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培梅
」 傅培梅送「兩個餐飲故事」給即將就任的賴清德總統
經濟學中有一個「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理論,其基本定義是「有人受益但卻無人受害」,也就是改革要保持著「總體的穩定」,使「人民與政府」都增加了財富,實現了政經的雙贏甚至多贏,政府與企業體許多時候經營的戰略都是一個道理!老饕都知道「便宜坊」在北京是比全聚德烤鴨更久的老店(創立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最早的店名是「鮮魚口便宜坊」,以賣河鮮為主、但生意一直上不去,眼看著就要倒閉了,當時的老闆發現,他們的「招牌菜」並不受市場青睞了,於是改弦易轍,轉而以「悶爐烤鴨」為主題,沒想到受到極大的歡迎,延續了一百多年至今。便宜坊從賣河鮮改為烤鴨後生意大好,至今百多年。(圖/翻攝自便宜坊網站)1958在台北永康街口,有家生意鼎盛的「鼎泰豐油行」,由於桶裝沙拉油的問世,原籍山西的老闆楊秉彝發現傳統的生意即使撐著,也必然受到「趨勢」的影響,是生存不下去的,於是將店裏的「主題」改成了「小籠湯包」。50年前在美食家唐魯孫、傅培梅相繼的推薦、40年前梁幼祥的美食節目報導,30年前國際媒體的海外宣揚,誰能料到,本已要歇業的油行,因為改變「主題」,讓此刻的鼎泰豐,在中國、美國、日本等12個國家,建立了167家門店,成了餐飲的跨國企業。國家與企業的經營,都會面臨困境,但如何「應變」、如何「改革」,決定著國家興亡。西元前356年商鞅的變法,讓秦國崛起、成為戰國的霸主,奠定了統一中國的豐功偉業。1978鄧小平突破社會主義的「緊箍咒」,施行了「改革開放」,推動了傳統社會主義向現代資本社會的轉型,簡單來說,他的變革,無疑地是一項成功的「改革」。眾所周知美國是中華民國最堅實的盟友,然而台獨金孫賴清德在即將上任的前夕,美國總統拜登卻義正嚴辭的對記者說「我們堅決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都不支持台獨,世界上還有誰支持?換言之「台獨」這道菜已經沒有「國內市場」也沒有了「國際市場」!賴清德當選的背後、有60%是不支持他的,國會也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民進黨的「招牌菜」是會倒店的。我們寄望謝龍介口中的「清德兄」換換招牌菜、搞些好菜單,將臺灣打造成國際化的鼎泰豐、便宜坊!
永康商圈名書店惹惱鄰居 傅培梅家族提告纏訟15年
提起台北市的永康商圈,大家想到的是包括鼎泰豐在內的各具特色餐廳美食,但很多人不知道,名廚傅培梅的烹飪教室就曾開在永康街裡,現在由大女兒程安琪接棒,繼續傳承美食文化,至於傅培梅烹飪教室樓下的「永業書局」,則是知名的在地書店,前總統馬英九曾到這家書店擔任一日店員,顯示「永業書局」的「江湖地位」,不料「永業書局」和樓上鄰居因為1樓防火巷使用權和增建物等問題,打了15年官司,至今未歇。
名廚戰名店1/永康商圈名書店惹惱鄰居 傅培梅家族提告纏訟15年
提起台北市的永康商圈,大家想到的是包括鼎泰豐在內的各具特色餐廳美食,但很多人不知道,名廚傅培梅的烹飪教室就曾開在永康街裡,現在由大女兒程安琪接棒,繼續傳承美食文化,至於傅培梅烹飪教室樓下的「永業書局」,則是知名的在地書店,前總統馬英九曾到這家書店擔任一日店員,顯示「永業書局」的「江湖地位」,不料「永業書局」和樓上鄰居因為1樓防火巷使用權和增建物等問題打了15年官司,至今未歇。根據最高法院等判決資料顯示,本案為6層樓華廈,當初是名廚傅培梅的哥哥所興建,傅培梅的哥哥分得1樓和6樓,傅培梅擁有2樓和3樓,至於4樓和5樓則是傅的哥哥友人所有。後來產權幾經轉手,1樓和地下室由永業書局老闆周清永購得,周後來又買下5樓,2樓則住著曾任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的留日醫學博士詹光漢夫婦,3樓由傅培梅家人使用,4樓是陳家,6樓產權屬於傅培梅哥哥的孩子。傅培梅家族及同棟鄰居在外牆上掛布條,抗議永業書店占用防火巷。(圖/CTWANT攝影組、翻攝臉書)耳鼻喉名醫詹光漢等住戶向台北地院作證指出,1995年搬來這裡後,看到1樓旁的防火巷很髒亂,因此清理成停車空間,住戶都可以停車,不料周清永1997年搬來後,2002年在一樓施作外牆,還加裝鐵捲門,後來周說市府要進行衛生下水道施工,不能再停車,就把防火巷封閉還說,這本來就是他的使用範圍。傅培梅的兒子程顯灝也向北院指出,周當時說這個地方不能停車,他要使用,也沒有給樓上住戶新設鐵捲門的鑰匙。周清永抗辯指出,當時他將圍牆退縮75公分,並重新施作鐵捲門,但該圍牆在他買一樓前早已存在,他是依當時現況使用防火巷土地,而且程安琪的弟弟程顯灝、詹光漢等住戶都向他表示,只要不出租該空地,就同意他使用,因此主觀上沒有竊占的不法犯意,就算有竊占犯意,如從1997年1、2月間起算,《刑法》追溯時效已消滅了。 北院則認為周清永拆除一樓原有磚造磚牆、鐵捲門,搭建新磚造圍牆、鐵捲門,並墊高地面,排除其他住戶使用防火巷,因此成立竊占罪,判刑4月、可易科罰金,上訴被高等法院駁回、全案確定。雖然竊占官司早在2011年3月就塵埃落定,可是民事賠償和行政訴訟官司至今尚未落幕。同棟鄰居程安琪、詹光漢,以及程安琪的傅姓表弟及陳姓鄰居,除了提告民事求償,要求周清永拆除增建物,還應給付占用期間租金。另外,程安琪、詹光漢等住戶不滿周曾將一樓夾層登記為陽台,獲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及大安地政事務所准予補登12平方公尺的陽台面積,因此提起行政訴訟,經最高行政法院判准撤銷補登陽台面積。根據各審級法院判決資料顯示,傅培梅家族、耳鼻喉名醫詹光漢及同棟住戶,共提告永業書店老闆周清永刑事、民事及行政訴訟,其中刑事竊占罪部分約在2009年提告,至於民事求償、要求拆除增建物及返還土地的部分,則在2015年提告。另外,住戶提起行政訴訟,抗議北市都發局和大安地政事務所將永業書局一樓夾層補登為陽台的部分,約在2018年提告。程安琪繼承母親衣缽,重現傅培梅最愛的「糖醋全魚」,追憶母親創造的幸福滋味。(圖/報系資料照)對於傅培梅家族、耳鼻喉名醫詹光漢等同棟住戶所提民事案件中,民事求償、要求返還土地、拆除增建物及租金部分,根據台北地院2017年6月間裁定書,法官核定訴訟標的價額為1523萬1240元,至於租金的不當得利部分,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不併計價額。對此,永業書局第二代接班人、周清永大兒子表示,防火巷爭議已經解決;程安琪受訪時則表示,防火巷等增建物爭議困擾鄰居很久了,希望大家能各退一步,彼此協調出一個圓滿結果,不過其他住戶對於此事仍然氣憤難當,近日將由律師召集住戶一同開會,尋求和解之道。
名廚戰名店2/傅培梅兩代3位烹飪名師 女兒、媳婦傳承絕技台灣味
「傅培梅是誰?」不少年輕一代有著這樣的問號,其實一代名廚傅培梅跟我們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甚至近到當年她親手調製研發的泡麵「滿漢大餐」,在巷口的便利商店就買得到。對於有些年紀的台灣人來說,傅培梅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在台視主持的烹飪節目,一做就是40年、超過4000集,許多婆婆媽媽就是看著她在電視裡炒菜、煮飯長大的。在兩個世代的台灣人的腦海裡,「如果傅培梅不是廚神,那誰才是廚神?」明明是外省人的傅培梅,翻開她的成長背景,竟與眾多「阿祖級」的台灣人高度神似,祖籍山東福山的傅培梅,1931年出生於日本佔領統治的大連,從小受的是日本教育,因此說的一口流利日語,這讓她後來應邀到日本富士電視台主持長達5年的烹飪節目毫無違和感。傅培梅直到日本侵華戰敗投降,才開始接受正規的中文教育。傅培梅和許多外省第一代一樣,1949年來台灣,她與同鄉程紹慶婚後育有一子兩女,出身自大戶人家的她幾乎沒下過廚房,為了抓住老公的胃,傅培梅不惜高價聘請餐館大廚教她烹飪,學成後在自家庭院開設烹飪班,她的廚藝逐漸聲名遠播,聞風而至的台視從1962年起聘請她開播烹飪節目,廣受各界好評,直到她過世前兩年、2002年才停播。傅培梅在烹飪教育上的貢獻讓她兩度獲得金鐘獎肯定,公共電視等電視台還根據她的自傳拍攝同名影集《五味八珍的歲月》向她致敬。原本有意朝戲劇界發展的程安琪(左),在母親傅培梅(右)手把手指導下,也成為烹飪名師。(圖/報系資料照)傅培梅雖然過世了,她的精湛廚藝透過大女兒程安琪和媳婦林慧懿傳承下來,程安琪接手母親的烹飪教學,除了出書、開班授課,也在電視台主持廚藝帶狀節目,深受歡迎。不過程安琪還有一個特殊身分,她曾在知名連續劇「保鑣」裡演出驕縱姑娘「趙夢嬌」,戲劇科班出身的她因演技精湛、扮相又佳,還被入戲甚深的觀眾寄冥紙恐嚇,此時傅培梅生病開刀,遂要求女兒息影陪她錄影並接手烹飪補習班,程安琪雖然心理一百個不願意,但孝順的她還是同意幫忙,從此台灣少了一位美麗女演員,卻意外誕生一位承先啟後的烹飪名師。 至於傅培梅的媳婦林慧懿也在婆婆的指導下成為名廚,除了曾替大導演李安的「飲食男女」一片設計菜餚,還在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擔任飲食顧問,照顧來台拍片的世界各大洲700名劇組人員的胃,後來李安因「Pi」片2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林慧懿也有不小的功勞。安心亞在植劇場《五味八珍的歲月》裡扮演烹飪大師傅培梅頗受好評。(圖/好風光提供)
蔡小虎重登「五度五關」衛冕者寶座 黃子佼扮張菲模仿惟妙惟肖
《2022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將在除夕夜播出,本次特別邀請《五燈獎》節目中「五度五關」的歌手蔡小虎、林俊逸乘坐復刻的「衛冕者寶座」登台,與觀眾一同回顧當年比賽的畫面,兩人也獻唱當時獲勝的歌曲,勾起不少觀眾的回憶。節目總主持人黃子佼則化身《龍兄虎弟》的主持人「張菲」,率領張秀卿、陳大天、無尊、嘻小瓜、卡古、那那大師等人,重現經典單元「音樂教室」,張秀卿在介紹模仿對象「ØZI的媽媽」葉璦菱時,一時口誤將「ØZI」講成「AZ」,搭疫苗時事引發全場爆笑。為了向全台第一個電視烹飪教學節目《傅培梅時間》致敬,《紅白》特別請來傅老師的女兒程安琪老師擔任評審,也派出《全明星運動會》的錢薇娟、孟潔、胡釋安、粿粿進行「包元寶」PK賽,雙方在「保庇天后」王彩樺的熱唱下比賽,錢薇娟跟著節奏一邊扭一邊包的動作相當投入。黃子佼及紅白兩隊隊長王少偉、納豆、瑪麗、花花開金嗓,帶來經典節目主題曲串燒,包括〈八千里路雲和月〉、〈我愛彩虹〉、〈天眼〉、〈天天開心〉、〈天天樂翻天〉、〈我愛紅娘〉、〈星星知我心〉、〈小人物狂想曲〉、〈超級星期天〉背景搭配當時的節目畫面,令人回味無窮。節目總主持人黃子佼(左)特別化身成經典綜藝節目《龍兄虎弟》的主持人「張菲」,模仿惟妙惟肖。(圖/台視提供)81歲資深新聞人盛竹如當年主持《藍色蜘蛛網》、《玫瑰瞳鈴眼》等經典節目,懸疑的劇情搭配他沉穩的口白,堪稱經典不衰。這次盛竹如現身《紅白》讓全場觀眾又驚又喜,一開口祝賀台視60週年台慶,黃子佼立刻笑說:「怎麼連祝賀的話聽起來也像是節目口白。」盛竹如也難得開口,即興清唱了一段生日快樂歌,黃子佼開玩笑說:「盛大哥一定不知道,剛才A-Lin已經唱過了。」並稱盛竹如一開口,光聽就有當年看節目的感覺,盛竹如現場也應主持人要求,重現《玫瑰瞳鈴眼》的經典OS,立即贏得全場如雷掌聲。金曲歌后彭佳華為演唱經典武俠劇主題曲,服裝上特別搭配長披風,還俏皮自詡「彭大俠」。(圖/台視提供)今年適逢台視60周年台慶,《紅白》主持群和藝人們不但在服裝上別具「復古」巧思,內容設計上更帶領觀眾回顧台視經典節目。金曲歌后彭佳慧也帶來包括「碧海情天」、「英雄少年」、「末代皇孫」、「末代兒女情」等八點檔武俠劇主題曲,重新詮釋經典老歌帶來新風貌。彭佳慧表示:「前晚彩排就很緊張,看到小巨蛋這麼大陣仗,相信來年會越來越好。」為配合演唱武俠劇主題曲,她特選一身帥氣長披風,內搭配長靴和透視裙裝,俏皮自詡「彭大俠」。彭佳慧出道26年,首度受邀上紅白,黃子佼打趣問道:「紅白舉辦13年,妳從來沒來過,是得罪誰?」彭佳慧笑回:「是你嗎?」黃子佼趕緊解釋:「我只主持5年,之前是小燕姐和哈林喔。」機靈反應逗笑全場。
【名廚年菜】台菜王子黃景龍、烹飪大師程安琪、廚皇金牌張克勤 陪你美味過好年
天氣冷颼颼,春節的歡喜氣氛開始轉濃,今年的年菜大戰也很熱鬧,大師級名廚紛紛推出澎湃年菜,在家就可以輕鬆享用美味料理,真是太幸福了。身為30年台菜老店儂來餐廳接班人,又是高雄餐旅大學科班出身,加上時常在美食節目中現身,黃景龍師傅的烹調手藝早就名聞遐邇。今年他首次投入冷凍年菜,不但親赴產地、從挑選新鮮優質的食材做起,還親自監督食材處理、用料配搭、調味濃淡、包裝入袋、食安檢驗等每一個技轉步驟。在全家便利商店獨家販售的「富貴金鯧香芋炊粉」、「如意紅燒燴虎掌」,其中「富貴金鯧香芋炊粉」拿下《蘋果日報》2021年菜評比超商通路冠軍,選用台灣在地金鯧魚每尾約500克,魚脂足夠、肉質不乾柴,經鹽、酒醃漬後,不拍粉,高溫油炸便急速冷凍。芋頭塊也不油炸,採蒸熟後急速冷凍,因此烹煮後,湯頭清鮮不混濁,且沒有油耗味,能感受到芋頭綿密鬆軟的口感。湯頭則是以洋蔥、柴魚片等熬煮而成的蔬菜湯底,能充分展現炊粉的甜度。並搭配特選虱目魚丸、蛋酥、紅蔥酥等,是最道地的台式風味。富貴金鯧香芋炊粉(左)、鮑魚花膠佛跳牆。(圖/黃景龍提供) 在全聯獨賣的「金牛賀年真情饗宴」,整套包含「一品人蔘雞湯」、「櫻花蝦米糕」、「御品紹興醉蝦」、「紫蘇梅香烤肋排」、「海皇時蔬燴鮮魚」、「迎春麻油猴頭菇」等6道料理。首推的「一品人蔘雞湯」選用每隻1.2公斤的雞隻,肉質夠嫩,加人蔘鬚、當歸、紅棗、甘草等燉煮而成,雖是藥膳風味,但強調喝來溫潤舒適,帶著恰到好處的藥材香,湯頭味道濃郁卻不油膩。另外,還有「鮑魚花膠佛跳牆」、「一口即食野生烏魚子」,則須在「姊妹一起購」網路上購買。程安琪與「家傳宴客年菜」。(圖/程安琪提供)過往以出版、教學為主的烹飪名家程安琪,去年年末首次推出快速上菜的「香菇蕃茄紹子」、「薑黃咖喱雞」、「雪菜肉末」冷凍調理包,在過年前夕,又推出5道「家傳宴客年菜」:「一品金華火腿湯鍋」、「上海雪菜燴鯧魚」、「三陽開泰獅子頭」、「家傳四喜燒烤麩」、「福運蓮年松坂米糕」。對於程安琪老師而言,母親傅培梅女士一生致力於中國菜的推廣,希望每一個家庭的餐桌上都能夠充滿溫暖,「三陽開泰獅子頭」正是延續程家家傳的味道,肥瘦比例均勻,獅子頭份量十足,豪邁又喜慶,搭配清爽的白菜,醬汁提升甘甜,傳統的美味經典再現。(那裡買:三友圖書、博客來、momo、Yamicook及數個電商平台等網站可訂購,實體通路則有全家便利商店)張克勤與「金牛迎新桌菜組」。(圖/芭達桑原住民主題餐廳提供) 2019年拿到「世界粵菜廚皇大賽」最高榮譽金牌主廚張克勤,為滿足不同的圍爐需求,有「金牛迎新桌菜組」及可冷凍宅配到家的「響味鮑魚佛跳牆」和「金撈茶樹菇老鴨煲」。「響味鮑魚佛跳牆」為粵式佛跳牆作法,帶有加入紅燒勾芡,用老母雞跟金華火腿以6小時的時間熬製成上湯,再將魚皮、豬腳、豬肚、豬腳、排骨等炸香,把鮑魚和其他食材放置中間煨煮,讓濃稠的湯汁慢慢滲透到鮑魚裡,湯頭鮮美馥郁、健康溫補,每種餡料一層層往上鋪,食材的鮮美能從最底層滲透至上,料多豐富,層層交疊。響味鮑魚佛跳牆(左)、金撈茶樹菇老鴨煲。(圖/芭達桑原住民主題餐廳提供) 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張克勤也將最愛的湯膳呈現給大家,「金撈茶樹菇老鴨煲」食材淳樸、味道上乘,鴨肉和栗子先入蒸籠5小時,不加任何一滴水,接著倒進豬骨高湯再熬2小時,茶樹菇味道鮮美且有美容保健之功效,湯頭溫潤,濃郁不膩口。
經典泡麵「滿漢大餐」 原來是「烹飪教母」傅培梅研發的…珍貴手稿曝光
在台灣史上第一個開烹飪節目,有「一代烹飪教母」之稱的傅培梅,是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廚藝家,雖然她在2004年已過世,但傅培梅留下的美食經典,至今讓許多台灣民眾回味無窮。有「懷舊達人」之稱的文史工作者張哲生,日前曾發文透露,原來台灣人熟知的經典泡麵《滿漢大餐》,當初是傅培梅老師所研發的,他還分享了傅培梅老師,於1983年與統一食品共同研發《滿漢大餐》的食譜手稿,讓網友看了都覺得「長知識了」,紛紛直呼「難怪這麼好吃」。張哲生早前曾發文回憶,提到台灣在1980年代,正值經濟起飛階段,當時民眾普遍都有「吃泡麵不營養」的意識,使得統一企業,當時萌生了想開發附有「料理包」的速食麵之構想。於是,他們找上了時台灣最有名的烹飪專家傅培梅老師,請她指導研發人員,並將她的料理轉化成速食麵料理包,希望能消弭「吃泡麵不營養」的觀念。由於傅培梅老師,對台灣的烹飪教育界影響非常深刻,當年許多台灣的家庭主婦,都是跟著她的電視烹飪節目與食譜,在家煮出美味的家常菜。傅培梅老師花費了許多時間與食品專家研究,終於在1983年10月,開發出後來成為台灣經典泡麵「滿漢大餐」,並推出上市。當時「滿漢大餐」泡麵的創新設計,只要撕開調理包,就會有一塊塊真材實料的肉塊流出,被譽為是「第二代泡麵」;而傅培梅老師的專業,不僅在烹飪界發光,也在台灣速食麵的市場上,寫下不朽的經典傳奇。
【人生廚房】潘秉新:劉成玉 豪情快意
大口喝酒、開懷大笑,是個性爽朗的「木槿韓國御廚美饌」餐廳老闆劉成玉日常寫照。他和母親、弟弟以「長壽」、「長壽駅前」之名,在台首創無煙燒肉、烤肉吃到飽的經營型態,曾居韓式美食龍頭地位,全盛時期有10家分店,拔絲地瓜都是劉成玉帶動全台流行。祖籍山東、韓國第三代華僑,今年60歲的劉成玉,18歲來台開餐廳,歷經少年得志、日進斗金,欠債六千萬、中年跑路:「我的故事很刺激」。祖父母的不凡、母親的膽識、妻子的包容,讓他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獨到經商眼光和能屈能伸的韌力。把笑容掛在臉上的劉成玉,親和力十足。(攝影/王永泰)韓式傳統銅盤烤肉,有肉有菜有湯,經濟實惠歷久不衰。(攝影/王永泰)從谷底爬起,學會心存善念,人生起落中,不變的是他的豪情和快意。雖有疫情壓力,但劉成玉老師的烹飪課沒受影響,三月分經典韓式雞料理課程,十幾位學員戴著口罩上課。韓式炸雞、人參雞、春川辣雞、馬鈴薯燉雞,還加碼山東乾烹雞、大料雞,每一道都讓學員吃得開心不已。課程中,劉老師還不忘教防疫:「多吃蔥、薑、蒜準沒錯。」他則自我調侃:「我天天喝酒,酒精在我身體裡有防疫功能了。」此話一說,學員哈哈大笑。很多演藝界朋友是長壽的座上賓。年輕時的張學友剛在台灣歌壇崛起,就到長壽。(圖/劉成玉提供)眼光精準 美食街天王我是二十五年前剛當美食記者,第一次寫韓式料理訪問了劉成玉;那時,他開在台北敦化南路、和平東路口的「長壽」無煙燒烤,一、二樓占地三百坪的規模,一個月租金高達二十七萬。記得那時看到這位三十多歲年輕老闆,意氣風發、信心十足,除了介紹海鮮煎餅、辣炒年糕、人參雞、銅盤烤肉等韓式傳統美食,他最得意的是,曾到日本一年學會的日式燒烤,以上好肉質、果香醃法的烤肉,讓營業額大增。當時他還是百貨美食街的天王,一年內打進八家百貨公司的紀錄。劉成玉的生意頭腦還不只韓式料理,他看有消夜市場,就賣粥品,他看小蜜蜂電玩很流行,就在整條敦化南路的咖啡店放機台。日進斗金、走路有風、夜夜笙歌,交遊廣闊的劉成玉,最愛和客人續攤,政界、演藝圈、媒體圈、藝文界都有他的麻吉:「因為各行業的朋友續攤的店不一樣,一個晚上跑好幾攤!」天不亮不睡覺的他,被封為「敦化南路一匹狼」。16歲的劉成玉(左一)和父親(右一)及弟弟們攝於韓國光州家附近。(圖/劉成玉提供)在韓國電影、電視劇常出現的炸雞,是排名第一的當紅料理。(攝影/鄭清元)韓國賣座電影、在台也被廣泛討論,描述一九八○年韓國民主化運動光州事件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電影場景光州就是劉成玉生長的地方。當時二十歲的他,眼見光州事件後的慘絕人寰,更堅定帶領家族轉向台灣發展。聽劉成玉述說家族繁衍和人生起落,彷彿電影一幕幕,從記憶和感情深處浮現。「我爺爺是一九○○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生,十五歲一個人從山東到韓國光州求生存。在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家打零工餬口飯吃、到存錢買地種田、開布店當老闆,回山東娶親。」尋求生機、吃苦耐勞的典範,深深影響劉成玉:「我是長孫,從小被爺爺帶在身邊。」「我奶奶更是了不起,一個裹小腳的女人家,腦子轉得快,在老家一看情況不對,趕快賣地換美金,帶著我大姑姑逃難。」劉成玉說,奶奶先逃到上海,每天到港口打聽開船消息,歷經千辛萬苦上了船,如何從下船的仁川再到光州,若沒有堅強意志和應變能力,是不可能和祖父重逢的。夫妻在光州團聚,又產下一子一女,可是長子七個月早產,「幸好有我大姑姑替祖母照顧,我父親才能活下來。」成玉憶起祖母,總是躺在炕上無法起身,在他三歲病故了。聽劉成玉說爺爺奶奶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動盪大時代的悲喜劇。劉成玉和母親、女兒、女婿,兒子、外孫、外孫女,去年拍的三代同堂全家福。(圖/劉成玉提供)恬妞主持節目所需,請劉成玉教她韓語。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也是常客。(圖/劉成玉提供)恬妞主持節目所需,請劉成玉教她韓語。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也是常客。(圖/劉成玉提供)遷徙來台 餐飲打天下光州是鄉下地方,有幾家較富裕的華人開的布店,這幾個華人家族不但同行,住得又近,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最愛比較誰家媳婦會生兒子。「聽說我的出生,給已經生了四、五個女兒的家族媳婦,好大的壓力。沒有兒子的兩家,為了搶著跟我家結娃娃親,還鬧得不愉快!」劉成玉母親十八歲嫁進劉家,生了四個兒子,真是羨煞其他人家媳婦。「我外婆生了七個女兒,母親排行老三,被長輩安排嫁過來,是聰明能幹的掌門媳婦,是女中豪傑。」後來布店生意走下坡,母親就帶著他到仁川開餐廳賣中華料理。那時韓國政府對華人的種種打壓,讓華人家族都有遷徙的準備。十七歲的劉成玉第一次到台灣,參加救國團海外青年夏令營,此行他看到台灣的建設發展及生活水準,一回韓國鼓勵父母到台灣看看。父母聽他的話,參加當年的雙十國慶後,母親決定帶著他先來台灣打天下,民國六十八年,在台北最繁榮的頂好商圈開第一家「長壽」韓式餐廳,和商圈內頂好豆漿、主婦之店、羅丹咖啡館等同列名店。傳統的人蔘雞,溫潤滋養、補氣養生。(攝影/鄭清元)劉成玉拜師傅培梅老師,開始對廚藝有興趣。39年前的結業證書,他很珍惜收藏。(攝影/鄭清元)一年後劉成玉決定以台灣為重,先請爺爺到台灣玩,爺孫倆又到漢城看親戚,沒想到,這一趟卻讓他和爺爺天人永隔,爺爺搭親戚的車出遊發生了亡命車禍。帶著爺爺的遺體趕回光州辦後事,卻碰到光州事件封鎖,後來雖以喪家身分獲准進入,但他看到了滿目瘡痍、死傷無數的光州,這促使他們全家都搬到台灣來。本來跟著母親開餐廳只為了賺錢,對烹飪談不上有興趣,民國七○年陪著堂哥去傅培梅老師的烹飪補習班,上了三個月的課程,堂哥拿了英文證書辦美國簽證去了美國,他沒走這條路。看著保留近四十年的中英文證書,他很感謝傅老師把他對作菜的興趣帶出來了。有妻子的包容和支持,劉成玉家庭幸福,中年從谷底爬起來的精神,為子女表率。(圖/劉成玉提供)劉成玉的韓式料理廚藝課很精采,教飲食文化、做法訣竅、養生觀念。(攝影/鄭清元)負債轉行 重結台灣緣不過,餐飲事業達頂峰時,劉成玉的人生卻急轉直下,開始沉迷在炒股票、房地產的他,遭逢了台灣股災大崩跌,加上被朋友設計坑殺,最後落得斷頭傾家蕩產,負債高達六千萬,帶著妻兒逃到韓國。「還債我不怕,怎麼過日子才是難題。」其實劉成玉有準備一筆資金,想在首爾另起爐灶,開類似「我家牛排」,可惜半年就血本無歸:「當時發不出薪水,連給孩子買件厚衣服的錢都沒有。」好強的他堅持不讓母親知道窘境,還是妻子瞞著他私底下向婆婆求援。對於妻子的有難同當:「她是影響我最大的人。」為了養家活口,劉成玉在韓國轉入旅行業當導遊。「那時韓國旅遊蓬勃發展,但我只接香港團、大陸團,不接台灣團,很怕碰到熟人。」從來沒滑過雪、連雪橇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的他,竟然也接滑雪團:「我就邊看邊學、現學現賣!」如此機靈的劉成玉,在韓國五年成為很受歡迎的導遊,日子也算泰平,根本沒念頭回台灣,誰知當室內設計師的二弟頂了一個很便宜的店,問他能做什麼,他和台灣餐飲業的緣分又這麼給連結上了。「木槿」是許多韓星來台愛來的餐廳。(攝影/王永泰)春川辣雞有咖哩和起士的獨特風味。(攝影/鄭清元)二弟聽他的建議開烤肉吃到飽,不料,人氣暴紅大排長龍,招架不住只好向大哥求救。成玉本來只是以救火心態回台幫弟弟,可是看到了商機,怎能錯過,且結合四兄弟的力量,一起讓「長壽駅前炭燒」在餐飲界打下領導地位。而餐飲事業第二春,也讓劉成玉搬回台灣、把債還清。但五、六年的好光景,後因吃到飽型態太多、同行削價競爭,劉成玉決定畫下休止符,只留其中一家,他以韓國國花「木槿」為名,改為單點餐廳,讓長壽牛排等經典菜色,還是繼續飄香。過去種種、恩怨已過,心存善念、心境更寬;劉成玉以不一樣的心情,耳順之年,持續過著和客人把酒言歡的快意生活。
【人生廚房】潘秉新:林浚成 成就料理
民國74年次、今年34歲的年輕廚師林浚成,說起飲食歷史、文化,彷彿有位74歲飽讀古籍、博聞強記的烹飪家老靈魂在他身上。「壽司不是日本料理」是林浚成碩士論文的構思方向。兩年前,他唸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為了這個題目深研苦讀,他說,壽司其實是指一種保存食物的方式,利用米飯發酵來保存魚肉,不應該是料理名稱,和在中國漢唐史料出現的「玄豬鮓」是一樣的意思。各種寓意健康長壽又有喜氣的食物,是御節料理的特色。(攝影/馬景平)教烹飪附加了歷史、地理、時令、節慶、習俗、物產等內容,讓林浚成的廚藝課充滿魅力。在迎接2020新年之際,阿成師以精采的日本御節料理,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上個月,林浚成老師安排了一堂非常特別的專修班,是以日本過年的御節料理為主題,把年菜中不可或缺的黑豆、滷煮小魚干、醃漬鰊魚卵、松果鮑魚、醋醃魚生、紅梅蘿蔔、浸煮蝦子等寓意健康長壽的食物,一次列出14個品項的教學。這是我廚藝教室十年來的創舉,據我所知,過去,只有五星級飯店的日本料理餐廳開過一兩次。林浚成和妻子陳名媛穿廚師服拍的婚紗照,夫唱婦隨其樂融融。(圖/林浚成提供)這堂課很受歡迎,很快就滿班。上課當天,浚成一早揹著他的大包包進教室,從包包裡拿出包覆得很好的三層美麗漆器重箱和裹巾,放在桌上陳列出喜慶氣氛,然後備料,以紅麴染百合、蛋黃塗上蝦尾和花枝,用天然食材染色都是為了增加喜氣。學員帶著期待興奮的心情前來,沉浸在日本傳統年菜的氛圍中。技巧配故事 細節滿寓意阿成師說,日本在新年是「迎歲神」,這與中國的「趕年獸」、「壓歲」、「守歲」的祈福方式有些不同。家家戶戶會在門口兩側擺放門松來迎神,並準備品項多又豐富的御節料理與神同食、招福避災,這些御節料理要吃好幾天,新年期間日本主婦不開火做菜,所以,御節料理是吃冷的。阿成師廣受學員歡迎,教學輕鬆有趣又充滿文化知識含量。(攝影/馬景平)整堂課,不只學手法、也聽故事;例如,蝦子或龍蝦因為有長鬚,煮熟時,外表捲曲酷似老人駝背般,因此食用蝦子是祈求家中長輩長壽健康。早期日本在耕作時,會將小魚干磨成粉混到土壤使耕地肥沃,因此小魚干有祈求豐收之意。而把鮑魚刻成松果狀的松果鮑魚,則是日本在節慶時喜好以松、竹、梅這三種植物做為寓意上的應用,取其老松之長壽、竹子挺直之氣節、梅花遇寒卻綻放的硬骨,來期許自己的節操與作為。醃漬鰊魚卵是祈求多子多孫之意。滿滿的文化、認真的教學,最後,學員學會簡單上手的調理方式,並帶著成品心滿意足的回家。會認識林浚成,是半年前幾位重量級學員向我積極推薦,她們都是吃遍美食、到處上課的老饕學生,以她們閱歷之豐、檢視之嚴,會成為這位34歲年輕老師的鐵粉,的確讓我意外。但以我過去的經驗,多多少少有點成見,這個年紀的廚師,是學得淺碟、基礎不穩、不耐磨練的一個世代,所以我不禁好奇,林浚成到底是何方神聖?2013日本返台後,和大學導師謝旭初分享學習心得。(圖/林浚成提供)第一次看到他,胖胖的身軀、充滿喜感的表情和爽朗的笑容,感覺像是穿了廚師服的耶誕老公公,「我整整胖了55公斤!」他說明自己不是吃胖的,而是十年來,在職場、課業承負巨大壓力,尤其在念研究所寫論文時,把自己逼到身心失調,致使整個人像吹氣球一樣胖了起來。天生廚師料 偏愛食文化看他的學經歷,唸完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後,13年前赴日唸大阪辻調理師專門學校與調理技術研究所畢業,接著到京都著名料亭「菊乃井」修業學藝。回台後,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飯店任職日本料理廚師,三年後重回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除了有台灣的丙級中餐烹調技術士、丙級烘焙食品技術士、調酒技術士證照,也得到日本調理師證、清酒品酒師資格、河豚宰殺販賣許可證。在餐飲界,能擁有像他如此亮眼學經歷和證照的廚師實在少數。以蟹殼作器皿,將蟹肉美味濃縮於蟹殼中,上層以馬鈴薯片裝飾的「蟹獻珍」,是日本料亭的細緻料理。(攝影/馬景平)粗料細做的蒲燒秋刀魚飯,大大提升秋刀魚的價值感。(攝影/馬景平)而愈了解他愈覺得,林浚成天生就是位好廚師。幼稚園時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傅培梅時間」,國中去救國團上廚藝課,是班上唯一的小孩。看書和做菜是他從小最有興趣和最能專心的兩件事。在家鄉嘉義,高中沒有餐飲學校,他選了以為和烹飪有相關的觀光科,但在觀光科沒學到烹飪,反而讓他把英、日文打了些基礎,後來念到高雄餐旅大學,以為如願以償,可是高中沒念餐飲不算科班出身,在同儕間不免有機會不均的問題:「我那時就想,自己要想辦法找到一條出路。」「我發現我不愛看配方,愛看飲食文化見解的書,像袁枚食單、逯耀東老師的書,讓我如魚得水。」林浚成的文化累積非常多元,有些菜和戲曲、相聲有關,他也因此愛上戲曲和相聲。喜歡看古籍、了解古料裡,唸大學期間待在圖書館比待在廚房多。「你實在是中廚的特殊案例!」他的大學導師、恩師謝旭初,曾如此調侃這個愛徒。而決定去日本是因為:「我不想變成一般的中餐師傅。」林浚成老師的廚藝教學,以豐富的肢體動作搭配解說,引人入勝。(攝影/馬景平)跳脫出配方 感覺創風格林浚成的「特殊」,在日本大阪唸辻調理師專門學校與調理技術研究所時,也顯現出來,學校強調要以文化典故為基礎再學烹飪,但是,每每上文化課程時,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是清醒的。而且他看到,日本的學生走向西洋料理的有七成、中國料理有兩成多、日本料理反而一成不到。所以有位日本老師,對於來自台灣的林浚成如此熱愛日本飲食文化,感動不已。其實,他不只愛日本飲食文化,而是日本受唐朝影響太大了,他極愛研究食物在大時代和大環境的來龍去脈。也因為有文化的薰陶,後來還學酒、和菓子、器皿:「我看到北大路魯山人書裡有句話說,如以美麗女人形容料理的話,器皿可說是料理的服飾;我則大膽補一句話:酒是料理的妝扮。」茶巾栗子燒是化繁為簡的即席菓子,易做又好吃。(攝影/馬景平)博多水炊雞是適合冬天品嘗的美味鍋料理。(圖/林浚成提供)第一次從林浚成口中聽到「成就料理」這句話時,我還有點不解,他說,在日本料亭的經驗,學到了一切氛圍的美感和藝術感,完全是成就料理,人只是在那幅用餐的畫裡的一個角色。「如果是成就自己,有所成就後就會停止進步,但成就料理,這輩子是要不斷進步的。」他認為,如有文化思維,技術層面就有辦法突破:「一個廚師最厲害的地方是跳脫配方,做菜感覺即是參數,就有自己的風格和美感。」壽司不是日本料理、關東煮不是黑輪、天婦羅不是炸物…,這些論述,我愈聽愈感興趣。為解開關東煮和黑輪的身世之謎,這個月和下個月各開了專修班。原來,號稱日本兩大國民的鍋物料理,與400年前江戶時代的關東大地震息息相關,災難造成的遷徙,逐漸產生「關西的關東煮,關東的黑輪」這樣的文化。這讓我頗有感觸,在歷史上,多少食物的命運受到天災人禍的牽引?不過,現今看來,一切都是美好。歲末迎新之際,浚成說,日本人會在元月11日,把凍硬的鏡餅〈年糕〉敲開敲裂,俗稱「鏡開日」。將年糕塊加入高湯、肉類、海鮮、根莖類、蔬菜煮成「雜煮」食用,祈求無病無災、平安順利。光聽這什錦年糕湯的描述,暖暖的年味已浮上我心頭。 鯛魚為日本節慶主要食材,鯛魚鍋飯美觀又鮮香。(圖/林浚成提供)
【人生廚房】潘秉新:小林包子回家了
十年,有多長?足夠走出悲傷、找回力量嗎?今天我想推薦一本八月新書《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不能被遺忘的美好村落》。這本書的作者蔡松諭,不久前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是為了小林村打國賠官司的事,接受記者採訪。從三十三歲到四十三歲,一場天災、一個要把小林村蓋回來的允諾,讓小林村子弟蔡松諭的人生藍圖大幅變動、重新描繪;書裡,他想把小林村消失前的人、事、物,說給您聽。而出書過程,在蔡松諭身上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這和四十年前讓村民們吃得很開心的包子有關,原以為失傳的小林包子,要「回家」了。蔡松諭一直很遺憾,小林村是因滅村而被大家記得,這種永別的壯烈,註定了未來五十年仍是一個災難的圖騰。十年了,他想把自己所熟悉的一個多麼純真美麗、族群融合、有情有愛的美好小林村寫出來。《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將在8月出版。(圖/四塊玉文創提供) 至情至深 投入災後重建 整個寫書的過程,有如一再於傷痛處撒鹽,但蔡松諭堅持要自己寫,因為再厲害的代筆,一定不了解每一個小林人對小林村的感情有多豐沛,濃烈到,開口講的每個字都會讓人窒息、眼淚不停地落。這些情感與眼淚,他如何奢求外人能懂,沒有別人的筆,能代替小林人說出對天上四百六十二位至親,來不及說出的愛。九年多來,我的朋友經常聽我述說,小林村的重建是如何如何的艱難,雖然永久屋蓋得不錯,有遮風避雨的住所,但想要在當地建立能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是何等不易,我常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把資源帶進村裡。有些朋友對我如此把小林村的產業放在心尖上,感到不可思議。儘管我有「傅培梅公益信託執行長」的職務和角色,但需要這麼耗神投入、不離不棄嗎?這是有原因的。 十年前的滅村慘劇,留給小林村民無限的感傷;撫摸著紀念公園牆上逝去家人的名字來憑弔。 記得蔡松諭是在二○一○年、災後第一年,以自救會會長名義,帶領幾位村子的年輕人,北上來我經營的廚藝教室找我,尋求廚藝課程的安排和產品開發的協助。我當然二話不說一口答應,廚藝教室最大的資源就是廚藝老師,所以,不管是我請老師去村裡教學,或小林的種子學員北上來教室上課,我都義務贊助,但說真的,當時忙於創業的我,只是做了些行有餘力的付出罷了。後來我之所以變得這麼積極全心投入,是在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參加小林二村120戶入住新穎永久屋,所舉辦的入厝辦桌感恩餐會。我本抱著輕鬆的心情,領重建會頒的感謝狀。當年關懷小林村重建、出錢出力的人士非常多,獲頒的單位也很多。待頒獎告一段落後,突然聽到站在台上主持的蔡松諭,語帶哽咽地說:「我們把小林村蓋回來了,我們也把小林人生回來了啦!」接著,一對對天災中失去孩子的夫妻,抱著他們的新生兒走上台,現場有三十多名災後出生的孩子,松諭仍激動地一直重覆著說:「生回來了!」「小林人生回來了。」看到這一幕,我瞬間完全無法控制地淚如雨下,內心激動不已,深深被這股生命的力量所撼動,淚眼矇矓地望著台上的松諭、年輕夫妻、新生幼兒。我內心深處發出了一個聲音、許下了一個願望: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盡心盡力,讓這個地方安居樂業,讓孩子們快樂成長。這麼多年過去了,儘管我已非常努力,總有遺憾之處,至今願望尚未成真!但從松諭的勇敢和堅持,我得到了鼓舞。書出版前,松諭就一直和我說小林包子的故事,原本,我們就想把小林包子包回來。蔡松諭〈中〉和惠如〈右〉、銀好姐一起努力找回小林包子的味道,也因此發現了小林包子的「身世」。 包子香味 村人共同記憶書裡描述的小林包子,是一位老兵二齒伯做出來的。當時的小林村,住有平埔族、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各家有各家的飲食習慣。民國七○年代,當二齒的包子蒸出來時,是當時小林村極大的盛事,因為很多人是第一次吃到包子。蔡松諭說,現在四十幾歲的年輕小林村民都還記得,小時候只要聞到傳出的蒸籠香氣,就能看到小林人一擁而上將包子一搶而空的畫面。許多小林人下工與學生下課後,都渴望吃到一個包子。為了增加產量,二齒請附近的小學生下課後來打工,幫忙揉麵糰,孩子們也樂得有賺五塊、十塊零用錢的機會。所以一顆好吃的包子不只提供村民美味的享受,還能提供小小的就業機會。等到二齒年紀更大後,就把做包子的技術與配方,無償教給了村裡建忠、惠如這對年輕夫妻,後來他們也在早餐時段賣包子,小林人很高興包子有了傳人,且早餐就有包子吃。 小林包子的內餡很獨特,要把蘿蔔乾炒得很香。 蔡松諭寫到這個章節時,小林包子的味道讓他魂縈夢牽,加上不久前又幸運地巧遇搬到外地的小林包子傳人惠如,大大興起了想把小林包子包回來的動力。當我看到由惠如口述、松諭記錄的配方,不得不佩服二齒伯的創意。二齒伯這位上海人,怎麼會想到以小林當地的特產蘿蔔乾為餡料主味,再加上北方麵食技巧,做出這獨一無二的小林包子。沒想到,傳奇的發展來了,而這是書裡來不及完整描述的轉折。因緣際會 輾轉重拾使命松諭說,為了找回小林包子的味道,特別邀請惠如、及親如家人的銀好姐一起試做,意外從銀好姐的敘述得知,原來小林包子的原創者是他自己的父親、村民口中的阿卿。父親先研發成功後,再教給二齒伯謀生,而父親的啟蒙老師竟是傅培梅老師,當年是看傅培梅食譜所學的。這也是為何,松諭父親來自廣東、二齒伯來自上海,卻做出了北方包子。而出版松諭這本書的出版社程顯灝社長,就是傅培梅老師的長子。 小林包子原創人蔡文卿是小林村首富、小林商店老闆,他的「隱形師傅」為美食家傅培梅老師。上圖為蔡文卿和蔡松諭的兄姊(左起大姊、三姊、二姊、大哥)合影。(圖/蔡松諭提供) 原來父親才是小林包子真正的創始人,二齒伯則是重要推手,傅培梅老師則是隱形導師,是這三個人聯手,為小林村留下了質樸的古早味「小林包子」,而蔡松諭竟在四十多年後,意外地讓小林包子回家了,這些連結,讓我們嘖嘖稱奇。為了謹慎,松諭又再跟自己二姊確認,「對,阿爸都熬夜在研究『傅培梅食譜』,阿爸好像是研究了傅培梅的食譜一陣子後,才開始製作包子饅頭,那時阿爸也常看傅老師的烹飪節目!」松諭二姊想起往事清楚描繪。除了老天爺,誰能寫得出這種劇本!松諭說:「那時,我已經懂了老天爺為什麼一定要讓我遇到惠如、又讓秉新姐、顯灝哥鼓勵我寫這本書,然後非得在今年八月八日前一定要學會這項技藝,因為這是阿爸傳下來的功夫、留給小林村的味道,而我,是阿爸欽點的接班人,他在我猶豫掙扎,要不要繼續返鄉服務的這一年,仍然為我安排了一樣最後留給我的禮物,讓我不再迷惘,原來他一直沒離開、還是一如既往地繼續…溺愛著我。」松諭已經毫無懸念了,要延續小林商號的共好精神,跟發揚小林包子的純樸美味。小林包子要「回家」了,屬於小林人共同美好的記憶和味道,不管是在天上或地上。災後出生的小林孩子,在新的家園開心地遊玩。 關於 潘秉新38年前成為記者,25年前成為美食記者,10年前,從一位主持美食報導的媒體人,轉為經營一家廚藝教室的創業人,有機會更近距離、以新面向觀察、了解廚師;發現味蕾記憶和人生歷程的連結,是一篇篇動人的詩篇。在「人生廚房」要述說的是關於廚師、美味和情感的故事。看更多↓↓《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上)《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下)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6期《周刊王》和2162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24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
【美食網紅1】 「食」在重要 拍吃影片大成長
【記者/ 戴嘉芬】「食」在食衣住行四種民生需要排行首位,吃的主題在台灣社會扮演很重要的元素。國人素來就有「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的觀念,這樣以食為主的風潮蔓延到YouTube,不但觀看美食影片的觀眾變多,且愈來愈多人投入美食頻道的經營。「在台灣,美食頻道的觀看時間確實有快速成長的趨勢。」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資深協理陳容歆表示,單就台灣的美食頻道,如果跟兩年前相比,10萬以上訂閱的美食頻道今年是兩年前的3倍之多。陳容歆更觀察到台灣的美食頻道有三個趨勢:1. 內容從文字轉為影音:過去在傅培梅教授食譜的時代,以文字為主。但隨著影音愈來愈發達,觀眾更能身歷其境去體會食物的口感以及試吃者的表情。且能針對地域性、不同價格帶,讓觀眾做更多比較。2. 走斜槓跨界路線:美食教學影片跳脫原本的巢臼,開始與觀眾的興趣相符。例如與不同領域如漫畫、電影、寵物做結合,創造更多的觀看群眾。3. 從教學轉到娛樂層面:大胃王吃播的類型影片,在過去兩年有快速成長趨勢。頻道主也開始自創品牌,例如台灣第一個百萬美食頻道:〈千千進食中〉推出的「千拌麵」,就為她帶來更多合作機會和收入。本刊專訪其中四組YouTuber,包括〈Ting’s Bistro美食自學頻道〉、〈菜單研究所〉、〈吃貨豪豪〉、〈夠維根Go Vegan〉四個頻道各自有不同風格,在美食的舞台上各擁一片天。(未完待續)看更多↓↓【日紳豆腐1】販仔交代「藥放重一點」 他拒賺黑心大訂單總覺得存不了錢 這17個「壞習慣」你中幾個?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5期《周刊王》和2161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17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 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
【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下)
快速爐的火熊熊地燒著,發出「唬唬唬」的聲響,放在火爐上的大燉鍋煮著四、五十隻雞,散發無比誘人的香氣。大廚林明燦辦桌時,總會先煮上一鍋雞湯,因為雞湯在很多菜餚都會用到。當切菜區響起此起彼落的砧板聲,蒸籠區飄散陣陣熱氣及白煙,辦桌現場霎時間人聲鼎沸、熱鬧滾滾,是他最鍾愛的場景。林明燦(阿燦師)的父親林添盛有「國寶級總鋪師」「台灣辦桌活字典」美譽,他從小喜歡打桌端菜,看著客人吃得開心就很歡喜。五十一歲接下父親的棒子,阿燦師不辭辛勞地堅守近半世紀的辦桌古早味,一心傳承珍貴的辦桌文化。開課 栽培新秀時空回到二○一八年九月,阿燦師出現在獲得米其林三星的台北君品酒店頤宮,為一場閃耀米其林、翻轉辦桌宴的美食活動做準備,這場「國寶總鋪師╳米其林主廚」的鑽石廚師陣容,空前熱烈。「你看,我和三星主廚的合照,這叫什麼?哈哈!這叫三星拱月啦!」阿燦師給我看照片時,感覺得出與有榮焉。我當然很替阿燦師高興,因為以台灣辦桌的形態、辦桌師傅的地位,難登米其林殿堂,但他傳承一甲子的古早味,若能藉由精緻又文雅的包裝賦予新生命,我真要為米其林、君品酒店大大給個讚。阿燦師教學前,必先確認菜刀的銳利度。上個月阿燦師很高興的告訴我,今年得到米其林一星的「山海樓」邀請他前去教學,能得到山海樓的邀約當然是個殊榮,而最令他開心的,則是有機會把他熱愛的古早味,傳承給認真用心的年輕一代廚師。山海樓開出來的教學菜單有:鳳眼鮑魚、八絲燴肝燉、白雪蝦、蝦棗,以及一道讓我大感意外、曾在課堂上讓學員們驚呼的湯品,在阿燦師辦的兩萬多場筵席中,客人們都沒喝過的「玲瓏湯」。玲瓏湯是什麼?為何從未列入辦桌菜單?其實說穿了,就是辦桌師傅們喝的員工湯,而會讓我喝到,要從三年前我力邀阿燦師來廚藝教室教菜說起。剛開始,阿燦師的課沒有太受學員青睞,開不太起來,一來可能是好多菜名連聽都沒聽過,二來辦桌都是大菜,在家裡不一定做得出來。但我一心想以傳承的使命和責任打動他,因為他當時還無法走出父親離世的悲傷,非常想退休的狀態下,卻完全後繼無人。「能教一個是一個!」我積極鼓勵他,不能就這麼眼睜睜地看這些菜失傳。起初在課堂上,「老師,這個要怎麼切?」學員問道,「啊!就隨便切!」阿燦師的隨意總讓學員嚇一跳,有些喜歡調味比例精準的學員,對於阿燦師隨手感放調味料的教法,感到無所適從。「辦桌菜沒有比例啦!是要試口味!」他一再向學員強調,看清楚流程、把味道記住。說真的,這真難為他了,因為要把習慣用大鍋大爐、一次煮上四、五十隻雞的阿燦師,到廚藝教室使用小鍋小灶,最多煮上三隻雞,怎麼做怎麼教才好呢?只能從可控制的冷盤菜,以及可單獨蒸出的雞料理著手。阿燦師接的喜宴辦桌愈來愈多,菜色品質和團隊效率都備受肯定。清湯 征服學員果然,隨著五味九孔、蒜蓉軟絲、涼拌海蜇花現身,這些經典台菜開始打動學員;撒嬌喜全雞、金包銀全雞、五絲金斬雞,這些奇怪菜名的雞料理,則以獨特的美味驚豔學員。再加上愈來愈了解阿燦師不拘小節、調皮又愛開玩笑的個性,後來每當阿燦師說「趕快做給你們吃,省得你們這麼囉嗦問這麼多啦!」學員便哄堂大笑。三年來,隨著一堂課一堂課、一道菜一道菜地教,阿燦師叫好叫座的辦桌菜幾乎都教過了。有一次和他討論菜單,他陷入苦思,「不然來教『玲瓏湯』好了?」我沒聽過也沒喝過,直覺認為菜名好聽,玲瓏之名感覺有奧妙之處。但當我看到食譜,驚訝地說「這不正是清湯嗎?何來玲瓏之有?」以大鍋煮的雞高湯,加了蔥絲、香菜及薑絲,以白胡椒粉、鹽調味。「就是湯勺在湯裡轉啊轉、撈不到東西,像人被帶著繞玲瓏(繞圈子)一樣,所以老師傅常說,煮一個玲瓏湯給你們配飯。」林明燦意猶未盡地解釋著。我擔心的是,學員是否會買單,會不會嫌太陽春了呢?但沒想到,這清湯有濃郁雞汁香氣,加上少許薑絲、蔥絲、香菜,清香雅緻,少許鹽巴提鮮、少許胡椒提味,喝來非常清爽,帶有意境深遠的感覺。「這是台灣的上湯呢!」阿燦師看學員頻呼好喝,便得意地說「知道厲害了吧!」不只教學帶給阿燦師成就感和樂趣,這些年,幫助他走出父親離世的孤寂無依感,全靠他的左右護法──阿斗師(劉東波)和阿成師(張振名)。他們看出阿燦師的痛苦,有一次辦桌結束後,阿斗師鼓勵阿燦師,「你就盡量做不要怕,你有兩個護法,怕什麼!」燦師似懂非懂地問「是誰?」「就我和阿成啊!」從此阿燦師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鬥。阿燦師還把阿斗師帶來教室一起教學,課堂上時而鬥嘴、時而搶詞,學員們也覺得非常有趣。烹調辦桌料理時,顧蒸籠相當考驗廚師的功力。桌菜 名揚國際阿燦師的學生,很多是來尋找記憶中的味道。某次,他教正宗白菜滷,分給學員品嘗時,突然看到一位女學員鼻子紅通通、擦眼淚擤鼻涕,讓他嚇了一跳,一問之下,女學員輕輕地說:「我想到我阿嬤了!」接著有知名外商主管、日本廚藝教室團員、外國媒體團等特別來包班,連外籍人士都想了解台灣的辦桌文化,阿燦師感到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他決心讓辦桌的古早味源遠飄香。而到底什麼是辦桌的古早味?什麼味道是辦桌的靈魂?一個放了豬油的油鍋,油溫熱到一定程度,把青蔥切成三公分的寸蔥段,加入拍過的蒜粒油炸,炸到蒜粒、蔥段金黃皮縮,香氣四溢時取出,這就是「燒蔥」。把燒蔥、紅蔥酥和豬油一煮下去,就有辦桌的味道,造就辦桌菜的靈魂。運用寸蔥和蒜頭、以豬油炸香的燒蔥,是辦桌料理味道的靈魂。阿燦師把炸好的燒蔥,盛裝在鐵盆送到每位學員面前,他解釋,「很多辦桌料理大菜,如台式佛跳牆其實都放有燒蔥,把香氣煮進菜餚中,但事先會把燒蔥撈掉,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有燒蔥存在。」學員低下頭聞著燒蔥,抬起頭那讚嘆的表情,似乎都懂了,這就是味道的力量,是當下的幸福。這位強調「良心比技術重要」的總鋪師,不管在米其林三星大飯店、在歷史宅邸精緻台菜餐廳、在廚藝教室,都努力不懈地傳承辦桌古早味。「我做到這樣,阿爸應該很高興吧!」說到父親仍然感傷的林明燦,已壯大了力量,繼續走在這條辦桌路上。(下)有辦桌伙伴的支持,阿燦師在辦桌現場不再有無依感了。關於 潘秉新38年前成為記者,25年前成為美食記者,10年前,從主持美食報導的媒體人,轉為經營一家廚藝教室的創業人,有機會更近距離、以新面向觀察、了解廚師,現任傅培梅飲食文化教育基金公益信託執行長、Yamicook廚藝教室負責人;發現味蕾記憶和人生歷程的連結,是一篇篇動人的詩篇。在「人生廚房」要述說的是關於廚師、美味和情感的故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4期《周刊王》和2160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10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雜誌內附超商折價券,幫您激省997元,粉絲切勿錯過。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 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