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結構異常
」「蛋蛋」的哀傷…15歲少年5天2度被誤診 醫師把睪丸扭轉當腹瀉他痛失1顆
男性青春期睪丸急速變大,是睪丸扭轉好發時期,先前在高雄就有一名15歲少年左側睪丸扭轉,忍了兩天後才就醫,檢查後發現,懸吊左側睪丸的精索已纏繞了好幾圈,導致左側睪丸發黑壞死,只好切除。未料在新加坡也發生類似狀況,同樣是一名年齡為15歲少年,他因為左睪丸疼痛就診,但醫師5天內兩度誤診,當發現是睪丸扭轉時,已經離首次會診約10天,由於醫師的疏失、加上延誤治療,少年只能切除睪丸,對此,當地的醫藥理事會紀律法庭吊銷該名醫師執照1年。根據新加坡的《8視界新聞網》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2019年,來自武吉巴督的這名少年因為左睪丸疼痛並移轉到下腹部,還出現輕微腹瀉,因此赴醫師楊奇洪的診所檢查,醫師當時認為少年純粹是腹部絞痛,開了止痛藥和沚瀉藥給他。不過少年的狀況仍未改善,5天後再次就診,表示左睪丸疼痛,尤其坐下或行走時疼痛感倍增,醫師檢查後發現,少年左睪丸腫大,而且一碰就痛,認為是左睪丸發炎,於是開立抗生素給,醫師同時幫少年驗血、驗尿,隔天通知少年家長說結果就是發炎。不過少年症狀依舊未解,醫師最後才叫家長將少年送醫,結果發現,患者是睪丸扭轉,雖然立即動了手術,但已經保不住少年的左睪丸,氣憤的家長在2020年7月向醫藥理事會投訴,醫師則在同年12月向少年及其家屬致歉。根據醫藥理事會紀律委員表示,醫師在檢查時發現少年睪丸腫大,就該懷疑睪丸扭轉的可能,由於這名醫師執業已經超過40年,應該有足夠經驗和知識做出正確判斷,而非直接排除這樣的可能性,造成少年延誤就醫,最終認定醫師專業行為失當,吊銷醫師執照12個月。根據國內醫師表示,睪丸扭轉有兩個好發期,一是新生兒期,由於先天結構異常而發生;另一則是青少年期,原因可能和這階段為睪丸快速成長,易造成懸吊的精索與睪丸位置改變而發生睪丸扭轉,若睪丸一旦壞死,可能經由免疫作用,產生抗體去攻擊對側健康的睪丸,同時要盡快動切除手術,否則兩側睪丸恐會不保。
孩子常憋尿恐導致泌尿道感染! 當心「先天結構異常」
孩子有時候因為害羞、貪玩,或身處陌生環境中,容易出現憋尿狀況。由於兒童的泌尿系統尚未發育成熟,頻繁憋尿恐憋出病,若是沒有妥善的醫療照護,將來會有重複感染的風險!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廖文鎮表示,兒童泌尿道感染較常出現於小女生,若經常反覆感染,一定要到醫院去檢查泌尿系統是否有先天性問題,以利及早治療。細菌性感染 好發於嬰童尿液長時間儲存在膀胱內,容易滋生細菌,泌尿道感染是兒童細菌性感染的一種。泌尿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泌尿道的任何一個部份受到感染,就稱為泌尿道感染,好發於年紀較小的嬰幼童。嬰幼兒通常是以不明原因發燒為主,或是食慾不振、腹瀉等非特異性症狀為主,容易被忽略。兒童下泌尿道感染:包括排尿疼痛、頻尿及尿失禁。上泌尿道感染:包括發燒、腰痛、全身不適。女童尿道短 當心易感染雖然兒童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不高,但家長仍不能輕忽。兒童的尿道較成人短,女童尿道又比男童短,比較容易受到感染。廖文鎮提醒,兒童泌尿道感染較常發生於小女生,常見兒童憋尿,不方便上廁所,因而造成泌尿道感染,若半年之內有2次感染或1年之內有3次感染,家長就要警覺,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泌尿道系統是否異常。他表示,兒童罹患泌尿道感染跟成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要考慮孩子是否有先天結構異常,若有先天性的問題一定要提早發現、進一步評估與治療,才能讓孩子未來有一輩子的時間,盡量把身體狀況處理好,以避免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兒童泌尿道感染如何治療?泌尿道感染兒童約有8%會有1次以上的復發,15%的兒童有腎臟結痂,25%的兒童有尿路迴流的情形,其中約2.5%有高度的尿路迴流。至於泌尿道感染造成慢性腎衰竭的狀況則非常罕見[i]。治療兒童泌尿道感染的三大目標是症狀緩解、預防復發及矯治構造異常,以避免漸進性的腎臟傷害。尿道感染依嚴重程度,以抗生素進行治療。若孩子的泌尿感染復發甚至反覆感染,需積極預防腎受損的情形。尤其先天性尿路結構異常的兒童,建議以外科方式矯治,或長期投予預防性藥物,以減少腎臟受損[ii]。日常保養建議孩子多喝水、勤排尿並預防便秘,女童應保持會陰部的清潔,男童應注意包皮過長或是龜頭清潔的情況。另外也可給孩子攝取果汁以酸化尿液。[i] https://reurl.cc/NQqDDq
血壓正常卻走路會喘 婦人輕忽差點猝死
血壓愈來愈正常,但卻感到愈來愈喘,就要當心否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如疏忽沒治療,演變成重度狹窄,可能導致猝死!一位85歲老太太,有高血壓問題長達20年,血壓曾高達160-170 mmHg,規律用藥穩定控制,但近半年來,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所以幾乎足不出戶,不過由於血壓已逐漸降至110-120 mmHg,認為血壓控制正常,只是老化體力變差的現象,所以起初並不以為意,直到近日突然昏倒,就醫後經醫師安排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須進一步治療以避免猝死風險。但因老太太已年高85歲,又合併有多重內科疾病,接受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經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免開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外出曬太陽等活動。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指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多數病人在輕度狹窄時沒有症狀,隨著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然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往往剩下不到兩年,可見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僅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更可能威脅生命,宛如隨身帶著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猝死風險。 以往外科開心手術是解決此疾病的唯一方法,但傳統開心手術,須將心臟打開置換主動脈瓣膜,無奈的是,這類病人往往是年紀很大或合併有多重器官系統疾病,有時不只無法承受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的大手術,甚至連全身麻醉的風險都很高,因而喪失治療機會。幸賴現今醫療技術發達,現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藉由心導管方式將新的主動脈瓣膜經由周邊動脈沿血管擺至定位而植入心臟,其優點係手術過程心臟不須停止跳動、不須切開胸骨、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傷口小至1公分、病人復原較快、住院時間縮短,且大幅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所以對於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年紀大,且手術風險高的病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黃啟宏醫師提醒,若發現家中有高血壓病人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很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請家人務必特別留意並諮詢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