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
」 氣候變遷 高溫 氣溫 聖嬰現象 全球暖化尚無理論解釋! 鄭明典曬1圖:氣候狀態似乎回不去了
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氣溫偏低,中央氣象署更持續發布低溫特報,氣象署指21日上午至23日上午,新北市及宜蘭縣局部地區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然而全球氣溫升高,今年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以來歷史新高,已經連續15個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冬天也偏暖。前氣象局長鄭明典22日分享即時海溫距平圖表示,高升不下的海溫是去年全球氣溫創新高的推手,今年持續的高海溫,讓今年氣溫又將再創新高,海洋一旦熱起來,氣候狀態似乎就是回不去了。鄭明典指,海溫距平圖是為了和氣候值比較,正的距平暖色系表示現況比氣候值暖,負的距平藍色系則表示現況比氣候值冷,在冬季的冷風吹拂下,海溫的確降了很多,但是和氣候值比較,海溫還是以偏暖的多,這不僅是我們這一區海溫的現象,全球來看海溫和氣候平均比較仍是偏暖。鄭明典表示,而高升不下的海溫是去年全球氣溫創新高的推手,今年持續的高海溫,讓今年氣溫又將再創新高,所以說海洋一旦熱起來,氣候狀態似乎就是回不去了,國際上,氣候學界都注意到海溫的升高,但是目前尚無理論來解釋最近海溫陡升的現象。
12月氣溫仍有30度!鄭明典曬圖親解:北半球相對高溫
邁入12月照理說天氣會越來越冷,雖然各地清晨入夜溫度較低,但白天依舊高溫有出現,昨日台東突破30度、南部也有28度。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貼出全球氣溫距平圖,表示「整個北半球還是處於相對高溫狀態。」鄭明典昨(1)日在臉書上貼出全球氣溫距平圖說明,1日「氣溫距平」,距平並不是很直覺的物理量,需要多看才會有感覺。鄭明典解釋,冬季看冷空氣,其實高緯度地區到處都是冷空氣,但是現在比氣候平均更冷的地方並不多,北半球主要有3區,就是在圖中比較大範圍的藍色區域,「這3區也是現在主要的極區冷空氣外流的路徑。」鄭明典表示,這張圖清楚的顯示,北半球目前比氣候平均暖的區域比冷的區域大,所以整個北半球還是處於「相對高溫狀態。」今(2)日清晨受輻射冷卻影響,各地早晚仍偏冷,清晨各地低溫約15至19度,東半部白天高溫約24至26度,西半部白天高溫26至28度。鄭明典用全球氣溫距平圖解釋,目前北半球相對高溫區域較大。(圖/鄭明典臉書)
前進COP盛會 南山人壽發揮保險業影響力 擔任永續健康領航者
氣候變遷,不僅對地球環境造成破壞,更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作為保險業領導品牌及推動健康永續議題的先驅,南山人壽今年再度前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又稱COP),是唯一連續二年參與世界氣候峰會(World Climate Summit)的臺灣保險公司,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在大會發表專題演說,強調保險業與健康及環境息息相關,加上對於風險有深刻理解與掌握,將持續發揮影響力,協助臺灣民眾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相關影響,扮演「永續健康的領航者」。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氣候變遷不只造成全球暖化、重大天然災害頻傳,也對全球人類健康造成直接與間接的衝擊。根據《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刺胳針全球健康》期刊文章,全球氣溫每上升1°C,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就增加2.1%;同時,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報告也指出,氣候異常加劇全球職工的工作風險,全球至少有24億勞工在過熱環境下工作導致危害健康,每年有209萬人因過熱導致疾病或失能,顯示氣候變遷正以各種方式,對人類健康造成嚴峻威脅。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受委託在西元(下同)2017年發布的報告也指出,位處亞熱帶的臺灣,夏季溫度每升高一度,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就會增加2.9%,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醫療支出則增加1.37%。為了應對和緩解氣候挑戰,世界各國包括臺灣在內都開始展開積極作為。今年六月,臺灣政府宣布設置「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氣候變遷的挑戰拉升到國家級議題。南山人壽積極參與國際永續事務,今年再度前進世界氣候峰會,在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上發揮影響力(圖/南山人壽提供)。作為保險業領導品牌及推動健康永續議題的先驅,南山人壽以臺灣最大的獨立保險公司的角色參與國際永續事務,積極在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上發揮影響力,董事長尹崇堯受邀在今年的世界氣候峰會上,以「氣候韌性與健康——以金融策略締造更健康的未來(ClimateResilience and Health – Financing Strategies for a Healthier Future)」為題發表演說。尹崇堯說,保險業對風險有深刻了解,除了透過資金投、融資,倡議因應氣候變遷,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金融商品及服務,提供解決方案,協助客戶提早認知風險、緩阻及移轉風險。南山人壽透過結盟及強化夥伴關係,協助臺灣民眾及社會預知及轉移風險,具體作為包括: 一、透過保險商品及服務,守護民眾健康風險南山人壽致力提供保戶全面的健康與財務保障,提供多元的保障商品,並透過保險商品附加外溢機制的設計,鼓勵保戶關注自身健康預防疾病萌生,從而提升社會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成為保戶的「健康補充包」;同時,在2020年攜手大健康產業夥伴成立「健康守護圈」,積極投入資源提升民眾對健康風險的認知,2023年健康守護圈平台瀏覽人次即超過117萬,協助民眾關注健康風險、提升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二、發揮保險影響力,協助弱勢抵禦氣候風險臺灣是個多山的島嶼,極端氣候引發更為頻繁的洪水、土石流等天災,加深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潛在威脅。保險業扮演「社會安全網」的重要角色,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透過捐贈「微型保單」,提供弱勢民眾遭逢意外時的保障傘,至今已累計承保73萬人次。此外,當地震、風災等重大災難發生時,南山人壽在第一時間啟動關懷措施,整合資源與人力,親赴災區醫院探視傷患及罹難者家屬,及時送上實質救助資源與溫暖關懷,希望減輕受災民眾經濟負擔與心理壓力,協助受災民眾儘速重建生活。 三、啟動弱勢及原鄉關懷,弭平健康不平等氣候變遷除了衝擊個人健康,也加劇健康不平等的現象。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報告,婦女、幼童、老年人及低收入等脆弱族群,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比一般人更加明顯。南山人壽自2013年啟動醫療關懷計畫迄今,提供逾新台幣5.3億元醫療補助基金,協助4.5萬個遭逢急難的經濟弱勢病患家庭度過無力就醫的困境,並從2023年開始推動「原鄉關懷列車」計畫,發現臺灣偏鄉部落民眾也常因醫療資源短缺、經濟困頓或交通不便,未能及早發現疾病,或在罹病後無法及時治療,南山人壽結合醫院與NGO資源,協助解決偏鄉部落民眾就醫不便及醫療資源缺乏等問題,並針對慢性病進行健康宣導,提升當地居民的健康意識,以確保弱勢族群在面對氣候變遷時具備足夠韌性。南山人壽永續創新發展部協理林哲仰(左)與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Jens Nielsen (右)在亞塞拜然會場中交流(圖/南山人壽提供)。氣候變遷對全體人類健康造成挑戰,南山人壽希望扮演「永續健康的領航者」,發揮保險業的影響力,協助強化個人、社會與環境的健康韌性。尹崇堯指出,保護地球,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每一代的傳承及共同要面對的問題,如同南山人壽的品牌承諾「未來 有備而來」,期待未來能攜手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打造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少林寺方丈登聯合國氣候大會 宣傳禪宗思想「可解決氣候根本問題」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於15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全球約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與這場會議,其目的主要是討論氣候行動的關鍵議題。而本次最受關注的語彙來賓,莫過於是中國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釋永信在大會上向世界傳遞禪宗智慧,認為禪宗智慧能夠解決氣候的根本問題,也就是「人心危機」。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釋永信在發言中強調,禪宗為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提供了一種古老而常新的生態智慧,這在當下氣候問題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釋永信認為,氣候變化的危機實質上是人心的危機,是由於人類無窮的欲望、不斷的索取導致自我迷失,進而引發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釋永信表示,當前全球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繁、以及生態失衡,這些問題在15年前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就曾被提出,但至今狀況並未得到有效改善。釋永信也提到,2021年7月20日,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地區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三天內的降雨量相當於以往一整年,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這樣的極端天氣正是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警訊。釋永信認為,解決當前氣候變化的手段大多集中於污染治理、技術改造等方面,這些只能暫時緩解問題,卻無法根本解決。釋永信呼籲,人類應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回歸正確的生活態度,善待自然,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穩定氣候系統,真正克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釋永信解釋,禪宗提倡簡樸、節儉的生活方式,僧眾奉行素食,崇尚護生、惜福和慈悲的理念,這些都是一種「心靈環保」,有助於應對當前的生態危機。他希望通過禪宗的智慧,啟發人們的心智、淨化心靈,推動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並期待少林寺的生活方式和禪宗文化能惠及更多人群,成為全球共享的寶貴財富。
2023年成全球最乾旱年份 36億人面臨水資源短缺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指出,2023年是全球三十多年來河流最為乾旱的一年,水資源供應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全球水資源需求增長,水供應的變化已對社會、經濟及環境產生廣泛影響,呼籲各國加強應對,緩解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根據報告,2023年全球河流流量連續第5年低於正常水準,導致住宅、農業和生態系統的可用水量大幅減少。2023年也是全球所有冰河地區連續第2年出現冰量淨損,損失量達到過去五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初步數據顯示,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期間,全球冰河損失的水量超過6000億噸,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冰川融化事件。2023年同時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氣溫持續上升,並助長了長期乾旱。全球多地面臨嚴重極端氣候,不僅乾旱,亦遭遇洪水。報告以2023年9月利比亞的大洪水為例,洪災導致兩座水壩坍塌,奪走超過1.1萬條人命,影響該國22%人口。此外,美國南部、中美洲、阿根廷、烏拉圭、秘魯和巴西等地的乾旱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中阿根廷國內生產毛額(GDP)因此下降3%。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都在2023年遭遇嚴重乾旱,導致密西西比河和亞馬遜河等河流的水位創下歷史新低。亞洲和大洋洲的主要河流,包括恆河、雅魯藏布江和湄公河,整體水位也低於正常水準。長期乾旱使北美和歐洲部分地區的地下水明顯枯竭,加劇水資源短缺問題。報告特別提及,2023年三月北半球大多數集水區的降雪量均低於正常水平,這意味著來年的河流補給也將受到嚴重影響。聯合國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36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面臨水資源短缺,預計2050年將增加至50億以上。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愈加明顯,世界各國應加大對水資源管理的重視,並採取更加積極的應對措施。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紹羅(Celeste Saulo)強調,水資源是「煤礦中的金絲雀」,可以反映出氣候變遷的前兆,呼籲各國採取合作行動,應對全球水資源危機,減少災害風險,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歷史新高」 反聖嬰發展…台灣冬天偏暖
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今年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以來歷史新高,已經連續15個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根據最新氣候展望,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並往中太平洋擴展,預期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出現偏暖的現象。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在臉書發文,PO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資料,指出今年8月地球平均溫度創新高,8月、6至8月、1至8月的地球平均溫度,均創下175年以來歷史新高。8月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賈新興表示,分別比長期平均溫15.6°C、15.6°C、14.0°C,高出了1.27°C、1.24°C、1.28°C,已經是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氣象署臉書專頁「報氣候-中央氣象署」PO出10月到12月氣候展望,目前海氣環流顯示為正常狀態,模式預期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不確定性仍高。由過去類似年合成分析顯示,台灣未來一季,以10月偏濕訊號、中部及東部的偏暖訊號為主,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署臉書)氣象署說道,未來10月到12月東亞沿岸及鄰近海域,以偏暖訊號為主,10月日本至台灣、12月中國偏暖訊號較為明顯。降水方面,10月台灣至南海及中南半島均有偏濕訊號,11月中國至日本偏乾、南海至菲律賓偏濕,12月東亞區域乾濕訊號不顯著。
今年成有史以來最熱夏季! 歐盟:恐成最熱一年
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依舊,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台灣2024年7月平均氣溫達到30.2度,為史上同期第2高,而今年夏季歐洲的平均氣溫也同樣刷新紀錄,奧地利、西班牙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對此,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表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且今年還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儘管英國經歷了自2015年以來最涼爽的夏季,但歐洲大部分地區卻迎來了比平均水平更熱的夏季,其中奧地利、西班牙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8月期間西班牙與芬蘭並列最熱,瑞士第二熱。「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這同時也是歐洲最熱的夏天,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1.54度,雖然直到去年,全球平均氣溫才創下歷史新高,當時2023年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0.7度,這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準,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熱浪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對此,「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今年夏天目睹的極端天氣事件只會變得更加激烈」。
夏天越來越熱 專家示警:2050年全球剩沒幾個地方能辦奧運
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順利地落幕,但過程中,因為炎熱氣候的關係,讓不少參賽國運動員叫苦連天。目前也有專家表示,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到2050年時,全球可能剩沒幾個城市能舉辦夏季奧運。根據《CNN》報導指出,氣候分析組織CarbonPlan透過資料分析,認為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多數世界城市在夏季將超過安全的濕熱壓力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臨界值。濕熱壓力指數是一種包括熱度、濕度、風速、太陽角度和雲層覆蓋等因素的綜合評估。CarbonPlan發現,到2050年時,美國東部幾乎所有城市的濕熱壓力將遠超過82.1度的限制,當濕熱壓力指數超越該數值,專家通常會建議取消體育賽事。報導中提到,在未來,佛羅里達到德州東半部的墨西哥灣沿岸地區,以及東部中國、包括北京和上海、香港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也會因為濕熱壓力值超過限制而無法在夏季舉辦奧運會。而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高海拔的南美城市,像是智利的聖地亞哥,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候選地。下一屆夏季奧運會將在洛杉磯舉行,該城市的氣溫因為受到太平洋調節,所以氣候涼爽宜人。2032年的奧運會將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布里斯班舉行,雖然該城市夏季十分炎熱,但由於南半球的關係,奧運舉辦期間是該城市的冬季。報導中也提到,目前已有超過10個國家表示有意主辦2036年夏季奧運會,其中包括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印尼的新首都努桑塔拉、卡塔爾的多哈、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波蘭的華沙和智利的聖地亞哥。但是透過CarbonPlan的資料去比對的話,會發現這些城市在某個時候都會超過安全的濕熱壓力值。只有聖地亞哥全年都在臨界值以下,包括在夏季最熱的時候。至於在炎夏中舉辦奧運到底會如何。報導中引述了2021年的東京奧運,該屆奧運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奧運,約1%的運動員患上了與炎熱相關的疾病。好在最後沒有人因此住院,因為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政府準備周全,另一部分是日本奧運官方將馬拉松等賽事移至較涼爽的札幌舉辦。
夫妻時隔15年復刻甜蜜合影 背後1變化讓他難過落淚
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驟升,包括冰川也以驚人的速度消退,就有一對英國夫妻檔近日回到瑞士回憶當初渡假時的甜蜜合照,但兩人舊地重遊卻驚訝發現,15年前的冰河美景早已消失一大半,其中的英國人夫甚至哀傷表示,「沒騙你,這讓我哭了」。英國一對夫妻相隔15年後舊地重遊,但兩人背後的冰河卻消失大半。 (圖/翻攝自X)從這名人夫波特(Duncan Porter)分享的兩張照片可見,夫妻倆背後的隆冰河15年前還是滿滿的冰,不過15年後的確向後收縮、甚至露出灰色岩石,底部一個曾經的小水池原先還看不見,如今成了一片巨大的綠色湖泊。根據英國的《衛報》報導,來自英國布里斯托的軟體開發工程師波特4日晚在社群平台「X」發布了照片,拍攝時間分別是2009年8月和2024年8月。據波特表示,近日和妻子海倫(Helen Porter)到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隆冰河(Rhone glacier)舊地重遊,還特地選了15年前的同一處地點拍照留念,但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對比,波特在文中感慨表示,「沒騙你,這讓我哭了」。波特透露,他和妻子2009年8月時,在現已關閉的飯店觀景台拍下照片,他一直將其掛在家中廚房,為了讓縣在10幾歲的女兒也能見到冰川夫妻倆決定開著露營車穿越歐洲,重返15年前的拍攝地。問廖見到現況的波特遺憾表示,「但顯然,這張照片的情況已截然不同」,就連海倫也指出,「這真的令人難以置信」。波特表示,冰河體積確實會因為自然因素縮小或擴大,但這應該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是在短短15年內,「人們應該關注的是變化的速度」,照片曝光後也在網上掀發熱烈討論,不少人也對各國冰雪逐年消失的狀況感到擔憂,但也有人質疑,是否只是拍攝角度的問題,波特也回應,「我們在渡假,這也從來不是一項學術研究。如果你有半顆正常運轉的大腦,從照片上就能明顯看得出來(變化)」。根據官方統計,瑞士2000年以來已經失去1/3冰河,光是過去2年就消失了10%。《衛報》報導,自從前工業時代以來,燃燒化石燃料與破壞大自然所釋出的碳污染,已經讓地球升溫1.3°C,而歐洲是暖化最快速的大陸,氣溫正以全球平均的2倍升高。英國一對夫妻相隔15年後舊地重遊,但兩人背後的冰河卻消失大半。 (圖/翻攝自X)
全球暖化!美阿拉斯加「冰川大壩潰堤」 破紀錄洪水侵襲首府
近年受到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冰川融化的情況變得頻繁出現,美國阿拉斯加州(Alaska)日前就有因一處冰川大壩潰堤,導致破紀錄的洪水侵襲首府朱諾(Juneau),造成100多棟房屋受損或受到影響。根據外媒《CNN》的報導,自2011年以來,由於化石燃料污染造成全球氣溫上升,包括阿拉斯加在內的北極地區暖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這也導致冰川變薄,甚至是完全融化,這讓過去是冰川一部分的地區現在已經被一片土窪所取代,而每年夏天這些土窪都會被洪水填滿。據市政府官員報道,七月非常潮濕,降雨量大約是平常的兩倍,而阿拉斯加州一處冰川大壩於8月1日漲滿湖水,最終潰堤,當地官員也於8月5日警告居民可能需要撤離。在冰川大壩潰堤之後,湖泊的水位下降了400多英尺,其中在8月5日到8月6日24小時內下降了350多英尺。官員指出,這些水也於6日導致門登霍爾河水位飆升至創紀錄的15.99英尺,比去年房屋倒塌到被侵蝕的河岸並流入水道時的水位高出一英尺多。當地官員指出,有些街道一度積水3到4英尺,甚至可能更多,造成100多棟房屋受損或受到影響,所幸的是並沒有人員受傷,當地政府也開設了緊急避難所,約有40人在那裡過夜。美國國家氣象局(NWS)報告也稱,5日晚間隨著水位上升,朱諾附近的門登霍爾河(Mendenhall River)周圍的大樹倒塌,河岸被侵蝕。該局進一步補充說,6日清晨,門登霍爾湖的水位達到近15英尺(約4.6公尺),這比2016年創下的紀錄高出3英尺(約0.91公尺),也比中度洪水水位高出5英尺(約1.52公尺)。
破紀錄熱浪席捲南極大陸! 極端高溫比正常值高出27 °C
一場破紀錄的熱浪正在席捲地球上最冷的南極大陸!氣象數據顯示,自7月中旬以來,正值冬天的南極洲部分地區的氣溫已比正常水平高出27 °C,且預計這波高溫將持續到8月上旬。據CNN的報導,最新數據顯示,南極洲東部部分地區出現異常高溫,往年維持在-50 °C至-60 °C,如今卻處於-25 °C至-30 °C之間,且預估這波高溫將持續至8月上旬。全球氣溫上升和日益惡化的溫室氣體破壞,導致南極洲在冬季出現異常高溫。「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大氣冰層暨氣候部門科學負責人布雷斯多(Thomas Bracegirdle)坦承:「現階段我們只能說,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我們預計南極洲將會出現更多的極端高溫,但針對該特殊事件,我們必須進行更多研究。」由於地球大部分冰層位於南極洲,如果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超過45公尺,即使是體積較小的冰層融化,例如位於南極洲西部的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或被稱作「末日冰川」,也會導致海平面上升3公尺,這將對全球沿海地區或城市造成災難性後果。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研究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的統計,這是過去2年來南極洲遭遇的第2次嚴重熱浪。同時,2023年的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導致南極洲氣溫上升了2 °C,預計到2100年將進一步上升5 °C至6 °C。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冰河研究學者史坎波斯(Ted Scambos)指出,目前南極洲的高溫偏差值尚未達到2022年的記錄,但覆蓋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布雷斯多也表示,原本造成持續熱浪(南極渦旋崩潰)的一系列大氣條件預計平均每20年才會發生1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件非常不尋常的事件。」根據2020年的研究報告,1989年至2018年間,南極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倍以上。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南極氣象研究所的研究氣象學家米克懷契(David Mikolajczyk)示警:「未來的冬季可能會發生更多這樣的熱浪,這可能會使這塊冰冷大陸的防熱能力下降,並在隨後幾波熱浪中加速融化。」
全球平均氣溫再飆高!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7/21創人類歷史上「最熱一天」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綜合《路透社》、《CNN》等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周二(23日)公布監測數據,指7月21日的全球平均氣溫達攝氏17.09度,相較去年7月的攝氏17.08度,高出0.01度,創下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天。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主任卡洛布翁坦波(Carlo Buontempo)坦言,近期的這些監測數據記錄確實令人感到震驚,「人類正處在未知的地球領域中,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事實上,這已經是全球平均氣溫連續第二年打破氣候記錄,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是促使溫室氣體排放加劇,推動地球溫度上升的主因,全球氣溫將持續突破至驚人的新高記錄,2024年恐將超越2023年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氣候變遷日益惡化影,今年上半年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及墨西哥等地遭到酷暑肆虐,希臘及加拿大也被野火侵襲,肯亞、中國、巴西、法國則降下致災性暴雨,引起大規模洪患發生,人類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極限一再受到考驗。
2024年6月成「史上最熱6月」! 高溫連13月破紀錄或成史上最熱一年
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8日表示,今年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出現極端破壞性天氣,例如洪災和熱浪。據《中央社》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公告,表示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連續13個月出現「前所未見的高溫」,每一個月都刷新先前的氣溫紀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負責人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說:「這不只是統計上的奇特現象,它凸顯了一種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氣候轉變。就算這種特殊的連續極端現象在某個時間點上終結,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也一定會看到新紀錄被打破。」布諾坦普表示,只要人類繼續製造溫室氣體,這種趨勢就「不可避免」。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破紀錄海平面溫度也促使全球氣溫飆升。2024年6月的海平面溫度達到了新的里程碑,連續15個月創下新高,「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深科學家尼可拉斯(Julien Nicolas)形容此一現象「令人震驚」。不過,全球即將進入降溫的「反聖嬰現象」(La Nina)。尼可拉斯說:「可以預期全球氣溫會在未來數月降下來。」「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在截至2024年6月的12個月間,全球氣溫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平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1.64度。但這不代表2015年巴黎協定同意控制升溫在「1.5度」內的目標被打破,因為這項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曾在6月表示,未來5年間,地球年平均氣溫有8成機率會至少暫時超過1.5度。
麥加51˚C高溫熱死破千朝聖者 過半無正式登記「各國政府急調查」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於14日起開始朝覲儀式,吸引全球不少信徒前往朝聖。但由於當地氣溫高達51度,目前傳出已經有破千朝聖者因為高溫的關係而中暑、熱死。但由於有近半朝聖者並未取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所以目前詳細人數尚未明確,各國政府也急忙介入調查中。據了解,朝覲聖地麥加是許多伊斯蘭教徒畢生的志願,只要經濟、體力允許,伊斯蘭教徒醫生都必須完成一次聖地的朝覲。而統管此次聖地朝覲的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也曾表示,朝聖者必須要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才能在5月23日至6月21日朝覲麥加。但實際上,當中仍有不少朝聖者並非是採取官方管道前往麥加。根據《BBC》報導指出,根據各國政府統計,目前初步掌握到有14名馬來西亞人、200多名印尼人、68名約旦人、58名巴基斯坦人、35名突尼斯人、11名伊朗人、658名埃及人與98名印度人死亡,共計1142人起跳。約旦外交部也表示,自家有16名公民下落不明。之所以會導致這次朝聖之旅變成死亡之旅,主要是當地出現罕見高溫,沙國政府雖然朝聖路線沿線設置冷卻站,並提供相關設備給朝聖者避暑。(圖/達志/美聯社)但由於許多信徒都是過其他管道前往麥加的無簽證朝聖者,這也導致其在朝聖路線上無法使用這些避暑設備,最終導致大量朝聖者因為高溫、中暑不幸身亡。報導中也提到,過往在麥加朝覲路線上出現高溫並非是罕見事情,從1400年代起就有相關紀錄。而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問題變得更加嚴峻,當地氣候也變得更加炎熱,就有科學家表明,目前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1.5度,這也讓信徒在朝覲期間的風險增高5倍之多。除此之外,人數過多與設備不足也是這次發生憾事的主要原因,沙國政府主要是透過「朝覲簽證」進行人數的統計,但不少信徒並未取得簽證,實際透過官方取得「朝覲簽證」的信徒人數也超過預期,這讓沙國事前安排冷卻設備、帳篷數量嚴重不足。甚至有信徒直言,他們所居住的帳篷並沒有空調,沿路大多數看到的冷卻器中並沒有提供水源。也因為有太多旅行社為信徒提供了非官方的朝覲旅遊服務,目前約旦政府已於21日表示,已經拘留了多家提供非官方朝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目前也傳出埃及政府正在進行類似的調查。沙國在朝聖路線上設置的冷卻器。(圖/達志/美聯社)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今年夏天「又熱又長」多國熱浪破紀錄! 專家示警:天氣「暴劣極端化」的開始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已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示警,「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雖然最近這2個月,泰國、印度、韓國等初夏熱浪不斷破紀錄,但這恐怕只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林得恩今(17日)凌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根據美國NCEP CFS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就長期氣候預測評估來看,2024年將會是氣溫偏熱的一年!林得恩也解釋,透過分析今年的6至10月資料期間,在往後的每3個月平均氣溫分布都顯示出高於氣候平均值的訊號,增溫幅度在攝氏0.5至1.0度之間;且幾乎每個月的氣溫均為偏高、偏暖的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圖/翻攝自Facebook/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示警,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影響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溫炙熱的窘境,「看看這2個月的泰國、印度、韓國及墨西哥等國,初夏熱浪已經不斷破紀錄的肆虐現況。我們應該更要謹慎地認真思考,這可能才剛好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此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曾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
古木敲響氣候警鐘 去年是「2000年來最熱夏天」
近年來氣候變遷影響嚴重,而科學家從古木中發現,去年是北半球2000年來最熱夏天,學者呼籲,如果拖越久,時間成本就越高,扭轉局面的機會就越困難。據《BBC》報導,科學家研究歐洲阿爾卑斯山到俄羅斯阿爾泰山脈的數千棵高海拔活樹跟死樹,因為那些樹在夏季生長最明顯。據悉,年輪在溫暖的時刻較寬,寒冷時就較薄。研究人員用9個樹年表,描繪追溯至2000年前的北半球夏季氣溫圖,從古樹中表明,2023年是北半球2000年來最熱的夏天。研究人員說,去年6到8月的氣溫,比最冷夏季高了4度。羅馬一名男子在噴泉旁給狗降溫。氣候科學家一再警告,近幾十年來全球氣溫一直在迅速上升,據聯合國氣候機構的數據,全球上一次如此溫暖,已是10萬多年前。據了解,冰芯和深海沉積物雖然也能揭開地球的過去,但無法精確追溯個別年分,而樹木年輪不僅能看樹的年齡,還記錄了每棵樹生長的氣候狀況。劍橋大學環境系統分析教授本特根(Ulf Büntgen)說,這就是年輪的美妙之處。科學家表示,要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年輪中可見,在工業時代之前最暖夏季在246年,但研究人員表示,即使這樣,也與最近的溫暖程度差很大,儘管紀錄有一些差異。研究人員說,樹木年輪讓人類了解歷史上的氣候變遷。研究人員指出,去年夏季的高溫高於工業化時期,大多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不過,聖嬰現象也加劇了氣候變遷。研究主要作者、德國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的埃斯珀(Jane Esper)教授說,結論就是要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越久時間成本越高,想扭轉局面的機會就越困難。聖嬰現象加劇了氣候變遷。
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 科學家:今年有66%機率成史上最熱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部分科學家也援引新數據示警稱,2024年很有可能超越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1年。據CNN的報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CAMS)示警,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加劇極端天氣,儘管導致「東太平洋升溫」的聖嬰現象(El Niño)開始減弱,但異常高溫的天氣仍持續出現。據CAM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CAMS還點出,過去12個月的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6度,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限制全球暖化設定的攝氏1.5度目標。不過嚴格來說,這1目標還不能算失敗,因為這是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豪斯法熱補充,未來幾個月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釐清2023年的意外高溫是否只是短期現象,「或者其實是新的跡象,且會導致比之前預期更快的全球升溫。」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
暴風雨來襲!巴西南部城鎮遭洪水淹沒 已釀57死373失蹤
巴西南部地區近日受暴風雨侵襲,造成嚴重的洪水和土石流災情,至今已造成至少57人死亡,另有373人失蹤。巴西民防當局透露,受影響人數已超過6萬7000人,近2萬5000人被迫搬離家園,並有4500人只能住在臨時避難所中。根據外媒《CNN》、《BBC》的報導,從巴西當地時間4月27日以來,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的河流水位持續上漲,對該地區的水壩構成壓力,面臨著倒塌的危機,並會對大城快樂港(Porto Alegre)造成威脅,當局也正急忙疏散部分淹水地區的居民。報導指出,南大河州497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受到暴風雨影響,不僅住宅區被淹沒,多個地區的道路和橋樑也都遭到摧毀,讓救難人員難以前往救災。巴西南部受到暴風雨影響,近2萬5000人被迫搬離家園。(圖/達志/美聯社)近年來,南大河州越來越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去年9月份,該州遭到副熱帶氣旋侵擾,造成至少54人死亡。而據聯合國稱,由於全球氣溫變暖,高強度颶風和熱帶氣旋的比例將增加,熱浪亦會變得愈來愈頻繁。另外,針對這場災害,巴西基金會與超模吉賽兒(Gisele Bündchen)合作,設立了一項基金來幫助洪水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