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反應
」 疫苗 流感疫苗 新冠 流感 疾管署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被低估的新冠3/「左流右新」疫苗一起打安全嗎?研究曝「最大副作用是它」
中秋節過後,疾管署打出「左流右新」口號,10/1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疫苗,由於一次接種2疫苗,引起民眾擔心副作用將更嚴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同時打新冠、流感疫苗者,半數都會在注射部位出現局部疼痛,其他則會頭痛、疲倦,但症狀都不超過48小時。「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成長者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當慢性病越多、新冠死亡風險就越高,若患有2~5種慢性疾病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6倍。」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表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新冠死亡風險更提升4倍,若為透析患者,死亡風險最高更飆至430倍。再觀察疾管署資料,無論是疫情初期或現在,可以發現新冠重症、死亡案例中9成是65歲以上的長輩,雖然風險如此高,65歲以上長輩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卻僅有1~2成,因此疾管署今年首度讓流感、新冠疫苗一起打,期盼能提升長輩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為何長輩不肯打疫苗?最常見的原因是認為不出門何必打疫苗。「這是錯誤觀念,新冠病毒會在家庭成員間傳播,所以不出門也會感染。」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說,研究顯示7成指標病例是學齡孩童,許多孩子會從學校將病毒一起帶回家,這也是學童列為第一波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的原因之一。疾管署規劃新冠、流感疫苗於10/1同步開打,第1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則是從11/1日開始開放施打,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為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65歲以上長者是新冠重症、死亡的危險族群,若是有多種慢性共病,死亡風險更會大為增加。(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黃耀徵攝)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時打,許多民眾害怕副作用太強,「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副作用並沒有增強,同樣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吳至行說,依照過往新冠疫情的趨勢來看,下一波高峰應該會落在12月,現在病毒株正在轉換,本來是JN.1,但現在KP.3正在慢慢上升,而11、12月氣候越來越冷,群聚機會也越來越多,疫情就會慢慢升溫,加上10月有國慶假期,一路到12月就會爆發。建議規律施打新冠疫苗,除了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的風險,若是真的不幸染疫,也能有效減緩症狀、副作用。
「流感+新冠疫苗」下月開打 大賣場設接種站「還有健康禮可拿」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近期公布2024年度新冠和流感疫苗的接種計劃,這項接種計畫自10月1日起分階段接種。其中北榮(台北榮民總醫院)宣布,將於27日上午9時開放網路預約掛號服務,但僅限公費成人流感和新冠肺炎疫苗。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這次全台共有3843家醫療機構成為新冠和流感疫苗的合約院所。其中,2914家提供兩種疫苗,882家僅提供流感疫苗,47家僅提供新冠疫苗。而為了方便民眾識別,疾管署製作4款不同顏色的布條,分別是藍色(兩種疫苗都有)、紫色(只有流感疫苗)、綠色(只有新冠疫苗)來方便民眾辨識,而橘色的布條則用於宣導疫苗接種開始。對於要同時接種兩種疫苗一事,疾管署推出「左流右新,健康安心」的口號,建議民眾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一次完成兩種疫苗的接種。不僅方便記憶,也能讓民眾獲得雙重保護。針對同時接種兩種疫苗的安全性,疾管署引用以色列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分析2022至2023年醫療人員接種情況,發現同時接種兩種疫苗與只接種新冠疫苗相比,身體反應其實很相似。其中約52.1%的同時接種者和49.4%的單獨接種新冠疫苗者出現注射部位局部症狀,而27.4%的同時接種者和27.6%的單獨接種新冠疫苗者出現全身性症狀,如頭痛、肌肉酸痛和疲倦。大多數症狀不超過48小時。研究還顯示,兩組的新冠抗體效價相似,證明同時接種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目前接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0月1日開始,主要針對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從11月1日開始,新冠疫苗對象擴大到出生滿6個月以上的人(未列於第一階段者),而流感疫苗則針對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而為了提高接種便利性,疾管署也全聯、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連鎖超市合作設立接種站點。約74家全聯和2家大潤發將參與此計劃。而前往接種站前100位接種的民眾,將可獲得健康禮品,包括礦泉水和季節水果(具體內容依現場提供為準)。疾管署表示,按時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肺炎和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他們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在開放接種後儘快預約,並強調「左流右新」的接種方式既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會影響疫苗效果,可以讓民眾一次獲得雙重保護,安心度過秋冬季節。
新冠、流感疫苗十月開打 疾管署籲民眾儘速預約接種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今年度新冠、流感疫苗將同步於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第1階段自10月1日開始,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新冠疫苗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對象(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民眾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2種疫苗同時接種,獲得雙重保護。疾管署說明,為配合今年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時開打,特別於宣導主視覺中呈顯雙重保護的意象,代表2種疫苗的防護罩保護著接種民眾,抵擋新冠、流感病毒侵襲;而搭配「左流右新,健康安心」口號,也讓民眾易於記憶,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一次完成2種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免於新冠、流感威脅,健康、安心過秋冬。另外,因應今年有3,843家新冠、流感疫苗合約院所,為避免民眾選擇接種院所時混淆,疾管署亦製作4款布條提供地方衛生局及疫苗合約院所使用,除用於宣導新冠、流感疫苗開打的「橘色款」外,還有針對不同合約院所製作3款布條,2,914家提供新冠及流感疫苗院所為「藍色款」、882家僅提供流感疫苗院所為「紫色款」、47家僅提供新冠疫苗院所為「綠色款」,各院所可將布條刊掛門口,方便民眾一眼辨識。疾管署補充,除合約院所可接種外,為讓民眾接種疫苗更便利,疾管署持續與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今年亦於全聯福利中心門市設立接種站,同時再增加大潤發賣場,並同樣提供前100位接種民眾健康禮(礦泉水及季節水果1份,依現場提供為準),全臺共有約74家全聯/2家大潤發設站點,供民眾有更多接種選擇,詳細接種資訊可參考各門市公告。對於今年雙疫苗一起接種,有民眾擔心:「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副作用會不會太強烈?」,疾管署說明,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學中心醫療照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生局部和全身症狀的比例,同時打兩種疫苗跟只打新冠疫苗相似」。分析顯示,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兩組發生率分別為52.1%和49.4%),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兩組發生率分別為27.4%和27.6%),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兩組的新冠抗體力價相似,顯示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疾管署呼籲,按時接種疫苗為預防新冠肺炎及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請符合資格民眾於開打時踴躍前往接種,且同時施打「左流右新」,一次輕鬆獲得兩種保護力,既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會影響疫苗效果。
男大生吃完燒烤狂拉…7天後竟四肢無力!ICU搶救換血5次 病因曝光
燒烤搭配一口透心涼的飲料,簡直是人生小確幸,但要小心燒烤雖好吃,也可能隱藏著潛在的健康風險。大陸一名王姓男大生吃完燒烤後拉肚子,結果一周後竟四肢無力,最終確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醫生提醒,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根據《廣州日報》報導,一名王姓男子與同學享用燒烤後,出現了發燒和腹瀉的症狀,經過治療,腹瀉有所好轉,但一周後開始感到四肢無力,難以行走,於是立即前往廣州醫科大學附設番禺中心醫院就診。醫生透過神經檢查發現,王男的雙下肢難以抬離床面,右下肢肌力僅2級,左下肢肌力僅有1級,雙上肢肌力也只有4級,咳嗽和吞嚥功能明顯減退,病情進展快,隨時可能涉及呼吸肌肉,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驟停,情況十分兇險。醫生高度懷疑是「格林-巴利症候群」,為了確診並實施精準治療,急診團隊立即啟動緊急檢查流程,當天完成了頭顱MRI、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週邊神經抗體檢測等相關檢查。儘管如此,王男的病情仍然進展迅速,當晚便出現了呼吸困難,不得不進行氣管插管。醫生最終根據發病特徵、臨床表現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聯合腦科中心三區專科會診意見,明確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且迅速制訂了「拉鍊法」治療方案,即血漿置換後注射免疫球蛋白,循環治療5次。醫生指出,在重症醫學科一區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王男的病情逐漸好轉,雙手力量恢復至正常水平,雙下肢也能逐漸抬離床面;為了幫助他早日康復,預防肌肉萎縮,醫療團隊同時啟動了ICU內的早期床邊復健治療,包括床上單車有氧運動、起坐及坐位平衡訓練、鼓勵式肺量計訓練以及床邊至病房的步行訓練等。醫生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類免疫介導的急性發炎性週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有前驅感染病史(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本案例即為進食不潔食物,引起腹瀉,激發免疫反應,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31歲輕熟女「視力突然模糊」 就醫才知「肺癌轉移」
注意身體給出的警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指出,先前有一名輕熟女因突然視力模糊,前往眼科就診,結果發現是肺癌轉移的徵兆,提醒民眾若出現這類症狀務必及早就醫診治。據了解,日前陳奕崙醫師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一名31歲的女子過去健康良好,然而某天她發現自己的左眼視力模糊,於是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門診,經檢查發現她因黃斑部積水導致視力模糊和視野暗點,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是左眼脈絡膜下的腫瘤轉移引起壓迫所致。隨後該名女子也被轉介至腫瘤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轉移。所幸經過肺癌治療後,她的黃斑部積水得到改善,視力也有所恢復。陳奕崙解釋,癌症可能轉移至眼部或其周圍組織,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是常見的轉移來源,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球疼痛、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陳奕崙也說明,某些癌症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攻擊視網膜細胞,導致「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或葡萄膜炎,引發視野缺損和視力減退。陳奕崙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陳奕崙說明,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陳奕崙也提醒,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進行手術介入,並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罕病釀「單日癲癇120次」 英15歲少女遭醫判:抖音看太多在裝病
網路上常言「抖音一響,父母白養」,不少網友認為,抖音或是TikTok的存在會導致許多不諳世事的青少年做出離經叛道的行為。但英國一名15歲少女因為罹患罕見的神經性疾病,造成自己單日癲癇次數高達120次,而醫生卻用暗示性的方式告知少女的母親「他是抖音看太多在裝病」。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惠特森(Helen Huitson)的女兒潔西卡(Jessica)自2021年3月開始出現奇怪的症狀,不僅無法安靜地坐下,後續更是惡化到出現語言抽搐的行為,從重複道歉到使用侮辱性語言都有。潔西卡甚至每天還會發生多達120次的非癲癇性癲癇發作。但即便如此,當惠特森將女兒送往醫院治療時,醫師總是將潔西卡的症狀歸因於「焦慮」,更用暗示的方式告知惠特森,表示潔西卡的症狀是源於看太多TikTok,也可能是他正在模仿網上看到的症狀裝病。面對醫師如此結論,讓惠特森十分生氣,最後在他積極求診下,一間私人診所終於發現潔西卡的病因,這是一個與鏈球菌感染相關的兒童自身免疫神經精神障礙(PANDAS)。報導中提到,該病症被認為是一種由對感染的異常免疫反應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經精神狀況。PANDAS的症状包括焦慮、抽搐、抑鬱、學業成績突然下降、運動或感覺異常以及失眠。在醫師診斷後也發現,在潔西卡發病前5個月,他曾於2020年10月罹患扁桃腺炎。這點也符合PANDAS的特性,PANDAS常在鏈球菌感染後發生,如果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的腦細胞,可能會導致腦部炎症,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目前潔西卡已經被送往達林頓的NHS兒科部門接受治療,但由於PANDAS屬於罕見疾病,當地對於該病症的治療指南與資源均十分缺乏,目前惠特森正積極地為自己女兒的醫藥費進行募資。
今夏「上呼吸道傳染病」異常高峰 醫示警:炎熱環境恐削弱免疫系統
近期疫情升溫,不少急診和兒科醫師也反應病患增加,甚至出現急診爆滿的情況。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也指出,今年夏季上呼吸道傳染病異常高峰爆發,但這原本應該是在冬季流行,他也解釋,炎熱的環境可能會削弱免疫系統,導致感染後症狀更加嚴重,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衛福部曾指出,上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是藉由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周圍的人,秋冬季節由於受氣候因素影響,人多於室內活動,大大增加了傳染因素。姜冠宇日前在IG表示,秋冬季流行的上呼吸道傳染病,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新冠肺炎及黴漿菌等,卻在夏季進入高峰,「環境溫度上升會影響免疫系統,特別是B細胞(就是產生抗體的那位)降低,導致對病毒的適應能力下降,其他免疫反應上升,但不代表免疫力變好」。姜冠宇也引用美國心臟協會今年3月在芝加哥發表的研究,指出氣候指數(UTCI)每上升5度,相當於攝氏溫度上升2至3度,在高濕度環境中,免疫B細胞會降低6.8%,這代表人體對病毒的適應性免疫下降,雖然其他免疫反應上升,但並不意味著免疫力變好,反而感染症狀會變得更嚴重。姜冠宇強調,在炎熱環境中,若無法將溫度調節至26至28度的舒適範圍,免疫力可能會變弱,這也說明了氣候變遷可能改變傳染病分布的原因,提醒大家要注意未來傳染病的變化。他還指出,環境對健康的影響重大,因此未來的居住設施可能需要具備調節室溫的設備,「也要減少環境破壞,氣候變遷下,需減少環境破壞,以維護健康。我們要追求碳中和,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啦」。
不只呼吸道傳染病!醫曝「蜂窩性組織炎也很多」:發炎到冒泡 照片曝光
最近天氣炎熱,不少人都熱到中暑。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透露,其實連蜂窩性組織炎的案例也不少,甚至還有其中一名病患蜂窩性組織炎到冒泡。他提醒,氣候變遷的時代要注意了,不是只有天冷才容易生病,天熱劇烈起來,也會有危險。姜冠宇在粉專《姜冠宇醫師》表示,這個夏天呼吸道傳染病總體有感增加,其實連蜂窩性組織炎的案例也不少,不少比例還下肢或關節「化膿」、鼠蹊部腫大,還有年輕人而不是僅限老人,本來覺得奇怪,一定要研究一下,後來發現其實不意外,因為「熱浪會促進炎症」。姜冠宇指出,3月由美國心臟學會舉辦的生活方式與心臟代謝科學會議中,發表提到,一個人從沒有熱壓力,到有中等熱壓力,相當於「通用熱舒適度評價指數(UTCI)」每升高5度,關鍵發炎標記物的水平會增加,單核細胞(4.2%)、嗜酸性球(9.5%)、自然殺手T細胞(9.9%)及腫瘤壞死因子-α(7.0%),這僅只是說免疫反應增加,但是,額外發現B 細胞減少(-6.8%),顯示人體記憶特定病毒和細菌並產生抗體來對抗它們的適應性免疫系統「降低」了,這個就有意義了,難怪有些脆弱族群都來住院。姜冠宇解釋,基於人體對熱度的感受和適應程度,提出「通用熱舒適度評價指數」(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超過攝氏46度屬「極端熱度」,而攝氏32至38度則屬「強烈熱度」,因此,在夏季最熱的日子裡,人們可能面臨更高的熱暴露風險,也可能更容易感染疾病或發炎。姜冠宇提醒,要注意的是,可能在身體高溫下,有些治療藥物也可能失效,尤其對60歲以上的長者又提升心血管危險。姜冠宇也示警,熱浪期間,當氣溫最高、陽光最強時,可以待在室內來減少暴露,尋找陰涼處,穿著輕便、透氣的衣服,並喝大量的水,「氣候變遷的時代要注意了,不是只有天冷才容易生病,天熱劇烈起來,你也會有危險。」
『犬系美女朴圭瑛』近照美到不科學,原來她最近都靠最新韓國最近當紅非侵入性的水光玻尿酸秘技
水漲船高的犬系美女朴圭瑛,2023年憑藉著Netflix熱播劇「絕世網紅」大受歡迎,即將上檔的「魷魚遊戲2」也將再度亮相,曾是韓國名校延世大學校花的她氣質出眾,但最近看到她出席活動,每個人都驚艷她這麼忙碌卻肌膚越來越透亮有光,到底她私底下怎麼保養的?(圖/朴圭瑛 ig)無痛水光玻尿酸,每天必擦身為AHC醫美科研代言人的她,最近最愛的就是「AHC醫美科研 超導水光玻尿酸系列」,這也是韓國女生近期最愛使用的無痛用擦的水光玻尿酸!連擁有醫美療程專業背景的張瑋庭醫師也說,皮秒雷射、電波、音波等療程術後初期,皮膚角質層會變得比較乾燥,所以建議選用高效保濕保養品與防曬產品,呵護術後的細緻肌膚,她說玻尿酸成分保養品相對其它成分,屬於低免疫反應,只要減少香料或防腐劑成分,術後使用安全性較高,讓肌膚持續高效補水,也能調理膚質、回復油水平衡狀態。AHC 醫美科研 超導水光玻尿酸系列 透過5大型態玻尿酸注入,層層作用、形成蓄水彈力網,使肌膚全方位滿載水潤能量,達到鎖水、持久保濕、澎潤飽滿。AHC醫美科研 超導水光玻尿酸系列:AHC醫美科研 超導水光玻尿酸精華40ml/1,400元。(圖/品牌提供、朴圭瑛 ig)AHC醫美科研 超導水光玻尿酸系列。(圖/黃筱婷攝)用葡萄幫肌膚變亮另外,想要擁有有如打完水光針的美肌,也可以試試來自法國的CAUDALIE熱賣十年多的精華,CAUDALIE重返台灣的第一瓶主打商品就是這瓶葡萄蔓極緻亮白精華液,如同自然的亮白安瓶般,透過葡萄藤蔓萃取物更溫和幫肌膚變美,即使是敏弱肌膚與孕期女性也可以使用。CAUDALIE在台灣一直有許多死忠粉絲,這次重返台灣由盧亞代理,品牌始於波爾多,創辦人Mathilde的家族產業是史密斯拉菲特酒莊,其中的葡萄藤就是主角。因此酒莊結合葡萄與生俱來的護膚力量,成就了天然保養權威Caudalie的誕生。此外, CAUDALIE 10年前就開始推動重新造林、永續包裝以及啟動 100% 塑膠收集組織來實現回饋地球的承諾,讓品牌除了成分取之自然,更回饋於自然。CAUDALIE葡萄蔓極緻亮白精華液30ml/2,100元。(圖/品牌提供、朴圭瑛 ig)金鐘獎最佳女配角楊小黎也說自己最愛的就是CAUDALIE的葡萄蔓極緻亮白精華液。(圖/品牌提供)透亮小燈泡+維C眼萃=零死角美白穩定的早C晚A依然是穩夫王道!但如果講究細節,維C的部分除了全臉專用外,許多醫生和美容達人都建議,也可以PRO級的加入眼周專用才更高段,這樣最完整的早C讓全臉無縫變美!dermalogica德卡活顏瞬效C精萃被稱為「透亮小燈泡」、小紅書爆推的「維C小奶瓶」,內含雙重高穩定性維他命C不怕反黑,蘊含乳酸、奇亞籽油配方,細緻調理美肌!敏弱的眼周,就專業的搭配眼周專用的維C!dermalogica德卡活顏瞬效C眼萃,這款乘載維他命C的眼部精華液,讓眼周感受為C的超能,絕對是明亮眼眸,高質感細節美人必備。dermalogica德卡活顏瞬效C精萃,30ml/3,900元;59ml/5,800元。(圖/品牌提供)dermalogica德卡活顏瞬效C眼萃,15ml/2,800元。(圖/品牌提供)
她癌症免疫療法後產生1罕見眼睛副作用 4原因都可能致此眼疾嚴重恐失明
醫療持續進步,癌症有了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都能為患者的治療帶來轉機,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罕見副作用。像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並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但在第2個循環(cycle)的免疫治療時,卻出現視力模糊、頭痛、皮膚出疹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這竟是免疫藥物所導致的罕見副作用「葡萄膜炎」,使朱女士右眼視力從1.0降到0.8、左眼視力0.6降至0.3,並合併有黃斑部病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不過,暫緩免疫療程並經過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1個月內症狀便逐漸獲得改善,追蹤3年目前都沒有癌症或葡萄膜炎復發跡象。什麼是葡萄膜炎? 有哪些症狀?有哪些病因?「葡萄膜炎」顧名思義就是眼睛內的葡萄膜出現發炎情況,不過所謂的葡萄膜並非單一組織,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它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等,不管是虹彩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都是葡萄膜炎,它是跟身體狀況最息息相關的疾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性的視力模糊、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眼睛紅、痛、畏光而且初級眼藥水無法緩解等,黃德光主任提到,葡萄膜炎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它是造成失明的前十大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葡萄膜炎的原因包含:惡性腫瘤感染藥物作用自體免疫治療需先釐清病因 免疫罕見副作用發生率不到1%其中,免疫藥物會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葡萄膜炎的情況,是免疫療法的罕見副作用。黃德光主任指出,研究顯示,這樣罕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約為1-2%,甚至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僅有不到1%。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拒絕使用免疫療法,而且若是出現葡萄膜炎也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但治療方式會因為病因而有所不同。像有些病人並非藥物作用所致,而是腫瘤轉移或是腫瘤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所致,這時應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外,除了免疫治療外,傳統的化療可能會造成免疫低下而伺機感染,導致葡萄膜炎,針對這種葡萄膜炎,需要先確立病原體,並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而葡萄膜炎,若確定是免疫治療所產生的罕見副作用,症狀輕微時會先使用眼藥水,嚴重時則會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緩解發炎改善症狀。不過,黃德光主任坦言,診斷葡萄膜炎對一般眼科診所來說並不難,但若要找出導致葡萄膜炎的原因會是一個困難點,因為它需要高階檢查,而且除了眼科檢查外,還需要全身免疫、感染檢查等,全台約有2-3千位眼科醫生,這之中能診治葡萄膜炎的醫師可能不超過30個。所以,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葡萄膜炎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葡萄膜炎需要醫院內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及眼科的醫療團隊共同照護,才能使患者達到完善的腫瘤治療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媽咪復活術2/胸型走山!哺乳後乳腺嚴重萎縮 本是E罩杯竟「只剩下皮」
為了寶寶的健康,愈來愈多媽咪辛苦哺餵母乳,除了必須忍受精神、體力的耗損之外,其實也必須付出「胸型崩壞」的代價,醫師透露,在許多擁有傲人胸圍的媽咪身上更加明顯,不少原本E罩杯、F罩杯的辣媽,哺乳結束後乳腺嚴重萎縮,胸前變得空蕩蕩,甚至「只剩一層皮」,後來透過隆乳手術才又重拾信心。僅次於腹部拉皮,隆乳是媽咪們需求量第二的醫美手術項目。「乳房組織含有乳腺、脂肪,哺乳時乳腺會大幅擴張,哺乳期間胸部時而脹大、時而縮小,導致皮膚彈性下降。」元和雅整形外科醫師林莉穎說,停止哺乳後乳腺開始慢慢萎縮,皮膚也變得鬆弛,因此就會有上空杯、乾扁等產後胸部縮小的現象,再加上不少女性產後會積極瘦身,脂肪減少也會讓胸部變得更小。林莉穎透露,其實胸部萎縮的媽媽相當多,特別的是,多數原本都擁有傲人上圍,因此更顯得落差相當大。「例如有一位媽媽,她原本是D罩杯,餵母奶時胸圍甚至增加到F罩杯,結果一停止哺乳,胸部竟萎縮到只剩一層皮,令她相當難過,於是決定進行隆乳手術。」由於乳房塌陷情形嚴重,所以大多較適合植入假體的隆乳方式。「如果是自體脂肪隆乳,大約只能提升1個半罩杯,對於乳腺萎縮的媽媽來說不夠飽滿,而新式材質的假體可以提升2~3個半罩杯,同時安全性佳、莢膜攣縮率較低。」林莉穎說。哺餵母乳有助寶寶健康,但隨著哺餵時間愈長,媽媽胸型改變的機率就會愈高。(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什麼是莢膜攣縮?隆乳時植入假體,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產生一種「生物包膜」,所謂的「莢膜」就是指這一層薄膜,它會包裹體內的假體,空間因此變得愈來愈窄導致「攣縮」,當莢膜空間小於義乳體積,胸部形狀就會改變,嚴重則變成所謂的石頭奶。林莉穎說,新式假體由於不易造成莢膜攣縮,所以也不必一定要每天按摩。「反倒是穿對內衣更重要!隆乳後胸部變得飽滿堅挺,所以很多女性就變得不愛穿具有支撐性的內衣,而改穿舒適的運動內衣,甚至只貼胸貼不穿內衣,但萬一造成乳房下垂就後果嚴重!」隆乳後因為體內含有假體,所以胸部重量較重,因此更容易變得下垂,林莉穎提醒,乳房下垂會使得皮膚變得鬆弛,所以不僅必須重做隆乳手術,還要修去多餘的皮,十分麻煩,建議隆乳術後要乖乖穿好內衣,同時體重不要忽胖忽瘦,美胸才能長存。
女子患「結節性癢疹」陷憂鬱! 「生物製劑治療」生活恢復正常重拾自信
30多歲的小靜,三年來飽受結節性癢疹之苦,全身皮膚布滿大大小小極度搔癢的顆粒及斑塊,日也抓夜也抓,晚上還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就醫接受了短期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口服免疫調節劑及窄波段紫外線的治療,雖得到部分緩解,但有時仍然非常搔癢難耐,最後使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後,皮膚明顯改善讓自己重拾自信,生活也恢復正常!結節性癢疹「癢抓」惡性循環 重挫生活品質奇美醫院醫學美容中心副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鄭百珊說明,結節性癢疹(又稱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壯年及中老年人,臨床表現為皮膚上出現許多如米粒或碗豆大小般且偏硬的顆粒狀結節,有些病灶甚至會融合成一大塊厚厚的板塊,臨床上癢疹數目從個位數到上百顆都有,往往伴隨持續超過六周以上的嚴重搔癢、摳抓與摩擦病灶之症狀,「癢-抓-癢-抓」的惡性循環常使病人睡眠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其工作與社交生活!致病因不明 這些人高機率會出現癢疹目前造成結節性癢疹的原因不明,但研究發現「第二型免疫反應異常」與「神經增生與纖維化」扮演了重要角色;部分病人合併異位性皮膚炎與癢疹一起出現,其他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慢性B肝/C肝帶原、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疾病,也都發現有較高機會出現癢疹。「生物製劑」屬於針劑注射 副作用相較口服少鄭百珊指出,癢疹的治療上常會遇到瓶頸,醫師會依照病人癢疹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組合,包含常見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還有口服藥物如抗組織胺、免疫調節劑,也可能加上窄波段紫外線照光治療。而生物製劑是目前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藥物之一,為針劑注射,主要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白素-4與13。副作用較傳統的口服藥物少,但仍有少見的副作用如結膜炎等。疾病影響社交生活! 與醫師溝通、共享治療決策鄭百珊表示,癢疹癢起來要人命,嚴重的皮膚搔抓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觀上的皮膚異狀往往讓病人無法正常社交,長期搔抓造成的皮膚苔癬化、破皮流血,更是增加得到蜂窩性組織炎的機會;因此,與醫師良好的溝通、疾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唯有戰勝癢感、改善癢疹,才能重新開始嶄新的人生!
癌症治療引發眼睛葡萄膜炎 七旬婦視力剩0.3險失明
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手術後接受最新癌症免疫療法,腫瘤獲得大幅清除。惟在後續追蹤過程中,感到左眼視力模糊、頭痛、和皮膚出疹等症狀至眼科就醫。視力檢查結果右眼視力還有0.8,左眼視力只剩0.3;雙眼有輕微初期白內障,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詳細檢查發現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罕見病徵,經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和視力都獲得完全緩解,恢復原本的視力和正常的生活,追蹤三年無身體癌症或眼睛葡萄膜炎的復發。臺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葡萄膜炎是眼內的組織發炎,由於診斷與治療困難,是已開發國家造成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葡萄膜炎往往跟全身疾病相關,可能跟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可能跟身體的感染如帶狀泡疹相關,也有可能是跟服用的藥物相關;因此,葡萄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往往也要從全身的系統疾病研究著手。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癌症多年來一直高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之首。黃德光主任提醒,新的標靶藥物與生物治療能夠有效的控制病情,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治療中的患者,卻有可能因許多不同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可能是使用的藥物,而造成眼內的葡萄膜炎,進而造成視力傷害,但是若能即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就能夠恢復正常的視力與視覺品質,患者應該要謹慎面對,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相關藥物。臺灣常見的葡萄膜炎,就有23種以上的相關病因發表在文獻上;這些成因之中以自體免疫相關原因占多數,然而也有部分葡萄膜炎是因為體內的感染、腫瘤、或藥物所引起。因為原因多樣且治療方向迥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關係到病人身體和視力恢復的程度。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惡性腫瘤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持續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癌症的發生率已達到每年每一千人中有3人以上新罹癌,伴隨而來的癌症治療與長期照護相對重要。這些患者中,偶爾也會有產生葡萄膜炎的時候,眼睛的葡萄膜炎可以在治療的任何時期發生,跟疾病的狀態息息相關,千萬不能小看。葡萄膜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只有極少數人以單純的眼睛不舒服表現。眼科醫師經過精密的儀器和散瞳檢查後,可以根據檢查的結果,譬如角膜內皮上聚集許多沉澱物,眼內的發炎細胞增加,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就可確診葡萄膜炎。癌症治療中發生葡萄膜炎,最擔心的是腫瘤自己產生的葡萄膜炎。臨床上有時能看到身體的惡性腫瘤或血液腫瘤轉移到眼內,這時檢查可能可以看到脈絡膜或葡萄膜腫塊、視網膜下細胞浸潤、或玻璃體內不正常的白血球浸潤;少部分病人因為腫瘤本身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視網膜細胞可能會造成特殊的視網膜病變。所以發現癌症病人有葡萄膜炎時,應該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惡性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一種偶爾會見到的葡萄膜炎,是因為傳統的化療所造成的抵抗力低下,使患者被病原體伺機感染。其實沒有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偶爾也可能因為身體的感染散播到眼內而產生葡萄膜炎。只是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遇到這些感染,由於抵抗力差,延誤治療不只眼睛受到影響,更可能有生命危險。針對這種葡萄膜炎,往往只要確立病原體,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癌症免疫療法在最近幾年逐漸盛行,針對腫瘤可以有效的治療而且身體的副作用較不劇烈,帶給患者更好的腫瘤治療和高的生活品質。罕見狀況下,有些患者會被這些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自體免疫的反應,更少數的患者,則以葡萄膜炎來表現。患者的葡萄膜炎表徵千變萬化,有些只有些微發炎細胞增加,有些產生比較嚴重的脈絡膜發炎。所幸這種癌症治療藥物所引發的葡萄膜炎,相較於前兩者,較沒有重大的生命危險,只要針對發炎加以治療,輕微時使用眼藥水,嚴重時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即有可能讓發炎緩解消除,讓病患恢復視力。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的治療,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全人治療,才能帶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以及生活品質。而人類的視網膜,是少數人體器官,可以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長相以及有無發炎細胞浸潤的構造。當在癌症治療中發生眼睛疾病,應立刻就醫檢查,除了能夠確保視力與視覺品質外,有時甚至能觀察到身體的健康狀況。
長新冠症候群引發免疫系統紊亂 慢性咳嗽與感冒咳嗽治療有差別
按世衛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的一些徵候,恐怕會長達一年以上。按各國的統計,約有9大器官系統引發的10大以上的症狀,可能仍有病毒殘存、潛伏在人體某些角落,而這些病毒仍會感染某些細胞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雖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輕,但整體的發炎尚未平復而有長期的後遺症,並可能造成後續的不健康老化及多種慢性病。可能的原因有4到6個,但比較重要的有2,一是免疫系統紊亂,炎性反應產生的不正常蛋白或病毒感染後的抗體附在細胞上使自身對抗該抗體產生症狀,另一是從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和病毒誘導的自身免疫反應。 新冠疫情前的門診常遇到慢性咳嗽的案例,按美國胸腔病學會的定義,咳8週以後的為慢性咳,常被醫生當鼻涕倒流、逆流性食道炎、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及非典型的哮喘發作等原因,而空污或霾害危害人體是因浮懸微粒小於百萬分之一的2.5公尺之直徑的顆粒,可以進入肺泡在局部產生發炎或進入血流到肺、心、神經系統引發發炎反應,而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肽、自由基及極小顆粒引起的發炎反應,產生的物質循環全身引起惡性循環的發炎反應,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攻擊組織細胞,當呼吸道過敏反應準備好之後,因吸入髒空氣、溫差改變、情緒反應等引發咳嗽,因一般止喘的症狀治療阻止不了發炎的繼續與加重,尤其咳嗽是反射反應,持續咳可激發該反射系統的C型神經纖維分泌神經肽(细胞肽)而致持續的發炎,稱為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哮喘的病患,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必然存在,但有此反應的人不一定有支氣管性哮喘產生,故使用哮喘的治療(如擴張劑)不見得有效,治療的原則是消除發炎。目前最有效的抗發炎物質是類固醇,但因醫生患者都擔心月亮臉、水牛背、容易皮下出血及免疫力低下而不敢使用,其實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使用治療劑量超過5天才有腎上腺的抑制作用使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按其生理分泌的高峰在早上8點及下午4點,但服用後半小時,血中濃度開始發揮作用,可維持24到36小時,因此,有效的證據不必等到5天後,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案例治療,只24到36小時,由氧合狀態就可得知是否奏效。2023年2月份,一位25歲女性及一位27歲女性病患,打過疫苗、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咳嗽尤其是夜咳,在新店某大醫院治療兩個月,仍持續咳嗽,2024年2月某天一位男性約30餘歲,也是咳嗽,在家附近的地區醫院治療咳嗽超過1個月,也是無效,3位經使用抗發炎的類固醇及抑制咳嗽有效的止咳藥水治療後,都獲得去除慢性咳嗽的效果。因此,在疫情期間,不管是新冠徵候群、疫苗副作用,和發炎有關的呼吸道過度敏感反應,都要注意抗發炎的處置,正如對 COVID-19感染的處理,不是細菌學、不是病毒學,是免疫學,最後強調的是叔本華的哲學(病毒物種間的平衡或愛人如己的宗教觀),但慢性咳嗽不以抗發炎為主軸治療,就比較難了!
19歲高中生拚學測、血癌卻反覆復發 CAR-T細胞免疫治療點亮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1名19歲男高中生,為了學測每天苦讀,然而,苦讀的地點不僅僅在教室、圖書館,為了對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他還需要花費時間在醫院抗病、拚學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盧孟佑主治醫師分享:「該個案在17歲時,突然反覆高燒與嚴重貧血,就醫抽血檢查後,竟發現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發病。雖立刻接受標準治療,但個案屬於難治型病患,嘗試多種治療方式都復發。所幸,今日健保已給付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有望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兒童青少年好發族群 積極治療約八成患者可擺脫血癌陰霾盧孟佑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好發族群為兒童與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患者往往處於求學階段,發病後可能衝擊其課業;看著孩子年紀輕輕就需要承受治療之苦,照護者也會感到心疼。無論是患者抑或是照護者,發病後的抗病生活,身心都得要承受莫大壓力。盧孟佑醫師也進一步指出,標準療程約2.5至3年,首先是引導期,會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盡可能的殲滅癌細胞,達到無法偵測標準;再來是鞏固期,會更換藥物把可能殘存癌細胞清理乾淨;最後則是維持期,病童可以邊規律接受化學治療,邊回學校上課,如果有任何異狀就要立即回診。只要撐過標準療程,約有八成的患者能夠治癒,擺脫血癌陰霾。治療反應差、反覆復發別放棄!CAR-T細胞免疫治療燃起一線生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寶貝,儘管只有兩成左右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或復發型,但對於家長而言,預後不佳的消息都會讓他們萬分痛心、甚至拒絕接受。」盧孟佑醫師提醒:「第一線的治療失敗後,家長也無須傷心得太早,過往臨床上就有多元藥物可接續治療,例如惡性度較高的費城染色體突變之患者,就可以透過標靶或免疫藥物,搭配更高劑量的化療或是幹細胞移植,除此之外,今日也有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選擇。」盧孟佑醫師進一步指出,免疫T細胞原本就有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但癌細胞容易躲過免疫T細胞的追擊。而CAR-T細胞免疫治療正是抽取病患血液,分離出免疫T細胞後,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強化免疫T細胞識別與攻擊癌細胞能力,再輸回患者體內,讓這群配備「追蹤系統」的CAR-T細胞,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並且將其殲滅。小心身體過強免疫反應 紅疹、血壓、肝功能發生異常須注意盧孟佑醫師也說,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病人需小心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發生,當免疫反應過強引起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燒、紅疹、血壓下降、肝功能異常等,就要馬上就醫在適當處理下,壓制住細胞激素風暴,另外,也有病患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腦水腫引起異常,也要趕快接受處置。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 符合資格者即可申請盧孟佑醫師強調,利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相對其他方式副作用相對較低,CAR-T細胞能在自我分裂,源源不絕與癌細胞作戰,CAR-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研究顯示,3至5年存活率能高達50%,原本因費用昂貴,能接受治療病人不多。所幸,今日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只要是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就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而上述個案正好符合資格,目前已經提出申請,未來有望在政府的幫忙下,透過CAR-T細胞免疫治療重拾人生主導權。
每週排便不到3次「失智風險多1.8倍」 醫曝原因:死亡從大腸開始
忙碌的現代生活,讓不少人有便秘困擾。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透露,日本國家癌症中心針對4萬人進行研究,發現與每天排便的人相比,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的男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約高1.8倍,女性則高1.3倍,主要是便秘會造成腸胃好菌減少,進而影響免疫反應與神經傳導,再影響到認知能力。陳威佑在臉書粉專表示,諾貝爾得主梅契尼可夫(Élie Metchnikoff)曾說「人類的死亡從大腸開始」,然而很多人都直覺認為,排便不順只是腸道問題,其實糞便是身體毒素75%排出的方式,排便不順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正常功能,許多有痔瘡問題的人在做完手術後,回診時都會說自己的工作效率獲得大幅度改善。醫師提到,日本國家癌症中心針對4萬人進行研究,發現與每天排便的人相比,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的男性罹患失智症風險約高1.8倍,女性則高1.3倍。數據顯示,排便次數越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大。再進一步分析糞便狀態,發現大便堅硬的人罹患失智的風險也較高,相比大便正常者,男性高出約 2.2 倍,女性高出約1.8 倍。癌症中心負責人澤田指出,這是因為「過硬的糞便」或是「減少排便次數」,大多是因為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所導致,過長的糞便滯留時間,相對的會讓壞菌有更多的滋生,這也會導致全身發炎惡化和自由基增加等問題。另外,阿茲海默症協會今年也發表研究,指出便秘與認知老化和衰退有關,長期便秘者的認知能力會惡化。陳威佑說明,研究人員追蹤研究超過1萬1000人,發現與每天排便1次的人相比,便秘者的認知能力明顯較差,相當於認知年齡多了3年,認知衰退機率增加73%,且能夠產生丁酸的有丁酸球菌會減少,而丁酸能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和釋放,這對於認知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醫師解釋,「丁酸球菌減少可能會增加腸道通透性,使得某些有毒的代謝物質被運輸到大腦,進而增加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積聚,這些異常蛋白質的積聚可能損害神經元,影響神經元之間的正常通信,進而影響大腦的功能,造成 阿茲海默症、老人癡呆提前找上門。」陳威佑強調,便秘會造成腸胃好菌減少,因而影響免疫反應與神經傳導,再影響到認知能力,「每天一個小小的例行公事,就能對大腦產生極大的影響!若你有便秘困擾,請多吃蔬菜多運動,但若是因為痔瘡問題所導致的排便不順或是便秘,就建議要及早治療,還給自己一個健康愉悅的人生」。(圖/翻攝自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臉書)
比你所認為的影響更深遠 倡議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
新冠病毒的疫情發展至今,病毒突變又突變,已進展到JN1,在美國每天重症進院多達2萬人,而歐洲國家新冠疫情監測數據也顯示JN1、omicron variants占了主要地位且呈現上升趨勢,美國TIME(時代)雜誌2023年12月7日報導疫情持續延燒發展,記者Jamie Ducharme文中說明得COVID後的人,免疫系統受傷害而更容易受其他病原攻擊,是否新冠廣泛地弱化了人體免疫力?還是新冠增加了發炎反應,造成只要輕微感染,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令人感覺或經歷大病一場。按WHO之前的定義,長新冠症候群是在新冠狀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一些症狀可能長達1年以上,在台灣約有20萬人,在英國全國的統計數有150萬人出現這個症候群超過4週。而在2021年8月發表的有關1276名住院患者追蹤6-12個月的報告,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從68%降到49%,疲勞或肌無力從52%降到20%,但出院12個月出現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高,故有一項研究報告宣稱應注意、觀察、追蹤25年,以能早期發現有症兆或無症兆發炎反應造成的慢性病或自體免疫疾,進而使不健康老化的患者增加。不健康老人人口的攀升,會產生許多公衛或長照健保負擔的問題,宜及早預防並教育病患或大眾,尤其是提高大眾對無症兆發炎反應的警覺性。將於2024年1月發表於Lancet(刺胳針)的一篇調查報告指出,英國的死亡率比過去高,其前5年(不含2020年)與2023上半年的比率是7.2%比8.6%,尤其是心臟原因造成的死亡,和小於49歲的年輕人死亡率在增加,新加坡及WHO其他國家的報告也有類似的情況。非營利組織PHMPT在去年9 月於美國德州北部地區區域法院控訴FDA,質疑FDA隱瞞輝瑞等藥廠對2019年新冠疫苗的相關數據,2023年3月1日法院裁定FDA敗訴而公布了第一批副作用,內容多達9頁,包括紅斑性狼瘡、急性腦脊髓炎、心臟驟停等,在參加試驗的46000中有42000人有不良反應,其中1200人死亡。在202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然免疫力優於現今疫苗免疫力的保護再感染達13倍之多,而症狀發生則少於27倍。其實在2021年9月13日Nature(自然醫學)期刊刊登的網路文章,在標題就指出,病毒引起的內源性老化機制,是驅動和治療新冠病毒的目標。由病毒引發的衰老化和其他原因引發的衰老化幾無二致,同時也伴隨衰老相關的分泌表現型細胞(SASP),包括分泌的前發炎細胞激素、細胞外模型(矩陣)活性因子、前趨凝媒介物,而在COVID-19病患的呼吸道黏膜可發現老化的標記及SASP因子在血中的濃度上升。一些抗衰老的藥物可選擇性去除病毒引發的衰老細胞(VIS),所以有些專家建議抗衰老藥物使用於新冠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患,但在染疫的患者中,有人症狀輕,有人症狀重,似乎闗鍵在細胞激素的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的速度。在出血熱的動物實驗中,如先打干擾素,則病毒容易禁絕,由此可見干擾素有助於預防受到感染,等病毒在血管中蔓延開來才施打就來不及了。而人體正常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干擾素,其反應路徑是經由自然免疫反應(Innate)而非適應免疫反應(Adaptive),而現行所研發的疫苗是由適應的免疫效應產生抗體,有其必然的副作用。經由鼻黏膜或呼吸道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可以對抗或阻斷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提升干擾素的生活飲食介紹中,綠茶或紅茶,一天如喝5杯,可增加干擾素分泌5倍,故專家們都鼓勵、主張自然免疫力的提增。因此,設立長新冠症候群特別門診的目的在於:1、早期診斷、早期去除體內殘存的病毒。2、避免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病、癌症、自體免疫反應的疾病。3、避免不健康老化人口的上升造成家庭、國家財務的負擔。4、維護國人的健康,教育國人40歲以後注意抗老化的作為。5、避免醫療的浪費。6、讓全民健保回歸正軌,阻止社會醫療化。7、提供真正的預防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