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科醫師
」 性早熟 糖尿病運動員睪固酮「男女濃度有重疊」 專家:不宜論斷性別
中華隊拳擊好手林郁婷在巴黎奧運期間捲入性別爭議,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其性別檢測異常,不符合女性選手參賽資格。過去有國際研究針對近700位菁英運動員的睪固酮濃度分析,顯示兩性的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專家指出,若以睪固酮濃度論斷性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巴黎奧運期間,英國作家J.K.羅琳更暗指林郁婷、阿爾及利亞選手克莉芙為男性,有性別分化差異(DSD),一席話引發國際間關注及爭論。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許美智表示,睪固酮的量主要由性腺的發育和功能決定,而不是由Y染色體所影響。有些擁有Y染色體的人,如果性荷爾蒙合成不良,則睪固酮的濃度較低,而有些人雖然睪固酮濃度高,但因為雄性素的接受體不敏感,無法有效感受這些荷爾蒙,因此也無法發揮作用。「不宜以睪固酮高低作為判定男女性的標準。」許美智指出,一般男性正常的睪固酮濃度為每公升10到35奈莫耳之間,而女性正常範圍則較低,為每公升2.5奈莫耳以下,但這些範圍可能會因實驗室和測試方法不同而有所變化。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一項針對693名菁英運動員荷爾蒙的研究顯示,16.5%的男性運動員睪固酮濃度低於正常範圍,而13.7%的女性運動員則高於正常範圍。許美智說明,這顯示出兩性之間睪固酮濃度範圍有明顯重疊,因此,若認為睪固酮高就不是女性,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成大附設醫院小兒部遺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蔡孟哲指出,個人運動表現的影響因素很多,例如營養、訓練、基因、心理、疾病等等,而DSD影響的是性發育,並不是直接造成運動表現好壞的單一原因。蔡孟哲說,性發育過程有太多的基因調控,這些基因也還沒完全被科學解答,除了已知SRY基因(睪丸決定基因)在Y染色體上,有更多基因在XY染色體以外的「體染色體」上,也會影響性發育,但目前沒辦法單靠染色體檢查得知。
普丁長女罕見現身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 討論生物技術創新
71歲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與前妻柳德米拉(Lyudmila Putina)所生的女兒們很少公開露面,但本週他的長女沃龍佐娃(Maria Vorontsova)及小女兒吉洪諾娃(Katerina Tikhonova)參加了俄羅斯聯邦政府主持的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SPIEF)。據CNN的報導,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沃龍佐娃和科學家吉洪諾娃,過去都曾參與1年1度的聖彼得堡論壇,但只有小女兒吉洪諾娃擔任過發言人。2004年的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與前妻柳德米拉(Lyudmila Putina)。(圖/達志/美聯社)據悉,該論壇由電視主持人、著名的普丁政治宣傳家索洛維耶夫(Vladimir Solovyov)主持。回顧過往,在2022年4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吉洪諾娃因支持俄羅斯國防部的工作而受到美國、歐盟、英國、日本、加拿大的制裁,她當時在論壇發言中提及了創新及取消進口民用和軍事領域相關技術等議題。6日,吉洪諾娃在討論如何確保俄羅斯軍工複合體掌握「技術主權」的論壇主題上發表了1段影片。她作為莫斯科國立大學國家智力發展基金會(NIDF)的總幹事被列入論壇發言人名單。同樣受到上述國家制裁的大女兒沃龍佐娃則首次在7日的論壇上,親自發表了有關生物技術和生物生產創新的演講。對此,許多分析師認為,普丁的部分財富可能藏匿在其家庭成員的銀行帳戶中。例如,俄羅斯已故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建立的非營利組織反腐敗基金會(ACF)今年1月就聲稱,根據他們的調查,沃龍佐娃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擔任1家醫療公司的僱員,並賺取了超過1000萬美元。不過CNN無法獨立核實這項說法。報導認為,普丁對他的女兒和家庭生活保密到家,恐怕是因為他不想展現出可被利用的弱點。他先前也表示,他的女兒們不會參與政治,將繼續過著平凡人的生活。此外,克里姆林宮始終否認普丁在前段婚姻之外還有更多小孩的傳言,這些孩子據傳都生活在西方國家。
家長狂問「小孩能喝純果汁?」 醫揭3後果示警:1歲內不宜飲用
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所有爸媽關注的重點,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近日就發文表示,他發現各個年齡層的家長都會一個共同的疑惑,那就是「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喝果汁呢?」對此,陳奕成醫師特別提醒,雖然純果汁 算是健康的飲食選擇之一,但若攝取過量,孩子可能會出現「3大問題」,建議年紀較小的孩子,多以開水或是鮮奶滿足孩子的水分需求。陳奕成醫師在臉書粉專「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發文指出,對於剛開始嘗試副食品的嬰兒來說,有些家長會想了解能否用果汁作為一種引介;而對於那些「只喝開水覺得無聊」的大小孩,有些家長也好奇能否用果汁當成替代品,同時補充水分和營養,因此會詢問醫師「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喝果汁呢?」對此,陳奕成醫師說明,此處提到的果汁指的是100%純果汁,不包括市面上號稱「果汁」的含糖飲料,而果汁的主要營養成分為水分、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其中碳水化合物所佔的濃度,大約為每毫升0.44千卡到0.64千卡不等,是母奶或配方奶的1倍半到2倍。陳奕成醫師提醒,愛喝果汁的小朋友常會出現3大問題,第1個是「體重增長異常」,因為果汁攝取過量,不僅可能導致孩子體重過重,也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讓孩子體重過輕;第2個是「腸胃道症狀」,陳奕成醫師表示,若孩子有慢性腹瀉、過度排氣或是常腹痛腹脹,要注意是否有果汁攝取過量的狀況;最後第3個問題為「蛀牙」,若是一整天頻繁喝果汁,或是睡前喝果汁,都是容易造成蛀牙的危險因子。陳奕成醫師指出,雖然純果汁還算健康的飲食選擇之一,但最新版的《美國人飲食指南》中,也提出與兒童飲用果汁相關的具體建議,包括1歲以內嬰幼兒不應飲用果汁,因為在這個階段,母乳或配方奶足以滿足營養需求,喝果汁無任何營養益處,此外,1歲以上兒童建議可適量飲用果汁,1至3歲每天不超過120毫升、4至6歲每天120~180毫升、7至18歲每天以240毫升為上限。最後陳奕成醫師也提醒家長們,提供孩子果汁時,要避免用「易攜帶的有蓋容器」,以防孩子整天持續地飲用,陳奕成醫師強調,雖然純果汁可以作為均衡飲食的選項之一,但《美國人飲食指南》同時也建議,「還是以開水或是鮮奶來滿足孩子的水分需求,並且多多鼓勵孩子吃水果而非喝果汁,以獲得更多的纖維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
豆漿、雞肉是促發性早熟因素?內分泌醫師揭真相 戰犯是它們
性早熟流言滿天飛,當父母的無不擔心孩子吃到不該吃的影響到健康,對此小兒遺傳內分泌醫師許鈺敏日前在臉書特別PO文打破性早熟飲食迷思,依「可以延緩青春期發育」、「適度碰觸不影響青春期」,以及「真正要避開的性早熟大敵」作為分類各別介紹數款食物、物質,讓民眾可以放心,有效避開NG的飲食。許鈺敏醫師在貼文中依分類各列舉數種飲食供民眾參考,將豆漿、優格、膳食纖維、維他命D,以及地中海飲食歸類在「可以延緩青春期發育」;把山藥、牛奶、雞肉、精油分類在「研究證實適度接觸不影響青春期的食物跟物質」,以及最後家長務必要注意避免的「紅燈區:真正需要避開的性早熟大敵」,內容有:含糖飲料、高加工飲食、高脂肪飲食、環境荷爾蒙、肥胖。許鈺敏醫師在貼文中指出,不少民眾受到流言影響認為常食用豆漿、牛奶、雞肉會增加性早熟風險,然而經研究發現根本不是如此,例如:雞肉是經過育種得以快速成長,沒有施打生長激素,且因為屬白肉、油脂又少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以適度食用;豆漿則被傳有植物性雌激素難免讓人聯想是性早熟的因素,不過經研究發現大豆異黃酮會搶走雌激素作用的位置,反而會延緩青春期的起始,並且含有膳食纖維可以進一步減少性早熟風險。針對紅燈區的飲食,許醫師提到經研究顯示,肥胖,特別是短期內劇烈地體重增加,容易誘發性早熟;此外太少的身體活動,也會增加性早熟風險,因此會增加肥胖的高脂肪飲食、高加工飲食,以及含糖飲料要確實地避開,而包含雙酚A或塑化劑等等環境賀爾蒙,都會影響孩子的內分泌,增加性早熟風險,身為家長不能不謹慎,希望家長更好地選擇食物,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也讓孩子吃得更安心,若有擔心性早熟相關問題,建議尋找專業醫師做諮詢比較恰當。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許鈺敏一張圖破解性早熟飲食迷思(圖/擷取自粉絲專頁Dr.180 小兒遺傳內分泌許鈺敏醫師)
陸每年400多萬人罹癌 專家:40%癌症可避免
大陸專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記者會上說,大陸每年有400多萬人罹癌,儘管人數多,但發生率不是全球最高,在世界平均值,而大約有40%的癌症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據陸媒《健康時報》報導,國家癌症中心黨委書記張勇說,根據大陸腫瘤年報估算,全國每年的癌症約有406.4萬例,因為人口多,所以罹癌的人多,但還是在世界平均值。據了解,大陸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胃癌、肝癌、乳癌,男性前3名為肺癌、肝癌、胃癌,女性前3名為乳癌、肺癌、大腸癌。張勇表示,目前已知的人類致癌物質有127種,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而可能的致癌物有95種,所以類型很廣,但癌症是可預防控制的病,約有40%可靠控制危險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大陸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曾在《柳葉刀》發表一篇論文,其中大陸常見的致癌風險有23種,可以區分為5大類,一是不吸菸和喝酒,最好滴酒不沾,二是三餐確保吃4大類食物,也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和蔬果。研究指出,三是改善代謝,而不讓身體肥胖和遠離糖尿病是有效方法。內分泌科醫師方紅娟談到,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得癌症,可能是肥胖生活習慣又不好,易讓胃腸道長腫瘤。四是遠離污染,如果遇到霾害最好戴口罩,煮飯也要記得用抽油煙機,也要避免陽光曝曬。最後,則是遠離感染,如HPV人類乳突病毒的子宮頸癌,和幽門螺旋桿菌的胃癌,也要預防B肝和C肝的肝癌,以及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的鼻咽癌。
吃水果害血糖飆!醫曝4大食用撇步:「這時間」前吃完無負擔
吃水果有益身體健康是普遍共識,不過隨著飲食新觀念抬頭,不少人也知曉水果「富含果糖」,應適量攝取不宜多吃。對此,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李晨瑜分享「4大食用水果」守則,建議水果盡量在中午前吃完,比較不易造成身體負擔。醫師李晨瑜在粉專表示,不少相關文獻發現,果糖(Fructose)是一種單糖類,若攝取過量恐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代謝症候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尿酸等疾病,包括含糖飲料手搖杯、精緻糕點、麵包等都隱藏大量的果糖,就連水果也含有一定程度果糖。針對減重或是糖尿病族群,她也建議把握吃水果的4大守則,才能讓自己享用水果健康無負擔,第一、食用時機:水果盡量在中午前食用完畢;第二、不空腹吃水果:吃水果前,先吃一些蛋白質、蔬菜、油脂類,減緩果糖的吸收代謝;第三:每餐一拳頭份量,一天最多攝取2拳頭大小的水果;第四、選擇較不甜的水果:例如芭樂、小番茄、檸檬、藍莓。對此,李晨瑜提醒,水果除了含有果糖成分外,同時也富含像是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若完全不吃恐有損健康,但也要小心不要攝取過多份量。
熱量赤字好幫手! 醫曝「1飲品」抑制食慾還超燃脂
減重的不二法門就是少吃多動以達到熱量赤字。對此,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李晨瑜也建議,其實在減重過程中還可以搭配多喝水,因為水可抑制食慾、增加基礎代謝率、增進運動效能、有助排除體內廢物,還能減少便秘問題,讓減重更事半功倍。李晨瑜近日在臉書粉專《李晨瑜醫師 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發文指出,每次減重門診都在提醒大家要多喝水,但是到底為什麼減重期間要增加喝水量呢?「這裡提供6個喝水有助於減脂的原因,希望能增加大家喝水的動機。」水是天然的食慾克制劑:有時當人感到飢餓,不一定是真的餓了,其實是渴了,是身體缺水的現象。研究顯示,在用餐前刻意飲用適量水,比沒有在用餐前喝水的人,不論是在體重、體脂、BMI(身體質量指數)都有較明顯的降幅。水可增加熱量燃燒:水份會暫時性增加身體靜止時的熱量消耗。尤其喝冷水時,為了讓體內水溫升高至有利於其他代謝消化的溫度,會額外消耗能量。水有助於排除體內廢物:腎臟是代謝廢物和毒素的器官,當身體缺水時,腎臟會想要把水份留住,而無法有效排出廢物。缺水也會造成便秘,更不利於減重。喝水能降低整體含熱量飲品攝取:很多人習慣飲用含糖或高卡路里飲料,以為這樣就可以不用喝水,但研究顯示,以水取代用餐後攝取的含糖的飲料,長時間可減少可觀的體重。燃燒脂肪需要大量水份:脂肪分解(lipolysis)的第一個步驟是水解(Hydrolysis),水分子會和三酸甘油酯(TG)作用,形成甘油(glycerol)和脂肪酸(fatty acid)。足夠的水有助於脂肪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喝水能增加運動效能:喝水會讓運動中的肌肉、骨骼、組織正確地動作,也能使心肺運作得宜,創造更佳的運動效能。李晨瑜也在文末建議,減重期間一天的飲水量最好為體重(公斤數)x40c.c.。但也不是只喝水就能輕鬆瘦,減重期間仍要配合正確的飲食觀念。此外,不用一次就要喝到目標水量,循序漸進的訓練,慢慢增加飲水量,才不會有不適感。
4人中就有1人過重!「兒童肥胖」已成隱形國安危機
開學在即,許多小朋友在暑假吃得多、動得少,可能變胖不少。在台灣,每4名兒童就有1人肥胖,研究顯示,約有7成「小胖子」長大會變成「大胖子」,而且小胖子未來罹患糖尿病風險是一般體態小孩的18倍,進入青春期後,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可能大爆發,不僅影響成年後工作能力,還增加國家健康支出,兒童肥胖問題有如隱形國安危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小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5.4%,等於每4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9%。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副主任安欣瑜觀察到,門診中很多過重或肥胖兒童,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求診時往往已是糖尿病前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說,對於過重或肥胖兒童,學校會開立通知單,但家長們往往未警覺肥胖的問題,往往是累積好幾張通知單,或發現小孩脖子出現「黑棘皮」,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症狀,才帶孩子來求診。根據國外研究,高達7成的肥胖兒童在成年後仍然肥胖,慢性疾病風險也大增。黃世綱指出,兒童因為代謝能力好,通常不會直接進展到疾病階段,但肥胖等於埋下未爆彈,一旦進入青春期,因為荷爾蒙變化,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逐漸浮現,甚至大爆發。安欣瑜認為,台灣肥胖防治大環境不理想,兒童吃太多、太精緻、熱量太高,加上運動少,造就越來越多過重或肥胖兒童。然而,針對肥胖兒童可用的藥物不多,只能改善飲食和運動等生活型態。1名14歲少年走進黃世綱的診間,身高170公分以上、體重逼近3位數,脖子後方到側面有明顯的黑棘皮,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血糖數值已符合糖尿病診斷定義。最讓醫師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少年推著坐輪椅的媽媽進入診間,原來媽媽也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而洗腎。黃世綱強調,兒童肥胖不只是疾病問題,背後顯現家庭資源和社經資源的分配問題,這位少年雖聽過很多衛教,但仍無法改善生活型態,意謂已遇到資源上的極限。兒童肥胖問題不容小覷,否則未來會衍生個人健康問題、影響工作能力,整體而言就會增加國家醫療負擔、影響國家生產力,希望相關單位應該及早介入。
陸男一天「狂喝8瓶可樂」體重掉35kg 醫狂搖頭:糖尿病了
大陸一名愛喝碳酸飲料33歲陳姓男子(化姓),一天最多狂喝8瓶可樂,長期下來體重竟從210斤(約105公斤)掉到140斤(約70公斤),接著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後因昏迷送醫,到院當下血糖儀器顯示「超過上限,無法計量」,雖經急救性命無礙,卻被糖尿病糾纏終生。綜合陸媒報導,陳男有喝碳酸飲料的習慣,一天最高紀錄要喝8瓶可樂,得知自己莫名變瘦當下,竟還以為「找對減肥方法」。不料,他過了3個月發現,體重已從原本的210斤(約105公斤)掉到140斤(約70公斤),渾然不知身體正在求救。後來暴瘦35公斤的陳男,不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此,自詡身體健康的他並未在意,以為只是吃壞肚子。接著他卻因昏迷被送去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同濟天佑醫院)急診,到院當下血糖儀器顯示「超過上限,無法計量」,查出罹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雖經醫治脫離性命危險,卻被糖尿病糾纏終生。 陳男雖經醫治脫離性命危險,卻被糖尿病糾纏終生。(圖/翻攝自長江日報)內分泌科醫師田小芳表示,長期喝下大量含糖飲料,就會導致人體攝入過多醣分,易使脂肪堆積、血糖迅速升高,腎臟的胰島功能跟著下降,變得肥胖之餘,也將誘發第2型糖尿病與痛風等疾病。她也提醒,民眾應要保持健康的生活、良好的飲食習慣,尤其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楊楊強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急性併發症,若未及時治療,就有危及生命的可能;糖尿病患者若出現頭暈乏力、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應盡快就醫治療。
7歲身高108公分「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 醫推解方助改善
七歲的黃小弟,因身材矮小由媽媽帶至醫院就診,黃媽媽表示黃小弟過去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門診測量身高為108.1公分(小於第三百分位),體重18.4公斤(小於第三百分位),進一步骨齡檢查,發現七歲的他骨齡僅兩歲,明顯落後,讓媽媽擔心不已。正常變異、病理性生長遲緩 皆可能致身材矮小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毓劭說明,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有很多,藉由問診、身體評估、骨齡、抽血等檢查,區分為「正常的變異」及「病理性的生長遲緩」二項;其中「正常的變異」係指家族遺傳性生長發育遲緩,以及體質性生長遲緩。而病理性的生長遲緩則包括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症等)、遺傳性疾病(如: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如:腎臟、腸胃道疾病等)、營養不良、低出生體重兒之生長障礙以及特發性身材矮小。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均衡飲食、運動為成長關鍵找出造成身材矮小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舉例來說,若為營養不良或體重過輕的孩童,需要的是營養評估,改善其營養攝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兒童,則可給予甲狀腺素補充;而符合生長激素適應症的小朋友(如: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等),則提供適合的生長激素治療。除了醫療用藥,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早睡不熬夜、均衡的飲食以及維持運動的好習慣,都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生長方面疑慮 就醫檢查把握成長期陳毓劭提醒家長,如果孩子身高不足(身高小於第三百分位)或是身高增加的速度不足(兩三歲後每年長不到四公分)或是其他關於生長方面的疑慮,都可以帶孩子來門診與醫師討論,及早治療把握成長關鍵期。
醫界揭密1/維生素D無助孩童長高 醫嘆「只是排出昂貴尿液罷了」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指出,疫情帶動保健品商機創新高,109年產值已達195億元,連續6年呈現正成長,而市面上的保健品種類也愈來愈多,其中不少針對孩童,但多位醫師都認為保健品只是「吃心安」,甚至維生素D還被證實無助於長高,還有醫師認為補充維他命只是「排出昂貴尿液罷了」。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日前在臉書上驚爆「業界秘密」,轉述許多業內人士的私下爆料,呼籲家長別亂買「生技營養食品」給小孩吃,直指「吃到性早熟骨齡超前的不計其數」,尤其是某個以水果為名的牌子,不管哪種訴求無一例外皆影響骨齡,我們(小兒內分泌科)的小圈圈都說該品牌超毒的!」此文一出,立即引發醫界與家長族群的熱烈討論,尤其是被指名的水果牌子,更有許多支持者都湧入留言開戰。王介立強調,其實無論是哪個牌子的保健品,一律都反推薦就對了。針對「導致兒童性早熟」,其實不少醫師都認為與濫吃保健品有關,但難以直接證明關聯性,因此大多說得保守,而王介立則是少數勇敢發言的例子。王介立則認為向他透露的人沒有主動詐騙他的理由。大家當然可以懷疑其判斷有問題,但他更相信凡存在其即合理,尤其是當一小群專業人士都這麼認定時,就算沒有因果性,也應該有著不小的相關性。不只如此,王介立認為相較於保健品,孩童更需要的是天然的原形食物,許多營養補充品其實不必要,而研究也證實,補充之後的效果並不大。以維生素D為例,王介立指出,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較易罹癌,但補充維生素D卻無法防癌;維生素D濃度較低者較易失智,但補充維它命D卻無法預防失智。王介立認為,維生素最大的問題,不是它擁有的成份,而是它「沒有」的成份,例如曬太陽就可以幫助長高,但吃維生素D3卻無用?這可能和內分泌有關,而維生素根本無法複製這樣的好處。因為,維生素是將食物化為最簡單的型式,你不知道當你吃下維生素時,你會錯失了什麼?醫師認為,只是簡單曬太陽就能讓皮膚合成維生素D,所以何必去吃相關保健品,更何況研究顯示效果並不大。(示意圖/黃鵬杰攝)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也針對維生素D撰文,他指出根據最新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對長高沒有幫助。「根據今年11月在《JAMA Pediatr.》上發表的研究,就算是維他命D缺乏的孩子,在每周補充12000IU的維生素D,且持續3年之後,身高和使用安慰劑的孩子身高並沒有差別。」想要長高,一定要早點睡覺,建議在晚上10點前就寢,因為晚上生長激素分泌較多,同時多到戶外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生成,增加鈣質吸收率,再進行打籃球、拉單槓等多元化的運動,都能具有刺激骨頭生長的效果。陳奕成表示, 雖然補充維生素D對身高的幫助有限,但台灣兒科醫學會還是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建議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以避免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發生。陳奕成說,每天在門診都會被問許多關於保健食品的問題,他只有一個小小的心得:「不要問該給孩子補充什麼營養補充品,應該問什麼食物是該吃但孩子還沒有吃。」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更PO文直言,「綜合維他命對於促進健康的成效早有許多研究做出結論,就像我說的:沒什麼用,頂多只是排出昂貴的尿液!」王介立則則認為還是可吃維生素買心安,但千萬別砸太多錢了。
1歲女童月經來7天…8歲男童突愛穿高跟鞋 醫揭元凶:媽媽害的
因為飲食生活改變,性早熟現象愈來愈普遍。曾有一名女童,才1歲半竟有生理期,還持續了一個禮拜,還有一名8歲男童,開始對女性的服裝用品有興趣,像是穿高跟鞋、化妝等。2名孩童會這樣,背後都是出自同一個原因,醫師也呼籲家長注意。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陳菁兒在節目《醫師好辣》透露,性早熟分成2個原因,一種是病理性腦袋,罹患腫瘤之類的;另一種是環境賀爾蒙,包括塑化劑、精油類、擦了雌激素乳液。過去20年以來,全世界的青春期提早至少1年,主要是飲食西化,而且肥胖更容易造成性早熟,尤其女生是危險因子。陳菁兒提到,門診曾有一個1歲半女童,月經來了7天,做過所有檢查都沒有問題,主要原因是擦了雌激素乳液,會擦這樣的乳液一般都是異位性皮膚炎,「媽媽可能一天擦個2、3次」。男童喜歡穿高跟鞋擦化妝品,全是因為性賀爾蒙失調。(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營養師宋明樺也分享,曾有一個貴婦帶8歲兒子來就診,自述兒子開始喜歡穿高跟鞋,還會擦化妝品、口紅等,起初只是以為孩子年紀小好奇,但後來情況愈來愈嚴重。男童做了賀爾蒙檢查,發現性荷爾蒙極度失衡,一問之下才發現,因為媽媽愛漂亮,家中每個房間放了不同的精油、香氛、蠟燭,香水、乳液,整個家裡都是香味,因而影響到男童,導致賀爾蒙失調。後來男童一家人索性直接搬家,過半年後再回診,指數就變正常了。因此宋明樺呼籲,環境賀爾蒙不管是擦的、聞的、吸的、洗的,家中有小孩的話,還是要盡量避免。
3歲童乳房發育、經期提早!「修護霜」含雌激素害性早熟 業者認「3批號急回收」
馬偕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近期在臉書撰文示警,許多幼兒因為使用同一款「修護霜」產品而有乳房隆起、經期提早等性早熟狀況。問題產品業者誼辰佳國際實業有限公司28日坦承,We Charming 唯睛品「菁萃深效修護霜」有3批號被檢驗出禁用於化妝品的「雌激素」成分。食品藥物管理署證實,桃園衛生局已經接手調查此案。對此黃世綱表示,女童若有使用到雌激素產品,會造成乳房發育過早和初經提早報到,男童則可能有乳房隆起、乳暈變黑等問題,所幸臨床經驗顯示停用就會改善。馬偕醫師黃世綱臉書發文示警。(圖/翻攝自黃世綱臉書)問題產品業者誼辰佳國際實業有限公司28日發布回收聲明指出,本公司販售之We Charming 唯睛品「菁萃深效修護霜」因製造商生產流程疏失,誤用錯誤原料,導致部分產品成分含有不當成分(雌激素),本公司全面回收以下批號之菁萃深效修護霜:回收批號一:0538,效期2024年12月09日回收批號二:1532,效期2025年03月17日回收批號三:1533,效期2025年05月03日黃世綱於27日發文指出,近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陸續發現一些2至3歲幼兒出現乳房隆起等情況就診,其中女孩大多是乳房提早發育,男孩除了乳房發育之外,還有乳暈顏色變黑,甚至有一名3歲多女孩初經報到,結果經醫師詳細追問後,發現這些而通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在使用一種被歸類為「修護霜」的保養品。不過如果不慎已經使用到問題產品的幼兒,黃世綱也建議不用太擔心,基本上立即停用產品後症狀就會改善,但如果還是很憂心、焦慮,可以找兒科醫師諮詢,到兒童內分泌科擬定追蹤監測計畫。也提醒家長,幼兒相關產品建議還是盡量選擇大廠牌,或專門為小朋友設計開發的產品。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8日稍晚也證實,桃園衛生局已接獲此案,調查釐清違規情形與產品數量,不合格產品將會下架回收銷毀。雌激素因為化妝品禁用成分,相關情況恐違反《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可處分2萬至500萬元。
性早熟世代1/疫情另類現象!女孩光速「登大人」 6歲長胸8歲初經報到
疫情不僅徹底改變全球民眾的生活,甚至也改變了女孩的發育節奏?!國外許多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因性早熟求診的孩子竟然倍速成長,一名台北市的醫師發現國內似乎也有同樣情況,一位6歲女童的骨齡原本只是稍微超前、胸部微微隆起,但8歲時遇到疫情竟「光速發育」,1年後骨齡暴增為12.5歲,初經也來潮!2020年3月,當時正值疫情險峻時刻,當時義大利實行嚴格的封城措施,佛羅倫斯梅耶爾兒童醫院觀察到「性早熟的孩子突然變多」,於是成立研究團隊,統計2015~2019年3月的性早熟孩童人數為16人,但2020年同期竟然是37位,創下史無前例的新高紀錄,人數也比之前增加1倍。另一家位於羅馬的耶穌聖嬰兒童醫院也發現相同情況。疫情前,2019年3月到9月這段期間,有87位女孩被診斷為性早熟;2020年疫情開始後,同一段時間,竟然有高達215位女孩因為性早熟來求診,性早熟的發生率甚至增加近1.5倍。「不只國外醫院觀察到這種現象,國內也出現許多這樣的案例!」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說,疫情期間許多8~9歲女孩因初經報到而求診,人數比以往多出許多,其中一位女童尤其令他印象深刻。「這位女童6歲時就因單側胸部微微隆起而求診,檢查後發現骨齡僅略微超前,所以安排定期回診,大約7歲時遇到疫情爆發,所以便沒有持續追蹤,結果1年後小女孩再到醫院時竟然已來初經!」李翊誠坦言,當時他真是嚇了一大跳,因為女童僅有8歲,但當時骨齡竟然已是12.5歲,在短短一年內光速成長。「原本女孩預測身高為160公分,但因為初經來潮,現在縮水到150公分而已。」疫情險峻時,外送、外帶機率大幅增加,過於頻繁接觸塑膠餐具,也可能是導致性早熟孩童增加的原因之一。(示意圖/林士傑攝)疫情到底如何影響女孩的發育?李翊誠說,目前沒有明確的相關研究,只能推測原因,而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長時間待在家中躲病毒,減少許多運動、活動,又攝取過多脂肪,很容易讓體重上升而引發性早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則在粉絲頁發文表示,接觸3C螢幕時間變長、心理壓力也可能是性早熟的原因。「義大利研究顯示,在區域封鎖的這段期間,孩子每天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增加了2.5個小時,而3C螢幕散發出的藍光會導致人體分泌的褪黑激素減少,因而影響生理時鐘。在動物身上,已經有研究人員觀察到褪黑激素減少會加速青春期的發育。」此外,黃世綱認為封城、疫情所帶來的劇變,也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心理壓力。「孩子無法上學、無法跟朋友直接互動、家長的焦慮、整個社會與生活狀態的劇變,都會讓孩子心底的安全感一點一滴消失,而心理壓力也是造成性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疫情期間或是在家居隔的時間,很多家庭都選擇外帶或是外送食物,經常接觸塑膠容器,也增加了塑化劑的暴露,都可能是造成孩童性早熟的原因。
性早熟世代2/薰衣草精油釀禍?3歲女童竟有分泌物 男童也出現女乳症
調劑身心靈的精油產品,竟然會引發性早熟?中國一名3歲女童不僅胸部隆起,甚至出現分泌物,讓女童媽媽嚇壞了,醫師問診後,發現可能是過於頻繁接觸薰衣草精油所導致,醫師表示,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精油會導致性早熟,但如果孩子已經確診性早熟,建議不要接觸相關產品較好。根據中國媒體報導,3歲女童近一年來時常跟著媽媽一起到美容院,每周一次,每次大約2~3小時,每次女童都會偷抹薰衣草精油,後來洗澡時,媽媽發現女童胸部隆起,而且內褲上有分泌物,和成熟女性生理期之前的狀況相似。醫師檢查女童後,認為是環境荷爾蒙長期刺激所導致的假性發育,建議媽媽讓女童遠離薰衣草精油,一個月後女童的性早熟症狀就消失了。薰衣草精油會誘發性早熟?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李翊誠醫師表示,國外許多研究都顯示,薰衣草「可能」會引發性早熟,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因果關係。2007年,美國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布洛赫(Dr. Clifford A. Bloch)發現許多男孩出現女乳症,這些男孩之中,有人用了髮膠,有人用了乳液,有人用了香氛肥皂。這些清潔保養用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含有薰衣草或茶樹精油的成份。布洛赫醫生整理出3個案例,並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亨利(Derek V. Henley)討論,亨利於是進行實驗,將人類細胞培養在充滿薰衣草或茶樹精油的培養皿中,結果發現竟會自行啟動一些人體中女性荷爾蒙才能驅動的基因,換句話說,薰衣草與茶樹精油有著女性荷爾蒙的作用,該研究也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19年,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泰勒拉姆西一項研究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上,發現4名兒童暴露在含有薰衣草精油的香水、沐浴乳、室內擴香器等產品後,胸部逐漸隆起,在停止使用這些產品後,乳房在3~6個月內便消退回原來的模樣。這些研究一出,也讓精油愛好者相當不滿,認為這些研究並未經過嚴謹設計,既沒有標示研究精油的成分、品牌,也沒有排除定香劑、塑膠包裝等其他物質的干擾因子,另外,必須使用濃度極高的精油,人體細胞才會有反應,但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使用如此大量的精油,所以不能證明精油與性早熟之間的關聯性。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曾針對人類細胞與薰衣草、茶樹精油進行實驗,結果發現驅動女性荷爾蒙基因,但此實驗也被批評精油濃度過於大量,與現實生活不符。(示意圖/Niehs提供)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在粉絲頁上撰文表示,當初布洛赫醫生是因為案例都有接觸薰衣草、茶樹精油,因此才進一步針對這2種精油進行研究,其他精油或花香並沒有相關疑慮。黃世綱認為,這些以精油與性早熟為主題的醫學文獻所作出的結論,都只是依據極少數案例產生的「推測」,或是依據細胞實驗結果而作出的「推論」。精油與性早熟之間,缺乏有系統的大型實驗,既有的文獻則難以推導出精油與胸部發育之間明確的因果關係,所以黃世綱自己認為「精油不會導致性早熟」。那到底可不可以使用精油?黃世綱認為,如果本來就有使用精油、或考慮使用精油的家庭,雖然不必過度恐懼會導致性早熟,但黃世綱建議選擇大廠牌且標示清楚的產品,安全性較有保障。如果有孩子已被確診性早熟,黃世綱則建議先評估再考慮使用精油。「雖然沒有明確證據指出精油會導致性早熟,但是『沒有證據』和『保證不會』之間,還是有一段不小的落差。加上精油製造過程中使用的容器與化合物,其安全性如何?是否有會影響人類發育的環境荷爾蒙?這也無從查證。」所以,除非有非使用不可的理由,否則還是應盡量避免。
《ELLE》總編輯楊茵絜猝逝 「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
知名作家楊渡的女兒、《ELLE》總編輯楊茵絜於昨日凌晨因心臟衰竭辭世。楊渡在臉書發文「大慟!痛徹!」,楊茵絜的弟弟楊書恆則透過臉書告知,楊茵絜是因爲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病逝於台安醫院,將設靈堂於萬家會館二樓甯心廳。楊渡在臉書寫道:「心愛的女兒楊茵絜,2022年6月21日凌晨,因心臟衰竭,遠行。大慟!痛徹!小茵,謝謝妳,謝謝妳從小到大給我這麼多的快樂,這麼多歡聲笑語,這麼多愛與擁抱,妳帶給我成長的喜悅,勝過天地間一切。此後,也只能帶著妳交給我的功課,流浪死生,學習走下去。」楊渡寫道,「多麼希望,妳仍會在樓下按電鈴,說:『爸爸,是我啦,小茵!』然後兩個小孫子在一旁大叫:『阿公阿公,我們回來了!』」楊茵絜是因爲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所謂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是具有生命威脅的病況,與未妥善治療的甲狀腺機能亢進有關。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醫師葉美成在《奇美醫訊》中表示,輕微的甲狀腺亢進通常不會有生命的危險,但是如果甲亢不治療越來越嚴重,有可能會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在「甲狀腺風暴」的情況下,嚴重的還會出現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進一步造成死亡,「甲狀腺風暴」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重症。葉美成醫師表示,「甲狀腺風暴」通常是因為甲狀腺亢進已經一段時間了,越來越嚴重,但是病人沒有接受治療,或是有在接受治療但是沒有按時服藥,或是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等的誘發因子,而造成極端嚴重的「甲狀腺風暴」,因此建議甲狀腺亢進一定要繼續追蹤治療。
陸24歲男「日灌4杯奶茶」被推進ICU 血糖值爆量4倍急救7天險死
現代人可說是手搖飲料不離身,甚至有人每天都要喝上1、2杯,不過任何東西過量總是傷身,中國大陸廣西柳州一名24歲男子,就因為每天喝「4杯奶茶」,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損傷、高鉀血症、高血壓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重病,全身器官受損差點丟了性命,被轉入ICU病房急救。綜合陸媒報導,柳州24歲男子小覃身為「重度奶茶愛好者」,過去在深圳打工時,每天至少要喝4杯奶茶,有時候甚至一天會喝掉6杯,雖然自己的體重因此瘋狂暴增,但對於奶茶的愛讓他對此完全視而不見,即使去年回到家鄉柳州工作,還是維持一天4天奶茶的習慣。大陸廣西柳州男子每天喝4杯奶茶,讓他血糖、血脂、腎臟、肝臟全出狀況差點喪命。(圖/翻攝自柳報傳媒)直到今年4月底,小覃陸續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開始家人以為是吃壞肚子,沒想到症狀持續出現,家人於5月3日發覺情況不對,陪同他到廣西腦內科醫院就醫,消化內分泌科醫師透過血液化驗才發現,小覃的身體在奶茶的「澆灌下」,早就全身是病,不但血糖超出正常值整整4倍,血液也因為高血脂呈現「牛奶狀」。不僅如此,小覃還陸續被檢測出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損傷、高鉀血症、高血壓、尿酸過高、脂肪肝、心律失常和急性胰線炎等「老年病」,病情嚴重甚至危及他的性命安全,醫院趕緊將他轉入ICU病房進行治療。幸好在經過一週的治療後,小覃的血糖、電解質、腎功能等身體健康指標,都恢復正常範圍,目前也已經脫離生命危險。
爸媽阿公都過世!15歲少年「失眠2周」送醫 嬤淚崩:我不在他怎麼辦
由於家庭結構改變,台灣隔代教養愈來愈普遍,許多人都是被阿公阿嬤照顧著長大。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就分享案例,透露有阿嬤帶15歲的孫子掛急診,主訴「2個禮拜都睡不著」,她內心百感焦急,害怕自己年事已高,「我不行的時候,孫子該怎麼辦?」讓人忍不住鼻酸。吳昌騰在臉書分享「一扇門後的故事」,某天他和兒科急診夜班同事交班時,對方提醒他保護室的一個少年,2個禮拜都睡不著,於是他利用查房的時間,和少年的阿嬤詳談,才得知少年的父母親及爺爺都已經不在人世,平常由阿嬤照顧,但少年有心理、就學上的一些問題,過得很不快樂,常常出現想要攻擊人的念頭。(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由於問題複雜,阿嬤說著說著便流下眼淚,提到自己年紀大了,擔心若不能照顧孫子的時候,該怎麼辦?光是想著壓力就很大。吳昌騰聽了十分心疼,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醫治少年,並安慰阿嬤。他表示,少年除了兒童心智科的問題外,還檢查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因此導致2個禮拜無法入睡,於是會診諮詢內分泌科醫師,希望能改善少年的病情。吳昌騰解釋,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多元、變化多端,病人常見的症狀像是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發生,也會有心跳加快、心悸、手部顫抖的情形,一般來說食慾會增加,但體重反而下降,有時還會腹痛伴隨腹瀉的情形。
青少女失眠脾氣變壞 竟是甲狀腺作亂
小美最近剛升國三,晚上時常失眠,有時候會覺得心跳很快。家人起初認為可能只是課業壓力大,沒有太過在意。直到一、二個月過去,小美的脖子愈腫愈大,家人才帶小美前往小兒內分泌科就醫。經醫師診斷後,發現小美近三個月來食慾提升,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且總是覺得家裡太熱、月經不順,連脾氣也變得暴躁。經抽血檢查後,確診是「葛瑞夫茲病」所引起的甲狀腺亢進。葛瑞夫茲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兒童較為少見,不過仍然是兒童時期甲狀腺亢進最常見的病因,較常發生在國中年紀左右的女孩子。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攻擊甲狀腺的抗體,部分抗體連接到甲促素(TSH)的感受器,刺激了甲狀腺,使得甲狀腺過度活化,產生過多的甲狀腺素。亞東醫院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醫師李如浩表示,甲狀腺素對人體各器官的正常運作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當甲狀腺素過多時,可能會造成心跳快、手抖、怕熱、失眠、眼凸、食慾增加、體重減輕、脾氣暴躁或女性經期不規律。在兒童時期,特有的症狀也可能包括骨齡進展、注意力不集中而影響到課業表現等等。此種甲狀腺素分泌過多的情形,又稱為甲狀腺亢進。李如浩醫師提到,若甲狀腺素狂飆到一個極致,可能會產生「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雖然此狀況在兒童間極為少見,但若發生了,病人可能會因此意識不清、高燒、心律不整,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李如浩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尚未發現能有效預防葛瑞夫茲病的方法,僅知道此疾病與特定的「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有關,也就是某些先天體質的人較容易發病。李如浩指出,葛瑞夫茲病所造成的甲狀腺亢進,一般可分為三大類治療方式:分別為「藥物治療」、「原子碘治療」及「手術治療」。1. 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透過口服藥的使用,就能初步控制葛瑞夫茲病。服用者偶爾會有輕微的皮膚發癢情況,但多數病童不會產生明顯副作用,僅極少數病人服藥後會導致嚴重過敏、顆粒性白血球缺乏或是肝毒性等。李如浩醫師表示,根據不同的臨床情境,建議使用的藥物不盡相同。因此不論是藥物的選擇或副作用,都需要和相關專業醫師諮詢。2. 原子碘治療碘是甲狀腺素製造的原料,甲狀腺會吸收大量的碘來合成甲狀腺素。因此透過口服放射碘(如:碘-131)來破壞機能亢進的甲狀腺組織,也能達到治療效果。3. 手術治療對於口服藥物治療產生嚴重副作用、藥物無法控制疾病,或是藥物治療數年後,停藥仍然復發的病人,可透過原子碘或手術直接切除甲狀腺組織,來達到治療效果。對於有經驗的外科醫師來說,手術治療是相當安全的治療方法,很少會發生聲帶麻痺或是永久性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併發症。另外,無論原子碘或手術治療,由於絕大多數的甲狀腺已被破壞,許多病人需要終生補充甲狀腺素。李如浩醫師指出這三類治療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建議家長可多和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病童的治療方式。
小六生頸手佈滿咖啡色紋路 一查竟是糖尿病釀禍
小杰是一名國小六年級學生,爸媽最近注意到小杰愈來愈胖了,脖子和腋下總有洗不乾淨的深咖啡色紋路。於是小杰被帶到醫院的兒童腸胃科減重門診就醫,沒想到卻被醫師診斷為「黑色棘皮症」,成因就是過重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同時,也檢測出小杰糖化血色素高達7.3%,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經治療三個月後,小杰的糖化血色素目前已降到6.7%,恢復良好。「我的孩子才小學,怎麼可能得糖尿病?」這句話是許多父母第一時間得知寶貝孩子得到糖尿病的心聲。然而,根據美國近年的大型研究指出,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就是兒童過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斷增加。以台灣2015年的數據顯示,國小和國中生的過重及肥胖的比例約有3成,承受不少三高與糖尿病風險。亞東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李如浩表示,許多孩子因肥胖問題導致在小時候就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原因就是因肥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降低血糖的能力受到影響。第二型糖尿病的前期,為降低血糖,胰島素會試圖「以量取勝」而大量分泌,但隨疾病進展,胰島素分泌也會「精疲力竭」而不足以降下血糖,進而產生糖尿病。李如浩醫師提到,一旦血糖高到一個程度,血中的糖分便會從尿液中漏出,因此稱作糖尿病。從尿流失的糖分,除了帶走營養,也會帶走水分,因此人體會感到飢餓和口渴,進而導致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的惡性循環。所幸,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日新月異,許多在成人間療效斐然的新藥,也已在兒童身上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兒童常見的糖尿病除了因肥胖導致的第二型糖尿病之外,還有因自體免疫而引發的第一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因自身免疫系統的攻擊或是其他因素而被破壞殆盡,只能分泌極少量的胰島素,無法順利降低血糖,進而引發第一型糖尿病。事實上,第一型糖尿病也是青春期前的孩童最常見的糖尿病。李如浩醫師特別表示,並非所有過重和肥胖的兒童糖尿病病患,都一定是第二型糖尿病。有些過重的孩子,是因為前述免疫系統破壞胰島細胞所致的第一型糖尿病;相反的,有些臨床表現特徵像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孩子,也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因此需要專門的醫師仔細評估和通盤考量,才能確實診斷並擬定最適當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