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
」 肥胖 兒童肥胖台灣18歲男性平均「倒縮1.2公分」 女性反增高原因曝光:肥胖恐影響
台灣18歲男性平均身高越來越低,但同年齡的女性平均身高卻是增長的,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從2017到2020年,國內18歲男性身高平均值是172.1公分,比前4年矮了1.2公分,但反觀女性的平均身高卻越來越高,最近一次調查來到161.2公分。醫師表示,男性平均身高減少跟肥胖脫不了關係。男性平均身高減少跟肥胖脫不了關係。(圖/Pixabay)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說法,確實近年觀察到台灣女性身高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可能和女性運動風潮興盛有關,現代女性重視運動,營養也比較均衡,身高也越長越高。台灣女性身高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可能和女性運動風潮興盛有關。(圖/Pixabay)至於影響身高的因素,李宏昌指出,身高和荷爾蒙分泌有所關聯,台灣青少年面對家庭、課業等多重壓力,不少人都出現身心疾病,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到生長激素。除了上述原因,另外還有一大問題就是「肥胖」,近年兒童肥胖率逐年增加,這和高熱量飲食、飲食以及生活作息、使用3C產品和熬夜等因素有關,而這都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若是希望孩童長高,除了補充鈣質,還須搭配維生素D、維生素C,均衡飲食搭配規律作息、增加運動,避免營業過剩造成肥胖,進而影響身高。
胖兒童長大繼續胖! 醫師警告「更容易患病」:防肥就是防癌
胖就是福氣多?世界衛生組織直言,「肥胖,是一種流行疾病」,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每8人之中,就有1人屬於肥胖範疇,全球更有43%成人是肥胖者。重症科醫師黃軒更提醒,亞洲已經是兒童肥胖的流行地區,而這群人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於50%,將比正常體重的兒童有更高風險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痛風等等,甚至更容易擁有癌症。黃軒今(13)日上午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分享,肥胖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影響著全球超過10億人,過去一直認為兒童肥胖是高收入國家的問題,殊不知「西方飲食東進」,亞洲、非洲已成為兒童肥胖的流行地區。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年的調查顯示,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為31.3%,已居亞洲之冠,而且有50%以上肥胖兒童到成年時期仍然屬於肥胖的狀態。黃軒也提到,從國際期刊《柳葉刀》雜誌的一項新研究可以發現,從1990年起,成人的肥胖率增加了2倍以上,而5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更是增加了4倍以上,而根據另一項調查指出,罹患糖尿病的兒童中,有68%是肥胖的,對照組的健康兒童中,只有18%是過重的,這顯然代表著「肥胖兒童比正常兒童有更高的風險罹患糖尿病」。依照相關的數據分析顯示,黃軒指出,肥胖兒童與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分別為50%和67%,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風險都相當高,例如肥胖兒童更可能罹患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也會引發如痛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等疾病,並有較高風險罹患乳癌、胰臟癌、腎臟癌等等。黃軒進一步表示,肥胖兒童還可能遭受心理和社會的壓力,像是自卑、孤立、欺凌、歧視等,恐影響其學習和生活品質。若想要擺脫肥胖,黃軒建議,可以少吃脂肪和糖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和堅果食物,並且每天多勤快運動,「防肥,就是防癌」。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深挖減肥神藥潛力? 彭博:藥商正佈局6歲以上兒童肥胖領域
據彭博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禮來公司(Eli Lilly)正在計劃在6歲以上年齡段的肥胖症患者中測試其糖尿病藥物Mounjaro;諾和諾德(Novo Nordisk)也正在測試其減肥針Saxen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局(EMA)目前都只批准了12歲以上的青少年使用此類療法。據報導引用美國臨床試驗網站ClinicalTrials登記資料顯示,禮來已開始招募10歲的二型糖尿病兒童進行試驗。公司高管也證實確實在向這個領域投入進行創新,以解決所有受影響人群的問題。與此同時,諾和諾德也正在6歲兒童的身上測試其減肥針Saxenda。據了解,Saxenda的主要成分為利拉魯肽(Liraglutide),與減肥神藥中的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同是GLP-1受體激動劑。諾和諾德的發言人表示,由於定於11月2日公佈第三季業績,公司正處於靜默期,暫無法就試驗細節置評。但無論哪種藥物最終獲得批准,都將成為全球供低齡患者使用的首個GLP-1減肥藥物。到目前為止,美國FDA和歐洲EMA都只批准了12歲以上的青少年使用此類療法。對於製藥商來說,向兒童供應肥胖症藥物有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營利能力。本周稍早,高盛集團預測稱,到2030年GLP-1藥物的市場將達到1000億美元。如果這一數字計入對兒童的銷售額,將獲得進一步的提升。
4人中就有1人過重!「兒童肥胖」已成隱形國安危機
開學在即,許多小朋友在暑假吃得多、動得少,可能變胖不少。在台灣,每4名兒童就有1人肥胖,研究顯示,約有7成「小胖子」長大會變成「大胖子」,而且小胖子未來罹患糖尿病風險是一般體態小孩的18倍,進入青春期後,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可能大爆發,不僅影響成年後工作能力,還增加國家健康支出,兒童肥胖問題有如隱形國安危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小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5.4%,等於每4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9%。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副主任安欣瑜觀察到,門診中很多過重或肥胖兒童,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求診時往往已是糖尿病前期。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黃世綱說,對於過重或肥胖兒童,學校會開立通知單,但家長們往往未警覺肥胖的問題,往往是累積好幾張通知單,或發現小孩脖子出現「黑棘皮」,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症狀,才帶孩子來求診。根據國外研究,高達7成的肥胖兒童在成年後仍然肥胖,慢性疾病風險也大增。黃世綱指出,兒童因為代謝能力好,通常不會直接進展到疾病階段,但肥胖等於埋下未爆彈,一旦進入青春期,因為荷爾蒙變化,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逐漸浮現,甚至大爆發。安欣瑜認為,台灣肥胖防治大環境不理想,兒童吃太多、太精緻、熱量太高,加上運動少,造就越來越多過重或肥胖兒童。然而,針對肥胖兒童可用的藥物不多,只能改善飲食和運動等生活型態。1名14歲少年走進黃世綱的診間,身高170公分以上、體重逼近3位數,脖子後方到側面有明顯的黑棘皮,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血糖數值已符合糖尿病診斷定義。最讓醫師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少年推著坐輪椅的媽媽進入診間,原來媽媽也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而洗腎。黃世綱強調,兒童肥胖不只是疾病問題,背後顯現家庭資源和社經資源的分配問題,這位少年雖聽過很多衛教,但仍無法改善生活型態,意謂已遇到資源上的極限。兒童肥胖問題不容小覷,否則未來會衍生個人健康問題、影響工作能力,整體而言就會增加國家醫療負擔、影響國家生產力,希望相關單位應該及早介入。
天氣炎熱民眾愛喝飲料 過量恐影響血管及腦部運作
炎炎夏日,許多兒童與青少年都喜歡在酷暑中喝上一杯冰涼的糖飲,往往造成熱量攝取過多而導致肥胖。根據衛生福利部最近一次國民營養調查顯示,7至18歲兒少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26~30%,深入調查飲食狀況時也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的頻率高達七成。含糖飲料是「空熱量」 影響血管及腦部運作對此,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醫師沈君毅表示,現今兒少夏天多喜歡以含糖飲料替代白開水作為身體補水的方式,尤其在暑假沒有學校生活約制,幾乎都是一天一杯,但這不僅不會解渴,反而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多而肥胖。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多為水、精緻糖、奶精等,不僅熱量高且營養密度低,是常見的「空熱量」食物之一。沈君毅指出,精緻糖容易影響孩童血管健康及腦部運作,而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熱量攝取過多導致肥胖。逾兩歲95百分位為「過重」 飲食控制加333運動原則根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會以身高質量指數(BMI)來診斷孩子是否為肥胖,並且以2歲為分水嶺。2歲以下嬰幼兒,若BMI在97.7百分位以上即為肥胖;2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即為肥胖。若孩童已達肥胖標準,沈君毅表示,臨床上會給予相關治療意見,如請家長或青少年紀錄3至7天的飲食日記,安排營養師進行飲食衛教諮詢;同時會建議遵守世界衛生組織「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勿讓味覺制約化 孩童過重可諮詢醫療協助味覺是從小開始培養,孩童若是接觸過多精緻糖,則容易造成味覺制約化,影響日後的飲食習慣。沈君毅醫師呼籲,若孩子糖攝取超量,可嘗試以微糖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如自製無糖檸檬或莓果氣泡飲取代汽水、未加工鮮奶取代調味乳等。若孩子已達85百分位的過重標準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協助,至兒科進行相關評估。
9歲弟「脖子黑一片」體重也超標 醫照超音波驚呆:中度脂肪肝
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小華(化名)在學校體檢後,媽媽拿到轉介單,告知小華脖子處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體重量測也超過標準,建議至兒童內分泌科進行評估。小華媽媽上網查詢發現,黑色棘皮症與糖尿病相關,非常擔心,因為家族中爺爺、奶奶也都有糖尿病,很擔心小華會不會得到糖尿病。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小兒科潘妤玟醫師表示,門診中詢問小華的飲食、運動、睡眠等狀況,發現他的飲食型態缺乏營養均衡的正餐、精緻澱粉及油炸類食物攝取過多、缺乏運動、晚睡等。進一步檢查發現有輕微血脂異常,肝功能輕微上升;血糖及糖化血色素數值雖正常,但胰島素數值偏高;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醫生交代小華一定要好好注意飲食並且多運動,脖子上的黑色棘皮症則要等到體重控制才會慢慢消失,接下來也會定期追蹤小華的抽血數值。潘妤玟指出,黑色棘皮症是胰島素阻抗在皮膚上的臨床表徵,其黑色素沉澱常見於皮膚皺摺處,如脖子背部、腋下及跨下。在兒童內分泌科因「黑色棘皮症」求診孩童,身體質量指數(BMI)往往過重或肥胖。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肥胖會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疾病的危險。肥胖同時也是性早熟的危險因子,特別是快速進展的性早熟可能會影響成人身高。除此之外,肥胖孩童在心理上也可能較為脆弱,產生較多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社交問題。以上狀況皆提示了:兒童肥胖是需要提早介入的問題。因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台灣兒科醫學會訂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專家建議,兒童體重的控制,不建議過度限制熱量或快速減重,而應根據年齡、BMI及是否有健康風險,同時考量個案及家庭配合度,提供個人化的制定體重控制的方針及目標。潘妤玟表示,像在飲食部分,應盡量定時定量且飲食均衡,減少高熱量食物、外食及速食,可以搭配營養師諮詢,提供每日熱量建議及飲食代換等原則;運動部分,建議每週至少3次,每次30-60分鐘以上,每日靜態螢幕時間小於2小時;同時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每天至少8-10小時。此外,全家人應一起參與生活型態介入治療。潘妤玟提醒家長,兒童肥胖比例逐漸上升,且肥胖會造成病童短期及長期的健康影響,因此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做起。若出現黑色棘皮症或學校健康檢查發現體重超過標準,應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接受評估,以及接受營養師諮詢。
避免兒童被3C綁架 國健署揭「3妙招」增戶外活動量
「運動」對於兒童的發展相當重要,兒童正值成長的黃金時期,需要透過活動來幫助神經、肌肉系統的發展。尤其現在電視、手機、電視等3C產品對兒童吸引力更大,在戶外動態活動的時間也相對減少,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指出,在動態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的情況下,也會減少與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無形之間更增加兒童期肥胖及長大後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此,社區健康組提供兒童運動3妙招,希望家長陪孩子一起動起來。運動減少兒童肥胖問題 還有「這些」好處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每天應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週應累積達420分鐘。若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量,可能會對兒童的發育產生負面影響。運動不僅能減少兒童期肥胖問題,還有其他好處。國民健康署表示,在日光下的運動愈多,可以減少近視的發生,且有益於眼睛健康,若家長陪伴一起運動,還能創造多贏的健康身心靈。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呼籲,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動起來,藉由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促進體能發展以及維持健康體位,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促進正向情緒,提升記憶力與注意力。兒童運動怎麼做? 3項運動建議學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顯示,國小學童超過一半以上運動時間不夠。為了改善兒童運動不足的問題,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提供3妙招,增加孩童活動量。第一,「有氧適能不可少」。有氧適能運動又稱心肺耐力運動,以大肌群為主。社區健康組建議,兒童可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如:丟皮球、溜直排輪、散步、騎自行車、推推球都是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中度身體活動。此外,社區健康組表示,運動也可以跟日常生活結合,從坐車上學改為一起走路上學,或是假日到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不僅可累積運動量,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與感情。第二,「強度增加慢慢來」。社區健康組說明,在逐漸養成運動習慣後,可以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溜滑板、游泳、踢足球、玩鬼抓人遊戲等,都能讓心跳加速,並達到運動強度而流汗。社區健康組提到,尤其假日不妨與小朋友來場跑步比賽或是親子籃球鬥牛大賽,運用比賽或遊戲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培養喜歡運動的好習慣。第三,「強化骨骼長得高」。適度的快跑或彈跳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促進身體發展。社區健康組建議,跳繩、單腳跳、快跑、跳躍性的球類運動(籃球、排球等),也都是很好的骨骼強化活動。
愛吃高油高熱量食物 小心脂肪肝上身
新北市一位國中生熱愛炸物、手搖飲料、有點小肚肚,因學校進行體檢發現BMI約30且肝功能異常,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就醫,抽血發現血脂肪過高、肝功能指數高達80 U/L,是正常值的2倍,經超音波檢查後確定小朋友已罹患輕度脂肪肝。不良生活習慣 導致有脂肪肝肝膽腸胃科張琮承醫師表示,脂肪肝通常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內臟脂肪囤積過多,並且與肥胖有關,通常會透過量腰圍、測BMI進行健康評估,簡單來說:「肥胖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脂肪肝與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久坐不動、飲食過度的肥胖患者發生的機率比瘦子高很多」。初期脂肪肝沒有立即危害,但隨著時間與病程進展,可能演變為肝臟發炎、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有肝癌風險,併發產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內分泌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風險,臨床上發現疾病常常已經很嚴重。兒童肥胖問題 先從飲食控制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脂肪肝的比率持續上升,且兒童肥胖也可能造成青少年高血壓、哮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骨骺滑脫症、脛骨內翻等疾病,影響健康發展。張琮承醫師指出,有肥胖家族史、無其他遺傳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因此詳細問診排除藥物造成肥胖的可能後,建議改善飲食均衡和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但若是減重成效不彰,就需考慮透過藥物方式減重,成人的話可以考慮內視鏡或是手術方式減重,進而改善肝臟發炎、變性的狀況。飲食的部份,張琮承醫師建議挑選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及血糖指數較低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如全穀類、單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蛋白、益生元纖維,少吃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精緻甜點、高糖飲料,並留意肥肝兒童常見缺乏的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 D、葉酸、其他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等。建立運動習慣 幫助減重燃脂有關運動則建議逐步建立運動習慣,評估身體的負荷安排漸近式的運動,以步行進展至快走、跑步、中強度、高強度的運動,燃燒體脂肪、增加代謝率,有助於降低脂肪在肝臟中的堆積,並幫助減重、維持肝臟健康。張琮承醫師提醒,脂肪肝是目前社會常見的文明病,及早進行治療,若學校有安排兒童健康檢查,請父母要留意健康檢查結果,尤其是被標注紅字或學校提醒要回門診詳細檢查的項目,以幫助及時發現孩子的健康問題,防止進一步惡化。
小孩成長該如何長高不長胖! 營養師授4大營養素怎麼吃
「小孩能不能再長高一點?」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主要為遺傳,不過後天只要攝取優質營養素、睡眠充足、多運動,也有助於長高。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想要讓孩子長高不長胖,最重要的是攝取蛋白質、足夠的熱量、鈣質與維生素K。若小孩喜愛在課後吃點零食,則推薦牛奶、豆漿、地瓜等食物,可以讓孩子吃得健康又開心。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間愈來愈早,想要掌握生長關鍵期,讓孩子高人一等,除了評估孩子生長發育的狀況,對照兒童健康手冊的生長曲線圖,也可以每年紀錄孩子的身高。日常飲食方面,蛋白質是生長發育的關鍵,足夠的熱量是長高的基本條件,補充鈣質可讓骨質密度變好,維生素K則是將鈣質「黏在骨頭上」形成骨質。4大關鍵營養素蛋白質:豆製品、魚肉、海鮮、蛋、乳製品熱量:熱量主要來自六大類食物中的三大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質。衛福部建議三大營養素比例:蛋白質 10-20%、脂質 20-30%、醣類 50-60%鈣質:乳製品、小魚、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維生素K:深綠色葉菜如菠菜、萵苣等計算身高的公式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除以2,再加或減7.5公分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除以2,再加或減6公分發育迷思:胖胖的小孩可以長得比較高?以往觀念認為「胖胖的小孩可以長得比較高」,李婉萍說明,這是由於早年孩子普遍營養不良,小孩肉肉的確實擁有足夠的熱量,才有辦法往上抽高;但現在孩子過重比例越來越高,過胖恐影響生長發育。另一方面,瘦小的孩子可能由於挑食、進食量不足、澱粉類攝取不足,導致生長的營養素不夠,因而長不高。2025年全球過重或肥胖嬰幼兒達7千萬人然而,現在美食誘惑多,不少孩子長高之餘也「橫向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預估,2025年全球過重或肥胖的嬰幼兒數量將增加到7000萬人,若無提供適當介入措施,肥胖的嬰幼兒在童年、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可能會繼續肥胖。優質課後點心怎麼吃充足的熱量可以長高,但過多的熱量卻會累積脂肪。現在孩子喜愛手搖飲、炸物速食、零食點心,卻不怎麼愛吃蔬菜,讓家長相當頭疼。對此,李婉萍推薦保久乳、保久豆漿、蒸烤地瓜、毛豆等,鈣質與蛋白質豐富,還有八寶湯與花生湯,都是很好的點心。家長可以把課後點心放在安親班,即可讓孩子吃得健康又開心。保久乳與保久豆漿蒸烤地瓜與毛豆八寶湯與花生湯長高不長胖 三管齊下國民健康署提醒,維持正常的健康體位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管齊下:健康飲食1.自備水壺, 以「白開水」或「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2.適量取代大份量食物;降低吃甜食、零食、速食、高脂、高糖等。3.新鮮蔬果多樣性;多攝取原態食物;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穀類食物。4.每天吃早餐;鼓勵家長與小孩在家中一同吃健康晚餐;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導師陪同學生用營養午餐,教導健康飲食的重要。身體活動1.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2.配合兒童發展階段,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型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鼓勵下課時,學生至戶外運動。3.在適宜溫濕度多運動,運動前補充水分、運動中定時喝水(每20分鐘補充水分)。4.降低每日(含假日)觀看螢幕時間,每日少於2小時,避免靜態久坐生活。充足睡眠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雞都有打生長激素?營養師揭「4大關鍵」闢謠 性早熟真凶是它
因為飲食生活改變,性早熟現象愈來愈普遍,其中不少人都聽過長輩說雞隻有施打過生長激素,吃太多會導致提早發育等類似說法。不過,營養師出面闢謠,指替雞隻施打生長激素要價不菲,除了不符合成本,以目前國內成熟的養殖技術,也完全沒必要,而吃炸雞導致性早熟的真正原因,其實和「油炸」有關。營養師許育禎在臉書粉專發文,關於雞隻施打生長激素的說法一直廣為謠傳,然而雞隻其實不需要施打生長激素,首先打生長激素會使養殖成本提高,且雞農在飼養過程中,會依照各生長階段搭配不同營養成分配比的飼料來餵養,再搭配成熟的環境控制技術及育種,雞隻自然長得又快又好,根本沒必要多此一舉。許育禎強調,吃炸雞容易導致性早熟,是因為它是「油炸物」,因油脂會導致肥胖,進一步造成早熟,跟雞肉一點關係都沒有;營養師說明,性早熟的發生原因除了與兒童肥胖、環境荷爾蒙有關,不健康的零食、油炸物、甜食,甚至在兒童時期攝取過多紅肉,也會誘發性早熟,建議孩子多吃白肉、深海魚及纖維。至於近日蛋價高漲,營養師也建議,雖然雞蛋營養價值豐富,對人體健康真的很有貢獻,不過還是有其他的取代品,優質蛋白的來源很多,像是各種肉類、魚類、海鮮、乳製品、豆製品(黃豆、黑豆、毛豆),都可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供人體使用,非常時期民眾不必一窩蜂搶購雞蛋。(圖/翻攝自Ivy營養師的健康教室臉書)
她體重破百多年膝下無子 決心減15公斤隨即「中獎」
許多民眾都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健康,但你知道肥胖也會影響懷孕機率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婦人求子8年無果,無奈從婦產科轉診至減肥門診,經過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半年內就從100公斤降至85公斤,果然一舉得子!台灣蟬聯「亞洲最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5位女性、每7位男性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台灣肥胖人數蟬聯亞洲國家之冠,根據統計,平均每4個國小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成人更有一半過重或肥胖,其中18-44歲的中壯年人上升率最高。尤其疫情居家防疫、遠距上課,兒童肥胖人數也快速攀升。肥胖恐導致壽命縮短林文元說明,肥胖症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包括心血管疾病、痛風、癌症、不孕、糖尿病、肺病、氣喘、失禁、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壽命減短,國人十大死因就有八項跟肥胖有關,甚至「出車禍死亡也可能肇因於肥胖,如果卡在車內拉不出來,就會影響救援!」台灣肥胖醫學會今年11月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竟有將近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BMI≧27),正在減肥的民眾僅1.5成尋求專業協助。林文元說明,減重不僅是少吃多動,基因、荷爾蒙、藥物影響、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心理因素等都需要完整評估。早年就有病患偏激減肥,不僅心悸、嘔吐,甚至中風死亡,他強調減肥不該僅是追求體態好看,健康減重最重要:「不健康的減肥會減掉壽命!」都市肥胖人口比例高根據調查顯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提醒,2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他呼籲地方政府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可參考美國「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學校周圍2公里內禁止開設速食店、要求廠商限制糖分、包裝標示高熱量成分、提升戶外運動安全性等,將兒童肥胖比例降低6.5%。林文元呼籲,只要將體重減掉5-10%,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血壓與血脂,甚至延長壽命,民眾應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積極減重。
抓到了!台灣兒童肥胖率高於日韓 元凶是「這兩類」
國小二年級的任小妹,每天晚上都吃消夜,且都吃零食、麵包等精緻澱粉類食品,讓她才過不到半年,腰圍即明顯增長,身體質量指數(BMI)更超出同齡標準範圍(依據國民健康署正常範圍值為13.8~18.4),屬於過重族群,家長驚覺事態不對便帶來兒科門診就醫。經過臨床團隊的飲食衛教與專業醫療介入,減少澱粉、糖分攝取並戒掉消夜習慣後,任小妹現在的BMI指數已恢復標準值。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表示,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元,孩子能選擇的零食也有更多面向,但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在發育階段,所以多吃點也沒關係,食物種類更不忌口,即使快睡覺了也讓孩子繼續吃消夜,造成肥胖、發育失衡等問題。根據統計顯示,台灣兒童肥胖率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兒童肥胖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如胃食道逆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女童早發育及氣喘等。 陳敏恭主任指出,一般零食的營養標示包含熱量、糖分、鹽分、脂肪等等,在這些成分中,「熱量」及「糖分」是影響兒童肥胖的主要因素。根據國外食品大廠標準,每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的零食,即屬於高熱量零食;在英國國家醫療保健系統(NHS)的指引中,則建議食用每100公克含糖量不超過22.5克的零食較佳。台灣市占率較高的零食,熱量及糖分絕大多數都超過建議標準,攝取零食的數量多寡,也會影響孩子一天的食物熱量計算。陳敏恭主任強調,雖然不需要過度禁止孩子吃零食,但仍要挑選適當且適量的零食給孩子食用。醫師建議,挑選零食的標準可依每100公克熱量450~500大卡,且含糖量不超過25公克為參考。陳敏恭主任呼籲,適逢開學期間,家長可以挑選合適的零食促進孩子心情愉悅,和樂家庭氛圍,但仍需注意食用時機與數量,原則上睡前2~3小時不建議吃零食,避免影響腸胃道功能並造成肥胖問題,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標或腰圍增長得太快,也可至小兒科門診尋求協助。
小胖子要擠爆英國了!英國首相打擊肥胖 晚間9點前禁垃圾食物廣告
在現今社會,兒童肥胖問題被視為是流行疾病,這不僅是健康和教育問題,也影響國家安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不敢忽視。根據英國《每日郵報》23日報導,英國政府為了國家未來棟樑的健康著想,預計在近日公布新規範,禁止垃圾食物電視廣告在晚上9點前播放。每日郵報指強生政府積極改善英國兒童肥胖問題,下周頒布相關規範。(圖/Daily Mail)為了進一步防範兒童肥胖問題,英國首相強生跨出第一步,預料將禁止超巿推銷不健康食物,包括提供買一送一等優惠,並考慮強制食品標明熱量。強生曾表示,有鑑於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因此他決心立即進行改善英國的肥胖問題;強生也坦承因為自己的體重問題,才會在之前確診時要待在加護病房治療。英國首相強生準備踏出改善國民肥胖問題第一步。(圖/Reuters)英國是排在馬爾他之後、歐洲第2個最多肥胖問題的國家,有2/3的成年人超重,當中1/4更屬癡肥。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肥胖人士的死亡風險是一般民眾的2倍、而超重人士死亡風險就比普通人高出26%。另外,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統計顯示,英國每3名兒童中,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對此,英國通訊傳播管理部門先前已訂下嚴格規範,禁止未滿16歲青少年為收視族群的電視節目,播放含高油、高糖和高鹽的垃圾食物廣告;首都倫敦市也已頒布禁令,自2019年2月25日開始,禁止這類廣告在大眾運輸系統內出現,包括地鐵、公車和公車站等。倫敦市自2019年2月25日開始,禁止垃圾食物廣告在大眾運輸系統內出現。(圖/Reuters)除了垃圾食物廣告不得在晚間9點前在電視台播放,此外,像是Instagram和YouTube等社群媒體上的網紅,也不得推銷垃圾食品廠商的遊戲或玩具。據統計,英國兒童在網路上瀏覽到7億次垃圾食物廣告,在電視上更看到36億次。不僅如此,英國每年還新增1000名因體重問題造成併發症的兒童,包括糖尿病、心臟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