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
」 新冠肺炎 猴痘 病毒 疫情 武漢肺炎情侶泡三溫暖回來胯下好癢 內褲超多小紅點!竟是「這病」惹禍
泌尿科醫師施冠偉近日表示,一名男患者跟去泡三溫暖,回來後胯下癢,內褲還有許多小紅點,看起來像血,原來患者染上陰蝨。施冠偉在臉書發文,患者說,「醫師,我昨天跟女友去泡三溫暖回來,胯下好癢好癢」、「內褲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紅色小點點,好像是血耶。」施冠偉說,民眾到民眾會到飯店休息泡湯,不免接觸被單或毛巾,如果不乾淨,會讓私密處毛髮覺得癢,也可能會被陰蝨感染。施冠偉解釋,「陰蝨是一種吸食血液維生的寄生蟲,約1至3毫米,喜愛寄生在毛髮濃密處,主要發生於恥骨區域。陰蝨的唾液會引起過敏造成肌膚搔癢,尤其以夜間產生搔癢不適最明顯。」施冠偉說,「感染陰蝨時的主要症狀,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會在貼身衣物上看見鐵鏽色的蝨糞粉末,或被叮咬後留下的血點,也是感染的表現之一。」施冠偉指出,「陰蝨的傳播途徑是接觸傳染,以性行為最常見。若不乾淨的衣物或寢具上有殘留,也會造成接觸性傳染。如經由性行為途徑感染,需評估是否有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至於如何治療預防,施冠偉說,「若發現同住家人染蟲,建議同住者一起治療,確保蟲與蟲卵一同清除殺死,避免交叉感染。並停止共用貼身衣物或毛巾、床單,將衣物用熱水高溫清潔。」施冠偉表示,如果染陰蝨,建議把密處毛髮全部剃除,搭配擦藥,用抗寄生蟲的洗劑清洗,期間也要避免發生性行為。施冠偉也說,外出住旅館建議帶個人衛生備品,保持陰部乾爽,也要按時擦藥規律的回診。施冠偉強調,「感染陰蝨並不可怕,找到根源並及早就醫,確實做好清潔消毒,可以避免與同住者交叉傳染,也能杜絕蟲卵繁殖的機會。」
16歲女高中生染罕見「沙波病毒」 1天吐8次喝水都害怕
彰化員林市一名16歲的高二女學生,近日持續高燒且頻繁上吐下瀉,特別是在進食後便會出現嘔吐情況,連水都不敢飲用,每天嘔吐多達7至8次,經多次就醫未見好轉後,她被轉診至彰化醫院,透過糞便PCR檢驗後確診罕見的沙波病毒感染,住院治療13天後才出院。女學生日前開始上吐下瀉並伴隨發燒,於是前往附近醫院急診,當時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然而,服藥兩天後症狀仍無好轉,一進食就嘔吐,甚至連喝水都害怕,儘管如此仍不斷嘔吐且持續腹瀉。隨後她轉診至彰化醫院,經檢查確診罹患罕見的沙波病毒,且因長時間不敢喝水引發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女學生回憶,發病前曾拿食物餵流浪貓,懷疑是否因此感染,但馬瑞杉認為,貓感染沙波病毒的可能性極低,目前也無研究證實貓是該病毒的傳播源。女學生的母親表示,女兒以前也曾出現嘔吐和腹瀉情況,但這次的病情特別嚴重,讓她十分擔心。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常見的上吐下瀉通常是由病毒型或細菌型腸胃炎引起,常見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腺病毒,而沙波病毒較為少見。每年11月至3月是腸胃型病毒流行期,此個案是否是疫情的先遣部隊,尚需進一步觀察。馬瑞杉指出,沙波病毒的傳播途徑多與不乾淨的手部接觸有關,可能因如廁後未洗手,手上殘留病毒,又接觸食物而導致傳染。為防止腸胃型病毒感染,馬瑞杉建議民眾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尤其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出入公共場所後,以及處理生鮮食材時要徹底洗手。家中如有感染者,應以漂白水稀釋消毒,減少群聚感染風險,並避免生食,建議以煮熟食物為主。
私密處毛爬滿小蟲 夫妻用旅館毛巾竟得「這性病」
近日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一名夫妻去旅遊時住到小旅館,而毛巾沒有徹底清潔消毒,害2人都得了陰蝨,私密處毛髮爬滿小蟲。顧芳瑜提醒,外出最好還是帶自己的個人衛生用品。顧芳瑜在臉書發影片分享個案,一名夫妻去旅遊時住到小旅館,而旅館的毛巾清潔沒那麼好,2人得陰蝨,蟲產卵在毛裡,私密處毛髮爬滿小蟲還會癢。顧芳瑜說,如果想殺病毒或寄生蟲,最好是洗完後高溫高壓去消毒,如果沒辦法做到,只少家裡洗衣機要用清潔劑消毒。至於陰蝨是否能治療?顧芳瑜解釋,可以被治療,最重要的還是把全部的毛剃乾淨,用抗寄生蟲清潔劑清洗。拍攝者問,可以先擦私密處再擦臉嗎?顧芳瑜說,也不是不行,如果洗得很乾淨還是可以。顧芳瑜提醒,外出最好還是帶自己的個人衛生用品。據悉,陰蝨的主要傳播途徑為性交,所以被認為是性病的一種,而衣物和床鋪也是傳染的重要途徑,如果陰部會癢,或是出現紅疹、丘疹等,又或是陰毛根部發現橢圓形蟲卵等,都是陰蝨病症。
變種M痘入侵亞洲「泰國確認首例個案」 羅一鈞:遲早進入台灣
M痘(mpox,舊稱猴痘)疫情捲土重來,如今病毒逐步從非洲擴散到歐洲和亞洲,其中泰國境內出現亞洲首例變種M痘個案,對此,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如果疫情持續擴大,病毒遲早會入侵台灣,接下來將持續戒備,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應儘速前往接種,以防範疫情進一步擴散。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圖/報系資料照)羅一鈞強調,泰國和非洲的關聯性密切,且位於亞洲交通樞紐地帶,因此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可能較早檢出病例,至於變種M痘入侵台灣的風險,台灣在這些國家之後,新型病毒遲早會進入國內,台灣目前全力整備並針對邊境進行嚴格宣導、檢測,確保疫苗儲備充足,能在病毒入侵時即時偵測並防範。國內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以來,迄今本土加境外累計404例,均未檢出新型Ib型病毒;上週1085人接種M痘疫苗,則是創下今年單週新高。而在物資整備上,羅一鈞說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羅一鈞表示,新型M痘病毒主要通過親密接觸傳染,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飛沫傳染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但這並非新的變異株或新的傳染方式。相比流感或新冠病毒的短暫接觸傳染,M痘病毒需要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才會通過飛沫傳染,主要的傳染途徑依然是親密接觸,包括性行為。據泰國衛生部調查,8月22日泰國確診亞洲首例M痘Ib型個案,為66歲歐洲男性有非洲流行國家旅遊史,入境曼谷後隔日住院通報,衛生單位已追蹤46名接觸者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泰國因本土M痘IIb型疫情上升且持續,疾管署已於去年8月15日針對泰國M痘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維持至今,因泰國M痘Ib首例無本土擴散情形,疾管署評估無須提升泰國M痘旅遊疫情建議,仍維持「第一級:注意」。
M痘變異來勢洶洶!兒童致死率5.5% 疾管署:公費疫苗增2類對象
M痘(Mpox)病毒發生突變,在非洲大爆發,最新Ib型不再侷限親密接觸和性行為,連家戶間的接觸與兒童都可能感染,兒童致死率更高達5.5%,且女性病患比率也大增至5成,台大公衛專家示警,恐出現全球流行的風險。疾管署昨天專家會議決議,新增2類疫苗接種對象,並建置快速檢驗技術,將檢驗時間從3天縮為半天就知道結果。全球M痘疫情正在擴大,世衛組織宣布其為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疾管署表示,我國截至今年8月19日累計確診403例病例,1人死亡,其中今年累計44例,今年疫情明顯捲土重來,不過,國內尚未監測到目前流行的Ib型,其致死率1%。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瑞典8月中宣布發現非洲以外首例第1型M痘病例,意味「疫情出現全球性蔓延的風險」,且去年9月至今年3月一項研究發現,女性病例占53.8%,超過5成,傳播途徑從同性轉為異性。而感染者型態,則從稀少鄉村人口,到現在多在密集人口的城市散播病毒,陳秀熙憂心,感染病人從同性接觸逐漸變成異性接觸,加上社交跨區域,疾病恐出現全球傳播趨勢。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型病毒不侷限於親密接觸和性行為傳播,非洲M痘Ia及Ib型病毒均發生改變,雖跨國傳播以Ib型為主,但原本舊型Ia型在當地開始侵襲兒童,造成疫情快速上升及致死率最高達5.5%。疾管署昨決議,公費疫苗對象增加2類,分別為我國駐非洲醫療團人員,及病毒培養實驗室人員接種追加劑。並修訂照顧防護指引,醫生、護理師、清潔員等,只要有照顧疑似或確診M痘第I型個案,應佩戴N95口罩、防水隔離衣及護目裝備。
女兒穿淘寶內褲懷孕了!母親怒投訴 客服為澄清洩老闆秘密
近日大陸論壇上有一段買家投訴淘寶賣家的對話掀起討論,內容是一名買家指控「我女兒穿你們家內褲懷孕了」,儘管賣家客服理性回應「內褲非受孕傳播途徑」,買家還是堅持投訴,讓客服無奈爆出老闆已結紮澄清,因為工廠其餘都是女員工。事後老闆主動聯繫對方,才知道買家是網路推手,為了利用流量變現。根據網上瘋傳的淘寶賣家與買家對話截圖可見,一名買家在7月27日私訊客服,連續說3次「我女兒穿你們家內褲懷孕了」,客服先要買家冷靜,接著解釋「內褲是不能作為受孕傳播途徑的」,也請對方看看新聞,強調「近千年以來沒有這個問題呢。」怎料,買家仍不依不饒要投訴到底,「我女兒已經跟我說這是你們的問題」、「一個女生是不可能懷孕的」,客服勸對方帶女兒去醫院檢查,更直言工廠員工都是上了歲數的女性,且爆料老闆秘密澄清,「老闆是結紮了的,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買家投訴賣家,因為女兒穿他們賣的內褲懷孕了。(圖/翻攝自抖音影片)事後客服把這段對話內容分享到網上,在陸網瘋傳下,買家又突然改口,向賣家解釋女兒懷孕並非因為他們賣的內褲,自行猜測是「在一些公共場所游泳館給染上」,一樣讓客服看了很無言。在客訴問題解決後,客服再次提及老闆結紮,笑說「這個一定跟我們沒有關係」。許多網友看過淘寶買家與賣家對話後,推敲買家女兒是與異性發生關係意外懷孕不敢說實話,還有人批評那位家長沒有生理常識。不過沒多久又有一名自稱是商店老闆的網友,PO出兩段影片公開真相,他透過訂單上的買家電話聯絡對方,才得知買家是一名「網路推手」,想靠「無厘頭對話」成為話題,在不同平台利用流量變現。對此,老闆坦言很痛恨這些人,痛罵對方「因為你一個人的收益,間接影響到100多人,賺錢不能這樣子賺」,因為他擔憂事件會降低其他消費者購買意願,擔憂員工生計受影響,且說明內褲是私密物品,引起公共衛生事件,對他的工廠有可能是「毀滅性打擊」。
匿名飛官寧賠300萬報退 安全人士分析:假訊息認知作戰
中共啟動連續兩天圍台軍演之際,台灣網路社群有自稱空軍飛官的民眾在Dcard發文,指控賴政府挑釁才造成軍演,或稱飛官近年被「操到爆」,有飛官寧可賠300萬也要報退等錯假訊息。安全人士表示,據了解,這一系列文章,無非是以假訊息帶風向,藉此達到認知作戰效果,目的則是操弄分化台灣軍民關係。針對這起「匿名飛官」事件,安全人士指出,我國安全單位立即啟動追查,確認相關貼文者的身份、內容,全都是憑空杜撰。第一,貼文者自稱「南台科技大學畢業」,但事實上空軍現役飛官中,無論是飛訓部、各聯隊、備勤人員,到此次參與就職活動等相關人員,都沒有人來自這個學校,也沒有符合相關身份者。第二,其他同樣性質的貼文,全以「鎖帳號」、「匿名」等方式,試圖掩蓋網路足跡,或相關帳號從設立起只發表一篇貼文,明顯是一個指揮鏈下的集團作為。此外,在貼文敘事脈絡上,他說,一系列貼文皆以假冒飛官或眷屬名義,強調身份、吸引同情,進而散布空軍對新任總統的質疑,同時將國軍官兵簡化成是「為錢」從軍,藉此讓台灣民眾懷疑國軍能否維持和平穩定。在傳播途徑上,「匿名飛官」貼文一出,隨即被轉貼至「靠北長官2024」、「靠北空軍」等多個特定網路社群,特定政治人物與媒體再同時跟進,轉為政治發言與新聞,進行分化與操弄的意圖極為明顯。安全人士分析,共軍於23、24日連續兩天,以「懲戒台獨」為藉口在台海周邊舉行軍演,從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對賴清德講稿內容的強烈批評、中國官媒持續發布各種威嚇性新聞,到台灣網路社群出現許多來源可疑的錯假訊息,都是企圖對台灣社會進行以恫嚇、分化為目的的認知操作。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登革熱驚人新傳播模式曝 國衛院:病媒蚊「口器沾病毒」叮2口就感染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經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臺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臺灣流行的疫情,是臺灣近60年來排名第二的嚴重疫情。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並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國衛院副研究員陳俊宏發表成果說明。(圖/國衛院提供)國衛院指出,過去科學家認為病毒從染病病患經蚊子叮咬後,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這個過程至少需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EIP)。不過,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八成五少於3天,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於HBV、HCV、HIV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國衛院表示,這一發現對蚊媒疾病傳播動態有了新的理解,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圖/國衛院提供)國衛院說明,埃及斑蚊是登革熱病毒的主要媒介之一,主要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台南及高雄,偏好在室內環境活動,且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過程中經常需要叮咬多人,這種叮咬多個宿主的行為模式就有可能將病毒以這種機械性傳播模式給下一個人,大大縮短了病毒傳播的時間,同時增加了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特別導致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國衛院與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顯示,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同時也會大幅增加感染的人數。這種傳播方式可說明造成2015年台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國衛院表示,這一發現對蚊媒疾病傳播動態有了新的理解,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對於防治登革熱的策略有著重大的影響,若能更深入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疫情應對策略,從而保護公眾健康。
這間醫院16個月內發現60多名孕婦感染HIV 衛生部門成立專門小組展開調查
印度北方邦密拉特地區一間醫院,竟發現16個月內有60多名孕婦被發現愛滋病毒呈現陽性,當地衛生部門專門成立一個團隊,來密切調查此事,想知道到底這些孕婦為何會集體感染愛滋病毒的狀況。綜合外國媒體報導,北方邦密拉特地區一間醫院被發現在2022年到2023年間,竟然有60多名孕婦感染愛滋病毒(HIV陽性),甚至有些孕婦已經生下了新生兒,這些新生兒也將在出生滿18個月進行HIV檢查。當地首席醫療官員也接受當地媒體採訪,表示該間醫院的60多名女性已被證實感染愛滋病毒,甚至包含孕婦與新生兒都感染HIV陽性,但目前都很健康。他們也成立了一個調查團隊,來調查為何這間醫院的孕婦都感染了愛滋病毒。HIV可能經由血液、體液傳播感染,共用針頭也是一大可能的傳播途徑。(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事實上,過去印度北方就有一個村莊,被發現至少有21人感染愛滋,呈HIV陽性反應,而導致這一切的元凶,是一名冒牌醫生重複使用已經被汙染的針頭及針具,如今這件醫院發現大量孕婦感染,也將調查是否有重複使用醫療器具的問題。
少女高燒1周未見好轉 竟患上「接吻病」恐引發肝臟損傷
蘇州一名少女日前連續發燒了一星期,儘管入院吊了點滴治療仍不見任何改善,後來深入診治後才發現,原來她感染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即為俗稱的「接吻病」,導致頸部、腋下等處淋巴腫大,喉嚨痛、高燒不退,而經過醫院感染科對症治療,患者恢復狀況良好。根據陸媒《現代快報》的報導,一名少女原先因高燒、喉嚨腫痛而到醫院吊點滴,但持續將近一周都未見好轉,之後轉至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感染科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少女頸部、腋下等淋巴明顯腫大,白血球異常增多,肝功能也異常。報導指出,經由感染科主任張文勇醫師判斷,少女可能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而再深入檢測後,證實醫師的猜測,目前也藉由專業治療,讓患者良好地恢復。張文勇表示,這種疾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傳播途徑為口部接觸,因此也被俗稱為「接吻病」;通常大部分病人就醫後便可恢復,但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肝損傷、心肌炎、雷氏症候群(症狀包括精神混亂、癲癇發作等,會影響腦部)等併發症,因此當出現發熱、淋巴腫大等感染性疾病時,建議及時就醫,若超過一周仍無緩解,或找不到發熱原因,應當轉往感染科就診,切勿當作普通發燒來對待。
46歲媽首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竟發現癌變 醫提醒預防「3件事」缺一不可!
46歲陳女士為三個小孩的媽媽,去年做了人生第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没想到接到醫院通知篩檢結果竟為異常,連忙到婦產科門診就醫並進行切片檢查,醫師診斷為「子宮頸上皮細胞中度變異」癌前病變。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增子宮頸癌罹患機率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思伃指出,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是持續性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感染。高風險性HPV的持續感染可能引發子宮頸細胞病變,最終形成惡性腫瘤。而人類乳突病毒(HPV)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為透過性行為感染。陳思伃主治醫師補充,人類乳突病毒(HPV)是一種DNA病毒,會感染人體的表皮和黏膜組織。其中,HPV第16和18型是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外生殖器癌的發生有關。子宮頸抹片檢查合併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提高癌檢準確率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所出版的婦癌診療臨床指引中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HPV感染大部分是暫時性的,其中70%的感染會於一年內消失。同時,我國的資料也顯示,超過一半感染者HPV於一年內自然消失。因此,該指引建議每年一次或每三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合併HPV檢查可以明顯提高子宮頸癌篩檢準確率。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提出建議,30歲到65歲女性應每三年做一次抹片檢查,如合併HPV檢測,可延長複檢間隔為五年。子宮頸抹片檢查降低7成死亡率 HPV疫苗有助預防國民健康署的研究顯示,大規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有效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若在第0期發現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9.5%。相反地,若在第4期才發現,五年存活率則降至22.8%。除了全程安全性行為和透過一抹二篩外,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簡稱為HPV疫苗)亦可以有效預防HPV的感染。雖然HPV疫苗對於性行為尚未活躍或未受到HPV感染者最有效;但有性行為經驗者仍可接種;也鼓勵尚未接種之年輕女性朋友可選擇自費進行接種。
猴痘激增15例…羅一鈞曝恐爆到5月初 自備床單防感染「抓錯重點」
疾病管制署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13例本土、2例境外移入個案)。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以潛伏期推估,4月底、5月初是疫情發展關鍵期,可能有潛藏個案陸續發病;至於有專家提出到旅館自備毛巾、床單預防染疫,他直言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提醒民眾勿抓錯重點。疾管署指出,13例本土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2例及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於3月26日至4月16日間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紅疹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1日至4月17日確診。2例境外移入個案則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及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確診前均有境外活動史,並於回國後陸續出現症狀,於4月11日確診。羅一鈞表示,以目前有限疫調、發病日與暴露接觸史等資料推估,猴痘確診個案的增加,和清明連假時間較長、社交活動頻繁有關,主要傳播途徑仍是人與人間的親密接觸、性接觸等,發生情境包含三溫暖等營業場所,或者透過網路交友軟體與不特定人士、不熟識的人接觸為主。羅一鈞表示,新增的15例個案都沒有接種過猴痘疫苗,社區整體感染風險提高,加上猴痘有21天的潛伏期,估計從現在開始一直到4月底、5月初,都是疫情發展關鍵期,不排除後續有潛藏個案發病,另近期也有出國人潮,觀察鄰近的日本、韓國疫情升溫,東南亞也有案例出現,確診個案恐持續增加。至於有專家提出到旅館自備毛巾、床單預防染疫,羅一鈞直言,經參考猴痘傳播力與侵襲率等相關國際文獻證據,以及先進國家對於猴痘確診個案之隔離政策與處置措施,又考量猴痘傳播具侷限性,須長時間密切接觸或親密接觸才有較高傳播風險,應避免和不特定人士進行親密接觸,呼籲外界勿抓錯重點。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17日共計完成7,024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43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6,981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6,826人。另,自4月10日開放第二階段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今日中午12時,完成登記民眾計25,163人,將依據民眾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提供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民眾進行門診預約掛號。請民眾於收到預約掛號通知後,至所提供的醫院網站連結,完成預約掛號,並依掛號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目前尚有4,837個名額可登記,請符合條件民眾儘速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https://mpox.cdc.gov.tw/)」登記,以完成疫苗接種,保護自己與他人。
英國出現「第2種」猴痘病毒株!患者曾去過西非 不排除只是既有分支
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於當地時間2日證實,一名最近曾去過西非的猴痘患者被檢驗出異於目前大流行的第2種猴痘毒株。該位病人目前已被送往皇家利物浦大學醫院(The RoyalLiverpool University Hospital)的高風險傳染病房(HCID)收治,當局正在追蹤密切接觸者,但截至1日並未發現任何新病例。據英國《天空新聞》(Sky News)的報導,UKHSA於當地時間2日指出,有一位不願具名的患者在出訪西非後確診猴痘病毒,但病毒株與當前全球大流行所傳播的猴痘病毒不同。UKHSA表示,由於既有的猴痘病毒株有分成西非和中非分支,因此這不一定是新的變異株,目前仍在進行檢測來證實這項推測。此案負責人瑪基(Sophia Maki)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盡力聯繫個案確診前的密切接觸者,並在必要時為他們進行評估與建議。」她補充,因衛生當局嚴格遵守著完善和強力的感染控制系統,公眾面臨的染疫風險仍「非常低」。截至8月底,英國已通報3413例猴痘確診病例。報導指出,任何曾前往西非、中非等疫區的人都應該警覺是否出現發燒、頭痛、肌肉及背部疼痛、腺體腫脹、顫抖和疲勞等猴痘感染的症狀。另外,由16國臨床醫師組成的合作組織也已確認,單一生殖器損傷與口腔或肛門上的潰瘍也屬於猴痘病毒的症狀,有些情況甚至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目前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佔了感染數的9成,雖然性行為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然而,猴痘病毒仍然可以透過皮膚和個人用品的親密接觸傳播。
男童眼睛癢就醫發現爬滿「陰蝨」 一查奶奶身上也有大量活蝨、蟲卵
大陸杭州一名男童因為眼睛癢,感覺就像有蟲在爬一樣難受,因此趕快就醫,結果眼科醫師一看竟然發現他的眼部,有許多「螃蟹樣」的小蟲在爬,竟是通常長在陰部的陰蝨,而暑假和男童同住的奶奶也有相同狀況,甚至在奶奶身上發現大量活體陰蝨與蟲卵。4歲男童眼睫毛上爬滿陰蝨。(圖/翻攝自白鹿視頻)浙江杭州一名4歲的男童,放暑假到住在郊區的奶奶家住,沒想到因為眼睛癢去就醫,發現他的眼睫毛佈滿恐怖陰蝨,被醫師認為是眼部陰蝨感染,同住的奶奶也被發現身上有大量活體陰蝨與蟲卵,通常透過性行為傳播的陰蝨為何會在祖孫兩人身上也讓人好奇。醫師診斷後認為是生活條件不佳導致,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問題,醫師幫兩人做了驅蟲治療,並告知兩人後續處理方式,必須做好個人衛生與防護。而陰蝨雖然常見於陰部,但在大部份人類毛髮上均可生存,它的身體較頭蝨寬闊,腳部較寬廣,使它可於疏落的毛髮間攀爬。除了陰毛外,陰虱也可在頭髮、睫毛、鬍鬚和腋毛處寄生。陰蝨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交,因此陰蝨感染被認為是性傳播疾病的一種。衣物和床鋪也是陰蝨的重要傳播途徑。廁所則不會傳染陰蝨,因為廁所的平面光滑,缺乏可讓蝨子停留的條件。如廁前不久如患有陰蝨患者剛使用過,亦有被傳染之可能。治療方法除了剃除毛髮外,還需要把被污染的衣物、床單、被罩蒸煮或開水澆燙消毒,殺滅蟲卵及成蟲。以及使用熱水及肥皂清洗患部。
病毒之戰1/猴痘12倍速突變超詭譎 兒童首例讓專家緊張「代誌大條」
台灣於6月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目前猴痘疫情蔓延全球達47國、出現近4000例確診個案,法國更出現首例兒童個案,法國衛生當局在當地25日晚間宣布,巴黎出現一名小學生感染猴痘病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1958年首次猴子身上發現,因此命名,但並非只有猴子才會感染猴痘,包括松鼠等齧齒類動物也是常見的宿主。猴痘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世界第一例人類病例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之後非洲平均每年都會發現幾千例病例。張凱音說,但非洲的病例都屬於偶發、且小範圍的群聚感染,且應該都是由動物傳給人。相較之下,今年5月中旬於歐美國家爆發的這一波疫情,範圍愈拉愈大,已經蔓延至少47國,98%都是經由人與人的性接觸傳染。過去認為猴痘是經由極為親密的接觸才造成傳染,但隨著猴痘病毒不斷突變,到底現在的傳播能力如何?傳播途徑?都充滿變數。葡萄牙研究團隊5月底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成果,發現今年這一波的猴痘病毒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葡萄牙科學家挑選出 15 份猴痘病毒樣本,發現這次的病毒總共攜帶 50 種新突變,將這些突變 與2018~2019 年檢測到的病毒株相比,發現是過去從未見過的,以往猴痘病毒每年突變頂多1~2個,現在一口氣出現 50 種,突變速率相當驚人。科學家認為這顯示猴痘病毒已經「加速進化」,也懷疑因此造成傳播力急遽上升。世界第一例猴痘案例出現在1970年出現,當時大多是動物傳染給人類,但如今已經演變成人傳人,而且傳播力似乎有加快的趨勢。(圖/取自WHO)不只如此,法國甚至出現首例兒童案例,當地衛生局已展開疫調,追蹤該名小學生的接觸鏈。法國兒科傳染病專家柯恩教授(Professor Robert Cohen)表示,這名兒童案例的出現,顯示猴痘並不是一種只會透過性來傳播的疾病,其他形式的密切接觸也可能導致感染,例如衣物、床單,因此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影響,包括兒童。柯恩教授指出,必須釐清孩童傳染的途徑和傳播鏈,「如果是家庭內部的,那就不足為奇,但如果我們無法弄清楚它來自哪裡,那麼問題就更大了。」目前傳出該名法國孩童的同住手足也出現疑似症狀,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由於猴痘屬於接觸傳染,所以推測這位法國兒童猴痘患者由同住家人傳染的機率較高,不過,由於孩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一旦感染,可能嚴重度會高於成人,雖然該名孩童目前病況穩定,但後續仍要持續觀察。
猴痘又變種?症狀竟似染性病 英研究指:容易誤診
根據路透社報導,英國倫敦最新研究指出,他們針對54名猴痘患者進行症狀比對,發現與典型猴痘相比,倫敦這波猴痘患者較少有發燒和疲倦等染疫症狀,但他們的生殖器和肛門附近卻出現更多皮疹。猴痘疫情主要發生在歐洲地區,雖然病毒相對溫和,但有研究指出,猴痘居然可以偽裝成其他傳染病。來自切爾西與西敏醫院國民健保署基金會信託(Chelsea & Westminster Hospital NHS Foundation Trust)等機構的研究作者群說,猴痘可以「擬態」成其他常見的性傳染病(STI),如疱疹和梅毒,我們應該重新檢討病例定義,以免有漏診情形發生。柏恩(Ruth Byrne)醫師則表示,新型態猴痘的症狀,可能導致誤診而無法對症下藥,也難以及時切斷傳播鏈。近日義大利的一項研究指出,精液也可能是猴痘的傳播途徑之一,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著手調查,精液驗出猴痘陽性反應的病例,但世衛仍認為這種病毒,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
猴痘確診全球延燒! 疾管署列44國旅遊疫情提升「二級警示」
疾病管制署表示,自今(2022)年5月全球爆發猴痘疫情以來,病例數持續快速增加且受影響國家日益增多,基於受影響國當地可能具暴露風險,疾管署宣布即日起將具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4國之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指出,全球自今年5月起於非猴痘疫區爆發疫情以來,截至今年6月29日全球累計55國報告至少5,022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為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英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葡萄牙。歐盟疾控中心(ECDC)表示,此波疫情個案多為年輕男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我國亦於6月24日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25日評估,此波疫情於歐洲區域已廣泛爆發,於該區內傳播風險為高,歐洲以外區域考量其傳播模式及各國應對能力,傳播風險則為中。疾管署說明,依據目前蒐集監測資料顯示,全球受影響之55國,其中11國具報告個案,惟皆屬境外移入個案(含臺灣);而其餘44國則具本土或感染來源不明個案,分別為歐洲區域(27國)之英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愛爾蘭、以色列、奧地利、丹麥、瑞典、波蘭、匈牙利、斯洛維尼亞、捷克、羅馬尼亞、芬蘭、挪威、冰島、希臘、拉脫維亞、馬爾他、喬治亞、盧森堡,美洲區域(7國)之美國、加拿大、智利、秘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非洲區域(8國)之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迦納、喀麥隆、貝南、剛果共和國、南非,東地中海區域(1國)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西太平洋區域(1國)之澳洲。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基於當地可能已具社區傳播風險,為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將前述具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4個國家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疾管署將嚴密監控國際間疫情變化,視疫情狀況隨時調整旅遊建議範圍。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途徑主要包含直接接觸病灶、飛沫及接觸汙染物感染,倘國人前往上述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前往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或接觸返國人士後,若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皮疹(可能僅有局部且少量)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參閱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3大傳播途徑曝…確診要隔離到「皮膚結痂脫落」 症狀可能持續21天
猴痘(monkeypox)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已有近4000名確診案例。防疫醫師陳婉青指出,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陳婉青說明,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皮疹,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症狀可能持續14至21天。猴痘是人畜共通病毒感染。(圖/指揮中心提供)猴痘的主要傳播方式為,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直接接觸到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被污染的物品,以及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猴痘疫苗與治療照護方面,陳婉青指出,目前國際間仍不建議大規模接種猴痘疫苗,國際間通常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或高感染風險之密切接觸者可接種疫苗,而大多數病患的不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猴痘的預防及照護方面。(圖/指揮中心提供)陳婉青提醒,前往猴痘病毒動物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澈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避免與猴痘病患接觸,或接觸時應佩戴適當防護裝備,如有任何疑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猴痘入侵台灣…醫警告:一進社區就「斷不了根」 預防感染關鍵「別做這件事」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現在又有猴痘(monkeypox)來勢洶洶,台灣疾管署才剛剛公告,把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結果昨(24日)晚間,國內馬上就出現一例由德國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引發國人擔憂,深怕像新冠病毒一樣,掀起大流行。台大前醫師林氏璧也在臉書提醒,猴痘的感染途徑,主要是來自「接觸傳染」,國人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才是關鍵;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警告,猴痘一旦進入社區,就會「很難斷根」。林氏璧在臉書發文指出,這波猴痘疫情短時間已經有超過3000例,多半都有性行為密切接觸史。WHO報告中表示,此次病毒有一些不典型表現,不少患者不會像傳統的病程發展,先發燒然後再起疹子,這波疫情滿多病患,身上疹子不多,有的甚至只有一顆,這樣不典型的表現,讓他不禁猜測,病毒本身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了。林氏璧指出,目前還不是很確定,性行為的體液是否會傳染猴痘,但可以確定的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是具有傳染力的。不過他也提到,基於「3原因」他不認為猴痘的傳染力會比新冠病毒高,因為第一點,就目前看來,飛沫甚至空氣傳染,應該不是猴痘的主要傳播途徑,但他提醒,「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第二點,猴痘已經有防範的疫苗與治療藥物,且絕大多數會自己康復,對多數人來說威脅不大;最後,猴痘為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一樣,很容易產生突變。至於台灣昨天冒出第一起由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是一名20多歲男性,本月16日搭機返國進行居家檢疫,卻在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接著確診猴痘陽性,目前收治在負壓病房治療中。疾管署指出,這起台灣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個案,其密切接觸者共有19人,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若在這關鍵20天內,若有人被傳染,代表猴痘疫情入侵社區,疫情控制上就會比較棘手。至於猴痘的傳染力,黃立民指出,猴痘的傳播模式看起來,有點類似淋病等性病,必須要有人與人之間親密、長時間接觸,才有可能被傳染,即便人傳人,也只限小規模族群,但他提醒,一旦猴痘出現社區傳播,基本上就很難斷根,不過猴痘的致死率不高,沒有嚴重到必須全民打疫苗防範,大家不需要太過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