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低下
」 猴痘 疫苗 疫情 新冠肺炎 接種國外星級飯店獨缺「420」號房 傻眼原因曝光
邊境解封已過2年,許多國人都會出國旅遊,不過到國外旅遊住到星級飯店時,房號都有419和421,獨獨缺了「420」號房,但為什麼獨缺「420」號房呢?莫非是有什麼靈異事件?!星級飯店都沒有「420」號房,原因這天是「國際大麻日」。(圖/翻攝自X) 根據《鏡報》(Mirror)等外媒報導,許多星級大飯店沒有「420號」房,其實理由跟「大麻」有關!原來4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大麻日」(international pro-cannabisfestival ),大麻愛好者會在當天下午4點20分集會,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將「大麻合法化」,而非將大麻視為有害的毒品。大麻愛好者除了在420當天的下午4點20分聚會外,還會選擇到420號房去吸大麻,甚至還會偷「420」號門牌當紀念,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再度發生,這些飯店乾脆省去麻煩,就不設立420號房了。其實在華人圈,中文4的讀音趨近「死」,因此在華人經營的飯店或醫院,大多會跳過4樓或4號房間,然而西方世界忌諱的數字應為「6」與「13」。雖然有部分國家以開放要用和娛樂大麻,但是大麻仍會帶給人部分壞處,例如:1.神經障礙吸食過量恐發生意識不清、焦慮、抑鬱等,對人產生敵意衝動或有自殺意願,甚至會誘發精神錯亂、偏執和妄想。2.記憶造成損害濫用大麻恐使大腦記憶以及注意力、計算力和判斷力減退,使人思維遲鈍,長期吸食還會引發退行性腦病。3.免疫系統受影響大麻也可能破壞機體免疫系統,造成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毒、細菌感染。4.引發疾病大麻恐引起氣管炎、咽炎、氣喘發作、喉頭水腫等疾病。5.運動協調受影響大麻吸食過量時可能會損傷肌肉運動的協調功能,造成站立平衡失調、手顫抖、失去複雜的操作能力。星級飯店都沒有「420」號房,原因這天是「國際大麻日」。(圖/翻攝自X)
女子滿臉紅疹竟是化妝刷惹的禍! 醫生示警:刷具沒定期清洗比馬桶座還髒
有名30歲的英國女子因面部紅疹嚴重,所以趕緊找全科醫生就醫,醫生隨後開了類固醇、抗真菌藥物、抗生素、痤瘡膏給女子,但卻毫無效果,隨後女子轉往皮膚科醫生,經檢查,竟發現問題出在骯髒的化妝刷上,醫生也提醒,刷具若沒定期清洗,恐怕比馬桶座還髒。據線上郵件(MailOnline)報導,英國醫生梅澤爾(Sermed Mezher)於日前在個人YouTube頻道@DrSermedMezher分享令他難忘的個案,他說有名30歲的女性患者由於面部紅疹嚴重,所以去看了全科醫生,醫生看完診後,開給女子類固醇、抗真菌藥物、抗生素、痤瘡膏等,但卻沒有起到任何效果,於是女子隨後被送至皮膚科,梅澤爾說,當女子去找梅澤爾時,梅澤爾起初仍不知道具體如何治療,所以拿了一個採檢棒,將採樣送到實驗室。梅澤爾分享令他難忘的個案。(圖/YouTube @DrSermedMezher)結果發現女子臉上的細菌通常只影響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毒感染者,或是接受過化療的人,稱為假單胞菌,令人震驚的是,細菌的來源竟是女子的化妝刷。 對此,梅澤爾表示,「化妝刷的細菌恐比馬桶座還多」。2023年美妝公司Beauty Pie對1千多人進行的調查顯示,有45%的人從未清洗過粉底刷,另有超過一半的人從未清洗過美妝蛋。 對此,索爾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Salford)微生物學家拉蒂默博士(Dr Joe Latimer)表示,「我們的皮膚是一個生態系統,有無數細菌、真菌和病毒共同生活,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皮膚保持著這些細菌物種的平衡,細菌也有助於保持皮膚健康,並保護我們受感染,但如果數量過多,最終則可能會出現痤瘡、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或傷口感染等問題。」所以若未徹底消毒,連續使用後,油脂和污垢都會積聚在刷子和皮膚上,引發感染和痤瘡,因此,定期清潔化妝工具十分重要,且必須將刷具存放在良好乾燥的地方,因為細菌喜歡溫暖和潮濕的環境。
喘咳以為是感冒症狀! 她呼吸困難就醫驚見「隱球菌」侵犯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5歲王姓婦人因卵巢癌接受化療,初期狀況還算穩定,但治療一個多月後,開始出現喘咳症狀,原本以為只是感冒,但嚴重時連呼吸都困難,只好緊急安排住院檢查,經會診感染科醫師後,發現肺部X光「右肺葉竟開了一個洞」,加上患者免疫力不佳,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隱球菌」屬於常見細菌 症狀一次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醫師張為碩表示,「隱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存在於生活周遭環境中,多數正常健康成人接觸後不會造成影響,但若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患,一旦經由呼吸道吸入感染後,可能就會侵犯肺部,出現發燒、乾咳、胸痛、發燒、盜汗等類似感冒症狀,嚴重者更會引發「隱球菌腦膜炎」或「隱球菌肺炎」。免疫低下易感染重症 吸入鳥類排泄物灰塵當心張為碩表示,罹患隱球菌症的高風險族群主要以免疫力低下者居多,例如年長者、愛滋病患、惡性腫瘤、器官移植、長期類固醇治療及及糖尿病等患者,這些都是高危險目標,雖然文獻上也提及與吸入鳥類排泄物灰塵有關,但臨床幾乎鮮少出現這類個案,因此養鴿者或接觸過鴿糞的民眾只需要做好個人防護,並配戴口罩,就無須太過擔心。症狀與感冒類似 發燒不退、頭痛、喘咳應就醫張為碩提醒,由於隱球菌症的初期表現與感冒十分類似,因此患者常得往返就醫多次,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建議平時應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提升免疫力,同時外出時務必多戴口罩,降低傳染風險,若長期發燒不退、頭痛、喘咳等症狀,都應儘速就醫以便盡早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黴漿菌肺炎大爆發 病原體如何區分?專家給答案:精神狀態是關鍵
大陸北方地區近日進入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呈現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的態勢。當孩子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時,家長如何正確處理?又該如何區分是哪種病原體感染?對此,北京兒童醫院呼吸一科主任醫師秦強做出詳細說明。《北京日報》報導,秦強表示,支原體感染一般多見於學齡期的兒童,一些年齡較大的兒童早期症狀表現為高熱和刺激性乾咳;而流感的早期症狀是突然高熱,往往伴有全身症狀,一些年齡較大的兒童會出現頭痛或肌肉關節痠痛,年齡小的孩子可能不太會表達,通常表現為精神狀態與以往不同,嬰幼兒可能會出現精神萎靡等情況,需要引起家長關注。秦強說,腺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見的病原體,但這些病毒感染沒有特效治療藥物,以觀察病情變化和對症治療為主,「腺病毒有很多種分型,其中只有部分型別感染才可能在2歲以下的兒童中引起比較重的腺病毒肺炎,表現為持續高熱,經過一般治療往往沒有緩解,同時伴有呼吸系統明顯改變,出現呼吸費力、明顯咳嗽喘息等,甚至出現精神方面的改變」。專家說明,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兒童檢測出腺病毒陽性,如果沒有明顯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在家對症處理;而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一般來說就像普通感冒一樣,只要科學護理、對症用藥、適當多喝水就能安然度過感染階段。只有少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基礎疾病的兒童,當病毒侵犯到下呼吸道才可能引起一些比較重的感染,情況比較少見,需要臨床醫生鑑別診斷。秦強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範圍內引起5歲以下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毒病原之一,感染後早期症狀類似於普通感冒,可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聲啞、低燒等症狀。大多數患兒症狀會在1至2週內自行消失,少部分可以發展為毛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大多數感染者可完全康復,但感染後不能產生永久免疫。孩子出現發熱等症狀是否需要立刻就醫?秦強表示,年齡較小的嬰幼兒,特別是3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明顯發熱,建議及時就醫。學齡期以上的兒童,出現高熱伴有輕微呼吸道症狀,沒有其他全身表現,建議居家觀察並使用一些對症藥物。如果持續高熱3至5天,或伴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症狀加重,建議家長及時帶患兒就醫。
除草遭「微孢子蟲」寄生角膜感染! 醫叮嚀:2活動也要注意
林女士74歲,自述於10天前除草時,疑似有異物噴濺致右眼,導致右眼紅腫、異物感嚴重一個禮拜,前往北市聯醫眼科就醫時視力仍有0.8,而右眼角膜呈現微孢子蟲感染病灶,給予經驗性抗生素眼藥水治療,隨後進展至基質性角膜炎,後續使用抗黴菌眼藥水治療,恢復良好。微孢子蟲角膜炎 造成眼睛發紅、畏光及異物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醫師林育葳指出,微孢子蟲是一種會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是真菌類。這類真菌大約有1,200種,會感染各種動物,而其中有15種與人類感染有關。一般微孢子蟲寄生於動物細胞內,而當沒有宿主時,會以孢子的型態存在土壤或水中,一旦眼睛接觸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即可能罹患微孢子蟲角膜炎;因此常見導致眼睛感染方式是園藝、游泳、泡溫泉等。而眼部感染的症狀通常包括眼睛發紅、異物感、視力下降和畏光,會類似於急性結膜炎,但是治療截然不同,若貿然使用類固醇眼藥水,反而會導致病情更嚴重。一般來說,眼部微孢子蟲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表現,健康的人群比較會出現間質性角膜炎,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更常只出現角結膜炎和上皮性角膜病變。感染角膜深層基質 嚴重恐需角膜移植林育葳說,目前有許多種方法來治療微孢子蟲角膜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微孢子蟲角結膜炎可能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許多病例無需治療即可痊癒。此外,絕大多數的微孢子蟲角膜炎是角膜表皮感染,在使用不含類固醇的抗生素藥水治療下,通常早期治療即可治癒,不太會影響視力。亦可用棉棒將受感染部位進行角膜上皮清創術,可成功治癒僅限於上皮的微孢子蟲感染。少數病患為角膜深層基質的感染,不易治療,嚴重時甚至需要角膜移植手術,才能去除微孢子蟲,視力預後也較差。而有些基質性角膜炎的病患使用抗黴菌藥物成功治療,這位病患也是在基質性角膜炎初期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效果良好。園藝需有護眼觀念 避免土壤污水噴濺林育葳提醒民眾,處理園藝需有護眼的觀念,避免土壤污水噴濺眼睛;夏季游泳、冬季溫泉,也應注意水中含有感染源,避免入眼。
7旬婦除草染「微孢子蟲」眼腫10天 醫揭4症狀:游泳、泡溫泉當心
74歲的林姓婦人10天前除草時,疑似有異物噴濺致右眼,導致右眼紅腫、異物感嚴重1個禮拜,前往北市聯醫眼科就醫時視力仍有0.8,而右眼角膜呈現微孢子蟲感染病灶,給予經驗性抗生素眼藥水治療,隨後進展至基質性角膜炎,後續使用抗黴菌眼藥水治療,恢復良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林育葳指出,微孢子蟲是一種會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是真菌類。這類真菌大約有1,200種,會感染各種動物,而其中有15種與人類感染有關。一般微孢子蟲寄生於動物細胞內,而當沒有宿主時,會以孢子的型態存在土壤或水中,一旦眼睛接觸到受污染的土壤或水,即可能罹患微孢子蟲角膜炎;因此常見導致眼睛感染方式是園藝、游泳、泡溫泉等。而眼部感染的症狀通常包括眼睛發紅、異物感、視力下降和畏光,會類似於急性結膜炎,但是治療截然不同,若貿然使用類固醇眼藥水,反而會導致病情更嚴重。一般來說,眼部微孢子蟲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表現,健康的人群比較會出現間質性角膜炎,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更常只出現角結膜炎和上皮性角膜病變。林育葳說,目前有許多種方法來治療微孢子蟲角膜炎。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微孢子蟲角結膜炎可能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許多病例無需治療即可痊癒。此外,絕大多數的微孢子蟲角膜炎是角膜表皮感染,在使用不含類固醇的抗生素藥水治療下,通常早期治療即可治癒,不太會影響視力。亦可用棉棒將受感染部位進行角膜上皮清創術,可成功治癒僅限於上皮的微孢子蟲感染。少數病患為角膜深層基質的感染,不易治療,嚴重時甚至需要角膜移植手術,才能去除微孢子蟲,視力預後也較差。而有些基質性角膜炎的病患使用抗黴菌藥物成功治療,這位病患也是在基質性角膜炎初期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效果良好。林育葳醫師提醒民眾,處理園藝需有護眼的觀念,避免土壤污水噴濺眼睛;夏季游泳、冬季溫泉,也應注意水中含有感染源,避免入眼。
襪子脫下來深吸一口...女子慘病90天 咳到眼睛爆血才知兇手是「它」
中國河南一名女網友在微博上分享自己感染「真菌性肺炎」且連咳90天的悲慘經歷,她指出,首次就診醫生認為是支氣管炎,口服藥物後並沒有任何緩解,再次入院治療後,透過支氣管鏡的檢查確診為真菌(俗稱黴菌)感染,至於染病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她聞了聞自己剛脫下來的襪子!根據《紫牛新聞》報導,中國河南的抖音搞笑主播「新密海燕」日前分享,表示自己6月的時候開始出現咳嗽症狀,連續多個晚上都咳到無法入睡,就診後醫生認為是支氣管炎,不料口服藥物後並沒有任何緩解,甚至咳到眼睛充血、肋骨疼痛,也因為劇烈咳嗽加上無法入睡,7月再次入院治療,這次透過支氣管鏡的檢查確診為真菌感染,且已經惡化成「真菌性肺炎」,這幾個月來海燕一直在吃藥治療,吃藥90天後,病情已康復。海燕向醫生詢問為何她會罹患真菌性肺炎,醫生指出,鳥糞、香港腳、灰指甲,甚至「聞襪子」都會遭成真菌的傳染,再加上抵抗力低下,真菌順著支氣管一路往下,就造成肺炎。海燕也坦承,自己年輕時因貪小便宜,找了衛生不好的足療店因此感染香港腳、灰指甲,多年來也沒有積極治療,沒想到竟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中國南京市第一醫院急診科醫學主任秦海東則在接受採訪時補充分析,穿過的襪子上主要有汗水混雜著水分及鹽分、老舊角質,甚至還含有乳酸及尿素、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等。有些人腳癢的主因就是感染真菌,有香港腳的人穿過的襪子和鞋子滋生的真菌更多。如果去聞附著真菌的襪子,真菌可能會因此進入口腔、鼻腔而進入下呼吸道如肺部,若當時免疫功能低下,就有可能造成真菌性肺炎。秦海東提醒,改善香港腳還是要從日常注意做起,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天都要更換襪子,香港腳真菌喜歡在陰暗潮濕處,換洗的襪子在陽光的曝曬下消毒這樣才好。」另外,專家也指出,除了穿過的襪子,也盡量不要聞霉味重的物品,或去充滿真菌的環境,譬如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地下室其實空氣中就有很多病原體,建議大家減少接觸,如果一定要去,也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事後立即洗手。」至於海燕在抖音上分享這次罹病經驗,影片觀看次數竟達到驚人的1827.5萬次,分享也有68萬次,更是吸引眾多媒體爭相採訪報導,甚至影片因太熱門遭到系統下架,網友還打趣說,會不會以後提到新密,大家只會想到「聞襪子」。海燕自嘲,5年認真拍影片當搞笑主播都沒紅,沒想到竟然因為「聞襪子進醫院」上了熱門、紅遍全國,「真的會謝」。(圖/截取自抖音@新密海燕)
熬夜、壓力大當心皮蛇上身!冒紅疹、會癢注意 預防這樣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30多歲的C先生,最近轉換跑道至科技廠工作,時常熬夜加班、深感壓力,一日突然左胸感到奇癢無比,隨後冒出多叢紅色小水泡,故至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年紀愈大愈易發生 常見徵兆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周孜容醫師說明,通常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帶狀疱疹,且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至少曾罹患過一次,此外,當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好發。而帶狀疱疹發作時通常會先出現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等前驅症狀,約2到3天後會長出紅疹、水泡,往往於皮膚局部位置,不會全身性生長,並可能出現疲倦、頭痛等徵兆。皮膚出現水泡勿戳破 覆蓋紗布避免傳染周孜容醫師表示,倘若出疹的位置出現於額頭、眼皮、鼻子、耳朵、或生殖器周圍,可能會出現視神經炎、顏面神經失調或聽力受損等併發症,故應盡速就醫。另皮膚紅疹在進展成水泡後,切勿自行戳破,避免傷口感染,而病灶在結痂前皆有傳染力,建議傷口處可透過紗布覆蓋,助於減少傳染的情形。周孜容醫師強調,在紅疹結痂癒合後,約有5~10%的病人會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留下長期的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這時建議盡速就醫,並使用神經痛治療之藥物改善症狀,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加速神經的修復。帶狀疱疹2疫苗 兩者差異比一比預防勝於治療,周孜容醫師建議,除了維持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作息外,曾罹患帶狀疱疹者,可於發病1年,且無相關症狀後,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目前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一種為活性帶狀疱疹疫苗(Zostavax®),另一種為非活性重組疫苗 (Shingrix®),兩種疫苗皆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者;而去年新上市的非活性帶狀疱疹疫苗,又可施打於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相較於傳統活性帶狀疱疹疫苗保護力較持久,此種新疫苗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並可和其他疫苗(如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同時接種。
與肺結核症狀相似 「非典型」死亡率卻更高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肺結核曾是國病,難以根治,不過在衛生單位的努力下,發生率已經大幅降低。然而,「非典型結核」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症的個案卻逐年上升。有鑑於此,臺中榮總特別成立「分枝桿菌中心」,主任黃偉彰提醒,兩種疾患病狀極為相似且難以區別,但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5年死亡率高達35%,民眾太晚就醫恐無法治癒,若出現發燒、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一名54歲女性出現咳血狀況求診,診斷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接受抗生素治療但未改善。經轉診至臺中榮總,進一步進行分枝桿菌培養及分型、藥物敏感性鑑定,接受精準藥物治療,並配合進行外科手術,終於成功控制疾病回到工作崗位。「非典型結核」人數將近肺結核2倍結核病感染源為分枝桿菌屬,分為兩種:第一為結核菌群,就是所謂的「結核病」;第二為非結核分枝桿菌,又稱「非典型結核」。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在台灣,結核病的發生率已經從2005年的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減至2022年的28例。然而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個案卻逐年上升,2022年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50例。症狀相似 「非典型」死亡率卻更高 根據結核菌侵犯的位置,結核病可分為「肺內」結核和「肺外」結核。高風險族群包括支氣管擴張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愛滋病患、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等。建議家中浴室、蓮蓬頭應加強清潔,杜絕細菌藏匿。黃偉彰指出,兩種疾患的共同症狀為發燒、咳嗽、呼吸喘、咳血、體重減輕,而且照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也難以區分。唯一的不同處在於治療方式,尤其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需使用至少3種抗生素,不僅容易出現副作用,若患者同時服用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藥物,也容易有藥物交互作用,加上使用的抗生素抗藥性高,因此可供選擇的藥物較少,導致治療難度與死亡率皆更高。無論是「結核病」或「非典型結核」,從診斷到治療都相當複雜,需要多專科的協助處理,才能達到全面的照顧。醫師呼籲民眾若無法確診哪一疾患,建議進一步就醫進行分枝桿菌鑑定、抗藥性藥物檢測,精準治療可提高治癒率。「非典型結核」如何精準治療?點這裡
美洛杉磯首例「猴痘」死亡!全國第2起 專家:這類人較易重症
美國洛杉磯公共衛生部(The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於12日表示,有名猴痘患者在染疫後免疫功能嚴重受損,送醫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此為該地區的首起猴痘死亡案例。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雖然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猴痘,但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男性,且免疫力較差、慢性病患者更容易罹患重症甚至死亡。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洛杉磯公共衛生部已與美國CDC共同確認患者的死因為猴痘所引起的併發症。此為洛杉磯首起猴痘死亡病例,也是全國第2例,兩周前,美國德州同樣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因感染猴痘而死亡。猴痘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其症狀與天花非常類似,但症狀較為輕微,致死率也較低,但免疫系統弱的人會較容易罹患重症甚至死亡。CDC愛滋病預防部門首席醫療官布魯克斯(John Brooks)博士指出,若與猴痘感染者及其個人衛生用品密切接觸,任何人都有染疫的風險,但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男性,且全球女性確診數微乎其微。「任何人都可能感染並傳播猴痘,但是在全球疫情中,許多感染者為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跟據美國本土病例的數據顯示,超過2萬1985例的猴痘病例,發生在同性戀、雙性戀和其他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中。
免疫低下族群更完善保護! 指揮中心採購1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表示,為提供國內具高重症及死亡風險之免疫低下族群更完善的保護,以降低疫情對國內醫療量能之衝擊,日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採購1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第一批1,728劑單株抗體已於本(2022)年9月6日晚間抵臺,並於今日配送。指揮中心指出,Evusheld為預防性單株抗體,為目前對Omicron BA.2、BA.2.12.1、BA.4及BA.5具療效之單株抗體組合之一,可用於暴露前預防,已取得美、法、英、澳及歐盟等多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提供給無法接種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施打,以降低其染疫風險。疾管署已將其納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之建議藥物,規劃配置於收治實體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或CAR-T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之醫學中心及部分區域醫院存放,經醫師評估用藥之效益與風險並充分告知個案後,給予符合條件個案使用。指揮中心呼籲,按時接種COVID-19疫苗接種,仍是最具效益之傳染病預防介入措施,Evusheld不能取代疫苗接種。本中心將持續密切關注國際COVID-19藥物之研發使用情形,及國內疫情防治需要,諮詢專家意見,評估採購儲備,以維護國人健康。
WHO警告:猴痘全球持續傳播 恐開始進入孕婦、兒童等高危群體
新冠疫情還沒結束,猴痘(monkeypox)又開始在全球爆發。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猴痘在世界範圍內的持續傳播,可能會導致病毒開始進入高危群體,例如孕婦、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和兒童。《路透社》報導,世衛組織表示,正在調查有關受感染兒童的報告,其中包括英國的2例病例,以及西班牙和法國的後續報告,目前兒童案例中尚無重症。猴痘目前已在非洲以外的50多個國家中被發現,世衛組織表示,這些國家的病例也在增加,呼籲加強檢測。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我擔心持續傳播,因為這表明病毒(正在)建立自己,並可能進入高風險人群,包括兒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孕婦。」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自5月爆發猴痘以來,已有3400多例猴痘病例,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歐洲的男男性接觸者中。世衛組織上周裁定疫情尚未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然而譚德塞表示,世衛組織正在密切追蹤疫情,並將儘快重新召集委員會,以評估情況是否仍然如此。在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的國家皆表示,願意分享他們儲存的天花疫苗後,世衛組織指出,這些疫苗也可以預防猴痘,還在研究一種更公平地分發疫苗的機制。
法國取消口罩令卻迎來第7波疫情 衛生部長急呼籲「搭車戴口罩」
國際疫情趨緩,大部分國家都已經放寬邊境,但Omicron變異株依舊持續在許多國家擴散,法國的確診數就創下近期新高,週一(27日)就有快1.7萬人確診,住院人數更是來到一個月以來新高,也讓剛解除口罩令的法國衛生部,緊急呼籲民眾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還是要配戴口罩,雖然不會強制不過希望民眾能自動自發。法國衛生部長Brigitte Bourguignon呼籲民眾把口罩戴回來,並趕快接種加強劑疫苗。(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法國媒體《lesechos》報導,法國才剛取消口罩令不久,但卻遇上疫情再度升溫的趨勢,衛生部長Brigitte Bourguignon也表示,希望法國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時,主動把口罩戴上,除了交通外,她認為所有密閉場所都應該配戴口罩。疫情再起不少法國民眾也開始自主戴上口罩外出。(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法國衛生部公佈的最新確診數據,7天內平均檢測出超過7900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與上週相比增長了56%以上。因此,也判斷法國可能正面臨第七波疫情蔓延。Brigitte Bourguignon也表示,對於某些民眾須要使用第四劑新冠疫苗加強劑,呼籲那些沒有施打疫苗的人趕快施打,特別是60歲以上的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最新疫苗政策一次看! 4類對象間隔5個月即可追加第4劑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表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於今日上午召開,會中就6個月至5歲幼兒接種莫德納 COVID-19疫苗、5至11歲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接種、18歲以上民眾Novavax接種、COVID-19確診者疫苗接種,以及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第2次追加劑等議題進行討論。經評估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國際間疫苗安全性監測數據、疫苗有效性研究結果及國內外疫情風險,參酌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如下:一、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 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一) 目前國內處於社區流行階段,建議6個月至5歲幼童接種莫德納 COVID-19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之風險。(二) 經參考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及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兩劑間隔4至8週以上。二、5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接種建議:(一) 對於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與第二劑間隔28天後接種),對象詳如附件。(二) 對於完整接種基礎劑對象,建議於滿5個月(150天)後,接種追加劑。三、「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第二次追加劑接種建議:(一)為降低邊境逐步開放後,新型變異株對於國內防疫之衝擊,且目前國內仍處社區流行階段,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後,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二)前述對象經評估自身風險後有意願接種,建議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以上。四、建議Novavax COVID-19疫苗使用於18歲以上民眾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次第2次追加劑接種,並可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五、 COVID-19確診者疫苗接種建議:(一)無論先前是否具 SARS-CoV-2 感染史,建議應依各廠牌應接種劑次,完成 COVID-19 疫苗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二)依據現有有限資料顯示,延長SARS-CoV-2感染後接種COVID-19疫苗之間隔,可增加接種疫苗後誘發之免疫保護力,且感染後短期間重複感染機率較低,爰建議確診者可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3個月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 COVID-19 疫苗。(三)確診者若已無急性症狀且符合解隔條件,如符合下列情形,可經醫師評估適宜接種後,完成尚未完成之COVID-19疫苗劑次:1.因工作需求、工作性質等原因導致感染風險可能增加。2.免疫力/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因應入境其他國家時疫苗接種紀錄查核之需。指揮中心強調,有關前述第一至第三點對象之疫苗接種政策實施時間,由指揮中心視疫苗供應及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接種作業安排時間,另行公布。疫苗接種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保全防疫量能,後續將依專家建議,規劃相關接種作業,保障國人健康。(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
皮膚摸一下就會傳染? 猴痘到底怎麼染病…風險、途徑、症狀教你看
猴痘最近正式入侵亞洲,繼新加坡、南韓後,台灣昨天(24日)也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個案,成為亞洲第三個有猴痘現蹤的地方。昨天這起確診個案,是台南一名25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在德國留學,最近自德國返台確診;由於他跨縣市就醫,他染疫後目前已匡列19位密切接觸者,需健康監測21天。而由於猴痘會人傳人,到底染上猴痘會有哪些風險?傳染途徑有哪些?疾管署表示,猴痘的傳染,可透過接觸其患者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被感染;但被匡列採健康監測者,由於非高度風險的密切接觸者,匡列期間不須避免接吻、性行為,也可與同住家人一起洗衣服。猴痘的傳染,基本上透過接觸到患者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黏膜或被污染物品,就會有被感染的機會。而有別於新冠病毒,猴痘在飛沫傳播上,需要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才容易發生。因此比起一般人,有實際接觸到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與同住家人等「密切接觸者」,的確有比較大的感染風險。而猴痘的猴痘潛伏期約為5至21天,多數病例潛伏期落在6至13天。但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目前還無法確定猴痘在潛伏期,或是患者還無症狀時,是否就有傳染力,不過皮疹、水泡摸到了,一定會具傳染性。至於猴痘的典型症狀,除了發燒、畏寒、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通常在 發燒1至3三天後,會開始出現皮膚病灶,並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等上述幾個階段變化,再到最後結痂脫落,才會走完整個病程康復。而多數人症狀多輕微,大約14至21天會痊癒,但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較易重症,必須特別小心。至於猴痘怎麼預防?根據WHO表示,良好的衛生與安全的性行為,可有效控制猴痘蔓延;疾管署則指出,民眾應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和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而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莊人祥指出,密切接觸者在健康監測期間,因為會採健康監測,就表示不是高風險接觸者,不須刻意避免接吻、性行為,至於洗衣服,因為通常衣物洗滌會加入洗衣精或洗衣粉,如此病毒不易生存,因此同住家人的衣服一起洗是沒有問題的。 而面對猴痘疫情蔓延比想像中快速,台灣目前正與國際藥廠洽談採購最新第3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但這類疫苗不需要像新冠疫苗一樣要全民接種,主要針對密切接觸的同住家人、醫護人員或在實驗室操作病毒的工作人員,上述高度風險的接觸者,才有需要疫苗的保護。
猴痘今起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疑似病例24小時內要通報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23日)表示,猴痘已經在今天公告視為我國第二類的法定傳染病,若有發現疑似病例,24小時內必須要通報。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疾管署指出,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猴痘將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感染症狀」8大QA一次看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昨(22日)表示,上周國內有通報疑似個案,不過已經排除,應該在今明兩天會將猴痘正式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於什麼是猴痘、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等,以下8大QA供讀者參考。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或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發現猴痘疑似個案如何通報?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下一個變異株可能來自免疫力低下患者 國際研究疾呼:給他們最優質醫療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令世界公衛專家相當擔憂,不過這些變體究竟從何而來?學者投入研究,初步證據發現,部分變異病毒株是從長期感染病毒的患者身上而來,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因此目前最急迫的防疫工作即是,給予長期感染和免疫力低下患者優質的醫療照顧,以免病毒在這種病人身上待的足夠久而產生變異。國際知名醫療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1日刊登一項名為「下一個值得關注的SARS-CoV-2變體在哪裡?」的研究,由病毒研究界多位重要人士共同執筆,如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古普塔(Ravindra K Gupta)、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學家湯瑪士(Thomas P Peacock)等人。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一波接一波主要是不斷有新型變種病毒株襲捲,這些變體的來源讓專家苦惱,而該研究結果提供初步證據,至少有一些變異病毒株來自於新冠病長期感染者,例如某些免疫功能低下者,像是愛滋病患者、曾接受器官移植者,其體內免疫能力較低,可能難以消除病毒造成持續性的感染,而有數據顯示,當新冠病毒待在病患體內時間一長,就可能產生新的突變。研究因此呼籲,各國防疫最緊急的任務是要提供這些免疫低下、長期感染新冠肺病毒患者,提供優質醫療保健服務,並且優先給予他們治療,因為若未能妥善幫助這些長期感染患者,恐怕會對公共衛生帶來危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舉例,Delta變種病毒株起源於印度、Omicron則起源於南非,兩個國家的公共衛生條件都有待提升,且缺乏對病毒基因組序列的持續監控,南非更有著約700萬餘人是愛滋病毒帶原者,成為全球數量最龐大的免疫低下人群。
大陸疫情反覆因新冠間歇性排毒? 專家:無科學依據
近日,大陸有關新冠疫情「間歇性排毒」的專家觀點引起較大關注,有相關專家談到為何需要反覆從社會面篩查感染者時,提到「間歇性排毒」的概念,認為有些感染者並非持續向體外排出病毒、而是間歇性。針對此說法,大陸多位權威病毒專家都認為,新冠病毒的複製遵循病毒繁殖的基本科學規律,所謂的「間歇性排毒」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相關權威專家說明,新冠病毒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毒,屬於急性感染病毒,不存在「間歇性排毒」,指出病毒的感染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存在「時有時無」。據第一財經引述一位專家表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後期階段,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因病毒清除不乾淨,出現排毒的波動反覆,也會有一些極少數的「復陽」情況,但這時病毒大多情況下基本不具有傳染性。而進行反覆的社會面核酸篩查,主要是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能夠儘早把感染者篩查出來,但所有病毒在複製階段都遵循基本的科學規律,不能用沒有科學依據的間歇性排毒來作為支撐高頻率篩查的理由。多位專家都認為,核酸檢測確實有時存在漏檢的情況,但對於大部分急性感染的病毒,如果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主要與採樣不規範或試劑盒的準確性關係更大,應從採樣、試劑品質去找原因,而非是所謂間歇性排毒的可能性。
確診者狂要「新冠神藥」治喉嚨痛 醫揭這情況「根本沒用」怒嗆:一堆來亂的!
台灣新冠疫情日前正式突破百萬例,第一線醫護人員除疲於照顧患者外,還要面對幾無止境的「討藥」歪風。一名醫師在PTT表示,許多不適合或已不需要輝瑞Paxlovid抗病毒口服藥的確診者及家屬,不斷狂盧開立處方箋,讓他爆氣怒嗆「這個不是症狀改善藥物!是預防重症,不是想吃就隨便吃」。這名醫師在PTT政黑版(HatePolitics)發文回覆「某版在吵年輕人為何不能吃Paxlovid」的文章,並在一開頭就強調「這個不是症狀改善藥物」,卻一堆人要求他開立處方來治療喉嚨痛。他表示「Paxlovid是預防重症」,而不是看患者有沒有不舒服,並提出美國CDC官方建議,指出該藥需要開60份才有機會減少65歲以下患者的重症,「你覺得在Omicron要多少?100?300?500?」醫師強調,中重症再吃Paxlovid等於沒用,更不是想吃就隨便吃,並透露自己遇到一堆「根本是來亂的」家屬要他開藥。他告訴1名已退燒但喉嚨痛的確診者家屬,患者已過病毒高峰期不需要再用藥,對方卻說「那幫她開回去,有需要再吃」;另名同樣有喉嚨痛且有B肝合併輕微肝硬化的患者家屬,得知親人要吃Paxlovid必須簽同意書後,居然回答:「我拿回去給他決定好嗎?」醫師指出,Paxlovid是作為預防重症使用,而不是拿來舒緩症狀。(圖/路透)醫師表示,確診者如果有嚴重身體不適,應該是要叫119送醫,而不是吵著吃Paxlovid,尤其那些還能喊:「啊呀!我好不舒服,來拿個抗病毒藥物的人,你覺得他有危險嗎?」並直指「看看我們目前的重症率,你覺得現在醫療很忙問題是什麼?」接著怒嗆指揮中心沒Guts,「這種時候就不敢把條件加嚴格,有智障在亂,就把問題丟給前線醫師,你來前線看一下就知道,來亂的比真正需要的還多」。另據WHO資料指出,Paxlovid適合尚未接種疫苗、年長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新冠確診者,只要具任一重症風險,並於「發病5天內」未使用氧氣治療的12歲以上、體重40公斤以上的輕、中度患者即符合用藥資格。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曾指出:「並非染疫就要吃藥,參考文獻適應症為6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下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才需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