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皮細胞
」 白內障 中風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江蕙抗癌9年曾出現肺栓塞!醫師:失聲是重大警訊
台語天后江蕙封麥9年,日前答應於10月國慶晚會上復出開唱,昨(10)日她透過寬宏藝術拋出震撼彈,江蕙公開親筆信,透露當初引退原因是因為罹癌,期間一度失聲、倒嗓,治療時還出現大出血、肺栓塞,震驚各界,所幸目前已恢復健康。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指出,作為有癌症史的患者,失聲、丹田失去力氣,其實是重大警訊,可能暗示腫瘤組織壓迫、復發轉移侵犯神經,都是很可怕的症狀。姜冠宇在臉書粉專上指出,有癌症史的病人,對於失聲、丹田失去力氣,都是重大警訊,從廣泛的癌症復發經驗來看,這些症狀都會聯想到喉返神經、隔神經等等,「或有可能暗示腫瘤組織壓迫、復發轉移侵犯神經。那都是很可怕的症狀。」談到神經壓迫的部分,姜冠宇表示曾遇過病人四肢全部攤掉的,因為是壓到脊髓,不過他也說那是更嚴重的案例,該類型案例是很難存活的。至於肺栓塞的由來,「當癌症轉移到骨骼或其他器官時,癌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如TNF-α、IL-1、IL-6,可以激活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從而刺激凝血系統。」此外,這些細胞因子會引發炎症反應,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姜冠宇說,當然之後可能要面對化療、放療,患者還要再承受更虛弱的過程,「對抗癌症,其實是一個很辛苦的旅程,不只身體的痛苦,還有經濟上的打擊。」這也是為何要盡量擴大篩檢族群,把可篩檢年齡儘量往前推,盡量減少每個人可能發生在未來的悲傷,最後他也祝福江蕙,「衷心希望江蕙可以撐過這一關。」
7成台人鎂攝取不足!將增糖尿病、癌症風險 醫點名「7族群」該吃保健品
「鎂」是人體中含量第4豐富的礦物質,僅次於鈣、鉀、鈉,在300多種代謝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在已開發國家中,人們通常缺乏維生素D、鎂,國人亦有約70%鎂攝取不足,但由於鎂缺乏時的症狀不易辨別,長期下來恐引發糖尿病、骨質疏鬆、癌症、阿茲海默症等問題。魏士航日前於粉專發文提到,鎂的補充對人體來說有5大功用,包括改善血糖、維繫健康心血管、強化骨骼、促進放鬆及神經修復、放鬆肌肉。而據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的鎂攝取大多僅達參考攝取量的6至7成,在臨床上,缺鎂的症狀大多不具有特異性,常見的有腸胃不佳、疲勞虛弱、肌肉緊繃、易怒急躁、記憶力下降、壓力大、心跳異常。魏士航說明,要評估鎂的缺乏並不容易,當發現血清鎂偏低時,通常代表著身體缺鎂的狀況已經非常嚴重了,長期下來更會促成許多慢性疾病的產生,包括糖尿病、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缺鎂時血管內皮細胞也會受損,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風險)、癌症、神經系統疾病(缺鎂和偏頭痛、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焦慮及憂鬱都有關係)。魏士航指出,現今人們的飲食包含了許多過度加工的食物,排擠了含鎂食材的攝取;再者,現代的土壤因為過度開發,其養分含量已經不如以前;最後,現代人普遍處於長期高壓的狀態,鎂缺乏與壓力調節能力降低有關,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卻也容易導致鎂的過度消耗。事實上,壓力與缺鎂之間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對此,魏士航建議平時可攝取富含鎂的紫菜、堅果類、全穀類和深綠色葉菜類及海鮮,若是諸如壓力大、外食族或常吃加工食品、愛攝取咖啡因飲料者、「本身或家族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病史」、「長期服用胃藥、利尿劑等藥物」、酗酒者、年長者的7大高風險族群,則應選擇直接補充營養保健品。
壞膽固醇太可怕!破壞全身血管、加速腎老化 醫曝7招改善
許多人都會說膽固醇太高不好,但事實上,膽固醇也有好壞之分,其中壞的膽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諸如運動不足、高壓、肥胖、吸菸等都可能是壞膽固醇升高的危險因子。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指出,壞膽固醇不僅會破壞全身血管、加速血管老化,還會大幅提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間接性跛足的風險。洪永祥日前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道,壞的膽固醇會聚集在血管壁,使血管彈性變差,造成粥狀硬化,也意味著將破壞全身血管,加速血管老化速度,大幅提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間接性跛足的風險。「血管年輕你的全身器官就年輕。」洪永祥進一步建議,無論有沒有慢性病,40歲以前一定要控制到100mg/dL以下才是及格,若能控制到70mg/dL才是理想的抗老化逆轉血管健康目標值;若身體已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腎衰竭等慢性病及格標準要控制到70mg/dL,若能控制到55mg/dL才是理想標準。對此,洪永祥也提供7個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1.飲食: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需要減少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的攝取,而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與植物油,則有助降低血膽固醇值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並建議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如全穀根莖類與五顏六色蔬果,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添加糖的攝取。2.運動:研究顯示,運動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並增加好膽固醇,建議每週5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維持健康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高膽固醇患者,可藉由控制體重改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過重的成年人在減掉3至5%的體重之後,壞膽固醇有所下降,同時好膽固醇也上升,建議的減重幅度為6個月減少5至10%的體重。4.管理壓力:研究指出,慢性壓力也可能增加壞膽固醇並減少好膽固醇,而包括瑜珈、靜坐、冥想、唱歌、泡澡、按摩、接近大自然等,都是抒壓的好選擇。5.戒菸:抽菸不僅使脂肪代謝惡化,更會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與粥狀動脈硬化進行。6.降血脂藥物:很多人都會拒絕服用降血脂藥物,但據研究顯示,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而這類藥物還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減少腎臟炎症和氧化壓力,進一步保護腎功能 。7.雙重過濾血漿離析術(血液淨化):是一種比較侵入性的降膽固醇治療,用於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類似血液透析的過程,藉由機器像是大掃除般濾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1次進行2至3小時,可清除掉約70%的低密度膽固醇。
新式微創角膜移植手術! 順利改善視力重見曙光
王先生在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卻又逐漸模糊,並有眼睛疼痛、畏光、無法睜開眼與不斷流淚等情形,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經診斷為白內障術後產生的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林小姐則是雙眼患有先天性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飽受視力模糊之苦。新式手術現光明 微創角膜移植病人經嘉義長庚醫院眼科陳南妮醫師診療,接受新式微創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Descemet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簡稱DMEK)」,術後都恢復良好,角膜從混濁水腫恢復透明清澈,疼痛及畏光症狀也大幅改善且視力已逐步恢復中。陳南妮醫師表示,相較於傳統的全層角膜移植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僅移植內皮細胞,傷口小且縫線少,大大降低出血、感染、術後散光與排斥機會,手術恢復期較短,術後的視力大幅改善。視力下降模糊 及早診斷治療目前諸多原因皆可能造成角膜內皮細胞數下降,導致角膜水腫以致於角膜混濁,嚴重影響視力。先天因素最常見為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後天則以白內障及青光眼手術術後較為常見,因此若術後出現視力逐漸下降模糊,伴隨眼睛疼痛畏光等情形,務必及早至眼科檢查是否為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即早診斷避免延誤病情,若長期角膜水腫混濁病變,錯過內皮細胞移植時機,最終僅能接受傳統移植手術。孫啟欽醫師進一步說明,台灣每年約有600多名病人等待眼角膜移植,透過精良的移植手術可確保手術成功,DMEK手術傷口大小僅3mm,要將厚度僅0.001cm的厚彈力層内皮取下植入病人眼中,手術學習曲線及困難度極高,目前國内擁有成熟技術執行DMEK手術的眼科醫師仍寥寥可數,未來持續幫助更多需角膜移植病人重見光明。
反覆流產造成不孕? 竟是「隱形殺手作祟」7危險因子一次看
提到不孕,一般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齡所導致,但對醫師們來說,最棘手的狀況是「找不到原因」的不孕。在門診中常會依照個人需求做一系列的檢查,包括AMH(評估卵巢功能)、輸卵管、子宮等,以及精蟲、染色體、賀爾蒙、內分泌平衡等是否正常,若是胚胎正常,又無法找出原因,或者有過二次以上的反覆性流產,則極有可能是「免疫不孕」。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沈孟勳醫師表示,曾有個案大寶是自然懷孕生產,但在努力二寶時,卻遇到了連續兩次的反覆流產,第一次5週、第二次7週,都還沒領到媽媽手冊,快樂就結束了。在前一家生殖中心開始嘗試試管時,雖然植入兩顆健康胚胎,但最後還是不幸地自然流產。沈孟勳醫師說明,在門診中遇過許多正面臨失敗過程的未來媽媽們,伴隨流產而來的無助與擔憂,要重拾信心再次站起,需要極大的勇氣。個案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診間,沈孟勳醫師深知個案心中的痛,安排她做詳細的免疫檢查,結果僅有幾項數值異常,但價數不高,將其診斷為「非典型抗磷脂質症候群」。在配合用藥診療下,最後成功植入,並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寶寶。沈孟勳醫師補充,並不是重複性流產就一定是免疫問題,要先排除是否為胚胎染色體、子宮環境等異常,再進行血管免疫檢查會更為準確。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今年4月份新設風濕免疫科別,讓患者在求子路上時,能更準確有效的找尋並解決問題。臨床上常見的不孕狀況像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是懷孕流產最常見的隱形殺手!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風濕免疫科黎亞綺醫師說道,30-40歲女性需特別注意,媽媽體內的抗體會攻擊血管內皮細胞,在胎盤血管內生成栓塞,阻斷胎盤血流進而造成胎兒死亡,導致反覆性流產。黎亞綺醫師補充,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非常複雜,會建議個案如有下列狀況中的任一項,可考慮去風濕免疫科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原因所造成的不孕,再制定個人化的療程。1.不易懷孕2.懷孕10週前發生過流產或反覆性流產3.進行兩次以上試管嬰兒療程,但在植入階段都失敗4.夫妻檢查正常,不明原因的不孕5.高齡不孕6.卵巢早衰或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7.有過敏體質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風濕免疫科盧俊吉醫師表示,懷孕是人體非常複雜的一個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當中,免疫系統也扮演了許多重要角色,嚴重的像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症、紅斑性狼瘡或甲狀腺疾病等,都會影響懷孕,但不須過於擔心,只要搭配好藥物治療都有很大機率能順利懷孕並生產。盧俊吉醫師建議,要治療免疫不孕,必須透過生殖科與免疫科的密切會診合作,全面評估用藥治療的週期,並搭配生殖科的植入時機,將母體的免疫系統調控至最合適的懷孕狀態,才能使備孕之路更加順利,且帶來好孕。
近視千度!視力僅剩0.1 新型飛秒雷射手術助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白內障不只是老年人視力不良的最大殺手,年輕人高度近視也容易中標。一位女性患者近視高達2,000度!年紀輕輕就產生早發性白內障,視力僅剩0.1。知名眼科診所院長謝旻蒼親自進行新型白內障微創手術,使用高科技飛秒雷射儀器精準定位,不僅取代傳統手術器械,更安全、傷口小,患者恢復迅速,找回「睛」彩人生。白內障主要成因為水晶體老化混濁。由於水晶體的功能是將光線聚集在視網膜上,得到清楚的成像,類似照相機鏡頭。當水晶體產生混濁的時候,聚焦在視網膜上的成像效果就會變差,導致視力模糊。眼藥水有用嗎?手術很痛? 破解白內障3大迷思Q:眼藥水可不可以治療白內障?A:藥水沒有辦法直接治療白內障,頂多只能延緩惡化,要改善視力仍需進行手術。Q:白內障手術很痛?A:傳統手術傷口較大,術前須先施打麻醉針,過程會有點不舒服。現今已進展到微創的超音波乳化術,只需要在眼球表面以點眼藥水的方式進行麻醉,手術過程也僅有一些痠脹感,因傷口如筆尖大小約0.2公分,痛感也不大明顯。Q:白內障等熟了再開刀就好?A:白內障放到熟,水晶體會過硬,可能引起青光眼等併發症,導致手術需要花更多時間、更多超音波能量才能震碎水晶體,會影響術後效果跟恢復時間。建議患者若感到視力模糊影響生活,及早就醫檢查與治療。高科技儀器輔助新型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手術前醫師會先進行眼角膜、水晶體、視網膜、視神經檢查,並藉由高科技儀器,如OCT電腦斷層掃描、角膜地形圖、光學式水晶體測量儀器、角膜內皮細胞儀等,提供治療建議。謝旻蒼院長說明,目前白內障手術的主流是「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先於角膜製作一個0.2左右的小截品,接著利用超音波探頭將水晶體震碎再吸出來,再置放人工水晶體,約20分鐘就完成,當天即可回家休息、不需住院。有別於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需以手術器械製作截口,新型「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以電腦自動化程式操作,利用雷射於角膜表面製作截口及於水晶體前囊製作正圓形的囊袋,並利用飛秒雷射預先分解晶核,這些動作不只更加精準安全,還可降低術中所使用的超音波能量,減低角膜水腫機率、加速傷口復原。另外還有影像導航系統協助精準定位,縮短手術時間。擁有醫術更重視醫德!謝旻蒼醫師每年都會深入偏鄉進行義診。由於診所位處嘉義,考量阿里山山區交通不便、醫療資源匱乏,患者罹病經常延誤就醫,為了照顧當地居民健康,他特別率領團隊為民眾檢查視力,確認是否有白內障、青光眼或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問題,及早發現有助及早治療。醫師最後也提醒國人,長時間使用3C會導致近視度數急遽上升,建議看近距離保持40公分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並且定期做視力檢查,才能保護靈魂之窗,遠離白內障的威脅。
天冷別立刻下床!血壓急收縮恐中風 營養師揭通血路「3大食物」洋蔥也上榜
每到冬天就是心血管的好發季節,而這波入冬最強寒流來襲,更是要注意保暖。對此,營養師馬鳳吟指出,天冷時起床千萬不要立刻下床,應要讓身體及手腳都甦醒後再緩慢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以避免身體碰觸到冷空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急速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此外,馬鳳吟也建議若民眾想維持血管暢通,則可多吃「通血路」的3大食物。馬鳳吟在臉書專頁「熟齡保健專家-馬鳳吟營養師」發文指出,冬天本就是心血管好發季節,尤其早上5點至9點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峰期。所以家中長輩清晨運動或是早起上班的人起床時,千萬不要立刻下床,應該先讓身體及手腳都甦醒後,再緩慢起身,並穿上保暖衣物,避免身體碰觸到冷空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壓急速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加,容易造成中風及猝死。馬鳳吟也建議,若民眾想要維持血管暢通,則可多吃「通血路」食物:1洋蔥洋蔥含「槲皮素」,具有抗氧化功能,能保護血管不被破壞。且洋蔥特有的硫化物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接觸到空氣後,會被酵素「蒜氨酸酶」所分解,轉化為「大蒜素」,能使血流更加順暢,抑制血液凝固,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疾病的效果。2核桃核桃的營養價值極高,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新版顯示,甜核桃每100公克含有2172 毫克精氨酸,此外還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不飽和脂肪酸,如「亞麻油酸」及「Alpha次亞麻油酸」。精氨酸(Arginine)被人體轉換後會生成一氧化氮,作用在血管內皮細胞,讓血管平滑肌放鬆、使血管擴張及減少血管阻力,因此可保護心血管。不過,核桃屬於油脂,一天攝取量約6至8顆,多吃容易導致肥胖。3多吃魚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飲食中可多吃鯖魚、秋刀魚、柳葉魚、白帶魚及鮭魚,因此地中海飲食中也鼓勵1周至少吃2次魚類或海鮮。
冬季戶外運動如俄羅斯輪盤 專業醫:注意「低溫+空污」
日前舉辦的「2023台北馬拉松」,期間發生有4名跑者送醫的不幸意外,雖然目前尚無法確認,跑者們之所以發生意外是否與低溫有直接關係,但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表示,冬季在戶外運動一定要注意氣溫、空氣品質,否則就跟玩「俄羅斯輪盤」一樣,都是在玩命。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在FB發文表示,運動環境本來就要適宜溫度,太冷血管會縮,本來就不利,再加上空污在冷空氣對流更限縮,心血管會縮得更厲害。更表示「運動一定要暖了才挑戰強度!注意軀幹保溫!」姜冠宇也分享過去所撰寫的文章來補強,文章中以過往藝人高以翔猝死為例,當時高以翔在半夜氣溫僅有9度的環境下進行耗費高體能的運動,及遍布觀察當地空氣品質「其實跟玩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是一樣的。」文章中也引述有團隊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對125位健康的年輕人進行研究,發現短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可能會在暴露後導致急性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前反應。PM2.5暴露與48小時之內的內皮細胞凋亡增加有關,可能引起急性心血管壓力,從而導致血壓升高,觸發心律不整,並最終導致心臟驟停甚至死亡。而在2018年波士頓心臟學年會上發表的研究顯示,暴露於PM2.5發生心因性猝死,與低溫環境有關。姜冠宇也在FB的留言區中表示,現代人戶外運動風險是比古人高的,古人沒有空污和飲食造成的潛在腦心血管問題。而對於一些人堅持寒流出門運動、或是做什麼耐熱訓練,在他眼中就跟「颱風天衝浪」一樣凶險。
戴隱眼20年想做手術 檢查驚見「角膜全是洞」像被啃…35歲女嚇壞
大陸一名趙姓女子(化姓)從初中起就有近視困擾,愛美的她從高中開始配戴隱形眼鏡,一戴就是20年,近期覺得摘戴隱形眼鏡很麻煩,萌生了手術摘鏡的想法。沒想到,趙女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角膜長出「洞洞」,原本像蜂巢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角膜內皮細胞,像被啃食一樣變得坑坑洞洞,無法進行手術。《極目新聞》報導,趙女從初中起眼睛就近視了,愛美的她從高中開始配戴隱形眼鏡,這一戴就是20年,近期覺得摘戴隱形眼鏡麻煩的她,萌生了手術摘鏡的想法。在網上咨詢後,趙女停戴了1週的隱形眼鏡,並來到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就診。該院屈光專科主任張青松接診後,經過初步檢查和溝通,近視575度的趙女表示,她傾向於做晶體植入手術。不過,在進行雙眼角膜內皮鏡檢查發現,趙女的角膜內皮營養不良,有病理性黑區,原本蜂巢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角膜內皮細胞,就像被啃食了一樣變得坑坑洞洞。「角膜內皮細胞是一種排列整齊的上皮細胞,其主要功能是維持角膜的透明性,從而保證屈光間質透明,維持正常視力的作用。」張青松說明,如果角膜內皮細胞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比如低至每平方毫米500個以下,就會出現角膜水腫,甚至引起失明。「為什麽我的角膜會這樣?」趙女看到檢查報告十分吃驚。張青松解釋,角膜內皮細胞黑區或空泡可能是先天性因素、長期戴隱形眼鏡、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角膜炎等原因導致,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眼部疼痛等症狀。考慮到趙女長期戴隱形眼鏡的習慣,張青松判斷,極有可能是這個原因導致的。「那我還能做近視手術嗎?」趙女焦急地問道。「你的情況不能做任何近視手術,除此之外,還要減少配戴或不戴隱形眼鏡,以免角膜內皮細胞進一步減少。」張青松提醒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衛生,避免用手揉搓眼睛,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控制配戴隱形眼鏡的時間。
溫差猝死潮2/腦中風「45歲以下」患者增3倍 原因出爐!專家點名4惡習
根據健保署統計,過去5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從43.5萬人成長至47.1萬人,儘管61~80歲仍佔53.19%最高,但60歲以下佔25.36%、50歲以下佔10.1%,出現明顯年輕化趨勢。專家更指出,相較於過去,45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增加3倍,推測原因是壓力、長期久坐、外食、吸菸,因此導致血管提早老化。台中一名56歲計程車駕駛,11月6日開車先是擦撞對向轎車,又差點撞進路邊店家,且下車時突然癱軟在地,他想起身又再次跌倒,經過救護人員到場檢查,原來駕駛爆發急性腦中風、左半身癱瘓,才因此肇事。「過去腦中風患者大多是60~70歲的銀髮族,但近來卻發現有明顯年輕化的情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說,如今50多歲的患者已經相當普遍,更發現40歲以下患者也愈來愈多,推測原因與生活壓力大、長時間久坐,再加上外食、飲食油膩,所以讓血管老化速度加快,所以年紀輕輕就爆發許多血管問題。高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曾指出,近年由於國人生活飲食習慣改變,45歲以下的年輕腦中風患者,已從原來的6%提升到18%,增加約3倍。其中吸菸也可能是關鍵之一,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的研究發現,吸菸者的中風平均年齡比非抽菸者小11.4歲,且中風後死亡率大約增加2倍。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癮君子中風的年齡普遍較為年輕,專家表示與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有關,電子菸、加熱菸等新興菸品也不例外。(示意圖/周志龍攝)台灣腦中風學會常務理事陳龍表示,抽菸會造成血管動脈硬化、血液濃度提升,且菸品中的化學物質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因此容易血管狹窄,發生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進而提高腦中風機率。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則認為,國內整體抽菸人口雖然下降,但年輕人、女性似乎沒有顯著減少,年齡層反而拉更廣,或許與電子煙、加熱菸等形式的新興菸品有關,這些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黃祥銘表示,年輕的腦中風患者若治療得宜,神經恢復能力與速度都比年長者較好,但由於腦中風的再度復發機率相當高,估計5年內可達3成,而且恐讓神經受損程度更嚴重,因此後遺症會更加嚴重,而年輕患者的人生旅程尚長、再加上可能是家庭經濟支柱,因此建議積極預防,除了戒菸、調整飲食、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同時要監測三高數值,若有異常要盡快就醫。◎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白內障影響視力需動刀 手術該怎麼選?醫師分享母親治療經驗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潘昱僑報導】眼睛內的水晶體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混濁、硬化,導致光線無法穿透,形成「白內障」,使得視力模糊影響生活。知名眼科診所院長張沛瑞醫師表示,老化是白內障的主要原因,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就佔了白內障總手術人口的八成。除了老化以外,高度近視、紫外線、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民眾也容易造成白內障提早報到。關於白內障的治療方法,張沛瑞院長指出,目前並無任何一種藥物或藥水可以治癒白內障,只能延緩白內障惡化,患者仍需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才能有效治療恢復視力。了解白內障治療 新式輔助手術精準、安全、恢復快當白內障嚴重影響視力時,就要考慮接受手術移除混濁的水晶體。張沛瑞院長表示,目前的白內障手術方式是小切口的超音波乳化術,將混濁的水晶體乳化震碎,清除乾淨後再放入人工水晶體。現在還有一種新型的輔助手術系統「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張沛瑞院長指出,針對白內障手術中的角膜切口製作、水晶體前囊袋環狀撕除、水晶體分割及散光的調整等,都可以運用飛秒雷射先做處理。以白內障手術中的較高難度的「撕囊」步驟為例,因飛秒雷射輔助系統可取代傳統的手術器具,如同圓規畫圓般,在眼內製作正圓形囊袋,使囊袋周圍平整,有利於人工水晶體置中擺放,可降低高階水晶體放置後偏移的情形,術後視力品質穩定,同時提升手術安全性。張沛瑞院長提到,眼球的構造十分精密且脆弱,使用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可減少超音波的使用能量,保留較多的角膜內皮細胞,有助於降低術後水腫的情形,患者恢復較快,十分適合水晶體過熟過硬的患者、角膜內皮細胞較少及高散光或對視覺品質要求較高的患者。醫師也為母親選用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張沛瑞院長分享,77歲的母親本身有遠視、高度散光,因為飛秒雷射高安全、準確性高、術後恢復快,因此選用該術式搭配多功能人功水晶體為媽媽解決白內障的問題,現在媽媽幾乎不用再戴眼鏡,生活也更加便利。張沛瑞院長提到,許多年紀大的長輩白內障合併了近視及老花,不喜歡戴眼鏡,手術後同時矯正了這些視力問題,日常生活中少了戴眼鏡這個動作,變得更加方便。我的媽媽術後也開心的分享:「現在視力清晰,出門也不怕看不清楚車號錯過公車了。」手術不只可以治癒白內障重獲視力,也提高生活品質。張沛瑞院長提醒,手術前一定要做好完整的術前評估,民眾也應和醫師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及人工水晶體進行治療。
患者術後2個月逝世 全球首例「豬心移植」失敗原因出爐
美國57歲男子班奈特(David Bennett)於2022年1月時接受全球首例「移植豬心」手術,在當時成為全球醫界的關注焦點。但可惜的是,班奈特在術後2個月後因「不明原因」而死亡。在歷經一段時間調查後,醫生們終於搞清楚導致班奈特死亡的原因。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在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柳葉刀》中,刊登了班奈特的死因。在這份病例報告中提到,手術前為了降低異體移植間的排斥作用,研究人員曾想盡辦法處理。但最後這個排斥反應卻依舊持續著,只是當時是以心肌的間質水腫、內皮損傷來呈現,這才讓研究人員在第一時間沒有注意到。後來研究人員才發現,心肌的間質水腫、內皮損傷都是排斥反應的一種。在整體療程中,班奈特曾經接受兩次高劑量的IVIG(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其中第2次注射是在術後第47天時,但當時患者的情況已經明顯惡化。事後研究人員發現,IVIG與患者惡化的病情有直接關係,因為研究人員注意到,雖然IVIG在體外實驗時,被證明不會與豬主動脈內皮細胞結合,但是在進入人體後,卻出現強結合反應。第三個原因是,研究人員發現,在供體豬心中,其實潛伏著PCMV(豬鉅細胞病毒)與PRV(豬玫瑰疹病毒),在班奈特過世後,研究人員從班奈特的器官中發現均檢測到這兩個病毒,而這兩個病毒則會引發人體炎症反應,同時也推測這可能就是班奈特的主要死因。
老翁白內障術後角膜水腫混濁 移植角膜重獲光明
70歲的L先生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大約一年之後,發現視力越來越模糊,不僅退化到連旁人的臉孔都看不清楚,甚至出現眼睛刺痛、畏光等症狀,輾轉到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求診,醫師檢查後才發現有嚴重的角膜水腫及混濁,且視力已退化到0.05。所幸順利等候到國內捐贈者捐贈眼角膜,成功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視力也恢復到0.7,不再霧裡看花。角膜水腫混濁 恐嚴重影響視力新竹臺大分院眼科部黃韋綸醫師說明,角膜是眼球最表面的一層透明組織,可說是眼睛的第一道防線,必須維持清澈透明,才能讓外界的光線順利到達眼球最裡層的視網膜,獲得清晰的影像。如果角膜受傷、感染,或者因為疾病導致角膜內皮細胞無法有效排除角膜多餘的水分,就有可能造成角膜水腫混濁,嚴重影響視力。依疾病嚴重度 選擇全層或部分角膜移植黃韋綸進一步解釋,L先生罹患的「偽晶體性角膜水腫」,是在白內障手術之後,角膜內皮細胞快速減少所引起的。由於角膜內皮細胞通常無法自行再生修復,這類病人大多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以替代原先角膜的功能。目前角膜移植手術的方式可分為全層、前層、內皮層移植等三大類,對於已有角膜混濁或白斑的病人,可接受全層角膜移植,將原本混濁的角膜中央部份移除,再縫上新的角膜取代;若只有角膜內皮受損的病人,則可接受較新的角膜內皮移植手術,僅將捐贈者的角膜內皮層部分植入患者眼內,具有傷口小、恢復期短、排斥較少等優點。預立器官捐贈同意書、註記健保IC卡 發揮大愛角膜移植仰賴角膜捐贈者的大愛,然而目前國內的角膜仍然供不應求,有許多病人仍在排隊等候移植,或必須自費申請進口國外的角膜。期望民眾能踴躍發揮大愛,預立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及註記健保IC卡,使得更多病人能有機會獲得國內捐贈的角膜,讓靈魂之窗早日重見光明。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損害心臟及腦部 這「3項症狀」是警訊
日前1名46歲女子本身無三高疾病,卻突然中風,就醫後才發現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醫師表示,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息息相關,睡眠時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間歇性缺氧,更可能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原因為睡覺時,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頸部重量、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睡覺時打呼就是最常見的警訊。若民眾有打鼾聲大到房間外都聽得見、肥胖、脖圍太粗(女性35公分以上,男性38公分以上)、總覺得睡不飽等問題,以上符合3項的話,就要小心是睡眠中止症,應盡早就醫治療。莊立邦接著指出,2021年國人10大死因,其中8項就跟睡眠不足有關,包括腦出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呼吸衰竭、疲勞駕駛所致交通意外等。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有關,長期間歇性缺氧造成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身體發炎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造成血栓、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嚴重時恐猝死。另外,重度睡眠中止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為常人8倍,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好發率則比一般人高2倍。根據國內最新調查訪問顯示,512位40歲~65歲國人中,男性每5位就有1位有打鼾、睡不飽的問題,為女性的9倍,其中又有近2成為OSA高風險患者,遠超過國外數據 。莊立邦強調,治療睡眠相關疾病要趁早,以防呼吸中止指數(AHI)逐年增加。
情人節夠「硬」嗎? 全台軟男超過百萬!竟僅3%敢面對現實
「情人節到了…但這陣子每次老公要放進去,都突然無法繼續下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分享,一名年約50歲女性單獨前來門診求助表示,想與老公運動卻總是等不到老公升旗,即使靠甜言蜜語老公也不願面對問題。最終因老公尿尿速度變慢,擔心攝護腺肥大的危機,在陪同就診時與邱醫師擠眉弄眼、百般暗示之下,才終於同步解決先生硬度不足問題、重拾幸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醫師表示,常常在診間聽到男女生對於勃起硬度的不同想法,卻很少有雙方一起就診的案例。邱鴻傑說明,逾半數40歲以上男性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全台超過百萬男性恐為勃起功能障礙所苦。然而一項台灣研究指出,所有年齡層男性都低估了自身硬度不足的問題,50-59歲男性僅3%男性認為自己有硬度不足,實際透過國際性功能指標(IIEF-5)問卷調查表評分,盛行率竟高達31%,相差10倍之多。邱醫師更提醒,高達45%的男性對自己的硬度預期高於伴侶,若伴侶間對硬度認知有所差異,男性面臨硬度不足的病程將更長,因此可以將性事上的認知有落差視為一大警訊。邱醫師提醒,年節過後本土疫情升溫,數據指出,若曾經感染COVID-19的男性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 3.3 倍,且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依然常見「長新冠症狀」,包含腦霧、慢性疲倦、呼吸系統受損等,其中「勃起功能障礙」更是長新冠症狀鮮為人知的一塊,應特別注意長新冠對男性勃起功能的影響,研究更發現,新冠病毒不僅攻擊人體器官,也會嚴重影響男性的生理機能,可能導致性愛過程中面臨呼吸困難、噁心反胃感。不僅如此,新冠肺炎對於男性心理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疫情後景氣不佳的狀態,也會增加男性心理壓力,讓床上表現更不理想。此外,新冠病毒可能導致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加上染疫期間產生的焦慮和抑鬱,亦會導致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等問題,使勃起功能障礙的機率還會再進一步提升。邱醫師分享,根據門診經驗,多數患者前來求診時,對於硬度分級幾乎是毫無概念的,專業醫療有勃起硬度級數表EHS (Erection Hardness Score)將勃起硬度分為四級,第一級是蒟蒻,依序是剝皮香蕉、帶皮香蕉和小黃瓜,若勃起後硬度如剝皮香蕉或蒟蒻,在浪漫情人夜便可能無法順利進入激情完事。邱醫師提醒,若明顯感受到硬度下降一段時間,就應該尋求專業協助,市面上有許多宣稱可以助硬的偏方藥物或道具,除了可能造成金錢上的損失之外,更可能會傷身,得不償失!情人節若想要「硬」景應把握三大重點:多多運動、增進伴侶溝通、必要時前往泌尿科就診,便有機會能重返黃瓜硬度,擁抱浪漫情人節,一起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性福」生活。
英特爾結合18家台廠登台灣醫療科技展 秀區塊鏈結合醫療科技產業優勢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於4日完美閉幕,此次展會亮點之一是展現了區塊鏈結合醫療與科技產業的跨領域優勢。今年除了東協醫院來台尋找戰略夥伴,攜手進軍國際市場外,在BIO+ICT結盟也成趨勢下,英特爾結合華碩、醫揚等18家台灣生態系廠商參展。該合作廠商包括研華、華碩、安勤、柏瑞醫、宏智生醫、威強、慧誠智醫、捷絡生技、康統醫、鈞聯、台灣微軟、真茂、醫揚、佳世達、台灣羅氏診斷、偉薩、中美萬泰和緯創醫學科技。另外,大江基因受惠佳世達參與私募案,雙方已進一步延伸出專科檢測、精準用藥指引與治療服務,預計明年將啟動細胞新藥臨床前開發。大江基因與佳世達合作,明年啟動細胞新藥臨床前開發。宏碁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為兩家公司首個合作案,瞄準個人化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開發,也讓原先主要聚焦在軟骨、纖維母細胞、口腔內皮細胞之組織修復開發為主的三顧,開展新的產品線。承業醫則聯手研華,聯手搶攻台灣手術醫療設備與醫療推車市場,已成功進駐多間大型醫院。承業醫輻射照射新廠預計明年下半年投產,除了提供醫材滅菌需求外,看準航太、低軌衛星產業的材料高能輻射照射商機,新廠將提供相關檢測需求,爭取訂單。業者表示,由於太空、低軌衛星等產品,其相關元件需要先模擬輻射環境,另外,航太、電線電纜、超跑等材料,也要進行高能照射以及改質,而新廠均能符合需求。據了解,承業醫新廠預計明年2月初裝機,第三、四季開始投產,初期產能約 40KW,年營收可達2億元,最大產能可倍增至200KW,年營收貢獻有望同步翻倍。展望明年,承業醫三大事業也有斬獲,設備事業方面,陸續取得醫院標案,估有雙位數成長;近期併購藥局通路,店家數來到26家,明年將再新增兩家,目標未來每年新增2~5間門市。
婦人左肺感染找不出原因 基因檢測終於揪出黴菌兇手
「精準醫療」已成為近期新興感染症重要的診斷和治療參考依據。免疫力低下或抵抗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感染黴菌,如癌症病友或血液腫瘤科患者;另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相較於一般人,新冠確診者也較容易出現黴菌感染。如果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用藥治療,死亡率將高達四至五成,特定黴菌若延誤治療,將近半數患者可能死亡。如何正確快速鑑定判斷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為感染症精準治療首要之務。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婦人,去(110)年化療後身體變得十分虛弱、免疫力也變差,檢查左肺疑似有黴菌感染病灶,大小約5至7公分,佔左下肺葉二分之一。病理切片結果為「絲狀黴菌」,接受抗黴菌藥物治療後效果有限;再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卻是「白色念珠菌」。雖然白色念珠菌也是黴菌的一種,但與「絲狀黴菌」型態完全不同,用藥或治療也比絲狀黴菌簡單。為確認診斷精準用藥,再以「基因序列」檢測,證實為「白黴菌」。白黴菌為「絲狀黴菌」的一種,但相較於白色念珠菌,治療上較困難。醫師評估左肺葉感染範圍太大,切除病灶可能導致殘存的肺功能不足,加上病人與家屬也不願意開刀,即安排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兩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自去年(110)12月治療迄今近一年,終於成功殲滅白黴菌,病情穩定控制未復發。臺北榮總感染科黃祥芬醫師表示,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十萬種以上,鑑定及治療相當棘手。以黴菌感染症為例,傳統菌種鑑定多以「微生物培養」及「病理組織切片」為主。但黴菌感染不易透過痰液或組織切片培養出來,病理切片只能觀察外觀組織,無法確認黴菌菌種。隨著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利用「快速PCR(基因鑑定)」或「基因片段定序」、「抗藥性基因突變位點」、「全基因定序」等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讓醫師就像神探一樣,可及時正確診斷、精準用藥。不止用於肺部感染,此種創新方法,也已經運用於「鼻竇」及「腦部」黴菌診斷治療,達到精準診治的目標。
新技術!角膜移植手術再突破 50歲女重度白內障重拾光明
五十多歲柯女士在證券公司上班,從一開始上班發現閱讀報表變得吃力,使用電腦螢幕會畏光,到後來視力逐步遞減,經診斷為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造成角膜水腫合併重度白內障,視力嚴重受損,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經評估必須更換角膜。在幸運得到角膜來源後,基隆長庚醫院今年八月利用新式的「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順利替她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術後柯女士視力模糊的困擾獲得明顯改善,晚上也可以獨自出門了,找回她失去已久的自信和愉快心情。台灣每年約有600-700名等待眼角膜移植患者,眼角膜得來不易更需精良的移植技術以確保手術成功。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過去幾年已成功完成破百例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SAEK)及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MEK),今年六月再引進「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能即時呈現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於病患前房中的相對位置及弧度,也能讓醫師精準辨識角膜內皮後彈力層的方向,提高手術成功率。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孫啟欽教授表示,角膜是眼睛最前面的構造,就像照相機的鏡頭,本身並沒有血管,能使光線通過並聚焦於後面的視網膜,一旦混濁將會嚴重影響視覺。許多情況例如圓錐角膜、水泡性角膜病變、角膜疤痕及角膜失養症等造成角膜混濁的疾病,皆要考慮角膜移植手術。角膜移植主要是將病患原來混濁或水腫的眼角膜組織切除,並將清澈、正常功能的捐贈眼角膜移植至原本受贈者角膜位置,視不同角膜移植術式透過縫合或氣體使其固定。近幾年來角膜移植手術進展迅速,與過去傳統全層角膜移植手術(PKP)相比,DSAEK及DMEK只取角膜的內皮細胞進行移植,降低捐贈者條件限制,有助於緩解國內捐贈角膜嚴重短缺之困境。孫啟欽教授指出,DSAEK、DMEK手術適合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或其他角膜內皮細胞病變,不但可以大幅縮小傷口,降低縫線傷口導致的術後散光,減少術後乾眼症狀。根據美國眼科醫學會議報告,和傳統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相比,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視力復原更快、更好,並且日後發生移植排斥事件機率更低。DMEK手術傷口大小僅3mm,要將厚度僅0.001公分的後彈力層內皮取下,並將此植入受贈者眼中,手術學習曲線及困難度極高,歐美、新加坡及印度等國家都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此技術,目前國內擁有成熟技術執行DMEK手術的眼科醫師仍寥寥可數。新式的「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則讓角膜移植手術再突破,應用在DSAEK、DMEK手術能更確保手術的成功率。孫啟欽教授解釋,傳統進行白內障手術如欲植入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時,需手工標記軸度位置,術前需藉由裂隙燈標定水平點及水晶體植入軸向位置並進行調整定位。不僅標記過程複雜,定位位置多數情況需仰賴醫師臨床經驗。國外已有研究證實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可取代手工標記,提供更方便、準確且即時的定位協助。此外,傳統進行DMEK手術將捐贈者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植入受贈者前房時,術中需於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手動標記以分辨正反面,多數情況仍需仰賴醫師臨床經驗,以避免植入角膜內皮皮瓣方向錯誤,進而造成移植失敗。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則能即時呈現角膜後彈力層皮瓣於病患前房中的相對位置及弧度提供醫師精確辨認,確保手術的成功率由90%提高至98%。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部在過去幾年已成功完成破百例DSAEK及DMEK手術,今年6月正式引進「術中光學斷層掃描導航技術」後,截止8月底,已成功應用完成一例3D PKP、一例DSAEK手術及一例DMEK手術,術後追蹤皆無異狀,現在患者們皆已恢復視力,逐步回歸正常生活。未來基隆長庚醫院將運用此設備在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細胞移植手術領域,造福更多需要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