的鏈結,打造全新的用戶體驗已是企業未來數位轉型的重要方向。(9)元宇宙(Metaverse)部分產業應用正起步。要實現元宇宙打造的一個可以跟真實世界精準且無縫串連的虛實整合場域,預估至少要5到10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開始落實相關應用,其中,混合辦公、遊戲娛樂、文化策展、智慧製造與時尚服飾等是可期待的發展領域。(10)零信任架構(網路安全保護)驅動列印產業轉型。隨著列印環境走向以雲端及混合辦公環境,列印裝置已成為物聯網的重要一環,IDC預估,2022年全球將有50%的企業將零信任安全架構導入列印設備,此將成為列印產業在轉型上重要的投資與發展方向。
全球碳經濟1/背後商機逾1.4兆!大國碳排喬不攏 逐步淘汰變逐步減量
原定召開12天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因減少煤炭用量喬不定,加碼延長一天,終於在13日落幕,原本《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協議的「逐步淘汰(phasing out)」煤炭,在中國、印度和南非等主要煤炭使用國阻撓下,被降級為「逐步減量(phasing down)」。「因為對經濟的影響太大。」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一語道破。環團人士指出,「從遲遲無法達成協議,意味著利益分配不平均,可以看出背後的利益有多龐大、影響有多深遠,這是一場全球新經濟的博弈。」減少碳排是影響地球升溫最關鍵的一環。這場由英國與義大利政府聯手舉辦的COP26,併入《京都議定書》第16次締約國會議(CMP16)以及《巴黎協定》第3次締約國會議(CMA3),為要定出197個締約國家共同遵守的「加強2030年的減排目標」氣候協議。全球溫室效應持續升溫,導致氣候異於過往,引發不少森林火災。而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正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因。(圖/新華社)依據CMA3決議,到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2℃之內,並以1.5℃為目標。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預估2030年全球碳排量是524億噸,COP26中各國承諾2030年減碳至419億噸,離控制地球升溫1.5℃以內的266億噸目標,仍有153億噸的遙遠距離。而就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8月公布的數據,地球正朝升溫約2.4℃邁進,如果締約國達成COP26議定的目標,2030年地球仍將升溫1.8℃度,超過CMA3的1.5℃目標。為抑制「碳排」,各國政府紛紛定出碳排放總量及減量目標,使得碳排放權搖身變為可以交易的有價商品。「全球已有64個碳稅或碳交易市場(ETS)在運作,以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為主,大陸、英國及德國今年都啟動了碳市場,荷蘭和盧森堡則是啟動了碳稅。」台達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王振益表示。全球的碳費系統去年共創造了530億美元(約新台幣1.48兆元)的收入,較2019年增加了80億美元(約新台幣2,240萬元),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在大陸,大陸全國排放交易系統涵蓋約40億噸二氧化碳,占大陸溫室氣體排放的30%。不同地區的碳費不一,從每噸碳費幾美元到超過130美元都有。資訊環境中心表示,「碳費收入的高低涉及該國實際管制的排放量、碳費等因素,碳費收入排名依序是法國的96.32億美元、加拿大的34.7億美元、日本的23.65億美元及瑞典的22.84億美元。全球有超過16%的企業,碳費在每公噸40美元~80美元間,有接近10%企業高過這個數字。」《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在中國、印度及南非等用碳大國的反對下,「逐步淘汰(phasing out)」煤炭,被降級為「逐步減量(phasing down)」。(圖/新華社) 面對碳權新經濟,各國產業有了新動力。像是日本提出「2050綠色成長戰略」,鎖定電動車、儲能電池、離岸風電、次世代太陽能、氫能、節能半導體等創新產業;英國也以「綠色工業革命」來形容淨零碳排,推動綠色運輸、綠色建築、零碳排車輛等10大計畫。「低碳轉型帶來的機會大於風險,淨零碳排的目標可為某些產業創造更多獲利機會。」富達國際指出,全球128家資產管理業者簽署「淨零資產管理公司倡議」,透過投資項目及企業來支持2050年或更早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總資產管理規模達43兆美元(約新台幣1,176兆元),「主要會透過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永續投資的債券及基金項目來執行。」小資投資族也可參一腳。
全球碳排創紀錄減7% 歐盟執行委員會女主席竟是空汙元凶之一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公布年度評估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許多國家實施封鎖和限制措施,使得2020年的碳排放減少了7%,創下紀錄。研究團隊指出,碳排放減少主要是因人們待在家中,汽車或飛機旅行的次數大減,若分種類來看,運輸業對減少碳排放做出最大貢獻,尷尬的是,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卻被指控,竟是增加碳排放的元兇之一。范德賴恩被指控,竟是增加碳排放的元兇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歐洲聯盟各成員國領袖近日透過徹夜冗長爭辯就設定更具企圖心目標達成共識,也就是在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5%,以遏止全球暖化,包括范德賴恩表示,「2030年前,歐洲將減排至少55%,這個目標使歐盟朝著2050年前實現氣候中和的明確方向前進」。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位「環保歐盟執委會主席」根本是名偽善者,原因是她在全球各地主持會議時,近一半時間居然是搭乘私人客機!報導稱,自去年12月起,范德賴恩16次出訪行程中,有7次是租用私人客機,這些行程中,其實多數地點搭乘火車也是可以抵達甚至兼具環保減碳,62歲范德賴恩的是在1月時,包機前往英國就脫歐後的貿易問題進行談判,同時她還在倫敦經濟學院演說;另一個行程,則是她租用專機前往法國經濟學家莫內(Jean Monnet)在巴黎附近的故居開會。范德賴恩16次出訪行程中,有7次是租用私人客機。(圖/達志/美聯社)《每日郵報》稱,若是搭乘歐洲之星,從布魯塞爾到倫敦僅需2個小時,這也是英國首席脫歐談判代表佛羅斯特(David Frost)所採用的交通方式,若從布魯塞爾到法國首都巴黎,搭火車也僅需90分鐘。根據歐盟執委會會規定,只有在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時,才可考慮搭乘私人客機,報導也指,私人客機每2公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商業航班還多出20倍。除此之外,范德賴恩的行程包括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率團參加歐盟委員會27名委員在克羅埃西亞的會議、今年年初就歐洲難民危機訪問希臘和土耳其邊境,以及與非洲聯盟官員等會晤行程,歐盟執委員會拒絕提供確切的搭乘私人專機費用,但據悉歐盟執委會副了約6萬英鎊的賬單。
疫情隔離報喜 全球排碳量大降7%
國際科學機構「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10日公布報告預測,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各國實施封鎖隔離措施、經濟活動銳減,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望較去年暴跌7%或24億噸,創下史上最大跌幅。但研究人員表示,明年待疫情緩和後,碳排量可能再次回升。該組織呼籲,各國政府應將能源轉型政策納入經濟復甦計畫中。此報告周四刊登於《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SSD)期刊,由英格蘭東安格里亞大學(UEA)、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與全球碳計畫共同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每日碳排量今年4月疫情高峰期間銳減17%,但自那時起持續攀升,如今已接近2019年水平。UEA環境科學院教授勒克瑞(Corinne Le Quere)表示:「各方面還沒到位,碳排量下降情況當然無法維持下去。」在先進國家方面,美國今年碳排量減幅預估高達12%、名列第一,其次是歐盟減少11%,兩者疫情期間大幅減少燃煤發電與運輸用油。至於開發中國家,印度今年碳排量預估減少9%,但大陸僅約下降1.7%,原因在於後者實施防疫封鎖時間較短、如今大多已解封,加上本身工業發達、碳排量持續攀升所致。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銳減,主因在於民眾受疫情影響減少出遊。報告顯示,在4月疫情高峰期間,汽車與飛機碳排量接近砍半,而12月初時,汽車與飛機碳排量仍較去年水平分別下跌10%與40%。專家表示,儘管全球碳排量今年下滑,但這對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影響極小,畢竟後者是幾世紀以來人類活動的結果。全球碳計畫成員之一彼特斯 (Glen Peters)表示:「碳排量接近零時,全球暖化才會停止,疫情改變不了此狀況。」
地球生病!全球暖化加劇 2020年將創史上第二熱紀錄
多災多難的地球,今年除遭新冠疫情蹂躪,溫度也愈來愈高!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報告,2011到2020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年,即將落幕2020年,可望成為史上第2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沉痛警告,地球已瀕臨陷入「氣候災禍」中。2日出爐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態報告》,整理了今年1到10月的溫度資料。隨著全球溫度升高趨勢更為明顯,今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1850年到1900年間的均溫,還要高出攝氏1.2度。自有紀錄以來(1850年),2015年迄今的6年,包辦史上最熱排行榜1到6名。儘管今年9月以後遭逢反聖嬰現象,導致太平洋部份區域海水溫度下降,但2020年依舊非常熱。WMO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不幸的是,就氣候來說,2020又是個不尋常的一年。儘管出現反聖嬰現象,但今年高溫已逼近史上最高,和2016年的破紀錄水準不相上下」「2024年之前,年均溫比工業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1.5度的機率,約為20%。」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氣候視訊演說的古特雷斯,則以強硬措辭指出,世界正走在「自殺性」的道路上,「末日般的大火和洪水,以及熱帶氣旋和颶風,愈來愈成為新的日常狀態」「人類對大自然發動戰爭,這是自殺。大自然總是會反擊─它正以逐漸增強的力道和憤怒發動反擊。」根據2015年的《巴黎協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把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但各國希望能限制在1.5度。古特雷斯強調,國際社會有必要發起全球氣候運動,以達到此目標,因為「疫情有疫苗,但地球暖化沒有。」隨著創紀錄的氣溫?嚴重的乾旱與加速暖化的海洋都證明全球碳排放量仍持續上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再次呼籲全球努力達到碳中和,「疫情有疫苗,但暖化沒有。」
有錢人不只錢多!全球最富裕1%人口 碳排量是窮人的2倍
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顯示,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所造成的碳汙染,是全球最貧窮31億人口的2倍之多。根據扶貧慈善組織樂施會(Oxfam)的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至2015年的碳排量暴增60%,單是富裕國家就消耗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碳預算(以氣溫上升不超過造成災難性變化的臨界點,預估有多少排放溫室氣體的額度)。而其中,前1%的富裕人口,自1990年來,就用掉了9%的碳預算。相比世界上31億貧窮人口的碳排量,這1%富裕人口的碳排量足足是貧窮人口的2倍之多,增加速度也是3倍之多。樂施會宣傳研究主管高爾(Tim Gore)對媒體表示,如此現象表示三個現象,其一,貧富不均的問題造成社會分裂;其二,大幅度降低緩解貧窮的速度;其三,富裕人口不斷增加的碳排量,單是他們就會耗盡現有的碳預算。而研究中也表示,近年來廣受富裕階層喜愛的休旅車(SUV),2010年至2018年期間,高油耗休旅車的熱銷,成為全球碳排量增加的第二主因。第一主因則是因為逐年用電量增加,負載也跟著增加的發電工廠。
5月高溫飆破40度! 專家曝進入「緊急狀態」:輕忽將遭反撲
南投縣本月10日出現40度高溫,台中溫度也達36.9度,是台中氣象局自1900年創站以來,5月的最高溫。中央氣象局代理局長鄭明典表示,台灣夏季出現高溫的機率越來越高,全球已面臨「氣候的緊急狀態」,增溫情況是全球的2倍,而且還會繼續下去。這種情況若再不重視,10年後將可能面臨可怕的反撲!據《TVBS》報導,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以目前全球趨勢來看,「一年會比一年更熱!」他認為這種「增溫」趨勢相當明顯,人類已經面臨「氣候的緊急狀態」。鄭明典表示,仔細觀察數據可發現,台灣的增溫情況可能已達到全球平均的2倍之多!鄭明典直言:「這個增溫趨勢還會繼續下去。」他解釋,台灣是海島型國家,照理說增溫變化不會那麼明顯和容易,趨勢主要以海溫來決定,「最近幾年,臺灣周邊的海溫的確在升高,所以等於就是說,我們這個基礎,一個基礎相對溫度提升,夏季出現高溫的機率當然就越來越高。」林子倫指出,過去20年「減碳」已成為世界各國經常談論的議題,多國也共同舉行全球氣候談判;2015年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更能可以看出國際間已有共識。報導指出,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有60%來自能源部門,雖然近期因新冠肺炎影響而稍有緩解,但一旦疫情結束,可能又會恢復原狀了。
地球乾淨了點? 原因竟是能源需求爆跌
國際能源總署(IEA)30日公布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恐導致今年全球能源需求暴跌6%,相當於印度全年消費量,此為二戰以來對於全球能源市場的最大衝擊。儘管IEA預估疫情恐重創能源需求,但美國原油庫存增幅低於預期,加上市場樂觀看待歐美部分國家鬆綁防疫可望帶動原油需求,使得西德州原油6月期貨價30日盤中大漲15.54%,每桶報17.4美元,而倫敦布蘭特6月期油同樣勁揚11.4%,每桶報25.11美元。IEA報告顯示,今年全球能源需求恐大跌6%,創70年來最大跌幅,更是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跌幅的七倍。其中,原油需求將大跌9%至2012年消費量水平,煤炭需求衰退8%,天然氣與電力皆下滑5%,唯一例外是再生能源需求將持續攀升,部分原因在於美國新風力發電計畫陸續上路。為防堵肺炎疫情擴散,全球各國相繼實施封鎖與禁足等措施,給能源需求帶來史無前例的打擊,其中以先進國家受創最重。IEA預估,美國今年能源需求恐下滑9%,歐盟地區預估暴跌11%。據IEA預估,今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將減少破紀錄的930萬桶,而4月每日消費量恐較去年同期減少290萬桶。受到疫情拖累,全球原油需求下滑,導致國際油價震盪加劇。布蘭特期油價格上周跌至18年新低,西德州期油更首見負油價。報告亦指出,能源需求銳減,連帶使得全球碳排量下降。今年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預估減少8%至306億噸,此為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IEA執行董事畢洛(Fatih Birol)指出:「今年碳排量降幅極大,可望抵銷過去10年來的增幅。」但畢洛也提醒,若沒有各國政府推出相關環保政策的支持,明年碳排量恐怕會大幅反彈升高。
放眼望去一片紅 澳洲西北部小鎮受沙塵暴摧殘
澳洲維多利亞省內的小鎮米爾杜拉(Mildura),於21日中午受沙塵暴的侵襲,不但把天空染成橘紅色外,風速也達時速40公里,使機場能見度自4公里下降到僅剩0.5公里;氣溫還高達攝氏40度。據《CNN》報導, 位於維多利亞省西北部的米爾杜拉小鎮,正遭受1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這場沙塵暴還會讓尚未撲滅的野火繼續延燒。澳洲當地氣象局指出,乾旱使表層土十分鬆散,導致紅色的沙塵容易被風吹起。「但不幸的是,在雨水降下之前,這種情形仍會持續發生。」目前澳洲出現許多氣候危機,因將水量過少而引發乾旱,也讓澳洲氣溫逐漸上升,也直接衝擊澳洲農業。據了解,目前大雪梨區(Greater Sydney)的水壩內的水量只剩46.6%,與去年同期相比,足足少了17.8%。澳洲近期野火災情慘重,讓雪梨出現霧霾,空氣品質也不佳,多數人認為這與氣候變遷有關,並呼籲政府當局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並推動再生能源。但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21日說:「澳洲只占全球碳排量的1.3%,暗示我們做法稍有不同就能改變本季的野火災情,我不認為這種說法經得起任何科學驗證。」認為政府已做的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