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氣溫
」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高溫 聖嬰現象 鄭明典今年地球平均氣溫「增溫超越1.5℃」 鄭明典示警:2050防線被突破了
人類工業活動持續排碳,導致全球暖化現象加速,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也發文示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意味著「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2日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接著鄭明典今又在臉書發文示警「增溫超越1.5℃!」他解釋,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2050淨零排放說是要守住1.5度防線,如今怎麼這樣就被突破了,「這有許多說法……」他進一步分析,氣候上談的是氣候的「基礎狀態」,指的是長期趨勢分析下的增溫1.5度,並非個別年度的增溫1.5度,「縱使氣候基礎狀態真的超越1.5度,而且比預期的快,也表示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補充,學理上,1.5度其實並不是個特殊數目,「但可以確認的是,增溫越高,潛在的氣候變遷衝擊越大,增溫超越1.5度的確是個警訊。」
反聖嬰發生機率再攀升 氣象專家示警:氣溫比平均值低
今(8日)颱風外圍雲系及東北季風影響,清晨各地仍涼,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提醒,「本月起,今年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10月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的發生機率有再向上攀昇的趨勢,評估自今年10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超過70%,且影響時間也再延長到明年的2、3月,「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峰值,形成的機率一舉超過75%」。林得恩也指出,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而冬天到隔年春季的氣溫也會比氣候平均值來的低,發生的機率約6成左右」。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當時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氣象署則表示,根據台灣測站溫度及雨量類似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大致為偏冷訊號,12月及隔年1月全台為偏暖訊號,其中僅12月北部、隔年1月中部有通過顯著檢定;雨量部分,11月以偏濕訊號為主,12月及隔年1月以偏乾訊號為主,但都未通過統計顯著檢定,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
「反聖嬰年降溫」仍不敵暖化? 鄭明典嘆:今年平均氣溫再創新紀錄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兩天(2日、3日)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今年除了9月之外,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鄭明典今早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現在反聖嬰大概只能讓氣溫正常一點」、「自做虐,火力發電廠全開!」「燒煤燃氣共創地球暖化,台灣No1,台灣加油。」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
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歷史新高」 反聖嬰發展…台灣冬天偏暖
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今年8月平均溫度創175年以來歷史新高,已經連續15個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根據最新氣候展望,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並往中太平洋擴展,預期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出現偏暖的現象。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在臉書發文,PO出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資料,指出今年8月地球平均溫度創新高,8月、6至8月、1至8月的地球平均溫度,均創下175年以來歷史新高。8月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賈新興表示,分別比長期平均溫15.6°C、15.6°C、14.0°C,高出了1.27°C、1.24°C、1.28°C,已經是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連續15個月全球平均氣溫月月創新高。(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氣象署臉書專頁「報氣候-中央氣象署」PO出10月到12月氣候展望,目前海氣環流顯示為正常狀態,模式預期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不確定性仍高。由過去類似年合成分析顯示,台灣未來一季,以10月偏濕訊號、中部及東部的偏暖訊號為主,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反聖嬰有機會在冬天發展。(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署臉書)氣象署說道,未來10月到12月東亞沿岸及鄰近海域,以偏暖訊號為主,10月日本至台灣、12月中國偏暖訊號較為明顯。降水方面,10月台灣至南海及中南半島均有偏濕訊號,11月中國至日本偏乾、南海至菲律賓偏濕,12月東亞區域乾濕訊號不顯著。
今年成有史以來最熱夏季! 歐盟:恐成最熱一年
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依舊,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台灣2024年7月平均氣溫達到30.2度,為史上同期第2高,而今年夏季歐洲的平均氣溫也同樣刷新紀錄,奧地利、西班牙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對此,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表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且今年還很有可能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儘管英國經歷了自2015年以來最涼爽的夏季,但歐洲大部分地區卻迎來了比平均水平更熱的夏季,其中奧地利、西班牙正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8月期間西班牙與芬蘭並列最熱,瑞士第二熱。「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夏季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這同時也是歐洲最熱的夏天,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1.54度,雖然直到去年,全球平均氣溫才創下歷史新高,當時2023年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但今年迄今為止,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至2020年平均氣溫高出0.7度,這是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準,在世界各地都可看到熱浪和極端天氣的影響。對此,「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今年夏天目睹的極端天氣事件只會變得更加激烈」。
全球日均溫再刷新高!鄭明典驚喊「海洋也熱起來」:全球暖化回不去了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且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憂心直呼,全球平均氣溫又突破新高,「全球暖化回不去了!」鄭明典今(28日)在臉書曬圖發文表示,自去(2023)年6月起「全球平均日均溫」突異常大幅度增溫,直至今年幾乎每天都仍維持當日最高溫紀錄,雖然7月初日均溫已較去年高點來得低,但整體氣溫仍偏高。全球平均氣溫再度突破新高紀錄,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憂心示警,全球暖化恐回不去了。(圖/擷取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指出,今年下半年可能迎來「反聖嬰」現象,有助全球平均氣溫下降,不過「今天高溫破紀錄,還是一件很特別的現象!」對此,鄭明典說明,海洋具有儲存大量熱能的作用,被認為是穩定地球氣候最關鍵的要角,因此去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原因,與海洋表面增溫息息相關,不過由於海洋不易升溫也不易降溫,未來天氣恐一年比一年熱,「現在海洋也熱起來,全球暖化的確是回不去了!」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覆,「在座使用3C的各位包含我自己在內,都是元兇」、「各位都在書寫地球歷史,每年的夏天都是此生最涼的夏天!要好好把握呀~」、「氣溫越高,冷氣開越強,大部分人類的心態是這樣。」
全球平均氣溫再飆高!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7/21創人類歷史上「最熱一天」
氣候變遷引發極端氣候的情況與日俱增,熱浪、洪災、野火等天災不斷傳出,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歐盟(EU)氣候監測機構發布監測數據,證實7月21日為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綜合《路透社》、《CNN》等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周二(23日)公布監測數據,指7月21日的全球平均氣溫達攝氏17.09度,相較去年7月的攝氏17.08度,高出0.01度,創下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天。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主任卡洛布翁坦波(Carlo Buontempo)坦言,近期的這些監測數據記錄確實令人感到震驚,「人類正處在未知的地球領域中,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勢必會在未來的幾個月或幾年裡看到新的記錄被打破。」事實上,這已經是全球平均氣溫連續第二年打破氣候記錄,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是促使溫室氣體排放加劇,推動地球溫度上升的主因,全球氣溫將持續突破至驚人的新高記錄,2024年恐將超越2023年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氣候變遷日益惡化影,今年上半年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及墨西哥等地遭到酷暑肆虐,希臘及加拿大也被野火侵襲,肯亞、中國、巴西、法國則降下致災性暴雨,引起大規模洪患發生,人類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極限一再受到考驗。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 科學家:今年有66%機率成史上最熱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部分科學家也援引新數據示警稱,2024年很有可能超越202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1年。據CNN的報導,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CAMS)示警,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加劇極端天氣,儘管導致「東太平洋升溫」的聖嬰現象(El Niño)開始減弱,但異常高溫的天氣仍持續出現。據CAM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CAMS還點出,過去12個月的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攝氏1.6度,超過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限制全球暖化設定的攝氏1.5度目標。不過嚴格來說,這1目標還不能算失敗,因為這是以數十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為依據,而非單一年度。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豪斯法熱補充,未來幾個月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釐清2023年的意外高溫是否只是短期現象,「或者其實是新的跡象,且會導致比之前預期更快的全球升溫。」
2024年4月史上最熱! 全球氣溫連續11個月破紀錄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3S)在月度報告中表示,剛結束的4月均溫高達攝氏15.03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4月。全球接連出現歷史性高溫,2023年6月至今連續11個月均溫刷新紀錄,東亞地區的韓國與日本也都面臨高溫衝擊,台灣今年4月平均溫達25.7度,是歷年同期最高溫。報告指出,1991至2020年4月均溫為14.36度,較今年4月均溫低0.67度;第二炎熱的4月則出現於2016年,月均溫為14.89度。最近12個月均溫已較工業化前(1850至1900年)平均高出1.61度。除了北歐5國,全球各地氣溫大多高於往年平均。赤道東太平洋聖嬰現象持續減弱,趨於中性,但海洋氣溫整體仍處於異常高水準。全球195國2015年所簽《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度之內。該目標雖採用連續數十年數據進行平均,現階段暫時不能稱作失敗,但路透報導稱,許多科學家認為實現目標可能性早已微乎其微,各國政府應盡速減少排放量,限縮升溫幅度。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元凶,而最近數月聖嬰現象導致表層海水變暖,也導致氣溫升高。科學家證實,4月部分極端天氣事件主因正是氣候變遷,包括非洲撒赫爾地區導致數千人身亡的熱浪。氣候變遷造成的蝴蝶效應擴及各行各業。以日本為例,2023年國產米因高溫枯萎而欠收,仙貝製造商只得轉向採購外國米。1家製造商社長就指出,採購米價幾乎上漲1倍,去年末至今利潤因此下降5%至6%。
全球珊瑚釀危機…大堡礁經歷最糟糕夏季 專家:如水下野火
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上月經歷嚴重的白化事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警告,全球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影響至少53個國家。據CNN報導,清晨太陽升起,陽光穿透大堡礁的碧綠海水,埃里奧特夫人島是世界著名的浮潛地,但這也是氣候危機的前線,而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蔓延至全球。大堡礁。據了解,大堡礁剛經歷最糟糕的夏季。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上個月宣布,全球經歷罕見的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這是1990年來第四次,影響至少53國。而不只大堡礁,加勒比海和佛州的珊瑚也遭到大規模破壞,美國專家預測,今年夏天珊瑚還會有嚴重受損。澳洲明德魯基金會首席研究科學家奎格利(Kate Quigley)說,現在海洋中發生的事就像水下野火,嚴重暖化到一個臨界點,再也無法恢復。據悉,海洋熱浪會讓珊瑚白化,如果溫度恢復正常,珊瑚會恢復正常,但如果水溫還是很高,牠們就會死亡。大堡礁基金會首席科學家古德伯格(Hogg Goldberg)教授指出,這是一次滅絕,氣溫變得如此溫暖,超出了紀錄,他祈禱珊瑚會回來。科學家預測,如果照目前的暖化速度,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比工業化前高出2度,AIMS研究計畫主任瓦亨費爾德(David Wachenfeld)坦言,大家都在為珊瑚礁的悲傷和無助奮鬥,南十字星大學研究員哈里森(Harrison)表示,色彩繽紛的珊瑚礁現在像墓地一樣安靜。
G7聲明「2035前逐步淘汰煤電」 台電回應了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部長會議預定4月30日通過聯合聲明,同意「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向擺脫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型邁出重大一步。對此,經濟部能源署長神隱不願回應;台電則表示,本就正在執行「增氣減煤」,2035年後,燃煤發電將僅剩林口電廠;至於會不會提前退役,須看到時候的政策而定。G7氣候、能源及環境部長會議4月29至30日在義大利杜林舉行。路透引據會後聯合聲明說,G7承諾致力於「在2030年代前半期」逐步淘汰各國能源系統中現有燃煤發電方式,或者是「制定一個有望達成攝氏1.5度控溫目標、也符合各國實現淨零排放路徑的時間表」。有關何時棄用煤電?G7聲明中提及的「2030年代前半期」是具體時間表,先前報導指有一國家表示反對。聲明中因此列出另一選項,亦即符合《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1.5度之內。外交消息人士向路透表示,G7聲明中提出另一表述,是為了給德國和日本留下迴旋餘地,因為這2國對煤電依賴度較高。去年全球燃煤電廠發電量成長了2%,主要是受大陸新建電廠的推動,而歐盟國家和美國關廠速度亦有所放緩。關於可再生能源,G7提出,為了到2030年將全球發電裝機容量提升2倍,將蓄電池等儲能規模設定為1500吉瓦(GW),為現有規模的6倍。另聲明中也首度點名紡織業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承諾正視「快時尚」(fast fashion)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嚴重影響。3月14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遏止快時尚發展的法案,主要措施包括禁止為最廉價的紡織品做廣告,以及對低價商品徵收環保費。
全球連10月破高溫紀錄 專家揭「化石燃料」是元兇
全球氣溫連續10月破紀錄,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最新報告指出,其中今年3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3月,海面溫度也創下新高,氣候科學家指出,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圖為1940年1月至2024年3月與1850年至1900年每月全球表面氣溫比較。(圖/翻攝自climate.copernicus.eu)根據《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該機構統計,從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熱,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時期(1850-1900)高出1.58°C。從非洲部分地區到格陵蘭(Greenland)、南美和南極洲,全球今年3月都出現高於平均的氣溫,該機構並指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異常高溫的主因,據C3S副主任勃吉斯(Samantha Burgess)表示,這種異常高溫紀錄成為長期趨勢,「每月高溫紀錄清楚向我們表明,我們的氣候正在迅速變化」,令人擔憂。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圖/達志/美聯社)按照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各國同意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度以內,而新的高溫紀錄不代表協定所設限制已遭突破,因為協定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不過勃吉斯表示,「現實是我們極為接近(上限),而且時間已經不多」。另外,英國倫敦帝國學院(GICCE)氣候科學家奧圖(Friederike Otto)表示,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是氣候變暖的主因,若不盡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地球暖化將導致更嚴重的乾旱、火災、熱浪和暴雨。除此之外,東太平洋表層海水變暖的聖嬰現象(El Nino)也是原因之一,儘管聖嬰現象3月後已趨緩,但平均海面溫度和海洋氣溫仍呈現不尋常高溫,海洋溫度上升意味著大氣含水量更多,導致天氣更不穩定,例如強風和豪雨。
全球均溫飆升1.48度!歐盟氣候監測機構證實:2023年創「人類歷史上最熱」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示警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打破氣候紀錄創下「人類歷史上最熱」,敲響失控暖化警鐘。對此,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證實,2023年出現全球前所未有的高溫,且今年全球暖化恐進一步惡化。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示警,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48度,創下「人類歷史上最熱」年份。(圖/翻攝自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綜合外媒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9日曬出監測數據指出,比起1850年至1900年的工業革命,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48度,這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且經對照樹木年輪和冰川氣泡等古氣候數據,窺見2023年也「很可能」是10萬年來溫度最高的年份。哥白尼透露,讓人驚訝的並非是平均氣溫飆至1.48度,而是自2015年全球暖化首次突破1度後,地球僅花了短短8年的時間,氣溫又飆高了半度,近年來氣候變遷的速度快到不可思議。不過,最令科學家們關注的是,一旦全球平均氣溫高達1.5度以上,地球上的許多生態系統將難以適應,部分地區在夏季的炎熱環境下,已接近人類的生存極限,預估今年(2024)全球暖化恐進一步惡化,不久將可能到達威脅生存的恐怖數字。
台灣增溫幅度高於全球 專家分析2可能原因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示警,今年將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攀升攝氏1.4度。氣象署日前也指出,台灣每10年上升0.29°C,暖化速度相較全球明顯更快。對此,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沛練分析,可能有2原因。氣象署表示,氣候變遷已經對全世界造成嚴重的衝擊,而台灣也因為氣溫上升與降雨型態等變化,進而影響經濟、產業與民生安全。氣象署指出,根據13個平地測站資料,1898年至2020年間上升趨勢為每10年上升0.11°C,然而到了1991年至2020年間氣溫上升速度已達每10年上升0.29°C,相較於全球溫度上升速度,每10年上升0.21°C,台灣的暖化速度明顯更快。根據TVBS報導,天氣風險公司資深天氣分析師吳聖宇表示,現已12月,感受上來說似乎只有北部稍微冷一點,而中南部白天的時候都還滿溫暖的,「像這種隔一年就相差很多的這種情況,其實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容易發生,就是北邊的冷空氣,要嘛就不南下,要嘛一南下可能就很強。」針對歷史統計,台灣每10年氣溫上升達攝氏0.29度,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沛練分析,可能有2原因,一是全球變遷裡面局部的效應,比如東亞整體來講,暖化比別的地方嚴重,另外就是環境變遷,比如很多地方在30年之內都市化的程度很高。
最劇暖化警鐘響起!2023年全球均溫「攀升1.4度」 創人類史上最熱一年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8)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盛大登場,會中針對淘汰化石燃料、能源轉型及氣候災難基金等議題進行商討。對此,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示警,今年(2023)將創下史上最熱的一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攀升攝氏1.4度,恐導致海冰加速消融,野火、洪患等天災綿延不絕。綜合外媒報導,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比起工業革命之前,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將高出攝氏1.4度,恐創下有紀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打破氣候紀錄,敲響最劇暖化警鐘。該份報告揭露,全球暖化加劇,導致南極洲冰川又再度萎縮約100萬平方公里,海冰面積縮減至有史以來最小範圍,瑞士冰川在短短2年內也消融了10%的冰量;另外加拿大野火肆虐,至今全國林地的5%已遭大火席捲,燒毀面積寫下歷史新高。報告更示警,過去30年亞洲的暖化速度高出全球平均2倍,登革熱、瘧疾等傳染疾病案例不斷增加、空氣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跟著加劇,人類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健康風險。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向參加COP28的各國領袖呼籲,應儘快採取緊急行動,遏止化石燃料排放、提高再生能源產能,才能避免全球暖化引起的極端氣候災難,對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3股冷空氣「中緯度流竄」!全球平均氣溫卻偏暖 鄭明典:6月起天天破紀錄
今(30日)起至週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北、東部多雨、氣溫降,中南部則多雲到晴,空氣品質不佳。對此,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指出,目前有3股冷空氣在中緯度流竄,統計上是容易讓台灣偏冷,但這回卻是對台影響有限,他並以一張圖指出,「今年從6月開始,幾乎每天的全球日均溫都處於『破紀錄』狀態!」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今早發文指出,今天開始至週日,受新一波東北季風增強南下且水氣多影響,迎風面的北部及東部將為陰雨天氣,整體來說,降雨範圍會較廣泛且持續,尤其北海岸、基隆、東北角至宜蘭地區將有局部大雨發生機會。粉專示警,氣溫亦會下滑轉冷,預測低溫約15至17度,高溫19至21度,期間以週五(12月1日)下半天至週六(12月2日)清晨冷空氣影響最明顯。而中南部影響較小,天氣型態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為多雲或晴的天氣,高溫24至29度,低溫為17至20度。空氣品質的部分,今日受東北季風挾汙染物南下,北部及中南部空品有些轉差,普遍為普通等級外,由於西部風速顯著增強,亦有機會引發揚塵現象導致空品再惡化,這樣的情況可能要等到週六季風強度減弱後才會有些緩和。鄭明典今早也在臉書貼出「全球最近一天的氣溫距平圖」,他解釋從圖中可以看到北半球很多地方明顯偏暖(紅棕色),但有3股相對冷的空氣在中緯度流竄(藍色),「統計上,這種中緯度3波結構最容易讓台灣偏冷,但是這次東亞這邊的冷空氣偏北通過,預測上對台灣影響有限!」除了台灣不冷外,全球暖色系明顯大於冷色系,鄭明典分析,「全球平均氣溫還是明顯偏暖。事實上,有現代分析以來,今年從6月開始,幾乎每天的全球日均溫都處於『破紀錄』狀態!」
台南登革熱確診數直逼2萬!專家指可能是「這原因」
台南市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12日新增87例,累計病例數1萬9985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認為,今年中南部登革熱疫情大暴發,全球暖化可能是驅動登革熱的基底原因,只有加快淨零排碳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控制全球和台灣的登革熱疫情。詹長權分析,早在今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即提出警告說,「以平均氣溫升高、降水量增加和乾旱時間延長為特徵的全球暖化,可能會導致今年的全球登革熱感染人數創歷史新高。」由科學家和傳播者組成的非營利組織Climate Central(氣候中央)研究報告也指出,近一年全球平均氣溫較19世紀工業化前的基線時期高出1.32℃,其中1.28℃是由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聖嬰現象影響僅占0.04℃,聖嬰現象所推升的全球高溫現象可能還會持續半年。另外,以氣候變遷指數(CSI)顯示氣候變遷對特定日期氣溫的影響程度,進一步分析台灣氣候變遷指數的縣市別地理分布與登革熱累積病例數的縣市別很類似,顯示全球暖化可能是驅動中南部登革熱的基底原因。詹長權還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指「即使缺水,蚊子也能生存,因此無論是在洪水或乾旱情況登革熱會增加,溫度越高病毒和病媒蚊繁殖越快。」因此唯有加快淨零排碳減緩全球暖化,才能有效控制全球和台灣的登革熱疫情。今天的新增病例中,分別為東區16例,北區13例,永康區及中西區各11例,安南區10例,南區及麻豆區7例,仁德區3例,新市區及善化區各2例,安平區、新化區、西港區、將軍區及左鎮區各1例,年齡介於13歲至97歲。登革熱防治中心主任蘇世斌今天也特別前往麻豆區化學防治現場及佳里區擴大採檢站視察防疫工作執行情況,除為第一線辛苦的國軍弟兄及防疫夥伴加油打氣外,也嚴格要求各項防疫工作務必要落實,即時阻斷社區傳播鏈,同時關懷社區民眾的健康。
2023年屢創恐怖紀錄!地球氣候已進入「未知領域」 彭啟明:令人擔憂
受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已出現許多史無前例的極端天氣紀錄。對此,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近日也示警,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的氣候危機已進入「未知領域」,這也讓氣象達人彭啟明坦言,「讀到這篇文章,有點令人擔心……」據Oxford Academic的報導,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UP)代表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AIBS)出版的科學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24日刊登了一篇由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所發表、標題為《2023年氣候狀況報告:進入未知領域》(The 2023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Entering uncharted territory)的文章,內文指出,用來追蹤氣候變遷的35個地球生命體徵中,有20個處於創紀錄的極端數字,直言「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關於氣候危機的未知領域,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目睹的情況。」研究分享的數據顯示,許多與氣候相關的紀錄在2023年被大幅打破,特別是與海洋溫度和海冰相關的紀錄,例如7月7日南極海冰創下自衛星資料出現以來的最低每日相對範圍,另海洋酸度、冰川厚度和格陵蘭冰量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而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含量則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氣溫方面,今年6月至8月更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時期,7月初創地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全球日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是過去10萬年來地球上最溫暖的溫度,另截至9月12日,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超過1.5°C的天數已超過其他年份,且總數恐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加拿大今年的野火截至9月13日,已燒毀面積達1660萬公頃,排放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了加拿大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0.67億噸。此外,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樹木覆蓋率損失率每年下降9.7%,達到2280萬公頃。另根據2023年1月迄今的統計數據,3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均達到創紀錄水準。內文強調,氣候變遷可能導致一系列重大的極端天氣災害,其中一些事件表明,極端氣候正在威脅更廣泛的地區。預估到21世紀末,全球恐有多達3億至60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地球宜居區之外,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酷熱、糧食供應有限,以及死亡率上升等風險。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昨上午也在臉書分享這篇文章,並感嘆「有點令人擔心……因為今年的破紀錄實在太多,不大真實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