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瘤
」少女生病4年「就醫30次都誤診」 檢查驚覺腦長3.5cm腫瘤
身體的任何異狀,都可能是警訊。英國一名11歲少女,在疫情期間開始生病,且次數愈來愈頻繁,但情況都沒有好轉,3年內接受了30次檢查都誤診,最後才診斷出患有腦瘤。據《天空新聞》報導,來自北安普頓的蒂雅(Tia Gordon)自2020年3月開始生病,每隔幾個月就發作,後來甚至1個月就生病,媽媽帶她去看醫生約莫10次,也被送去急診室,還換了4次處方,接受藥物治療,但症狀一直持續。蒂雅被帶去急診室時,醫生診斷是胃病,會自行痊癒,但不久後卻抱著脖子,此時醫生又說是因為睡覺姿勢,才會變得僵硬,但轉借物理治療師,建議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只不過需要等待幾個月時間。沒想到,從2023年11月到2024年1月,蒂雅的病情開始惡化,每天早上都會嘔吐,還出現偏頭痛和胃痛,而且走路失去平衡,無法走直線,直到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腦內有一個3.5公分的腫瘤,進一步確診罹患「毛狀星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兒童腦瘤類型。經過10個多小時的手術後,蒂雅被順利切除96%的腫瘤,好在是良性的,未來5年她必須每3個月定期接受一次核磁共振掃描,並接受物理治療和追蹤。對此,腦瘤慈善機構的專家卡梅倫(Cameron Miller)表示,對許多腦瘤患者來說,診斷時間太長,因此才會成立機構,希望幫忙民眾。
6歲男童高燒一週竟罹癌 醫:9大症狀要當心
6歲的小男孩阿晨(化名),原本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有活力,突然出現牙痛、腹痛和頭痛等不舒服的情形,晚上無法好好休息而睡眠不足。父母也發現阿晨臉色漸漸變得蒼白,高燒倦怠、虛弱到無法走路的狀況長達一週,輾轉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尋求協助。阿晨的骨髓檢查呈現芽細胞高達52% (正常<5%);白血球2800/uL(正常值:5000-14500)、血色素4.4g/dL(正常值:11.5-14.5)、血小板113000/uL(正常值:130000-400000)均遠低於正常值。經兒童血液腫瘤科張德高主任診斷為急性淋巴性血癌,立即安排台灣兒童癌症治療研究群的標準化療方案。在中醫大兒醫兒癌全人照護專業團隊的治療下,三年後癌細胞完全清除,後續由兒癌專家團隊持續追蹤,阿晨也恢復健康,順利回歸日常校園生活。張德高主任提醒,年幼的孩子因不擅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照顧者對兒癌不熟悉,易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提出,當發現孩子有下列兒癌9大警徵,包括不明原因發燒持續一週以上、不明原因的疼痛、不明原因的腫塊、淋巴結腫大、生長發育發生改變、臉色蒼白、紫斑或出血傾向、神經方面的症狀以及眼球異常反射光(白色瞳孔)等9大症狀,都應儘速至醫療院所的兒童血液腫瘤科就醫。兒童血腫科余登揚醫師指出,全國每年約有150-200位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血癌。雖然兒童癌症和成人癌症相比,整體存活率高出許多,但仍會遇到一些困難治療的狀況。兒童血腫科除了有傳統療法外,目前積極整合免疫治療、細胞治療、標靶治療和質子治療等四大新興療法,為兒癌病童打造個人化療程,帶來更加樂觀的治療前景。余登揚醫師補充,免疫治療及細胞治療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中醫大兒醫已有多位高危險型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血癌病童接受雙特異抗體(BiTE, Bispecfic T-cell engager)之免疫療法,效果顯著;數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可治療黑色素瘤、腦瘤等困難個案。針對頑固及復發型CD19抗原陽性之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選擇CAR-T細胞治療(CAR-T cell therapies),中醫大兒醫為目前台灣少數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治療的醫院。標靶治療則使用針對癌細胞特定分子的藥物,將治療精準定位在癌細胞上,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中醫大兒醫精準醫學分子實驗室已可於腫瘤檢體中偵測到某些致癌基因,篩選出適合使用特定標靶藥物的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個案,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質子治療能提供更精確的放射劑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及降低副作用。
美食作家4歲兒罹奪命腦瘤 奔走歐美求新藥…不敵病魔慟:不加油了
臉書粉專近7萬人追蹤的美食作家「便當夫人」,因為每天為5個孩子準備的精緻便當,透過社群平台的分享而打開知名度。但她在今年初卻無預警停止社群更新,原來是她的小兒子晨翔罹患無藥可醫的罕見惡性腦瘤,國內群醫束手無策,家人為了跟這種罕見的惡性腦瘤搶命,奔走了美國舊金山,甚至遠赴德國法蘭克福買藥,但全家能做的都做了,晨翔仍不幸在日前辭世,留下痛心的媽媽「便當夫人」,抱著孩子被病魔摧殘的病體,慟喊「不加油了」、「沉睡吧!受困在大腦內的孩子。」根據《蘋果新聞網》專訪報導,晨翔媽回憶當初孩子發病時的狀況,透露晨翔是在今年初的某個傍晚,突然開始嘔吐,一開始以為只是腸胃炎,但後來發現晨翔左臉沒有反應,頭部也出現不正常歪斜,嚇得他們趕緊送醫,結果竟發現腦部有一顆腫瘤,晨翔也隨即入住加護病房。後來晨翔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醫師陳信宏說,晨翔罹患的是「彌漫性內生性腦幹膠質」(DIPG), 這是一種長在腦幹的惡性膠質瘤,也是兒童腦瘤中最惡性的一種,國內目前沒有有效藥物可治,高達9成患者在2年內會病逝。由於就算接受化療、放療,晨翔可能也只剩1至2年可活,晨翔的爸媽開始跟老天爺搶命,開始到處奔走查資料,後來得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正針對DIPG等腦癌開發新藥。但在想爭取參與臨床試驗的前一刻,發現晨翔的腫瘤擴散,無法參與試驗;後來又透過病友得知德國或許有相關資源,晨翔爸再飛往德國法蘭克福買藥,為兒奔走千萬里尋覓良藥,但晨翔僅服藥2周,狀況便再度惡化。面對來勢洶洶的惡性腦瘤,晨翔雖然一度病情回穩,腫瘤生長速度好像慢了下來,但最終仍敵病魔,晨翔媽先是在臉書貼出黑白照片,用hashtag寫下「不加油了」、「放手也是一種愛你的方式」,並表示會好好陪晨翔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接著又在本月23日二度發文,證實晨翔已於22日晚間離世,並痛心寫下「沉睡吧!受困在大腦內的孩子」。晨翔爸媽當時也透過媒體專訪呼籲外界重視這項罕見疾病,「當你的孩子被宣告是DIPG時,請好好去了解這個病,不要猶豫,時間真的沒那麼充裕,請快為你的孩子尋找第二個醫療資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