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開胸
」 心臟衰竭 肺癌高齡82歲阿嬤升主動脈瓣重度逆流 「微創手術」成功瓣中瓣二次置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82歲王奶奶因升主動脈瓣重度逆流,十年前曾接受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經TAVI微創手術成功完成瓣中瓣二次置換,不僅手術風險降低,還有恢復期短、併發症風險低等優勢,為年長及高風險族群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選擇。且手術成功後,僅住院5天即可出院,顯著提升治療效率與病患生活品質。治療實績增多 創首例成功案例安南醫院醫心導管室主任黃成偉指出,相較於傳統需開胸、連接心肺機的手術方式,TAVI技術具備多項優勢:免於開胸手術的創傷、避免出血、氣胸、傷口感染及骨頭壞死等併發症風險,特別適合年長及高風險族群。此外,醫療團隊追蹤發現,所有患者術後的經瓣膜壓力差都小於10mmHg,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加上無需承受手術傷口之苦,病患滿意度極高。前瞻性醫療設備 TAVI治療新紀元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陳偉華提及,除建置246坪標準尺寸複合手術室,配備1024切斷層掃瞄儀、4D經食道超音波等先進設備,以利施作TAVI微創手術。醫療團隊更橫跨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個專科,共同參與國內外培訓,建立紮實的專業實力。而在取得健保給付資格後,凡符合心臟衰竭症狀、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心手術高風險等條件的患者,皆可申請補助。未來,TAVI也將擴大應用於高低風險患者、持續優化瓣膜技術、加強術後照護管理、整合多元治療方案,以及降低併發症風險。
9旬嬤患主動脈瓣狹窄! 「1治療方式」免開胸順利恢復健康
高齡92歲的張奶奶有活動性喘,經過檢查發現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但考量年事已高,以傳統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在醫師詳細評估後,決定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張奶奶恢復良好,又可以在花園裡「拈花惹草」,享受愉快的生活。主動脈瓣狹窄 為年長者常見疾病嘉義長庚心臟內科楊登堯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主動脈瓣狹窄與年齡高度相關,尤其80歲以上的盛行率可達 10% 以上,是年長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而主動脈瓣狹窄使心臟血液的輸出困難,嚴重者甚至會呼吸困難,胸痛或胸悶,暈厥或頭暈。年長者手術風險高 TAVI手術免開胸、恢復快但由於年長者身體較虛弱或存在其他共病,導致手術風險增高。不過,現在透過TAVI,能讓高齡族群不必承受開胸風險,成為目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主流術式。楊登堯醫師進一步說明,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通常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將導管沿著主動脈放進去,當到達主動脈時,將瓣膜打開,此時植入新的瓣膜,瓣膜功能即開始啟動。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TAVI不須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須使用體外循環、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對年紀較大、共病很多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低,且術後住院天數少、恢復速度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治療方案 重拾健康生活另一名71歲的翁伯伯一樣也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同時有冠心病、大動脈穿透性潰瘍,且因為有食道癌病史曾接受放射治療,不適合傳統開刀手術,同樣透過TAVI,重新找回健康。楊仁宗院長表示,TAVI屬高複雜度手術,且需要在具備高階主動脈手術設備儀器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由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走路喘不停恐是心臟瓣膜出問題! 醫警告:未積極治療當心心臟衰竭惡化
許多人上了年紀之後,走沒幾步路就感到上氣不接下氣,喘個不停,有時候甚至連躺平休息都氣喘吁吁,當心!這可不是體力衰退,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警告,若本身心臟有瓣膜問題,卻未積極治療,出現躺平也很喘的症狀,很可能已心臟衰竭。主動脈、二尖瓣膜出問題 心臟需超負荷工作恐導致衰竭心臟就如同馬達,心房、心室之間的閥門稱為瓣膜,若瓣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血流不完全,進而引發其他問題。除了先天性的缺損(如少一瓣),瓣膜可能會因為老化退化、風濕性心臟病、急性感染、其他疾病等導致異常。陳胤嘉醫師說明,其中退化最為常見,因年紀大會出現瓣膜鈣化、周邊組織疏鬆或萎縮,或連接瓣膜的腱索脫垂;少數患者會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或其他疾病導致心肌擴大,也會影響瓣膜結構。心臟有四個瓣膜,但較容易出現問題的為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膜。陳胤嘉醫師表示,通常瓣膜異常,會使心臟輸出的血液量不足,心臟必須變得肥大且更賣力運轉以提供足夠血量。而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就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喘、體能下滑等狀況,若出現晚上躺平會喘、或睡到一半喘到醒過來,就表示瓣膜造成的心臟衰竭已經需要處理,不過,很多人會認為是正常老化而忽略。▲嘉義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胤嘉根治瓣膜靠手術 高風險患者適合經導管置換手術瓣膜該如何治療?陳胤嘉醫師表示,目前唯一能根治的方式就是手術,但並非人人都需要手術,需要根據病人的身體條件、體力、年紀等綜合評估風險;若已出現症狀,再考慮介入。舉例來說,年輕患者、體力好又有運動習慣,便可藉由藥物控制,不必立刻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小傷口手術、微創手術。陳胤嘉醫師指出,二尖瓣膜會以修補為主,不適合修補才考慮置換;而主動脈瓣膜無論是狹窄或是逆流,通常會進行置換手術。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胸骨癒合恢復期較長,但手術風險較小傷口手術低,較適合進行複雜性手術。小傷口手術:不用打開或只需打開部分胸骨,傷口約4-6公分,術後恢復快,適合年輕、低手術風險的患者。但限制較多,若心臟位置太深、肺部有沾黏者較不適合。經導管瓣膜置換:從鼠蹊部或頸部的血管放導管進入,利用支架撐開狹窄瓣膜,固定在原本的瓣膜上。通常適用於不適合傳統手術、年紀大、肺功能差、體能虛弱等高風險者。新型牛心生物瓣膜 加入二次置換手術設計而用來置換的心臟瓣膜,主要分為金屬瓣膜及生物瓣膜兩類,生物瓣膜指的是以牛心、豬心組織做出的人工瓣膜,與人體組織較為接近。陳胤嘉醫師提到,人工瓣膜有其壽命,目前金屬瓣膜年限約40-50年,但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避免形成血栓,若有組織向內生長影響瓣膜功能,也仍有二次手術的風險;而生物瓣膜雖只需服用3-6個月的抗凝血劑,但年限最多到15-20年左右,若病人還很年輕,也會面臨二次手術問題。隨著科技進步,人工瓣膜也不斷進步,生物瓣膜使用年限越來越長,新型的牛心瓣膜設計則加入考慮二次手術的可能性,發展出利用球囊將原本框架撐開,再放入適當大小的經導管型瓣膜。陳胤嘉醫師補充,瓣膜的大小與病人體重相關,若體重較重者,小型的瓣膜恐無法支撐其血流量。已知有瓣膜問題應追蹤 心臟衰竭建議手術治療然而術式及瓣膜選擇多元,有些民眾難以立刻決斷。「通常沒有急性危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討論跟思考,是否可以用藥物多控制幾年再換。」陳胤嘉醫師提醒,微創或經導管手術的確是趨勢,也有潛力發展到不止高風險,連中低風險病人也可以適用,然因每位病人狀況不同,手術方式必須與醫師討論,包含體力、經濟狀況等,選擇最符合自身條件的方式。陳胤嘉醫師提醒,若知道自己有瓣膜問題,建議追蹤治療,以掌握瓣膜狀況。陳醫師分享一位60歲左右的男性,患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一直以藥物控制,雖已出現症狀,卻抗拒開刀。後來在家中暈倒、心因性休克,緊急送往急診搶救。所幸及時裝置葉克膜穩定病情,隔日進行主動脈置換手術,當天晚上就脫離呼吸器與葉克膜,10天後便出院,恢復狀況良好。「在大家想像中,心臟手術非常恐怖,但更恐怖的是如果沒適當處理,反而可能需要承擔心臟衰竭惡化或猝死的風險。」陳胤嘉醫師呼籲有瓣膜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定時回門診追蹤檢查,若出現暈厥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就建議可開始與醫師及家人討論手術時機及方式。
七旬翁腸胃道大出血險喪命! 檢查竟發現是1個月前誤食魚刺惹禍
72歲男士阿財,去(111)年9月時因發燒、背痛、右上腹痛由救護車送至急診就醫,因血壓只有81/65mmHg、心跳每分鐘為95次。急診醫師緊急影像學檢查發現,阿財疑似主動脈瘤破裂,進一步詢問才發現恐是因一個月前誤食魚刺,造成「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使腸胃道大量出血,經過緊急手術後才撿回一命。誤食魚刺刺穿主動脈 「主動脈-食道廔管」罕見又致命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依璇指出,食道就在主動脈的前方,食道的嚴重穿刺傷恐導致主動脈的高壓血液透過相連接之廔管(傷口)全往食道灌注,若未及時治療,恐造成大吐血、膿胸、敗血性休克等情況。主動脈-食道廔管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更是誤食異物後死亡率最高的狀況,是一種非常罕見但致命的疾病,必須早期警覺並及時治療。根據國外醫學文獻統計顯示,主動脈-食道廔管致死率極高,即使經多次手術,也只有六成的病人能存活出院,四成的病人存活滿一年。傳統與新式併行! 三階段手術搶救生命 吳依璇說明,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拜新科技「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之賜,越來越多主動脈破裂的病危病人得以迅速接受手術後挽回生命,再加上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傷口很小,以致傳統開胸或開腹進行主動脈手術已經較不成主流.但是像阿財的情況,就需要併用兩種手術方式,經過三階段手術才得以救命。誤食異物恐大出血! 應儘速就醫、切勿催吐或採用偏方吳依璇提醒,主動脈-食道廔管,會造成主動脈破裂大出血,進而導致死亡!民眾如有誤食異物的情況,千萬不要嘗試大口吞飯、喝醋、以手指催吐或採用偏方,恐讓異物越卡越深,反而加重病情造成二次傷害。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進食的時候還是要多加小心!
藏猝死危機!長輩出現「這3症狀」當心了 醫:要趕快就醫
「主動脈瓣狹窄」是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主動脈瓣狹窄有3大症狀,包括胸痛、暈倒及心臟衰竭,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甚至恐致命,對此,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效煌就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張效煌主任近日分享2起「主動脈瓣狹窄」案例,第1起患者為81歲的黃姓男子,他日常活動時就容易呼吸喘,且症狀愈來愈嚴重,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只剩0.9cm2;第2起患者為68歲胡姓女子,她曾經接受腎臟移植手術,但移植腎再衰竭,而後又規則洗腎超過10年,因有心律不整症狀,經心臟超音波檢查,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僅有0.53cm2。張效煌主任表示,這2起案例皆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用引進的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成功搶救2位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目前2人皆已順利康復出院。張效煌進一步解釋,一般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血管直徑需大於等於5.5mm,而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血管直徑僅需大於等於5mm,可適用於更多周邊血管較窄的患者。最後張效煌主任也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會致命,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爬一兩階樓梯就喘 北榮用新型瓣膜置換成功搶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主動脈瓣狹窄」會影響左心室血流通往主動脈,使部分血液滯留在心臟裡,對心臟造成額外的壓力,並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臺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引進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成功搶救二位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新型主動脈瓣適用者更多 成功搶救2重度狹窄患者82歲黃先生,本身有高血壓、心房顫動病史超過10年,日常活動時常覺得呼吸喘,在2022年11月症狀更趨明顯,爬一兩階樓梯就要休息調整呼吸,由於症狀嚴重在同年12月就醫,診斷為中度至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但到2023年7月檢查發現已是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只剩 0.9 cm2。68歲胡女士,曾接受腎移植,但移植腎再衰竭,而後又規則洗腎超過10年,因心悸、體力變差容易喘等症狀持續約一年,在外院診斷有心律不整,2023年轉至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張效煌主任門診求診,經由心臟超音波檢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診斷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瓣膜開口面積(AVA)僅有 0.53 cm2。所幸,2位病人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皆已順利康復出院。張效煌主任提到,一般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血管直徑需≧5.5mm,但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血管直徑僅需≧5mm,可適用於更多周邊血管較窄的病人。嚴重狹窄恐致命應盡速就醫 可選更精準的治療方法另外,張效煌主任表示,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還可以回收,術中若置放位置不理想,可重新回收置放,而且瓣膜底部有X光可清楚辨識的標記,能更精準確認置放深度,同時也維持「主動脈瓣環上」設計的優勢,術後能產生良好的瓣膜血液動力學,增加瓣膜的耐用性。張效煌主任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等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北榮於民國99年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心血管中心結構性心臟科陳嬰華醫師主任表示,99.5%的病人術後經過長期追蹤,主動脈瓣膜功仍維持良好,而且第一位病人已存活超過十年。張效煌主任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有致命的可能,如果家中長輩有胸悶、昏厥等情形,應儘速就醫檢查,經醫師評估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以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較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肺癌手術後要注意什麼?如何避免復發? 醫師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肺癌死亡率高居癌症之首,已成為台灣「新國病」。目前,肺癌還是以手術治療最為重要,1A、1B、2A、2B、3A的早期肺癌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大部分都可進行手術。不過,在術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又該如何進行術後照護呢?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王金洲醫師表示,由於現在手術方式都以微創為主,相較過去傳統開胸手術,術後併發症、副作用較少,不需要太過擔心,術後應注意身心調養、做運動或復健來恢復功能及體能,而菸、環境物質暴露等致癌風險都須避免,此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避免復發、定期追蹤。肺癌術後別輕忽復發可能 如何降低復發風險?肺癌手術後其實仍有很大的復發機率。王金洲醫師表示,以5年存活率來看,肺癌1期存活率約有65-75%;2期約有50-70%;3A期則只有約30-40%,而復發風險以1A、1B期來說大概還是有20-30%,較嚴重的3A期大約就有70%的復發風險,所以可以開刀的肺癌患者其實復發機會還是蠻高的。王金洲醫師指出,開完刀後仍有復發風險是因為有時癌細胞可能已有遠處轉移,但太過微小,開刀診斷時影像學檢測不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病患可以做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王金洲醫師了解術後3輔助治療 依個別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術後輔助治療包含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王金洲醫師提到,標準的輔助治療是化療,化療僅能增加約5%的復發預防效果,其實還是不太夠,但現在輔助治療有其他新治療選擇,例如;標靶、免疫藥物等,相關研究都已證實術後加上標靶輔助治療或免疫輔助治療控制復發的效果都不錯,可增加約30%的復發預防效果。若以較嚴重的3A期為例,原先有約70%的復發機會,如果在術後用化學輔助治療仍有約65%的復發可能,但若合併使用標靶或免疫藥物,復發機會就會降到50%以下,差距非常大。不過,該怎麼選擇合適的用藥呢?王金洲醫師表示,病人應多與主治醫師討論,並且透過基因檢測或生物標記檢測,依各別的狀況擬定治療計畫,例如;如果經過基因檢測發現基因突變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就建議使用標靶輔助治療;如果沒有基因突變,那選擇免疫輔助治療的意義比較大。輔助治療、定期追蹤 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除了輔助治療外,術後定期追蹤檢查也很重要,因為復發後有一部份患者其實沒有任何症狀,而且通常出現咳嗽、呼吸喘、疼痛等症狀時,可能都已是較嚴重的肺癌復發情況。王金洲醫師表示,術後醫師會依不同期別安排每3個月到1年不等的時間,追蹤胸部電腦斷層、癌症CEA指數等。因此,術後應重視復發風險,並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若發現復發也可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方式。不過,王金洲醫師提到,雖然復發後也可用免疫、標靶等治療,但輔助治療是在手術治療後沒有疾病的狀態下殺死殘餘癌細胞,而復發是處於疾病狀態,其治療效果勢必大打折扣,相對的副作用也較麻煩。而復發後的心境、治療路程也與術後輔助治療時期大不相同。王金洲醫師表示,現在手上的患者中有2位術後已完成免疫治療,1位已使用標靶治療半年多,目前追蹤下來狀況良好都沒有復發,建議早期肺癌患者應盡快進行手術治療,並在術後根據個別情況選擇適合的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死亡風險。
辜寬敏肺腺癌病逝 逾20年登索命冠軍!6危險因子一次看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今天上午8時55分於臺北榮總辭世,享耆壽97歲。據了解,辜寬敏是罹患肺腺癌於北榮住院中過世。根據衛福部資料,肺癌已連續10年居十大癌症第一名,且從1999年開始至今,一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榜首,至今已逾20年,肺癌佔癌症死亡人數近20%,每年奪去9000多條寶貴生命,患者人數更在10年內激增1.5倍。存活率如此低,主要原因就是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當癌細胞已經擴散時,存活率自然就會降低,因癌症發生的部位不同,有些肺癌並不會出現症狀,有些則是轉移引起症狀才被發現,因此當患者發現身體不適就醫時,多已是第四、五期,而肺癌末期平均存活率是不到1年。不過肺線癌如果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在診斷的1個月內接受手術切除的第一期肺癌患者,其10年的存活率高達92%。肺癌目前治療方式分為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性治療。全身性治療包括像過去常聽到的化療,及近幾年較新的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大多用於晚期及末期的病人,通常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例如:虛弱、腸胃道潰瘍、免疫力問題等。而局部性治療,主要重點在於破壞腫瘤,大致又可分為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腫瘤消融法(冷凍或高溫)等方式,治療後只會有些局部反應,不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問題。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外科微創切除手術是現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式,醫院目前以單孔胸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為主,雖然已較傳統開胸手術大幅降低手術傷害及併發症,讓病人提早復原。根據衛福部資料,肺癌6危險因子包括菸害、空污、肺部相關疾病、肺癌家族史、長期暴露炒菜油煙、特殊環境如長期暴露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近年來推廣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也能及早檢查出異樣,若有吸菸習慣者,建議定期檢查,若無吸菸習慣,由於輻射仍有其致癌風險,建議檢查後,依醫師判斷決定之後的檢查頻率,若有腰痠背痛、咳嗽、喘等症狀,也應早點就醫檢查。
「失去21週寶寶」 媽媽引產後又爆急性心衰竭 北榮最新治療搶回性命
34歲陳小姐懷孕21週時因嚴重腹腔內感染必須引產,引產後仍因嚴重感染、敗血性休克造成心臟及多重器官衰竭,需插管使用呼吸器及葉克膜維生系統。使用葉克膜3天後心臟功能恢復不佳,植入經皮式心室輔助器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第3天脫離葉克膜,第6天脫離心室輔助器,恢復自主心跳,第9天脫離呼吸器,第11天轉至普通病房,第22天順利出院。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陳沂名醫師表示,醫療團隊考量長時間使用葉克膜易造成血栓及肺水腫,而傳統開胸手術植入心室輔助器,手術時間長、風險高、傷口大,復原緩慢,建議植入新型免開胸經皮式心室輔助器。在三位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三位麻醉主治醫師及多位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完成北榮首例使用經皮式心室輔助器搶救急性心衰竭的成功案例。先使用葉克膜再使用經皮式心室輔助器搶救心衰竭病人成功案例,不只挽救了一個年輕生命,也挽救了一個家庭,提供無法僅靠葉克膜救治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或因葉克膜造成心臟負擔的病人,最佳治療選擇。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無時不刻跳動著供應全身的血液循環。急性心臟衰竭發生時來勢洶洶,容易同時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後果不堪設想。搶救時會先使用強心劑、接下來再使用機械式輔助循環來支撐心臟功能以維持生命徵象,如主動脈氣球幫浦(IAPB)、葉克膜維生系統(ECMO)、心室輔助器(VAD)等等。陳沂名醫師說明,葉克膜(ECMO)類以人工心肺機,雖維持病人全身循環,但推入強大血流會使心臟出口主動脈瓣膜關閉,導致左心室血流停滯,可能進而形成心臟血栓,也可能會使肺部血流停滯,導致肺水腫。雖可使用主動脈內球囊泵(IABP)減輕左心室的負擔,但肺部問題仍無法得到改善。傳統的心室輔助器在植入時需打開胸腔,直接從心臟及主動脈或肺動脈植入,治療成效卓越,但傷口長達20公分,手術時間長達6~8小時以上且復原期較長;免開胸經皮式心室輔助器由周邊血管植入,通常由鼠蹊部的股動脈或鎖骨下的腋動脈置入後送達升主動脈及左心室交界處來輔助心臟的跳動,傷口僅僅穿刺孔的大小,可改善葉克膜的缺點,減輕對左心室的負擔及心臟和肺臟的血液停滯,防止血栓和肺水腫的發生,為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治療新選擇。
老人家胸悶暈眩要當心 罹這病!平均存活期最短僅2年
73歲盧女士,4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但因害怕開刀,一再拖延治療。近日突然急喘,上氣不接下氣,搭乘計程車就醫時在車上突然昏迷,失去呼吸心跳。急診室醫師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進行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2天後盧女士轉診至臺北榮總,血壓低且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功能非常差,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死亡率相當高,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緊急施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TAVI)」,術後第二天盧女士即能移除呼吸器自行呼吸,第6天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功能恢復正常,數天後已可行走,並於一周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表示,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主動脈瓣狹窄的病人也有增加的趨勢。超過75歲的老年人,約12%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 cm2,則稱為嚴重之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率為4%,若未即時接受治療,存活期可能不超2年。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主動脈瓣膜狹窄依嚴重程度會出現胸悶、暈眩及心衰竭等症狀,平均存活時間分別為5年、3年及2年,尚不包含猝死的數據,而30%至40%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因為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外科開胸手術。陳嬰華醫師說明,臺北榮總於民國99年率先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102年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免除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使用。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當中,有13%的病人是因延誤就醫導致嚴重心臟功能不良(左心室射出分率低於35%),甚至突然昏迷,經心肺復甦術後才緊急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這類病人原被認為預後很差,但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不到一周均有顯著進步,其中46%的病人在術後一周內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左心室射出分率超過>50%),心臟衰竭的症狀亦迅速獲得改善。臺北榮總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手術成果優於世界各國,近5年來,術後30天存活率99%,高於世界平均值97.5%。陳嬰華醫師提醒,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昏厥或氣喘吁吁的現象,應儘速就醫檢查,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可選擇傷口小、低侵入性,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切勿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
擊敗癌王3/「癌細胞晶片」代替患者試藥 有助掌握免疫治療效果
依據衛福部109年統計,肺癌是國人癌症死亡率冠軍,目前治療方式分為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性治療。全身性治療包括像過去常聽到的化療,及近幾年較新的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大多用於晚期及末期的病人,通常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例如:虛弱、腸胃道潰瘍、免疫力問題等。而局部性治療,主要重點在於破壞腫瘤,大致又可分為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腫瘤消融法(冷凍或高溫)等方式,治療後只會有些局部反應,不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問題。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外科微創切除手術是現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式,醫院目前以單孔胸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為主,雖然已較傳統開胸手術大幅降低手術傷害及併發症,讓病人提早復原。但對於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難以負荷手術的病人而言,微創手術仍具有一定風險。且對於多發性肺腫瘤患者,過多的肺部組織切除,也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缺損,因此需要更加微創的方法。冷凍微針消融術是一種微侵入的癌症治療方式,醫療團隊經由影像系統(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導引下,將直徑1.47mm的超細冷凍微針插入腫瘤組織中,利用超低溫來破壞腫瘤組織、消滅癌細胞,通常只需局部麻醉,傷口極小,在經團隊專業照護下病人大多於術後隔天便可出院。國泰醫院自2016年起執行肺腫瘤冷凍微針消融術,至今已處理超過100顆以上的腫瘤,消融成功率超過9成,亦無發生嚴重併發症。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圖/報系資料庫)至於全身性治療如標靶治療、化療及免疫治療,雙和醫院胸腔內科李岡遠醫師指出,要如何為患者病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與藥物是一大難題。為精準治療,李岡遠與清華大學劉承賢教授合作開發「仿生肺組織晶片」,提取患者癌細胞在體外重組晶片,李岡遠醫師表示,仿生肺組織晶片就等同病人,醫師可透過晶片測試不同藥物濃度與組合,進而找到最完美的治療方式,可謂「替身醫療」。李岡遠指出,「仿生肺組織晶片」最重要的特色在於測試「免疫治療效果」,免疫治療即透過抗體藥物讓T細胞能重新恢復活性,並開始大量增生去攻擊腫瘤,進而成功治療癌症。不過,目前肺癌免疫治療平均每5人僅1人有效,李岡遠強調,每5人僅1人有效,不代表其它4人沒救,仿生肺組織晶片因為有患者的T細胞與癌細胞,此時就能再測試免疫治療藥物合併其它藥物的療效,為另外4人找出可能的解方。目前仿生肺組織晶片已得到2021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獎』的肯定,希望透過向國際期刊發表更多研究成果,未來能提供癌友更佳的精準治療。顏銘宏則提醒,抽菸、家族病史、空汙、油煙,及50歲以上亞洲女性等,都是肺癌的危險因子,尤其近來發現有不少病人無症狀,卻因健檢意外發現,因而呼籲民眾如有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盡早就醫,無症狀者也應定期健檢。
血壓正常卻走路會喘 婦人輕忽差點猝死
血壓愈來愈正常,但卻感到愈來愈喘,就要當心否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如疏忽沒治療,演變成重度狹窄,可能導致猝死!一位85歲老太太,有高血壓問題長達20年,血壓曾高達160-170 mmHg,規律用藥穩定控制,但近半年來,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所以幾乎足不出戶,不過由於血壓已逐漸降至110-120 mmHg,認為血壓控制正常,只是老化體力變差的現象,所以起初並不以為意,直到近日突然昏倒,就醫後經醫師安排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須進一步治療以避免猝死風險。但因老太太已年高85歲,又合併有多重內科疾病,接受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經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免開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外出曬太陽等活動。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指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多數病人在輕度狹窄時沒有症狀,隨著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然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往往剩下不到兩年,可見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僅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更可能威脅生命,宛如隨身帶著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猝死風險。 以往外科開心手術是解決此疾病的唯一方法,但傳統開心手術,須將心臟打開置換主動脈瓣膜,無奈的是,這類病人往往是年紀很大或合併有多重器官系統疾病,有時不只無法承受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的大手術,甚至連全身麻醉的風險都很高,因而喪失治療機會。幸賴現今醫療技術發達,現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藉由心導管方式將新的主動脈瓣膜經由周邊動脈沿血管擺至定位而植入心臟,其優點係手術過程心臟不須停止跳動、不須切開胸骨、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傷口小至1公分、病人復原較快、住院時間縮短,且大幅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所以對於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年紀大,且手術風險高的病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黃啟宏醫師提醒,若發現家中有高血壓病人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很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請家人務必特別留意並諮詢專科醫師。
5專科醫師24小時齊力搶救 妙齡女中風後奇蹟恢復
臺北榮總急診、神經內科、放射科、心臟血管外科、整型外科等多專科團隊通力合作,精準診斷手術治療,24小時內成功搶救22歲、因心臟黏液瘤導致腦部、雙腿等多處栓塞的陳小姐,完全保留所有器官的功能,不需截肢,下肢完全恢復力氣能自行行走。陳小姐表示她從小沒有特殊疾病,某天夜裡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彈,機靈的男友迅速把她扛上車送至臺北榮總急診。突發病症且複雜又不斷變化的病程讓親友們驚慌失措,由衷感謝臺北榮總醫療團隊的專業與努力,把她從鬼門關救回來,更重要的是保留了雙腳,沒有造成缺憾,重拾健康人生。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郭姿廷醫師表示,陳小姐送至急診後,急診及神經內科醫師迅速診斷為中風,立即安排放射科醫師以機械取栓手術將栓塞去除,恢復腦部血流,陳小姐右側肢體逐漸恢復力氣。但送至加護病房後陳小姐雙腳劇烈疼痛,醫師觸診發現下肢冰涼蒼白且沒有脈搏,研判為急性下肢缺血性栓塞。因同時併發多處栓塞,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內有非常大的腫瘤正隨著血流擺動,立即送至手術室進行開胸手術摘除腫瘤,並將雙腳股動脈切開做栓塞清除手術。術後陳小姐雙腳馬上恢復血流變得紅潤,但也因此產生「再灌流症候群」,漸漸變得腫脹,造成腔室症候群壓迫到動脈血流,需由整形外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的壓力。在經過數週悉心的換藥及復健後,陳小姐雙腳的傷口漸漸癒合,且能行走自如。很幸運的是心臟腫瘤病理報告為黏液瘤,屬於良性腫瘤,雖有復發可能性,但機率不高,且不需要做更多後續的治療,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郭姿廷醫師指出,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心臟腫瘤,最常發生在左心房內,在腫瘤還小的時候病人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當它開始長大阻礙到心臟的血流時,病人可能會越來越喘,走一段路需要停下來休息,睡覺需要將頭墊高一點睡,嚴重時會造成急性肺水腫甚至是心臟衰竭。郭醫師表示,由於黏液瘤不是一個結實的團塊,而是有點果凍狀的腫瘤,在心臟內隨著心臟跳動,其中的小碎片就有可能掉下來,隨著血流漂到任何一個器官塞住動脈,造成標的器官的缺血,陳小姐即為塞住頸動脈造成中風,及塞到股動脈造成下肢缺血性栓塞。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以腦部時間最短,可能兩三小時後就會產生難以挽回的後遺症。郭姿廷醫師說明,黏液瘤的好發族群為30至60歲中年人,且女性發生率較男性多,目前並沒有找出任何相關的危險因子,像陳小姐這樣沒有三高的年輕人卻發生中風、下肢缺血的狀況,醫師就得特別留意是否有心臟腫瘤的存在。黏液瘤最常長在左右心房中間的隔板上,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從隔板上長出來,手術除了將腫瘤移除,最好能將心房隔板同時切除以減少復發風險。依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除了傳統開胸手術外,有些病例也可採取內視鏡輔助的側胸微創手術,不需破壞胸骨或肋骨,大大縮短手術後恢復的時間。黏液瘤雖然屬於良性腫瘤,但仍有復發機會,術後需要定期以電腦斷層或心臟超音波追蹤。
高中男右胸劇痛險休克 竟是身材高瘦惹禍?!
小明是一位身材高瘦的高中生,平時熱愛籃球運動。日前在打球時突然感到右胸疼痛,但症狀緩解後,就沒有再多加理會。直到後來某次打球時右胸突發劇痛,開始喘且呼吸困難,被送到附近小型醫院後,被診斷為氣胸,才又緊急後送至亞東醫院處理。小兒外科醫師表示,好險小明有即時就醫,否則可能會進一步引發休克。亞東醫院小兒外科醫師夏肇聰說,氣胸是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或是囊腫破裂,使空氣從肺泡進入肺臟與胸壁之間的腔室,造成氣體在肋膜腔內蓄積,壓迫到肺臟,造成肺臟無法擴張,進而引起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如果輕忽應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成「張力性氣胸」,導致心臟受到壓迫,血液無法回流到心臟,引發休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夏肇聰表示,氣胸分為「自發性」和「外因性」。自發性氣胸常見於年輕、身材高瘦的男性,其中也有小部份年輕族群的自發性氣胸是因肺部疾病所引起,如肺結核;外因性氣胸則通常是由外傷引起,例如車禍、碰撞等,這類病患通常會合併肋骨骨折或氣管的外傷。通常較輕微的氣胸會利用氧氣治療;若是已經出現症狀或是氣胸面積較大的患者,就會建議置放引流管。夏肇聰指出,一般氣胸患者在兩年內的復發率為25%,若不幸二次氣胸,復發率將上升至60%。建議如果接受保守治療卻還是一直漏氣或復發的患者,可諮詢小兒外科或胸腔外科,尋求手術治療。常見的氣胸手術方式有傳統開胸手術,以及胸腔鏡微創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胸腔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更大幅降低患者術後疼痛感。以小明為例,在接受胸腔鏡治療後3天就出院了。夏肇聰表示,胸腔鏡手術是目前最主流的治療方法,臨床指出,接受手術的氣胸復發率可降到5%以下。夏肇聰呼籲氣胸患者要注意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例如潛水、跳水、高空跳傘等。此外,氣胸和抽菸有非常大的關聯性,除了建議戒菸外,更要盡量避免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醫師指出,高瘦的國、高中男生若出現胸悶、胸痛、氣喘等症狀,都要非常小心,應盡快到設有小兒外科的醫療院所就醫。
主婦無症狀竟罹肺癌 冷凍微創幫助保留肺葉
一名63歲家庭主婦完全無任何症狀,卻於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5顆腫瘤!確診為右下肺肺腺癌合併兩側肺轉移,共有5顆腫瘤,經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原發腫瘤接續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半年後轉移腫瘤明顯縮小,穩定控制。但一年後追蹤卻發現左上肺靠近肺門處本已縮小的腫瘤又不斷長大,若要以切除方式處理,必須切除左上肺葉,病人付出的代價極高,因此建議病人接受冷凍微針消融術,配合複合式手術室高端儀器設備輔助,手術順利隔天出院,半年後斷層掃瞄追蹤發現腫瘤消失,呼吸功能正常,生活不受影響。癌症長年來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肺癌更是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位,同時肺臟也是其他器官惡性腫瘤最常轉移的部位。因此,對於肺惡性腫瘤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目前對於肺惡性腫瘤的治療可分為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性治療。全身性治療包括像過去常聽到的化學治療,及近幾年較新的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大多用於晚期及末期的病人,通常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例如:虛弱、腸胃道潰瘍、免疫力問題等。而局部性治療,主要重點在於破壞腫瘤,大致又可分為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腫瘤消融法(冷凍或高溫)等方式,治療後只會有些局部反應,不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問題。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外科微創切除手術是現今治療肺腫瘤的主要方式,醫院目前以單孔胸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為主,雖然已較傳統開胸手術大幅降低手術傷害及併發症,讓病人提早復原,但對於高齡或心肺功能不佳難以負荷手術的病人而言,微創手術仍具有一定風險。且對於多發性肺腫瘤患者,過多的肺部組織切除,也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缺損,因此需要更加微創的方法。冷凍微針消融術,是一種微侵入的癌症治療方式,醫療團隊經由影像系統(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攝影)掃描導引下,將直徑1.47mm的超細冷凍微針插入腫瘤組織中,利用超低溫來破壞腫瘤組織、消滅癌細胞。通常只需局部麻醉,傷口極小,手術配合於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peration Room)執行,因該手術室具備新型C型影像手臂等各種高端先進儀器設備,可提供醫療團隊在麻醉、定位、術中即時影像輔助術後檢查確認等手術過程,同步且同時於一站完成,不但可減少手術運送過程風險,更能即時處理術中出血等手術併發症,在經團隊專業照護下病人大多於術後隔天便可出院。國泰綜合醫院自2016年起執行肺腫瘤冷凍微針消融術,至今已處理超過100顆以上的腫瘤,消融成功率超過9成,亦無發生嚴重併發症。冷凍微針消融術可給予病人接近手術的治療效果,不失為治療選項之一。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提醒,抽菸、家族病史、空汙、油煙,及50歲以上亞洲女性等,都是肺癌的危險因子,尤其近來發現有不少病人無症狀,卻因健檢意外發現,因而呼籲民眾如有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盡早就醫,無症狀者也應定期健檢。
還原劉真開刀心臟驟停背後真相 「這裡」出口堵住了
在演藝圈有「國標舞女王」稱號的女星劉真,上月因心臟問題開刀陷入病危昏迷,於台北榮總搶救至今超過一個月。有媒體今天(11日)爆料,指劉真赴北榮就醫前,人已經陷入昏迷。但有知情人士出面否認這項說法,表示劉真所進行的心臟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是透過心導管進行,這項手術前,患者必須要是清醒的,但手術過程發生冠狀動脈出口被堵住的併發症,才導致心臟驟停。據《中時電子報》報導,有知情人士對媒體透露,由於劉真動的心導管手術,只能靠X光透視,來定位心臟主動脈瓣膜的位置,精準度不如傳統開胸手術的定位清楚。劉真是在置換主動脈瓣膜時,發生心臟冠狀動脈出口堵住的併發症,才發生心臟驟停狀況。知情人士表示,劉真在利用心導管動心臟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時,因為發生心臟驟停,當時有緊急使用葉克膜搶救,二周後為了裝心室輔助器,才動開胸手術,之後又因自發性腦出血,動了開顱手術。短時間內連續動了心臟、腦部手術,對已經虛弱的病體,是極大的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