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物種
」 外來種 海蟾蜍 澳洲綠鬣蜥氾濫!農業部將組專案小組 擬「用槍對付」提升效率
近期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的綠鬣蜥泛濫成災,對當地農業造成重大損失。民進黨立委賴瑞隆也在質詢中要求農業部提出有效的對策。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將組成綠鬣蜥專案小組。根據農業部網站資料,美洲綠鬣蜥為外來入侵物種,原產於中南美洲,每次繁殖可產下20至70顆卵,在缺乏天敵且氣候適宜的環境中,綠鬣蜥能迅速繁衍並在野外建立族群。由於其挖掘土壤的習性,可能對河堤等基礎設施造成損害,並對農業、觀光業、食物及生物安全構成威脅。此外,綠鬣蜥還可能引發電線短路停電、道路塌陷或堤岸侵蝕等經濟損失,並可能破壞植被,與當地物種競爭,對本土生態造成影響。立法院經濟委員會13日邀請農業部等單位報告「我國動物保護業務執行概況及動物保護法修法規劃」,並進行審議。民進黨立委賴瑞隆在質詢中指出,綠鬣蜥因繁殖速度極快,數量持續激增,已對農業縣市造成嚴重威脅,目前的處理主要依賴地方政府進行捕捉。賴瑞隆指出,儘管地方政府已積極處理,綠鬣蜥的數量依然難以控制。屏東縣自今年以來已捕捉超過2.7萬隻綠鬣蜥,並於10月啟動夜間巡捕專案,專業廠商進駐重災區,協助農民移除這些害蟲。賴瑞隆強調,地方政府面臨龐大的捕捉任務,希望農業部不要等到問題失控才介入。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回應表示,綠鬣蜥的數量目前約達20萬隻,並表示將組成專案小組,中央將統籌規劃並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援,改善捕捉方式。陳駿季也透露,農業部計劃提升捕捉效率,並考慮使用空氣槍等手段來協助移除,並在相關縣市進行專業訓練後實施。他強調,中央將支持地方政府,並協調解決跨縣市問題。事實上,農業部先前也承諾,今年捕捉綠鬣蜥的補助經費無上限,明年更會寬列預算,盼能有效降低綠鬣蜥帶來的危害。
世界百大入侵物種「海蟾蜍」現蹤霧峰!保育志工曾1晚抓20隻 籲民眾發現快通報
南投縣草屯鎮2021年起發現世界百大入侵物種「海蟾蜍」,近來也被發現在台中市霧峰區現蹤,台中市農業局今年已接獲4次通報、移除19隻,目前沿阿罩霧圳進行5處定點調查,加強監測防止北擴;蛙類專家楊懿如24日也說,9月經團隊志工到霧峰移除,一晚可以抓到20多隻,現在已降到1、2隻甚至沒有,志工將持續巡查,也呼籲民眾發現海蟾蜍務必進行通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團隊及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2021年11月在南投草屯發現海蟾蜍野外個體,著手調查移除;近日又被民眾發現在霧峰現蹤,成為海蟾蜍分布地區最北端。據農業局統計,台中市2022和2023年皆無接獲通報海蟾蜍,今年截至目前接獲4起通報分布於南勢里及萬豐里,另在去年曾移除4隻幼體,今年至9月底共移除19隻。世界百大入侵物種「海蟾蜍」近來在台中霧峰現蹤,蛙類專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24日說,霧峰是目前海蟾蜍分布最北端,經9月志工巡查移除,從1晚抓20多隻降到1、2隻甚至沒有,呼籲民眾發現海蟾蜍務必盡速通報。(圖/楊懿如提供/中國時報潘虹恩台中傳真)楊懿如表示,團隊2022年調查,霧峰尚沒有海蟾蜍現蹤,今年開始觀察到路殺和接獲民眾通報,發現海蟾蜍有自南岸跨過烏溪往北岸擴散跡象,可能是循著沙洲或雨後順著雨水跨過。志工9月前往巡查,1晚可以抓到10幾、20隻,經過1個月捕捉,順利降到1晚1、2隻甚至沒有,志工將持續巡查。楊懿如說,有別於台灣原生種蟾蜍耳後腺是長條形、體型約8公分,海蟾蜍耳後腺是凸起、三角形,體型可長到15到20公分。由於海蟾蜍繁殖力強,1次可產卵8000到3.5萬顆,下次繁殖期落在明年1月,呼籲民眾若發現海蟾蜍盡快通報,團隊盡快來移除,就能抑制明年繁殖的數量。農業局表示,農業局去年起辦理海蟾蜍擴散情形監測,辦理外來入侵種防治宣導推廣等措施,並在5月起加入鳥嘴潭水庫(海蟾蜍分布熱區)北側烏溪北岸堤外的農用道路,沿阿罩霧圳進行5處定點調查,防止南投海蟾蜍族群沿農業排水圳路擴散,同時持續針對水圳沿線農民進行入侵種防治宣導,防止海蟾蜍北擴。
外來物種入侵!「花姑娘」現身俄亥俄州 殃及12郡發布隔離令
美國俄亥俄州慘遭俗稱「花姑娘」的斑衣蠟蟬(Spotted Lanternfly,SLF)入侵,這種原產於中國、越南的斑衣蠟蟬已在東北部的4個郡帶來農損,目前俄亥俄州內的12個郡已實施隔離措施,以防止這種來自亞洲的入侵害蟲擴散。美國俄亥俄州因斑衣蠟蟬入侵,造成多處蟲害。(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福斯新聞》(Fox News)等美媒報導,俄亥俄州已在12個郡發布隔離令,其中包括東北部的4個郡:庫亞霍加郡(Cuyahoga)、洛林郡(Lorain)、哥倫比亞納郡(Columbiana)和馬洪寧郡(Mahoning)。所謂的隔離措施亦即任何可能藏匿斑衣蠟蟬的物品,在未採取預防措施防止其擴散的情況下,不得移動。另據俄亥俄的農業官員警告,「斑衣蠟蟬的所有其他生命階段,從若蟲到成蟲,都能飛行、跳躍或掉落到車輛中,這意味著這種害蟲很容易被運送到新的地區,並在那裡發展成蟲害。」官員也呼籲當地居民應留意斑衣蠟蟬在任何生命階段的蹤跡。按照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斑衣蠟蟬會產下30到50顆卵的卵塊,特別是在平坦的表面,這種昆蟲的特徵是其獨特的黑色和黃色斑點翅膀,以及鮮紅色的下翅,此外,斑衣蠟蟬會吸食各種植物的汁液,包括果樹、硬木和觀賞植物。事實上,原產於中國、越南的斑衣蠟蟬在2023年時就曾在紐約市街頭肆虐,且已為當地帶來農損。根據美國財經新聞網CNBC報導,紐約州估計斑衣蠟蟬每年至少造成3億美元損失,主要為葡萄與造酒業。另據聯合國旗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一份報告顯示,外來入侵物種每年讓全球付出超過423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3.5兆的代價。
展現大自然自癒力!砂卡礑生態復甦 原生魚蝦蟹自在悠遊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0403地震受創嚴重,熱門的砂卡礑步道目前仍封閉,但經生態調查,溪流生態並未明顯衰退,仍見台灣扁絨螯蟹、貪食沼蝦、短腕沼蝦等原生溪流生物。另考量民眾交通與農產運輸需求,9月起天祥至太魯閣口新增下午3時的放行時段,夜間仍維持封閉管制。砂卡礑溪是立霧溪最接近出海口的支流,遊客沿砂卡礑步道可輕易欣賞峻秀壯麗的溪谷、變化萬千的水石,還有魚蝦自在悠遊的模樣,是太魯閣最熱門的步道景點之一。太管處與巡守員震後重回砂卡礑溪、立霧溪匯流口周邊水域調查生態,發現當地溪流生態未明顯衰退,仍見台灣扁絨螯蟹、貪食沼蝦、短腕沼蝦等原生溪流生物,充分展現大自然自癒能力,太管處表示也會移除入侵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太魯閣國家公園每年吸引上百萬人次入園,因地震封園,採分期、分區復原開放,受災較輕的布洛灣、九曲洞、天祥等遊憩區年底起局部開放,嚴重區域砂卡礑、燕子口預估需7年完成重建。公路局9月起調整大禹嶺至太魯閣口(110.1k至184.5k)施工交管措施,大禹嶺至天祥交通管制區間為合歡派出所至天祥,關原路段(117.4K)因施作地錨工程,採5個時段放行。天祥至太魯閣口(167.7K至184.5K)原本每天4個時段放行,考量大天祥地區住民與農產運輸需求,9月增為5個,新增下午3時的放行時段。公路局表示,上午10時、下午3時放行時段前已抵達管制站的停等車輛全數放行,隨後封閉管制;太魯閣口至長春隧道路段仍續採分流措施。
搶救大堡礁!澳洲先撥21億元翻新水族館 再砸42億元改善水質
澳洲政府先前為了重建和翻新大堡礁水族館和教育中心,推動撥款1億澳元(約新台幣21億元)資金,希望增強對珊瑚礁的保護和教育作用。而在23日,當局將再提供1.92億澳元(約新台幣41.4億元),用於改善大堡礁的殺蟲劑逕流和水質問題,盼能保護這個世界7大奇景之1的世界自然遺產。根據《法新社》、《新華社》等外媒報導,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附近農場的養分、農藥、殺蟲劑逕流,會降低珊瑚礁的水質,進而阻擋陽光,影響海草、紅樹林及其他依賴該群落生存的物種,並減低珊瑚礁白化後的恢復能力。澳洲環境部長皮伯塞克(Tanya Plibersek)表示,由於沉積物徑流是大堡礁面臨的最大威脅之1,這筆資金將幫助依賴大堡礁的群體和產業,以資助農場精準灌溉、效率施肥,並改善對入侵物種的管理、恢復溼地工程、減少破壞沿海土壤等等,「我們希望確保我們的子孫能夠享受到珊瑚礁的美麗和雄偉」。報導指出,大堡礁綿延2300公里,擁有超過600多種珊瑚和1625種魚類,但大堡礁曾在1998、2002、2016、2017、2020、2022年及今年(2024),均發生過大規模白化,威脅其脆弱的生態系統,一旦海水溫度上升超過攝氏1度時,珊瑚就會開始排出養分、褪色,進而出現白化。而今年大堡礁的白化事件,更使其81%部分遭到極度或高度破壞,是澳洲政府紀錄中最嚴重且範圍最廣的情形之1;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考慮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這可能會澳洲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觀光收入。
遇到天敵了!福壽螺慘遭彈弓擊殺 神射手被封「米開朗擊螺」爆紅
大陸成都省南郊一處池塘邊,男子馮端華握緊彈弓把手,皮筋拉滿,瞄準目標發射彈珠,福壽螺卵被瞬間擊碎,引得水花四濺,不說百發百中,也能十拿九穩。馮端華今年38歲,潛心練習彈弓已10餘年,曾獲全國彈弓競技賽前32強,人稱「華哥」,近年憑藉高超的彈弓技術精準擊碎福壽螺卵,被網友封為「米開朗擊螺」。《紅星新聞》報導,福壽螺作為一種入侵物種,繁殖速度快,食性廣、食量大,嚴重威脅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被列入大陸《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清理工作一直是個難題,而福壽螺卵落入水中後,會被魚、蝦、螃蟹等天敵吃掉,因此拿彈弓花式滅螺,也成為一種另辟蹊徑的方式。華哥日前向媒體展現了精湛的彈弓技術,只見他歪頭側臉,眼神堅定,將目光對準了荷葉梗上粉色福壽螺卵,隨著手臂上青筋暴起,彈珠應聲射出,3、5米外的螺卵瞬間被擊散,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當彈珠準確命中目標時,那種隨之而來的快感是無與倫比的。」他說。馮端華透露,他從小就喜歡玩簡易的自製彈弓,專心玩彈弓也已有10多年,「最早的時候將石頭打磨後打起耍,覺得很有意思。後來就買便宜的工具來打,聚集了很多有相同愛好的朋友,就越來越著迷。」去年,馮振華參加了2023彈弓競技全國邀請賽,獲得了前32強的佳績。未來,他還要持續提升技術,將這份熱愛堅持下去,在清除福壽螺的同時,爭取在更多的比賽中獲得榮譽。
離水還能呼吸!蛇頭魚入侵美國 專家:看到立刻殺掉
美國密蘇里州韋恩郡(Wayne County)一名釣客捕獲1條外型近似蟒蛇的怪魚,該州保育部門(MDC)日前宣布,這條在5月25日被捕獲的怪魚,是正在全美擴散並威脅生態的北方蛇頭魚,這也是當地第4起北方蛇頭魚目擊事件。據《IFLScience》報導,密蘇里州2019年首次出現北方蛇頭魚目擊事件,1條蛇頭魚在溝渠中被發現,2023年再發生2起漁民目擊事件。MDC漁業生物學家高德納(Dave Knuth)表示,蛇頭魚能靠空氣獲取養分,過去曾有釣客把蛇頭魚放在人行道數小時,蛇頭魚依然存活的案例,「只要保持濕潤,蛇頭魚就能在陸地生存幾天,並像蛇一樣游回水中」。(圖/翻攝自MDC)原產於中國大陸東部、北朝鮮及俄羅斯遠東的北方蛇頭魚(Channa argus;又名為烏鱧),在大陸廣州、貴州等地被視為美味的食用魚,貴州人也用蛇頭魚製成「酸菜魚」。成體蛇頭魚平均體長約70到80公分,雄性比雌性大,是食量極大、可吞下一半體長的肉食性魚類,並具有在陸地生存數天的強大生存力。美國雖在2007年禁止作為食用的蛇頭魚進口,但2008年阿肯色州發生養殖魚業者事故,讓具有極強繁殖力與適應力的蛇頭魚流入河流,嚴重破壞生態,蛇頭魚也一路往北入侵聖弗朗西斯河(St. Francis River)。美國相關部門建議民眾,如發現蛇頭魚,應採取斬首、剖腹或放入密封塑膠袋殺害等方式,避免蛇頭魚繼續擴散。
從私人動物園出逃!埃及聖䴉「清零」剩不到百隻 林業署發布通緝
外來種指的是被引入新的生態系統中、原本不在該地區出現的植物、動物,且可能會在新的環境中快速繁殖,擠占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威脅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台灣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20年啟動埃及聖䴉外來移除計畫,至今已經移除1萬8188隻,全台僅剩不到百隻,林業署近期也廣發「通緝令」。據了解,40年多前一家私人動物園引進了來自非洲的「埃及聖䴉」,作為觀賞鳥展示,然而這些鳥不慎從鳥籠中逃脫,強大的適應能力讓牠們成功在野外生存下來,如今可以在台灣的各個河口濕地見到這些鳥的蹤跡。由於牠們的生活範圍與本地鷺科鳥類重疊,埃及聖䴉開始掠奪白鷺鷥等本土鳥類的棲息地。為了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各地區分署已經多年來積極執行移除這些外來入侵物種的任務。根據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統計,至今已成功移除埃及聖䴉1萬8188隻,經評估目前野外個體剩餘不足百隻,野外察覺埃及聖䴉的難度已隨數量稀少而越來越高,距離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清零移除僅最後一哩路。林業保育署也發布「通緝令」,指出該鳥種可適應棲地樣態廣泛,包括魚塭、農田、埤塘或河道等棲地環境皆可能出沒,惟非屬賞鳥民眾關注地區,因此亟需各界共同合作提供目擊資訊。林業保育署希望農、漁民於平時農漁作時,如發現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可於臉書「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粉絲專頁提供發現時間、位置、隻數等資訊,亦可電話通報所轄縣市1999專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專線,或就近通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各地區分署,以安排巡查及移除任務。若能順利完成「清零」,台灣也將是全球第一個完全移除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的國家。
「斑腿樹蛙」每次產卵近千顆!威脅原生蛙類 林試所:將加強復育保護工作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委託東華大學研究團隊進行「外來種斑腿樹蛙控制與監測計畫」調查,發現斑腿樹蛙在台灣幾乎全境擴散,加上牠們每一次產卵都會產出近千顆卵,已經嚴重威脅到原生蛙類的生存環境。對此林試所表示,未來將會加強原生蛙類的保護和復育工作,同時呼籲民眾避免寵物脫逃或棄養,減少外來入侵物種的傳播。林試所指出,近年來台灣自然環境生態受到外來種蛙類威脅,有些以寵物引進後被丟棄或逃脫,有些則隨著景觀植物或貨物來台。這些外來種蛙類,除了美洲牛蛙外,近10到20年間還有亞洲錦蛙、海蛙、斑腿樹蛙、海蟾蜍以及溫室蟾等5種外來蛙類在台灣被發現。其中,又以斑腿樹蛙擴散最廣,除了台東縣外,其他地區均可見其足跡,嚴重威脅台灣自然生態。林試所表示,斑腿樹蛙每次產卵數量可達近千顆,嚴重佔據了原生蛙類的棲息地,尤其是在蝌蚪階段,因斑腿樹蛙的數量龐大,導致原生蛙類的食物短缺,生存空間也面臨威脅。研究人員分析2015、2019與2023等3年在翡翠水庫周邊的聲景監測資料後,發現斑腿樹蛙的叫越來越多,相比之下,和牠們生態習性相近的原生種布氏樹蛙則越來越少。林試所也表示,雖然調查顯示斑腿樹蛙入侵後,原生蛙類叫聲活動有所改變,但之後仍須進一步探究外來蛙類對原生物種的影響,以擬訂相關保育策略。林試所透露,未來將持續監測外來蛙類的分佈和數量,預測受威脅的生態敏感地區,採取適當措施加以控制;並呼籲飼主避免寵物脫逃或棄養。此外,還要加強原生蛙類的保護和復育工作,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
密集恐懼慎入!海蟾蜍大軍入侵南投「鳥嘴潭人工湖」 1夜捕捉上萬隻
預計今年底完工的南投草屯「鳥嘴潭人工湖」,多年來遭外來種「海蟾蜍」入侵,因適逢春夏交替繁殖期,中水分署結合廠商成立「移除海蟾蜍邊境防守隊」,近來就捕獲超過3萬隻,甚至1夜就捕捉超過萬隻,嚴重破壞湖區生態,將加強巡視捕捉,防堵海蟾蜍往外擴散。鳥嘴潭人工湖位於南投縣草屯鎮烏溪旁,緊鄰國道六號,由經濟部水利署斥資202億元興建的人工湖泊,目標是完成6座可蓄水的湖泊,預計在2024年底完工,完工後每日供水量可達25萬噸,提供100萬人用水,堪稱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儲水建造工程。2021年11月,鳥嘴潭人工湖附近首次發現具毒性入侵物種海蟾蜍,中水分署與鳥嘴潭施工廠商成立「移除海蟾蜍邊境防守隊」,利用下班時間加強巡視移除,在2022年及2023年,分別捕捉移除超過1500隻,不料今年海蟾蜍卻大爆發,近期就捕捉超過3萬隻,破壞當地生態。 鳥嘴潭湖區工務所在每年3到8月海蟾蜍繁殖期,都會加強巡捕,最近甚至一夜就捕獲上萬隻幼蟾蜍,全數集中擠在一起,令人頭皮發麻。(圖/中水分署鳥嘴潭湖區工務所提供)海蟾蜍(學名:Bufo marinus),原產於中美洲及南美洲一種熱帶地區,雌蟾蜍一次可產下8000到25000顆卵,由於海蟾蜍有毒腺,被引入到多個國家控制害蟲,由於沒有天敵反而成為害物,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鳥嘴潭湖區工務所指出,鳥嘴潭地區是防海蟾蜍擴散到鄰近埔里、國姓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在每年3到8月海蟾蜍繁殖期,都會加強巡捕,最近甚至一夜就捕獲上萬隻幼蟾蜍,全數集中擠在一起,令人頭皮發麻。工務所表示,目前海蟾蜍防阻得宜,僅出現在御史、北勢一帶,尚未往外擴散,邊境防守隊除了加強巡邏捕捉活體,另針對可能繁殖的水域也會執行填平作業,全力進行防堵,民眾有發現亦可聯繫相關單位或撥打縣府1999專線通報。
海獺被讚可以抗暖化 海狸被罵成暖化兇手...
可愛的海獺近年受到歡迎,甚至還有延伸出貼圖跟卡通,而牠除了是頻危動物外,也被認為是對抑制暖化有所幫助,甚至靠吃東西就能環保。不過跟他長得很像的海狸就罵名不斷,甚至如今還被指稱是暖化的兇手,不只衝擊大自然還造成暖化加速。海狸對生態的影響大,甚至被認為是破壞原生態的動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海狸又稱美洲巨水鼠,過去牠生於南美洲溫帶,為更容易取得海狸鼠的毛皮,毛皮商人把海狸鼠運到北美洲、歐洲及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繁殖。在前蘇聯的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由於當地農民十分貧窮,所以剝掉毛皮的海狸鼠肉就成為了這些農民及低下階層的肉食來源。但毛皮商對海狸鼠的圈養監管不完善,讓海狸鼠有機會逃到野外,並適應了野生環境。多個國家已被列為入侵物種,因為海狸鼠的體型比一般家鼠大兩倍,會把田野的農作物都吃光,會造成生態災難。海狸鼠的外型與北美洲原生的麝鼠相似,但其行為較具攻擊性。為減少海狸鼠對麝鼠的棲息地的干擾,美國南部有部分州分會在槍殺海狸鼠後把海狸鼠的屍體餵飼野生的美國短吻鱷,好讓鱷魚習慣了吃海狸鼠的肉來攻擊這些外來的入侵者。海狸做出的池塘,因無法流動也產生許多溫室氣體。(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如今又發現這些海狸在河川上流築巢形成池塘,但這些停滯的池塘水,因無法流動因此產生溫室氣體,冬季寒冷的空氣被阻止滲入底部的土壤,創造了一個容易融化永久凍土的環境。當凍土融化時,其中含有的大量甲烷會自然釋放出來,這可能會加劇氣候危機。在阿拉斯加苔原地區,海狸創造的池塘數量估計超過1萬2000 個,而且這個數字在過去20年裡又翻了一輪,也讓牠被指造成暖化的問題。海獺則因為吃海膽被認為對環境有益。(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至於海獺則是有研究發現,牠光是靠近時就能幫助地球,起因為牠主要吃的是龍蝦、海膽、與鮑魚等,特別是海膽可能會讓海藻減少,研究顯示,海藻林每年可吸收約2億噸的碳排放。而海藻的天敵海膽近年在美國加州沿岸大量繁殖,破壞了生態平衡。而海膽過去的天敵向日葵海星,則因為疾病一一死去減少,導致海膽大肆繁殖,更可能導致整片海域遍佈海膽,再加上海藻正面臨海洋酸化和海水變暖等威脅,處境岌岌可危,研究人員便讓喜啖海膽的海獺介入,反而讓海域恢復了生態原有的樣貌,也控制海膽數量與海藻生長。
新物種武裝雙棘蟹入侵南台灣「西子灣最多」 專家呼籲別勿食
高雄漁民近年來在西子灣海域,都會捕獲到一種外型奇特的螃蟹,經學者鑑定後發現這種螃蟹是外來種的武裝雙棘蟹,目前由台南的漁光島到屏東的佳冬都有牠的足跡,高雄西子灣發現數量最多,不少釣客都說曾經看過,但因為不熟悉,不敢亂食用,專家也指出,由於無法確認這種螃蟹是否有毒,除了不可以亂吃外,也要預防會對原來的生態系統造成衝擊。高雄西子灣海域武裝雙棘蟹愈來愈多,日捕千隻。(圖/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甲殼附著藻類,幾乎快隱身在礁岩之中,外型奇特的物種,西南海域的漁民,捕獲到牠的頻率年年升高,引發研究人員的好奇心,抓上岸後,發現牠是外來種武裝雙棘蟹,根據國家海洋研究院一年來的追蹤,西南沿海都有牠的蹤跡,這種寶石蟹科的武裝雙棘蟹,常棲息在礁砂混合岸邊,原生地在墨西哥瓜地馬拉等緯度與台灣相近的海域,可能因此在台灣沿海繁殖。有趣的是,國海院在水下調查時,發現武裝雙棘蟹和原本就生存於台灣海域的粗甲裂額蟹(Schizophrysaspera)在水下的外觀形態非常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雖然牠體型只有10多公分,動作也較緩慢,但學者擔心外來種會威脅生態,根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林嘉瑋表示,「推論可能是因為牠本身也沒有食用價值,應該是被一些漁船,他們出外捕魚的時候困獲,然後滯留在他們的壓艙水等,到台灣他們換水的時候剛好把牠放出來」。據海洋學界調查,台灣水域已記錄外來入侵物種有27種魚類、4種甲殼類,其中近10年發現的正是「武裝雙棘蟹」,研究人員分析目前蒐集的資料發現,在台南漁光島至屏東佳冬海域都有發現武裝雙棘蟹蹤跡,捕抓數量較多的則是在高雄西子灣,數據也顯示,全年皆為繁殖季,推測春季及秋季應是抱卵高峰。針對武裝雙棘蟹頻頻現蹤,學者表示,這款蟹因甲殼硬、所以天敵少,若要人工移除,就怕誤捕其他物種,執行較困難;目前國海院會持續調查研究牠的分布範圍及繁殖季節等,掌握牠在野外的狀況,研擬後續作為。
上次發現已是20年前! 澳洲再現瀕危的「有手怪魚」
有民眾日前在澳洲的普里姆羅斯沙灘 (Primrose Sands) 跑步時,發現1隻「長著雙手」的魚,且這稀有魚種距離上次被發現已是近20年前。對此,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SIRO) 也驚訝的表示,「直到這次的發現前,我們還以為這種魚已經在當地滅絕了」。事實上,這種稀有魚種被稱作「斑點疣躄」(handfish),因魚鰭長得像人類的手部或動物前肢,又名「斑點長手魚」,所謂的「手」就是牠們用來行走的魚鰭。目前,人們只在澳洲東南部水域發現過牠們的蹤影。據《每日鏡報》報導,亞爾 (Kerri Yare) 日前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州的普里姆羅斯沙灘上跑步時,看到了「斑點長手魚」,她說牠看起來就像小河豚或蟾蜍,但仔細觀察後,卻發現其獨特形狀的鰭,在當時她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時發出驚嘆。事後,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CSIRO) 的迪瓦恩 (Carlie Devine) 表示,「斑點長手魚」目前在世界上僅存2000隻,她還說「直到這次的發現前,我們還以為這種魚已經在當地滅絕了」,而幾年前組織也曾試圖尋找「斑點長手魚」,但卻一無所獲,但有了這次的發現後,讓他們有再次尋找的信心。據該組織稱,「斑點長手魚」是第1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的海洋魚類,其原因是近岸挖泥漁業和入侵物種破壞其棲息地,此外由於牠們體積小,所以也很難找到。迪瓦恩說,目前組織也正在努力防止該物種滅絕,除了在其自然棲息地引入人工產卵棲息地外,水族館還飼養了這種魚,這不僅可以阻止滅絕,還可以繁殖魚類,並保證幼魚的安全,直到長大一些,就會把牠放回河裡,希望此舉能增加牠們在野外的數量。
夏威夷毛伊島野火 專家曝「可能影響」:會持續數年
美國夏威夷毛伊島(Maui)野火造成至少96人罹難,預計死亡人數還會上升,此次野火肆虐成為美國百餘年來最慘火災。專家預估,野火的破壞預計會持續數年。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據悉,約1700棟建築物受到大火影響,美國夏威夷州州長格林(Josh Green)直言,情況是災難性的,將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來重建拉海納。野火肆虐預計對毛伊島環境的影響也將是巨大的,專家表示,火災可能會以不良的方式改變地貌,包括加速侵蝕、將沉積物送入水道以及使珊瑚退化,而珊瑚對海洋生物和附近的人類至關重要,另外包括飲用水、景觀與土壤以及海洋等方面,都有影響。小鎮燒成廢墟。(圖/達志/路透社)專家指出,野火可能會污染私人水井和供水系統,包括市政供水系統,私人水井通常很淺,因此很容易受到火災的影響,當火災損壞配電系統時,市政系統也會受到影響,壓力下降可能導致受污染的水回流,吸入滲透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煤煙、灰燼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入侵性和易著火的草種已經進入,在火災期間,它們可以燒毀原生森林,這意味著森林被更多的草所取代。夏威夷野火管理組織聯合執行主任直言,當你失去土壤時,就很難恢復和重新種植,在許多情況下,唯一能真正適應那裡生活的就是更多的入侵物種。野火也造成陸地污染物流入海洋,影響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系統。海洋學家Jamison Gove說,受影響地區與海洋距離較近的區域影響更為嚴重,這必然會對珊瑚礁產生影響,珊瑚礁提供海岸保護,提供漁業,支持夏威夷的文化習俗,珊瑚礁的消失會給生態系統帶來有害的後果。
牛蛙「被剝皮還活跳跳」殘忍影片曝光 店家:預定後現殺
雖然已經死亡,但看了還是有點殘忍。近日大陸有一名顧客發現,飯店點餐區的牛蛙還在跳,讓人看了頭皮發麻。對此,店家說,這些牛蛙都是現點現殺。據《沸點視頻》報導,一名顧客在濟南一處飯店點餐區的看到牛蛙正在跳動,模樣毛骨悚然。店家表示,現在很多人愛吃牛蛙,而那些牛蛙都是預定後現殺的,點餐區的牛蛙是樣品。從影片中可見,牛蛙屍體被剝皮後還活跳跳,看起來要逃出這空間活命,讓人看了頭皮發麻,不免讓人感到殘忍。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這食材絕對新鮮」、「這都能嚇到?高中沒做過青蛙的實驗嗎」、「都剝皮了還在動,只有我覺得殘忍嗎」、「牛蛙保護協會的人在哪」、「人類太殘忍了,這4隻我要親自處理掉,多加辣」。也有網友解釋,蛙類的神經中樞在脊柱,所以被剝皮後還會有反射的能力,才會像這樣一直跳,不代表還活著。據了解,美洲牛蛙在許多國家被視為入侵物種,會對生態造成影響,大牛蛙會吃小魚和其他的小蛙,或是吃小水鳥。而美國跟大陸都有吃牛蛙的習慣,牛蛙在1996年被大陸當局推廣養殖,水煮牛蛙也受許多老饕喜愛。看影片請點我。
澳洲驚見「巨型海蟾蜍」重2.7公斤破紀錄 這原因下場只能「安樂死」
澳洲昆士蘭州康威國家公園近日發現一隻破紀錄的巨型蟾蜍,重達2.7公斤。由於其對澳洲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因此儘管它是破紀錄的蟾蜍,最後的下場仍逃不過安樂死,遺體將捐贈給昆士蘭博物館進行研究。根據路透社報導,康威國家公園的公園管理員凱莉(Kylee Gray)12日在巡邏時,發現了海蟾蜍,立即與同事將牠抓住。凱莉說,「我伸手抓住了海蟾蜍,簡直不敢相信牠又大又重。」經過確認,這隻海蟾蜍的重量為2.7公斤,而金氏世界紀錄的蟾蜍重量為2.65公斤,所以可以說是打破了紀錄。人員表示,海蟾蜍是對澳洲生態系統構成威脅的入侵物種,其於1935年被引入澳洲,以控制甘蔗甲蟲和其他害蟲,沒想到後面數量激增,加上沒有天敵,因此成為澳洲物種的威脅。人員分析,像這樣的海蟾蜍可以產下多達35000顆的卵,繁殖能力是相當驚人的,而這隻海蟾蜍最終因其影響生態,已被安樂死,這是牠們常見的命運,遺體將捐贈給昆士蘭博物館進行研究。
外來種浣熊闖入木瓜溪 3單位聯合發下「通緝令」
水利署第九河川局在花蓮縣木瓜溪進行生態廊道計畫,意外拍攝到外來強勢物種「浣熊」出沒,初步研判是成年北美浣熊,可能遭棄養或逃脫,因憂心對環境、農業造成侵害,九河局、縣府農業處、花蓮林管處共同發出「通緝令」,是花蓮第一起野外浣熊通報案,呼籲民眾協助通報,也將架設紅外線相機與誘捕籠試圖誘捕。浣熊原生於北美洲,因為外型可愛被引進當寵物,但飼養難度高,常有棄養或脫逃。( 圖/九河局提供)九河局祕書黃郅達說,為執行木瓜溪河川生態廊道計畫,委託專業顧問公司架設8支紅外線攝影機,其中1支於去年10月26日,在排水新幹線下游接近與木瓜溪匯流處附近,即木瓜溪橋下游左側高灘地,拍攝到浣熊出沒影像,初步判定是北美浣熊,可能遭人為棄養或逃逸,返農地與水源之間被記錄到。因浣熊是強勢物種,沒有天敵具適應力強,要阻止野外配對建立族群。花蓮林管處副處長王怡靖表示,浣熊外型可愛被引入台灣當寵物飼養,因飼養難度高,常有棄養或脫逃等情形發生。野化浣熊幾乎什麼都吃,農作物、雜糧、水果、小型無脊椎動物、蛙類、鳥蛋、小型鳥類及小型哺乳類等都是牠的食物,對當地的小型動物造成極大威脅,同時也會入侵禽舍危害家禽,因具有高度入侵風險,歐盟與日本政府都已指定浣熊為外來入侵物種,2022年6月我國政府也已全面禁止浣熊輸入。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木瓜溪生態廊道計畫」監測拍攝到外來種浣熊,在木瓜溪吉安高灘地附近出沒。( 圖/九河局提供)縣府農業處長陳淑雯表示,這是花蓮第一起野外浣熊的紀錄,縣府相當重視,會派員加強巡查監控,同時與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架設紅外線相機與誘捕籠捕捉,也呼籲單位或個人如有飼養浣熊,務必妥善管養,不讓浣熊有逸出機會,更不可隨意棄養,否則會違反動物保護法第5條規定,並依第29條處3萬到15萬元罰鍰。
大爺大媽河邊「放生礦泉水」2hr 被提醒反嗆:影響我們誠意功德
有些宗教團體秉持慈悲為懷的心,進行放生活動,但其實這樣的行為,反而會造成生態問題。讓人大開眼界的是,中國廣東有一群民眾在河邊「放生」礦泉水,整整持續2個小時,有路人勸阻反遭對方回嗆「我在做功德」。綜合陸媒報導,一群大爺大媽約3、5人,帶了好幾箱的礦泉水,在廣東一條河邊進行「放生」,有熱心市民前往查看,發現礦泉水的製造日期都是最新的,於是好心進行勸告,但這些人卻不領情,反認為會影響他們的誠意和功德。據了解,這群人從早上10點一直放生到中午12點,陸續將礦泉水一瓶一瓶倒進河裡。民眾被制止反嗆「影響功德」。(圖/翻攝自微博)消息曝光後,引發討論話題,網友紛紛痛批,「做了多少虧心事要這樣放生」、「建議查查是信了什麼邪教組織的話,才幹出這麼離譜的事情」、「這樣浪費,不是有損功德嗎?」、「這是什麼奇葩行為啊,礦泉水都能拿來放生了,真是頭一回聽說」。也有許多人狠酸,「這麼心善,怎麼忍心呼吸呢,不怕傷害空氣中的微生物嗎?」、「何必呢?純凈水礦泉水裡面沒得生命,要不去放生一下有各種微生物的河水?」、「下次放生人民幣吧」。對此,廣東放生協會工作人員陳先生向《紅星新聞》表示,「礦泉水裡不帶生物,倒礦泉水不屬於放生,也不屬於放生協會研究的範疇」,主要是拒絕放生外來種,特別是有害的入侵物種,否則可能要承擔部分刑事責任。陳先生補充,放生協會不建議進行捕撈、垂釣等對原有生態系統破壞性較大的活動(來獲取放生動物),另外放生的時間和地點也要選擇好,由於冬季放生魚類存活率比較低,所以最好在其他季節執行。放生魚類時盡量選擇小魚苗,而不是大魚或成魚,因為這些魚類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突然變化,小魚苗的生長是漸進式的。【影片傳送門】
生態危機!陸多地發現鰐雀鱔 農業部門展開入侵外來種普查
澎湃新聞報導,近日,河南平頂山汝州市城市中央公園抽乾湖水圍捕「怪魚」一事引發關注。經過近一個月的抽水作業,該公園雲禪湖出現的「怪魚」——兩條外來物種鰐雀鱔已於8月27日零時許被捕獲。相關直播畫面顯示,其間一度有超過3000萬網友在線圍觀「捕魚現場」。資料顯示,鰐雀鱔原產於北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密蘇里河和俄亥俄河下游,以及尼加拉瓜境內的兩個湖泊。作為大型肉食性凶猛魚類,鰐雀鱔因其鮮有天敵、性情凶猛、無所不吃等特點也被稱為「水中殺手」。近一個月內,除河南汝州外,北京、湖南、廣西、山東多地先後報告發現鰐雀鱔。其中,湖南長沙近日發現的鰐雀鱔系該省首次發現。前幾天,北京百旺茉莉園小區的居民散步時,在小區內的水系內看到了一條半米多長的「鰐魚」。後來在小區業主的努力下,最終將水系內的「鰐魚」——鰐雀鱔抓獲。26日下午,湖南長沙市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電話稱,有市民在岳麓區釣起一條「怪魚」,長長的嘴巴與鰐魚有幾分相似。經專家鑒定,這條首次在湖南現身的「怪魚」名為「鰐雀鱔」,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外來入侵物種。25日,廣西桂平市農業農村局在西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的有力配合和協助下,在西山風景區蓮池內成功捕獲2條鰐雀鱔(均長約1米,重約7.5公斤)、20多隻巴西龜和約70公斤羅非魚。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小區內人工湖中,近日出現了數條「怪魚」,有一米多長,長嘴尖牙,以湖中的其他魚類為食,疑似外來物種鰐雀鱔。當地政府得知消息後迅速組織小區物業,進行抽水捕撈。27日,兩條鰐雀鱔被捕撈上岸。據瞭解,湖內仍有未被捕獲的鰐雀鱔,捕撈仍在進行中。此外,江蘇靖江市、青海西寧市、雲南昆明市也在近期報告抓獲鰐雀鱔,發現地點包括小區景觀池、公園湖泊等。其中,在靖江市某小區景觀池發現的鰐雀鱔咬傷了一名男孩,男孩家長稱,「孩子傷口當時流血了,我們給他清洗消了炎,上面有六、七條傷痕,大概1公分左右吧」。事實上,過去多年,廣東、廣西、福建、河南、四川、江蘇等多個省份均有鰐雀鱔的野外分布記錄。比如,早在2003年,浙江台州就曾發現過鰐雀鱔的蹤跡。目前,大陸多地農業農村部門已著手開展針對包括鰐雀鱔在內的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牟希東25日在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時表示,2021年4月15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規定了防範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要求制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管理辦法。為此,今年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制定《關於印發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總體方案的通知》,對10種主要外來水生生物進行全國性普查,其中就包含了鰐雀鱔。
2種動物害全球損失4800億元 研究證實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科學家對世界各地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統計,發現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和棕樹蛇(Boigairregularis)帶來的損害比其他任何物種都要多。這兩個入侵物種在1986年至2020年間造成農作物損失和停電等種種問題,估計讓全世界損失高達160億美元(約新台幣4800億元)。棕樹蛇。(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的這項研究,負責研究的捷克南波西米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Bohemia)博士生索托(Ismael Soto)表示,棕樹蛇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美軍來到太平洋各島嶼,包括關島和馬里亞納群島,並在當地不受限制地繁衍。在關島,如今棕樹蛇的龐大數量可導致大規模停電,據索托表示,這些蛇有時數量多到爬上電氣設備而造成停電。牠們在電線上滑行,造成高昂損失,光是棕樹蛇就造成103億美元損失,部分原因是不受控地蔓延到數座太平洋島嶼。目前有超過200萬條棕樹蛇棲息在這個太平洋小島上,據估計,關島的叢林裡每英畝(約0.4公頃)即有多達20條棕樹蛇。索托還向《路透社》表示,「現今,寵物貿易是這些物種的主要途徑,尤其現在人人都想得到最奇特的蛇。我們建議不斷更新禁止貿易物種的黑名單」。美洲牛蛙。(圖/達志/美聯社)除了棕樹蛇,在歐洲,美洲牛蛙數量激增到需要花大錢整治,牠的身長可以達到30公分, 美洲牛蛙幾乎什麼都吃,包括其他種類的牛蛙。為了防止這種兩棲動物到處蔓延,相關官員被迫在已知的繁殖地區四周安裝昂貴的防蛙柵欄。研究者還引用的一項較早期歐盟研究事例指出,德國官員為了圍起5個池塘以防止牛蛙逃跑,就花費高達27萬歐元(約新台幣820萬元)。科學家對世界各地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統計,發現美洲牛蛙和棕樹蛇帶來的損害比其他任何物種都要多。(圖/達志/美聯社)BBC報導還提到,波多黎各樹蛙(Commoncoqui)被指以另類方式造成經濟損失,原來是樹蛙響亮的交配聲被認為導致牠們出沒的房地產區域價格下跌。報導也指出,全球損失160億美元的數據,主要是研究人員彙整同儕審查過的文獻或被認為具有高度可靠性研究描述的入侵物種相關成本而得來。數據主要來自估計和推算,而非實證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