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失調
」 中醫草蜢美國開唱3缺1!蔡一傑傳「嚴重免疫失調」無法登台
香港天團草蜢由蘇志威、蔡一智和蔡一傑組成,去年才來台開演唱會,出道39年仍活躍在演藝圈內。草蜢近期忙著演唱會巡迴,9月22、23日在美國舊金山演出時,蔡一傑傳出因免疫系統出問題,病況頗嚴重,才會取消登台。據《鏡週刊》報導,草蜢每回公開露面幾乎都是3人到齊,9月底在舊金山辦演唱會時,卻出現3缺1的情況,當時草蜢在官方社群上聲明:「蔡一傑經醫生專業判斷,認為暫不適宜作任何公開表演或出席任何人多的公眾場合,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其經紀人公司、主辦方美國三藩市宣布,蔡一傑將未能為今次一連2場演唱會站台演出。」57歲的蔡一傑傳出因嚴重免疫系統失調,所以取消登台演出,草蜢所屬寰亞經紀發言人Mavis,他表示工作人員也不太清楚蔡一傑究竟是什麼病,只透過蔡一智說明弟弟目前沒有太大問題:「大家不要擔心,他(蔡一傑)會好好休息的。」蔡一傑缺席美國舊金山演唱會演出。(圖/蔡一傑IG)據查,免疫系統失調容易引起各種過敏症,例如呼吸系統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或是經常感冒、病毒性肝炎及帶狀皰疹等。事實上,蔡一傑曾在2021年底,因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引發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起初他發現頸部及肩膀出現像是「肌肉疼痛」的感覺,之後又發生偏頭痛,連髮尾附近也長了水泡,紅疹已由肩頸伸延到胸口與手臂,直到就醫後得知是帶狀皰疹,幸好服用藥物後一週就痊癒。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巴黎奧運/美國體操隊的秘密武器 有證「狗醫師」維護選手心理健康
2024年巴黎奧運,由美國傳奇女子體操天后拜爾斯(Simone Biles)領軍的女子體操隊5人狂攬包含女子團體金牌在內的8面獎牌。雖然事後一面銅牌遭大會官方追回,但仍然是相當優異的成績。外媒指出,這項優異成績背後的幕後功臣,是一隻名叫「燈塔」(Beacon)的黃金獵犬。2021年東京奧運,拜爾斯因為不堪嚴重的心理創傷而中途退賽。錯失獎牌雖然叫人扼腕,但也引起外界對運動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綜合外媒報道,4歲的「燈塔」是美國體操協會(USAG)首隻通過「動物輔助治療師」(Pet Partners)認證的治療犬。擁有治療犬證照的牠,現正被美國體操隊聘用,工作是負責療癒體操運動員和相關人員。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燈塔的主人莫爾納(Tracey Callahan Molnar)曾經擔任體操運動員及教練,與USAG合作長達40年,與韻律體操項目副主席卡洛琳亨特(Caroline Hunt)亦是多年老友。亨特指出,在訓練過程中,不少運動員表示希望得到更多心理健康及營養上的支援,而「寵物療法」能有效撫慰參賽運動的緊繃心情,逐漸成為運動員訓練的一環。根據華盛頓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撫摸動物10分鐘,就能有效降低選手們皮質醇(cortisol)指數,幫助他們選離焦慮、憂鬱、記憶力衰退、癒合能力受損、肌肉組織退化、血糖代謝失衡、免疫失調、慢性疲勞等一系列的嚴重問題。莫爾納表示,燈塔是一隻天賦異稟的狗狗,牠能夠敏銳的感知人類的心理壓力,並且知道如何舒緩它們。牠會在運動員踏上軟墊之前主動找上被壓力所困擾的選手,透過嬉戲緩解他們的心理焦慮。此前,在美國奧運體操代表團選拔期間,莫爾納就帶著燈塔現身比賽會場,一一協助選手們調整心理壓力。工作中的燈塔會戴著「工作者」,在會場中四處提供「歡迎摸我」服務,讓不少運動員與燈塔相處時都笑逐顏開。由於奧運後勤安排,燈塔這次並未跟隨美國體操隊一同前往巴黎參賽,但莫爾納仍帶著牠透過電視一起為體操運動員們加油打氣,據稱還有選手主動透過視訊找上燈塔,要隔著螢幕向牠支持與鼓勵。
席琳狄翁對抗罕病「僵硬人症候群」 自拍紀錄片痛苦抽搐片段曝光
55歲西洋傳奇歌后席琳狄翁(Céline Dion),2022年宣布罹患罕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後,便消失在螢光幕前。近日她罕見出席全國廣播公司(NBC)黃金時段播出的特別節目中,談論疾病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更將自己對抗疾病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完整呈現發病時痙攣的痛苦情況,讓諸多粉絲看了相當不捨。這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I Am: Celine Dion)的紀錄片,於6月25日正式在網上公開,片中記錄下席琳狄翁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可以見到席琳狄翁因為痛楚不斷啜泣,同時臉部肌肉也難以控制,不時露出猙獰表情,手指也因為肌肉緊縮而蜷曲,直到醫護人員朝她鼻子內注射藥物,症狀才稍微得以舒緩。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的紀錄片中,記錄下她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圖/翻攝FB/I Am: Céline Dion)席琳狄翁表示,每次發生類似事情時,自己都會為此感到相當尷尬。即便如此,席琳狄翁依舊表示自己不會放棄對抗病痛的希望。如果未來不能跑步,那麼就用走的向前,就算最後只能用爬的,自己也會不斷往前爬,絕對不會輕言放棄。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此疾病多在成年後發病,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不足,造成肌肉僵硬,倘若肢體開始出現僵硬徵兆,活動會因此受到限制,不過由於此疾病有嚴重的肌肉僵硬現象,很容易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席琳狄翁2022年12月在個人IG宣布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後,就此消失在公眾目光前,還為此取消了原定2023年至2024的全球巡迴演唱會場次。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於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多在成年後發病,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的抗體,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對於僵硬人症候群的治療,楊智超表示,有些藥物可以改善患者軀幹及肢體僵硬的情形,但基於其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
濕疹飲食禁忌多,誤食更癢更難受? 中醫師利濕止癢處方大公開
天氣溫差大,容易誘發免疫失調,濕疹跟著大爆發。邱先生是一位54歲男性,平日裡常覺背部搔癢難耐,若是不小心吃到蝦子、螃蟹等海鮮更是癢得受不了。皮膚起紅疹,搔癢難耐令人痛苦,尤其需要注意很多飲食禁忌。海鮮尤其是貝類在中醫被認為是容易引發發炎反應的發物,所以若本身體質有過敏的人較不適合碰到海鮮。平時可以喝綠豆薏苡仁湯清熱解毒,祛溼止癢,緩解濕疹症狀。濕疹反覆發作因素多 脾無法代謝食物成濕邪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認為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病,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於背部、腿部、腋窩、肘窩、膝後關節處、頸部等都是好發部位。濕疹又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濕疹。急性期時,皮膚搔癢較厲害,出現丘疹、膿液,皮膚常因搔抓而破皮流膿;亞急性期則症狀較為減輕,但依然還是會起疹;而慢性期則是濕疹反覆發作後,皮膚增厚、乾燥、苔癬化,但依然有搔癢感。濕疹的發生受到季節、環境、飲食、及個人體質有關,其中飲食習慣是個人較可以控制的因素。賴睿昕中醫師解釋,以中醫觀點來說,脾主運化,我們吃進來的食物和水都需要經過脾的運化功能將食物代謝為精微物質,才能讓人體吸收。而有些人的體質無法代謝吃進去的食物,就會在身體內變成代謝廢物累積,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濕氣。若是脾無法代謝吃進去的食物,就會產生濕邪,進而引起濕疹。而濕邪主要好發於以下幾種體質:濕熱型:好發於急性期濕疹,主要發於夏季,皮膚會出現丘疹、皰疹,以及搔抓後流膿、糜爛,常伴隨心煩、口渴、夜晚較睡不著,搔癢較劇烈。治療:以清熱祛溼為主,如三仁湯。脾虛型:多發生於亞急性濕疹,通常由於急性期濕疹反覆發作遷延,症狀為起紅疹、水皰,但症狀較為減輕,常伴有腹瀉、食欲差、腹脹,通常搔癢比急性期較為緩解。治療:以健脾去濕止癢為主,如茵陳五苓散。血需風燥型:多見於濕疹慢性期,因久病耗傷陰血,形成血虛體質,症狀為皮膚肥厚、乾燥、脫屑、出現苔癬樣,但仍有搔癢感,多見於老人。治療:以祛風癢血為主,如當歸飲子。濕疹有哪些飲食禁忌呢?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貝殼類海鮮、香菇、鵝、鴨、雞等飛禽類容易引發發炎反應的食物,例如堅果、啤酒、炸物、烤物、辣物寒涼性的水果會造成脾的運化功能下降,例如火龍果、奇異果、西瓜容易造成發炎反應的飲品,例如含糖類飲料、咖啡、啤酒,盡量多喝白開水綠豆薏苡仁湯緩解搔癢綠豆薏苡仁蓮子湯材料:薏苡仁500克、綠豆50克、蓮子20g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加入1000CC水中煮沸後即可食用功效:薏苡仁清熱祛溼可緩解皮膚症狀;綠豆清熱解毒可緩解搔癢症狀;蓮子健脾祛濕緩解搔癢不適症狀
清冠一號治傷寒超萬用 中醫師公會:類流感、黴漿菌都有用
過去新冠肺炎肆虐時,中醫研究出「清冠一號」治療,讓不少民眾受惠,如今流感再起還有黴漿菌出現,中醫師公會就表示,根據多項細胞與動物試驗結果,「清冠一號」對於流感、腸病毒抑制效果都不錯,另外如今的黴漿菌雖然沒有實驗佐證,但對免疫失調仍有效用。中醫師公會今(30)日召開「清冠一號對類流感疾病的應用」記者會,認為清冠一號的應用,不僅對新冠肺炎有用,對類流感疾病也相當有成效,在細胞、動物和基因體學相關研究中顯示,通過多靶點的方式有效地調控免疫訊息傳遞,調節相關細胞激素和免疫活化分子的表達。從藥理研究和臨床治療的觀察結果得知,清冠一號可藉由免疫調控作用來改善細菌、病毒等多種病原體誘發免疫失調相關疾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博士魏紋祈就表示,清冠一號兼具對抗疾病病因與照護體質的典型中醫複方,相較於西藥類的抗病毒藥物針對單一病毒,清冠一號「多靶點」的治療模式,凸顯中醫的臨床優勢。不只對傷寒、流感、新冠等疾病有所幫助,近期流行的黴漿菌,魏紋祈也表示,雖然沒有直接實證證實效用,但從免疫調控機制去推斷,清冠一號對黴漿菌導致的免疫失調,也被認為可以達到調整功效。
35歲男子自稱鬼門關走一回 外泌體助緩解症狀
35歲的林姓男病患,去年因為covid-19感染導致免疫力嚴重失調,黃疸指數高達10以上(正常值是1),加上本身有先天罕病Kloppel Treone症,毛細血管畸形,以及長期洗腎,不斷出現喘、嚴重貧血、黃疸等症狀,身體非常虛弱。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鍾智淵,經過醫病溝通,決定以外泌體治療,細胞治療修復大約2個月。林姓病患說,自己當初幾乎面臨生死交關,現在已經不再出現喘等不適症狀,黃疸指數也完全恢復正常。鍾智淵主任表示,外泌體泛指細胞分泌細胞以外的小囊泡,過去被認為是代謝廢棄物,在2013年,美國與德國學者,針對外泌體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發現外泌體有生長因子以及細胞營養素,讓外泌體垃圾變黃金。外泌體來自自體以及異體,自體大部分為脂肪幹細胞或骨髓細胞培養,異體主要來自新生兒臍帶細胞去培養間質細胞,培養過程中產生分泌出來的小囊泡就是外泌體,因為沒有細胞核,一般認為安全性相對高。鍾智淵主任指出,外泌體適合三種類型的人,首先是免疫失調的人,像是皮膚過敏、腦霧、肺損傷、心肌炎等症狀的人,以及退化性疾病的病患,例如中風、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症等,以及第三種類型皮膚或是禿頭的患者。鍾智淵主任強調,禿頭除了本身疾病,頭皮產生免疫調節失調或營養素不夠,外泌體可促成細胞修復以及免疫調節。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胃炎大不同! 反覆腹瀉還會提高腸癌機率
動不動就想跑廁所、經常腹瀉,甚至一進辦公室、學校,都還沒坐到椅子就先坐到馬桶上,這些症狀聽起來很像腸躁症,但事實上極有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林敬斌表示,這兩種疾病症狀雷同,但若未鑑別診斷與治療,後果可是大相逕庭,尤其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造成肛門膿瘍、肛門瘻管、腸道狹窄,需要開刀治療,還可能大幅提升罹患腸癌的機率。腸道發炎致關節、皮膚、關節有問題 提高腸癌機率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屬於免疫失調疾病。林敬斌主任表示,在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高於克隆氏症,好發於20多歲年輕人,男性機率高於女性,且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都會增加4.8%病患,有增加的趨勢。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缺陷、不當使用藥物有關,林敬斌主任認為,與飲食西化導致腸道菌相失調也有關。若未及時診治,還會附帶引起全身性反應,除了肛門瘻管、肛門膿瘍、腸道狹窄等腸道症狀之外,皮膚、關節、眼睛也可能出現合併症。特別的是,由於腸道慢性發炎,容易導致黏膜變性,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尤其罹病時間越長、腸道侵犯越多、合併症多者,腸癌風險更高。雖然同屬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仍有不同,林敬斌主任進一步解釋,潰瘍性結腸炎發作侷限於直腸大腸段;克隆氏症則是全腸道(大、小腸)都會侵犯,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較高,需要腸道整形手術機會高。生物製劑持續緩解症狀 助黏膜癒合降低手術風險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由於需經常跑廁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交友、心情都會受打擊。幸好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藥物越來越多元,從傳統抗發炎藥物到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等,還有較新的生物製劑,且健保多數都有給付,可以幫助病友治療達標,亦即持續緩解症狀,影像與病理學檢查顯示黏膜癒合,手術、住院與復發機率降低,有機會減少或停用類固醇,病友也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其中,針對較嚴重、預後差的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採取倒金字塔方式,一開始就先以生物製劑治療。目前臨床可用的生物製劑種類多,包含半個月、一個月、三個月一針等不同施打頻率;皮下注射與靜脈注射等不同施打方式;也有針對不同發炎細胞激素作用的不同機轉藥物,醫師會根據病患病況、生活習慣職業與療效而調整藥物。然而囿於健保資源,林敬斌主任坦言,目前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使用傳統藥物的療效反應不佳,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或對傳統藥物無法耐受時,才能使用生物製劑。健保停藥期間復發率高 醫籲延長生物製劑給付時間健保針對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給付生物製劑,實屬一大德政,然而對比其他乾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使用年限為2年,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處在劣勢。林敬斌主任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使用生物製劑僅給付1年,時間到,無論症狀輕重都必須停藥,很多病患反而在這段停藥時間復發,甚至不得不加重使用類固醇,影響病況長期的穩控性,呼籲政府能再多給病友一些關懷與幫助。民眾若有反覆性腹瀉、有便意卻便秘等異常排便狀況,林敬斌主任建議應就醫檢查,只要進行鈣衛蛋白檢查、膠囊內視鏡進行全腸道的影像學檢查,便可找出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一旦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不用怕,隨著醫藥進步,目前有很多藥物可幫助降低發炎、穩控疾病,實現腸道黏膜的目標。
女童腹部、背部莫名瘀青 原來是缺少了「這個」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兒童平時玩耍碰撞難免產生瘀青,但如果瘀青經常出現就要注意了!一名母親近一個月發現6歲女兒身上的瘀青變多,連腹部、胸部這些較不會碰撞的部位都有瘀青,身上的瘀青不僅招來同學異樣的眼光,也讓女童心理產生壓力。經檢查後發現確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所幸目前透過藥物積極治療,讓女童可以正常生活、安心玩耍,維持童年的生活品質。莫名瘀青或紅斑,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王建得主任表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Immune thrombocytopenia),主要原因之一是免疫失調導致免疫系統去攻擊自己的血小板,而造成血小板減少的現象,兒童免疫失調的成因多與病毒感染有關。50%的病童在發病後一個月內可自行痊癒,但10至20%病童一年內仍無法矯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即為慢性血小板低下症患者。常見症狀包含身上出現一粒粒的出血點,或是瘀青、紫斑;較嚴重者會流鼻血、牙齦出血,成年女性甚至會月經異常出血。成人若血小板減少應留意,可能為免疫性疾病的前兆或是其他感染性或惡性疾病引發的血小板減少。治療日新月異 助恢復生活品質及自信王建得進一步表示,過去血小板減少症急性期第一線用藥為注射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若治療無效可能考慮以單株抗體、免疫抑制劑或切脾等以控制病情,雖然副作用常會影響生活品質,但許多患者仍礙於病情控制不得不治療。後來隨著血小板增生劑的問世,為這群患者的治療困境帶來其他的選擇,目前台灣有口服與針劑可選擇。血小板增生劑的作用原理是從骨髓製造出更多血小板,提升血小板數值,其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包含疲倦、頭痛、噁心、肌肉疼痛等,不過整體而言患者仍保有不錯的生活品質。前述女童就是一個例子,她在確診後,因時常入院注射免疫球蛋白,而影響學業進度;長期服用類固醇也讓父母相當不捨;在使用血小板增生劑治療後,只要定期用藥、回診追蹤血小板指數,女童也可以跟正常人一樣,開心生活。積極治療、改變生活型態與ITP共處王建得提醒,血小板減少症患者應避免激烈運動、減少碰撞。除了按時用藥外,病況穩定者仍應定期回診;若出現急性症狀,應提前回診治療。也呼籲,若出現不明瘀青、紫斑等相關症狀,應儘速至各大醫療院所血液科就診,才能及早發現,把握治療時機。TW2303315734
關節、肌肉痠痛與更年期有關? 醫揭1因素所致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人心理壓力過大,已經使一些女性提早出現隱性更年期的症狀,特別是過了40歲後月經量突然變少,或是月經往後延甚至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這時常常會伴隨情緒不穩,容易疲勞。但最難忍受的其實是動不動就那裡酸,哪裡痛,關節與肌肉痠痛在全身跑來跑去,去骨傷科或是復健都只能暫時緩解,過一陣子又開始全身痠痛了,中醫師吳宛容提醒,小心這其實與卵巢功能下降有關。隱性更年期症狀是什麼? 壓力導致腰酸背痛、關節腫脹女性朋友卵巢功能下降通常在40歲以後,經過荷爾蒙波動的身體會在許多方面受到影響。吳宛容中醫師指出,因為荷爾蒙激素在女性的骨骼和關節健康發揮重要角色,當荷爾蒙突然低下或是內分泌失調時,女性朋友會經常感覺到手腳上關節疼痛或全身腰背酸脹感明顯等,而壓力、內分泌環境決定各器官機能的控制、協調,平時睡眠不好又會引起免疫失調導致關節炎症狀加重。關節炎本身的紅腫熱痛、不靈活所帶來的困擾,又會加重更年期的心理症狀。相互影響,便形成惡性循環。所以釋放壓力對於關節疼痛非常重要。而水分的攝取與運動絕對要充足,雌激素的變化將會引起水鈉平衡的改變,當卵巢早衰,雌激素的下降就會導致關節內軟骨水分丟失,加快軟骨的退化,引起關節疼痛。吳宛容中醫師提到,在中醫來看就是身體水分的代謝失調,正常情況下,關節軟骨水分高,關節面光滑,摩擦係數非常低;但當關節軟骨裡面的水分丟失,就會造成關節面摩擦係數增大,脫水就會進一步加速關節的磨損,引起骨關節炎或者椎間盤退變,中醫的方劑五苓散,小柴胡湯具有調節人體三焦水道的功能,有助於促進身體水分的調節。肌耐力不足、抽菸飲酒、長期用藥 使關節炎更難受門診或急診經常會碰到一些四五十歲左右的女性,吳宛容中醫師分享,他們來就診的原因是膝關節腫痛、僵硬、活動受限,多伴有全身其他關節的疼痛,如果平時運動量不夠、肌耐力不足、有長期用藥習慣、飲食不良、抽菸喝酒習慣、使用類固醇等族群,將會讓更年期關節炎症狀更加嚴重。中醫在調理方面要著重於內分泌與賀爾蒙的穩定,接著促進患者的氣血循環以換解關節痠脹的困擾。用中醫的整體理論,總體評價全身狀況,再利用中藥的配伍,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再者由於骨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是具有很強相關性的疾病,在兩者間進行治療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補鈣絕對是關鍵,多吃含鈣食物如豆腐、秋葵、芝麻、紫菜、小魚乾等。解決膝蓋長期痠痛 強化大腿肌力三步驟平時如果關節痠脹,吳宛容中醫師建議要少做讓自己不舒服的動作,檢視自己上下樓梯時,膝蓋會不會覺得無力,如果發現有使不上力、痠痛的問題時,盡量減少做會增加關節壓力的動作,比如:爬山、上下樓梯、蹲、跪,以及翹二郎腿等;這類型的動作對於關節與肌肉痠痛無疑是加速發炎的情況,中醫的調理在治療上有助於促進組織的修復,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復原的速度大於發炎破壞的速度,患者的症狀會越來越好。如果膝蓋長期有痠痛的問題,吳宛容中醫師建議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有助分散膝蓋所承載的壓力,緩解關節的不舒服症狀,老少適宜的大腿肌肉強化運動,詳細作法如以下步驟:1.找張椅子坐下。2.將左腳的大腿往前伸直,停留20秒,放下10秒,如此重複約5分鐘。做完後換右腳。3.只要早晚各做五次,很快就能發現自己的大腿肌肉變強壯了。
席琳狄翁罹「僵硬人症候群」 醫揭2常見病徵:容易被誤診
54歲西洋流行音樂天后席琳狄翁(CelineDion),過去以一首《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紅遍全球,日前卻驚傳罹患「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只好忍痛取消明年的巡迴演唱會。由於該疾病相當罕見,且症狀很容易被誤診,因此要特別注意。楊智超醫師在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有關僵硬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其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酉每)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以致於變得僵硬。由於病人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很容易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至於治療方法,有些藥物可以改善僵硬情形,但基於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僵硬人症候群容易被誤診。(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提醒,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僵硬人症候群和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孩童的好發年齡多小於3歲,成人好發的年齡介於30~60歲之間,不過目前患者多為成人,且女性患者約為男性2倍。典型症狀有肢體僵硬和肌肉痙攣,因而常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候群、破傷風、肌肉強直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和焦慮恐懼(慌)症等,因此在診斷時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至今尚未有完全治癒的藥物,但可以讓症狀獲得良好的控制。
國內疑出現首例30多歲男「MIS-A」 醫曝成人解隔後2症狀要小心
近期國內陸續出現確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案例,近日更傳出北部醫院收治疑似首例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病患,為一30多歲男性,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多重器官發炎、高燒、休克、腸胃道併結膜炎症狀;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6日)說明,MIS-A較為罕見,也容易和慢性病急性發作、長新冠混淆,目前該個案被列為重症名單內,還需要加以檢視才能判定是否為MIS-A。感染科醫師則提醒,確診民眾進入恢復期,如果突然發燒、開始喘,就要小心。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日(15日)懷疑,日前有一名40多歲男性確診後死亡個案,可能就是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引起外界擔憂;近日新光醫院收治一名30多歲病人,在6月確診新冠肺炎後,則出現多重器官發炎,入院時還有高燒、休克、腸胃道和結膜炎症狀,疑似MIS-A,不過沒有皮疹類皮膚症狀,因此目前還無法判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翻攝自衛福部直播)對此,羅一鈞於記者會說明,MIS-A相比MIS-C較為罕見,而且常和成人本身慢性病發、長新冠搞混,加上致病方式詳細通報確診等都有困難,因此指揮中心會就媒體報導進行求證,再加以解釋。羅一鈞也補充指出,去年美國團隊分析221位確診個案後發現,MIS-A個案年齡介於19致34歲,平均為21歲,平均發病時間多在確診後28天,也就是3週後較有機會出現症狀,常見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下、喘。而根據《蘋果新聞》報導,台中榮總內科部副主任陳怡行則指出,MIS-A相較兒童MIS-C,出現心肌炎、新功能障礙機率多出1倍,血栓更比兒童比率多5倍,不過相對成人出現皮膚、黏膜症狀病例較少,因此診斷較為困難。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則表示,目前醫界還無法掌握MIS-A致病原因,不過一般認為是免疫失調的結果,她也推測是因為患者體質較為特殊,像是免疫基因多型性等。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則說明,該院日前收治一30多歲男病患,疑似有MIS-A症狀,入院時出現高燒、休克、腸胃道和結膜炎症狀,不過因為沒有皮膚症狀,因此診斷困難;總體而言,他提醒成人如果確診後,解隔進入恢復期,卻突然發燒、開始喘起來,就必須注意MIS-A可能性。
「泛視神經脊髓炎關懷日」松菸公益活動 愛心一日捐希望基金
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不停打嗝、急性嘔吐?要小心是否得了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主要好發在30-40歲青壯中年的女性族群,發病會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可能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長期致力關懷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的台灣中外製藥,透過5 月 28 日(六)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動見睛彩 擁抱希望」愛心一日捐公益市集,讓大家透過闖關活動實際體驗「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罹病病徵,也幫助民眾認識疾病,共同關懷病友。台灣中外製藥董事長陳榮華表示,台灣中外製藥一直以來以病人為中心,因為了解「泛視神經脊髓炎」罹病時所經歷的痛苦,因此特別舉辦今日的活動回饋社會,希望有更多人能及早認識這個疾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暨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醫師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現在雖然已經有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用藥,唯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對於病患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呼籲民眾若有不明原因視力衰退、急發性嘔吐、莫名打嗝不停的疾病表徵,一定要立刻就醫,正確治療。人氣網紅Momo(小浮誇)也一同出席「動見睛彩 擁抱希望」活動,分享自身的罹病過程經驗,外表光鮮亮麗的她,在大學畢業那一年,不明原因突然嘔吐,接著左眼視神經發炎造成幾乎失明,在多次就診後,才確認是罹患了「泛視神經脊髓炎」,經過了多年來與疾病抗爭,從低落無助到絕望,因為有家人的愛與積極治療,才重拾對生命的熱情與燦爛的笑容。她也希望民眾們可以多認識這個疾病,透過正確的治療,也能展開樂觀生活。而Momo也提到,「泛視神經脊髓炎」是罕見疾病,由於目前還沒有健保給付的藥物,只能自費負擔高額的醫藥費,期盼未來政府能重視罕見病友的權利,盡早納入健保給付,減輕病友們的負擔。「動見睛彩 擁抱希望」關懷活動,邀請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與知名的邊緣人市集合作協辦,一連串溫馨有趣的體驗,當天不僅有好玩又豐富的文創市集,還有天籟美聲的露天音樂會,透過聲林之王的情歌王子Keril韋喆,文青歌手陳以謙、Abby 謝家蓁等人演唱,吸引大批人潮到現場發揮愛心,透過現場一連串的闖關活動,讓民眾更瞭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罹病病徵,也希望能讓病友及早認識疾病,找到正確治療方式,此外,主辦單位台灣中外製藥於活動圓滿落幕後,將捐出15萬元,全數捐贈給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作為希望基金,盼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盡一份心力。
32歲女3年沒懷孕!就醫查出「卵巢早衰」 醫曝驚人原因:被免疫細胞攻擊
32歲的A小姐本身是長期服用西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結婚三年都沒有受孕,至西醫婦產科檢查,卵巢功能竟然明顯退化,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值已經在1以下(小於1),代表「卵巢濾泡存量」偏低,懷孕機率大幅下降,由於月經長期不規則,加上常有臉部潮紅與皮膚乾燥的情況,從沒想過這麼早的年紀卵巢就開始早衰,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看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A小姐的卵巢早衰不是屬於典型的腎虛型老化導致的卵巢衰退,反而是免疫失調導致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卵巢,造成卵巢機能衰退,而且紅斑性狼瘡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等免疫系統的疾病不可隨便亂用溫補藥,應該以調節免疫的思維去治療,經過一年中藥與針灸的長期抗戰,今年已經34歲的A小姐在疫情嚴峻時候成功安穩生下小寶寶,紅斑性狼瘡症狀在中藥與西藥相互搭配的治療下,也有顯著好轉。周宗翰解釋,卵巢早衰一般是提早老化的徵兆,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案例是跟免疫調節失調有關係,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卵巢造成卵巢功能暫時衰退,這時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也會跟著偏低,可能伴隨出現月經延後,不孕、性慾下降、潮熱多汗、陰道乾澀、失眠煩躁等假性更年期症狀。傳統中醫治療以補腎為主,但是面對免疫失調導致的卵巢早衰,胡亂溫補反而會讓免疫失調症狀更加惡化,也可能加重本身潛在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的惡化,如關節腫痛越來越嚴重,皮膚癢疹越來越惡化,通常這類型的病友補藥酒是碰不得的。周宗翰表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卵巢早衰的患者要自然受孕有一定的難度,先決條件是月經週期一定要規律,免疫疾病的症狀一定要控制好,所以長期規律服用的西藥也不能隨便貿然停用,中醫利用針灸與中藥把身體的平衡抓回,讓身體回到它該有的平衡,免疫反應太過與不及都不好,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接著伴隨而來的是細胞激素風暴,造成身體發炎,卵巢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受到明顯影響,所以風邪外感常用的桂枝、荊芥、紫蘇葉,或是調理腸胃的木香、白朮、茯苓等中藥,對於治療卵巢早衰至不孕也有正面幫助,而頭皮針與耳針刺激,刺激耳廓影響迷走神經,傳訊至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免疫調節,可以讓不聽話的免疫系統變溫馴。周宗翰說明,要調節免疫改善卵巢早衰的不孕,良好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是很重要的身體修復時間,身體所有細胞的亞健康或微發炎狀況,都是在睡眠時修復,再來就是情緒要穩定,日常生活應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抒發壓力,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會傷害臟腑,例如怒會傷肝;肝是掌管自律神經的總司令,情緒影響肝,肝影響荷爾蒙,荷爾蒙又會影響子宮卵巢的作用,進而影響女性健康。飲食方面,少吃加工食品絕對有必要,因為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為了改變口感、外觀色澤、香味及延長保存期限,往往含有防腐劑、色素、人工香料等添加物,火鍋料、醃製類絞肉食品,泡麵、罐頭等,都屬於容易刺激免疫系統的地雷食物,應避免食用。
無症狀猝死2/走7步直接倒地!新冠肺炎引發動脈栓塞死亡風險增50%
本土確診數雖然下降,但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卻一路從2%、3%逐漸上升,截至6/28為止,死亡率已經升至4.6%,比起全球平均值2%多出一倍,新冠疫情的陰影仍然壟罩著台灣。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死亡患者中有將近1成是到院前死亡,許多確診者在家突然暴斃,從發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令人心驚。其實國外早有前例,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台灣此刻彷彿重演悲劇。醫師指出,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差,就算染疫也幾乎沒有症狀,卻可能瞬間倒地身亡,是新冠肺炎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除了隱形缺氧之外,肺栓塞也是慢性病患預防猝死的重點之一。德國曾針對12名新冠猝死病患進行解剖,發現其中4人是因為肺栓塞而死,機率為1/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台灣確實也有這樣的死亡案例。莊子儀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會造成全身的發炎反應,導致免疫失調,進而導致血管栓塞,尤其是肺動脈栓塞(簡稱肺栓塞),會更加重患者缺氧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醫師李建璋指出,確診者若發生肺栓塞(右圖紅圈處)會使得病情急轉直下,猝死機率高達5成。(圖/報系資料庫、豐原醫院提供)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日前表示,新冠肺炎會引起高凝血狀態,若發生在肺主動脈,就會引起肺栓塞,症狀為胸痛、咳血、咳嗽,病情很可能在幾分鐘內急轉直下,甚至有些人走了7步就直接倒地,猝死風險增加5成。「為預防血管栓塞,國外的做法是針對住院新冠患者都會施打抗凝血劑,一直使用到出院為主。」莊子儀說,由於亞洲人的血栓機率較歐美人低,目前台灣醫界的共識是,若確診個案已經需要使用氧氣時,就應該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以降低後續肺動脈栓塞,甚至腦血管栓塞併發症的機率。儘管有方法預防慢性病患或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轉重症的機率,但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才是終結疫情的最大關鍵。(圖/宋岱融攝)別亂買!伊維菌素是處方用藥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近來一款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引發討論,由於印度、巴西用此藥治療患者獲得不錯的效果,因此讓很多人寄予厚望。不過,由於沒有嚴謹的科學證據顯示伊維菌素有效,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食藥局(FDA)、歐盟等組織都不建議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
傳奇女雞頭4/做老外真辛苦!直播主海外賣淫身心俱疲 免疫失調悔不當初
美豔女雞頭Amy主持的「艾咪林跨國賣淫集團」,日前在台、美司法機關合作下淫窟被搗破,警方調查發現,該集團至少已媒介超過50名網紅、直播主或外貌條件極佳的OL赴美賣淫。即便這些女子的「犯罪地」並非在台灣,檢警仍陸續以「證人」約談其中多人,不少人都說後悔曾赴美撈金、賠掉健康,甚至直言「和阿兜仔(老外)做真的比較辛苦」。警方也查扣了一份賣淫價目表,顯示Amy集團據點為美、加、澳3國為主,且因地制宜,各地的價格都不一樣,以加拿大最差。被約談到案的女子坦承,在加入Amy的賣淫集團後,並非都很順遂,被警方傳喚的5、 6名女子皆表示悔不當初。其中,過去是直播主的Sunny(化名)坦言,曾經最多1天接客10餘人,雖然有過「單日淨賺新台幣20多萬元」的光景,「但做阿兜仔(老外)客人真的比較辛苦。」她回台後因免疫系統失調,一度花了大筆醫藥費,十分後悔為了快速賺錢賠上健康。另一位來自高雄的Vivi(化名)吐露,「在異鄉從事特種行業,得忍受孤獨寂寞,那感覺很恐怖。」也有不少小姐表示,該集團在廣告上標榜的「豪宅宿舍」,因「室友」還有來自大陸、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的女子,出入相當複雜,經常有姐妹賺來的辛苦錢遭偷竊,環境並不好。Amy容貌美艷、身材火辣,讓人很難將她和「老鴇」、「媽媽桑」等字眼聯想一起。(圖/翻攝臉書)
【健康情報】肺纖維化竟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息息相關?!
黃女士6年前因手部皮膚不明發炎潰爛而求助皮膚科,長期下來症狀不僅未獲緩解,甚至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直到一次因持續低燒至診所就醫,醫師驚覺她的肺部呼吸音有異狀,綜合其他症狀考量,建議轉介到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皮肌炎且已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造成肺功能持續下降,起身下床、行走就會感到氣喘吁吁,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收治此名案例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明翰醫師表示,由於肺纖維化疾病不可逆,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應同步進行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一旦發生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教授表示,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及皮肌炎等好發於30~60歲、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的族群,即便在本身疾病獲得良好控制的情況下,仍可能因免疫系統攻擊肺部引發肺纖維化,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其威脅性不容小覷。蔡長祐教授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因源於疾病本身所帶來的諸多不適,而忽略了其他器官也可能因免疫失調遭受攻擊,甚至釀成致命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疾病一旦侵犯至肺部引發間質性肺病,約有近三成患者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影響肺部正常功能,無法順暢進行氧氣交換,導致患者長期咳嗽,活動時會感到喘不過氣,也較容易感到疲累,對健康及生活品質都造成嚴重影響,嚴重甚至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除了肺功能下降外,據日本研究統計,約17%的患者會發生急性惡化,且有高達93% 患者在1.5月內死亡,可見一旦出現肺纖維化併發症後,除了延緩肺功能下降,減少急性惡化發生也是治療的重要指標。蔡長祐教授強調,患者肺部一旦纖維化就會造成無法復原的肺功能損傷,因此應做好預防管理,及早發現積極介入治療,遠離死亡風險。抗肺纖維化藥物核准用於治療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之肺纖維化 定期關注肺功能成治療決勝點有別於自體免疫疾病顯而易見的關節及皮膚症狀,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較難以察覺,通常等到狀況加劇而就醫時,疾病已相當嚴重。陳明翰醫師表示,過往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肺纖維化的患者僅能透過免疫調節藥物與抗發炎藥物減少本身疾病惡化,卻無法有效延緩肺纖維化進展。所幸,今年(2020)抗肺纖維化藥物已獲核准,除了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其纖維化是持續進展的,都可以使用該藥物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成因引發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經臨床試驗證明,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而該試驗亞洲族群次分析結果中更顯示,可降低74%的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 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患者,可透過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肺功能檢測,檢查是否有肺部纖維化的異常呼吸音或肺功能下降情形;除了肺功能檢測外,必要時可搭配影像檢查,透過影像斷層掃描提早對於尚未出現症狀的疾病確診、評估與疾病分級。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須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仍未改善,就應向主治醫師反映,把握治療良機。肺纖維化家族成員「菜瓜布肺」廣為人知 致命疾病因抗纖維化藥物問世有解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全球民眾開始關注「肺纖維化」疾病,然而肺部纖維化並非只發生在新冠肺炎病患,其常見於間質性肺病,目前已知有高達200多種以上的間質性肺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學術委員、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表示,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病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 IPF),俗稱菜瓜布肺,自抗纖維化藥物問世後,患者如同重獲新生,可減緩肺功能下降及預防急性惡化,患者存活率顯著提升50%,現今藥物也全面適用相同病程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對存在高風險的自體免疫患者來說,可望帶來更好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呼籲患者定期檢測、及早治療。
治癌這樣吃2/治療前鎖定5飲食 生酮防彈咖啡絕不可碰!
癌症連續38年蟬聯國人死因榜首,幾乎人人都面臨罹癌危機,癌細胞會引發一連串免疫失調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不僅造成治療困難,未來更增加復發機率,而正確的營養補充則能逆轉,醫師、營養師建議從罹癌到治療後都應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適醣、適脂、EPA脂肪酸的「5好」飲食原則,才能降低癌症復發機率。基隆長庚醫院林奕岑營養師說,大多數癌友確診時,身體已經處於發炎狀態,如果沒有積極補充營養,難以應付後續的治療。(圖/馬景平攝)「最好從治療前就開始遵循這樣的飲食方式,尤其高熱量、高蛋白一開始最重要,每公斤攝取30大卡的熱量、1.2~1.5公克的蛋白質。」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說,如此才有體力,同時能調節免疫系統,進一步抵抗癌細胞。如果治療前就已經營養不良或發炎情況嚴重,就沒有儲備足夠的彈藥去和癌症對抗,再加上治療過程中,受到藥物副作用影響,患者營養狀況會更差,如果身體過於虛弱,就沒辦法進行下一次的治療,就會使病況惡化。許多癌友常常感到疲倦,卻認為生病本來就會如此,而忽略是身體發炎的症狀。(圖/馬景平攝)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說,失控的發炎才導致癌症發生,確診後若持續處於發炎狀態,除了上述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外,還可能導致發燒、失眠、疼痛、肝功能下降等,甚至會因為身體無法良好代謝化療藥物,產生藥物中毒反應。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說,依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建議,每天攝取達2克EPA脂肪酸可幫助降低發炎反應,臨床案例上,也發現的確能改善患者發炎,同時增加肌肉量。林奕岑說,「一般魚油含有EPA與DHA兩種脂肪酸,其中EPA才具有抑制發炎效果,天然食物如鮭魚、鱈魚、鯖魚都含有EPA,但想吃到2公克的量就非常困難,例如鮭魚就要吃到400公克才符合標準。」林奕岑建議治療前先以EPA營養補充品、天然食物「救急」打好底子,治療後再均衡攝取天然食物「維持」。相當流行的防彈咖啡脂肪量相當高,會影響癌友食慾,所以不建議食用。(圖/123RF)「畢竟日常飲食才是最重要的!」林奕岑說,降低發炎指數之後,飲食上就要適當攝取脂肪與醣份,也就是「適脂」與「適醣」。過多的脂肪會抑制食慾,醣份過低則會造成體力不支。林奕岑說,「所以現在流行的生酮、低醣飲食、防彈咖啡,完全不適合癌友,恐怕會增加死亡風險。
婦人手腳佈滿銀白皮屑 歷經7年之癢痛不欲生
60歲的王女士,6~7年來深受乾癬之苦,數度就診皮膚科治療,症狀卻反反覆覆,無法穩定。乾癬分布在手、腳等處皮膚的表面,影響外在美觀,使王女士感到困擾、尷尬、失去自信。加上患處脫落白屑又極度搔癢,經常會忍不住去抓搔,導致破皮、流液。王女士轉而求診中醫,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中藥調理一個月後,患處已經不再搔癢。乾癬俗稱牛皮癬,根據國際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成人患病的比率比孩童高,在台灣,乾癬盛行率約為0.235%。乾癬的病名雖然有一個「癬」字,卻與黴菌感染不同,不具傳染性,普遍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其臨床表徵為病灶發紅、搔癢,常如牛皮般又厚又硬,皮膚表面覆蓋有數層銀白色鱗屑,抓去鱗屑可見點狀出血,因此又被稱作「牛皮癬」、「銀屑病」。楊茲甯醫師問診後發現,王女士個性易緊張、焦慮,睡眠品質不佳,較淺眠且早醒,平時怕熱,又有便秘的情形,兩三天才上一次廁所。望其舌頭發現舌色暗紅帶紫、舌尖紅、舌面滿佈朱點、苔白乾、舌下絡脈粗大,再加上脈象顯示,王女士是血熱而有瘀。因此,處方以黃柏、梔子、苦參、地膚子、白癬皮…等清熱化瘀、止癢生肌為主的藥方。王女士配合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第一周回診後表示症狀從整天搔癢難耐,減至一天發作一次,搔抓時銀屑量減,流液與破皮情況消失;第二周回診搔癢情形又減,沒有每天發作;第三周回診時搔癢發作的頻率下降為一個禮拜1~2次;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患處已經不再搔癢了;此外,睡眠品質上升,排便也變得順暢。楊茲甯醫師表示,乾癬有病程長、病情反覆的特點,臨床上難以根治,病機錯綜複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其與遺傳及免疫系統相關,但確切病因尚未有定論。患者除保持心態樂觀,積極配合治療外,還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過勞、飲食均衡,避免刺激性及容易誘發皮膚過敏的食物,如烤炸辣、海鮮類、堅果類等,適度運動發汗和規律排便,以提高體內廢物代謝,再搭配中醫藥調理,經過醫病雙方的共同努力後,相信可以讓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零食、手搖飲當正餐吃!小資女嘴飄「起司屑」 醫傻眼:口腔滿滿黴菌
吃甜食、喝糖飲,雖然能帶來心情愉悅,但過量食用,當心百病纏身!有一名25歲女子因為喉嚨痛、咽喉有刺痛灼熱異物感就醫,醫師一打開她的口腔發現,整個嘴巴內,滿滿都是像「起司屑」的白色異物,從內視鏡觀察,從嘴巴延伸到食道都有,原來是暴飲暴食、狂嗑甜食,加上失眠憂鬱,導致口腔念珠菌感染。據《ETtoday》報導,一名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日前曾收治一名25歲年輕女子,因嘴痛、喉嚨燒灼疼痛就醫,但一張嘴卻讓醫師看傻眼,因為醫師從內視鏡檢查,發現女子從口腔、喉嚨下咽到食道上端,整個呈現「銀白世界」模樣,乍看很像嘴巴被灑滿了「起司屑」,後來經過,採檢化驗,確診為口腔念珠菌感染。吳昭寬醫師表示,後來他詢問女子的日常生活,才發現她因前陣子失戀被甩,情緒憂鬱,出現嚴重失眠問題;加上工作需要輪班,因此她迷戀上吃甜食所帶來的愉悅感。失戀的這段日子,她狂吃巧克力,還常以零食、手搖飲當正餐果腹;還把一天內「狂飲3杯」手搖飲當日常,半年內體重從40公斤暴升到80公斤,胖到完全變了一個人。後來這名患者,先接受口服及塗抹劑型的抗黴菌藥物治療;而為了找出體重暴增及口腔「發霉」的真相,吳昭寬醫師利用抽血化驗,發現女子空腹血糖逼近250mg/dL ,加驗糖化血色素竟飆到8%,後來轉介新陳代謝科,並會診營養師諮詢,透過藥物、飲食控制、生活調整等多管齊下,女子這才恢復健康。吳昭寬醫師表示,有50%的人,體內多少都有正常菌叢念珠菌存在,平時這類菌種會與人體和平共處,但遇到免疫力低下時,就容易大爆發。以這個個案來說,就是因為過量的糖分,導致體內代謝失衡,進而導致免疫失調,誘發念珠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