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
」 糖尿病 癌症 腫瘤 健康總是覺得累?醫示警12項身體訊號「恐是免疫衰老」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的自然過程。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解釋,這種現象不僅影響我們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他也列出免疫衰老可能表現出的12個身體信號,其中像是持續疲勞感、常有腸胃問題、頻繁感冒、常發生口腔潰瘍等,可能就是免疫衰老的警示。黃軒醫師今(31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免疫衰老是指免疫系統的功能性改變,包括先天免疫(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反應減弱,導致抗原呈遞和初始免疫反應的效率下降,或是適應性免疫(如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退化,以及低度慢性發炎:體內發炎因子(如IL-6、TNF-α)升高,從而抑制免疫反應,並加速老化相關疾病發展。黃軒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發生。至於如何辨識免疫衰老,他也列出以下12個身體信號:一直持續疲勞感:即使有充足睡眠,仍感到疲憊不堪,日常活動變得吃力。出自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消耗大量能量。常有腸胃問題:經常腹瀉、便秘、脹氣或消化不良。原因是腸道中約70%的免疫細胞受損,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頻繁感冒:經常感冒或感染,且恢復緩慢。因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下降。傷口癒合緩慢:小傷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甚至容易感染。主要是免疫細胞修復組織的能力減弱。皮膚常出現問題:頻繁出現濕疹、皮疹或口角炎。因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病菌更易入侵。一直頭痛與肩頸僵硬:因免疫力下降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經常情緒波動很大: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或情緒低落。因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交互作用受損。過敏症狀加劇:忽然對食物過敏或環境過敏的反應變得更嚴重。當免疫系統失衡,可能會對無害物質產生過度反應。莫名體重變化:體重突增加或減少,無法用飲食或運動解釋。因免疫系統異常影響新陳代謝所致。口腔健康出問題:口腔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導致經常出現口腔潰瘍或牙齦發炎。一直有肌肉或關節疼痛: 無明顯運動或外傷的情況下,經常感到酸痛或僵硬。主要在於慢性發炎導致組織損傷。頻繁低燒: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溫略微升高,使人經常感到發熱,但未達到明顯發燒標準。至於如何延緩免疫衰老?黃軒提醒,免疫衰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透過早期識別徵兆並採取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能夠顯著延緩免疫系統的退化速度,尤其可以針對以下4點進行改善: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每週進行適度運動(如快走、瑜伽)。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果、堅果)。補充維生素C、D、鋅和益生菌,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管理壓力:採用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定期健康檢查: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接種疫苗:接種針對老年人設計的疫苗(如高劑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天冷「腸」受寒 醫曝3腸胃保暖小技巧:照顧好它
天氣變冷小心「腸」常受寒,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直言,天氣冷不只手腳需要保暖,腸胃也需要,而冬天是腸胃病的高峰期,因為冷天氣會給我們的腸胃帶來3大挑戰。李柏賢在臉書粉專《Dr.Le 李柏賢》表示,天氣一冷,血液會優先供應到重要的器官(心臟、大腦),導致腸胃的血流減少,消化功能跟著變差,就算吃得很少,卻有可能感覺腸胃仍然得像個氣球,或者老是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因此避免吃太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幫助胃腸暖身,提升消化能力,但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溫補的食物,像是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因為可能造成急性發作。李柏賢指出,冬季病毒很「狡猾」,冬季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大好時機,常透過未煮熟的食物、未洗手的手或共用的餐具偷偷進入體內,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冬季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更常見,感染可能誘發免疫系統反應,導致IBD症狀惡化或急性發作。他建議,吃火鍋或聚餐時,筷子別直接伸進共用鍋裡「搶菜」,養成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便後勤洗手,徹底打擊病毒,IBD病友記得要維持用藥,若有不適症狀,記得隨時聯絡各館師,提早回診就醫,至診所看診時,記得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使用。第三,李柏賢提到,年底忙碌加上節慶應酬喝酒,身心壓力直線飆升,這對胃腸來說就像雪上加霜,壓力會讓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更嚴重;除了減少高油、高糖的應酬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準備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有症狀時或時應酬前服用,然後記得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泡溫泉,甚至散步一下,都是冬天不錯的好方法。李柏賢也提出3個腸胃保暖小技巧,包括吃慢一點、保暖腹部、避開冰品。李柏賢說,「天氣冷的時候,腸胃也變得更敏感,照顧好它,不僅讓你吃得更安心,也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身體毛病不斷?營養師建議補足「酵素」與「抗氧化」防線 遠離健康危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隨著年齡增長,體內酵素逐漸減少,導致修復力和新陳代謝下降。同時,自由基(ROS)引發的氧化壓力失衡,可能引起糖尿病、免疫疾病及各種炎症等健康問題。營養師陳品言建議「要遠離這些健康危機,補充天然的抗氧化物是關鍵。青木瓜酵素因其高活性與天然的抗氧化能力,是對抗自由基、守護健康的好夥伴!」一、什麼是自由基?為何要調節它?自由基是體內氧分子不完全代謝的產物。在正常水平下,自由基有助於細胞信號傳遞,維持身體機能。然而,當自由基過量時,會攻擊細胞中的蛋白質、DNA及脂肪,導致細胞損傷並引發炎症與疾病,如糖尿病、腸炎和骨關節炎等。研究顯示,維持體內自由基的平衡,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損害,保持健康。那麼,缺乏酵素與自由基失衡究竟會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二、缺乏「酵素」與哪些疾病有關?當身體長期處於高氧化壓力和自由基失衡的情況下,容易引發以下健康問題:糖尿病:自由基會引起慢性發炎,損害胰島細胞功能,使血糖控制變得困難。免疫問題:自由基傷害免疫細胞,讓身體抵抗病原菌的能力下降,甚至可能讓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細胞。腸道疾病:如炎症性腸病,自由基會損害腸道細胞,導致腸道問題加重。骨關節炎:自由基會損害軟骨細胞,加速關節退化,引發疼痛與發炎。既然這些健康問題與自由基息息相關,補充青木瓜酵素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三、青木瓜酵素如何調節自由基?提升「抗氧化」防線!營養師陳品言指出,青木瓜在1到1.5個月大時,含有最多的木瓜酵素(酶)。經過低溫發酵與乾燥處理後,每3克青木瓜酵素可提供高達18,000,000單位的活性酵素。這些活性酵素能有效加速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抗氧化能力。簡單來說,酵素就像天然的抗氧化劑,能將有害的自由基轉化為無害物質,同時啟動細胞內的抗氧化系統,有效幫助減少發炎反應,維護身體健康。四、選對「青木瓜酵素」,健康更給力!青木瓜酵素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健康禮物,富含高活性的酵素,能幫助身體調節自由基,減少發炎,提升健康。不過,營養師陳品言提醒,選購酵素產品時要注意以下重點:高活性單位:選擇標示高活性酵素單位的產品,效果更好。有機認證:確保青木瓜來源有機純淨,無農藥殘留。無添加物:避免含有不必要的化學添加物,讓健康更有保障。青木瓜酵素,高活性、天然純淨,是你守護健康的最佳選擇!從今天開始,補足抗氧化防線,讓健康更有保障!
七旬翁胸骨疼痛!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肺腺癌四期 「細胞治療」順利控制病情
70多歲的賴先生,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區里內的公益及登山健行活動,身體健康硬朗,半年前因胸骨疼痛前往就醫,經胸部X光及切片檢查確診為肺腺癌四期,身體也因腫瘤快速變化壓迫到肺部而出現胸悶、嚴重氣喘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賴先生先進行肺部腫瘤切除手術,同時安排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並規劃為期三個月的DC-CIK細胞治療,透過合併療程終於讓腫瘤在短時間內縮小,如今已不須使用止痛藥及專人照護,每天早晚能夠健走及簡易運動。細胞治療應用 癌症治療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應用為癌症治療,是將自體免疫細胞,從體內分離出來並在實驗室大量培養,再輸回病人體內來達到對抗癌細胞的目的;第二種應用則為再生醫學,是利用幹細胞分化的特性,誘導幹細胞分化出想要治療的細胞種類,達到器官修復或組織再生的結果,其應用包含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細胞再生,或是燒燙傷時表皮或皮下組織的修補,以及阿茲罕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再生。賴先生的案例就屬於第一種應用,是目前癌症治療的新契機。DC-CIK細胞治療攻擊癌細胞並活化免疫系統 是癌症治療新選擇雙和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博雅醫師表示,DC-CIK細胞治療原理是結合具有辨識抗原及呈現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與毒殺能力的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在體外共同培養並大量擴增後,將活化的免疫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進行癌細胞毒殺作用。DC-CIK不僅能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活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於長期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是一個可嘗試的新選擇。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醫師指出,從治療前的影像檢查中可明顯看到賴先生肺部腫瘤持續擴大,除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合適的標靶藥物外,合併搭配每劑間隔兩周,共六劑的DC-CIK細胞回輸治療也是關鍵,後續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腫瘤縮小,部分腫瘤甚至消失。除療效顯著外,更重要的是幾乎無副作用產生,精神與體力並無影響,未來只需按照醫囑定期回診即可。
38歲女爆瘦「瘋狂網購」竟是罹罕病 醫示警注意6症狀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病因至今未明。其千變萬化的臨床表現與多樣化的自體抗體存在為此病的特徵。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加上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出現躁狂及妄想等精神異常問題。經就醫檢查,確診為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近期分享一個病例,台北一名38歲的江姓女子近半年來因頻繁發燒、皮膚紅斑及倦怠無力等症狀,後續更出現巨額網購消費等躁狂症狀,就醫後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合併中樞神經影響。而江女因忙於小夜班工作,延誤就診,導致確診時間拖延了半年。賴佩幸指出,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多樣化,診斷難度高。此病俗稱「蝴蝶病」,常見於患者臉上出現蝴蝶狀紅斑,但也可能有光敏感、口腔潰瘍、關節痛、腎功能異常及神經系統異常等表現,例如痙攣或精神病症狀。紅斑性狼瘡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全身細胞,可能引發多重器官問題。此病在女性中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0倍,尤其多見於青春期至40多歲的育齡女性。衛福部南投醫院也曾說明,紅斑性狼瘡主要是女性的疾病,在美國所有的報告中女性所佔的優勢是78至90%,其好發年齡是11至50歲,尤其是15至39歲為最高峰,也就是生育期間。至於發生率,紅斑性狼瘡盛行率估計約每2000人有1人,但人種與地域之差別很大。SLE約有6%與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溶血性貧血,甲狀腺炎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等器官特異性自體免疫疾病一起發生。
從醫學看童話故事 白雪公主有憂鬱症、睡美人恐有糖尿病風險
《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聖誕特刊近日刊登了一篇由荷蘭屯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研究員范戴克(Sanner van Dijk)團隊撰寫的「偏搞笑」研究文章。當中以迪士尼公主的故事情節,探討公主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健康風險。文中不僅提到白雪公主可能有憂鬱症、灰姑娘有肺病,甚至認為睡美人可能同時面臨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甚至呼籲迪士尼應採取相應措施改善角色設定,以便傳遞健康觀念。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該篇研究中點名點名白雪公主,指稱其長年活在繼母的逼迫下,長期缺乏社交互動,這種孤立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甚至增加早逝的可能性。雖然七個小矮人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孤獨,但她卻因毒蘋果而昏迷,完美諷刺了俗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無效性。而茉莉公主在宮殿中孤單成長,被認為可能爆發癡呆症、免疫系統衰退及多種心理疾病。此外,茉莉公主的老虎夥伴拉賈(Raja)可能帶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威脅,甚至因其本能攻擊性對茉莉構成直接的生命危險。而灰姑娘(Cinderella)因繼母的苛待,長期暴露在灰塵及廚房環境中,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導致灰姑娘罹患職業性肺病(OLD)。更糟糕的是,仙女的魔法中含有鋁塗層的微塑料微粒,可能穿透灰姑娘的肺部組織,進一步損害灰姑娘的健康。而寶嘉康蒂(Pocahontas)因為推進和平而跳下懸崖,研究人員估計其所跳下的高度高達252公尺,落地時間約9秒,這樣的行為在現實中可能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堪稱是「骨折交響曲」。而睡美人奧羅拉(Aurora)因長期沉睡,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風險;而王子未經睡美人的同意而直接親吻,此舉也被認為違反現代社會的倫理。文章中也點名貝兒(Belle),因其與野獸的親密接觸,可能感染布魯氏菌病或狂犬病;花木蘭因家族榮譽以及長期隱匿真實性別的壓力,可能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長髮公主(Rapunzel)則因拉扯頭髮,可能罹患牽引性脫髮,導致永久性頭痛及脫髮問題。研究團隊建議迪士尼,應考慮採取一系列健康措施,例如推廣正念(mindfulness)、心理治療、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以及教育角色如何與動物共存。研究人員強調,透過這些方式,不僅能改善角色的設定,也能向觀眾傳遞更健康的生活態度。
美國樂事「這款薯片」被召回 FDA:會引發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
美國食品暨醫藥管理局(FDA)近日宣佈,知名零食樂事(Lay’s)經典原味薯片因含有未申報的成分必須召回,該成分可能會引發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對此,廠商也主動召回這款13盎司「派對裝」包裝(Party Size) 的經典薯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外媒報導,百事公司(PepsiCo)旗下的知名零食品牌「菲多利」(Frito-Lay)於12月16日宣布,召回部分在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銷售的樂事經典薯片。報導稱,這次召回的產品為 13盎司「派對裝」包裝的經典薯片,銷售範圍涵蓋實體零售店及網上平台,銷售時間從11月3日開始,至於其他口味或包裝尺寸的樂事薯片則未受影響。由於該款產品因未標示牛奶成分,可能對乳製品過敏者造成健康風險,根據業者的公告表示,「對牛奶過敏或嚴重敏感的人,一旦食用了這些召回產品,可能會出現嚴重或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據了解,部分對奶類過敏的民眾,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出現對奶類或奶製品的一種非典型反應,一般來說,在兒童身上較容易發生,奶類過敏的症狀包括嘔吐、蕁麻疹和消化系統問題。雖然目前尚未接獲任何與此次產品相關的不適或過敏反應的回報,不過業者仍主動召回, 報導引述Frito-Lay說法,這批受影響的產品的有效日期為到2025年2月11日,製造代碼以 6462307xx 或 6463307xx 開頭。另外,菲多利的母公司百事公司也呼籲,對牛奶過敏或有乳製品敏感的消費者應立即丟棄該產品。美國樂事一款 13盎司「派對裝」包裝的經典薯片「未標明牛奶成分」緊急召回。(圖/翻攝自X)
冷氣團襲擊氣溫驟降「嬰兒呼吸道魔王肆虐」 專業醫師紛紛發文提醒
隨著12月多波冷氣團接連來襲,氣溫明顯下降,小兒科診所出現大量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患者。除了常見的感冒病毒和流感外,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也提醒,也要特別警惕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程進展極快,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在FB發文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僅有輕微咳嗽或流鼻水,但在2到3天內可能迅速惡化,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巫漢盟醫師也製作精美的圖表說明,指稱嬰兒感染RSV的住院率是腸病毒的7倍,初期感染症狀為發燒、咳嗽、喘鳴聲,但後續狀況會快速惡化,出現肺炎、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肺功能受損的情況。而RSV具有高度傳染性,1人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類似像是嬰兒室、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等嬰兒集中的場所,更須留意群聚感染。巫漢盟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嬰兒時期感染RSV,不僅會增加4倍氣喘的風險,這個氣喘甚至可能伴隨一生。巫漢盟醫師也強調,RSV不是一般感冒,目前並無特效藥且病程快速,若惡化導致呼吸困難及缺氧,需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 治療,家長不得不防。巫漢盟醫師也回憶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時曾因感染RSV而住院,深刻體會到面對孩子急速惡化的病情和長期住院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巫漢盟醫師提醒,RSV的威脅不容小覷,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和家庭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家居環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月子中心、親子館和托嬰中心,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也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腸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播猖獗,應加強個人衛生保護,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在病毒高峰期受到感染。巫漢盟醫師後來也提到,未來台灣即將引進更多RSV預防措施,這將為嬰幼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們可以向醫護人員諮詢RSV的預防方法,及早做好準備,讓孩子遠離病毒威脅,健康快樂地成長。
天冷想吃火鍋但喉嚨痛怎麼辦 醫師曝3原因建議先忍忍
近期天氣變化大,民眾也容易因此感冒出現喉嚨痛等症狀,在冬季時節許多人會吃火鍋覺得這樣暖心又暖胃,而且感冒的時候來碗熱湯感覺身體會更快好起來。但是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表示,民眾如果有喉嚨痛的問題,建議最好不要在這時吃火鍋。天冷吃火鍋但喉嚨痛先忍忍 醫師列3原因建議別吃隨著氣溫下降,火鍋成了許多人吃飯時的首選,現在餐飲業也推出麻辣、咖哩、泡菜等不同口味的火鍋湯底來供民眾選擇,不過胡皓淳醫師強烈建議喉嚨痛時不要吃火鍋,主要有以下3原因:高溫食物容易刺激喉嚨:火鍋通常都是在滾燙的情況下吃,如果吃進過熱的食物,其實會加重喉嚨的負擔,甚至有可能會導致喉嚨黏膜進一步受損,因此如果喉嚨有發炎的情形,建議不要吃過燙的食物,以防止傷害加劇。辛辣食物容易加重發炎:很多人吃火鍋時很喜歡選擇麻辣湯底,但這些辛香料對喉嚨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喉嚨的不適感,並有可能會加重喉嚨發炎的症狀,對於喉嚨痛的人來說,這就是標準的「火上澆油」。油膩食物較難消化:火鍋中的肉類、海鮮,或是油脂含量較高的湯底,都屬於較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還有可能使喉嚨產生過多的痰液,讓人覺得更加不舒服。如何健康享受火鍋? 醫師提醒務必遵守4原則如果真的非常想吃火鍋,胡皓淳醫師提醒,民眾務必要遵守以下4原則,才能健康地享受火鍋:選擇清淡的湯底:像是清湯、蔬菜湯底等,選擇較為溫和的火鍋湯底,避免麻辣、香料過多的湯底,減少對喉嚨的刺激。控制溫度:吃火鍋時不要吃剛從鍋裡撈出來的滾燙食物,至少應稍微吹涼一下再吃,避免燙傷喉嚨。少油少鹽:盡量選擇清淡的食材和調味,少用一點醬料,以減少對喉嚨的負擔。多搭配蔬菜:建議民眾可多吃蔬菜,像菠菜、白菜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纖維,對於身體恢復和免疫系統有所幫助。資料來源:胡皓淳醫師臉書
吃地瓜暖胃!醫曝「4好處」:糖尿病患者要避免烘烤
冬天冷吃地瓜可以暖身?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指出,地瓜不僅暖胃,還可以讓身體更有活力,並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促進腸道健康、穩定血糖,好處非常多。但她也提醒,糖尿病患者若要吃地瓜,可以選擇蒸煮的方式,以降低血糖波動。(圖/翻攝自Facebook/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醫師張瑜芹昨(13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寒冷的冬天,總少不了一碗熱騰騰的地瓜粥或烤地瓜暖暖身體,尤其地瓜不僅味道香甜,還是冬季不可錯過的健康蔬果之一,包括以下4點好處:提升免疫力:地瓜富含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還能幫助肌膚健康,冬天也不怕乾燥脫皮!促進腸道健康:地瓜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秘,是冬天腸胃懶散的好救星!穩定血糖:地瓜的升糖指數較低,搭配適量蛋白質或脂肪食用,能有效幫助穩定血糖,是冬季健康點心的首選。暖身保暖:地瓜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快速提供能量,冬天吃上一份,不僅暖胃,也讓身體更有活力!張瑜芹文末也提醒,地瓜雖好,但高纖維可能導致脹氣,建議搭配主食適量食用,避免空腹吃太多,糖尿病患者建議選擇蒸煮方式,減少烘烤以降低血糖波動。
每天只睡6小時「7壞處大揭密」 專家模擬25年後長相超恐怖
睡眠不足不但會無法集中注意力,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英國寢具零售商和睡眠專家透過多份學術研究,推出虛擬角色漢娜(Hannah),模擬民眾若每天只睡6小時,到了2050年的模樣,以及身體會有什麼變化。「漢娜」由「Bensons for Beds」及睡眠專家索菲(Sophie Bostock)博士創作,是基於自2010年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19篇研究論文,展示當人們每晚只睡6個小時,身體會產生的變化。據了解,「漢娜」是一名來自未來的45歲英國人,從20歲開始,過上長達25年睡眠不足的日子,結果發生嚴重的後果,包括頭髮稀疏、皮膚鬆弛、雙腿腫脹、眼睛紅腫、慢性背痛、肌肉變薄,而且因為免疫系統較差,很常生病得流感。正常來說,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為7至9小時,若少於7小時則容易出現健康問題。不過根據今年的一項調查,英國人平均每晚只睡6小時20分鐘,明顯不夠。「漢娜」展示了2050年睡眠不足的人們的模樣。(圖/翻攝自每日郵報)索菲博士指出,「漢娜」發人深省,說明了睡眠對維持健康的整體影響,「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隨便的日常生活和睡眠不足,會干擾晝夜規律,也就是控制生理機能的24小時周期」。「Bensons for Beds」行銷總監麗莎(Lisa Richards)表示,「漢娜」是預測最壞的情況,假如睡眠習慣不好,可能會發生這些問題,不過並不代表所有人。創建這個模型的原因,是讓人們仔細思考整體睡眠體驗,更可以辨認問題和跡象。
不只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 醫警示「4大徵兆」提醒家長
不只是老人,兒童也會得關節炎!關節炎指的是發生在身體上各關節的發炎疾病,關節疼痛、僵直、腫脹等,都是關節炎的症狀。在台灣,不少老人飽受退化性關節炎折磨之外,肥胖者、更年期後女性、關節有舊傷、以及過度使用關節者也都是關節炎的好發族群。然而,知名復健診所復健科王竣平醫師就指出,兒童也有罹患關節炎的可能,且因為症狀不容易被察覺,籲請家長要多留意孩子的情況。王竣平醫師在fb粉絲團《復健科 王竣平 醫師 板橋 骨科復健 疼痛控制》發文指出,發生在兒童身上的關節炎通常被稱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影響16歲以下的孩子,會導致關節發炎、腫脹、疼痛,甚至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成長。這種疾病會讓免疫系統誤攻擊身體的健康細胞,進而引發關節發炎。另外,這是一種「特發性」疾病,也意味著目前仍未能了解明確的病因。小孩難表達身體狀況 4大常見徵兆要多留意王竣平醫師指出,小孩子可能無法明確表達身體哪些部位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因此家長們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身體變化,醫師也列出一些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見的徵兆:1. 關節疼痛:孩子可能會抱怨關節疼痛,這些疼痛可能隨著白天的活動而有所緩解,但若有反覆發作的情況,就需要重視。2. 關節腫脹和僵硬:某些關節(如膝蓋、手指、腳踝等),可能會有腫脹、僵硬的症狀,在長時間靜止或休息後會特別明顯。3. 運動能力下降:由於關節疼痛和僵硬,孩子可能變得不願意運動,甚至不再參加原本喜歡的體育活動或遊戲。4. 發燒與疲勞 :有些孩子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疲勞,這些症狀有時會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混淆,需進行進一步檢查。藥物治療、伸展運動、心理支持 攜手小小病童對抗病情儘管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王竣平醫師表示,適當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減少關節損傷,讓孩子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如使用抗炎藥、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輕發炎反應、控制疼痛,並防止關節進一步損傷。王醫師也指出,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幫助孩子透過伸展運動,保持關節的靈活性,並強化肌肉、減少僵硬和疼痛。此外,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對增強免疫系統有所幫助,因此家長要確保孩子攝取足夠的營養,尤其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還有,面對長期的疼痛和治療,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沮喪,心理輔導和家人的支持能幫助孩子應對病情帶來的心理壓力,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心態。
生物老化非恆定 研究曝44歲、60歲會「斷崖式衰老」
我們都知道人的老化是從25歲左右開始,剛開始不會有太明顯的問題出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一天不如一天,這種感覺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內在來說,肌力不如從前、視力不如從前、恢復力不如從前、酒量不如從前、皮膚不如從前;從外在來說,身材不如從前,出現下垂臃腫感,臉部膠原蛋白流失,出現各種紋路、蘋果肌下垂,以及臉部不再有幼態感等的老化問題。本篇我們就來談談老化這個問題…生物老化絕非恆定老化主觀性的感受都是發生在30,40,50和60歲,一般來說,我們可能下意識的認為老化程度是固定的,也就是隨著時間規律地變化,但實際上,生物體的衰老卻不是恒定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20歲的時候,幹細胞的數量是10億,到了50歲,就變成只有3億,從比例上來說我們會以為每年大約少了2,300萬的幹細胞,但實際上每個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除了幹細胞的變化,體內的狀況也有不同的改變。研究發現44歲和60歲會「斷崖式衰老」一篇描述這些發現的論文是由斯坦福醫學團隊發表在今年8月14日的《自然衰老》雜誌上,發現我們體內許多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在40多歲和60多歲時急劇增加或減少。研究人員評估了25∼75歲人群體內的數千種不同分子,以及他們的微生物群,生活在我們體內和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和真菌,並發現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的豐度不會以漸進、按時間順序的方式發生變化。相反,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兩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平均年齡在44歲和60歲左右。這項研究的作者沈曉濤博士和邁克爾.斯奈德博士說:「人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的;有一些變化真的很劇烈。事實證明,40多歲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60歲初期也是如此。無論你觀察哪一類分子,情況都是如此。這些巨大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分子數量在兩個時間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與免疫功能相關的分子數量在60歲出頭的人群中發生了變化。」數量的突然變化研究中觀察到,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患病風險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例如老年癡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在年老時急劇上升,而60歲以下人群的風險則逐漸增加。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追蹤的108人的資料,以更好地瞭解衰老的生物學原理。受試者們的追蹤期中位數為1.7年,最長為6.8年,並對樣本進行了多組學分析。年齡從25∼75歲不等(中位數為55.7歲)。參與者的體重指數(BMI)範圍為19.1kgm2至40.8kgm2(中位數為28.2kgm2)。參與者中,51.9%為女性(圖1a和擴展資料圖1a-d)。在每次隨訪,研究團隊都會收集血液、糞便、皮膚拭子、口腔拭子和鼻拭子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在人類衰老過程中都會發生非線性變化,包括四種不同的「衰老類型」,表明不同人的腎臟、肝臟、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衰老的速度不同。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幾年內每隔幾個月捐獻血液和其他的生物樣本,追蹤了包括RNA、蛋白質和代謝物,以及參與者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135,000種不同分子和微生物的與年齡相關的變化,總共有近2,500億個不同的資料點。研究人員發現,數以千計的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發生了變化,要麼增加、要麼減少。研究的所有分子中,約有81%的數量表現出非線性波動,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年齡段的變化比其他時候更大。當研究尋找數量變化最大的分子簇時,他們發現這些轉變在兩個時間段發生得最多是「當人們40多歲和60歲出頭時」。衰老發生非線性變化因為眾所周知,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風險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現象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都會增加,40多歲女性身上發生的大量變化,讓科學家們有些吃驚。起初,研究人員認為,更年期或絕經期是研究中女性身上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從而導致整個群體出現偏差。但當研究人員按性別對研究物件進行分組時,他們發現這種變化也發生在40多歲的男性身上。這表明,雖然更年期或絕經期可能導致40多歲女性出現這些變化,但可能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男性和女性的這些變化。生活方式和身體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健康和疾病風險在40多歲的人群中,與酒精、咖啡因和脂質代謝、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相關的分子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60多歲的人群中,變化與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代謝、免疫調節、腎功能、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有關。其中一些變化可能與這些年齡段的生活方式或行為因素有關,而不是由生物因素驅動。例如,酒精代謝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40多歲人群飲酒量增加所致,而40多歲通常是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時期。雖然本實驗的年齡偏大,但並不妨礙我們重新認知衰老並不是線形的狀態,對於我們從事大健康的醫生來說,我們要知道身體並不是在斷崖式衰老才會有問題,更不代表其他的時間我們是健康的,很多時候,功能性的障礙並不會有明顯數位上的異常,「防微杜漸、治欲病之病」才是我們大健康產業需要關注的,興大家共勉之。(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她「吃了」雙胞胎妹妹!女模皮膚2截色確認為「嵌合體」 竟有2組DNA
美國一名女模「吃了」雙胞胎妹妹!這名叫做泰勒(Taylor Muhl)的女模,自小身上就有兩種膚色,不過她並未感到任何不適,最近經檢查後竟發現,是她在母體內「吸收」了雙胞胎姊妹,是醫學上罕見的「嵌合體」(Chimera),因此擁有兩組血型和DNA。美國一名女模「吃了」雙胞胎妹妹!她在母體內「吸收」了雙胞胎姊妹。(圖/翻攝自 IG)《太陽報》報導,這位來自加州的女模兼歌手,身上擁有兩種膚色,過去以為是普通胎記,直到去做了檢查才發現原來那是她的雙胞胎姊妹,泰勒表示,從6歲開始就一直懷疑自己是否有雙胞胎姊妹,還時常詢問媽媽讓對方感到困惑,直到長大看了一部關於雙胞胎「嵌合體」的紀錄影片,更加深她可能曾是雙胞胎的想法。泰勒解釋,因為「嵌合體」體質,她擁有兩組不同的血型、DNA以及免疫系統,這也導致她每次感冒都會特別嚴重,因為兩組系統會互相攻擊,以及嚴重的偏頭痛和不正常的生理期等問題。據醫生表示,「嵌合體」是相當罕見的案例,這種特殊體質全球只有10案例,然而一般都不會有明顯的特徵,僅會呈現在體內,不過泰勒卻罕見地呈現在外部擁有兩種膚色;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嵌合體」案例也僅有100例。除了左腹膚色有異,泰勒左邊身軀和手腳也較右邊粗大,吃某些食物會導致左半身皮膚過敏,昔日從不露出腰部,如今泰勒坦然接受這稀有體質。
約到愛滋患者!21歲男「賭一把」不吃事後藥 篩檢後哭到崩潰
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愛滋病毒會破壞人體原本的免疫系統,使病患的身體抵抗力降低,當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後,原本不會造成生病的病菌,變得有機會感染患者,甚至嚴重時會導致病患死亡。近期泌尿科醫師陳昭安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21歲男子與網路上認識的男大生發生關係,事後對方聲稱自己患有愛滋病,沒想到男子選擇賭一把,不想掏錢吃事後藥,不料真的中鏢。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泌尿科醫師陳昭安分享該案例,表示一名21歲男子向自己透露,約1個月前透過網路認識一名自稱男大生的網友,兩人相約碰面並發生性行為。事後對方坦承自己是愛滋病毒攜帶者,提醒男子進行檢測。然而男子因覺得花費一萬多元自費服用PEP藥物成本過高,加上認為感染機率低,選擇忽視該建議。一個月後,男子透過匿名篩檢,發現結果呈現陽性,隨後至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感染愛滋病毒。在診間接到消息後,男子情緒崩潰,哭得全身顫抖,不斷質疑,「怎麼會這樣?」陳昭安指出,PEP藥物在高風險性行為後的72小時內服用,可大幅降低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但男子因心存僥倖未採取行動,終究不幸染病。事實上,疾管署也曾呼籲,民眾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除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外,亦可預防淋病、梅毒等其他性傳染病;而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或是另一半為愛滋感染者,進行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亦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透過穩定持續使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可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疾管署也建議,有性行為者應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應每年篩檢,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https://hiva.cdc.gov.tw/selftest/)進行篩檢,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40歲業務員蛀牙不理會 竟誘發蜂窩性組織炎!險沒命
一名40歲百萬超級業務員,每天忙於衝業績,應酬喝酒忙到沒空保健自己的牙齒,今年一場應酬後的意外,不但摔破頭,住院期間還因長期蛀牙未治療,四個月就三度併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度併發肺炎命危,幸好醫療團隊及時啟動整合治療,成功保命還他一口健康牙齒。未養成潔牙習慣 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臺中醫院牙科主任林佳詠說,幫他進行口腔檢查時,發現他長期未保健牙齒,下牙床蛀牙嚴重,另一顆橫長的智齒長不出來也讓他齒齦發炎,加上生病臥床期間未養成潔牙習慣,才會接連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經召開整合會議,醫療團隊結合牙科、胸腔內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家醫科與心臟內科,為他穩定腦傷與治療蛀牙等症狀,還他一口健康牙齒。蛀牙併發症恐致命 定期檢查莫輕忽蛀牙雖然是常見的口腔疾病,但忽略了不只會牙痛,蛀牙的併發症卻可能讓自己陷入心內膜炎、鼻竇炎、腦膜炎,甚至牙齦癌、舌癌的致命危機中!林佳詠主任提醒,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每六個月洗牙、65歲以上長者或三高、洗腎、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等特殊族群三個月塗氟等牙齒健檢服務,以及提供65歲以上高齡長者假牙補助,但很多民眾忙於工作或學業,都忽略了牙齒保健的重要與權益,呼籲民眾把握自己的健康權益,定期牙齒健檢,才不會讓平日就可以檢查跟治療的小蛀牙,變成併發腦膜炎、肺炎的致命威脅。
6旬男大腸癌第4期「拒吃蔬菜」 每天半碗菇…2年後結果超驚人
太神奇了!有一名60多歲的男子確診大腸癌第4期,經治療仍堅持不吃蔬菜,因為每次吃菜都覺得「很像羊」,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下改吃菇類,沒想到過了2年半,癌症沒再復發,原因也曝光了。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分享案例,提到該名男子在健檢時發現罹患大腸癌,已經轉移到淋巴,確診為第3期,於是把腸子切掉並化療,但半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肝臟,馬上進入第4期,可以利用電燒治療,並非沒救了。江守山提醒,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可以抗癌,建議要多吃蔬菜,但男子立刻拒絕,「我不知道還能活多久,我就喜歡吃肉」,更嫌棄蔬菜像草一樣,每次吃都覺得自己像是一頭羊,言論偏激且態度堅定,他只好改提議多吃菇類,因為根據日本調查,所有職業類別中,「菇農」最不容易得癌症。男子的癌症沒有再復發。(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YouTube)男子聽從建議,每天吃了半碗煮熟的菇類,到現在2年半, 第4期癌症都沒有再復發。為何菇類有這麼神奇的功效?江守山解釋,當中的多醣體可以提升免疫力,對於腫瘤、抗癌很有幫助,也可以提供發酵來源,改變腸道內菌叢,並且抗發炎,甚至改善血脂和血糖,健康功能相當多。江守山進一步指出,後續研究更發現,不同菇類具有不同抵抗癌症的機轉,金針菇提供的精胺酸可抑制腫瘤生長;鴻喜菇含有硒可抑制癌症生長;杏鮑菇的多醣體也是非常出名可以抵抗癌症的成分;香菇中的麥角固醇、香菇多醣,可抑制癌細胞、刺激免疫系統;秀珍菇的糖蛋白可以殺死腫瘤細胞;白木耳能夠加強B細胞吞噬癌細胞的功能;巴西蘑菇含有β-葡聚醣,能調節免疫系統、預防癌症轉移,很多人體實驗和動物實驗都有證實。
倒頭就睡絕非好事! 中醫師揭背後原因「有大量睡眠債」
現代人壓力大,許多人在床上靜靜躺著闔眼,仍然難以入睡,所以羨幕有人能「倒頭就睡」,但中醫師邵禹豪則表示其實「一秒入睡」絕非好事,若是能夠秒睡,則代表這個人有大量的「睡眠債」。他說常見理由有睡眠時間不足、睡眠呼吸障礙、長期工作壓力巨大、慢性疾病,要提升睡眠品質就要規律睡眠、運動,也可以睡前泡個澡或適當曬太陽,且臥室要夠黑、稍涼、避開電子產品。邵禹豪於日前在臉書粉專「中醫師邵禹豪.禹你同行」發文指出,詢問睡眠狀況是他看診的必要流程,偶爾會遇到一類朋友,開心的向他報告自己睡得很好,而且是一秒入睡。然而,醫師表示,若是平常休息充足的人,理論上需要10至15分鐘的醞釀,才能夠入睡,若是能夠秒睡,則代表這個人有大量的「睡眠債」。常見理由有以下數種:1睡眠時間不足: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成人每晚至少需7-9小時的睡眠。2睡眠呼吸障礙:常見於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白天時容易鼻塞,夜間時也可以觀察到打鼾的現象。3長期工作壓力巨大:焦躁的心理狀態,無法在下班回家後卸除,若是進一步帶回床上,也會影響睡眠的品質。4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至於如何提升睡眠品質,邵禹豪表示,睡眠影響的層面甚廣,舉凡肥胖、情緒抑鬱、記憶力下降、內分泌疾病、免疫系統失調,都與睡眠不足、失眠有關。對此,睡眠科學家沃克(Matthew Walker)歸納出了幾個重要守則:1規律睡眠,最重要、最重要的守則。2規律運動,盡量每日至少30分鐘。3睡前泡個澡,體溫降低後可以增加睡意。4適當曬太陽。5臥室要夠黑、稍涼、避開電子產品。6遠離咖啡因、尼古丁。7避免睡前飲酒。8避免睡前吃大餐。9避免干擾睡眠的藥物。10避免下午3點以後睡午覺。11避免事情排得太滿。
周五迎小雪…注意「鬼怪之事」 命理師揭化災方法
本周五將迎來24節氣中的「小雪」,因為天氣寒冷,活動力較弱,心情可能會變得憂鬱。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提醒,這個時節容易夢見或遇見幽暗神靈鬼怪之事,且小人萌生,易產生不平衡的負面情緒,也易與人唇槍舌戰或遭受言語攻擊。邱彥龍老師提醒,小雪期間16天,受星象影響,九頭蛇梅杜莎凶能量發威,凡是進出口外貿、國與國間的合約容易受到限制,合作關係備受恐嚇、威脅而變質。個人方面要小心合夥人、客戶、夫妻間突然出意外或發生措手不及的變動而產生變化,尤其資金斷頭、金錢與情感間的不平衡,產生恐慌、害怕的情緒,也容易遇到言語霸凌、不道德的侮辱及令人厭惡和卑鄙的事情發生,戀愛挫折等,嚴重恐會想不開或發生情殺,建議找信任的人說話或暫時離開那樣的環境。邱彥龍老師建議,可以多拜土地公、地基主、包公、虎爺等,並多穿紅色、葡萄柚色、黃色、米白色的服飾,擺設「長方形、四方形」的幸運物、配戴「方形」的圖騰或玉石、硃砂、珍珠、黃寶石、和闐玉、翡翠等,可增加人緣、財運、貴人運、桃花運跟事業運、化煞化災,好運倍增。邱彥龍老師提醒,小雪期間要注意各種「鬼怪之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另外,受木星、金星、火星、海王星旺運影響,淡海漁業、餐飲業、化學業、油業、酒業、宗教玄學靈性產業、律師法官司法業、銀行、金融保險、證券業、內外科醫生、醫美、藥業、黃金、印刷業、還有進出口貿易、婚喪喜慶業、活動行銷策畫、新聞傳播業等也都是走好運的行業。邱彥龍老師指出,工作方面容易出現2種極端,一種是小人惡意中傷與攻擊,讓人感到被困住,或因被陷害、事前溝通不良、隱瞞而導致一連串的問題發生,瞬間減少很多朋友和粉絲,但另外一半的人,則會覺得朋友與粉絲突然增加,創作靈感倍增、藝術天分也能充分發揮,有開悟覺醒的喜悅。由於11月27日至12月16日遇水星逆行,容易遇到說話不算話、毀約或說說而已的情況,雖然影響不大,但這種情況會反覆發生,尤其在情感、財富、合約上面,要特別當心。健康方面,要注意心血管、血壓問題、中風、牙痛、肝病、感冒、新冠病毒、腸胃消化問題、性病、內生殖器出問題、肥胖、糖尿病、自律神經失調、呼吸系統疾病、恐慌、抑鬱、幻聽幻覺,還有腫瘤、抽筋、水腫、免疫系統錯亂、內分泌失調、頭痛、眼疾、脾臟、腎臟問題、過敏、甲狀腺、淋巴腺疾病、中毒、昏睡、全身僵硬、意外受傷等。邱彥龍強調,小雪期間在言語、文字、宣傳、行銷、物流、運輸方面容易受到束縛或限制,但這只是暫時被綁住的感覺,並非無法改變,先回到自身修練,冷靜面對,未來將會有一番作為。◎民俗說法,僅供參考。
妳常覺得很累睡不飽? 醫警告「慢性疲勞」恐增罹癌風險
你是否常常覺得很累睡不飽,小心這可能是「慢性疲勞」!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中指出,慢性疲勞不僅會讓人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還可能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則提醒,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感染引起,嚴重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盡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對此,洪永祥也提到抗發炎食材的攝取,可以緩解身上的慢性發炎。日前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一位30歲的女醫師案例。這名女醫師在生下第2個孩子後,面臨育兒與內科專科醫師考試的雙重壓力,經常感冒且疲勞不堪。儘管各項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她仍感到持續性的疲憊與不適,甚至出現微微發燒、口乾舌燥、淋巴腺腫大和全身痠痛等症狀。洪永祥診斷,這名女醫師的症狀屬於慢性發炎,已接近慢性疲勞症候群。為了緩解疲勞症狀,洪永祥建議她從改善生活習慣著手,透過4個方法增強抗壓能力:1.提早入睡。2.運動。3.多吃芥藍、甘藍、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4.常靜坐冥想或泡熱水澡。而這名女醫師遵循建議照做,大約1個月後,她的疲勞感大幅改善,感冒頻率也減少。洪永祥強調,十字花科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與膳食纖維,有助於維護腸道健康,增加身體抗發炎能力,對改善慢性疲勞特別有效。針對慢性疲勞的誘發因子,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在臉書發文解釋,慢性疲勞可能由EB病毒引起,此種病毒主要藉由口沫唾液或生殖分泌物感染,而該病毒與鼻咽癌及部分淋巴癌密切相關。劉博仁強調,若長期忽視,免疫力會進一步削弱,增加感染、老化與罹癌風險,建議容易感到慢性疲勞的人應儘早找出根本原因並改善生活方式,以防健康問題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