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病例
」 猴痘 新冠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 疫情 譚德塞剛宣布PHEIC!瑞典驚見更致命「M痘變種病例」 非洲以外首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才剛在美東時間14日,於2年內2度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沒想到,瑞典衛生部長弗斯梅德(Jakob Forssmed)15日就指出,該國出現了首例傳染性更強的Mpox變種病例,且是首次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該變種病毒。綜合衛報、NBC、Newsx的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長15日發聲明指出,自今年年初以來,該國爆發的Mpox疫情已導致548人死亡,且影響到所有地區,今年通報的病例數更超過15600例,已打破去年整年的總數。截至目前,超過96%的Mpox病例和死亡案例都發生在該國。對此,譚德塞也在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pox案例激增,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因此構成了PHEIC。據悉,本次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因為Mpox宣布PHEIC。禍不單行的是,瑞典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弗斯梅德15日又在記者會上宣布:「我們現在也在下午確認瑞典出現了首例更嚴重的Mpox病例,即I型分支病例。」瑞典國家健康福利委員會首長威澤爾(Olivia Wigzell)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首起病例是在非洲Mpox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部分地區遭到感染的。」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報告稱,剛果某個小鎮出現了1種更致命的新型Mpox變種病毒,可殺死多達10%的感染者。另根據瑞典教授兼首席流行病學家吉斯倫(Magnus Per Gisslén)的說法,目前該病例是I型分支的1個版本,「可能與更嚴重的病症和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瑞典衛生部則在新聞稿中補充,該名患者在非洲待過一段時間,近日才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就診。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該疾病幾十年來始終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非洲以外的多國才因為該病毒的性接觸傳染特性,在一系列以前從未出現病例的國家迅速蔓延開來,因此被宣布為PHEIC。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直至今年才又宣布PHEIC。
WHO事隔1年再度宣布:M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於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 據WHO官網的報導,譚德塞的聲明是根據IHR獨立專家緊急委員會的建議提出的,該委員會當天稍早開會審查了WHO和受影響國家之專家提供的數據。委員會向譚德塞表示,Mpox的激增已構成PHEIC,而且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對此,譚德塞也將分享委員會會議的報告,並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向各國提出臨時建議。譚德塞博士在宣布PHEIC時表示,「新Mpox分支的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迅速傳播,以及幾個鄰國報告的病例都非常令人擔憂。除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剛果共和國Mpox分支的爆發外,非洲其他國家顯然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來阻止這些疫情的爆發並拯救生命。」WHO非洲區域主任莫蒂(Matshidiso Moeti)則表示:「我們已經與社區和政府密切合作,並做出了重大努力,我們的國家工作隊在前線工作,幫助加強遏制Mpox的措施。隨著病毒傳播的日益蔓延,我們正在透過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進一步擴大規模,以支持各國結束疫情。」委員會主席奧戈伊納(Dimie Ogoina)教授透露:「目前非洲部分地區的Mpox案例激增,以及新的猴痘病毒株的傳播,對非洲及全球來說都是一個緊急情況。Mpox 起源於非洲,在那裡遭到忽視,後來又在2022年引發了全球疫情。」這次宣布PHEIC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與Mpox相關的決定。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這種疾病幾十年來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多國爆發的Mpox疫情被宣布為PHEIC,因為該病毒透過性接觸,在一系列以前從未見過該病毒的國家迅速傳播,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剛果民主共和國已報告Mpox十幾年,在此期間每年報告的病例數穩步增加,去年報告的病例更大幅飆升,今年迄今通報的病例數已超過去年的總數,逾15600例、死亡537例。去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並迅速傳播了1種新病毒株,即進化枝1b,該病毒株似乎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其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周邊鄰國的檢測尤其令人擔憂,也是如今宣布PHEIC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1個月,剛果民主共和國周邊4個從未通報Mpox疫情的國家發現了100多例1b分支實驗室確診病例,包括:蒲隆地、肯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專家認為,真實病例數更高,因為很大一部分臨床相符的病例尚未接受檢測。不同國家曾發生過幾次不同分支的Mpox疫情,有不同的傳播方式和不同的風險等級。目前用於治療Mpox的2種疫苗均得到了WHO免疫戰略諮詢專家小組的推薦,並得到了WHO列出的國家監管機構以及奈及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個別國家的批准。上週,譚德塞啟動了Mpox疫苗的緊急使用清單程序,這將加速尚未發布本國監管批准的低收入國家獲得疫苗的速度。緊急用途清單也使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合作夥伴能夠購買疫苗進行分發。與此同時,WHO正在與各國和疫苗製造商就潛在的疫苗捐贈問題進行合作,並透過臨時醫療對策網路與合作夥伴進行協調,以促進公平獲得疫苗、治療方法、診斷方法和其他工具。
全球病例不到40例!一家都是「獅面人」 從小被嘲笑自以為是外星人
多明尼加共和國有個貧困家庭中的5個兄弟姐妹,患有在全世界病例不到40例的「獅子面症」,他們因眼距、顴骨過寬,從小就被人稱為外星人,該疾病不只影響外觀,還會嚴重壓迫神經,導致失明、聽力、智力障礙等,不幸的是,目前並沒有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愈這疾病,只能改善症狀,他們也正在尋求捐款,以爭取治療機會,擺脫險境。據《每日星報》報導,該家庭中共有12位兄弟姐妹,其中有5位患有「獅子面症」,其餘的其他7位則沒有受到影響。患有「獅子面症」的家庭成員們,臉部異常腫脹,眼距、顴骨過寬,他們因為從小就被人稱為外星人,以至於也開始相信自己是異類。除了臉部畸形外,他們還患有呼吸困難、頭暈、身體疼痛等症狀,不僅如此,他們在生活方面也被處處刁難,像是許多雇主都因為其外表而歧視他們,讓他們在生活中又更加無助。事實上,他們患有的是「獅子面症」,又名漢森氏病,俗稱麻風症,是通過麻風桿菌傳染的乙類感染病,其患者會有高聳的顴骨、寬厚的下頜,骨骼逐漸腫脹,由於麻風桿菌可侵蝕患者神經系統,造成骨質疏鬆肌肉萎縮,所以致殘率很高。神經學家瓦斯奎茲(Franly Vazquez)博士將其描述為「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全世界報告的病例不到40例」,他補充說,患者的臉部骨骼不受控制的生長會嚴重壓迫神經,導致失明、聽力、智力障礙等。他也認為這對兄弟姐妹還能活著真是奇蹟。瓦斯奎茲說,不幸的是,目前並沒有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愈這疾病,只能改善症狀。5個兄弟姐妹也正在尋求捐款,以爭取治療機會,擺脫險境。
「超級淋病」全球病例不斷增加! WHO警告:病株耐藥性高恐奪人命
一般淋病還能使用藥物治療,若是感染「超級淋病」就有可能喪命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透露,「超級淋病」的感染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於澳洲、加拿大、法國等地都有發現相關病例,而這種病株不僅耐藥性高,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症狀和致命危機。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一種性傳染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菌株的傳播,它也逐漸進化出了一定的耐藥性,並被稱作為「超級淋病」(super gonorrhoea)。世界衛生組織性傳播感染問題的負責人特奧多拉博士(Teodora Wi)提到,許多性傳播疾病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療,但隨著這種耐藥性高的菌株不斷被傳播,目前研究已經表明「超級淋病」的耐藥率很高,原先用於治療淋病的藥物,包括頭孢曲松(Ceftriaxone)和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等等,對於其的治療效果變得越來越差。該機構警告說,英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已發現了相關病例,而全球15至49歲的人群中,每年更會收到8200萬的淋病個案報告。報導也指出,淋病主要由陰莖分泌物和陰道液中的細菌傳播,可能感染子宮口、肛門、直腸,甚至喉嚨、眼睛等處。另外,淋病的典型症狀為排尿時疼痛、盆腔或腹部疼痛、直腸搔癢或出血、排便時疼痛、眼睛疼痛或分泌物、咽喉痛等等,更可能導致頸部腺體腫脹、關節僵硬疼痛。若有類似的顧慮,建議要儘速就診尋求專業的協助。
南非首都爆霍亂疫情 釀至少10死「最小3歲」
南非衛生當局21日表示,首都普勒托利亞(Pretoria)爆發霍亂疫情,至少10人死亡,死者最小才3歲,呼籲民眾要格外警惕。據《SAPeople》報導,普勒托利亞衛生當局說,近日已有95人到當地醫院就診,出現腹瀉、胃痙攣和噁心等霍亂病徵,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而死者最小才3歲,請民眾要格外警惕。普勒托利亞豪登省衛生部表示,還有37人正在接受治療。衛生廳長拉雷霍科(Nomantu Nkomo-Ralehoko)說,當局正在動員更多醫護人員,應對普勒托利亞北部地區哈曼斯克拉爾(Hammanskraal)的疫情,「我們重申並敦促民眾,避免接觸已知或疑似受污染的食物、水和表面,在吃飯前或使用浴室後要用肥皂徹底洗手。」當局也呼籲不要喝水龍頭的水,要從水罐車取水。據了解,霍亂在南非其實不流行。聯合國稱,霍亂在經歷了10年的穩步下降之後,自2021年以來在全球範圍內捲土重來,本週警告43個國家的10億人處於危險之中。聯合國說,因為馬拉威和莫三比克爆發疫情,這2國是今年霍亂最嚴重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將全球病例數上升,歸咎於貧困、衝突和氣候變化。據台灣疾管署指出,霍亂是全球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病例發生,多數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尤其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感染霍亂的症狀為無痛性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等;若患者未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有可能因嚴重脫水和休克而死亡。
猴痘疫情降溫 WHO宣布取消「全球衛生緊急事件」
在全球肆虐將近1年的猴痘(Mpox),近期疫情明顯降溫,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11日的記者會上宣布,取消猴痘的「全球衛生緊急事件」。根據《CNN》報導指出,在2022年7月時,WHO將猴痘列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從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這段期間,全球有111個國家地區共計通報了8.7萬起確診病例,其中有140例病例死亡。但隨著疫苗的接種逐漸普及,全球病例數在近幾個月有明顯下降。譚德賽甚至表示,過去3個月所通報的病例,平均數量較先前降低90%之多。而在本周WHO緊急委員會召開會議,會中建議解除猴痘疫情的「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目前已經獲得秘書長譚德塞的同意。而譚德塞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雖然取消了「全球衛生緊急事件」,但這並不代表工作已經結束,猴痘目前仍屬公衛的重大挑戰,需要強而有力、主動且可持續性的應對方式。
猴痘疫情持續延燒!本土再增12例 首見6旬老翁中鏢
猴痘疫情持續,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近一周國內新增12例猴痘個案,皆為本土案例,分布為新北6例、台北2例、新竹縣2例、桃園1例、彰化1例,皆為本國籍男性,其中一名為60多歲男性,為目前國內最年長的猴痘確診個案。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和上周新增15例相比,猴痘疫情持平,沒有出現令人擔憂的「等比級數上升」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周新增12例猴痘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1例及中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3月16日至4月2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皰疹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8日至4月25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國內累計52例,分別43例本土、9例境外移入;其中25例已康復,11例仍住院治療中,16例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表示,全球猴痘疫情已趨緩,上週新增低於100例,本週新增8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區及西太平洋區;惟亞太國家近期疫情上升,日本自今年2月起病例數驟升,迄今累計120例,韓國疫情亦呈快速上升趨勢,自今年4月起已累計確診26例,另泰、星、港等國均有零星報告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4月1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82%。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25日共計完成1萬5724人接種猴痘疫苗,其中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共接種1萬5345人。第二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共3萬個名額,已於4月24日上午登記額滿。目前疾管署正在採購下一批猴痘疫苗,預計5月中下旬到貨,第三階段將可提供6萬人接種。羅一鈞表示,近期接獲外界反映疫苗意願登記有數位落差等問題,將與各縣市衛生局研商第三階段接種事宜,提供因地制宜、較多元的接種服務方式。
再添4例猴痘本土個案 北南皆有!高風險接觸者達14名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8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750例)及歐洲(25,859例),其中美國累計30,225例占全球總數35%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單週新增低於200例,本週新增12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亞太國家以日本累計31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其中日本近期疫情趨嚴,另韓、菲、越、港、中等國亦有零星報告病例,紐、澳疫情則多集中於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年3月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4%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8%。疾管署說明,有關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避免秋天大爆發醫療體系崩壞 WTO警告各國即刻對BA.5採取行動
變種病毒BA.5的出現讓疫情本就嚴重的歐洲雪上加霜,世界衛生組織官員漢斯克魯格也呼籲各地要盡快採取行動,以免到秋冬時疫情大爆發造成醫療系統崩壞。根據《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地區負責人漢斯克魯格督促各國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在秋天和冬天造成衛生系統崩壞,因為Omicron變體BA.5將繼續迅速傳播。上週歐洲回報了近300萬個病例,占全球病例數的將近一半,每周有將近3000人死亡,在正常生活的社會中,病例卻有所增加,漢斯克魯格強調需要「大流行的穩定劑」,例如在秋天病毒變異之前進行第二次加強劑,以及呼籲民眾戴口罩、改善通風,他認為要先做好這些基本才不用進到嚴格的措施「我認為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封城」。2020年病毒的流行讓各國增加了很多支出,以緩解邊境封鎖帶來的經濟損失以及大量醫療量能的消耗,很多人會問病毒回來了嗎,漢斯克魯格也說「它從未消失過,仍然存在、正在蔓延、變異,不幸的是,這個病毒奪走了很多生命」。在經歷了兩年半的大流行以及邊境封鎖等措施後,各國現在還不得不應對通貨膨脹飆升和俄烏戰爭造成的糧食短缺狀況,儘管如此,各國政府仍需要進一步投資於醫療保健。
境外移入再創新高! 陳時中:未來一天有50人也不稀罕!
今日新增24例境外移入個案,再創新高!其中為11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12例)、越南(2例)、英國(1例)、尼加拉瓜(1例)、奈及利亞(1例)、加拿大(1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例)、法國(3例)、泰國(1例)及日本(1例)入境,入境日介於今(2021)年12月14日至12月28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2月境外移入個案已有387例,相信明天應該就會突破400例,相較於前三個月,幾乎增加一倍以上。陳時中說,雖然本土疫情趨緩,但事實上全球疫情是相當險峻的,許多國家都呈指數性成長,陳時中坦承,「未來境外移入一天有50人也不稀罕!」,他苦口婆心呼籲民眾一定要盡快接種疫苗,參加跨年活動口罩也要戴好,否則一有破口疫情就會來得非常快,「快到我們準備不及」。陳時中舉例,昨日全球病例一天激增165萬8195名,死亡有7892名,雖然死亡數不高,但新發病例卻創新高,且各國都還沒達到高峰。美國昨天爆出近48萬人確診、法國20萬人、義大利近10萬人,未來指揮中心也會持續嚴守邊境,也請國人自行做好防護措施,也多次呼籲民眾要快點打疫苗。陳時中表示,明天就是2021年最後一天,近期每日境外移入的案例較多,無論邊境檢疫人員、防疫計程車、檢疫旅館壓力都非常大,指揮中心會持續嚴守邊境,但國人也要做好個人防護,他再次呼籲「還沒打疫苗的快點打」。
6歲弟「出生無陰莖」遭遺棄!醫皺眉:全球不到百例 求醫6年結局暖炸
大陸6歲男童木木(化名)出生時就沒有生殖器,遭到親生父母遺棄,被送進了福利院。易姓院長回憶,孩子4歲大時,院方曾帶他到上海檢查,染色體核型分析為46,XY,代表他是個男孩,然而當時未能接受治療。得益於全國孤殘兒童救治計劃,木木近日接受手術,成功利用其肚皮、下體處的皮膚重建了尿道和陰莖。大陸《南方都市報》報導,福利院長透露,2015年春節前幾天,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被送到了社會福利院門口,小寶寶沒有「小雞雞」,也看不見尿道口,大小便都是一起從肛門排出,當時院方就安排他到當地醫院接受了檢查治療,得到的答覆是再等等看,等孩子長大些再找方案。易院長回憶,在木木4歲大時,院方曾帶他到上海檢查,染色體核型分析為46,XY,這表示木木是個男孩兒;當時超音波及MR檢查顯示,患者先天缺少陰莖,但雙側睪丸及雙腎輸尿管、膀胱等器官,均未見明顯異常,無奈當時無法治療,之後又輾轉了多家醫院,都沒能解決木木的問題。醫師指出,木木的案例相當罕見。眼看木木即將7歲,院方擔心他上小學後被同學們笑話,決定再次帶他求醫,聽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金明在小兒尿道下裂方面經驗豐富,同時善於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隨即帶著木木前往廣州求醫,並透過民政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提供的「孤殘兒童救治綠色通道」服務,優先接受治療。張金明醫師表示,先天性無陰莖,其發生概率本來就很低,約3000萬名男性中才會出現1例,目前全球病例不足百例,而主動尋求整型美容外科治療、重建的則更為稀少,「目前對於小兒陰莖再造的時機選擇也無明確定論,但考慮到小孩兒今後的心理生理發育健康,及時再造一個陰莖是很有必要的。」醫師成功替患者重建生殖器。經過一系列準備,張金明團隊於8月18日為木木進行手術,術中順利在孩子的肛門處找到了尿道外口,位於肛管前壁齒狀線水平;插入尿管後,醫生利用肛門口及會陰部皮膚再造會陰段尿道,將尿道外口從肛管內延伸出來,接著再利用陰囊縱膈皮瓣重建陰囊段尿道、陰莖段尿道,成功完成了尿道全程的重建。最後,醫療團隊利用患者的腹部皮瓣再造陰莖,讓木木擁有了一個嶄新且完整的陰莖。據悉,在整形外科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及護理下,木木術後恢復良好,拔除尿管後已可以像正常小男孩一樣站著排尿。張金明教授表示,木木的睪丸發育良好,未來可以生育,但射精功能還不清楚,可能需要借助輔助生殖技術。
西班牙流感重演?全球病例再生數回升 專家:恐現第三波大流行
世界各國陸續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然而疫情卻沒有降溫,台大公衛學者指出,上周除北美外,其他區域的病例再生數(R0值)全面回升到超過1,代表疫情並未受控,憂心可能重演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第三波大流行,尤其變種病毒帶來很大威脅,希望WHO能呼籲各國,在未施打疫苗前仍要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公衛措施。統計全球截至昨日,已造成超過1億2409萬人染疫,273.3萬人死亡。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昨天帶領團隊線上直播分析國際疫情指出,上周是非常令人擔心的一周,除北美接種率達17%,R0值沒超過1外,歐洲、南美、印度、非洲等其他主要地區,接種率都不高,連續兩周R0值都在回升,上周已超過1,病例增加曲線也在上升。歐洲疫情惡化 難談解封陳秀熙表示,美國疫苗施打率上升至23.9%,整體疫情趨緩,並未出現反撲現象,但下降速度不夠快;歐洲疫情則持續惡化,49個國家中,63%國家的再生數大於1(小於1才能談解封);憂心若第三波流行疫情沒有下降,對南美洲、非洲、印度等國家會有很大影響。為何已經接種疫苗,疫情卻沒有趨緩?台大校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賴昭智分析,施打疫苗保護的是未得病的人,而先前得病的人已將醫療能量占滿,且病毒還在社區傳播,從目前數字顯示,若輕易解封,染疫與死亡人數將持續上升。1918年大流感 值得警惕陳秀熙以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為例,第一波流行從當年3至7月,第二波流行在當年9月,和2019年3月新冠肺炎開始流行的時間點相當類似,1918年第二波流行於當年12月結束,即使當時嚴格執行公衛措施,但就在大家以為疫情已經結束之際,沒想到隔年1月第三波流行又開始;歷史教訓值得警惕,呼籲各國還沒施打疫苗前,一定要嚴禁執行公衛防疫措施,對於變種病毒的疫苗也要趕快調整,否則第三波流行的威脅堪慮。
死亡人數位居全球第4!墨西哥衛生局長染肺炎引心臟衰竭逝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重創全球,許多國家的確診和死亡人數仍在不斷攀升。墨西哥契瓦瓦州州長賈維爾(Javier Corral Jurado)週日表示,該州衛生局長格雷厄達(Jesus Grajeda)在感染新冠肺炎近2週後,最終因為引發心臟衰竭去世了。根據《路透社》報導,賈維爾在當地時間26日於臉書發文宣布格雷厄達的死訊,表示他死於心臟衰竭,「格雷厄達博士一生致力於健康服務,並在契瓦瓦州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最艱困的時刻堅定地做出一切努力,現在的我除了悲傷,已沒有任何話能表達我的情緒」。拉丁美洲目前被視為全球疫情最慘重地區,超過432萬人感染新冠肺炎,佔全球所有病例的26.83%。截至目前為止,依據最新的全球病例、死亡人數統計數據顯示,墨西哥確診病例超過39萬例,死亡人數超過4萬3680人,死亡人數僅次於美國、巴西、英國,位居第4名。
預期美死亡率2周內攀高峰 川普宣布:企業延至4月底開工
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美國總統川普從預測模型發現,美國新冠肺炎死亡率,預期將在接下來的兩周內攀上高峰,他對於讓企業在4月12日,復活節重新復工的願望已經落空,因此他於美國當地時間29日宣布,將防疫指南再延長18天,全美企業延到4月底,再恢復營運。川普政府先前為了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發出防疫指南,讓企業延至4月12日復活節復工。不過隨著疫情持續延燒,美國確診數已突破10萬例,躍升為全球病例數最多的國家;且川普在防疫簡報時指出,美國疫情預期在接下來的兩周內,會進入真正的高峰,因此原本的4月12日復工解禁,決定再展延18天,企業延到4月底,才能正式恢復營運。
全球病例激增!世衛未定義「大流行病」考量 各國專家打臉譚德塞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數目逼近8萬例,儘管大陸新增病例持續下降,世界各國卻陸續出現確診病例,尤其韓南韓、義大利和伊朗病例激增,疫情已在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曾表示,現階段還未達到全球性傳播的「大流行」,呼籲媒體別引起恐慌。不過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有不少專家打臉WHO的說法,認為疫情已達到全球大流行的程度,部分科學家則認為,疫情變化已經到了臨界點,特別是義大利、伊朗過去幾天不斷出現新的死亡案例,令人擔憂還有更多病例尚未被報出來。譚德塞稱現階段未達到全球性傳播的「大流行」,卻被不少專家打臉。(圖/Business Insider)包括德國衛生部長延斯斯帕恩(Jens Spahn),26日在柏林發表聲明時也打臉譚德塞,稱在大陸以外國家的新增案例,已超過大陸本土,且案例都集中在歐洲,無法有效追蹤病患,疫情恐怕再擴大。譚德塞24日表示,病毒有潛力變成全球性傳播的「大流行」,但現階段還未達到,並示警告媒體,使用「大流行」一詞不恰當,肯定會引起恐懼。對於WHO的說法,斯帕恩並不買單,他認為,雖然宣布大流行會造民眾成恐慌,但到現在這個地步,還在小心斟酌用語,對於防堵疫情沒有任何實質助益。德國衛生部長延斯斯帕恩開第一槍,宣布新冠肺炎在歐洲大流行,已無法控制疫情。(圖/Reuters)目前德國累計約有20名新冠肺炎病患,斯帕恩坦承,現階段無法查出這20名患者的感染途徑,就連曾經接觸過的人群都無法釐清。他已要求境內各邦政府,包括醫院和醫療單位,實施對抗「大流行傳染病」的措施。另外,德國權威病毒學者德羅斯登(Christian Drosten)日前接受德新社專訪時透露,即便用罄全部現有資源,恐怕也難以在最後一刻抑制疫情蔓延,似乎意味著控制疫情為時已晚。他說,許多新冠肺炎感染者並未出現症狀,或者只有輕微症狀,這些人根本不會去就醫,也就無法被發現,更遑論確診,但他們身上仍有傳染力,無意間造成疫情擴散。德羅斯登還引用了倫敦帝國學院數學模型的演算結果,指出從大陸流出的病例中,僅有1/3人確診,因此他「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能夠避免」。
重演1918西班牙大流感?逾5000萬人亡 比一戰慘烈
新冠肺炎持續擴散,全球病例數已超過4萬人,學者研究潛伏期恐長達42天,民眾恐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此次瘟疫不禁回想起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1918 flu pandemic),曾造成全球5億人感染,至少5000萬人死亡。1918年西班牙流感襲全球,2千萬人死亡。(圖/The National Interest)根據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主任佛奇(Anthony S. Fauci)表示,新冠肺炎的傳染性極高,不排除成為大流行,但是否會造成災難性流行病,仍無法評斷。不過,許多流行病學模型推估,實際病例數恐高達10萬,甚至更多,這也讓不少專家想起1918年肆虐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該病是有史以來感染性最廣泛、致死率最高的流行病。1918年爆發全球性大流感逾5000萬人亡,比一戰還慘烈。(圖/The National Interest)西班牙流感並非起源於西班牙,因當時剛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份消息都被戰爭所掩蓋,西班牙身為中立國,因大肆報導疫情慘況,讓人誤以為西班牙疫情最為嚴重,而病因則來自於H1N1病毒,全球約有5億人口感染,超過2千萬人死亡,流感死亡率達到10%,因物資缺乏及無法獲得良好照顧之下,流感奪走人數比一戰還多,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感冒之一。1918年爆發全球性大流感逾5000萬人亡,比一戰還慘烈。(圖/澳洲ABC News)最早出現群據感染記錄,是在美國堪薩斯州(Kansas)的軍營,但症狀與普通流感相當,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慾不振等,卻隨著戰爭緣故,一夕演變成致命病毒,迅速蔓延全球,症狀包括肺部積水、呼吸困難及皮膚轉紫黑色等,就連台灣也難逃一劫,首波疫情出現在基隆地區,加上當時台灣爆發霍亂和流行性腦炎等疾病,造成民心慌亂,時任台灣總督的明石元二郎,也不敵病毒甚至併發肺炎,不幸病逝。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然而卻在18個月後,突然神祕消失,直到今日,科學家仍在努力地研究這個世紀病毒。回顧人類過網重大疫情,像是愛滋病、SARS和禽流感等,其病毒來自於動物;有專家就推斷,全球氣候變遷正改變動物的習性,野生物種入侵人類居住環境覓食,進而帶來傳染病,加上空間擁擠,形同加速病毒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